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盛夏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盛夏的散文1:雨儿
文/李琳
盛夏时节,天气总是闷闷的,仿佛一个大蒸笼,让人喘不过气,各种心烦。记得初中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讲到夏至日是远日点的时候,心中不免各种疑惑,远日点为何还会这么热?后来心中竟想出了个很奇葩的答案:夏至日的时候太阳不也是夏天嘛!太阳比平时更热了,地球不也就更热了嘛!”
晚上下班回家,要走一段路程。路两边的树生长了很多年,非常高大,实在是个乘凉的佳处。“吱吱吱……”,树上的蝉争相鸣叫,这么热的天恐怕只有他们不厌其烦了。每天回家,总是会看见一位老太太牵着一条小狗,蹒跚的走着,享受这炎夏的一丝丝清凉;路边的几个小朋友,嬉笑打闹,点缀着这闷闷的夏。
饭后,我斜坐在沙发上,不停地按着遥控器换台,感觉电视机和我一样,懒洋洋的,“各位观众,据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明日我省将有大范围降雨,局部会有大到暴雨”。我嗖的一下的跳了起来,“终于要下雨了,等了你那么久,你终于来了!”
小时候,有段时间寄宿在姑姑家,我和表妹最喜欢的就是下雨天了。那时的雨,缠缠绵绵,丝丝柔柔,像是一层薄纱轻,轻的、滑滑的。每逢下雨天,姑姑总是会把面用纱布包起来,放在水中反复揉搓,将面粉揉成粘人的面筋。然后我们会找一根比较长的竹竿,将面筋缠在顶端,“走,粘知了去。”姑姑对我和表妹说道。延绵的细雨,知了声此起彼伏,只要循着叫声的方向去,收获自然不少。到了晚上,姑姑会将战利品用清水洗净,用油一炸,可别提有多香了!
上高中后,最痛苦的就是早自习、晚自习了,尤其是夏天,整个教室很闷热。那时的雨比小时候的少了很多,天天期盼着下雨,后来才听地理老师说是受到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还好,老天终究还是兜不住那么多水,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每一滴雨都是一个个鼓点,强有力的拍打着大地,仿佛在演奏一场音乐会,一场大自然的音乐会。晚自习下课大约十点,大雨依旧不停。那时的同学们,就像高尔基写的海燕一样,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车,我们一行七人骑着车子,顶着大雨,高唱着歌,就像是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回家后洗个热水澡,往被窝里一钻,睡得自然香,一觉到天亮。
渐渐的,这几年的雨变得更少了,不在有印象中小时候连下三天三夜大雨的情况,更多的是淅淅沥沥的小雨,狂风也倒是多了不少。现在的小雨和以前的细雨略显不同,以前的时候天气没有很干燥,土地也不算旱,那时的细雨是少女,是丝纱;现在的小雨更像是一滴滴甘露,少了那么一丝情怀,却多了那么一份感激。楼外栽的茉莉,在雨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和雨儿拥抱相依。
几只身形婀娜多姿的黑燕低飞,抓住这一小会的机会捕食。远处的几位行人,优哉游哉的走着,不时驻足观赏下路边的美景。田间的作物,用力的伸出枝叶,尽可能的去吸收这甘甜的雨露。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工作节奏的快速化,已经很少有人用传统的面筋粘知了,也使人们难以静下心来去体验生活。这时,不如看一场雨儿。看着雨儿滋养着大地,看着花草开心的摇摆,看着作物健康的生长,看着朦朦的细雨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盛夏的散文2:秋意
文/李梅
秋,是一点一点来的。还在盛夏之际,她就派来了探路兵——秋蝉,高一声低一声地打探着军情。直到8月8日,她才姗姗而来,挂出一块“立秋”的牌匾,算是正式开张。
树叶还没绿够,不情愿染上黄色,秋也不急,让她们再绿一会吧,反正有大把的时间等待。雨也隔三差五地来,细心的人会感觉落在身上比以前凉一些。太阳的热度依旧不减,但似乎没那么强势了,被一场雨逼走后,得两三天才缓过劲来。
唯有池塘里的荷最敏感,花越开越少,翠色欲滴的大圆叶渐渐失去鲜嫩的成色。莲蓬高举,亭亭玉立,不知被谁“无端隔水抛莲子”,没几天,便只剩下一个个光秃秃的杆,曾经生机无限的池塘有了衰败的气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五代词帝李煜之父李璟,或许曾经就看到过满塘残败的秋荷,才有了如此的感慨。
一些草木的花朵依旧在开,但开得伶仃而寂寞。如果有知,她们或许遗憾没能选择在春天盛开。看!那些春花结的硕果在慢慢变成这世界的主角。梨子不知道啥时褪去了青色,换一身崭新的黄衣,有了“王”的贵气。苹果较为羞涩,躲在树叶的后面,脸上染上待嫁的潮红。石榴还在紧紧包裹着自己,守着最后的矜持,生怕一不小心笑出自己的秘密。“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今年收枣,一树一树的“玛瑙”压低了枝头,每颗枣上面都像被谁吻了一下,留下了一小片口红。柿子不慌不忙,依旧青涩得心安理得,因为她知道,自己是秋天藏在这人间最后的底牌。
田野里,玉米、大豆、高粱、芝麻等庄稼的疯长竞争也停了下来,各自将锋芒收敛,开始向内里修行。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她们逐渐学会了低头,学会了谦逊。唯有沉默,唯有安静,才配得上秋的气质,这道理,在地球上生长了千百年的庄稼都懂。
夜间,虫鸣声渐起。“啾啾”、“嗤嗤”、“聒聒”……墙角、树下、瓦砾间、土堆里,一声声,一句句,这边浅吟,那边低唱。蟋蟀,蚱蜢,蝼蛄,油蛉……这些秋天的音乐家们不知何时集结到一起,吹拉弹唱,合奏着一首又一首的小夜曲。这些温柔和谐的小夜曲,伴着习习而来的凉风,一阵又一阵抚摸你的皮肤,飘入你的耳中,压住了你内心里所有的躁动。如果再来一地如水的月光,那秋意就写得明明白白了。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如此的夜,怎会少了露珠呢?她们悄悄凝聚着,趴在树叶,附在草尖,从不惧怕明日清晨的朝阳。因为短暂,所以珍惜,珍惜这段还未成霜的,可以任意晶莹的美好时光。
秋,是一点一点来的,她从不哗众取宠,她用温柔的手掌,轻轻抚摸这世间属于她的一切,掌心的纹路写下一路的沉静,这沉静胜过一切激烈的剑拔弩张。
盛夏的散文3:金风细细,絮语依依
文/映日清荷
盛夏,摇曳着长长的裙摆,依依不舍地退出了季节舞台;秋天,棹桨凌波,轻盈而婉约地走来。我钟爱秋天,爱她的天蓝水碧,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溢,爱她的金风细细。
秋天的天空高远深邃、瓦蓝瓦蓝的,这透明的澄澈,只要望一眼,便觉得整颗心都是纤尘不染、敞亮博大的。
在金风的吹拂下,在香暖的阳光里,自由地深呼吸,欢快地舞一曲,让青春的生命的美,在眼波的流动处,在手臂的舒展处,在微笑的荡漾处,尽情的溢出来,闪烁着眩目的青春光彩。
秋天,有看不够的风景:三秋桂子,十里荷塘;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天,有诉不完的离殇:执手相看,无语凝噎;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临窗研磨,红笺无色。
秋天,注定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季节。然而,秋的诗情画意也注定了秋的多愁善感。
风过叶落,永远都是秋叶逃不脱的命运。微风轻轻拂过,一片树叶凌空画了一个优美的弧度,然后悠悠地飘落到地面上。那一片落叶,飘零了谁的思念?旋转着谁的期盼?落叶静舞着诗一样的幽幽惆怅,翩跹着浓得化不开的殷殷期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那一轮皓白的明月,惹落了多少滴相思红泪,照亮了多少人的彻夜难眠。皓月缭云,谁人的清梦在星辉月影里轻歌曼舞;琴音袅绕,谁人的思念在琴韵柔纱里漫舞天边。月满西楼,何当与君共剪窗烛,抚一曲云水禅心,舞一支彩云追月。
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秋雨笼着一层薄纱酝酿成一首诗、一阕词。"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寒塘碧水,风荷摇曳,青盖亭亭,风姿绰约。可怎经得住风雨无情,时光流转。芳华过后,铅华洗尽,是雨荷在静默中的另一番风韵吧!
一簇簇小野菊静默在荒径旁,细细的金风拂过,摇开一蕊幽香。低眉轻嗅,暗香细细,随风涌动。小野菊无意于在春天里与群芳争奇斗艳。她只喜欢在明媚透亮的秋阳下,淡然一笑,便有了与娇艳无关的倾世之美,她的美只属于淡然恬静,她是这繁华尘世中一道清雅脱俗的风景。
行走在曲折清幽的阡陌小路上,凝眸远眺,远山迢递,牛羊牧归,疏疏落落的村庄若隐若现。俗世中也有美丽的爱情传奇,你看,一座小院、一畦菜田、粗茶淡饭、素衣布衫,无论荣华或清苦,无论快乐或悲伤,两个相爱的人,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牵手红尘,相约白首。还有比这更美的诗吗?
人生最美,莫过于有一个知冷知暖的人,在红尘途中赔你走过一程又一程。纵使岁月朦胧,天涯西东,爱你的心仍不改初衷。
我愿委顿于红尘深处,掬一颗素心,撷一份恬淡,携手一个简约的人,在秋的明媚里,秋的深邃里,秋的高远里,秋的柔波里浅吟低唱,轻轻地走向时光深处。
惟愿凝眸秋的温婉、秋的恬静。于一泓清泉里,浅抒流年;碧空秋阳下,拈花微笑。将岁月的风尘化作绕指的轻柔。即使水尽山穷,叶落成空,那逝去的年华依旧可以风姿万种。纵使霜染岁月,也抵不过素心恬淡。
惟愿徜徉在秀美的人生画卷里,用一颗明净若秋水长天的心,漫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用素笺浅墨谱一曲恬淡曼妙的人生之歌。
盛夏的散文4:那一抹难得的自然清凉
文/巴山大地
盛夏,本是该热的季节,可是却热得让人受不了。特别是在这个被人们称为城里(其实也就是个小县城)的地方,简直象在蒸笼里一样闷热难耐。
我认为这不应该全怪罪于全球气温变暖,人口的相对集中、密集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建设、体现着现代气息的水泥地板、越来越多的车辆尾气的排放等等,可能都是造热因素。
他们说心静自然凉,那就打开空调,什么也不想就静静地吹吧,沉闷的凉气,又吹得头脑昏昏沉沉的。在那里能寻得一块清凉之地,避开这滚滚热浪的袭击呢?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末,驱车回到乡下老家。啊!这才是理想的避暑天地,闷热难耐的感觉完全消失得无踪无影。
乡下老家,处在一个四面被大山环抱着的平坝上。顺山而下的三条溪河汇聚于此,形成了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终年流水潺潺。省道公路顺蜿蜒的河流向两头伸展,是这个地方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这个季节一眼环望,到处葱葱茏茏,青翠欲滴。
进入屋内,顿感阴凉舒适。打开前后的房门,一股微风吹进来,是那样醒脑爽身。端起桌上泡好的凉茶,那是母亲在清明时节采摘揉搓的茶叶,猛饮一口是那样舒心透肠。
走到院坝,虽然太阳一样照射在身上,却没有那样灼热。因为房前银杏树、桂花树、玉兰花树繁茂的枝叶,屋旁芭蕉树撑起的硕大叶扇,这些都可能分解吸收了阳光的热能。绕房一圈行至房后,看见后院坝坎上那一块密集的荆竹,竹叶在微风中婆娑摆舞,更感阵阵心旷凉爽神怡。
中午应该是最热的时候,去房后的地里采摘新鲜的蔬菜准备做午饭。映入眼帘的是稻苗在水田里郁郁葱葱,蜻蜓在上面盘旋飞舞。玉米块块成林,一个个整整齐齐地背着“娃娃”。母亲种的豇豆、茄子、黄瓜、辣椒等各种各样的蔬菜,已果实累累挂满茎藤。置身这满目的绿色世界,再大的太阳和炎热也被忽略淡忘了。
这个炎热季节,在乡下老家最舒适莫过于傍晚、夜晚和早晨。当太阳慢慢落山,知了停止了恐热刺耳的嘶鸣,坝子上就迎来了一片阴凉。傍晚,漫步在河边的公路上,闻听河里汩汩的流水声,感受山风送来的爽新凉意,简直让人忘却了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季。入夜,尽管偶有蚊虫骚扰,一盘蚊香一缕燃熏,完全可以安然入眠。睡在松软的床上,呼吸着蚊香的清悠味,听着窗外风弄竹叶的呲呲声,草虫的吱吱声,偶尔的几声蛙鸣,不知不觉迷迷糊糊就一觉睡到了天亮。清晨起来,看着树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吸入心底的清新空气好象全是氧气,让我感到赏心悦目。
伫立于院坝的空旷处,悠然自得的我觉得幼稚可笑。这与时下那么多人都要拥挤到城市去,甚至把在省城都市拥有百个平米左右的楼房作为一种炫耀的观念,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也许是因为我囊中羞涩没有这个能力挤身于都市;或许是记住了几年前一个教授所讲的,今后住在城市里的人是时代列车甩下来的穷人,有钱的人都住在乡下;或许生来就是草根一族,不热衷于都市的繁华和喧嚣,才一直没有放弃乡下这处回味悠长的老屋。
我绝对不算是有钱之人,只是解决温饱没有问题。不过在这炎热夏季,能有这样一处躲避酷暑,享受清凉,又属于自己永远的乡下老家,还是倍感欣慰的。我深深感谢我的父母,不但生我养我,还给我营造了这样一处乡间“别墅”。
东边的天际已经染红,一轮新的旭日又要跳出来了。日出日落,年年岁岁,无论季节如此往复炎热,我都能享受这一抹难得的自然清凉。
盛夏的散文5:夏夜,静听虫鸣
文/温房酒窖
进入盛夏之后,天气异常闷热,因此,每天傍晚都会到自家的楼顶庭院里乘凉,在小树旁、瓜架下漫步。从前几天开始,就听到草深叶密处有虫鸣,这两天好像越来越多了,此起彼伏,非常悦耳。说真的,已经很久没有这么近地听虫鸣了。每次走到瓜架下,我都忍不住想借助远处路灯的余辉,看看发出这么好听声音的虫儿到底是什么样的。多次寻找都没成功,一靠近鸣声就停,等我走开几步后,虫鸣声再次响起,依然是那么响亮。
经不起小虫儿的一再挑逗,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见识一下这顽皮的小精灵。这次,我轻手轻脚,缓缓地走近一条瓜藤下,听准了位置,慢慢拨开眼前一片瓜叶,只见在后面一片瓜叶的叶面上,有一只黄绿色的细长小虫儿正鼓着劲地振翅鸣叫,看外形这应该是一种叫做“青竹蛉”的鸣虫。正想细看,它也许已经感觉到微小的震动,收起叫声,身形一闪便消失在其他叶片下了。没想到这么小小的虫儿,竟能发出这么美妙的乐声。
好奇心已经得到满足,我便走开几步坐在旁边静静聆听。静听之下才发觉,实际上庭园里至少有三四只青竹蛉。比较之下又发现,它们的鸣叫声略有不同,各有韵味:庭园角落暗处的一只,声音低沉有力,不徐不疾;瓜架高处的却是声音弹性十足,圆润通透;而花盆附近的一只,似乎比较年轻,音调高亢,节奏轻快;还有一只不知栖息在何处,似乎很羞涩,声音沙哑,只是偶尔叫一两声。当几只青竹蛉一起鸣响时,一声追着一声,完美的和声在庭园里交响回荡,让人觉得心灵也在这片清纯的虫鸣声中变得清澄圣洁了,思绪渐渐回到了童年。
我小时候是住在工厂家属区里,那时的家属区不能和现在的商住小区相比,很多角落都堆有碎砖、长满了杂草。每到夏夜,远远就能听见阴暗潮湿的草丛中传来清脆的虫鸣,这些叫声大多是来自另一种更常见的鸣虫——蛐蛐。起初,我也学着其他同学那样,到草丛里、碎砖堆下捉蛐蛐回来养,不过总是养不好,不是跑了就是死了。看来,我完全不是玩这个的,伺候不了这些小虫儿,后来没再捉了,还是让它们在草野中自由鸣叫吧。
那还是六十年代,每到夏天,因为晚上家中仍然较热,又都没有电视看,同时也是为了省电,家家户户都带着草席和扇子,在楼前楼后的空地上乘凉。男人们常常在路灯下打牌下棋,女人们围坐一起聊着家常,而孩子们或者一起奔跑游戏,或者挤在一张大席子上乘凉。
我经常是和同一栋楼的小伙伴一起,横七竖八地躺在席子上,仰望着夜空,比划着数星星,那时的天空上星星真多,数不过来。旁边草丛里总有各种虫儿在不间断地鸣叫,我们就常在虫鸣的伴奏下,唱念着当时流行的儿歌童谣顺口溜;有时,一起静静地听邻家姐姐讲故事,当然,最过瘾的一定是在虫鸣声中听鬼故事了……
那时的夏夜是那样地美好,那神秘而深邃的夜空,那梦幻般的虫鸣声,真让人怀念……
今晚,夏夜同样迷人,抬头仰望夜空,静听虫鸣,童年不再,童心犹存。虽然夜空似乎已不如童年时那般深邃,星星也没有从前多了,但寂静中那美妙的自然之音还是和儿时一样,那么地近,依然是那样地如梦似幻,使人不禁有些心旌摇荡,直想化作虫儿与它们一起悠扬。
静坐许久,渐渐觉得有一阵阵清凉徐徐飘来,仿佛身躯正缓缓落入一泓清泉之中,沁人心脾、通体舒畅。脑海中也随即闪过一首诗,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那首《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正如诗中所描绘的,这如水的凉意,应是出自幽幽虫鸣所带来的淡泊宁静的心境;而此时,恬淡的心似乎也正悠然地栖息在枝叶上,和虫儿一起,仰望星空。
盛夏的散文6:离愁
文/齐迈扎西
盛夏,烈阳与梦想相逢,墨绿与汗水相遇,坎坷的人生大道上,却有不舍分离的人影一双又一双。
又是一个分别季,无数苦心人在这里道别,你一言,我一句,道不尽的往事,诉不尽的离愁。三年前的昨天我们相遇,三年后的今天我们离去,这中间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唯独驻守的,只有回忆满篇。三年中,有多少人来来往往,又有多少人匆匆忙忙?有多少人只是扬起了灰尘,又有多少人化身成了旅人?其实不止这三年,生活亦是如此,你又结识了多少朋友,或者说,你弄丢了多少朋友?你又多了多少记忆,或者说,你忘掉了多少回忆?人生总是在相遇,离散,再相遇,就像一个个装在箱子里的弹力球,哪几颗撞在一起,哪几颗又背道而驰,无可奈何。古人对聚散也很无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就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成长,人们依赖时间,离别,人们憎恨时间。三年前,我们期盼着时间快点,再快一点,因为我们要长大了,三年后,我们乞求时间慢点,再慢一点,因为我们就要分别了。曾经,这样的离别好像与我们遥不可及,可现在,触手可及。三年很长,怀揣梦想,度日如年;三年很短,点点光阴,转瞬即逝。昨天的我们已经渐行渐远,明天的我们又将去往何处?相遇时的笑语连篇,离别时的泪流满面,这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成为回忆,既然回不去了,就慢慢忘了吧。
又怎么能忘了呢?光阴如潮,大浪淘沙,我们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湮灭,不复存在,愿我们所有人,都能铭记那曾经的刻骨,不再让它变得若有似无。
盛夏的散文7:盛夏情缘
文/黎燕
天生与自然相融,一年四季,我都喜欢。而我,更喜欢夏天,尤其是入伏后的盛夏。这时的我,哪怕是中午,走在大太阳底下,也不打伞,戴着李宁牌的白色运动帽,像只小鹿,风一样走来走去,毛孔洞开,呼吸畅快,通体舒泰,有鱼在水中的欣欣然。
悠游于酷热,与自己偏瘦有关。还有,我的生命密码与盛夏有缘。
那一年,大夏天的傍晚,老家吉林海龙大榆树村,毗邻长白山的黑土地上,一个女婴没受什么阻碍,就悄无声息地问世了。那一刻,夏蝉在村神老榆树的枝头“如沸如羹”地鸣唱着火热的交响曲;屋后的水田里,青碧的稻子在夕阳下,慵懒地弯曲腰肢,听着鱼儿活蹦乱跳地在身边穿行嘻戏;白鹅和鸭子在屋旁水泡里扑扇着翅膀,你瞅我,我叫你,与院子里的一群大大小小的鸡们,篱笆墙上轻舞飞扬的蜻蜓蝴蝶,喜滋滋地传递着欢愉;茅草泥屋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随着粘稠的热风渐飘渐远。
在老家,有女人生孩如母鸡下蛋的说法。母亲那年虚岁十八,她的生产比母鸡下蛋要复杂一点儿。继祖母知道母亲搅病了(羊水破了),在老院子西屋的北炕上,卷起炕席,不慌不忙地将灶坑里的草灰掏出,垫在炕皮上。接着,烧了一大锅开水,将剪子等用具用火烤后,又用开水冲洗了几遍。阵痛一阵紧过一阵的母亲,汗水淋漓地躺在草灰上。没一袋烟的工夫,奶奶就将我的脐带剪断了,并让爸爸将我的胎衣埋到老院子的北墙跟下了。
村里的女人们,没把怀孕,生孩当多大的事,母亲方才还抱柴禾,烧火,做晌午饭呢。生孩啊,顶多请村里的接产婆(也就是赤脚医生),通常,就由年长有经验的家族女人负责了。怀有身孕的女人一直到临产前,忙里又忙外,也没见过谁流产,难产什么的。年青的母亲快捷顺产,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不过,有个状况,却让奶奶和妈妈心里发毛,婴儿怎么没哭声?拍打屁股,也不哭,小眼睛还睁着,亮亮的。
后来,奶奶和妈妈就明白了,这孩子不爱哭,而且,哭,也不出声,只默默地流眼泪。对她们的说法,我原先半信半疑。等有了大儿子后,我就全信了。一个小男孩,很少哭,哭也不出声,就是默默地淌眼泪。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滴滴答答地,顺着小脸淌到小罩衣上,濡湿一片。这,比出声的哭,还让我心痛,每次想来,都泪水盈眶。不知母亲是否心痛过——我无声地哭。用普遍的现象和意义去要求母亲,是有悖于自然的。那时,母亲还没长大成人,她,还是一个大孩子啊。
天性啊,就是如此奇怪。从小到大,我很少为自己的际遇哭天抢地。
那些人生绕不过去的沟沟坎坎,以及连带的纠结和悲伤,是一个人离开娘胎,剪断脐带后,必须承受的淬炼吗?
如果是必须经历的山重水复,转山转水就能躲得了吗?于是,我抱紧自己的肩膀,虽然那肩膀瘦瘦的,弱弱的,却有一股力量支撑我站直腰身,迎着骤然而来的冰天雪地,在前不见来者,后不见追者的苍茫中,临风沐雨,以苏珊·桑塔格行军般的气韵,大步地向前走去。
直到一路的缤纷花雨,纷纷迎我而来。
不知这天性,这劲头,是传承了被乡亲们称为“活菩萨”祖母的隐忍;还是能掐会算,会治儿科病外祖母的柔韧;抑或是太爷爷披星载月成功拓荒的顽强;再或者,是故乡的黑土地,抑或敬仰的先贤们,通过地气或文字,给我以力量?
一个人的生日里有着太多的内容,某些个细节里藏匿着乡愁,生命,个性及命运的鬼魅密码。
难忘故乡七月的树荫,稻花,蛙鼓,鱼跃,蝉鸣,蝶舞,草浪……联袂成一个硕大的童话乐园,供不哭女孩率性玩耍,恣肆地依偎黑土地阔大憨厚的怀抱。
一个娃娃头的女孩,日复一日地赤脚走在田埂上,玩泥扑蝶,追风逐月。故乡七月的夜晚,皓月当空,漫天繁星,夜凉如水。女孩信马由缰,躺在自家菜园的黄瓜架下,有意或无意地嗅西红柿花,豆角花,茄子花,辣椒花,黄瓜花及稻花合成的清润香气。有时,瞪着小眼数天上亮晶晶的星星;有时,干脆闭上眼睛,如醉如痴地将自己的身心,一股脑地交付给身下的大地和头顶的星空。
九个盛夏啊,给了小女孩多少滋养与神示。
多年以后,与盛夏缘深的情结,连同在故乡的原野上,如风奔跑女孩的剪影,裹着半是明亮半是忧伤的乡愁,在我的心里拱动。有时,翻江倒海,过生日时尤甚。
回溯,远去的故乡,亲人,在不容分说涌出的泪水里,或清晰,或模糊地闪动着。
如能有可能的话,我愿意将这一切,封存于波光盈盈的蓝湖里。
盛夏的散文8:盛夏蝈蝈叫
文/东方晨晓
记得还是少儿的时候,经常到家乡南坡自留地里干农活,在棉花地里打顶心,摸耳子,锄地剜菜,刨地瓜。在夏季炎热的田野里,燥热难熬。但听到的是匍匐在野酸枣树、藤蔓、草丛里蝈蝈叫声,悠扬悦耳,委婉动听,好像田野里音乐交响曲。在现在看来,那可真是极高的精神享受。
那个时候,田野里到处是郁郁葱葱,一片碧绿色的海洋,田间里中的地瓜、芝麻、大豆、玉米、棉花到处都是。路旁草丛里的小蚂蚱乱蹦乱跳,荒草坡里、庄稼地里里到处都是。记得我初次逮蝈蝈的往事。一次,在南坡自留地里,我独自在庄稼地里干农活,南头有一处凸起的土石堆,上面长满了荒草和荆轲。炙热的太阳,炎热的夏天,令人心燥不安,而不远处“只怪”、“只怪”的叫声引人注目,我怀着好奇之心,悄悄靠近,声音消失了,只见土石堆上茂盛的野草,没有寻找到蝈蝈的踪迹。不一会儿,蝈蝈又叫起来了,我慢慢的靠近,瞪大眼睛仔细察看,终于发现一对蝈蝈两腿趴在杂草上,正“只怪”、“只怪”的叫。这可是一个好机会。我看准位置,目光紧盯着目标,惟恐蝈蝈逃走,不好寻找。我心里怦怦直跳,下定狠心,一刹那间,双手用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地不顾一切地扑向目标,死死地摁住,翻手一看两只蝈蝈束手就擒,我小心点将一对蝈蝈用植物宽叶包好,心里异常地激动,这是我第一次逮住蝈蝈,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之后,发现手上净是土,还被荆棘划破了一点,也不在乎。
那个时候,我们小孩随着大人们上山,逮蚂蚱,掀蝎子,挺有乐趣的。在盛夏雨季来临的季节,大人们常常头戴草帽,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长满杂草、荆轲、荆棘的山坡上扑打着漫天乱飞的山水游。小孩子更不在乎,在淋雨中扑打飞翔的山水游,更觉得像现在的淋浴,享受雨中空气新鲜、心灵净化之乐。人们逮着各式各样的蚂蚱,用狼尾草或者粗线绳串成一串串,又叫串蚂蚱,可以说是乘兴而来,满载而归,心情舒畅。回家在碗里放入一串串蚂蚱,用开水一烫,取出蚂蚱颈内食物和翅子,(现在看来昆虫内的食物还是中药材,不宜取出),放在玻璃罐头瓶子里,上面放上一层盐,腌起来攒着,再一次上坡,日积月累,瓶内就攒满了各式各样的蚂蚱。等到过年腊月三十晚上,新年宴席上,才能吃到新鲜的炸蚂蚱盘的香味。其中,肚子大的母拐子、大油蚂蚱最受人喜爱,享受到一顿丰盛的美味,那滋味不知道是多么美。
酷夏的庄稼地里,在野草遍生的的山坡上,人们逮大油蚂蚱、大飞蚂蚱、露头蹦子,烧马甲,成为一种乐趣。在秋收季节,收掰玉米棒子,可以发现大田里到处是蝈蝈、烧马甲,尤其是在收割大豆时,蝈蝈在地里随时都能扑到,人们在收获庄稼的同时,也拎起一串串拐子蚂蚱,成为大自然赏赐辛勤劳作的庄稼人的战利品。在北坡自留地里的一处碎石堆处,野生长满刺的酸枣树高大丛生,蝈蝈在上高唱,不宜捕捉。人们常说,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寒冷季节到来之时,它们就会缩成一团,成为捕获的最好机会。参加工作之后,特别是包村秸秆禁烧的时候,包村干部分散在各个村里,在大山深处的山坡上,还能听到蝈蝈的叫声,也尝试了少儿时逮蝈蝈的乐趣。等到中午在管理区就餐时,也尝到炸蝈蝈丰盛的美味。
可是,这只是过去美好的记忆。自从大田里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特别是除草剂的大量应用,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蝈蝈、蚂蚱们遭受了灭顶之灾。昔日田野的交响曲在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扫荡下,销声匿迹,再也找不到蝈蝈叫、昆虫飞的美妙图景了,只能是数十年前少年美好的记忆了。高楼大厦平地起,小区院里绿化带本来是郁郁葱葱,花草树木景色宜人。为了除草省事,保洁员一遍又一遍地喷洒除草剂,本来绿色葱葱的夏季美景被“一把火”变成萧瑟秋风的枯萎黄草,一片晚秋的凄凉景象,大煞风景,令人心寒。长期无度的使用除草剂,对居民居住环境毫无益处。
过去的美景只是失去的记忆,在农村大集市上偶尔见到用油丝扎的笼子里的蝈蝈,每个5元,大田里是绝迹了。深山里的山坡上或者山沟里,或许偶尔听到蝈蝈的叫声,那是世外桃源的回忆,大自然的恩赐。少儿时的田园生活,真是绿色无公害没有污染的田园世界,绿色植物、生物、昆虫和谐相处,蝈蝈、蝗虫遍地是,那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盛夏的散文9:白居易避暑
文/李阳波
盛夏毒热天气,吹冷气吃冰棒最是现代人消暑之法,那么古代科技未明时又是如何消暑呢?
唐代白居易是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有若干有关消夏避暑的诗作,而且首首都是经验之谈。由此不难看出他是个避暑有方之人。
炎炎夏日,到何处避暑?白居易在他的《何处堪避暑》一诗中说:“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日高飢始食,食竟饱还游。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
白居易告诉我们,避暑最好是到树木多兼有水的地方,那里的背日楼是避暑的好处所,到水上划舟,凉风习习,自然很凉爽。饿了就享用消夏的美食,吃饱了就接着泛舟。游累了睡上一觉,醒来饮一杯茶。在这里睁开眼睛就可饱览青山绿树,耳听溪水碧流。然后就可以坐下来,脱袜濯足,解巾搔头,岂不快哉美哉!
这是白居易避暑的深刻体验,可说是经验之谈。
盛夏酷暑,穿什么?吃什么?以什么心态度夏呢?
白居易在《夏日作》里说:“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止于便吾体,何必被罗纨。宿雨林笋嫩,晨露员葵鲜。烹葵炮嫩笋,可以备朝餐。止于这吾口,何必饫腥羶。饭讫盥漱已,扪腹方果然。婆娑庭前步,安稳窗下眠。外养物不费,内归心不烦。不费用难尽,不烦神易安。庶几无夭阏,得以终天年。”
当时这位六十五岁的老人认为,葛麻缝制的衣服布纹稀疏而且单薄,细纱编织的帽子既轻巧而又合适。光这样的衣服和这顶帽子,已足可伴他度过炎热的夏天了。
适体和舒服是选择夏天衣帽的标准,白居易还认为,只要适合自己的身体,不必讲究精美的被子,只要适合自己口味,也不必大鱼大肉。吃些清淡的竹笋时蔬,饭毕闲庭漫步,在窗下安然入睡,不烦不燥,人安心安神安,自可度酷暑,延年益寿。
白居易还告诉我们最简易、最方便、最快捷的消暑办法,他在《消暑诗》里说:“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面对暑热,独坐院中,修心养性,心神安宁,迎著临窗的徐徐凉风而怡然自得。诗人认为,只要心平气静,室内少放杂物,就会感到清凉了。
白居易曾于天气酷热之时去拜访当时知名高僧恒寂禅师,却见禅师在密闭如蒸笼的禅房内安静地坐着,并未像常人那样汗如雨下。白居易很受撼动,于是作诗《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白居易明白表示:清心静气是消暑良方,“心静自然凉”是避暑的最高境界。
盛夏的散文10:盛夏,令我感动
文/史家荣
夏天,阳光绚丽,万物多姿多彩,生生不息,处处充满了热情,充满了力量。
盛夏,天空清澈而辽阔,使人心境开阔,有时白云点缀,天空显得更加圣洁,没有一丝污点,没有一丝杂质,显现出一种独特而平淡的美,使人神旷心怡。晚上深邃的天空中点缀着稀稀疏疏的星星,风轻悄悄地吹,人们都出来乘凉,在蝉鸣声中欢声笑语,老人们在谈论着自己的儿孙,中青年人在讲自己的事业,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所有的人都万分舒心惬意。
盛夏,那高大苍翠的树,经历过一次次风雨的洗礼,变得蓬勃而有活力,变得无所畏惧。你瞧,他们的根扎实坚韧,树干粗壮有力,铺天的叶子密密麻麻,像一顶顶绿色的帐篷,为人们遮挡烈日,防风固沙。
盛夏,菜园里的蔬菜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紫色的茄子拽弯了枝干,嫩绿的青菜在风中舒展着叶子,那些大冬瓜像爬在地上玩耍的胖娃娃,一行行水灵灵的小白菜整整齐齐地站在那里,像身穿绿裙子的小姑娘,长长的黄瓜挂在架子上叫人眼馋,连园子里的井水都清凉爽口,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
盛夏,雨来得快,停得快。你瞧,乌云翻滚,雷电交加,“唰”一下,刹那间斗大的雨点从天空中落下,一会儿就瓢泼直泻,形成大雨帘,真是淋漓尽致。夏雨,不像春雨淅淅沥沥,也不像秋雨绵绵。
盛夏,热情奔放;盛夏,生机盎然;盛夏,多姿多彩;盛夏,美丽无暇。这告诉我们,要发现大自然的美,体验大自然的美,就要拥有亲近大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