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元宵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元宵散文1:元宵汤圆
文/柳哲
元宵佳节吃汤圆,团团圆圆过大年!客居京城的我,一想起家乡的糯米汤圆,顿觉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糯米汤圆,一般是实心不放馅。其质感细腻,柔软可口。随着时代的发展,汤圆的做法,也不断推陈出新。
每一年的春夏,父亲都要在自家的田里,种上几分田的糯米,为的是元宵能吃上汤圆、端午能吃上粽子。
在没有碾米机之前,只能将糯米放进石臼里,用石槌或木槌,使劲地一下又一下,将糯米碾成粉。父亲告诉过我,他年幼的时候,经常在过年前夕,帮助他体弱多病的母亲碾糯米。在昏黄的油灯下,在昏昏欲睡的瞌睡中,用心地一下一下地努力着。
我知道,父亲是在用他那幼小的身躯,尽他微薄的孝心。相信那一年的元宵汤圆,经过父亲的汗水和奶奶纤弱的手,肯定会更加香甜如蜜。
儿时,我曾不止一次地目睹过母亲做汤圆的全过程:母亲把两三斤糯米粉放进陶盆里,然后放进适量的冷水,经过反复的搅拌和揉捏,一二十分钟后,就做成了一大块糯米团。母亲在糯米团上,捏下一小块后,放在两只手掌间,经过母亲神奇的手,有条不紊地精心制作,一颗颗滚圆的汤圆,就此诞生。
母亲将做成的汤圆,先放在米筛上。煮开水后,汤圆从米筛上,像跳水的运动员一般,争先恐后地跳入沸水里,等到它们浮上了水面,说明汤圆已经烧熟。一锅热腾腾的汤圆,就正式出炉。母亲把汤圆装进盘中,然后在上面撒上一层薄薄的红糖,小心翼翼地端上团圆桌,一家人开始美滋滋地尽情享用美味的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人“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元宵节这一天,最辛苦的当然是母亲。母亲忙碌了一天,一桌美味佳肴,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荤素搭配,应有尽有,各种酒类、主食,还有一大盘滚圆滚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糯米汤圆。我们争先恐后地举起筷子,将汤圆一颗一颗地送进嘴里,品味着一家人团圆的幸福。
家乡的糯米汤圆,牵系着游子的心。漂泊的我,想起你,总会感到无比温暖!
元宵散文2:雪落无声迎元宵
文/矫发
这两天,一场及时雪给大旱中的山东人民带来了些许的安慰,这让我想起去年正月十五那场大雪。
的确有些意外,本该是“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季节了,想不到一场大雪汹涌而至,海海地下了一天一宿。
正值正月十五闹元宵赏灯猜谜的狂欢之夜。我所居住的城市菜都寿光,每年都要通过大型灯展巡游等形式,传承寿光文化。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借此展示风采,提升形象。大车小辆装饰成千姿百态、婀娜摇曳的花灯彩车,咬着尾巴穿街过路,像是在一条彩色的河流里行驶,美轮美奂如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大人孩子顾不得吃饭,自觉不自觉地汇入到巡游的队伍,蹦啊跳啊,陶醉其中。圣城大道人山人海,摩肩擦踵。跑旱船的,扭秧歌的,唱吕剧的,敲锣的打鼓的,耍枪的弄棒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银海路上华灯齐上,流光溢彩。大街小巷,或近或远,不时传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那种特殊的烟气和香味馥郁缭绕。好一幅其乐融融、和谐盛世康泰图!可惜一场大雪,让喧闹之景化为乌有,心里感到莫名的遗憾和别扭。
透过窗户,雪势丝毫未减,雪景历历在目。大地像一张白纸,楼啊、树啊、人啊、车啊自然而然地敷陈在画面里;鹅毛般的大雪斜刺里飘啊,嫦娥舒袖,天女散花,湿漉漉的,轻飘飘的,携珠带玉,像觅食的孩子一股脑地涌至母亲圣洁的怀抱。北楼的邻居沉不住气,在自己的车库前用笤帚扫,用铁锨擀,还堆了一个大雪人。他希望清理出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找回失去的童真。我感叹,人啊人,那些美好的愿望还有比白色更洁净的吗?造物主恩赐的巨幅图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这样被那些好心人瞬间修理得千疮百孔。更有调皮的孩子不停地燃放礼花,天空绚丽,异彩纷呈,满足了观感,但雪地空留了数不清的黑色斑点。我没有反对清扫积雪的意思,我只是呼唤那些美好的事物能有全延展停留的时空,哪怕以秒、以分计之。
第二天一早,我被“突突”的发动车的声音唤醒。雪太厚了,气象局发的短信说几近30厘米。南邻的别克商务车轮子打着转,鼓涌不出来。不一会儿,几平米的地方白雪变成了黑雪。因为潍坊有个“三农”工作表彰会,原来40分钟的路程,由于下雪的原因,必须提前启程。走出我所居住的小区,眼前为之一亮。路中心的积雪,已被清雪机推到了两侧。司机告诉我,环卫工人凌晨就已上岗,市区主要道路现在都畅通无阻。听了他的话,环卫工人的形象立马在我眼前高大起来。他们待遇低,工作苦,环境差,大多只有“临时工”的名分,但为了城市的文明洁净,为了市民的顺利出行,他们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和付出,而我们对他们知之甚少,关怀欠佳。
车子行进在去潍坊的路上,尽情领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致,体味“疾风知劲草,板荡见英雄”的人生道理。弥河岸边的垂柳,树冠自然婆娑,俨然白发老妪;虬枝叠翠积玉,颇有淑女之姿。潍高路两侧高大的毛白杨,岿然不动,不失本色。雪冷凝在树干树冠,一层一层的枝杈,状如龙爪,惟妙惟肖。
雪落无声的世界,潜滋暗长一些思想的萌芽,如雪缤纷。
元宵散文3:自做灯笼过元宵
文/陈延禄
春节的气味意犹未尽,元宵节的脚步已悄然而至。
孩子们都有对元宵节十分迫切的盼望感。节日前几天,在大人们的帮助下煞费苦心地做自己心爱的手提灯笼,有圆的,有方的;有秸秆的,有玻璃的,有木头的,有纸糊的;有的做成鲤鱼形,有的做成胖猪样,有的做成金鸡状……自己不会做大人又不肯帮忙的,就只好找个玻璃罐头瓶,在里面竖根半截蜡烛,用细绳系好,挑在木棍上。
乡村渐沉黄昏了,盼望着就跌入了夜色,有月亮探出虚光来,夜就愈发显得清冷。当整个小村笼罩着大人张灯结彩的热闹气氛时,我们全村的大小孩子们欢天喜地的出动了,提着各种灯笼满街地走,略有显摆的脸上灿灿地笑着。有的没有灯笼的,就找块废旧的胶皮车圈点着迎风而动;还有的没有灯笼就袖着手跟着走,偶尔接过别人的施舍,提下灯笼过把瘾。到处是灯花怒放,光与色满街流淌。
村街走腻了,就聚到一起,大孩子们就提议,去野外玩耍。于是乎,孩子们振奋起来,大的领着小的,男的照顾女的,人声鼎沸,欢呼雀跃。疯狂地奔跑在村外的荒郊上。春寒料峭裹挟着的寒气不见了,不一会儿我们的头顶冒起热气,身穿的棉袄被汗水濡湿,喘息声里飘荡着欢乐,幸福的热能向着寒夜四散,这里成了伙伴们销魂的世界、欢腾的海洋。
有一次,我们正徜徉在欢乐中,我却出了个意外,一个跟着我的大哥哥一直哄叫着,要用他手中的正冒着浓浓黑烟的橡胶车胎,换我心爱的大公鸡灯笼提一会儿,看他那唯唯诺诺,毕恭毕敬的样子,我于心不忍,就换过他的橡胶,我玩着玩着就单臂如圈一样摇起来,越摇越快,犹如巨大风火轮团团飞转,迎风的火舌,呼呼作响,不料,一粒火种偷偷地飞到了我的破棉袄上,当我知情剧痛的时候,已经燃大了碗口粗的洞,伙伴们毛手毛脚扒下我的棉袄,用脚跺着狠劲的踩,可那火星就是往里面钻,一直按到雪地里,才完全扑灭。可是,衣服已经碎破不能穿了,我光着羸弱的上身,眼泪在眼圈里转,冻得瑟瑟发抖。
刚才的大哥哥毫不犹豫脱下他的棉袄给我穿上,他则光着上身和停止活动的伙伴们一起簇拥着我往家赶。二三里的路程大家轮流脱换着自身的棉袄。
跑到家,母亲一边噙泪搂着我,一边连声感谢着伙伴们。
元宵节灯火交映,烈焰腾飞,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有着自然纯真的生长和释放,它在我的记忆里一直发酵和飘香。
元宵散文4:元宵记忆
文/任随平
关于元宵节,最易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逛庙会”,“采花灯”,然而,元宵之于我的记忆,首当其冲的便是踩高跷了。
那时候,不论是在村庄,还是小镇,踩高跷作为元宵节的重头节目,是人们相当重视的。高跷的彩排与演出地点如若在村庄,一般是安排在村庄的核心位置,要么是整个村庄的空闲场所,要么在村庄的中心——巨大的公共场院。演出当天,人们会早早地起床,三五结伴而行来在场院中心,领头的“团长”开始安排工作任务,上了年纪的长者坐在木凳上相互交谈,观看年轻人忙活,必要时指点一二。年轻人你给我绑,我给他扎,靠着草垛的,撑着围墙的,着戏装的,描花脸的,《水漫金山》,《八仙过海》,应有尽有,好不神奇。我们这些小孩子,便乘机在草垛之间穿梭追逐,嬉戏打闹,又调皮的,鱼贯穿梭在高跷之间,躲躲闪闪,惹得大人们一阵责怪。不过,就在我们玩闹的空当,高跷很快就装扮结束,接下来便是等待演出了。
演出的场面更是盛大。首先是“接高跷”,这“接”的仪式形同“接社火”,在孩子王的带领下,到每家每户收集油饼、花卷、麻花,不论有啥吃食的不管多少只要给了就行,大家就图个吉祥,除了这些,富裕人家还会装几个暖锅,供大伙演出完毕一起饱食一顿,其实,更重要的是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快乐。等这些收拾停当,大伙分成两队,一队是演出组,一队是迎接组,演出组由高跷队员和服务人员组成,迎接组人员庞大,关键的人物是仪程官,仪程官手摇蒲扇,身着袍衣,走在迎接队伍的最前面,紧接着的是锣鼓。正式迎接是在两队见面之后,锣鼓喧天,炮声如雷,仪程官将蒲扇在空中向后一摇,锣鼓停止,仪程官高声诵诗,每诵一句,锣鼓有节奏的伴奏一阵,诵诗一般有四句,或者六句,对仗工整,内容句句喜庆,或与节目有关,或与场景有关,或与仪程官眼见有关,不是机械背诵,而是随机应变,由仪程官脱口而出,诙谐幽默,常常引人捧腹大笑。一次诵诗完毕,双方队伍前行一段,好热闹者便再次回首聚集,高声呼喊要求诵诗,仪程官不得已再次作揖诵诗,众人再次高声欢呼,热闹非凡。就这样边走边闹,将高跷队迎进演出场地。
正式演出的时候,男女老少围在场地四周,表演者按照剧情装扮,按照出场顺序次第出场,向观众微笑示意并热情表演,时不时向众人招手,姿势诙谐,表情幽默,孩子们哈哈大笑,老人们掩面而笑,年轻的妇女们则面带羞赧,相互扯着衣角,扭作一团。
待到演出结束,人们已是满心欢喜,三三两两或坐在场院边上闲聊,或领着孩子回家去。而节日的喜庆与快乐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那样真切,那样恒久。
元宵散文5:画意元宵
文/高路路
江南软软的糯米,北地漆漆的芝麻,一如那泼墨似的黑白山水画,简单的大方,完美的圆满。轻咬,墨白山水晕染开来,泛着碎碎点点的芝麻星粒,浅浅地咀嚼,让丝丝的香味缕缕地渗入,喜欢那带来的美妙感觉,让你隐约中似乎感知到了爱与情的温度——暖暖的美好,柔柔的幻妙。
指间还残留着糯米、芝麻的芬芳,太浓是因为故意地遗留,太淡是因为有意地淡忘。因为,实在不知道如何对待美好。一时的拥有,就有了一直守护的渴望。可世间的所有,并不是想守护就可以守护的。一切就交给时间,遵从生活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再固执地霸占,不再无理地蛮横,且让那美那好成为余生的记忆与珍藏。盛一碗元宵,惟有细细地赏,静静地品,如此方是懂得。
元宵是剥落了沉沉外壳的荔枝,雪白的果肉包裹着黑亮的内核,还原那纯粹的本真。元宵是褪去了青涩果皮的小小青果,蜕变为自然端庄的落落大方。元宵是坚硬白果的温柔软化,柔情绵意悠悠远远。圆圆的汤圆所承所载的更是人间最美好的祝愿——圆满、幸福、完美。圆满的人生,幸福地活着,如此便是憧憬着的完美生活。
岁月在时间的长河中匆匆而过,改变的人和物太多太多,但幸好还有年年岁岁的传统传递着亘古不变的永恒。传统的伟大与不凡之处就在于其永久与历史,给予我们年复一年的美好回忆与怀念。所亲所爱的人相聚一起,摇曳着灯火温馨,无需多余的话语,一笑一颦便是心有灵犀的默契与亲切。入口的是汤圆,流传着的则是爱与情。
花好月圆的景,春意柔情的爱,就这样沉醉吧。愿人间,岁岁年年,年年岁岁似今宵。
元宵散文6:一碗元宵
文/熊燕
七岁那年元宵节,我去同学家玩,去她家的时候,正好遇上她母亲在煮元宵。那时元宵是个稀罕物,元宵我是第一次见到,看着那碗白白的、圆圆的元宵,再闻到满屋子的清香,我小小的咽喉不由自主地动了动。同学的母亲看到我,一边招呼我和她女儿一起吃元宵,一边说这是同学当兵的叔叔从外地买回,家中从没吃过,这是第一次吃。
我咽了咽口水,摇了摇头,飞一般地跑回家。我记住母亲的话,千万不要做让人讨厌的孩子。
回到家,我忍不住和母亲说起元宵。当时父亲正生病在镇医院住院,母亲一边要前往医院照顾父亲,一边又要赶回家照顾我们三姊妹,很疲惫,也很无助。家中最困难的时候,母亲甚至剪掉了齐腰的长发换取一点点口粮。我话刚说完,马上后悔,掩耳盗铃地说:“我只是觉得元宵好看,我并不想吃。”
母亲摸了摸了我的头发,笑了笑,没说话。
母亲给父亲送午饭的时候在卧室里摸索了好一阵,我看到母亲从箱底翻出外婆送给她的那对银手镯,擦了擦,用一块素色手绢包好,放入棉衣内口袋。
傍晚的时候,母亲一头汗一头水地回来了,一回来就喜滋滋地举着一个白色塑料袋给我看:“燕儿,看妈买什么了?”
“元宵?”我乐得跳起来。那白白的、圆圆的,可不就是我在同学家看到的元宵么?
“妈妈,你在哪里买到的?”我兴奋地围着母亲转:“同学的妈妈说要外地才有卖呢。”
母亲说她本以为乡供销社有,于是,照顾父亲吃完饭后她便往供销社跑,谁知供销社根本没有元宵卖,母亲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正巧,舅舅骑着自行车来给母亲送钱。母亲当下毫不犹豫地借舅舅的自行车去20里外的县城买元宵。因为担心去晚了元宵卖完,又担心天黑我们三姊妹在家害怕,母亲将自行车蹬得飞快,完全忘记自己仅仅只是在少女时学着骑过几天自行车,以致车到白沙渡口下坡时,刹车拧得太急,差点摔下白沙河,幸好旁边一个中年汉子及时扯住自行车的后座。
这一路上母亲又累又急,可是她满心欢喜,如愿以偿地买到了元宵。
母亲学着同学母亲的样子将元宵煮好,一个个胖乎乎、圆溜溜的。我数了数,整整十个,我摇头晃脑地算着:家中五口人,每人两个。母亲拿出三个小碗,每小碗连汤带水两个,我舀起一个,吹了吹热气,轻轻咬下去,软滑柔和,清香味甜,从没尝过的美味,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我迫不及待地将整个元宵放入嘴中,小嘴瞬间鼓起一个欢快的小包。我一抬头,遇到母亲含笑的双眼,我对母亲说:“妈妈,您怎么不吃呢?很好吃呢。”母亲摇了摇头说,她的那份要留给父亲吃,父亲和我们一样,也是第一次见到元宵。我说:“您不也是第一次见到元宵吗?”母亲笑了笑,说,她喝一口汤就可以了,父亲正生病呢,应该多吃点。听到这里,我怎么也不肯吃剩下的那个,一定要母亲尝尝。弟弟妹妹也学我的样子,一齐捧给母亲,母亲又笑又落泪,答应咬我碗里的元宵一小口,说:“真甜!”
吃完元宵,母亲赶紧烧水烫脚,并指挥我用热毛巾帮她抹背。这一路奔波,她的棉袄已被浸湿,冷风一吹,她说她有点头晕的感觉,可不能病倒。看到母亲换棉袄时从棉衣口袋里掏出那对银手镯,我长嘘一口气,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母亲看着银手镯也笑了:“瞧我傻的,以为元宵有多贵呢。竟将这个也带上了。”
元宵散文7:难忘那盏灯碗儿
文/跟头虫
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是必不可少的习俗。现在的花灯,除了传统的带有寓意的鱼灯(年年有余)、羊灯(生肖灯,代表吉祥)、龙灯(代表国盛民安)、灯谜(谜面展示在花灯罩上)外,那些带有时代特色的符号,诸如中国梦、经济发展、人口民生、土地管理、金融科技以及诸如新常态、发展观、和谐社会等词汇,均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模型、彩车、夸张的人物造型等,以花灯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灯影灯光灯火灯谜的游园中,达到与民同乐、与民同庆的目的。
赏花灯是自古就有的习俗。在我的老家,正月十五赏灯那是神秘而又神圣的仪式。父亲早早就将青皮或白皮的萝卜切成柱体,用汤匙将萝卜肉瓤挖空,做成碗状,然后找一根细细的枝棒,缠匝一层薄薄的棉花,插在灯碗的底部中央,然后浇上花椒油。待到夕阳西下,夜幕渐渐来临,再将一盏盏灯碗点燃,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一般是一盏放在饭桌,一盏放在炕头,一盏放在窗台,一盏放在灶台,一盏放在磨盘。然后一家人围坐一起,迸住呼吸,看灯芯的变化,期待来年有个好收成。每每这时,母亲就让我和姐姐们围坐一起猜谜语:“枣儿大枣儿小,三间屋盛不了,开开门,往外跑。”我们总是苦思冥想,先让母亲将谜底的范围划小,再在父亲的诱导下才豁然开朗,那就是灯嘛。再以后的年份,父亲就换了谜面了:“裤筒装裤筒藏,毛翼得瑟一札长。”我们自然就猜不着,父亲先是说是粮食的一种,然后就让我们看磨盘上灯碗内灯芯燃烧的灯形,果然有种米粒的形状,很是神奇!于是我就脱口而出:“棒子!”父亲慈爱地在我的额头上弹了一下,然后赏给我一串花鞭,那时可是最好的奖赏了。我高兴地颠儿颠地跑出去挂在树枝了点燃了,“噼里啪啦”的声响就是对节日的最直接的庆贺。
这时父亲端着灯碗四下照照,口中念念有词:“家家旮旯都照到,照到哪里哪里好。”照到厅堂照照我们每个人的笑脸,那叫子孙满堂;照到厢房照照土炕,那叫幸福安康;照到粮囤照照粮辫,那叫五谷丰登;照到栏圈照照鸡窝,那叫六畜兴旺;照到猫道照墙角,那叫康庄大道;端着灯碗一直照到祖先的坟头,那叫繁衍旺盛……经常看到有人坐在坟前在闪烁的灯影下,斟上一杯酒,口中念念有词,呷一口小酒,那“啁啁”的声响,让天上的月光也感染神伤。
那年月,有好多家境不好的人家,总是趁着夜色,将各家摆放在坟头的萝卜灯碗收回家去,挑去灯芯儿,切了炒菜吃。还有些没有萝卜的人家,就用白面蒸灯碗儿,当然那些个灯碗儿也是极好的干粮。
每年赏花灯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童年时的那些个灯碗儿,简单而又实在,真诚而又虔诚,快乐而又满足,那盏小小的灯碗儿一直照耀着人们生活的希望。
那盏灯碗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宵散文8:独得好月
文/大山的孩子
月跃窗门,在这儿元宵将至的前夜。
半夜里,我却依旧难以入眠。难得有这样的月,恬静而幽雅。我看看手上的表指着3时16分,今夜不知为何如此难眠?耳畔“滴答滴答”的声音如此清脆响亮,我懒散地躺在床上思绪万千。
今年的春节如同干瘪的面饼,越嚼越不是那番滋味。我租赁的这个小屋,处于石柱城里的一处僻静角落。每到夜色降临不久,这儿的人们就会早早入睡。住在这儿似乎也有好处,因为我不会受街市上杂乱的叫卖喧哗声困扰。我的房东老板是位七十上下的老者,他热情而又亲和地对待我们这些房客。消瘦暗黄的瓜子脸,下颚有一捋发白的胡须,他喜欢白衫黑裤的着装,远远的就能看到他脸上散开的笑容。他有着健朗的身体,我常看到他背重东西上楼却不喘气。
起了床,倚窗而立。仰望月洒落在这寂静的夜里,世界安静得只听到我自己的心跳。今夜不知何来如此皎洁的月光,黑漆漆的路基被照得亮堂堂的。暗黄的台灯下,秒针在有气无力的游走在那60秒之间。看着缕缕月光,回想以往没有这么好的月色,我想今夜应该另有一番风景吧。
今晚的夜和以往不一样。乌黑的云朵似野马在奔腾,难道是孙悟空放走了天马?虽然两座高耸的楼层霸占了许多光线,但是我却能借着那狭长的空隙仰望夜幕。在这儿很少有这么好的夜晚,也许是巴蜀之地云雾厚重进而遮挡了月光的原因吧。
静谧的月光洒落在窄窄的窗台,我多么想把生活的欢乐悲喜溶进自己的文章里。此时的夜像一副墨水画静穆而肃穆,只有那熙攘的点点星星。月亮装着什么,我现在还是不明白。吴刚是否还在不听的砍着树,嫦娥是不是还在忍受着广寒宫的寂寥?风肆意的推走着云朵,时而凝聚它们遮住星月,时而吹散它们为星月圆一个舒适的窝儿。
夜越来越深了,我还在紊乱思绪中不能自拔。叶在风里沙沙的摇摆着,跳起了叫不出名的舞蹈。在路灯的照耀下,稀疏的树影似乎成了有两根小辫子,明亮的眼睛,小小的嘴的可爱女孩。微风细心地舒展着树叶,摇曳的树枝像在与我招手。高处斑驳的树影让我毛骨悚然,觉得异常恐怖。时而被风卷起,似一怪兽在那里咆哮叫阵。我不敢再看,低头翻着手机里的电话簿。都说人最无助的时候是最想家的,我此刻就有着这样的心情。
风卷起斑驳的树影,绿叶竟被烈日压榨得干干净净。暗黄的树叶有着乐观的人生观。虽然终结会有化作春泥的那天,但是它却用自己的腰身去为行人遮挡燥热的夏天。不是树的不留恋,而是叶更明白自己的命运:离开的那天或许它会流泪,但是这有何曾不是另一种开始。
今晚这个月属于我,我望着它心里却尝到了甜。黑漆漆的夜里,有些却好不宁静。
石板路下的蟋蟀扯着喉咙唱歌,蟾蜍也毫不示弱的在夜里呱呱的闹个不停。蛐蛐和乌鸦生灵独自霸占的夜,让我觉得自己不过是走错地方的“陌生人”。不信你附耳听听!那草丛里打着节拍的蛐蛐,用尽全身的力气尽情打着大自然里的“架子鼓”。稻田里的蛙真是个敬业的音乐家,它要用美妙的声音去慰籍夜里那些睡不着的灵魂。那下水道里滚动的水珠,恰如白居易笔下的大珠小珠滚落在玉盘里。空荡荡的下水道如山间幽谷,顽皮的水珠就是涓涓细流掀起的一阵声响。风儿在大声地呵斥,顿然蟋蟀和蟾蜍都停止了打闹,隐约只能听见那围墙外时急时缓的犬吠声。也许是过路的人儿惊扰了睡梦中的狗儿,也许是……
独得这番好月,独得这番风景。夜很美,美得让我不愿入睡!(作者唐伟 重庆市石柱县龙潭小学)
元宵散文9:元宵:狂欢节
文/丁璐
古代人们只能借助日月星三种自然的光源,安排生产和生活,主要靠的还是日光,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们格外珍惜光阴,“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含着哲理也透着无奈。
但还有一半的时间是黑夜,人们不甘心一年都在黑暗中沉寂,于是利用了火光,把黑夜点亮,在一年中的几个特定月圆之日,一半借着天上的月光,一半人类自己燃起了满城灯火,“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轰轰烈烈热闹起来。
汉代的张道陵开始崇奉三元,南北朝时推广三元节作为民族节日。正月十五是上元一品九炁天官紫微大帝唐尧降生之日,要放天灯,祈求赐福,也就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水官大帝虞舜生日,要放河灯,祈求赦罪,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是地官大帝夏禹生日,要放街灯,祈求解厄,此为下元节。
到了宋代,宋太宗赵光义在公元990年宣布废除中元、下元两个灯节,只保留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张灯三天,这三天,平时宵禁的京城也允许百姓彻夜狂欢,朝廷和各级政府一律放假不办公,官员与百姓一起行乐,读书的士子不必在书斋里背书,深闺的小姐也可以到街上参与各种游艺赏玩。上元节成为惟一灯节,也就不言而喻是最隆重的节日了。
这三天,政府不办公,不等于不发生案子,如果发生案子怎么办?自有老百姓选出的灯官担当起临时政府的职能,灯官上任也与政府任命的官员一样威风凛凛,“赫赫前驱清道旗,清红皂隶两边随。朱标告示当街挂,新署头衔灯政司。”
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节日气氛最精彩的就是上元节,男女最合法会面的时间也是上元节,如辛弃疾笔下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但写了流动的烟花,固定的灯彩,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也写了元夕看灯的人,男人眼中最关注的当然是一队队盛装的丽人游女了,惹人眼花缭乱,而那惟一的意中人,却静悄悄在那一角残灯旁侧,没有随女伴一同走远,似心有灵犀别有所待。
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他认为最终最高的第三境界,就是用上元节诗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喻。
上元节,是光的世界,是灯的海洋,有人看到了美好的风景,有人找到了中意的情人,也有人悟出了人生的至理。无论是风景,是情人,还是哲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珍惜最美好的一切,憧憬光明,追求灿烂。
元宵散文10:去年元宵今朝别
文/今生有约
丁亥年正月十五日晨,天地正在落雪,我和妻却在飞雪中与儿子送别。大学最后一年的儿子,舍不得大病未愈的父亲,眼角和外面的天地一样:潮潮湿湿、迷迷离离。
妻子送其下楼。一柄碎花伞,遮住了那步步迟缓又沉重的归履;深深地巷道,儿子三回头。
我伫立后窗,眺望落雪中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终于在巷口北端要拐弯了,那柄花伞又驻,儿子却再一次使劲向我挥手……雪花碎了他一身一头……
妻子轻轻上楼来,轻轻揽了我的背,许久许久,妻说:“儿子走了?”我没有回答。一会儿妻又说:“我们的儿子长大了!”
雪,紧一阵、慢一阵,巷道里已经落满了厚厚的一层。妻抬起卧伏在我脊背上的秀发,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时候不早了,走吧,到老人那边去。我们既为人父母,亦为人子为人媳啊!”
落雪中,街道上锣鼓锵锵咚咚,时缓时疾、夹杂着零落的爆竹声声……
如今又是一年元宵节,往事历历,人却两地。已经参加工作的儿子,只身漂泊南疆边陲,一场罕见大雪,儿子一再推迟归期。鼠年第一天,儿子打来电话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欢天喜地中,竟因少了儿子老人说这个年格外冷清。去年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儿子,毕业应聘去了省内一家大型矿业集团建筑公司,受训15日后,赶赴贵州边陲丘陵某处工地,从此遥迢万里大半年未归。过大年了,员工们已陆陆续续回家转,儿子却说他年底当班,年后回家来过元宵节,谁知接下来一场大雪,回家的职工不能如期回归,回归的儿子一再延误归期。初四的那天晚上已经8点半了,儿子突然打来电话,问妈妈说怎样宰杀活鸡,说是工地粮菜断顿了,今日去苗家岭买来了一只活鸡,但三个当班的小伙子都不会杀鸡。电话上妻子笑着细细地说着,眼角的泪却流的悄无声息……我们那个从小在暖风细雨中长大的儿子,如今一个人置身千里万里,做父母的一方面牵肠挂肚,一方面又是欣慰无比。毕竟小鸟总得要离巢而去,雄鹰只有展翅蓝天才谓之鹰,地面上滑行的那只是“土鸡”。
元宵节又要到了,儿子与我们两相分离。其实分离的不过只是躯体,紧紧连在一起的却是我们的心魂。王勃有诗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何况是亲生骨肉欤?只要天地亘古永恒,那种人间博大的亲情和爱也将永无止休;只要彼此心中蕴藏着永久的牵念,又何必在乎朝朝暮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