请欣赏精神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精神的散文1:云态度,月精神
文/鲁先圣
1
宋人石孝友在《鹧鸪天》一词中最早提出“云态度,月精神”。云态度,他的意思是,人应该像云那样,洒脱、飘动、不拘一格,拥抱清空,不固一隅。遇日轮升起化为朝霞,遇夕阳西下变身余晖。春天时润物细无声,引领出一个绿色的世界,冬天则凝结成晶莹琼花。
月精神,是淡泊、宁静、安详,不弃暗夜,默默施恩于山川人间,是温顺的心境,绵绵的情思。
人们总在千方百计躲避厄运,挣脱厄运,却不知道,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恰是在厄运中显示出来的,这正如最艳丽的花朵总是需要绿叶的衬托,绚烂的刺绣也需要暗淡的底色搭配一样。总是有好运相伴,当然让人羡慕;但是,深陷厄运,却是人生难以避免的际遇。这个时候,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韧,是否无所畏惧,是否对未来怀抱希望,这些品质就一览无余了。当一个人通过征服厄运,创造出超凡的奇迹,无疑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了。
世上真正成功的人,在纷繁的问题面前,总是能够举重若轻、临危不乱、静如处子,这是一种胸襟与定力。成功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信条: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2
人生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呢?不是因为得到的太少,而是因为你想要的东西太多,而自己的能力不够,大都实现不了,才有了那么多的失望与沮丧。如果能切实为自己定位,制定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就会因为一个个目标的实现而充满快乐,不断享受到成功的欢欣。
应该同情那些嫉妒你的人,中伤你的人,甚至迫害你的人。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即使你有再好的修养、宽容和忍让,这类人依然会存在,也许个性使然,也许是因为野心而没有得逞,或者连他自己也说不清的莫名其妙的原因。人生在世,这不可避免。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不能控制别人不嫉妒他人,仇视他人,重要的是我们不去恨这类人。恨别人,就等于把自己交到了仇敌的面前。 如果我们不想远离这尘世,就必须以一颗博大的胸怀接纳所有的人,因为,你怎么看别人,别人就怎么看你;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一样对你。
有一些人,总是难以忘怀自己曾经的不光彩的一些经历和事件,总是刻意地回避、掩饰或者抹杀它们。其实,这样的结果适得其反,只会使你的经历记忆更加深刻,伤痛也更深,也更会让他人记住。如果相反,你勇敢地接纳那些经历,而且给它们以新的诠释,找到它们当时发生的合理情景,你会发现,你突然间变成一个轻松愉快而简单的人了。
3
不论从事什么事业,总会面临很多人的疑问、非议或者批评。这个时候,我们要认真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清醒地保持自己的判断。
之所以你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却又拼命地追求,人生一片茫然。 如果你想把自己裁剪的适合每一个人,最终你会把自己裁剪掉。只要你不承认自卑,谁都没有办法让你自卑。 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会抱怨生活中没有机会。 有一种比能力更难得的东西,是你认识自己的能力的能力。 如果我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去做一件事,不去做就是最好的理由。一件事做错了,愚蠢的人只会看到问题的结果,而聪明的人则能发现错误的根源。
有些人非常固执,总是等待把一件事情做完才愿意再做别的事。等到那时却发现,大半辈子过去了,人生的勇气没有了,朋友们都早已经成为陌路,自己也成了生活的孤家寡人。
生活在期待中的人,容易忽略当下的生活。同样的十年,自己不觉间坐视它慢慢流逝,一无所成;而有人却在这十年中,轰轰烈烈地闯荡出一片江山。
一旦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要立刻着手规划,马上从今天开始,一切就都不迟。
4
每一次回故乡的时候,看到村子后面的小河,村前的荷塘,不远处的山峦,村东的枣树林,都有很多的感慨。童年的时候,那小河是多么宽阔的大河,我以为这就是天下最宽阔的河流了。那荷塘,是多么的辽阔,我以为这即是大海了。那树林多么神秘,我以为就是无边的森林了。而不远处的几座山峦,我以为就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大山了。可是,当我成年以后,当我到达了浩瀚的东海之滨,当我看到了大兴安岭无边的森林,当我乘游轮游历了壮阔的的长江,当我游览了潋滟的洞庭鄱阳,我知道了为什么中国人一直崇敬一句话“好男儿志在四方”。所以,我一直告诉青年人“人生要有诗和远方”。只有你到达了远方,你才知道世界有多大。
人,年轻时一定不要被一时的挫折与贫困吓傻了,以致忘记了前程,抛弃了初衷。物质的贫困只能是暂时的,智慧的贫困才是人生的悲哀。不论身处哪一种境遇,你一定坚守住自己的梦想,它必定引领你最终走出泥泞,回归心灵的故土,到达人生的彼岸。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尘世不可或缺的分子,都在用自己的微不足道点缀着人间的风景,就如卞之琳先生的《断章》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自卑,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组成了世界的风景。
不要过分关心别人对你的看法,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为他人的言论所左右,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寸步难行。
生活充满生动而相互矛盾的魅力。外表上光芒四射的人,内心里未必没有深重而难以言说的苦痛;而外表粗野的人,往往却有着一颗温柔的心灵。
“量力而行”是苏格拉底最喜欢的,也是他经常重复的一句话。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愿望,引向那些最容易实现的,与自己的能力最接近的地方。如果总是异想天开地追求那些根本无法达到的东西,其实是一种愚蠢的任性,最后的结局只有不断的失意与沮丧。
5
接受媒体的采访,记者朋友说:我们发现,你一直在不断地否定自己,你最早是从政的,后来踏入新闻界,中年以后你成为专业作家,现在,似乎突然之间你又在书法领域给自己打开了一扇门。
我对朋友们说,我总是给自己设置一个地狱,把自己的信念关进去淬炼,我从不凌辱自己的意志,不会自欺欺人地蒙骗自己的心灵,绝不宽恕自己的懒惰。我每一天凌晨都会壮丽地出发,不知疲倦地默默前行,不辜负每一个浩荡的季节。我把所有过去的那些烦恼,那些挫折,那些沮丧,那些成功,都抛到岁月的深处,不断开垦新的土地,即便两鬓已生白发,我却每一天都感觉自己像青春一样在闪烁。
我为什么要一往无前、赴汤蹈火?因为我在离开故乡的时候,向故乡许下了一个承诺。几十年了,来自你的每一个信息,都让我欣喜,不论你的欢乐还是你的忧伤。故乡啊,从离开你的那一天起,我每一天都在辛勤地耕耘,手里的镰刀,时刻都充满着收割的渴望。我每一天都在告诫自己,我必须完成这个庄严的承诺,我必须追回浪费的时光,我没有任何资格让故乡对我失望。
6
俄国诗人叶塞宁说:“谁找到故乡,谁就是胜利。”中年以后,我对人们说,我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故乡,我找到了童年时代丢失的一切,故乡榕树下一个个温馨的故事都绵延而来,我对故乡的一切都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我的心中始终耸立着几个巨大的雕像,鲁迅,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泰戈尔,爱因斯坦。尤其是犹太人爱因斯坦,他那散发在空中的满头银丝,他总是拿在手里的吐着智慧云雾的烟斗,让我沉思,让我遐想。他说:“每一件财产都是绊脚石,迷恋黄金的宝座,祈求高雅的桂冠,生命就会枯萎。”所以,他拒绝了第一任以色列总统的桂冠。他抛掉了一切的负担,拿着开启宇宙大门的钥匙,最终,为人类敲开了神秘的宇宙之门。
我珍惜尘世里的每一次相遇,把每一次相遇都视为生命的因缘。我珍惜朋友的每一句鼓励,每一个赞许,每一声问候。我珍惜他人身上的每一个智慧的亮点,每一点独出心裁的见解,每一个新的探索与发现。我更珍惜与朋友相识相知的情感,每一次在一起平常而温馨的相聚。我更珍惜从自己的心灵深处燃烧而起的灵感。
每一天面对壮丽的日出,我都心情澎湃。不论你多么厌恶世界,世界永远按部就班地日出日落,世界从不颓废。
7
从一走上科学的道路,爱因斯坦就决心献身于整个人类,而不是哪一个领袖,哪一个组织,或哪一个机构。所以,当希特勒雄视世界的时候,要爱因斯坦为他献身,他断然拒绝了,愤怒的独裁者悬赏两万美元要他的人头。那些尊贵的国王,富可敌国的大亨,都是他一个个普通的朋友。
只要听《欢乐颂》这伟大的乐章,我就对莱茵河畔那个双耳完全失聪的贝多芬崇敬不已。世界在他面前寂静无声,但他却把最动听的乐曲献给全世界的耳朵。 还有生活在古希腊时代爱琴海岸边的荷马,他双目失明了,弹着七弦琴,吟唱着史诗,人类世界因而诞生了文明初期最伟大的诗篇《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他们,只顾思索与创造,早已超越了自我的悲伤。我因此告诉我的听众与读者: 只要心不凋残,只要总是不屈地歌唱,你的歌声就会从苦难中升华,你的歌声,才更加嘹亮!
如果一个人贪图安逸与享乐,就是沉沦的开始,因为世界的性格是这样的:在困境中崛起,在奋斗中突破,在痛苦中深刻,在艰难中成长。而舒适与安逸,懒惰与享乐,只会让生命不断枯萎与衰落。
不要嘲笑那些总是告别昨天的人,一个人如果不会与昨天告别,就没有崭新的未来。 不要自以为到达了至高的巅峰,因为这意味着你今后的人生,就都是下坡路了。 一个伟大的攀登者,一生都在前进的路上。
8
每一次看到饱满的向日葵,我的心中都会油然而生巨大的崇敬:如果不是执着地追求光明,它的生命怎么会有这样灿烂的金黄?
我相信,纵然有价值连城的财富,也不能使空虚的心灵充实。没有一种人生比开拓者更有意义。开拓者拥有真正的驰骋世界的自由,留给世界的永远是伟岸的身姿,而占有者身上只有累累的包袱。
不论获得了多么崇高的荣誉,你必须保持这样的清醒:越是高贵的桂冠,使人高雅,也让人的负担更加沉重。凯旋门并不仅仅是成功之门,迈进了凯旋门的英雄,更容易在鲜花与掌声的海洋中迷失。
在浩瀚的沙漠面前,总是会产生无边的遐思:没有风的时候,沙漠在阳光的照耀下,庄严、安静而肃穆,像一个听话的孩子。但是,一旦狂风刮起,它立刻露出暴戾狰狞的面目,掀起狂暴的风沙,天地立刻为之变色,成为人间的地狱。所以,在神秘的自然面前,我们必须心存敬畏。
9
人到中年,无情的岁月在额角埋下了几道沟壑,把两鬓换成了白发,步履也开始有些蹒跚。但是,我坚信,岁月没有权利剥夺我的希望和憧憬。尽管,过往的日子曾经涂上玫瑰的颜色欺骗过我,但我并不因此抱怨生活。我努力拨开心灵的乌云,穿越生命的阴影,继续畅怀歌唱,追求生命的壮阔,眺望美好的未来。 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折断翅膀,我的生命就会时刻在蔚蓝的苍穹飞翔。
生活如此广阔,我没有任何理由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甚至,不需要刻意地给自己设计一个石破天惊的蓝图,只管在黑夜中寻找黎明。我从来不寻求他人的理解与认同或者赞美,因为我的追求不是为了别人的理解与掌声,只要我自己理解就已经足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人们没有时间关怀你的梦想,抚慰你的痛苦与创伤。就这样一路前行,不急于收获远方朦胧的硕果,从容地擦掉眉额上的风尘,精心珍藏独自品尝过的忧伤,在寻找中收获勇敢,在挫折中收获智慧,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千辛万苦,让人生拥有波澜壮阔的一世苍茫。
10
我最喜欢伟大的英国诗人拜伦的那句话:“对我的赞赏,我报之以叹息;对我的诅咒,我报之以微笑。”正是这个信念,激励着他超越了渺小的胜负与世人的评说,在自己的王国里拥有了灵魂的自由。
在我人生的词典里,从来没有畏惧,我的心即使已经千疮百孔,我也绝不会向命运举起双手。因为我知道,一个坚强的追求者,不需要别人的掌声来支持,也不会被他人阻止前行的脚步。
不论谁都会有过对追求的怀疑,但是我坚定地否定了自己的怀疑。我知道,所有的追求者都没有特权,一切追求,都必须穿过严峻的逆境和苦难。但是,我又坚定不移地相信,所有的追求者,注定会穿越痛苦的大门,寻找到深藏于黑暗中的思想灵光,结束彷徨,告别黑暗,走向灿烂的光明。
攀登高山,每一步都险象环生,随时都面临跌进深渊的危险,而且越接近巅峰越要付出更大的意志与力量,然而,一旦站在了山顶之上,则顿生出“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清新而明净的霞光属于你,晶莹而纯净的珠露属于你,深邃而浩瀚的星光属于你,世界上最美好的赞美也属于你,广阔的世界,尽在你的视野里。
我们常常看到那些望洋兴叹的人,他们大多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生活的懦夫。
既然生而为人,就要投身于壮阔的世界,用坚硬的双脚,踏碎人生路上所有的荆棘和珊栏,每天都弹奏着进取的诗章。
精神的散文2:精神洁癖
文/左吧
有人说,我攻击性很强,一个人对骂好几个人不痛不痒。
我笑了,你看到了我对骂的事实,却看不到你对别人构成的伤害。
有一次和男朋友吵架,他不理解我为何对不关己的事情总是百般热忱,而对关系到自己的却百般容忍。明明被欺负了,觉得很难过了,最多喊一喊叫一叫就过去了;明明和我八毛钱打不着关系的,我却要去出头与别人顶撞,得罪别人,做不成朋友。强出头往往都是没好结果的,周围的人还觉得你真搞笑,关你什么事,你管得着吗,你凭什么管。他们各自结伴在私下各种取笑你,但明面上却为你的攻击叫好,但明面上却对你的攻击推波助澜。不满我,不喜欢我,不说破,等有一天我也能帮他们强出头,但我不傻,从来朋友,都是用心交流才有资格配得上这种关系。
我说了这些话,我知道明里暗里就会得罪不少人了,所以哪怕是不正常的人,都会正常的告诫我把一切闷死在小肚鸡肠里。但,我不怕任何人知道我内心真正的想法,我从来都不喜欢隐藏自己。我活到现在,在我人生低谷,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在我不知道往哪走,在我最开心幸福的时候,是因为朋友,让我获得了更多的勇气和自信。我没办法接受有一天,我会没有这样的朋友。但如果藏着掖着我才能拥有这样陪伴一生的朋友,那么,你也不配做我的朋友,我说过,我眼里容不得一颗沙子。更何况,我相信这样的你们,也没把我真正当朋友过。
我想起小时候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找上我们家,说要来教训我弟弟带坏他小孩。然后我和大姐二姐把人家堵在门口,对着她就狂骂,周围邻居都围上来了,我都吵到快要休克了,但我们三姐妹都不罢休,一直到把人家赶走。那个时候我才只是个十岁出头的黄毛丫头,却永远都记得那一幕,我们几姐妹一起守护我们在乎的人,我们不容许任何人欺负我们在乎的人。直至今日,每每与人争论,我都能想到那一幕,千刀万剐再难听的话你随便冲我来,但如果欺负的是我身边的人,我会千倍百倍还回去。
我想起去年,当别人对我进行语言攻击的时候,二姐抓狂的模样,她说,你什么都可以说,但就是不能说我妹妹,说我家人任何一句坏话。她可以受那么多的苦,她可以被朋友欺负,她可以不在乎自己的感受,但决不允许她妹妹,她弟弟,她姐姐,他的家人受欺负。所以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我也要成为可以第一个挡在前面的人。即使这样的我,会成为很多人的眼中钉,会让很多人看不过眼,甚至会失去一些所谓的朋友,但,真的,如果不用心的朋友,我真的一点儿也不需要。
我从小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长大的,我知道我无论做什么,我都已经拥有了最强大的后盾。所以,我可以很任性,我不怕得罪很多人,我可以接受很多事情,我也是开得起玩笑的人。但,唯独,我身边的人,请不要随意开玩笑。请不要让我认为你在伤害我身边的人。请不要觉得我的忍耐力是无限的。请,如果,当我是朋友的话,有什么事就直接对我说,请,如果,不当我是朋友的话,离开我的视线。
精神的散文3:我的精神食粮—《成语漫画》
文/翟紫怡
有人从食物、电视、衣服、金钱中获得精神满足,而我需要从书籍中获得精神食粮。
我读的这本书不是单纯的漫画,当然也不是单纯的成语,而是《成语漫画》,主要是结合漫画来讲述成语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道理。如狼狈为奸,故事中的狼和狈常常勾搭在一起合伙偷羊,比喻坏人互相勾结干坏事……
说起这本书,我最初并不喜欢,因为以前我不喜欢读书。妈妈让我看书,我就假装看一会儿,后来有了《成语漫画》这本书我才开始发生变化。书刚买回来,我无意间看了一篇《兔死狐悲》,觉得这本书不像那些全是字的书,枯燥乏味;也不像全是图画的书,看完容易忘记。从此我便开始接触各种类型的书,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从中获得乐趣。
粮食哺育的是人的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人的精神。书是智慧的源泉,是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
精神的散文4:静
文/文章
静,平白,不张扬。强调了内在精神的境界,是传统美学重要的概念。自由舒适的诗意,画家以澄静之心捕捉生活中的寂静之美,运用色彩多种绘画语言,朴素简练空旷的背景来营造诗意的“静”,创作最佳的境界。
有美好的生命遐想,才有灵动的诗意,画家用沉静清澈的内心,在岁月时光里沉淀着宁静,多一份优雅,多一份清韵,绘一朵演绎生命素洁的花儿,绽放简静,领悟生命的真谛。让人有一种特殊“静”的感觉。听到花儿簌簌和风儿柔柔的声音,闻到空气中淡淡的花香。用简单而纯粹的艺术深深地吸引观众。
静,是生命的完满。人生的丰富积淀,内心的深邃与平和,深水静流,也是一份清简完美。 时光里,有一份清新,平实熨帖的心灵。
静以修身,陶冶性情,涵养德性,缘于静美的气氛产生乐趣,把人的灵魂,带入艺术的天堂。 一帧疏朗的淡墨山水,那一份内蕴,被留白淋漓尽致地丰盈着,青山黛影,飘逸潇洒的丹青气韵,才会领悟到水墨疏朗的韵致。挥洒自如,风轻恬淡,如一幅水墨丹青,纵是凝重生涩,守一份清雅,怀一份宁静,去描摹生活淡淡的留白,是生活最美的风景。
人生难得静,生活因静而美丽,岁月因静而丰盈。人的感官,才能融入画意,“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禅境。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者心灵的静与自然的艺术美。
精神的散文5:乡愁是散文的精神土壤
文/和谷
近年我常住乡下,观察父老乡亲的生活处境,从史志中梳理乡邦文献,试图描摹百年故土真实的面孔,乡愁便滋润了笔下的文字。
愁,把秋放在心上,是心里牵挂着成熟的庄稼。人生如四季,青春不再,老之将至,想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愁,忧也。不仅仅是为旧时的窑洞瓦屋,或石磨油灯,或牛圈猪栏唱挽歌,更是思考,如何在都市物欲膨胀、道德滑坡的现象之外,重温农时节令、风土民俗,找回简朴的纯真和善良的心性,贴近大自然,回归从容与自在的心灵。尽管有“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但心里是宽慰的。
乡土,是与城市相对而言的。有乡才有愁,而没有老家的都市情感失落者的乡愁,是远逝的熟人社会的记忆,是虚拟社会中失落的现实经验。环境的差异,促成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形态。农二代对农事已感到陌生,乡村知识分子找不着北,关乎食品安全的农牧业屡受质疑,不啻一场社会灾难与危机。文化传统和价值伦理的复归,是社会历史变迁和人生履历中的招魂曲,从而明白你是从哪儿来的,又要到哪儿去,这依然是对土地的情结,人之初的情结,是对先贤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敬畏。
陶渊明种豆于南山,埋下了乡愁的种子,梦境《桃花源记》传诵至今。诗佛王维身在官场,心存自然,在辋川山水间修身养性,是一种生命本真。我曾客居海南岛,尤能体悟到唐朝李德裕“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的诗意,连小鸟都依恋故土,何况怀乡之人。苏东坡也在海南岛待过四年,诗曰“我本儋耳人”,却死在了归乡的路上。
鲁迅是中国现代乡愁书写的开启者,有对已逝美好事物的眷恋,更有自我认同的断裂。我的老师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是新中国勘探者的墓志铭,在他晚年时我陪他重返故地,万人帐篷城已被风沙掩埋。时下常在博客中与旅美的老友刘成章照面,其《家山迷茫》有如泣血的歌唱。
散文写作中的乡愁,不仅是农耕文化的挽歌,更应该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不应该是过去时,而应是现在时和将来时,有闪回,是原生态,是写实,非虚构,也有梦想。城镇化中的乡愁概念是情感归依,同时也是物质文明的取向。留住乡愁,保存乡村文化记忆,使之融入城市多元化的文脉,才可能有诗意的栖居。
乡愁,是散文的精神土壤。从古到今,个人的生存方式虽有不同,却都离不开与现世的关联,散文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这是中国散文传统的审美特征。一部现当代散文史,是时代精神原乡的缩影,是以真切的生命体验所书写的。回到生活本身,才有立足大地的散文生活,这也正是生活艺术的本质。
笼统称为散文的打趣、插科打诨、逗乐文字多见于微信、博客,它们远离中西散文的传统审美特征,呈碎片化语境,导致群体阅读记忆的丧失。当然也不可否认,仍有思想敏锐、文采清丽、风格优美的好散文在新秀的笔下,于一片迷茫的泥沼中透出光亮。衡量散文作品优劣的标准有很多,但有一点,好散文应是由文化基因与经验所衍生的。散文的经典化要经历淘洗与提纯的历史进程,但往往是在一片喧嚣之后。
精神的散文6:生命单纯,精神高贵
文/伊沫
最近一段时间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感触特别深,以至于对个人的精神生活有了新的认知和追求。他倡导的人应该追求灵魂意义的生活,学会独处与自己对话,适当远离喧嚣的世界。
生活中,微信朋友圈也经常会有类似的文章和心灵鸡汤,有一篇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样一篇分享,看完后犹如当头一棒使人警醒。也确实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城市拼搏的人,每天的生活节奏非常非常的快。简单的来说,就站在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早上七点起床迅速洗漱打理好就去赶公交挤地铁,到了公司开始每天熟练重复的工作,直到下班再次挤地铁赶公交回家,到家之后要把晚饭以及第二天要带的饭做好,然后洗漱开始自习加班,到了周末又去上培训班或者参加聚会,甚至过年为了加班费和发展也不能回家团聚的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很多人都会说:为了赚钱,为了不落后,为了更好的生活……有时候我也会反问我自己:刘艳莉啊!你这么好强,这么拼是为了什么?我想的是,对于一个在深圳打拼刚步入社会不久什么都不会的外乡人,我每天除了努力工作之外,我不能让自己松散,没有时间玩耍享乐,要不停的充电不停的学习,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强大,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养育了我二十多年的父母啊!
网上不是流行这样一句话吗?“最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这确实是杀伤力十足的一句箴言。但是朋友们,你知道吗?还有更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清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是什么。昨天晚上我还躺在床上想这个问题,我对自己假设,如果我很快就要死了,那么仅限的这点时间我要去做些什么?反复的问反复的答,最终得出的结果是:我想回家看看我的外婆,陪陪我的父母,和我曾经热恋过的到现在也不能忘记的人聊聊,然后一个人去想去的地方走走,再然后写下自己的心情,那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说真的,这个答案起初是出乎意料的,但细想了之后也觉得是人之常情了。这样的结果反映一个普遍事实,我们从没有真正的停下来,灵魂从未得到独处,我们就是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可还记得小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很单一,他不一定就能实现,不一定在将来会给我们带来利益,也不一定是伟大富有意义的,它仅仅只是来源个人心里单纯的喜好向往。而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样单纯干净的灵魂追求。可现实中,我们每天把自己弄得很累很忙。这让我想起了开篇微信分享故事里的小白,她总是喜欢让老师给她推荐一些电影和书,还要求是格调很高的。她每次看完后呢,都会发一条微博,下面无数个赞。可她每次看完从不记得内容。还有一个学生小路,特别喜欢去自习室,然后每次在朋友圈都会看见她的文字:最近很累;快考试了,最后几天拼了;早出晚归……她写下的生活,总是那么波折、努力。她给别人看的日子,都是那么具有正能量。
其实我们中间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看起来每天熬夜,却只是拿着手机点了无数个赞;看起来起那么早去工作补习,却只是在课堂里补昨天晚上的觉;看起来在图书馆坐了一天,却真的只是坐了一天;看起来去了健身房,却只是在和帅哥、美女搭讪。其实那些在各行有所成就,但看起来并不怎么认真的人,很多人把他们定义为聪明、幸运,其实他们一直都在努力,只是他们的努力没有让别人看到,他们的那段时间没有被干扰,他们懂得跟自己独处。
是啊,我们总是看着别人成就了,却对成功的定义也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成功?有钱?有权?有健康???不然,其实每天能陪着家人,身心健康衣食无忧,这也是一种莫大的成功。其实成功没有特定的标准,它也只是来源于个人灵魂认知的追求。
所以当下,最要紧的是让自己静下来,听听内心的深处,究竟什么最重要。要迫切的学会灵魂独处,追逐精神生活。为自己单纯的生命停下脚步,静待另一个精神高贵的灵魂重生。
精神的散文7:孤独的精神之旅
文/窦爱先
我和宣龙相识于大学时代,毕业后结为伴侣,一起走过了42年。2012年5月,他先我而去了。在无尽的思念中,我把他戏剧创作生涯的点点滴滴缀成此文。
宣龙一生痴迷戏剧。他的家乡河北南部的沙河市上郑村,流传着豫剧、曲剧、高调、落子、四弦、大鼓书等很多曲种,有很多乡亲都会唱大段大段的戏文。他从小就是听着邻家大叔大哥们的哼唱长大的。每年农历六月初十是上郑村的庙会,村里总要请一个剧团来唱几天大戏。对于少年时代的宣龙来说,这是他最开心的日子。不管白天干农活有多累,也绝不会耽误他晚上看戏。戏台就搭在村外的沙滩上,他常常是选一个高处,铺条草席,闭上眼睛躺着听戏,还悠哉乐哉地用粗短的手指在肚皮上敲击着节拍。
宣龙和乡亲们感情很深。他是父母唯一的儿子,经常帮父母侍弄田地。他有着庄稼人一样结实的身板、黝黑的面庞、憨厚的嘴唇。站在庄稼地里,一眼望去,你很难分辨他和农民有什么不同。夏夜乘凉,树荫底下、井台旁边是乡亲们喜爱的好去处。晚饭过后,他穿一件老头衫,一条大裤衩,光脚趿拉着一双凉鞋,摇着大蒲扇就凑伙儿去了,和乡亲们或蹲或坐围在一起,谈论着国事家事、年成好坏,不觉月移中天,兴尽才归。这份乡音乡情深深地融入他的血液中,促使他和戏剧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喜爱一切和戏曲相关的事物。中学时,他有机会接触到学校里的各种乐器。进入大学文艺剧社后,他接触到的乐器更加广泛。凡在戏曲伴奏中出现过的,他一定会潜心研究,而且学得极快。多管芦笙每发一个音,都需要双手拇指、食指、中指的协调配合,他只用一个中午就掌握了指法。他尤爱二胡,《二泉映月》、《江河水》是他最爱的曲子。一曲奏来,幽咽哀怨,凄怆哀婉,常引得听者唏嘘不已;《赛马》《喜洋洋》也是他拿手的曲目,演奏起来热情奔放,喜气洋洋。凭着聪慧勤奋,他在学生时代掌握了许多种乐器。
宣龙在六年的大学生活里曾编创过不少剧目,有了一定的创作积累。1970年大学毕业时,他毅然决定从事戏曲创作。他被分配到唐山地区乐亭县文化局工作,后来又被选派去北京专攻了两年戏剧编剧,师承金紫光、吴祖光、时佩璞等前辈。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刚入学的短短几个月里,起早贪黑地背诵了200多段京剧剧目的精彩唱段,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恩师的提携下,宣龙系统学习了中外戏剧创作知识。几位导师对他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从此,他正式踏上了这一条艰难的创作之路。1972年,发表了处女作《渤海春潮》。
他对戏剧创作的态度非常严谨,一投入写作,不写到自己满意绝不罢手。为了落实一段历史背景或历史事实,他经常一趟趟地跑图书馆查阅资料。创作《西出阳关》时,他读完了《汉书》、《新唐书》,查阅了唐朝和波斯、印度、日本等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资料,甚至还查阅了日本一些有关盛唐文化的译着。
平时好说好笑的他,到了剧本的创作构思阶段,就变得呆呆傻傻,整日不说几句话,冥思苦想,默默呆坐。坐久了,就躺在床上,一手夹着烟,一手垫着头,紧锁双眉,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一缕缕青烟从翘着干皮的厚唇中吐出,有时连烟灰落在床上都不知道,以致家里的床单上经常有被他烧破的洞。
构思初步完成后,他关起门,谢绝所有客人,连孩子也不准随意出入房间。室内烟雾缭绕,桌上摞着一沓沓的稿纸,旁边放着一支支削好的铅笔。他伏案疾书,写作速度很快,有时一天下来就能写完两场戏。如果被哪个情节卡住了,就暂时停笔,反复思量。要是半夜忽然来了灵感,他马上披衣起床,坐在桌前,一写就写到了天亮。等到一部戏杀青,再看他,一头乱蓬蓬的头发,一脸的络腮胡子,脸上泛着青黄色,双眼通红,像得了一场大病。但他的眼睛里却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微笑。
他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对自己作品也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1982年,《西出阳关》被他所在的东风豫剧团搬上舞台,不仅在河北,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的城乡也引起不小的轰动,得到戏剧界专家的称赞。但到1986年,他还是对原剧本做了大的改动,包括重新改写序幕,删掉沙州都督王宁这个人物等等。这次改编,使得整部戏一开场就异峰突起,戏剧冲突更尖锐,人物形象更鲜明。后来牛淑贤老师把改编后的这部戏带到了台湾,观众反响强烈,也得到台湾同仁的一致好评。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河北,根据演员自身条件创作剧本的情况还不多见。宣龙却很看重这一点,他主动为演员“量身定制”,以发挥演员的特长。牛淑贤老师是全国着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能熟练驾驭多个戏曲行当,唱念做打都臻于完美。于是,在《西出阳关》和《夜叉女》两部戏里,宣龙专门为她设计了闺门旦、青衣、花旦、小生、武生等多个行当,充分展现了牛淑贤老师高超的演技,也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作品主题。
戏剧创作是孤独的精神之旅,是一件苦差事,但宣龙不这么认为。他一辈子乐此不疲,给我们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作品,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念。每当看到那一箱箱已经发黄的手稿,我就会想起和他在一起的日子。如今,他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我和孩子们把他的书稿整理出来,结成集子,以永远地纪念他。
精神的散文8: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在过去精神科医生同精神性疾病的病人一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得了精神上疾病,却让人感觉害怕,生了这样的病,身边的人就会对你产生歧视和恐惧,万一你有一天得病了,最亲的人也会离开你,结婚的也要离婚的。现实的社会就是这样,如果去了精神科的医院,就会谈精色变。而心理上的疾病慢慢地被重视了,心理上的焦虑和抑郁,已经影响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去找相关的医生,心理学方面慢慢地也有人重视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也逐渐地多起来了,考证书的人也有了不少,所以看心理医生是正常的,因为心理医生明白,心理问题不解决,就会变成精神上的疾病。不过也有治不好的心理病,包括人格障碍。人嘛,生活工作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没有疏导,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医生也是能医不自医,现在不光只是生理上的毛病多了,心理上和精神上也会生病,得了精神上的病,一定要吃药,来缓解情绪,安定睡眠,其实不要怕,有些病是可以治好的,这个要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关心和爱护,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得了病并不可怕,要有信心去面对,大城市是很重视的,不像在小地方的农村,把病人关在小屋里,什么都不管,这样不科学,太迷信了,怪只怪治病要钱,费用厉害,农村人治不起呀!
心理医生在国外很多,有的可以开药,在中国却是不可以的,是要进行转介绍的,其实精神病并不可怕的,大多是受了刺激,有人产生了幻觉,还有妄想,有时会自言自语的,现在的科技和治疗方案也有不少,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不要小看心理病,不重视会变得行为异常,变得神神叨叨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精神科医生对病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外界的,不懂的,往往就会造成一种误区,他们并不危险,因为有的人自知力,有的人明白自己的病,只要吃药就会好了。
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都是伟大的,他们也在救死扶伤,解决心理上小伤小痛,心理病也是病,也要即时的治疗,也不要去歧视精神性病人,他们也是无奈,不能用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谁都会生病的,心理上问题解决了,比生理上还要开心快乐,都说心态要好也是关键!
还是建议你们找一个心理医生,不要想不开,也不要去胡思乱想,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吧!
精神的散文9:老爸带给我的精神财富
文/邵锦亚
母亲2005年去世后,父亲一个人独居在老家张家港热闹的小镇,让我这个在远方工作的女儿时时牵挂。即使让他到女儿家来生活一段时间,他也就是小住几天甚至是一天就走,一来地方小,二来不习惯,三恐怕是他离不开熟悉的乡音。
今年83岁的父亲虽然一个人生活,但他并不孤独,从一日三餐填饱肚子、起床锻炼、买菜买报,到和老朋友说话唠嗑,逐步到吃饭讲究营养搭配、锻炼讲究章法、情趣讲究高雅,生活得越来越有奔头越来越有成就。
父亲还参加各种活动,愉悦了身心的同时,也多次获奖。我几次回家,看到的是金牌带给父亲满脸的兴奋。仔细想想,在农村,原来没有这些玩意儿,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健身意识越来越强,在一些群众性民间活动场所,被父亲这么一带头,参加锻炼的人自然而然多起来。再加上他的热心、他的坚持、他的无私奉献、他的集体光荣思想,想想跟在后面的人肯定有一大帮呢!每次到我这里来一趟,还要提前通知那些晨练者,把一些琐碎的事安排好了才能来。
父亲早锻炼的内容也不断翻新,从太极拳到太极剑、木兰扇、柔力球,品种还有些复杂呢!有些人脑子转不过来、动作不到位、身体的协调性差,参加比赛组织队伍的时候不一定轮得上呢!得不到上台表演的机会,被淘汰的背后难免没有怨言,这群众性的民间队伍组织工作,肯定也需要做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智慧。好在父亲以前当过老师,有一定的人脉基础,当过镇科协的秘书长,认识些领导,领导也知道他的为人,所以也很支持他、信任他、放手让他组队比赛。
那年我女儿出国留学,父亲特别开心,不仅送了1万元钱,还作了一幅前程似锦的水彩画表达对外孙女的美好祝福。这幅画长133厘米、高68厘米,8朵各色牡丹争奇斗艳,2只蝴蝶在花丛中翻飞,还有蜻蜓在画面上舞动。我知道,这幅画的背后肯定倾注了他的心血,大姐无意中透露了一个秘密:一朵牡丹要画几百遍才能熟练,每天画每天扔,每天在否定中进步一些,有时大姐来看他,大门紧闭,以为他出去玩,其实是在创作,不想被人打扰,讲着讲着,心疼父亲,眼睛里泪水直打转。我知道父亲的画是没有名师指导的,有的只是在电视上看看听听,再对着书和光盘和它们默默对话较劲。也只有他,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凭借一幅幅作品一次次参加现场笔会。父亲还联合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协会成员,出了一本作品集。
什么叫精神财富?我以前不知道也没有真切感受到,可能是离我太远,触及不到心灵,可是这一次不同,使我认识并体会到父亲的一切努力不光为了他自己,更主要的是为我们儿女创造了一笔精神财富。
父亲让我真切地看到,不要为自己的年龄寻找消极的借口;让我真切地看到,人的健康和快乐,只有在高尚的追求中获得永恒;让我真切地看到,一个人如果豁达幽默,与时俱进,胸中有信仰、心中有他人,人的心永远没有衰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