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散文

请欣赏情绪的散文(精选7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情绪的散文1:别用情绪养孩子

文/摩卡

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用情绪去养孩子。开心的时候,“心肝,宝贝”一通猛夸,不高兴时口不择言,甚至有的还伴着拳打脚踢。一代代孩子在父母的情绪下长大,又用情绪培养着自己的下一代。

每次在游乐场看到家长劈头盖脸地骂孩子,我都特别心疼,想走上前说些什么,又感觉无能为力。当一个人处在感觉他是“对”的当下,惟有尊重他的选择。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哭着跑过来对爷爷说:“有个小朋友打我。”爷爷当时就怒了:“他打你?那你怎么不打回他?”爷爷这么一问,孩子哭得更凶,指着耳朵说:“我这里好痛。”

爷爷的嗓门也更大:“你没本事打回人家,还好意思哭?再说那么多孩子,人家怎么不打别人,偏偏就打你?”小男孩越哭越委屈,爷爷觉得丢了面子,拉扯着把孩子强行拽走了。

还有一回,也是在游乐场,也是一个小男孩哭着跑来找妈妈:“妈妈,大哥哥打我。”男孩的妈妈先是抱了抱孩子,问孩子打在哪里了,痛不痛。接下来妈妈的那段话,对我很有触动。

“妈妈知道你很痛,妈妈帮你揉揉,大哥哥打人是不对的,等下妈妈去跟大哥哥说,让他不要再打小朋友了好吗?”

“好。”小男孩不哭了,转身跑回去玩。

多么智慧的妈妈!只有尊重孩子当下的感受,孩子才会收到最有效的理解和支持。孩子的世界很单纯,挨打后未必就想着再打回去,跑来对家长倾诉委屈,也许他们只是想要一个理解、抱抱而已。

太多的成年人强行进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来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可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又解决好了吗?

一位朋友离婚后,细数了前妻种种恶行后,余怒未消:“这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孩子的抚养费她从来就没给过,这回让闺女去要,让孩子亲眼看看那个当妈的德行。”

“亲爱的,”我打断他,“我看到一个好狠心的父亲,用仇恨做成一枚子弹,射进了女儿的胸膛。”朋友愣了一下:“怎么会是我狠心?我想让孩子看看***有多狠。”

接着,我们有了以下的对话:

“你是知道前妻不会给生活费的是不是?”“是啊!”

“你也知道女儿要不到生活费的对不对?”“是啊!”

“那为什么要女儿去?”

“我得让孩子看看***有多狠!”

“可是,让一个孩子被母亲拒绝,亲眼看到母亲有多绝情,多冷酷,你想过孩子的感受吗?”

听到孩子的感受,朋友的眼圈红了。

每个孩子都忠于自己的家庭,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就是至高无上的《圣经》,不管对错,孩子都会复制照搬。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就是跟男人的关系,孩子跟母亲的关系,就是跟女人的关系。假设母亲每天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地控诉他(她)的父亲多不负责,脾气多不好,孩子长大后,还会觉得男人有担当和可靠吗?

还有位朋友,单亲父亲。离异的原因是女方好赌,在独自照顾女儿十几年的光阴里,他总会悄悄买些东西,告诉孩子那是母亲的礼物。每次谈到孩子的母亲,有人替他鸣不平,他总会豁达一笑:“过去的事,不提不提,别影响了孩子。”他确实把女儿带得很好,孩子活泼开朗,没有一点单亲家庭的影子。

我们常说,一个家庭离婚了,孩子跟谁好?是谁更爱孩子就跟谁吗?是谁经济条件好就跟谁吗?都不是,孩子要跟的,是那个永远不会在孩子面前说对方坏话的人。

情绪的散文2:莫名的情绪

文/王奕雯

天空是灰的,带动了纤细的神经,莫名其妙的情绪涌了上来。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任由它溢满身体。

情绪开始膨胀,款款而来的雨使它悄悄溜走。雨声伴随着钟表的滴答声,奏出似有若无的歌曲。窗上盖了一层白纱,使天空朦胧得不像话儿,手情不自禁地扶上窗角,白纱的一角迅速融化,露出了灰蒙蒙的天空。莫名的情绪再次翻涌,神使鬼差般地拉开了窗子。银丝一般的雨点有条不紊的明抛暗洒,雨点落到脸上,冰凉凉的。

我不自觉地看向地面,微风飒飒。雨有节奏地滴落着,时不时地荡起一片涟漪,“细雨荷塘现,好风襟袖知。”雨渐渐小了,天空呈现出黏稠的色彩。莫名的情绪愈加强烈。窗外的草原本生机勃勃的绿色变得异常潮湿。“海棠不惜脂胭色,独立蒙蒙细雨间。”可惜这里并没有脂胭色,只有一望无际的绿色。柏杨树叶终于承受不住雨水的重量,低下了头,期待着雨水的摔落、迸溅,雨后的柏杨树叶更加葱翠。彩虹慢慢浮现,映得玻璃窗上出现了淡淡的七彩琉璃色。

枯黄的叶子从树上落下,莫名地想起一句话:叶子的掉落不是因为树的不挽留,而是因为风的追求。

莫名的情绪,慢慢平复。

情绪的散文3:负面情绪也有正面价值

文/李中莹

人们对于“情绪”这个问题,常常有一些误区:

哭泣不是情绪。很多人把哭泣当作一种负面情绪。哭泣不是情绪,更不是负面情绪。一个人在悲伤时的确会哭泣,但是我们也见过喜极而泣、怒极而泣等情况。一个人在十分焦急、担心、激动、恐惧、感激,甚至当内心充满爱、祥和、满足、喜悦的时候,也会哭泣。既然什么情绪里都会有哭泣的现象,哭泣本身当然不是情绪。

“不开心”不是某种情绪,而是负面情绪的统称。很多人被问及有什么情绪时,会回答说:“不开心。”不开心不是情绪的一种,而是一些负面情绪的统称。世上所有的情绪可以被分为两类:“开心”与“不开心”。这不过显示人们过去很少注意自己的情绪感受,对自己内心究竟是怎么回事所知很少。

准确知晓情绪的种类,并不能帮我们彻底解决问题,因为不少人认为: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我天生就是多愁善感的。”

情绪是无可奈何、无法控制的,既无从预防,又无法驱走——“不知何时才能消除惆怅!”

虽然认为情绪是无法消除的,但同时又要求别人把情绪抛掉——“不要把情绪带回家!”

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外界的人事物——“一见他那个模样我就生气!”

情绪有好坏之分:愉快、满足、安静就是好的;愤怒、悲哀、焦虑就是修养不够——“不准在客人面前这个样子!真丢脸!”

不好的情绪,只有这两个处理方法:不是忍在心里,就是爆发出来——“我有什么办法?不忍,难道发火?”

情绪控制人生——“最近没有心情,什么都不想做。还是等心情好的时候再说吧!”

事情与情绪牢不可分——“每次他这样我都生气,这十年我过得真辛苦!”

这些都是错误的见解。先不说它们何以错误,想想如果上述信念正确的话,那等于说:每个人的情绪状态完全由外界事物所控制,而情绪衍生出行为,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效果,这些效果的累积决定了人生里的成就(或者没有成就)。如此,人生岂不总是处于被动、无奈之中?这样一来人如何才能突破困境、有所提升呢?

人生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除了极少数的几种之外,其余都有其正面的价值和意义,不是给我们一些力量,就是指引我们找寻更好的方向,有一些甚至两者兼备。以下是常见的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和意义。

愤怒:给我们力量去改变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况。电影中的主角警告对方不要激怒他(否则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便是最好的例证。内心力量不足的人,他们往往需要生活在愤怒里,以维持更大的力量去面对人生。这当然不成,就像一个人在冬天里燃烧自己的腿去取暖,只会使问题越来越大。世人最大的错误是企图运用愤怒带来的力量去改变外面的人事物,这不会成功,这样的人以为需要更大的力量,于是变得更愤怒。用愤怒带来的力量改变自己,才是突破的方向。

痛苦:痛苦可分为生理和心理的痛苦,但意义一样——指引我们去找寻一个摆脱的方向。把手放在火上感觉痛苦,手会缩开一点,若仍感到痛苦便会继续缩开,直到痛苦消失为止。心理治疗大师罗伯特·麦克唐纳在教授处理感情关系问题的技巧时说:在有痛苦的两人关系中,感到痛苦的人就是该做出改变的人!

焦虑、紧张:焦虑、紧张也是指引我们找寻解决的方向——事情很重要,需要额外的专注和照顾;往往也指出已拥有的资料和能力不足够,需添加一些能力。焦虑、紧张常常跟本人对自己的身份和本人与系统的关系不清晰或者误解有关。

困难:很少有人注意到困难也是一份情绪感觉。它也是在指引方向。困难的意思是:以为需付出的代价比可收取的回报更大。只要清晰地量化需付出的和可收取的,便能马上改变这份感觉。

恐惧:恐惧的意思是,不愿付出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恐惧指引我们去找出:认为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以及思考可以做些什么使自己无须付出这些代价。恐惧是维持动物生存下去的第一重要工具,人活着不能也不应完全没有恐惧。有勇气并不是没有恐惧。真正的勇气是:虽然有恐惧,还能继续走下去。

失望:失望其实可分为两种——对人事物的失望和对自己的失望。对人事物的失望必然来自想控制它们的企图:无法如愿便失望了。对自己的失望来自不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法”这个技巧最好用。

悲伤:悲伤的意义是,从失去里取得力量,使我们更珍惜自己仍然拥有的,包括记忆。“珍惜”的意思是妥善运用。所以,悲伤既指引方向,亦给予力量。

惭愧、内疚、遗憾:它们的意思是,以为已经完结的事里尚有未完结的部分。这些情绪是指引方向的,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它们能转化成为力量去推动拥有者把未完结的部分完成。

我的研究里,只有“妒忌”和“憎恨”尚未发现有什么正面价值和意义。这两种情绪的性质,都要把本人维持在自己无法提升,同时必须把对方拉下来的境界里。它们基本违背了“本人有足够能力去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的信念。所以,我的建议是:小心不要让自己沾上这两种情绪。

有人说,妒忌可以使自己更奋发,超越对方。当自己有能力提升的时候,那份情绪应该是“不忿”较为正确,“妒忌”有无能为力的感觉。

情绪的散文4:疾病的源头

文/高朝阳

闲暇读书,被一句话牵动:“情绪没有理由,只需要被表达。”什么意思?作者曰:“弗洛伊德认为,疾病是用不同的器官在表达着需求。其实,疾病是各种情绪的表达,比如胃病表达着委屈,心脏病表达着伤心,高血压表达着愤怒,冠心病表达着承担控制……当我们不去直接表达情绪,甚至忘记了表达情绪并失去了表达情绪的能力时,我们的身体就通过疾病来表达情绪”。

读到这里,似乎豁然开朗。自己的病不是吗?跟前所熟知的人不也是吗?!其先,自己从生活的阅历中得出的结论是,人的疾病除了意外事件之外,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活习惯,不遵循自然规律,或暴饮暴食,或通宵达旦,或随心所欲,最简单的例子如三伏天喝一杯冰镇水,不就像烧红的烙铁往水里蘸么?还有那“宁让胃穿个洞,不让感情留道缝”,把高度酒当凉白开喝,与自然与身体的需要相对抗,久而久之,不生病才怪。另一个呢?气!生气而不宣泄,憋闷在心里,非得病不可。一个朋友没战死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却因为遭到权势的戏弄,一气之下,落下不治之症,早早地就与阳光告别。

婴儿的身体之所以柔软而富有弹性,是其情绪或哭或闹或喜欢没那么多凡尘扰心,直接表达;而随着与家庭与社会的接触,人的感官认知也随之不断变化,如生姜一样,越长越“辣”,这种“辣”看起来是趋于圆滑,其实内心的流动是用大脑的“意志”控制着的,似乎“若无其事”,但身体依然承载着,承载不了背不动时,就转化为病变。高兴事就可以“过”了?也不一定。情绪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喜极而泣,喜过而使气缓,便失去神志,历史上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一个明证。

情绪多多,其应对无外乎接受、逃避和攻击三种办法。弱者逃避,或者讨好、自责,强者攻击、指责,甚至暴跳如雷,都会造成气血不通,经络受阻,各个脏器生理功能失衡,而疾病缠身。

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情绪呢?接纳。唯有接纳、包容,才能实现平衡。仅宽容不够,宽容还有“气”的存在,只不过是原谅,不发作而已。所谓的包容是对外部世界不作评判,不拿自己的观点当作一把尺子测评一切事物。这不是忍让,不是韬光养晦,不是伪饰,而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接纳。由于各自审视事物的站立点、出发点和角度的差别,自己的不一定就正确,别人的也不一定就是错。

试试看,当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时。

有朋友会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事没放在自己头上。”放在头上又如何?事物都是一张“纸”,这一面写着“是”,另一面不写“非”也就那里明摆着,认清了这个道道,不管遇到什么事还值得去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么?!

情绪的散文5:那飘忽不定的流萤

文/方舟

文的情绪老是处在烦躁之中,从电话的另一端传来的声音,虽然也有温柔的时候,但不少是撒娇式的牢骚、不满和没头没脑的批评。我越来越捉摸不透她的心思了,不知是嫌我对她做的不够好呢,还是压根不喜欢我这个人。她若即若离、难以捉摸的情绪,常常使我想起幼年时期暗夜中那飘忽不定的萤火虫。

我的家乡多水,平地里挖不到三尺,准会有清水渗出。所以村子周围全是沟沟汊汊,里面长满了蒲草、芦苇、茭白和许多不知名的水草。每至夏夜星光黪淡时,水面之上水草中间,就会有许多萤火虫闪现。我和妹妹经常站在屋后的城墙上观看,看萤火虫在无边的暗夜中忽明忽灭,忽上忽下。妹妹好奇地问:“他们在干什么?”我说:“好像是在做游戏,又好像在捉迷藏吧。”

后来我长大了,在初中的生物课本上才得知,萤火虫腹部的光是由一种荧光素生发所致,目的是吸引异性。这也是生物界的朋友们谈恋爱的一种手段啊!那种忽上忽下,飘忽不定的姿态,似乎也是为了在自己身上罩上一点神秘感,以增加自身的魅力吧!

经过这样一段回忆思考,我开始对文的表现有所醒悟了。我想,文的不满、牢骚为何对我而发,那没头没脑的批评又为何对我而来?其实,这些都是假象,她是在考验我的耐性和爱得深度;而那短暂的温柔才是真。我可不敢上她的当,为假象所迷惑,而舍弃自己的真爱。

当弄清文的把戏之后,在下一次见面时,我故意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对她说:“既然你认为我这个人满身都是缺点,成天惹你生气,那我们就散伙,你再找你的‘白马王子’去吧!”说罢转身就走。文却急忙拉住我的手,嘤嘤地哭起来。我说:“你哭什么?这不正合你的意嘛!”她说:“你弱智啊,要不你就是反应过于迟钝。难道人家的心你真的看不出来呀!”

我随即转身,两手搭在他的肩膀上笑着说:“哈哈,你才是弱智呢!你那一套飘忽不定的把戏我在二十年前就领教过了,你是从萤火虫那里学来的吧?”文一脸狐疑,急问:“何意?”我不慌不忙地向他讲述了关于萤火虫飘忽不定求爱的思考后,我们两人情不自禁地都大笑起来。文说:“你真坏,我怎么就成了萤火虫了呢!”

情绪的散文6:情绪下的焦虑

文/东山峰人88

我留念儿时街头巷尾人家门前摆放的茶摊。一个小桌或一个小櫈摆上几个或十几个玻璃杯子、扣上平板玻璃盖,一杯杯桔红色、桔黄色液体在玻璃杯中晃动,像极了当时最时髦的饮料,挑逗着年少的眼球和渴望,然后透着一股清凉诱人口渴的馋咽。

小时候,在无处可藏的炎热中,有种茁壮成长的无限潜力,活动量大,体内水分蒸发快,常常会因此感觉喉干舌操,一分钱一杯或两杯的茶水便成了我止渴的最佳饮料。而今,随便你怎样寻觅,却再难发现它的痕迹了。那种消声匿迹的街头玻璃杯茶摊的印记,恐怕变成了80、90后们头脑中一种久远的传说。

现在,高节奏的社会发展,意味着过往的终结和新生活的开启,因此,人们已习惯于出门自带水杯以求卫生、方便、解渴。而且街头的超市和商店,各种饮料及冰茶比比皆是,早已取代了昔日的茶摊,如果说还能寻找茶摊的印记的话,只能在街边茶馆找到,但那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曾经,那些不被正视的压力,都被压缩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现实中,日益收紧退休后的生活上升指数,高昂的房价,带孙、送孙读书、做饭。把伤疤当成勋章的我们,都被一点点吞噬了梦想的空间。让人变成为一个被钉在屋内的玩偶。

而城市茶摊现象,用一种文化为我们构筑起了精神乐园,讲透了恒久不变的人性。在这个精神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超凡脱俗、光怪陆离,但其实又跟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熙熙攘攘,三五成群的喧哗声,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在清晨时分再度响起。嘈杂的吆喝此起彼伏,搅动着初夏躁动的清凉。茶瓶、茶杯放在折叠桌上,躺在靠背的塑料椅上,扒开双脚,盯着往来的人群,盘算起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让人脸颊不由得泛起了微微红晕。那些挑担小贩、菜农的瓜果蔬菜在清晨的阳光下洒着一层诱人的五颜六色,让人不由得想要俯下身,拿起来凑在鼻子下闻一闻透着水汽的清香。卖黑市香烟和男性秘方药的小贩,拿着铅印‘六合彩’信息买吗的市民们都穿梭在各茶桌边,舞动着城市市民心态的欢乐。

久违的街头茶馆,这种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的茶摊,是在城市街边、树林、空地中开发出来的,几张折叠桌和塑料凳子就支撑着城市市民的生活休闲方式,三五好友、街坊邻居、同事同学在这种休闲方式下集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打法一上午时光,有的回家还不忘记捎上一把小菜,真是把市民生活过到了极致。

三、四元钱一杯的茶逗留半天,付费不大,平民消费的起。这种文化生活的形式,就是城市存在的意义。这种以市民休闲方式的街头茶馆,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氛围,正是为了让人们可以更好地生活。城市是因人而创造出来的,而非人为城市而生,是人赋予了城市以生命力。

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许多人以财富扫出一片天下,却在街头巷尾的茶摊里,凭着“有趣灵魂之人”的集散地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恐怕这是要算一个。

人的一生中,都有自己的欲望和生活环境,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与生活对弈。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明白在成年后,越过层层心理屏障将对世界的认知碎骨回炉、淬火重生的滋味。其中多少苦辣辛酸,冷暖自知。只是,不一样的经历,注定了不一样的人生结局,好与坏,都得照单全收,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命运'

搁在往年,我是不大出门的,喜欢宅在家里自娱自乐,外面的喧闹,同学的邀请,慢慢地我也涉世到市民生活尚浅中,了解一些外边的世界,感知一些间接的人生。因为沉浸,因为思索,而外面的热闹又容易成为我个体的经验,常常读书宅在家中往往容易让人耽于想象。如是我便成为混迹于城市的市民生活中的常客了。

街头茶馆的涌现,折射出许多市民心态,在焦虑的时代下,每个人都会感觉有一种生活的压力和对社会诸多的不满意,并且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这种情绪传导开来。大家谈到更多的是当今的人与社会关系,众口一词的破题思路在于;找到制度性利益平衡的关系,找到经济平稳发展模式,希望;公共服务到位,希望实现政府角色转换?希望;民主法治、社会公平,建立有效的公平博弈机制?希望;社会循环,能在平稳发展中完善自我纠偏机制,形成新的凝聚力。希望退休后取消双轨制,大病有保障;这种情绪下的震撼观感,能引起每个公民的情感共鸣。这不是略微’乏善可陈‘,而是’善莫大焉。‘。

一晃,已经六十五年了,寻寻觅觅、兜兜转转,眼看这人生就要过去一大半了。生活其实都不易,生命本多磨难。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美国有个畅销书作家叫芭芭拉•艾伦瑞克。在1998年,她为了体验底层人民的生活,决定亲自尝试在六个城市打不同的工。她隐瞒自己记者的身份、断掉了以前所有朋友的联系,只留下了10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结果她发现,穷人的生活只有两个字:权衡。权衡消耗了太多的精力、脑力和动力,变富基本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最终,花了太多时间、太多精力去打工的芭芭拉只会沦为一个工作机器,她无力去想、去做任何其他事情,直到情绪崩溃。六份工作的结局,皆是如此。这就是穷人的生活,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很难从这个循环中突破。

纵观我自己几十几年的变化,我一直在寻找分享过去了的历程。曾经那种天生的冲动导致我在少年,中年和心灵上许多遗憾。而退休后出现的空余,使我更进一步有了怀念的提升,青春与无知第一次可以在1972年,“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但是,生活会把每一个成年人打回原形,乃至我退休后又重新交换思想。

偶尔,与朋友在上档次的茶馆喝茶,扯到一些有关’品茶‘之事,就略知一些这方面知识了。切一杯茶,茶叶内含物质被开水冲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叫汤色。汤色有深浅、亮暗、清浊之分。以汤色明亮、纯净透明、无混杂的为好;汤色灰暗、混浊的为差。红茶以红艳明亮为优,绿茶以嫩绿色为上品。如果茶水泡好后放置久了,里面的茶多酚就会被氧化变色,呈深褐,茶水颜色变深。人们饮茶的目的就是借助茶叶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强消化机能。再就是利用茶的寒凉之性,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

但是,在街头巷尾喝茶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茶馆的茶叶一般就是一二十元一斤,冲泡的水也是平常的自来水。然而老百姓喝它,喝的是一种叫过日子的状况,喝的是一种心态。茶摊上人手一杯茶,很是惬意,也很契合他们慢日子的调性,喝喝茶,打打牌、搓搓麻将,日子实在是太闲适了。

茶水钱也从过去几分、几毛涨到几元、几十元不等。看日子品质是提高了,大家也是愈加的会享受了,许多人点评这种街头市民文化都说是用茶水泡出来的城市,此处,随眼可见带杯、端杯的人。喝茶,喝出了人生的个性,从一些人手中的拿的茶杯就能看的出来,他虽不是一个精美的品茶人,但他喝茶是为了解渴聊天,有些人喝茶便是日子的品质和寻求,茶文明也是深化到了每个长沙市民的心里,有人调侃;假如你在大街上找不到的人,能够去街头巷尾茶摊上或茶馆试试,保不准他们都泡在茶馆里头了。

现在人们品茶是一种休闲方式的享受,也是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自然产物,或是一种解压方式。虽然喝茶人的心态各异,但我觉得还应该含有;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等。我现在变得喜爱喝茶了,喜爱在茶馆里头听听朋友论国事家事,论自己的沧桑,谈奇闻异事。喜欢在街头巷尾的茶摊上看看路旁边行走的人,看花遛鸟,看人生百态,感触城市市民文化和气味,也是观察到文化层次留白边缘上的笔触。

  在喝茶当中,我看到许多鬓角染上雪白的人,看见在眼尾皱纹炸开了花的人,就此感叹,时光伴随我长大,也在催我变老,还使我变得更加成熟了。

如今,我敬佩简单的快乐,那是复杂的最后避难所。我常想;人活着,多研究人性,少试探人心。研究人性,你会看淡很多事,看清很多人,你会越活越明白,越活越通透,而试探人心,多半会让自己失望,寒心,乃至痛苦。我们经常说,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这说的就是人心会变。社会由人组成,社会的复杂,其实就是人心的复杂,人心的复杂,其实都是人性在作怪。

由年老而成熟,由成熟而悟出许多人性的本质,但不知茶友们是否赞成这样的说法呢?每个喝茶的人又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坐上茶桌呢,端起一杯茶的呢?

喝茶,真想选择一个优雅的环境、叫上几个知心朋友泡上一壶茶,说古论今谈天说地。纵观人生百态,不由得使我想起支配中国两千年来的儒家人生哲学,它的理论看起来是建立于“不自私”上面,话皆说得美丽而典雅,甚至表面上还仿佛很高尚,但实际上却是有许多问题的。它的缺陷最明显就是对老百姓的不公证。它规定了作人的许多义务,却不大提及他们的权利。一切义务仿佛都是必要的,权利则完全出于权贵以及天上神佛的恩惠。然而,当这些空洞和虚伪的教训束缚不住人心时,国民意识和道德便自然会堕落崩溃。现实早已把这种儒家人生哲学思想驳得体无完肤。

人群中、茶馆里、聚会的交谈中,大家议论最多的还是当今社会结构与利益的博弈。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公务员与非正规就业市场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就业与失业指标等方面的分化非常突出,造成了许多社会结构性矛盾。

在谈论茶摊后扯上这些事,或许是反映市民中间对社会矛盾的真实看法,它会使你内心受到煎熬,并透支着你对社会的希望。这种想法,并不代表我是一个极端主义思想的人,我也没有那么卑微低贱,只是匍匐在现实的尘埃中,较理性客观的发表了一些看法,因为,单级的思想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吞噬所有观点的价值。是否招来了一些人无端的攻击,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什么叫成熟?有人说;明亮而不刺眼,柔软却很有力量。我承认,在情绪下有许多焦虑。但有幸接触到街头巷尾的人群,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思想上的盛宴。’焦虑‘这个名字就那样静静地躺在那里,你从不刻意去翻动,他却已经在你心上千回百转,如影随形,让你避无可避,心痛到无法呼吸。

哲学家桑塔耶纳有一句名言:“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然而,真正看穿世界的人,必定是一个悲观的人。

往来无闲事,谈笑书与文 2020.6.9草

情绪的散文7:别用情绪养孩子

文/自由撰稿人

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用情绪去养孩子。开心的时候,“心肝,宝贝”一通猛夸,不高兴时口不择言,甚至有的还伴着拳打脚踢。一代代孩子在父母的情绪下长大,又用情绪培养着自己的下一代。

每次在游乐场看到家长劈头盖脸地骂孩子,我都特别心疼,想走上前说些什么,又感觉无能为力。当一个人处在感觉他是“对”的当下,惟有尊重他的选择。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哭着跑过来对爷爷说:“有个小朋友打我。”爷爷当时就怒了:“他打你?那你怎么不打回他?”爷爷这么一问,孩子哭得更凶,指着耳朵说:“我这里好痛。”

爷爷的嗓门也更大:“你没本事打回人家,还好意思哭?再说那么多孩子,人家怎么不打别人,偏偏就打你?”小男孩越哭越委屈,爷爷觉得丢了面子,拉扯着把孩子强行拽走了。

还有一回,也是在游乐场,也是一个小男孩哭着跑来找妈妈:“妈妈,大哥哥打我。”男孩的妈妈先是抱了抱孩子,问孩子打在哪里了,痛不痛。接下来妈妈的那段话,对我很有触动。

□摩卡

“妈妈知道你很痛,妈妈帮你揉揉,大哥哥打人是不对的,等下妈妈去跟大哥哥说,让他不要再打小朋友了好吗?”

“好。”小男孩不哭了,转身跑回去玩。

多么智慧的妈妈!只有尊重孩子当下的感受,孩子才会收到最有效的理解和支持。孩子的世界很单纯,挨打后未必就想着再打回去,跑来对家长倾诉委屈,也许他们只是想要一个理解、抱抱而已。

太多的成年人强行进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来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可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又解决好了吗?

一位朋友离婚后,细数了前妻种种恶行后,余怒未消:“这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孩子的抚养费她从来就没给过,这回让闺女去要,让孩子亲眼看看那个当妈的德行。”

“亲爱的,”我打断他,“我看到一个好狠心的父亲,用仇恨做成一枚子弹,射进了女儿的胸膛。”朋友愣了一下:“怎么会是我狠心?我想让孩子看看***有多狠。”

接着,我们有了以下的对话:

“你是知道前妻不会给生活费的是不是?”“是啊!”

“你也知道女儿要不到生活费的对不对?”“是啊!”

“那为什么要女儿去?”

“我得让孩子看看***有多狠!”

“可是,让一个孩子被母亲拒绝,亲眼看到母亲有多绝情,多冷酷,你想过孩子的感受吗?”

听到孩子的感受,朋友的眼圈红了。

每个孩子都忠于自己的家庭,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就是至高无上的《圣经》,不管对错,孩子都会复制照搬。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就是跟男人的关系,孩子跟母亲的关系,就是跟女人的关系。假设母亲每天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地控诉他(她)的父亲多不负责,脾气多不好,孩子长大后,还会觉得男人有担当和可靠吗?

还有位朋友,单亲父亲。离异的原因是女方好赌,在独自照顾女儿十几年的光阴里,他总会悄悄买些东西,告诉孩子那是母亲的礼物。每次谈到孩子的母亲,有人替他鸣不平,他总会豁达一笑:“过去的事,不提不提,别影响了孩子。”他确实把女儿带得很好,孩子活泼开朗,没有一点单亲家庭的影子。

我们常说,一个家庭离婚了,孩子跟谁好?是谁更爱孩子就跟谁吗?是谁经济条件好就跟谁吗?都不是,孩子要跟的,是那个永远不会在孩子面前说对方坏话的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