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到中年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人到中年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人到中年的散文1:六月桃

文/张峪铭

人到中年,记忆大不如前,可奇怪的是有的记忆在脑中像生了根似的。如我嗜好的几种食物,至今依依难舍。六月桃就是其中之一。

这不,当六月太阳还没完全长刺,江南正酝酿一场每年必有的雨季的时候,六月桃在街头巷尾突然冒了出来。先是青的带点红,再是红的带点青,后来红占领了整个桃子,只剩下结蒂上的一片绿叶了。这样的颜色诱惑,我早就把持不住了,下班时,总要拐到卖桃人的篮筐边,挑上几个,以饱口腹之欲。

其实说饱有些夸张,桃子毕竟当不了饭吃。但桃子在我的记忆中有特殊的情结,以致认为它挤进了我的生命体中。母亲的名字就叫桃枝,从小耳濡目染,应该说“桃”字是我会喊妈妈爸爸后的,最亲密的名词。当某一天母亲将一个桃子揣到我手上时,自然有了一个联想。小孩子的嘴,就是小孩子的心。在那缺少甜蜜素的年代,那桃子上的红色与甜味,就这样在我的心头紧紧联在了一起。一看到那特别的红,就想起了那特别的甜味。那味儿不像杏子,甜而不酸;不像苹果,甜而不腻。

桃子的红是特别的。特别得人们无以为名,它没有殷红那么深,不是水红那么浅,它红得有层次,红得恰到好处,于是人们索性叫它“桃红”。当一种颜色以物象形容时,这个颜色就具有了生命力。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则广告语: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可桃子是绿里透红,又非那种大红大绿,这样的和谐,纵有妙手丹青,也调不出来。

桃子的形也是特别的。据我的经验,有核的水果,像桃子这样形状特别的还真没有。一般都像苹果一样,端端正正的,呈对称状态,若真有不对称的,那肯定是受到了天灾人祸,就如生命中的残缺之憾。可桃子不一样,它的整体乍看是圆润对称的,可细细一看,偏偏有一纵向腹痕,且在饱满身躯顶端,形成不对称的尖儿。就是这尖儿,竟赋予了桃子生命中的灵动之美。

想不到,桃子外形演绎着生命的本真。生命不只是循规蹈矩地按一种状态生长,有时候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去绽放。这样的生命才最具魅力。否则它就成不了供仙人品尝的“仙桃”,也成不了人间用桃木辟邪驱灾的“法器”。

可相对于苹果来说,桃子特别大众化。即使在一大二公的集体年代,农村有的庭院里、菜园里总有棵把桃树。邻里之间,互送点时令吃食,桃子也在其中。可能是品种的原因,没有外地人挑到村里卖的六月桃好吃。可拮据的日子哪有想吃就买的自由,小孩子吵不过,母亲才将留存好久的鸡蛋拿出来兑换几个桃子。我家里兄弟姊妹多,能分到一个桃子那高兴得不得了。咬一小口,就放到口袋里,过一段时候,又从口袋里掏出来,吹掉桃子上沾的口袋屑,舔一口又放到袋中。一个桃子能让你温暖好几天。

当然那时的困难是普遍的。记得一小伙伴向我讨桃吃,我有点舍不得,可拗不过,只好用手掐住一个范围让他咬一小口。可那家伙竟然诳我一下,咬了一大口,至今想想,心中似乎还有一丝痛楚。如今食物丰富了,条件好了,你不得不感恩于社会的进步。可总有一些人,面对贫富不均,总想回到老路上去,我不甚理解。真的要过连一个桃都吃不起的穷日子?

我想未必。只不过他们是对过去有选择的遗忘,就像我对童年的味道有选择的记忆一样,因为桃子在我味蕾空乏时出现了,于是它就烙进了我的心。可现在我懂得,桃子是好吃的,但好吃的不一定就是桃子。

关于人到中年的散文2:人生远行

文/徐宝天

人到中年,方才警觉,年龄增长过度之快,让人难以相信。既然生命的时间不由人来控制,那么,人能控制的只有生命的内容和质量了,宋代陆游作诗曰:“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这种惬意境界的收获,全在于自身的开掘和创造,而首要的是将全副的精神状态侵润于青春活力的氛围中。老相只是外形,内心则不断发生着活力。

对于处于人生的成熟时段,虽无少年的热烈与浪漫,却具有一种特殊的的厚重与平实。他们有过苦难有过失落,但他们更有意志和毅力;他们把曾经有过的嬉笑化作深长的思索,把曾经有过的天真变成稳重的步履;他们回首往事,咀嚼生活,懂得了微笑,懂得了理解,坦然地步入成熟而丰饶的人生。

人生是一部书,中年是书的“书胆”,而结尾部分才是最感动人的,最能难忘的。老年也像戏剧的最后一幕,不管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是悄无声息,你都可以安然走下舞台,顺其自然,心无所累,这不正是一种人生境界么?

青年好似百灵鸟,有它的尾曲。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人生如远行,老年那一段旅程,就如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关于人到中年的散文3:六月桃

文/张峪铭

人到中年,记忆大不如前,可奇怪的是有的记忆在脑中像生了根似的。如我嗜好的几种食物,至今依依难舍。六月桃就是其中之一。

这不,当六月太阳还没完全长刺,江南正酝酿一场每年必有的雨季的时候,六月桃在街头巷尾突然冒了出来。先是青的带点红,再是红的带点青,后来红占领了整个桃子,只剩下结蒂上的一片绿叶了。这样的颜色诱惑,我早就把持不住了,下班时,总要拐到卖桃人的篮筐边,挑上几个,以饱口腹之欲。

其实说饱有些夸张,桃子毕竟当不了饭吃。但桃子在我的记忆中占有特殊的情结,以致认为它挤进了我的生命体中。母亲的名字就叫桃枝,从小耳濡目染,应该说“桃”字是我会喊妈妈爸爸后的,最亲密的名词。当某一天母亲将一个桃子揣到我手上时,自然有了一个联想。小孩子的嘴,就是小孩子的心。在那缺少甜蜜素的年代,那桃子上的红色与甜味,就这样在我的心头紧紧联在了一起。一看到那特别的红,就想起了那特别的甜味。那味儿不像杏子,甜而不酸;不像苹果,甜而不腻。

桃子的红是特别的。特别得人们无以为名,它没有殷红那么深,不是水红那么浅,它红得有层次,红得恰到好处,于是人们索性叫它“桃红”。当一种颜色以物象形容时,这个颜色就具有了生命力。写到这里,让我相起了一则广告语: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可桃子是绿里透红,又非那种大红大绿,这样的和谐,纵有妙手丹青,也调不出来。

桃子的形也是特别的。据我的经验,有核的水果,像桃子这样形状特别的还真没有。一般都像苹果一样,端端正正的,呈对称状态,若真有不对称的,那肯定是受到了天灾人祸,就如生命中的残缺之憾。可桃子不一样,它的整体乍看是圆润对称的,可细细一看,偏偏有一纵向腹痕,且在饱满身躯顶端,形成不对称的尖儿。这是这尖儿,竟赋予了桃子生命中的灵动之美。

想不到,桃子外形演绎着生命的本真。生命不只是循规蹈矩地按一种状态生长,有时候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去绽放。这样的生命才最具魅力。否则它就成不了供仙人品尝的“仙桃”,也成不了人间用桃木辟邪驱灾的“法器”。

可相对于苹果来说,桃子特别大众化。即使在一大二公的集体年代,农村有的家庭庭院里、菜园里总有棵把桃树。邻里之间,互送点时令吃食,桃子也在其中。可能是品种的原因,没有外地人挑到村里卖的六月桃好吃。可拮据的日子哪有想吃就买的自由,小孩子吵不过,母亲才将留存好久的鸡蛋拿出来兑换几个桃子。我家里兄弟姊妹多,能分到一个桃子那高兴得不得了。咬一小口,就放到口袋里,过一段时候,又从口袋里掏出来,吹掉桃子上沾的口袋屑,舔一口又放到袋中。一个桃子能让你温暖好几天。

当然那时的困难是普遍的。记得一小伙伴向我讨桃吃,我有点舍不得,可拗不过,只好有手掐住一个范围让他咬一小口。可那家伙竟然诳我一下,咬了一大口,至今想想,心中似乎还有一丝痛楚。如今食物丰富了,条件好了,你不得不感恩于社会的进步。可总有一些人,面对贫富不匀,总想回到老路上去,我不甚理解。真的要过连一个桃都吃不起的穷日子?

我想未必。只不过他们是对过去有选择的遗忘,就像我对童年的味道有选择的记忆一样,因为桃子在我味蕾空乏期时出现了,于是它就烙进了我的心。可现在我懂得,桃子是好吃的,但好吃的不一定就是桃子。

关于人到中年的散文4:此去经年

文/王举芳

与友闲聊。友说人到中年,皱纹多了,心思少了,乌黑的头发被岁月浸染成霜,如同花儿不再妩媚,即使表现得再沉稳淡定,也难以改变沉闷的气氛。

我浅笑,没有说话。我能说什么呢?花儿会再开,叶儿会再生,而人,永远不会再回到青春年少时。

看她情绪有些低落,我拉着她的手,出去走走。

走在路上,我忽然想起少年时,母亲在院子里种的那株花。其实看上去不像花,像一株野草儿,叶子不像其它花的叶子绿得有生气,而是有点黯淡,了无生气的样子。母亲把它栽在屋前的墙角,很少管理它。

春天过去,夏天过去,它在墙角里默默生长,依旧绿得有些黯淡,不似别的花那样争奇斗艳,引人关注。

我对母亲说,那不是花吧?分明是棵野草,真丑,拔掉吧。母亲说,它还没到最好看的时候呢,它的名字叫“老来少”,等着吧,它会很好看的。

秋风几许凉。那天回家,忽然觉得墙角明媚了不少,赶忙过去看。那株丑丑的“老来少”竟然长出了五彩缤纷的叶子,那平时看起来没有光彩的绿叶子,不知何时注满了活力,显得生机勃然。

“老来少”,这浅显的三个字,在此时,盈满了诗意。就像多数人的人生,并不是生来就灿烂辉煌的,都要经风沐雨,甚至痛苦煎熬,但只要勇敢坚持,不忘初心,那么,最终收获的,一定少不了精彩。

我对友说,人生贵在一岁一岁年长,年长不只是年老色衰,还有蕴积和沉淀。即使有一天如叶子一样飘进黑暗的泥土,风会叙述我们走过的踪迹。只要心不是荒漠,再长的年轮,再普通的生活,也会熠熠生辉。

人无法抵御岁月对容颜的摧残,但可以修为心灵,比如保持一份对事物的好奇心,保留年少时的一份童真,保存那些给自己带来快乐和价值的东西,活出每个阶段的美好。

此去经年,又经年。如果老之将至,用神采飞扬去迎接岁月的无情吧,用真诚、活泼恣情绽放,不虚假,不畏惧,坦然面对时光的流逝,倾心活出生命的意义。

关于人到中年的散文5:人到中年方懂得

文/刘自龙

岁月在流淌,生活在延伸,人到中年,很多事情方才懂得。

原来,我以为能力决定命运;而现在,我懂得性格决定命运。当然,能力永远是命运的基础。能力是一张漂亮的名片,可它是术,不是本,性格才是。能干而无好品行,最易清高跋扈,实干而无好心态,最易萌生敌意,最后反倒成为最先失败的人。

原来,我以为奋斗决定高度;而现在,我懂得机遇决定高度。当然,奋斗永远是高度的前提。奋斗是道感人的风景,可如果没有机遇的青睐,风景便是那深山中的艳丽。机遇就是一种命运,对多数人来说,其实给你一个支点,你也无法撬起地球。

原来,我以为功名便是成功;而现在,我懂得修为才是成功。当然,二者并不矛盾对立。功名是顶耀眼的光环,可它并不代表更多的幸福。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快乐、满足、感恩、奉献,懂得以平常心看待一切,以仁慈心对待万物,心无旁念,常存慰藉,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原来我以为条条大路通罗马,而现在我懂得有的路口只能通向死胡同;原来我以为多个朋友多条路,而现在我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来我以为做人必须铁骨铮铮,而现在我懂得做人最好和风细雨;原来我以为有些大话自欺欺人,而现在我懂得有些大话其实真是苦口良药……

原来以为的,现在好多不以为然;原来不以为然的,现在好多懂得。其实,只是不再简单地以为白就是白,黑就是黑,黑白分明,非此即彼,而是懂得事物的辩证统一,懂得外在和内在的协调一致。

懂得,像是坐在列车上赏景,非要走过一些路,才会发自内心的感叹,原来如此。过了这一站,懂得又会有所不同。现在懂得的,若干年后也许又会不以为然。可这不要紧,这个年龄就懂得现在。

当懂得变得越来越虚无,生命的列车也许就该到站了。

关于人到中年的散文6:且敬旧事一杯茶

文/吴孔文

人到中年,我渐次明白:袅袅升腾的一杯茶,是对旧事的最好缅怀。

旧事,首先让我想起旧时屋檐下的伙伴。春天的桃花林里鹧鸪声声、落英片片,我们瞒着大人们,捻土为香,对天盟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后求学、工作、结婚生子、升迁调动,世事面前各自飞、天南海北不相见。

我经历的旧事中,有许多细碎的章节:田螺开靥前行,蝉声如丧考妣,大雁结伴南飞,高人踏雪寻梅。路过大山深处的村子,骤雨初歇,斜阳半山,炊烟缭绕。农家的院墙有半人高,屋内,荸荠色的桌腿有点潮,老旧的收音机里,刘兰芳正在演播评书《杨家将》。晚归的主人放下农具,捧一碗凉茶牛饮罢,满脸幸福表情。

人这一生,最好能制一次茶。摘叶、翻炒、烘焙、贮藏、冲泡、品鉴……跟季节有接触,跟农事有缠绵,跟心灵有交流。龙井、瓜片、铁观音……剔除包装和寓意,渐渐露出本相,还原成一片树叶,光风霁月,风雨雷电,最终完成一场生命的旅行,回归大地。这,与人多么相像。

年轻的时候,意兴浓稠,向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偶尔有大秤分金的奢望,及至年长,慢慢接受生命的招抚,心事收窄,心态平和。明白琴棋书画诗酒花,终抵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真实。晨起一杯茶,为自己壮行;晚归一杯茶,犒劳一天的疲惫。看沸水入壶,茶叶在跌宕起伏后归于平静,感到杯水微澜之中,依然有着大乾坤。

每年春季,就不由想起随母亲卖茶的日子。鸡叫三遍,村庄安静,窗口有昏黄的灯光传出,寂寂的几个人,默默地开了院门去赶集。临河的“露水集”上,收茶的小贩一手提着“马灯”,一手提着小秤,来来往往吆喝着,嬉笑怒骂之声鼓荡着清凉的空气。早起的狗们无所事事,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卖完茶,母亲会去油条店,买根油条让我充饥,而她自己就在店里舀瓢凉水,咕咕咚咚喝完,招呼我往回走。

如今,母亲仍然坚守在山村里,喂猪、养鸡、种茶,过缓慢的日子。每次电话中,她都要叮嘱我少喝酒,而我则劝她多喝茶。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捧茶在手,回味那些沉淀在岁月中的旧时友、旧时事:有人高官显爵,有人身陷囹圄,有人移居海外,有人命丧黄泉……人生浮浮沉沉,像茶;世事纷扰开合,像茶。这个冬天,西风从北来,古梅向雪开,我站在树下饮茶,饮下人生百味。

禅师说:此生念念不忘,来世必有回响。若真有来世,我愿活成一树茶:春天一片鲜叶、冬天一朵素花,淡泊以明志,知交满天涯。

关于人到中年的散文7:一袭旗袍烟雨里

文/梁惠娣

人到中年,爱上了旗袍。

一下子网购了三件旗袍。我给每一件旗袍都取了个有意思的名字。有一件青绿的底色上有片片草黄色的叶子,叶间开着一朵朵或一簇簇鲜红的和暗红的蔷薇花,像是走进了一个偌大的蔷薇园中。这件旗袍透着成熟内敛的韵味,它有个好听而特别的名字,叫“沉香”。有一件的图案是印着又大又圆的绿色荷叶,荷叶间开着几朵粉红色的荷花。穿着它,仿佛走在盛夏的荷塘畔,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风阵阵,荷香袅袅,我给它取名“荷香”。还有一件洁白的丝绸料上印的是黄的菊花和红的海棠花,还点缀着清清淡淡的绿叶,清新淡雅的色调,散发着秋天的味道,我叫它“记秋”。

岁月仓皇,当我磕磕碰碰地走过了三十岁,我终于扔掉了蕾丝的、薄纱的公主裙,来个华丽的转身,穿起了旗袍。遇见旗袍,像是于万千人群中的惊鸿一瞥,一见倾心,从此认定是知己,要相伴着走一程人生的路。

对旗袍的情结,缘于少女时代看到的一部传记《宋氏三姐妹》,扉页上宋氏姐妹身着旗袍,从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端庄华丽高雅的气质,令人艳羡。宋氏三姐妹中,宋庆龄身着一袭素雅旗袍的形象尤为深入民心。翻看宋庆龄过去的影像,会发现无论是出席活动还是休闲在家,她常常是旗袍不离身,身着旗袍的她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从容端庄、高雅脱俗。我曾看过一幅资料图,图片中她穿着一件素淡的旗袍,坐在圆桌旁,正低眉专注地看着书。她那样的温婉娴静,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她无关,任凭时光悠悠,书卷幽幽,像无声溪流一样流淌在纤纤指尖。

一袭旗袍上,总是沾染了些许爱情的气味。《花样年华》里,张曼玉把旗袍穿出了生命。她迷离的眼神,妩媚的笑容,一袭又一袭绚丽的旗袍紧裹着她玲珑曼妙的躯体,浑身散发着隐忍的寂寞。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就像一袭旗袍一样,如此婉转,如此魅惑。而《胭脂扣》里,梅艳芳更是穿出了旗袍的灵魂。她那烟水凄迷的眼神,骨子里沉淀的冷傲高贵的气质,一袭旗袍下细细密密的心事,无声地诉说着烟雨红尘中缠绵的故事。

在这个迷蒙的雨季,穿一袭旗袍,娉娉婷婷地走在朦胧的烟雨里,就像走在一幅江南的水墨画中。而穿旗袍的我,就这样成了画中的人,再从画中款款地走来。

遇见旗袍,就是遇见最美的自己。

关于人到中年的散文8:人到中年

文/秋实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天命”何也?乃性情淡定,达天致地也。

岁月之沧桑,春秋之轮回,不知不觉间我已步入中年。

人到中年,似秋高气爽之人生季节,岁月洗尽铅华,年轮磨平棱角。学会冷眼看人间亲情冷暖,笑看世间繁华红尘,静观世间百态,洞察物欲横流。

只有平稳泰然的心态,闲庭信步的淡然,方能宠辱不惊,尽显贤淑和恬静,宽容和大度,沉稳和老练。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夫妻,在恩怨、猜忌、争斗中消耗有限的“表演”时间值得吗?

镜中窥觊,鬓已染霜,任凭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几经岁月沉浮,早与初衷背道而驰相去甚远。儿时的嬉闹,青春的热恋,历历在目,蓦然回首,却惊觉老之将至矣。

人到中年,对于婚姻的选择没有过多的苛求,只求温馨与稳定。经历了风雨与彩虹、痛苦与欢乐、挫折与成功之后。早已没有了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海誓山盟,深知能爱的时候,懂得珍惜 ,无爱的时候,懂得放手 。晨曦拉长了漫步于林荫小道上两个相扶将的背影,是中年人情与爱最好诠释。

回顾身后留下或深或浅的串串脚印,苦乐参半,空留许多心痛的遗憾。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皆有之。当初对孩子“圈养”式的的溺爱,使孩子迟迟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小的时候,怕他跌掉、吃苦、受罪、雨淋、怕他……

溺爱给了孩子什么?溺爱使之形成自私、任性、放肆、骄傲、没有公德、不敬畏生命、没有真才实学的品行和状况。谁之过?该警醒了!

一旦迈入中年的门槛,好似已走进人生的余辉,觉得灿烂不再,情怀苍凉。其实人生的每个季节有各自独特的欢笑与忧愁,我们应该快乐且健康地活着,因为不谙世事的孩子需要我们提携,年迈的老人需要我们赡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