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饭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吃饭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吃饭的散文1:上座

一家人吃饭,走向餐桌,见空位就坐下,端起碗就吃饭,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喜欢看电视,可以往碗里夹了菜,坐到电视机前去吃;也可以端着碗坐在门口吃,空气好,还能与邻居聊天;上网没尽兴的,可以在电脑桌 前吃。总之,吃饭是很随意的事情。

在我的老家,那个充满泥土气息,鸟语花香的小山村,吃饭是一件很讲究的事。一家人吃饭,桌子摆放在屋正中间,正对门的为上座,背对门的为下座,两旁为左右座。辈分最高的人坐上座,小孩子坐下座,其他人坐左右座。如果都是同辈分的人坐在一起吃饭,那么客人坐上座。如果是朋友间聚餐,则是朋友坐上座。

席间,坐在上座的人不端碗,其他人就必须等着。坐在上座的人没有夹过的菜,其他人也不能吃,所以,坐在上座的人不论喜不喜欢吃,每一盘菜都要吃上一点点。

一般情况下,坐在左右座的人有一个是专门负责添饭的,看见谁的碗里没饭了,赶紧放下自己的碗筷,站起身,微躬身子,双手接过对方的碗,添好饭,再双手递给对方。

这是传统,也是老规矩。

民以食为天,人与世界的沟通,得以肚子吃饱为前提,所以吃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饭桌上的人们,不得谈论不开心的事,不得说他人的坏话,议论他人的缺点。最重要的是,不得随意离开座位,即便只吃一点就饱了,不分辈分,不分男女老幼,一定要等全部的人都吃饱,才一起离开座位。吃饭也要吃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上座的位置,是尊敬,也是美德。

关于吃饭的散文2:好好珍惜这辈子

文/肖宁嘉

和朋友出去吃饭,上菜时,她拿手机认真地拍了几张照片,然后低下头,在手机上飞快地打着字。我笑她:“吃个饭还要拍照?发给谁呢?男朋友?”朋友摇摇头:“不是,我是发给我妈的,她看了我的照片,就知道我每顿都在好好吃饭,她也就放心了。”我惊讶:“你又不是小孩子了,还需要每天向妈妈汇报?”朋友笑笑:“我妈妈也经常发这样的日常照片给我啊,家乡新开的蛋糕店、阳台上的仙人掌开的花、她织的新毛衣,她都会照下来发给我。我呢,新买了一本书、看了一场电影、还有每天看到的开心的好玩的新奇的东西,也都会发给她看,我们经常这样发来发去的,只是想让对方知道,我们都牵挂对方。”朋友边说边把照片发了过去:“我在外地上班,不能常常陪着她,就用这种方式表达我的爱。做母女也是一种缘分,不管我们再怎么爱对方,也只有这辈子而已,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好好表达呢?”

朋友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香港知名电台主持人梁继璋对他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有时候会听人说什么下辈子做牛做马,结草衔环报答你,好好对你之类的话。可是,既然要爱,就这辈子好好爱,既然要感激,就这辈子好好感激,说什么下辈子,那是太虚无的事。

既然下辈子不靠谱,就让我们好好珍惜这辈子,好好表达对父母、对亲人、对朋友的爱吧!因为,我们只有这辈子。

关于吃饭的散文3:吃饭比赛

文/戴利

吃饭一度曾当作常规来教育孩子们: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眼睛要看着自己的菜碗,不要剩下饭菜……这一系列的“规矩”天天挂在嘴上,絮叨起来没完没了,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饭菜该剩下还是剩下,话该说还是说,有时候一顿饭要吃上大半个小时,今天突然有了转机。

今天吃饭前,我又讲述了一次“吃饭要则”,刚要吃,清清大声说:“老师,我们比赛看谁先吃饱!”“好”班里的小朋友都兴奋起来,我趁机说:“行是行,我们不光要比赛谁先吃饱,还要看谁的桌面、碗里最干净,而且吃饭的时候不说话。”“行!”大家齐声说,于是,一场避开生面的比赛开始了。通过比赛,大家一致认为睿睿小朋友得了第一。

一整天,孩子们都念念不忘这场比赛。我明白了,单纯的说教并不能解决问题,要顺应孩子的兴趣,找到他们的兴奋点,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偶尔搞几次小比赛,比一般的说教更能取得教育的预期效果。

关于吃饭的散文4:桂花糕

文/肖宁嘉

那天,我跟老公去酒店吃饭,一大桌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不过坐下之后就都是朋友了。会喝酒的推杯换盏,像我这样不会喝酒的,只管埋头大吃就是了。菜上完之后,最后上了一盘桂花糕。我夹了一个,轻咬一口,甜而不腻,芬香四溢,一种桂花的香味弥漫在唇齿之间,回味无穷,不愧是大酒店厨师的手艺。我附在老公耳边悄声说:“要是带儿子来就好了,这么好吃的桂花糕他一定喜欢。”老公说:“那你待会带几个回去给他不就好了。”我笑了:“算了吧,不太好意思。下次我们自己专门带他来吧!”

席间有一个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不怎么说话,也不大喝酒,但他吃得很慢,直到大家都吃完了,他才放下碗筷。酒足饭饱后大家都准备走了,我瞄了一眼那盘桂花糕,还剩好几个,想来是因为男人们不大爱吃甜食的缘故,真是可惜了。我和老公走在最前面,下了楼才发现,我的包忘带了。我急急忙忙冲上楼,推开包厢门一看,刚才那个男人正在用一个一次性的泡沫碗装盘子里剩下的那几个桂花糕。他见我进来,愣了一下,我也很尴尬,故意说:“带回去给孩子吃的吧?”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是,我想带回去给我母亲尝尝,她老人家活了六十岁,还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桂花糕。”

听了他的话,轮到我呆住了。扪心自问,很多时候,我们想到的只有孩子,这个东西好吃,给孩子留着;这个地方好玩,要带孩子去玩;可我们又有几次想到父母?可怕的是,这种状态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了,但是,一天天老去的父母才是更需要我们关心和牵挂的。

拿了包下楼之后,我对老公说:“我们也打包一份桂花榚吧,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尝尝!”

关于吃饭的散文5:珍惜粮食

文/耿笑言

每次吃饭的时候,妈妈总是把饭吃得干干净净。妈妈说,粮食非常宝贵,让我要珍惜。

我很奇怪,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那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秋天的时候,播下麦种,长出嫩芽,经过长长的冬季,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才变成绿油油的麦苗,再到了初夏,麦子才能成熟。我们吃的面包、馒头等等都是用麦子磨出的白白的面粉做出来的。

最让我惊讶的是我天天吃的米饭,夏天的时候插下秧苗,秧苗开始成长,成长过程中,农民伯伯要给秧苗拔草、除虫。在秋天稻子成熟的时候,农民伯伯用收割机把稻子收割上来,个个累得满头大汗。那时候,我总是看到奶奶在场地上晒稻子,晒完后,奶奶再把这些稻子碾成大米。

我们的食物是由麦子和稻子,还有许多其他粮食组成的,每一颗、每一粒都凝聚着农民伯伯辛勤的汗水,非常珍贵,我想起一首学过的古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从今往后,我要做个珍惜粮食的好孩子。

关于吃饭的散文6:吃饭的姿势

文/汪金友

看了标题,有人可能发笑:吃饭的姿势,有什么好说的呀?不就是一手拿碗,一手拿筷子吗?端起饭,往嘴扒,夹起菜,往嘴送,难不齐,还会有人吃到鼻子里?岂不知,吃饭的姿势,可不是小事,与健康有关,与事业有关,与爱情也有关。

先说一件真人真事。我一小学同学,家境条件不错,但他从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两只胳膊趴在桌子上吃饭。我们农村,吃饭都是用炕桌。全家人盘腿坐在炕上,围着炕桌吃饭。我这同学是个独生子,家里人口少,所以吃饭的时候,他就可以独占一面。两只胳膊一趴,把嘴伸到碗边,再用筷子往嘴里送饭。

长大后,有人给介绍了一个外村的姑娘。见了面,双方都感觉很好,于是就把亲事定了下来。接着,男方请女方在家里吃饭。再接着,女方请男方到家里吃饭。那一天,听说未来的姑爷到了,村里很多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来瞧新鲜。到吃饭的时候,我同学依然按照自己的习惯,两臂趴在桌子上,只伸筷子不端碗。碰巧,坐在对面的准岳父,是个非常讲究传统礼仪的人,看着未来姑爷的吃相,眉头紧锁。窗户外边看热闹的人们,也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结果,我同学回来的第二天,女方就让媒人传过话来,经过再三考虑,这门亲事“不合适”。接着,风言风语传遍我们全村。有的说他“没教养”,有的说他“缺心眼”。传来传去,村里村外的姑娘们,竟然都不愿意再嫁给他。就这样,我这同学打了一辈子的光棍。

还有个故事,也是真人真事。单位来了客人,“一把手”带两个下属去陪客。其中一个下属,可能是受宠若惊,过于兴奋,也可能是年轻气盛,缺乏经验,竟然捷足先登,坐在了主陪的位置上。而且在“一把手”还未致祝酒词的时候,他就抢先表现:“来,我先敬大家一杯!”“一把手”的脸马上就拉了下来。事后没几天,这个小伙就调到基层“锻炼”去了。

我小的时候,我们家吃饭的规矩非常严格。左手拿碗,但不能用大拇指和食指掐住碗,而必须用五根手指把碗托在手心。右手拿筷,要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同时捏住,而无名指和小拇指不能抬起来。谁的姿势不对,妈妈也不多说,直接举起筷子,敲到他的头上。还有,吃饭的时候,不准说话,不准喝水,不准弯腰,不准伸腿,不准“过河夹菜”。中间一碗菜,每个人都只能夹自己一边。妈妈的筷子敲到头上,很疼的,有时还会隆起一个包。所以兄弟几个,谁也不敢犯戒。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论语·乡党》中提出,要“食不语,寝不言”。意思是说,在吃饭和就寝时,不要大声说话。可能,那个时候孔子就有了保健意识。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吃饭说话,会影响食物咀嚼和消化吸收;一种是适当说话,可以减慢吃饭速度,降低肠胃负担。但无论如何,不能过度兴奋,高谈阔论,或者争论不休,于健康不利,于友情也不利。

正确的吃饭姿势,应该是坐在椅子或凳子上,端着碗,捏着筷,挺胸坐直、细嚼慢咽。既要自己吃好,又要照顾好同桌的他人。适当地说一些话,也能够增加食欲,调节气氛。而且在吃饭中,请坐、敬酒、让菜、品菜等,都有助于放松心情,交流感情,识修养,看品行,谁说不是呢?

关于吃饭的散文7:好好吃饭

文/边凌雪

年轻那会,不懂疼惜身体,忙起来了经常饱一顿饿一顿。觉得吃饭这事并不十分重要。直到后来患上严重的胃病,才开始重视一日三餐。

年轻那会,觉得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周末可以一觉睡到中午。那时“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没有电话和手机,城市里也没有这么多着急和叫嚣的汽车,要想睡个安稳觉十分容易。要是父母心疼自己不吃早餐想叫起来吃点东西,一定会没有好话。现在,每当自己诚惶诚恐地想把赖床的孩子叫起来吃东西时,才能体会父母当年那种既心疼又委屈的心情,真的是悔不当初。

年轻那会,喜欢什么就吃什么,火锅烧烤是最爱,从不考虑肠胃能否接受。每次吃完都会闹肚子,可是闹完肚子下次还吃,好像那些东西被人下蛊了一样,吃起来有瘾。说来奇怪,每次吃饭都是人越吃越多,从最初的两三个吃成一大桌,认识和不认识的,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甚是热闹,好像一吃喝,全世界都成了朋友。而那时的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贡献给了这些从他身上连谢谢也没捞到一个的店家。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后来,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清静,喜欢吃家里做的饭菜,喜欢自己动手。再后来,觉得“吃”是一件特别重要一定不能马虎的事,就算是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所谓好好吃饭,不是说一定要吃得非要有鱼有肉,全素也可以做出好饭菜。但一定得重视它,把做饭和吃饭当成乐事。说起来现在的饭馆多如牛毛,要想吃各种档次和口味的都不在话下。但我心里清楚,只有自己亲自去菜市挑选回来的食材,亲自用蔬果剂把它漂洗干净,亲自用上好的菜籽油烹饪,我吃下的每一口才会安心和舒服。此时的我意识到,真正养心养胃的还是家里的饭菜。

哪怕是一个人,休息日可以晚一点起来,但一定要吃早餐。就算简单到一碗白粥或油醋面,也非吃不可。吃惯早餐,身体就会像上了闹钟一样,到点会有饿感。有饿感,是肠胃对身体的回馈。长期不吃早餐的人,整个上午都不会饿。

去菜市,当我把眼球从电脑和手机上移到这里,看到那些绿油油的蔬菜,看到那些忙碌的小贩和讨价还价的顾客,看到年轻的爸爸妈妈推着婴儿车一起装满购物袋,看到大叔大妈空着手悠然自得只是来瞧瞧有没有更便宜一点的东西的神态,当看到有好心的老板提醒顾客注意钱包的时候,我才能感觉这才是最真实的市井生活啊。

有时候,看着琳琅满目的菜市,逛一圈下来还是不知道要买什么。于是,再在脑海里梳理一遍到底要怎样搭配:是清蒸茄子呢还是素炒青椒茄子,是蘸水豆花呢还是番茄豆花,是凉拌生菜呢还是炝炒生菜,是芹菜肉丝呢还是芹菜豆腐干……再一圈下来,可能手里已经提了买好的食材,顺便再挑一些当季的水果满载而归。

烹饪是一个顶享受的也是一个考验手艺的过程。因为要做出可口的菜肴,得用心配料,用心清洗,用心掌握火候,用心掌握佐料的轻重,还得掌握家人的喜好口味和食量。我一般主张饭菜尽量现做现吃,尽量不剩。我从不吝惜剩饭剩菜,出于对健康负责的态度,宁可做的时候少做一点减少浪费,也不会翻来覆去吃剩食。

不要小看一顿饭,这里面包含了对人生、对生活和对家庭的态度。一个常常为家人做饭的人,必定爱这个家。哪怕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一个不好好吃饭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不要奢望他的心里能有多少爱。倘若一个家庭经年累月冰锅冷灶,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它的主人有多么热爱生活,他们之间有多么相爱。我也从不认为工作和应酬应该成为不陪家人吃饭的理由。

爱,其实就在厨房和餐桌上,在一粥一饭之间。

关于吃饭的散文8:吃饭的感慨

文/钟声

周末,几位涂鸦文字的朋友相邀,走进一家新开的饭馆小饮。

朋友事先说,这家新开的饭馆规模不大,但却别有意蕴。果然,来到门首,就被那红色画面所引领。“回首激情年代,传颂红色精典”的标语醒目地映入眼帘,走进店内,身着草绿色服装的服务员穿梭其中,各式各样的红色标语使店面显现出了暖意。刚坐定,服务员便沏上浓郁的热茶,茶水是深黄色的,随着热气飘出一股特殊的清香。服务员提醒说,这是固原特有的地椒茶。呵,就连茶具也是部队战士行军随身带的搪瓷缸子。这种缸子看似过去的搪瓷缸,其实是特制的瓷器。然而,给人感觉上却是别有意趣。

喝茶期间,我下意识地环视了四周,东边是几幅伟人的巨幅画像,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机关办公室以及农户家中堂常挂的那种标准领袖像,他们显现出一种时代的庄严。西边,进门处是一组关于毛泽东的各个时代的画,有革命年代的,也有大跃进时期的,还有“畅游长江”的,等等,足有20多幅。再往里看,是一组题为《永远热爱毛主席》的连环画,画面中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神情激动。这故事我很熟悉,在上小学时,课本里有这篇课文,题目为《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也许是“似曾相识”的缘故,我走近了这幅画。那熟悉的故事连同那朴素的感情,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由不得我将目光定格在这熟悉而又久违了的画面上,沉思良久:全国解放了,广大贫苦人民从三座大山压迫下被中国共产党解救出来,当家做主。维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感激万分,他便收拾了葡萄干、哈密瓜干和馕等土特产,骑着毛驴,不远千里,从新疆来到北京看望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

这个真实故事,给后人留下的思考是耐人寻味的。我们自然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新型的民族关系。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共同繁荣靠大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各个民族团结和睦,亲如一家!

在服务员的带领下,我们又步上二楼,沿着走廊,逐一欣赏了每一幅画。画面丰富多彩,有大跃进时修整水库和梯田的,有大炼钢铁的,还有“样板戏”剧照,都打着特殊年代的记忆。如果说这些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司空见惯的话,如今却感到有些陌生,也有些亲切。在“大寨厅”,毛主席接见陈永贵与郭凤莲的照片,透视着一种温馨,显现出一种民本情怀;在“雷锋厅”,戴着红领巾的雷锋笑容可掬,亲切可人,面对他的各种形象,使人感慨顿生:毛泽东思想、雷锋精神、大寨精神,是曾经引领了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潮流。今天回过头来再加审视,觉得值得发扬和传承的因素很多很多。

陈永贵、雷锋、铁人王进喜,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当时实实在在苦干硬干出来的,他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履行着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赋予的使命。他们义无反顾地干着自己应该干的事业,奉献着自己的能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信每一个经历过那个火热年代的人,都希望这种精神一直扎扎实实地倡导传承下来。

激荡的岁月已成历史。然而,反思与憧憬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这家名为“聚得全”的饭店,以红色记忆来装点门面,我想他们不是在刻意迎合某种时局,而是在追忆一种文化,在传承一种精神,以缅怀创造伟业的领袖人物的朴素感情来表达以勤俭、朴实、诚信、友善为主旨的社会美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愿望。这家饭店尽管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但是食客却是络绎不绝。我想,这大概与这种特别的就餐环境和氛围有关吧。

重新回到一楼,时值晚饭时间,食客一批一批地进入饭店,有穿着时髦的情侣,有携老带幼的家庭,也有劳累一天,饥肠碌碌的民工。还有一男一女两位高个外国友人也在面壁观看墙上的画面,好奇之情溢于言表。

服务员手捧菜单催促我们点菜。点什么呢?我以目光征求其他几位朋友的意见。朋友又把“皮球”踢给了我,让我决定,我说:“吃杂粮吧?”就点了一个“荞面搅团”,一个“莜豆面馓饭”,一小盆“荞面削片片”,外加一碟“糜面饼饼”,佐菜则是一盘“苦苦菜”,一盘“蕨菜”,一盘“白萝卜丝”和一盘“小葱拌豆腐”。好在几个朋友都跟我有同样的情怀,也觉得吃点杂粮好。

不过,酒却上了“二锅头”,大家没有像原来一样吆五喝六地猜拳行令,而是用“军用缸”盛了酒,碰到了一起,发出了铮铮的响声!

关于吃饭的散文9:家是牵挂的爱别样的情

文/江亲莲

一日中午在外吃饭,席间听同桌的同事说到:如果大家有合适的女性朋友,给我介绍介绍呢,90后的单身女青年,在工作的更好哟,我想成个家啦,不想再一个人漂泊着……同事的话,说的很简单,可却让我这个背井离乡工作的人都有些伤感啦,因为我明白家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心底最牵挂的爱和最特别的情。

如今,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人,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不得不考到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我们成了别人眼中的外乡人、外地人。两地分居也对很多成年人来说都是家常事了,他们能做的就是每天尽可能的抽时间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媳妇(丈夫)、孩子煲个电话粥,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候,赶紧背起行囊匆匆回家一趟,或陪家人外出旅行走走逛逛,或陪家人好好吃顿家常菜、唠唠家常,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老话在那时尤其显得珍贵无比。

离家百里千里,我们是不情愿的,因为心中有放不下的那个家,家里有我们牵挂的一切,这一切比金钱都要为贵,是连金钱都换不回买不来的,可我们又不得不这么做。抖音上有言说:我放下了工作陪你,就不能给你一个稳定的生活;可我拿起了工作,虽然能给你一个稳定的生活,但却不能陪你啦。由此可想,我们总是在做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艰难选择,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自古以来,事情总不能十全十美,做不到忠孝两全,我们只能尽力而为。

就像我们单位,有好几个同事,他们是从安徽、河南、湖南、重庆等地考到四川泸州的,有的在这里遇见了有缘人,就安了家有了情,不再是自己一个人孤单单地漂泊了,至少在这个所谓的异乡为异客的岁月里总算是有了半个家,爱人的温情、孩子的嬉笑,让我们忘却了太多的烦恼和忧愁,渐渐地走入了温暖的日子里,甜甜蜜蜜的一家亲,多美好多幸福的事情呀,真是羡煞旁人啦。

的确,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对我们每个人都弥足珍贵,我们想方设法的努力工作、辛苦挣钱,就是想要让家人生活无忧、孩子无虑、老人安详,所以就算再苦再累我们都觉得付出一切是值得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只要一回到家中,所有的一切苦恼都变得烟消云散,看着孩子的笑脸,看着老人的慈祥,看着爱人的温情,心都要融化了,哪里还记得什么忧愁呢?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是心灵的港湾吧。

这个港湾,随时为在外漂泊奋斗的我们敞开着大门,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想了都能回去,就像我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学习、周末就喜欢抽点时间回回娘家,看看爸爸妈妈,再陪着爱人孩子和公公婆婆外出走走,日子过得简单但惬意,谈不上很富足,也谈不上有多高大上,但起码我能尽可能地做到让爸爸妈妈、老人爱人孩子都能共享到生活之余的快乐,就足够了。

当然,家,可能对有的人来说,或许有一些反感,觉得不想回家,因为那个家充满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争吵,永无休止的斤斤计较,家不像家,家反而成了讲道理玩心机的地方。这样的家,确实失去了应该有的温馨和浪漫,让人觉得心生恐惧,我们谁都不希望在这样的家庭生活过日子。曾经听身边的一个同事讲,他每天下班后都不想回家,因为一回去就要吵架,不是为了孩子就是为了钱,对他来说,最希望的事情就是能得到爱人的关心和孩子的陪伴,可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三观不合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因为琐事吵架,吵得人心烦意乱,想要远远地逃离。我那时也劝过他,凡事尽力就好,急不得,还得慢慢来,磨合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时间来沉淀。

说的倒是简单,却不知家庭的矛盾调和和相处本就是一门大学问,哪是几句话就能够将所有的门门道道讲完呢,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去诠释践行,慢慢悟得精髓,再用真理指导实践。我想,只要彼此有爱有情、懂道理明事理、知情重讲孝义,再大的困难都能咬牙挺过去,再冷的石头也能捂热。这是家的力量,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奋斗的不懈动力之源。

正所谓,既然爱那就请深爱吧。家是那个家,可人未必永远都是那些人。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会慢慢发现,身边的亲人会一个接着一个的离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多是陪伴太少的遗憾,那我们就应该趁现在一切都安顺的情况下,好好地履行职责,把家建的更和谐美好,把那份爱延续到永久。

未来的路虽然很长,但留给我们的时间太过短暂,我们能珍惜的事、能珍惜的人本就不多,何不把这一切执念都转化成最动人的情和最温婉的爱,用爱感化生活的苦和难呢?(江亲莲)

关于吃饭的散文10:慨叹

文/赖云

有时间就和朋友一块吃饭聊天,谈论生活,谈论人生,然后活在现实里。

生活就是个怪圈,每个人都在这个怪圈里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好多人走着聚着一起,好多人走着聚着一起却一定要去分离,这不厌谁。这个社会很现实,每个人都在过着很现实的生活,思维不一样,想法不一样,处世不一样,共同点只是:都过着现在,憧憬未来,而回忆着过去。

我喜欢简单,过得太复杂会很累。每天都要面对着许多无奈,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不可思意的事情,同学,朋友……但每天都一定要重复着生活。有时太天真,天真的有点太不靠谱,总以为一切都不会是那么太复杂,只是因为我个人不喜欢太复杂的生活,但别人不一样,很多人都不一样。郑哥说得好,这社会很现实。我的见识可能的确少了一点,可有时候,我又确实很享受这傻傻的简单的幸福。

罗曼·罗兰说过: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报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朋友都说我,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别忘了,我也许也是个比任何现实的人都还现实的人,只是对朋友或者说我把你当做我的朋友的时候,我没有什么所谓彼此间的秘密。朋友就一定要是没有秘密的,但总有很多不是朋友的朋友,在跟你玩不是游戏的游戏。或者有很多朋友都在怀疑和被怀疑着,这就是所谓的现实。

当有些东西和你的性格格格不入的时候,我不回去可以的追求。或者更现实一点,人,活着的是靠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去过着你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每天都只是闹着嚷着,但从不去想,你闹着嚷着的离你到底有多远,却永远不知道梦想究竟在哪里。就比如说:如果你只是一个捡垃圾的,那么你现实应该所追求的只是如何填饱肚子,然后晚上有个可以栖身的归宿;假如你每个月收入是一千块钱,那么你一定还必须不要在瞬间去期盼下个月会有一万,当然,你可以去想。不过,如果我们的起点都还是零,不要忘了,我们只是现实的奴隶,还没资格去谈别人的什么太大的理想放在自己的身上,那是别人的东西,永远也一定不会属于我们。一句话,我很讨厌跟着别人的影子走,那样子会很累。我厌恶被主宰的生活,讨厌被支配着的命运。

只有平凡的人才听从命运,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

现实是残酷的,但每个人都希望它是美好的,然后去追逐而不是等待着或者是跟着别人的影子在走,不知道我是不是有点另类,但我不喜欢这样子,也不去想不去过。许多陌生人能走在一起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块吃着饭,一块出去玩,一块说着彼此的故事,这是缘分,命运中的缘分。

缘分和命运的确是相互的,但我始终不赞成把缘分和命运放在一块,也可以说,在一定环境当中,他们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我说理解的命运是:就像这大学,有很多想来的人和不想来的人来了,然后想来的人在努力地学着过着,不想来但来了的人每天悠闲的过着;有很多人,一直的梦寐以求,却注定来不了,也许这些人更应该来这里,她们(他们)也许比任何到这里的人更有天赋,但每天却只做着到山上放牛、砍柴,然后看着朝辉夕阳在祈祷;有些人注定要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每天都在为生存操劳,而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住着高楼大厦,喝着、穿着名牌,长大了还开着名车,而这些东西还没出世就注定会有,还不用去想只能接受,这就是命运。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没有恐惧才会有幸福生活。

这世界就这样,很现实,没有所谓的公平,但这些不公平并没有针对特殊的谁,是关于每个人的,从某些角度来说,当它在针对着每个人的时候,又是公平的,所以每件事都没有绝对。现实的残酷让人滋生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对命运的恐惧,而人又一定要去努力地征服恐惧。

奇迹,是需要创造的。

我们太多时候都只过着自己,但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去和别人做个比较的,结果是你一定不要一直都在跟着别人的屁股在走,现在的我们还不可以把什么变成什么,我们只是一天在忙着该怎么生存着的人,只是去想,还没有权利去所谓的生活。生存和生活,决定了你是否该做些什么或者想做些。

当有些人已经住惯了楼房的时候,有的人还在由茅草屋搬进他的小楼房;有的人已经开始厌倦开着名车奔驰于高速公路的时候,有的人才开始向往有时间带着家人或者朋友去兜兜风。命运就这样,有的人都已经讨厌了在咖啡厅听着音乐喝咖啡的时候,许多人才梦想着找个时间去哪里体会体会一直很向往的咖啡味。当城市的人都跑到乡村晒着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乡村的人才开始往城市里跑,方向和目的不一样,却彼此都很享受。确实,社会在进步了,生活提高了,有的人用一辈子,有的人却不用,但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彼此。

美好太短暂,短暂的一定要离去,只能回首。我们都只不过活在现实的残酷里,然后回忆昨天,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永远都幸福的,事实是,渴望着还得到了的人却很少。人生就这样:不要叹息昨天的短暂,也不要沉溺于今天命运短暂的美好。我们憧憬明天,但不要对还没来到,或是即将来临的明天拥有太多的憧憬和幻想,人,要自信,知足,平静,快乐地过好今天的每分每秒。命运,总是在不停的轮回。

关于命运的理解,桐华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写到:人们将生命中的错误聚集到一起,创造出一个恶魔,叫命运。就是说人们因为不断犯错,最终走向邪恶,却称其为命运。而我们,只能去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改变它,而只是说着,整天眷恋着。

我不相信命运,人,只有去不断的挑战不断的追逐然后去不断的征服。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 正像一个年轻的老婆不愿意搂抱那年老的丈夫一样,幸运女神也不搂抱那迟疑不决、懒惰、相信命运的懦夫。只有不断的挑战和不断地去征服,希望,才不会那么吝啬不常来眷顾你。

总之,人,都是在一生不断的追求,不断地挑战去不断的上进。命运之神只青睐于那些懂得如何去获取幸福的人,而我们,只能是或许还不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