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教育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教育文章1:还教育以诗意
文/王淦生
当我步入中年,在应付完一天纷乱冗杂的工作后,总爱静坐于书房或是半躺在床上。每当这时,总是会想到自己的中小学时代,想到自己初登教坛的那些日子。尤其是在自己被紧张繁忙、压力山大的工作挤压得心力透支的时候,这种回忆常常像一张熨斗,缓缓地熨平了我疲惫而褶皱的身心。
总记得我读中学时放学路上的一个镜头——赤裸双脚,踩着松软的河滩,手捧一本泛黄的《水浒》,在夕阳的余晖和粼粼的波光中,与心目中的古代英雄作心灵的对话。物质生活的匮乏,让我的双脚有了接受大地抚摩的机会;文化生活的贫乏,使我仅剩下读书的乐趣。那时,好像根本没有什么升学压力,没有西西弗斯滚动巨石般的作业的折磨,没有一天十几个小时各科老师的轮番轰炸,没有节假日漫无休止的补课……学生完全享受着一种从容恬淡的教育。奇怪的是,大家的成绩都还不错,能力也很强。“文革”之后恢复高考,那些抛开课本日久的“胡子兵”竟然都有上佳的表现,这些人毕业后更是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常常想起我大学毕业后呆过的那所乡村中学。那时,我们那些初登教坛的教头,课余时间总爱给孩子们读上几段文学期刊上的小说、散文;放学之后,常常拉上他们到操场踢球,给他们一遍遍讲解什么是越位、什么叫角球;逢年过节,总要带着孩子们赶排自编或是“临摹”来的文娱节目;平日里,总会收到不少家长让孩子捎来的五谷杂粮、瓜果菜蔬,寒暑假常常会有学生返校或教师家访,半为学习上的沟通,半为缓释师生间的思念……我总记得,那时学校的同事之间、师生之间、老师家长之间,那种亲如家人般的情愫。那些学生虽说很少考入顶尖高校,成为尖端人才,但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会以与生俱来的正直与善良,成为社会的脊梁。
反观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有多少学生不是上学、放学披星戴月,而能像歌里唱的“踏着夕阳归去”?有多少学生能够挣脱作业、试卷的桎梏,而自由地阅读、嬉戏?有多少学生和老师不是情绪对立、形同猫鼠,而能情同母子、亲如兄妹?有多少教师与家长不是一种赤裸裸的供求关系,而能互敬互谅、默契配合?归结到一句话:还有多少学校能够让师生享受到一种从容淡定的诗意的教育,而不是让他们在升学至上这一功利主义的旗帜下,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煎炒烹炸?
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27岁即应蔡元培之邀,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被誉为“当代经济学家之父”的百岁老人陈翰笙接受了央视的专访。记者请他对北大说一句祝贺或者祝愿的话,他一直缄默不语。一旁有人提议:“您就说希望北大越办越好!”陈老继续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郑重地说:“我希望北大办得跟从前一样好!”这声“祝愿”,也许会令那些陶醉于眼下的教育现状的“知足常乐派”人士大跌眼镜。
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渐染,不是急风暴雨般的荡涤;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感化,不是强权高压下的灌输;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发展,不是千人一面的雕琢;是从人格、情感、意志、知识、能力诸方面去提升学生的素质,不是打造一架架冰冷的“考试机器”……唯其如此,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教育。急功近利,只能让我们与教育的诗意背道而驰。
教育文章2:父亲的教育
文/严冰香
我8岁那年写下了人生的第一篇日记。那时我读二年级,应该是春末时分,一个晴朗的周末。父亲给我一个塑封的日记本,在教完我日记的格式后,父亲推开火炉屋的木格窗,指着院角那块种着地雷花、指甲花和十样锦的小花坛说,你可以写写里面种了什么,长什么样子。正说着,恰巧有两只小麻雀飞过去,落到旁边的苹果树上,父亲说,你还可以写写那两只麻雀。
多年后,当我成为一名老师,才感受到,父亲当年的教育是最朴实的,又是最实用的。父亲说:“你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尽量把话说清楚就可以了。”我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生作文,效果还不错。可惜我当年的处女作早已不知去向,但我还记得自己在新奇和紧张中完成的第一篇“造句式”日记,得到了父亲的肯定和鼓励。
我出生那年,在我们那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子还有另外8个孩子和我同年出生。我有一个同龄的小伙伴都没有的幸运,那就是父亲为我订阅了儿童读物。我读到的第一本杂志是《科学画报》,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用一根细棍子撬起一个球,旁边还写了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当年这句话不知杀害了我多少脑细胞,我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可能呢,吹牛吧。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直到上了初中才解开,那个该死的“撬地球”的老头儿!再后来,父亲又为我订过诸如《儿童画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小学生优秀作文》《少年月刊》之类的读物,初中时增订了《英语画报》。在那个年代,家家都穷,这样一笔奢侈的额外消费是其他伙伴的家长所不能理解的,但父亲从未中断。我是多么感谢父亲的这种坚持啊,让我因此拥有了那么多同龄伙伴所没有的美好幸福时光。
二姐曾对我讲过一件事。她读二年级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那年暑假,父亲就给她一个任务,背乘法口诀表。二姐本来是很聪明的,一个暑假背个乘法口诀算什么事儿?很快就滚瓜烂熟。新的学期,她的数学一下跟上去了。受这件事的启发,在女儿读完四年级的那个暑假,我买了两张地图,一张世界的一张中国的,还买了一个地球仪。有事没事,祖孙两个就认认地图,这是哪个省,那是哪个国家;这是什么河流,那是什么山脉。等女儿上了初中高中,她学地理时比班里大多数同学的脑瓜子都清楚,因为她的脑子里就印着一副地图。
父亲很慈爱,也很严厉。但父亲的严厉,绝非棍棒式的教育。大姐说她最怕父亲讲数学题。因为父亲讲题有个习惯,会问你听懂没有。没听懂,他会讲第二遍,听懂了,那好,你来给我讲一遍。大姐说,每次听父亲讲题都胆战心惊,撒谎是万万行不通的。这点倒是,我们三姐妹都没能遗传到父亲的智商,而父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又是很严的,能没有压力吗?
我是老幺,父亲对我可能没有两个姐姐严厉,我关于被父亲揍的记忆,严格意义上说,只有一次。那年我上四年级,忘记什么原因了,反正那天下午没按时回家。刚走到院角,就遇到扛一捆玉米秆回家的父亲。父亲黑着脸,解下捆玉米秆的绳子,劈头盖脸朝我打下来。我当时被打蒙了,因为那天下午我的确没有因为贪玩而迟回家。几天后父亲搞清楚了,那天是邻居家的女孩在他面前“诬告”了我。父亲很郑重地跟我说错怪了我,把我拉到怀里抚摸我的头。我懂事后,认定那天父亲一定是遇到了他极其不痛快的事,邻家女孩的话只是一个诱因。那是父亲唯一一次打我,不知道为什么,我那顿打挨得冤,但我从未曾产生过丝毫对父亲的恨意,当时没有,后来也没有。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于我而言,父爱就是天。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种特别的安稳、踏实,这都源自父亲。现在,父亲老了,到了该由儿女为他撑起一片天的年龄。但我们姐妹遇到事,还会征求父亲的建议,父亲总能给我们一种力量和勇气,不用怕,什么都不用怕。
教育文章3:父母若管不住自己,很多教育都是无用的
文/枫子
经常听到身边不少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就那么难管呢?
上到十几岁的青春期少年,下到只有3岁的小人儿,家长管得越多,孩子越反抗;家长管得越紧,孩子越叛逆。
不禁让人困惑,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呢?也许答案是:要管好孩子,家长首先要管好自己。
看到这样一张图:地铁上,妈妈看书,孩子在一旁也拿起一本书看;另一个妈妈在玩手机,孩子也凑过去盯着手机看。
在教育的路上,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照单全收。然后从他们的视角,将真相粗暴地展现在父母面前。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很可能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父母的眼睛只盯在了孩子身上,对自己的错误却毫无察觉。
劲都往孩子身上使,只顾大刀阔斧地砍掉孩子的毛病,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这样“双标”教育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越管越头疼,孩子越来越叛逆。
所以,一个家庭最该被教育的,是父母。父母管不好自己,所有的教育都是无用功。
有人曾说:“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也不会差。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标杆”。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要先行。
父母管不好自己的情绪,孩子遇事也控制不住自己,只会复制父母发怒的样子。
父母遇事时只有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气,才能看见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引导孩子感知、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此,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中学会共情。
父母“管好自己”,比管孩子100次都有效。
父母只有先管好自己想玩游戏的冲动,管好自己想玩手机的欲望,孩子才能在父母严于律己的熏陶下习得自律。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有哪些习惯影响了你一生?
一位网友回答:
“十几年来,我的爸爸坚持每天6点半起床,看书充电。而我的妈妈,只要有空闲,也会拿起书本认真阅读。每天晚饭后,父母总是相约在楼下空地打打球,或是跑跑步,回家后总是乐此不疲地交流运动的好处。多年以后,我才惊觉这些是父母‘刻意为之’的教育。曾经的我,早上起不来,一看书就发困,一运动就犯懒,可当我看到父母都还在坚持,就突然觉得早起也没有那么痛苦了,读书好像也没有那么难,运动也成了每天的习惯。”
一位教育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培养孩子很难,但父母自身不放弃,孩子便会在跟随父母的脚步中成长。
教诲是条漫长的路,唯有榜样是条捷径。
有位校长说:“与其每天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试图掌控孩子成长的每一秒钟,做父母的不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便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孩子却不买账。这是因为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很难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孩子也因此缺乏向上的动力。
孩子最有可能的成长方式,就是复制现在的父母。
教育,就是先自教,而后教人;先自管,而后管子。只有我们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引导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教育文章4:如何激活篮球生态课堂
文/惠珠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如何激活篮球生态课堂,让这一课堂更贴近幼儿的需求?我认为应该合理利用有效资源,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给幼儿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生态氛围。
首先,原生态资源的有效采集,能激活幼儿篮球特色潜在细胞。大自然有众多的自然物资源,野花野草、落叶枯枝等都是进行手工创作的原材料,幼儿园通过让孩子欣赏和创作与篮球特色相结合,配合使用废旧的篮球制作成作品,激活幼儿篮球特色潜在细胞。如芦苇——在河岸边随处可见,未成熟的芦穗割来插在用废旧篮球制成的花瓶里、罐子里就是一件件艺术品。
其次,再生资源的制作运用,可以展现幼儿篮球特色创造才智。幼儿园为孩子提供半成品的操作材料,孩子通过对半成品材料的加工改造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如稻草粘贴画——稻草的再生利用,将稻草晒干去壳,幼儿根据创作需要剪成长短不一的稻草段,进行拼搭或粘贴成房子、大树、塔等建筑物,将其固定在废旧篮球上,形成立体的工艺品;草绳卷画——稻草的再生利用,发动家长用稻草搓绳,幼儿用草绳卷画,将草绳卷在篮球的球面上,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面具……
最后,创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广阔的大自然和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存在着丰富的美术操作材料,经过加工就成为幼儿喜欢的美术创作工具,它为幼儿美术教育提供了“多元”教育价值。运用特色材料制作美术操作工具,让幼儿将稻草绕成稻草螺,用于在篮球皮上印烟花图案;可以尝试用牛奶罐制成刻刀工具,在篮球皮上刻出图形,还有制成蔬菜印章在篮球上进行印画活动……这些美术工具材料的运用,为幼儿创设了广阔的篮球艺术活动空间,拓展了幼儿篮球特色活动领域。
教育文章5:文学教育的意义
文/曹文轩
确立道义观
人要有道义,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必有道义的原则,必有道义的支持。而文学却就具有培养人之道义的得天独厚的功能——当初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形式,之所以被人类选择,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人类完全有理由尊敬那样一部文学史,完全有理由尊敬那些文学家。因为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从表面上看,文学在这方面甚至不是最有力、最擅长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他们的直接目的就是对人类进行道德规范与道义教化。但事实上,文学在这方面的功能却一点也不比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逊色,它也许更具有感召力、浸润力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因为它是通过形象,通过情节,不着痕迹地、细无声息地将那庄严的道义输入人的心灵的。
营造审美境界
一个人完整的精神世界,是由许多纬度组成的。这其中,审美怎么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纬度。而文学对这一纬度的生成,几乎是最有效的。文学的根本性的功能之一,就是审美。如果说,远古的文学可能更在意的还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话,那么后来的文学则越来越在意它的审美价值。而人们亲近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正在于它们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并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经验、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
审美,使人类渐渐变成了有情调的人类,使人生变成了有情调的人生。今日之人类与昔日之人类相比,其一大区别就在于,今日之人类有了一种叫做“情调”的元素。而在情调的养成中,文学立下头等功劳。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获得了质的提高。
培育悲悯情怀
古典形态的文学,始终将自己交给了一个核心单词:感动。古典形态的文学做了若干世纪的文章,做的就是感动的文章。
当简·爱得知一切,重回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身边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祥林嫂于寒风中拄着拐棍沿街乞讨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其他文类——比如哲学、伦理学方面的文章,一样是讲悲悯情怀的。但这些文章仅仅是让我们明白悲悯情怀的必要性。我们只是接受并懂得了一个关于悲悯情怀的观念。但文学作品——比如《呼兰河传》《边城》《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会在阅读这些文字时被感动,悲悯情怀会油然而生,我们会在对文学作品的无休止的阅读中,成为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
输入历史意识
文学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历史,而一个具有历史意识的人才可能是一个有质量的人。有一套美国语文教材,它的全部文本都是美国的著名小说。这些著名小说按时序排列,一路读下来时正好就是一部美国的历史。
激发想象潜能
这个世界既是物质意义上的,又是精神意义上的。造物主只给了我们阳光、空气和土地这样一个纯物质的世界。造物主在精神上是赤贫的,拿不出一点东西可以施舍给人类。人类自己建造了一座硕大无朋的精神宫殿。如今,在人类浩瀚无涯的思维空间里,已飘满了概念、音符和画面。
创造,从而使人类不断进化。
人类为什么进化了呢?原因颇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人类有创造的能力。
这种能力既是天生的又是后天培养的,并且后天的培养才是最主要的。如果说这个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文学大概就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了。因为,集中在文学这里的就是“想象”、“虚构”等要素。“无中生有”在文学这里,并非一个贬义词。
强化说事能力
一个人应当有两大基本能力:说理的能力和说事的能力。
但在我们的理念里,说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而说事的能力几乎就不被我们所意识到。我时常看到,某些雄辩滔滔的博士生,一旦说事则显得十分的局促,往往连一只狗如何不幸丧生汽车轮下都不能向人生动地描述。一个只会说理而不会说事的人,大概算不上是一个完美的人,至少是有些索然寡味的人。
语言文字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
文学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相对于其他文类,比如论说文,文学作品既有书面语又含有口语,而论说文与口语是切割的。文学作品中的动词、形容词的丰富性大概也是其他文类难以相比的。文学作品使用了一切修辞方式,并且由于它的积极修辞态度,从而使语言的神奇与魅力令人感叹不已。
没有一种文体比文学更能帮助人们培养和提升语言文字能力了。也许文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创造了一个能够让我们可以永生的世界。在那里,你在现实世界中深感无奈的缺陷可以得到弥补;在那里,你躁动不安的灵魂可以得到安宁;在那里,你可以摆脱尘世的一切烦恼;在那里,你可以梦想,并在充满诗意的梦想中享受精神的快意;在那里,你可以追回失去的一切,其中包括时间;在那里,你能够实现你所渴望的一切,包括你想成为世界之王。
教育文章6:女德教育之闲说
文/山人
近日,某明星送女儿参加社会机构的女德教育培训一事,成了网上热点。本人孤陋寡闻,要不是热得有点厉害,还不知道这件事已经发生了一年多。借假期闲暇之时,也来说几句。
社会一般的运行规律,大概是在天下大乱纷争剧烈的时候,冷兵器时代靠臂力,在工业发达之后的所谓科技文明时代靠的是先进武器、强大的军力、核威慑力,一句话就是靠暴力取胜。但在纷争停止之后,与民休养生息,主要是靠制度来维系社会运行发展,所以有法治和德治相结、德法相伴等等管理社会的说法。
德者,顺道也。道者,天地万物之规律也。也即天地万物皆须顺道,因而万物皆有德。人为万物之灵,当然应该顺道而有德。君子好德。自古以来,儒家尤其强调修德。人有男女之分,君子肯定也有男、女之别,不能说君子是男性的专利,那样就有歧视女性的嫌疑了。女君子也可好德,似无不妥吧?女德之说,应不算立异。
讲德,肯定应该既讲女德,又讲男德。只强调女德,而忽视男德,这是男尊女卑的旧封建糟泊思想。特别是强调把什么“男为大、女为小”作为女德,要求女性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作为婚姻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肯定是披着国学外衣,贩卖违背时代潮流的旧思想。“男为天,女为地”,本义是阴阳学说在男女美学上的一种比喻,“男为天”形容男性阳刚之美,“女为地”形容女性阴柔之美。若据此要求“女性永远在社会最底层”“要不追求上进”,则是地地道道的曲解,是典型的伪国学。
有一种观点认为,女性应担当道德建设的重任。其依据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上的男人女人,都是母亲生的,也主要是母亲教育的,“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好例证。一个好母亲,可以养出好儿子、好女儿,所谓“娶一个好女人家族旺三代”、“一个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观点认为,女人们常说世上的好男人太少,女人应负主要责任,因为这些男人是女人生的,也主要是女人教育出来的。也有常抱怨好女人不多的男人,他们也常把责任归到了女人身上,所以民间有“娶妻当看丈母娘”之说。只不过这种观点也说得有些偏激,生养男人女人的女人,虽对所生者的人生幸福包括婚姻幸福起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父亲在教育子女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德育,无论是女德教育,还是男德教育,都是全社会的事,若依靠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就抓起来了,是不现实的。社会培训机构占有的教育资源实在只是沧海一粟,更何况其中鱼龙混杂,大多都为牟利而来。为什么诸如女德教育之类的国学教育培训机构,生意格外火爆呢?显然是当下社会有强烈的需求。面对这样的现状,有能力为此助上一臂之力者,当思之。
教育文章7:父亲的格言
文/朱成玉
父亲一直教育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要在别人背后指指点点。上中学的时候,我和班里的另一个同学竞争班长的职务,为了拉拢同学给我投票,我把一些同学请到家里,并说了我的竞争对手很多坏话。被父亲听到了,他当时说了一句话:“当你用食指对着别人背后指指点点时,你是否注意到你其他的三个手指正指着自己并且以三倍的力量在还击你!”
父亲喝茶有个习惯,总是先把茶放到阳光下,让阳光慢慢渗入。他不懂茶道,但这道程序他却从不省略。父亲在上班前经常叮嘱母亲的话就是:“把我的茶叶放到阳光下晒晒。”晚上,父亲就会泡着那些被阳光晒过的茶,读书,写点感悟人生的字句。对于这个特别嗜好,父亲的解释是:“喝了被阳光晒过的茶,感觉心里就有了阳光的味道。”
曾经随父亲去参加过一个远房亲人的葬礼,所有人都对死者的家属说一些“节哀顺变”之类的安慰话。父亲却拍着逐渐壮实起来的后生说:“你要快点成长,早日扛起家里的重担。大树倒了,就是要给你们这些小树腾地方。”
下雪的时候,我用套子套住了一只鸟。我把它握在手中,如获至宝。父亲看到了,跟我打赌说他会让这黑色的鸟变成彩色的。我不信,就松开了双手。我看到,那只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因为镶上了阳光的色彩而变得斑斓。父亲说:再美丽的鸟,失去了自由,被我们握在手里的时候,都是黑色的。
小时候有一次给家里买酱油,店家在找零钱的时候多找了一角钱。在当时,一角钱对一个孩子的诱惑还是很大的,它可以换来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糖果。店家找回来的一角钱是5个2分的硬币,我不想把这个“意外之财”交给父亲,就把它们藏到了自己的鞋垫里。柔软的鞋垫里突然有这么几个硬币在里面,很不舒服。时间久了,脚被硌破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父亲知道后,并没有训斥我,只是帮我取出那几个硬币,送还给了店家。父亲对我说:不要为了几枚硬币而硌坏了自己的脚,那样自己走出的路会歪歪扭扭。
在我临近高考的那段时间里,父亲下岗了,又在出苦力干活时被重物砸断了腿,对于我们来说,父亲的倒下就像天塌了一样,可是父亲依旧快乐着,在给自己削拐杖的时候还哼着歌,丝毫没有被命运击败的迹象。
面对母亲的愁眉苦脸,父亲开导她说:这腿没几天就好了,现在我可以利用这几天好好养身子,身子棒实了,就是本钱哪,到时我再把钱给你翻倍地挣回来。
母亲对父亲的贫嘴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在那里哼着并不好听的歌。
父亲本来就是一副书生的骨架,再加上受了伤,再不能干重活了。他就买了一头毛驴,拴上一个简易的车棚,穿梭于大街小巷,收一些居民家中的废弃物品。路过垃圾堆时顺便拣点破烂卖钱。父亲的吆喝很有特点,他会编一些诸如“酒瓶子,易拉罐,搁在家里是破烂,给我就能把钱换……”之类的顺口溜,不时牵惹出居民的欢笑。
父亲早出晚归,每个黄昏,我看到的都是他一瘸一拐沉重而疲惫的身影,可是他看到我时又总会在脸上绽放一堆灿烂的笑。父亲就是这样,不论生活如何困顿,他总能找到自己快乐的逻辑:穷人吃豆腐和富人吃海鲜一样香,穷人穿棉袄和富人穿貂皮一样暖和,富人花大钱,穷人花小钱,都是一样的活着。
父亲一边擦拭着脸上的汗水,一边摩挲着我们的头,很“男人”地说:“放心吧孩子们,老天不会让我们总是呆在冬天里!”
教育文章8:教育孩子就事论事
文/徐海
前几天,我和妻子带着五岁的儿子驱车80公里,去给独居在乡村的姑姑过生日。刚巧在外打工多年的表妹文欣一家三口,今年也特意赶回来为母亲庆祝。一见面,不仅久别重逢的大人都很开心,就连两个孩子也一见如故,立马玩成了一片。我们的出现,也让老人原本冷清孤寂的家里,顿时变得热闹欢快了起来。
随着做好的菜陆续上了桌,早已有些饿了的两个孩子禁不住美食诱惑,便在姑姑的默许下,开始了对桌上的菜进行品尝,并且边吃、边端着饮料又笑又闹。正玩得高兴的档口,表妹的儿子小宁因为怕踩到突然跑进屋来的小狗,脚下来了一个急刹车,结果把橘黄色的饮料洒到了新买的白色卫衣上。
这一幕,刚好被端菜进来的表妹撞了个正着,从小就性急脸酸的文欣立马黑了脸。看着妈妈凶神恶煞般的眼神,小宁也知道自己惹了祸,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出。可文欣却并未就此罢休,一把把孩子拎到旁边的屋里开训。
“你说说你,怎么就那么淘气,好好的一件新衣服以后还怎么穿?你这孩子就是不听话,每天不惹点事出来心里就痒痒是不是?昨天来的路上,要不是你非要在路边停车小便,我们能被警察罚200块钱吗?还有那天老师打电话说,你在课堂上一直低头鼓捣文具盒,根本不专心听讲,告诉我你想怎么地?不想在这待我们今天就回去,不想上学就直接给老师说我们不念了……”见文欣越数落声调越高、火气越大,孩子的哭声也越来越大,我赶紧跑过去帮小宁解围。我冲表妹使眼色,示意她别为了这点小事破坏了欢乐的气氛,担心影响了姑姑难得的好心情。
不过,虽然饭桌上大家都在努力活跃气氛,但这个小插曲还是或多或少波及到了大家的情绪。饭后,姑姑带着两个孩子去邻居家串门,我于是把文欣叫了过来,平心静气地对她说:“这样老翻旧账,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滋生孩子的逆反情绪,长此以往孩子就什么事都不敢跟你说了。还有,以后也别在吃饭之前责备孩子,这样对健康不利。”
原本还理直气壮的表妹,听我这么一说不由也检讨起自己来。“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以生气起来就控制不住自己这张嘴,什么解恨说什么,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以后我真得好好改改。”平静下来的表妹颇为认同地点着头。
其实,父母教育孩子没有错,但应该就事论事、各是各,分清楚每件事的原因和责任,不能数罪并罚,更不能让孩子承担他无法承担的责任。
教育文章9:成功的人,也是自我教育的高人
文/朱仲南
自我教育是一门可深可浅的学问,市面上很少有这类专着出售。神奇的是,尽管没有这方面的大量专着供人们学习,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自我的要求和调节。我们发现,从来不约束自己,随心所欲,根本不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其实是很少的。
例如,人们都知道歌舞团里有不少姑娘很漂亮,但看演出的时候,是不会有人冲上舞台强行和演员拥抱的。在我们的肉菜市场,绝大多数老板都没有被人打劫鲜肉鲜鱼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人是有控制力的,是取之有道的,是进行了自我教育的。
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水平如何,往往反映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水平。网上的有些暴力倾向的喷子、淫秽的跟帖、奸诈的表达,一看你就知道这些人接受的几种教育都是不到位的,是品德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了这些人没有运用好自我教育。或者说,这方面的能力十分低下。
自我教育好不好,见不见效,是体现在能否遵守规矩,守公共秩序、守乡规民约上的,是体现在你能否把握好自己,压制不正当的、不干净的念头,能做到向善、向上、向往美好。自我教育好的人,是有纠错能力的,是有正能量的,是讲规矩的。自我教育欠缺的人,往往是没有什么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
自我教育的提升需要有一种好的氛围,要有一种相互欣赏,有一种共识。不然,就会引起许多的麻烦。例如,张三很讲规矩,打球时很守规则,但李四不讲规则,他老撞人,老骂人,手脚很不干净,这些做法就会形成冲突,引起不愉快。又如下棋,其中一个人老喜欢悔棋,从不讲时间要求,半天都可以举棋不下。或者一遇到不利于他的局势,他就上厕所,半天都不回来。这样做,就变成“无赖”了。为此,自我教育的运用同样存在“时、度、效”。这个“时”,就是从小抓起;这个“度”,就是稳中求进,不偏激;这个“效”,就是要有“实效”,不带虚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的公共教育像大的篝火,它最成功的地方是点燃了自我教育的小火把,然后交给每个人,人们就凭借这人生的火把,照亮前进的方向,看清了恶魔奸徒的狰狞面目,温暖那寒冷的躯体,寻找到我们的朋友……人们接近这火把后,就会内化外行,就会吸入正气,纳入正能量,一路前行。
时代会赋予我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公共教育不同的任务,要有精准的分工,要善于分众,不能家长变成校长、教师的角色,不能教师又变成家长的做派,形成家长作风,社会公共教育更不可板起面孔,让人感到不可亲近,不近人情。
自我教育很深的人,他会一日三省,他会见贤思齐,会有理有节有情义。自我教育功夫浅一点的人,也懂入乡随俗,也懂不可无中生有,懂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就很够意思了。没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往往搅是搅非,妒忌贤才,无中生有,争功推过,血口喷人,生性奸狡,落井下石,厚颜无耻。这些人,为数不少,你略看鲁迅的杂文,便可知道这些人的繁殖力很强,有的甚至还得意忘形。总之,这类人的丑恶嘴脸是一种表象,根子在这类人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他们的心思老放在教育别人、约束别人身上,走了邪门歪道,轻则误人误己,重则变成社会公害。
国人中有不少人喜欢写日记、周记,不少人喜欢看名人传记,不少人喜欢抄习名人名句,不少人喜欢在家门口贴春联,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进行一种自我反省、警醒、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学习先进,取长补短。归纳起来,这就是自我教育中的多种形式的表现。
在我们所有的教育中,我们较少提及自我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我们要把这资源用起来,对未成年人,引导他们掌握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成年人,要时刻让他们记住,你的自我教育模式启动了没有?怎样提高你自我教育的水平?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多元的文化,你怎样调整你的方向?等等。
这一招,十分灵验,不信您试一试。告诉您一个秘密,许多成功的人士,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教育十分成功的高人,所以他成功。
教育文章10:隔代教育经
文/刘会琴
儿子、儿媳工作在外地,所以,小孙子壮壮便长期和我生活在一起。每天负责接送孙子、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成为我晚年的主要工作。
小孙子壮壮今年6岁了,我和他爷爷对他非常宠爱。壮壮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看着孙子的样子,我想如此下去可不得了,思来想去决定对壮壮进行“分离”教育,让他早点学会独立成长。
在生活方面,我和老伴达成一致,跟孩子分床睡。刚开始那几天,壮壮天天半夜抱着枕头来找奶奶,不是做梦了吓醒了,就是翻身滚到床下了。不管孩子怎样赖皮,我和老伴还是狠下心来,把壮壮抱到他的房间。一周后,壮壮再也不闹着跟我们睡了。孩子有了自己的房间,就负担起整理房间的部分责任。在我和老伴的指导下,壮壮学会了自己穿衣服、叠被子、铺褥子、收拾写字台、擦地、整理书包。
在生活上对孩子实行“分离教育”还不够,还要在思想上尽早与孩子“分离”。比如壮壮摔倒了,他要自己爬起来;弄脏了手,他自己去洗手间洗;跟小朋友们闹矛盾了,要自己去和解。一次,壮壮在给金鱼换水时不小心把鱼缸打碎了,孩子看着我,不知所措。我问壮壮:“鱼缸打碎了,你现在想怎么办?”孩子想了想说:“我先把金鱼放进矿泉水瓶,然后倒上水,别渴死它们,明天再买个新鱼缸吧。”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让他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在思想上完全脱离大人,不再依赖他人。
没有分离,孩子就不能成人;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愿天下所有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们都能够狠下心来,对孩子进行“分离教育”,使他们早日脱离“母体”,在独立的天空下经风历雨、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