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文章

请欣赏教书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教书文章1:平凡的幸福

文/刘霞

以前在乡下教书,家就在学校。一家三口,挤在破旧的房子里,日子虽然清贫,但其乐融融。那时最大的幸福,就是上完早自习,还可以回去睡个回笼觉。因为孩子很小,夜晚总睡不好。

转眼,到了孩子该上学的年龄了,为了给他更好的教育,我们选择让他到城里上幼儿园,还在城里租了房子,让爷爷奶奶陪着儿子读书。这样,我们每个周末就必须往城里赶,盼着与儿子团聚。

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虽然奔波,但是每次回家的感觉总是特别幸福。教儿子读拼音,陪他画画,拼积木,觉得时间特别珍贵,生怕被浪费了。短短两天,总有问不完的话题,关心他在学校的一切,欣喜于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每隔一两个星期,我就会让儿子背靠着墙壁,在墙上划一道记号,看看他又长高了多少。每次临走时,我总是抱着他亲了又亲,然后眼泪婆娑地悄悄离去。坐在老公的摩托车后面,靠着他宽大的肩膀,看着一路飞驰而过的高楼大厦,我就想,如果我们能在城里安个家,能天天和儿子在一起,该多好!

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我们开始付诸行动。各种面试,投简历,托关系,通过种种努力,我终于调进城里的一所小学。而且,还和儿子在一个学校!

每天,我早起带儿子去上学。他用小手抓着我的衣角,趴在电动车后座,一遍遍向我讲述班里发生的事情。我时而安慰,时而鼓励,那种感觉,就如同我靠在老公背后一样踏实和美好。就这样,我和儿子相依相伴,早出晚归,度过了三年的小学时光。

小学毕业后,儿子考上了一所全寄宿式学校,两个星期才放一次假。儿子上学去了,我的心一下子变得空落落的。为了填补日子的空虚,我开始看书、上网、逛论坛。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上各大文学网站,浏览新鲜出炉的文学作品。那几年,我几乎很少逛街,晚上也从不看电视,吃完晚饭就赶紧到电脑前爬格子,甚至每天坚持写一两首诗歌或心情日记。慢慢的,我的文字越积越多,作品也开始见诸报端。

自从恋上文字,孤独便成了一种享受。每天晚上,一个人在家听一首舒缓的乐曲,喝一杯浓香奶茶,在键盘上轻轻敲打出一串串美妙的音符。我还把和儿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都写成文字,编成册子,配上插图,在他生日时送给他。在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儿子也慢慢喜欢上了写作和阅读。

后来,儿子顺利考取市重点高中。在新生家长会上,我发现儿子的一篇军训感言在学校宣传栏里展览,我特别感动,立刻用手机拍了下来,回家念给全家人听。一家人有说有笑,幸福的感觉顿时流遍全身。

如今,我进入国土系统,离家的距离远了,但我和老公交流的话题却没有减少,反而更宽广。周末,老公经常开车带我们出去兜风,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儿子走在一起,他已经高我一个头,而且越来越懂事,帮我提包,拿东西,牵着我的手,处处护着我。每次上学之前,他都要叮嘱我几句:“老妈,要注意身体呢,少熬夜哈!不然老了,身体不好要吃亏呢。”每当这时,我总是会心的一笑,内心荡漾起幸福的涟漪……

教书文章2:别样的教书瘾

文/刘卓怡

有这么一位老师,开完会下楼时不慎扭伤了左脚,心里却还牵挂着学生。大家一起去探望她,只见她靠着暖气片,左脚包着厚厚的纱布吊得老高老高的,却依然笑眯眯地在给学生批阅期末考试的作文!在脚刚刚能挨着地的时候,她便一瘸一拐地来给学生们上课,只为能给学生们圆满地结束本学期的课程。

老师们跟她开玩笑:“何必呢?到底为啥呢?”她却憨憨地一笑答曰:“不求鲜花与掌声的簇拥,只求对得起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她就是育红分站小记者二班的老师,一个有着别样教书瘾的老师——聂晓娟老师。

说实话,今天见到聂老师,真的很意外。聂老师在办公室里,一条腿在地上支撑着,另一条腿搭在椅子上。依旧是那么阳光,快乐。她还像以前一样,那么优雅美丽,高贵端庄。只是,几日不见,或许是被脚伤折磨的缘故,脸上平添了些许憔悴。注视着聂老师办公桌上她已批阅完的那一叠厚厚的作文,鼻子酸酸的有些晶莹的东西在眼眶里打转,流进嘴里,流进心里,咸咸的,涩涩的。

我应该能想象到这一幕场景:昏暗的灯光下,一位老妇人带着老花镜爬在床上批阅作文,她一字一句地斟酌着,有时托腮想一想,有时画出文章的不足。她的两鬓早已有些花白,眼睛也有些浑浊,手指微颤,却仍是那么一丝不苟。这一堆作文又包含了她对学生的多少爱啊!

那一堆批阅完的作文代表了对我们小记者二班四十一名同学的关心,我知道,我们的心永远和聂老师的心紧紧相贴。我坚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小记者二班的同学都不会忘记一瘸一拐来给我们上课的聂老师。

教书文章3:我的教书故事

文/朱爱红

大专毕业后,我毫无悬念地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平凡的岗位和小小的课室开始我的教书生涯,收录我的教书故事,在那些故事中慢慢学会成长,学会宽容。曾记得,十年前,刚开学的那几天,教室里很吵闹,哭声、嬉笑声、大叫大喊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毫无经验的我觉得很刺耳,心中涌起了一股烦躁,便默默念叨着要给面前这些娃娃一个下马威。于是,在那一年里,我特别爱发脾气。课堂上,有孩子不专心听讲、没完成作业都会引起我的怒火。而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只要学生犯了一点错,我都会大声呵斥、批评,以为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震慑作用,树立起严师不怒自威的形象,再带出高徒无数。却从没想过,这样做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感受、会在幼小的心灵刻下多少惊惧的记忆。

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我刚走进教室,就看见一个小男孩正用剪刀剪课本,他脚下堆满了碎纸屑,手中还在不停地剪,嘴里也不知在喃喃自语些什么。这个孩子破坏课本的行为,让我气得头顶冒烟。天天对学生们讲要爱惜书本、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居然被他给当成了耳边风,真拿这孩子没办法!刚只准备批评他几句,班长又来报告,今天的清洁卫生被值日生扣了五分。我更来气了,每天早来晚归,不图事事第一,但也不能处处落后呀!这帮不争气的孩子……我怒火中烧,一把揪住小男孩的衣领,真想一巴掌打下去,可理智告诉我不能冲动,要忍住。我做了几下深呼吸,总算控制住自己没有动手,可那张无辜的课桌却成了我的出气筒,被我拍得“啪啪”响。我想我当时的脸色一定很狰狞,因为喧闹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而那个小男孩也吓得傻了似的呆立在那儿。

事情的结果就是小男孩一边不停地说“我错了”,一边蹲下身子去拾地上的碎纸屑。当他低下头捡碎纸屑的时候,一滴泪水从他脸上无声地滑落下来,我突然怔住了,那滴渗入地面的泪水,仿佛也滴落在我心里。才六七岁的孩子啊,又能懂得什么?他惊慌恐惧的表情烙疼了我的心。我知道,我失败了,自己在学生面前的粗暴无礼,是极不符合师长风范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愧怍难当。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无数次,想起这句话,便想起那个小男孩和他眼里滚出的那滴泪珠,如果当时我不发脾气,而是默默地蹲下身子去拾起碎纸屑,小男孩肯定也会弯下腰去捡,但一定是笑着弯下腰的,而周围也一定会有许多孩子聚拢来帮忙……没有什么教育能比得上一位老师的言传身教更为深刻和有效。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敏感的,如玻璃。老师鼓励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冷漠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天才。自那以后,我便深深懂得,身为教师,要欣赏孩子们水晶般的心灵,更要呵护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自尊。

教书文章4:教书四境

文/苗相田

在各种选择都不成行的最后,逼上梁山,不得已而为之。此第一境界也。

对此,也没有终极目标,过一天算一天,一边观望,寻找机会别处下手。教书在这里只是一种过渡,也没有立志要干出名堂,自然一切是敷衍着来:有事早奏,无事散朝。无竭忠尽智之心,有躲尖溜滑之意,人生很低调,一腔苦水任挥洒,教了书比窦娥还冤,每每见人辄曰:我真傻,我怎么选择了教书……我单单知道……其情势不亚于鲁迅先生笔下那个失了孩子的祥林嫂。他不快活,学生也快活不到哪里去。教起书来,对教材一知半解,甚而漏洞百出,或称“陌生”为“百生”,或称“乌龟壳”为“鸟鳖壶”,或称“黑旅风李佳手持一把大爷”……其实这种人没心肝,他懒于想教材的问题、效果的问题,至于环节的问题、取舍的问题,学生的问题,这些都不是问题……工资月月领,几度夕阳红,稀里糊涂度春秋,南郭先生亦先生!我想说,他还真幽默!可惜连教书匠都算不上。

第二种境界,知道选择教书也是一种谋生手段。也立志要教好书,工作起来,一页页一本本,满写满算,篇篇见红,板板见白,个中辛酸子自知!备课则照抄教案,复制课件,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嘛,要的就是领导同志的一片赞誉,有赞誉就好,冬则可保暖,夏则可纳凉,好大一棵树,好蓝一片天……

他们讲起课来,也存古趣,拿腔作调,照本宣科,可教的永远是别人的东西,一切都以书上为准,增一字唯恐遭罪,损一字可能损功,一切奉行本本主义,正如《三滴血》中之对白:书上所载,焉能有错?他也很有压力,争先而恐后,瞻左而顾右。自觉干着别人的事,生怕有个闪失,也不想我是谁,我为什么教书,至于教书的社会意义更无从说起,只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上课复下课,岁月成蹉跎,此可谓教书匠也!

教书已是一种事业。这自然已上了一个大台阶,此可谓第三境界。已意识到教书的过程就是体验以至享受人生的过程,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况味。教学有一个科学的计划,一节的,一天的,一周的,一月的,一年的,五年的,十年的,乃至终生的,都有个构思,有个蓝图。备课结合教学参考、教学大纲、教学辅导,但不泥于此,能博观约取,博采众长,放出眼光,自已来拿,教学能便宜行事,因材施教,课堂上时不时迸射出智慧的火花,灵感也常常参加进来,甚或激情洋溢,滚滚滔滔。创见有的来自学生,有的来自自己,有的则是师生共同的成就。学生因老师的点而悟,老师因学生的疑而思,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有时,突发奇想,将教学心得形成文字,见诸报端刊头,进而形成一些差不多的思想,有教学的,有教育的,也有人生的,其实他们的境界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他们有50%或更多教的是自己的东西。

第四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在学问上居高临下,俯视平川;在做人上,风定云淡,境界博大。他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或教授,他可能胸怀天下,俯仰古今,世事洞明,充满睿智,见解独到,是精神上的领袖,学问上的导师,他们往往代表一种方向,开拓着某种领域,是挺拔长青的思想之树。甚至他们引领时代前行,这样的人一如孔孟,又如老庄,其思想之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又何知。

教书文章5:像蜗牛一般行走

文/竹影清梦V卧云眠月

在乡下教书时,儿子还小,那段时光,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最为恬静和美好。每日晚饭后,倘若我与老公没有辅导课,就会带着儿子去校外散步。儿子奔跑在前,蹦蹦跳跳的,看什么都觉得稀奇。我与老公随后,一路谈学生,谈课堂,也聊一些闲杂琐事。校外有一片广阔的田园,春天的时候,满眼满眼的菜花,金灿灿的,到处散发着馥郁的花香;夏天的傍晚,田野会有低飞的蜻蜓,蜻蜓时飞时停,展着透明的羽翅,红红绿绿的,特别吸引儿子的注意力。儿子若看见了,就会轻脚轻手地靠上前去捉,但蜻蜓反应灵敏,总在儿子小手将要触近时,一下子翩然而起,在空中轻盈地盘旋几圈,落在别处去了。但儿子并不泄气,总是追上去又去捉,一次,又一次,乐此不疲。

有一回,我们沿着校外的公路散步,因为刚下过一场细雨,路面清洁而湿润,沿途的花花草草也格外清新和明媚。儿子特别高兴,也不知道什么触发了他唱歌的兴致,蹦蹦跳跳的他,突然唱起了新学的儿歌:“我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把糕点带给外婆尝一尝……”我和老公相视而笑,觉得儿子真是可爱的天使。儿子唱着唱着,突然停了下来,蹲在路边仔细看什么东西,并用手指去触碰了几下,然后扬起脸回头对我们说“爸爸妈妈,快来看,这是什么东西?”我们走了过去,低头一看,是几只蜗牛。蜗牛的壳是褐黄色,个头有大有小,正伸着柔软的触角努力向前爬行。我对儿子说:“这是蜗牛,你看它们背上的壳,圆圆的。”儿子来了兴趣,蹲在那里呆呆地看了良久,忽然站起来感慨说:“妈妈,我觉得这些蜗牛太笨了!它们干嘛不把背上的大壳去掉?你看,你看,背着这些重重的壳,它们行走得可真够累啊!”

我一时语塞。这些蜗牛笨吗?我想告诉儿子,蜗牛是离不开这些壳的,因为它们内质太透明太柔软,一旦没有这外壳,它们的生命便无所依附与保护,身体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并会很快死去。可是,面对幼小的儿子,我能告诉他这些话吗?成人明悟的道理,提前告诉天真懵懂的孩子,总是不合宜的。就算他们能懂,我们也没有权利这样做。尽量葆有孩子世界的纯真与明净,让他们慢慢去探究和了解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这是成人的责任,尤其是作为孩子的父母更应如此

于是,我笑了笑说:“鹏儿,蜗牛不笨,你看它身上背的不是壳,是房子呢。你看它们爬得这么慢,出趟门不容易,回到家更不容易了。所以,聪明的蜗牛就把房子背在背上呀,这样以来,到哪里都是家,累了就可以休息休息。”儿子听完后“哦”了一声,又专注地去看蜗牛爬行去了……

儿子现在14岁了,关于小时观看蜗牛的事,也许他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但在我的脑海里,那个我们仨看蜗牛爬行的黄昏,在记忆里依然清晰。后来,我偶然读到台湾张文亮写的《牵着蜗牛去散步》一文,感觉特别美好。大意是说陪伴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一样,不要心急,不要生气,因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我们要允许他们慢慢地前行,一点点成长。如果成人气恼心急,就欣赏不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风景。因为,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虽然如蜗牛前行一般缓慢,但在这缓慢中,孩子生命中最为纯真的美好,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前几年,我也曾在一本家教书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对此,我深有感触。从事乡村教育多年,近些年来,由于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子女。这些留守子女,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在成长过程中就失去了许多应有的快乐,而他们的父母,也因为没能陪伴孩子成长,看不到孩子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不得不说,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留守子女与其父母内心最大最深的隐痛,也是当前乡村教育无法弥补的缺憾。

所幸的是,我们一直与儿子在一起,在他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我和老公一直陪伴着他成长。如今的儿子,青葱得像一株春天的小树,沐浴着爱的春阳,蹭蹭上长。他的个头越来越高,嘴角有了软绒绒的胡须,看人论事,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认知与思考。虽然,他早已不是看见蜻蜓就捉蜻蜓,看见蜗牛就要蹲下来研究半天的小小孩子。但他知道了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也知道西方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这世上,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有两种动物,那就是雄鹰与蜗牛。蜗牛虽然没有雄鹰的翅膀,但它们也有站上高处的梦想,它们相信只要努力,终有一天,梦想便会实现,这比起雄鹰的直接到达,蜗牛沿途所经的体验与风景,它的人生更丰厚一些。

我也相信,终有一日,儿子也会慢慢明悟:父母的爱,犹如生命的外壳,永远会给予子女最有力的保护;同时,一个人行走于世,也必须背负起自身的梦想、责任,荣光与孝义。哪怕有时觉得累,歇一歇再走也没有关系,一个人只要不放弃梦想,即使如蜗牛一般行走,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教书文章6:铃声

文/何锋

教书多年,听到过手动敲击出的铁铃声,也听到过催命一般的电铃声,如今听到的是从广播里传出的优美音乐声。多年后,仍觉得儿时听到从那段铁轨发出的铃声最悦耳。

我曾就读的村小,坐落在黄土高原渭水河畔。在那里我度过美好的童年。学校里,铃声是值日老师拿着一个铁锤敲响悬挂在一棵老槐树上的一段铁轨发出的悦耳声。铁轨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挂上去的,我父亲读书的时候就挂在那。经过多年的敲打,铁轨被敲击的一端亮晶晶的,仔细看都有些变薄了。

铃声是神圣的,常年累月和着悠悠渭水的节律经久不息。铃声是本村本土人共同的记忆,我的爷爷辈听过,我的父辈听过,我也听过。听到了铃声,听得懂铃声,让学校以及学校周围的生灵无比畅快。

跟很多人一样,最想听到的是老师持续敲击铁轨的声音,那意味着下课了。一旦下了课,整个校园会即刻沸腾起来,老师们也欢喜地看我们游戏打闹。上个课间没做完的游戏会在下一个课间接着做,上个课间没了的矛盾这个课间接着了。当然了,上厕所的事情也是万万耽误不得。犹记得有个同学光顾着玩游戏,在他赢了游戏的时候就已经快要上课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了厕所,刚蹲下的时候,值日老师却敲出了上课的当当的铃声。铃声就是命令,这是老师反复强调过的。不知道他当时的心里感受。最终,这位同学硬生生提起了裤子赶到了教室。在他回到座位坐下的那刻,他惊叫了一下,随之教室里弥漫开了一股特殊的气味。从此,这个同学多了一个绰号叫屎爷!屎爷的名号追随了他好几年,以至于他的真姓名都被大家忽略了。直到升初中,他怕这个绰号再跟他,索性逼迫父母让他去县城读书,因为以往我们小学毕业只能到镇上的初中读书,屎爷最终拿出了要放弃学业的杀手锏完成了一次择校的壮举。因为屎爷是个男孩,在重男轻女的时代,他成功了!这次成功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很少人再见到过他,据说他在南方一个城市混得很不错,手底下有好几百员工。多年后,我知道我们对他的种种做法是错误的,但问题是没有人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成长中,哪个孩子没一个绰号,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生活在群体里,要被接纳是首要的。有一个绰号,何尝不是融入到群体的最好证明。

再说说钢轨的事,当时哪位同学能替老师去敲一次钢轨,算是莫大的荣耀了。手中握着那段焊接在铁锤上的钢管,好比德胜凯旋握剑挥舞的英雄,这比在课堂上受到老师表扬还要带劲。我的记忆中,总是那几个带三道杠的同学替老师履行敲铃的职责。很多人都好生羡慕,什么时候能带上三道杠。

有一个说法是鸡蛋不能碰石头,我要说的是人头也不能碰钢轨。有一次,有个同学绕着挂钢轨的那棵槐树的花台跑。许是太激动了,不小心额头撞上了钢轨,随即他就倒在地上,身体不停地扭曲,手捂着额头,疼得顾不上哭。跟他一起追逐的同学吓坏了,很快围了上去,但不知道怎么帮到他。过了很久,撞钢轨的同学才发出了几声抽噎声,慢慢靠近的同学发现他的额头被撞出了一个大包,有些青紫的颜色。这下好了,有个调皮的同学喊道:“寿星爷来了”。随即,一大群人笑出声来。撞钢轨的同学也是又气又笑的样子,他脸上泪痕到了嘴角,一起身迈开腿去追打喊他寿星爷的同学。大家伙又是一阵狂笑。没过几天,那位同学额头的大包渐渐消散了,但“寿星爷”的名号一直追随到现在。万幸,寿星爷命大,至今健在,没有什么后遗症,即使有他也不会去找学校的麻烦。钢轨仍挂在那棵老槐树上,敲击的铁锤不知去向。但寿星爷的故事却成了老师们教育同学注意安全的一个真实案例。

岁月悠悠,渭水东流。在异乡,我的耳畔依旧传送着那熟悉的铃声。

教书文章7:在乡下教书的日子

文/李甫辉

二十二岁那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在离家二十里开外的白马中学教书。

白马中学位于白马小集镇边上,是个典型农村初级中学,站在校园高处外望,到处是绿油油的水稻田。石墙围成的校园内,几排红黄砖瓦的平房,分作学生教室、师生寝室和食堂。学生,二三百人,多是来自白马乡所辖的四个村。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是简陋和艰苦的,停电时,学生点蜡烛上晚自习,冬天没自来水,师生都到附近堰塘里砸开厚厚的冰提水来淘米做饭,堰水那时是清透的。老师都种菜,补贴家用,有时也提供给学生吃,却是不要他们劳动了,他们是怕耽搁了学生学习的。因了老师的勤恳,校道边的菜地里,四季鲜蔬不断。

第二年春季学期开学,天气暖和起来了,万物复苏,朝学校周围展眼望去,小麦乌绿,油菜花开出金黄碎碎,鲜艳的桃杏李花绽开在堰角、塆林、路边,欣悦着人的眼脸。一个周六下午,我偶念想起家里的亲人,决计从学校抄小道步行回家。当我循了舒岭水库尾部边上的土路一直向前走,进入朱山村的地界时,雨下起来了,沥沥淅淅,蒙蒙胧胧的,路边一大片桃花在春雨里开得正鲜艳,一朵朵、一簇簇,粉红粉红的,迎着雨雾儿。雨是悄无声息飘洒滋润的,花是尽情吮吸雨水的,那样雨润红姿娇悦目的景啊,今天想来犹动人。当我终于穿过朱山村,抵胡山寺脚下,折转西走向前望时,青灰色布瓦的我家老屋历历不远处了,我的心头顿时升腾起一股亲切和温暖。

回到家时,在吴岭集镇上打铁的父亲已经回来了,母亲在堂屋里理菜,慈祥的祖母,拄着拐杖从厨屋里出来。看到我,他们显得格外高兴,聊谈一些我在学校的工作生活情况,反复叮嘱我要搞好本职,教好学生,和同事们搞好关系,那时我想,他们实在是太啰嗦了。

其时我在白马初中过得好好的,尽管农村学校,物质生活条件差,但精神却愉悦着的。那时学校的空气是清鲜的,满满的田园气息。老师和学生及其家长都是纯朴友善的。我们几个刚参加工作的师范生,双休有时懒得起火做饭,干脆就在几个老教师家里吃,随便得很,老教师家属反倒感到欣慰。

有时课余,教师们在一起交流教育教学心得,探讨着如何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我还记得那时没电的夜晚上晚自习,闪烁昏黄的烛光下,我们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们仰着红扑扑的脸津津有味地听着,不时也提出一些问题,他们那时实在是太爱学习了。有一个学期期末,我校在全镇的统考中声名大振,各科成绩远远领先于其他乡的初中,我还记得校长抱回统考试卷时那一脸欣喜的样子。

那一年路遇春雨里的灼灼艳开的一枝枝桃花,那些年昏黄烛光下一张张学生渴知红扑的脸,那些年人生旅程中的青葱韶华,交织成景,永定格在了我人生的记忆里,在青春逝去人过天命之年的今天,犹涌动着我内心的激情和活力。

教书文章8:守住心灵的宁静

文/风采依旧

转眼到乡下教书已三年有余,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时间在平静中悄然流逝,生活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没有一丝涟漪。仿佛生活被复制了一样。起初的一段时间很不适应,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慢慢的随着心境的改变,也就慢慢地接受了现实,变得随遇而安了。

这三年,自己远离喧嚣的都市,避免繁琐的应酬,有时间便会胡思乱想:回顾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前两年,这种想法异常的强烈,可越是这样想,内心就越发的沉重、颓废、沮丧。整个人都在悲观中彷徨。仿佛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前途一片迷茫。前两年与同学聚会时,同学们惊讶的问:“你怎么跑到乡下去了?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面对同学的疑问,我只能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开玩笑地说:“这叫反璞归真。”可内心的窘迫和尴尬却是无法言语。

去年偶然在网上看了几篇关于人生修行的文章,当时心里就为之一动,内心的死结顿时松动了。便又有了从新审视自己的勇气。后来的一段时间,我又阅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在书的熏陶下,我的思想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境发生了改变,心中的死结也迎刃而解,对自己的人生观也有了全新的定位。在书的陶冶下,我竟然从中悟出了些人生的道理:每一个岔路口地选择其实没有真正的好与坏,只要把人生看成是自己独一无二地创作,就无须频频回首。

想想之前,因为思虑过多,所以常常把自己的人生复杂化了。明明是活在现在,却总是念念不忘过去,又忧心忡忡未来;总是携带着过去和未来与现在同行,自己的人生当然只有一片拖泥带水,又何来轻松可言呢?要想改变这种举步维艰的状况,就必须卸下心头的包袱,驱除内心的浮躁与焦虑,使自己的心灵宁静下来,单纯的活在当下。因为当下是无所谓是非真假。既然没有是非,就不必思虑;没有真假,就无须念念不忘和忧心忡忡。

找到了自己走进迷途的根源,我时常告诫自己跌入人生低谷的时候,除了坚强,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平静的看待自己的生活,平静的把自己该处理的事处理好,尽量把自己的生活简单化,把贮藏在心灵深处的是是非非掏空,使自己的心灵变得空若无物。正所谓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守住心灵的宁静,情绪才能稳定,心境才能升华。

渐渐的,自己焦思苦虑的心变得心如止水。尽管如此,自己还时常鞭策自己,只要固守自己这方寸之地,抛开所有是非恩怨,看淡一切名利纷争。尽量做到心无旁骛,少些虚无缥缈的想法和欲望。心境自然会如一潭静水。正如鲁迅先生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最近这段时间感觉越发的宁静了,这种平静是内心的感知,更确切的说是心灵的向往。今年与同学聚会时,同学也曾提过同样的问题,我听了只是莞尔一笑,不置可否。还有同学说:“乡下生活多枯燥,有何乐趣可言。”而我却委婉的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如果在前两年说这样的话,那是言不由衷,但是现在,我是言为心声。

最后,用一首诗结束这次的话题:清音俗世流,纷争何时休。谁能破名利,太虚任遨游。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