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的文章

请欣赏离家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离家的文章1:离家的痛

2011年3月1日早9:30我从家出发,踏上回上海的旅程,当车子开出大门的一刻,我再一次看到妈妈的脸上泪如雨下,爸爸的表情严肃而沉默,想说的话,都化为无语、无奈!曾经有无数次,这样离开家,告别父母,也曾经无数次的,让父母泪如雨下,千万份不舍,千万份怜惜,都化成无语的泪水,一次又一次洗刷着岁月留在父母脸上的痕迹,我不知道将来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偿还欠下父母的债!这份亲情,这份怀念,这份依恋,这份不舍,曾经在父母的心头,无数次,无情的,刻下痛的烙印!对不起,亲爱的爸爸,妈妈,女儿对不起你们!

早上,刚刚五点,爸爸妈妈就起床,为我准备各种带在路上,吃的,用的,当我8点多起来开车门时,看到妈妈在我的车前为我点燃的三柱香,我知道,妈妈在为我祈福,祈求我一路平安!爸爸也不去上班了,特意等着送走我,再去上班!其实,我走的时候,爸爸只是目送我离开,一句话也没有说,因为要说的话,都倾注在了心底最深处!将会伴我整个旅程!

车子开出家门后,我努力不让自己流下眼泪,因为,这时,妈妈已经无法言语,满脸的泪水,深深刺痛我的心,我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睁大眼睛,不让眼泪流下来,如果我也哭了,那妈妈一定会痛哭失声,难以割舍!当车子驶出父母的视线时,我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了,17年了,都是这样重复着。这样一次次让父母心痛着!我,该当何罪?

凌晨1点,进入南京后,迷路了,这时广播里面传来张强的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妈妈呀,我一定会报答您---------此时,我再一次失控的流下眼泪,我想问自己,我拿什么报答我的妈妈,该怎样能够弥补欠下父母的债?根本无法报答,无法偿还,岁月无情的在父母脸上刻下痕迹,缕缕青丝变华发,而我还在外面漂泊着,让父母无数个夜晚为我牵肠挂肚着。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就是他们整个的世界,而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只是一个家,可以回,也可以留在外面的世界里。却不理解,父母在家里承受了多少对子女的牵挂,多少思子之痛!

想到更多,我已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握着方向盘的手,踩着油门的脚已经发抖,发麻。无奈的我,只好靠边停车,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抬头看向远方,一路的街灯,夜空闪闪的星星,都是妈妈慈祥温暖的眼睛,一路陪着我!伴我疾行!此时,心里也有了一个强烈的想法,该回到父母身边了,他们年纪大了,再也经不住任何伤痛的折磨,回到他们身边,在他们眼皮底下生活,吃着他们做的家常便饭,这该是多大的幸福啊!为了父母的幸福,也为了自己每天能够睡的更安心,更踏实,我想自己尽快结束漂泊异乡的生活,早日回到父母身边!

离家的文章2:初中时的夏天

文/山水皆乐

我读初中时学校离家很远,我们都是住宿在学校的;每到夏天我们经常会在中午或下午约几个好朋友去水库里游泳,有时还去学校后面山上的一个大池塘里去游泳。在那时学校是绝对不允许学生私自下湖游泳的,可是我们总经不住那片深蓝色的诱惑,尽管学校经常派老师去抓,可是我们总能巧妙地一次次逃过。当然我并不是在这里宣传让孩子们私自去水库或深水区游泳的。因为那实在是太危险了,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溺水的。

我们的学校在一个小镇上,小镇附近有个大水库,名叫东江水库;那水库的水特别的清澈,而两岸的桔树则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每到秋天,两岸的桔子金黄金黄的,闪着诱人的光芒,而在水库的另一边则是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桔子黄时稻子也熟了;让风儿一吹卷起千层的金浪。我就是在这样迷人的仙境里长大的。还没上小学前我就学会了游泳,待我上初中时我的游泳技术已经算是比较好了,于是每到夏天我们便会在下课前与几个好朋友约好几点在哪集合,到哪去游泳。学校偷偷游泳的学生很多,时间久了总会有那么一两个被老师抓到的,老师抓了后一般是罚站,让他们赤着脚在太阳下站一个中午,若是在下午抓到的则让他们绕着学校操场跑个十几圈。就为这私自游泳的事,校长都亲自去抓过好几回了,可是总是有那么一些同学偏偏就爱这个有趣却危险的游戏,当然也包括我和我的几个好朋友在内。我们之所以能一次次侥幸的逃过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校长是我的一个好朋友的亲戚,而他经常去校长那,每次校长开完会说要去抓游泳的,我朋友就会及时告诉我们,当然他也是我们一同游泳人中的一员,我们约好了时间后都会等我那位朋友到了才出发,有时临时出现危机我们就改时间再去。

如果在初夏我们大多数不会去水库游泳而会去山上的大池塘去游,因为那山上有很多油茶树,初夏时茶树上会长一种如叶子一样的茶片,肥肥的厚厚的,也有一种像包子那样的茶包,摘下后用水洗洗就可以吃了,这种茶片、茶包很好吃,当然那时我们一般很少洗它的,摘下来看看不脏就直接塞嘴里了。这种茶片、茶包一般也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开始多数是红色的,长着长着就变白了,然后忙忙地它会脱去一层白色的皮,在还是红色的时候吃起来有点涩,但是变白以后吃起来就甜了。学校在夏天一般也会要求午睡,可是我们几个不喜欢午睡,也静不下心来睡(其实是经不住那深蓝的水的诱惑),于是经常在中午吃完饭后把被子打开就走了,跟舍友说有人来查时就说去厕所了,或者说回家带菜去了,总之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自己去游泳。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何那时那么喜欢游泳,如果说为了凉快,那不算理由,因为不管是去山上也好去水库也好,游泳完以后回来时还得出一身汗。去山上要爬山,爬上后要休息好一会才能下水游,游完后下山就又出汗了。去水库则更惨,去时是下坡,可是游完后回来时全是上坡、上台阶,等到学校后又是一身大汗。有时我们真正为了图个凉快时就会在学校最近的一条灌溉用的水渠里去洗洗,那里离学校很近,很方便;但是在那里只能算是洗个澡罢了。

在初中时有着很多很多美好的回忆,可是在我的记忆中最深的就是与朋友们去游泳了,不知为何会如此,也许是那苦里有乐吧!

离家的文章3:离家的行囊

文/谢梦思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吃着晚饭就开始唠叨:“明天你提醒我,你带点家里的核桃走……还有你喜欢吃的红薯丸子,你姨专门送来的红薯,可甜了……对,那几个有机花菜也带上,你平常吃不到……还有个啥来着?”父亲停下手中的筷子,仰着头使劲儿想。“柠檬。”我回答道。“对对!家里的好,你都带上!”想起了这最后一样,父亲才低下头,安心吃起饭来。

虽然嘴上说着让我提醒,可第二天我还是发现,父亲早把要我带的东西写在了台历上。之前我无意中说想买两个柠檬,泡蜂蜜喝,父亲就一直记挂着。他终究还是放心不下,一层蜂蜜一层柠檬地帮我铺好在瓶子里,放在桌上泡着。“回去过三天再喝,不然太酸了!”他交代我。我点点头。说来可笑,我一直认为自己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享受着大型超市、进口食品、智能厨具带来的高端体验,我以为我的物质水平远远超越了他们,是时候照顾他们了。可事实截然相反,每次离家,我还是风卷残云般掠夺走父母为我准备的大包小包的“家庭特产”,他们提前把未来一周每一餐吃什么、怎么做都为我搭配好。

无论我品尝过多么昂贵的西餐,如何为自己时尚的生活方式得意,我都不得不承认,家的味道始终是我渴求并无法企及的高度。我所有的光鲜,都在父母亲手熬制的美味前相形见绌。

记得外出上学时,父母也总是把我的行李箱塞得满满的。每次到学校打开箱子,我都要深深折服于他们的收纳能力:衣物和拆去包装袋的零食完美叠放在一起,每一个口袋里还塞满了糖果、巧克力;书本与箱体的缝隙间挤着火腿肠,连带回家的空杯子里也灌满了我爱喝的饮料……我随口打趣,说在学校舍不得买肉,于是父亲又在箱子夹层里藏两只真空包装的烧鸡……太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的一位同事,每次从家回来,背包里总会被父母偷偷塞上一袋大米糕、一瓶腌制的芥菜丝,只因为他小时候爱吃。这些看似哪儿都能买到的食物,都败给了父母笨拙而朴实的爱,更何况有什么能替代家的牵挂呢?也正是这真实可感的沉甸甸的行囊,才让我们更觉得可爱、亲切,才让我们触摸到父母那份最真挚无私的爱。

全天下的父母都是如此吧,面对远行前的子女——无论他们生活优渥或是贫困——父母总想追赶他们离别的步伐,再奔跑几步,多放一点,再多放一点他们的牵挂。车子渐渐远去,后视镜中的父母一点点缩小,最终消失不见,可那背上的行囊越发沉重起来,让每一位离家的人在未曾真正离去之前,便深切地怀念起这最温暖的家来。

离家的文章4:离家的孩子

离家的孩子流浪在外面。

离开家了,开始过上班的日子,开始知道挤公车的滋味。

离开家了,自己赚钱自己花,才开始懂得如何节俭。

离开家了,在外头租房子,才知道一个家的分量有多重。

离开家了,没有了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暖暖的汤水,才知道在家当女儿多幸福。

人总是要长大,像小鸟一样要展翅飞翔要离开自己的家。

飞到外面的世界,才知道家的美好。

每一个有家的人都是幸福的。

无论是你出生的家,还是你后来自己选择的家。

珍惜在家的日子。

离家的文章5:装门面

文/蔡中锋

一大早,我来到离家不远处的超市:“二婶,有什么好烟给我拿两条!二百一箱的酒给我拿一箱。”二婶说:“好烟啊?我这儿可是有软中华,两条得一千二百六呢!你要买吗?”我说:“那就拿软中华吧。”二婶问:“办什么事要用这么好的烟?”我说:“是一个朋友赵明结婚。他只会收二百一箱的酒,我拿软中华只是装装门面,他不会收的。所以,我先赊着你的,回来后我就原样归还给您,再给您五十块钱的使用费如何?”二婶说:“行,行。什么使用费,无所谓的。”说着递给我两条中华烟和一箱酒。

可让我想不到的是,赵明不但收下了那箱酒,竟然也收下了那两条中华烟,而且赵明的宴席上还真的一桌上了两盒软中华。你看我这门面装的!

我正在心里埋怨赵明对我下手太狠,太不够朋友,正在为这事感觉太窝囊,赵明却打来电话:“我说,谁让你给我拿软中华烟了?要拿你倒是拿够八条啊!”我感觉事有不妙,忙问:“怎么了?”赵明说:“因为大家看到软中华都要尝尝,我只好硬装门面,每桌都上了两盒,这样我就只好再买六条,多花了三千七百多!钱还是小事,因为我擅自提高了办喜事的标准,以后别人家再办喜事标准也得跟着提高,现在全村老少爷们都对我非常有意见!你看你这是弄的什么事……”

离家的文章6:那个冬天的夜晚

文/小娟

那一年我15岁,在离家几里远的一个中学读书。

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学校的晚自习结束得比较晚,离开学校时,已经8点半了。我飞快地踩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路上行人稀少,路两旁的树上挂着红薯收获后余下的藤,看起来像形态各异的人。

在离家还有2里路远的地方,有一座长约200米的大桥。那是一座远离村庄的水泥桥,发生过很多次拦路抢劫的事,甚至还出过命案。以前,每次经过这座桥的时候,同路的学友们都会大声说话,以掩饰对这座桥心存的恐惧。如今,只有我一个人了,只是远远望着那桥,我就吓得浑身冒汗,不敢再前进了。因为,那桥上,不时闪烁着一点亮光,像有人在抽烟。

在那样无助的时刻,我想到了去请住在附近的同学帮忙,送我一程,但寂静的夜晚提醒我,此时已经太晚了。我把自行车停在离桥200米左右的地方,迟疑了近10分钟,这时,终于有人从桥对面过来,我不能再等了,跨上自行车飞快地蹬起脚踏板来。

桥上果然有人,手中拎着一个小小的马灯,我顾不得细看,正准备冲过去时,那人叫了一声,对方叫得声音很微弱,像是怕吓着我似的,我冲过去之后,回头看了一下,那人大声地叫了一句“小丫”,我听清楚了,那人叫的是我的乳名……

原来,那人是父亲。因为我迟迟未归,他就来到了这座桥上等我。我恍惚记起跟他说过,每天晚上经过这座桥都非常害怕……

一晃,20年过去了,当年不谙世事的小丫头已经为人妻为人母,而我的父母经历了无情的岁月,风烛残年。在很多个夜晚,想起那年冬天的那个夜晚,想到那远远的桥上微黄的灯光,我的心中就充满感激和幸福,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我曾经拥有那样丰厚的爱。

离家的文章7:寂静的荷塘

文/好甜的瓜陈

早就听说在离家的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荷塘,但一直也没能得遐去那里观赏,今天忽然来了兴致,决定起个大早去那荷塘观赏荷花。

通往那片荷塘的路是一条幽静的土路,在这条土路的两边生长着大小不一的白杨和国槐。那白杨威武挺拔如同站岗值勤的战士;那国槐雄劲苍翠如同精神矍铄的老人;树下散落着的那些不知名的野花则俏皮典雅如同天真活泼的孩子。柔和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把这条小路渲染的清新明亮。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鸟鸣反而使得这条小路是那么的幽静。透过稀疏的树丛,远处是一片片刚刚吐穗的玉米,望着眼前这一望无际的绿色,真是有一种陶醉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时间尚早,小路上没有一个人。这也不错,那就让我一个人独自陶醉在这绿色中海洋中,独自享受大自然赐给我一个人的这份寂静吧。

就在小路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眼前突然变得开阔了起来,隐约间看到前面似乎是一片荷塘。看到此处眼前不由得一亮,精神也随之振奋了起来,不经意间脚下的步伐竟然加快了许多。

这的确是一片荷塘,尽管这片荷塘并不是很大,但却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淡雅;那么的寂静;那么的令人痴迷。

六月的荷花已然到了亭亭玉立的季节,那些生出水面的翠绿色圆形荷叶,宛若少女轻盈的裙摆一般娇美可人,一阵清风吹过,眼前的这片荷花如同一群少女在翩翩起舞。

那些藏在荷叶下面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就象一个个害羞顽皮的小姑娘,好奇而又羞涩的偷偷地窥探着外面这精彩而清新的世界。那些各色盛开着的荷花,就象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少女一般,站在一个最抢眼的地方,最大限度的展示着自己的娇美与靓丽。你看吧,那些白色的花是多么的纯洁;那些红色的花是多么的热情,那些粉色的花是多么的温柔,那些紫色的花是多么的深邃。

几簇芦苇很是随意的点缀在清澈的水面上,尽管有些的杂乱,但这种纯粹的自然美带给人的是一种真实;一种亲切;一种回归;一种寂静。

一群群不知名的小鱼儿在母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的在水面上畅游着,他们时而浮出水面;时而藏入水底;时而结伴同行;时而自由嬉戏。偶尔还有几只颜色各异的蜻蜓在花丛与水草间展示着自己高超的舞技,它们时而停留在花头上;时而矗立在水草间;时而在空中悬浮;时而在水面掠过。

荷塘的后面是一片开阔的绿草地,低矮的各类杂草如同一块特大的绿色地毯平整的铺就在荷塘的周围。几棵高大茂密的杨树也给这片荷塘增添了几分的神秘与寂静。

望着眼前这一簇簇青翠欲滴的荷花;望着河面上这一群群欢快游荡的小鱼儿;望着空中这一只只轻快飞舞的蜻蜓;望着远处这一片片清新淡雅的草地,我感受到了一种轻松;感受到了一种惬意;感受到了一种寂静。

是呀,我们每天都在繁华的都市间往来奔波,疲惫的心很少能享受到一种放松与宁静。其实我们有时不必走的很远去奢求远处绚丽的景色,有时一片小小的荷塘;几群游弋的小鱼儿;几只悠闲的蜻蜓,就足以使我们享受到一种惬意一种寂静。

离家的文章8:家乡土语

文/马卫

生在重庆乡村,17岁离家,今已半百,但故乡的土语,仍难忘怀。近日重读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更是如同回到家乡,回到熟人中间,那些忘却的土语,突然从脑海闪现,嘴中迸出。

绽花儿

童年正是上世纪70年代,缺吃少穿。闭塞的乡村,极少新鲜玩意。直到知青插队,才知道有花衬衣,有毛线衣,有蛤蟆镜,有皮鞋和皮带啥的。土得掉渣的乡亲们,把喜欢穿着打扮,出风头,显摆的人,称为绽花儿。

这词指姑娘时多,还有点暗示风流之意。

绽花儿,就是花刚开来,出人头地,出乎其类。

其实,这词并无恶意,只是因为贫穷和闭塞,大家对新鲜事物,有种天然的反感和抵触罢了。

白火石

乡下人多憨直、愚笨,只要勤劳就行。但是,对那些不蠢不笨,却做不成正事的人,统称白火石。

那年月,火柴金贵,好多人家还用火石敲火,燃起媒纸,点烟烧灶。白火石就是敲不出火星的石头,多形象呵。

比如我的堂哥元元,就是黑水凼沟最出名的白火石。初中毕业不久,当兵三年,复员回家,居然肩不能挑,手不能锄。生产队安排他当记分员,还常把工分记错。人们说,真不知他在部队如何混的。

他自学了修收音机、有线广播喇叭,可那时正搞“农业学大寨”,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他成家后,日子过得凄凉,还生了俩孩子,常半年缺粮。

好不容易土地下户,他到万家坪——现在的文井江镇摆摊,挣了点现钱,就勾引了本地一未婚女子,离婚另娶。

大家都说,这个白火石,没救了。

我每次听到这话,都内心惭愧,一个大男人,何至于此呢?他的俩孩子,最后小学都没有毕业。

烂盆子

这不是一句好话,是骂女人作风不正。

其实,那年代的作风,正着呢。农村的风流韵事,少之又少。这句话只有妇女们骂架时才用,很恶毒的。我记得有个叫灯花儿的少妇,和人吵嘴,被骂了句“烂盆子”,竟然喝农药自杀,虽然抢救及时,也落下了后遗症,成了傻子。

骂人得有分寸,如果按现在的法律,还得吃官司,不值。全社会都要讲文明,哪怕是边远的乡村旮旯。

边边匠

那年月,自由市场是“滋长新生资产阶级”的土壤,因此被列在取缔之列,但我老家的怀远镇,因为和大邑、灌县毗邻,三县交界,曾一度做过分州的首府,自古贸易发达,因此,仍有不少暗地的买卖,特别是猪、牛、羊等交易,

这些交易,得有中人,中人就在买卖双方说和,得好处,人们称中人为边边匠,敲边鼓的意思。其实,是市场经济下的经纪人。

我的二姨父,一位复原的志愿军战士,离镇三里路远,成了出名的边边匠,挣点烟酒钱,为此,还多次挨过大队和生产队批斗,不过他就是死不悔改,从未中断干边边匠的活。

是李劼人这位大作家,唤醒了我对故乡土语的记忆。他笔下的成都天回镇,离我老家黑水凼,不过三百里地,同属川西平原。

这些方言土语,虽然有的不太雅,但很质朴,很形象,很有意味。它真切地表达出了故乡人民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酸甜苦辣。

离家的文章9:细语摇鞍

文/杨立芹

到摇鞍,已是深秋。

离家不到400里,走高速,过南和,经平乡、广宗、威县,一路辗转。沿途的风景变换似乎没能说明我在渐行渐远,路过之处还是有数不清的树、望不尽的田。

摇鞍,一个听起来有些古老又有异域风情的小镇。寻找这样一个地方,有些期待。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没有去考究它的由来就想竭力去给它编织一个故事。

硝烟四起,战乱兵燹,男儿投军,枕戈达旦。佳人新婚,空守楼阁,织布耕田,只身遥望。帘外雨潺,灯下做鞍,塞外孤风,胯下战马。独自倚楼,灯影摇曳,君在鞍上,可要安好。

一个没有来由的故事,我记在了心底,将它掩藏在一个少有人能触及的角落,不为人道,但为人念。

故事里的故事终究是故事,摇鞍的土地养育着52个乡村,4万多百姓。这是一个偏远小镇,被当地人称为“临西小西藏”,由此也能略知此地之远、之偏、之困。不知道是少有外地人的缘故,还是其他原因,当地人都会这么说:“离家这么远,来这个穷苦的地方受罪啊”,惊讶的语气中能听出其中的同情。

除了玉米、小麦、棉花之外,辣椒称得上是这里的特色了。走出落脚的大门向东约300米,有一处加工稻草的场地。我去那儿是一个下午,暖暖的秋日夕阳斜照着探头的麦苗,一片大红的辣椒整齐地排列在田埂上,裹着围巾的村民蹲坐在场地上,低头默默地择着手中的辣椒。虽说来自农村,但这个场景我从来没有见过,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丰收、是喜悦。

拿起一棵辣椒,嗅一下,淡淡的,辣味并不浓郁。身边的大妈告诉我:摘一斤4毛钱,一天基本就是摘四五十斤。算这样一笔账是再简单不过了。

转身离开,身后依然是金黄、浅绿、大红……无论如何,丰收之中还是该有一份恬淡的满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