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年初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年初文章1:乡村慢生活
文/邓何河
2014年初我去到贞丰扶贫,临行前单位同事拍着我的肩膀说:工作任务重啊,何河保重。
但一切并不像预想的那么可怕。我平时住在镇上,每天早上按点去村里活动室,事情不多,也没有4G网络,所以下班之后时常在村委大院里散散步逗逗鹅,被鹅撵着跑,或是听着蝉鸣看书。到饭点,村支书王伯和村主任韦叔会招呼我回屋,煮一锅白水,下白菜,猪肉片,一点点盐,把打好的豆豉蘸水连碗搁锅里,招呼我吃中饭。下午韦叔便带我在村里走访,去农户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情况,五保户老人们挺喜欢和韦叔聊天,说着养的小鸡又死了几只,前天去赶场背回来一些盐巴,我在一边听着布依老人说着听不懂的语言,笑眯眯作陪。快要离开时,我都会问一句老人家,您看您家里还缺什么不,需要我们给您带什么?
老人家就笑着说,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用!没有大房子,没有液晶彩电,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汽车。但就是乐呵呵的,什么都不缺。
不用走访时,我的主要工作是接待一下办事的村民。那时村里平时会做农村低保,春耕秋收,退耕还林,以及镇上安排的工作,定期召开镇工作大会和村组会。村里的日子便过得很慢。一天过去,听了一些事情,看了一些材料,做了一些工作,一天忙碌下来,太阳就这样落山了。
下午下班,我打算回镇休息,韦叔又把我叫住,说来布依族寨子,处朋友肯定要喝一下酒,工作干完了,小邓你吃了饭再走。于是又是一锅白水,下白菜,猪肉片,一点点盐,把打好的豆豉蘸水连碗搁锅里。我说王伯韦叔我给你们舀饭,他们说不急不急,先喝酒。
于是韦叔从内屋盘出一个瓮,每人倒出一碗米酒。说,先喝酒,再吃饭。尽管我内心狂吼着这不科学哪有空腹喝酒的道理,但还是笑眯眯接过酒来,跟两位长辈边聊边喝。
米酒只有十几度,淡,甜,酒味不重,米香带着一点点米汤的淀粉味,也能够喝到水味,罐装过后和饮料也差不多。这就是传说中我们黔西南让人闻风丧胆的“便(biang)当酒”。作为城市人,我内心总是隐隐担心这种喝时爽口,醉后会不会头痛欲裂。只敢浅口细啄,王伯伯就笑着说小邓你是不是不太能喝酒,喝完这一碗你就吃饭吧。
白水煮的白菜与猪肉吃完了,韦叔又加一些白菜与猪肉。与王伯聊一些村里的家长里短,或是问问我修路和扶贫款的事儿。我对乡野之风颇有兴致,他们聊得兴致勃勃,我在一边也听得津津有味,也会问一些业余的问题。长辈恩一碗酒接一碗酒。就这样挨到夜深,韦叔说,小邓要不要和我们再喝些,我说我回镇上休息去啦,叔叔伯伯你们继续喝。他们也不强迫,嘱咐顺路下山的小青年开车送我回镇,一路小心。
晚上回到宿舍玩电脑看书,热情的村民会来敲我门,黑漆漆喊,邓哥,跟我们干酒嘛,就在镇上搞,新烧的包谷酒。
我说我不会喝酒。他们喊来嘛来嘛。我说我真不会,我晚上都在寝室里看书的。如是三番,就再也没人叫我喝酒。
其实这也与我们印象中的布依寨子不同。没有“打寨子”的说法了,酒量好不好,只要喝下一碗酒,你是朋友,想喝就喝,不想喝便停,不需醉到天昏地暗。而我也很享受老乡们的热情和包容。
2014年木心老师的一首诗红了,里面有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或许人人都会背,回到城市后,生活又被碎片化信息填满,身边满是想成功的年轻人,国际大事件,车子,房子,高速发展的世界……人生中唯一段慢而不躁的时间,那是慢慢的乡村生活,只是会远去,但不会消失。
年初文章2:大年初一走亲戚
文/杜明权
我们这里的乡俗,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吃团圆饭,晚上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吃年夜饭后守岁,家境好一点的人家子夜时分还燃放烟火,辞旧迎新。新年初一的早饭,全家人又热热闹闹地聚餐吃饺子。香美爽口的早饭一过,人们换上新衣服新布鞋,精心梳妆打扮一番,姑娘们花枝招展,男人们整整洁洁,就可出门了。我们这儿的人叫出门,就是离开家门出去走走亲戚,或逛庙会,或趁着春节时间出去游游近处的山玩玩近处的水。
人们常说:常走动才更亲嘛。忙乎了整整一年的人们,在春节里终于有了问亲访友和放松自己的时间了,除了正月初七以及元宵节在家过外,正月里半个来月的日子,都可随意出远门,联络亲情友情,问寒问暖,快意地把酒话桑麻,更是新郎新娘拜年的好日子。
孩童时代,我最喜欢出门走亲戚。或者牵着父母的手跟着父母,或者追着哥哥姐姐,甚至勇敢地独自出门。虽然才五六岁,虽然山高路远,但我什么都不怕,一心只想着出门当客人,好耍好玩还有好吃的,备受亲人的关怀和照顾。
我们家的亲戚很多,仅仅父亲那一辈就有八九家。父亲的兄弟姊妹多,入赘到母亲家的。爷爷婆婆那一辈的亲戚也多。婆婆的娘家很远,有六十多里地,但只要安排我去,我绝不怕山远路远,从早晨麻麻亮走到日头中天,走痛了双脚,走饿了肚子,走得两眼直冒泪水,也不要大人背,坐在石头上歇一口气,我又勇敢地前行。有些年,婆婆爷爷就预先通知亲戚们到我们家做客,免得走不过来。走不过来的亲戚,大多安排我们孙子辈的,带上小礼去串门。实际上,孩子们都成了在亲戚间联络感情的使者。
我最喜欢去的是舅舅家,虽然有二十多里隔山隔水的路途,但当时我几乎年年都去。爷爷婆婆没有生育,领养母亲为女。母亲成年后,将女入赘的父亲。这才有了我们几兄妹。我母亲只有一个哥哥,就他们兄妹俩。在我出世之前,外婆外爷就已离世,母亲的娘家只剩下舅舅。舅舅成家后不久,舅母生下表哥就撒手人寰,舅舅新续了舅母,可是不久,舅舅也离开了人世。后舅母又入赘了新舅舅。舅舅那个坎坷艰难的家终于成立起来了,没有断香火,除开大表哥外,新舅舅舅母又生育了五个孩子。我每年走亲戚,我去了新舅舅舅母家,他们从来没有把我当外人,总是关怀备至,有好吃的给我吃,天气寒冷了,就在灶房里烧一大堆柴火叫我们烤,不让我冷着了饿着了。我们一大堆表哥表妹叽叽喳喳做游戏打跳,舅舅舅母总是满脸笑容地看着我们,从不会有一丝的烦躁。那时,家家户户都比较贫寒,每天的饭食舅舅舅母尽量变换着食材煮着给我们吃,酸菜红薯稀饭里有大米小米有豌豆黄豆,吃起来十分可口,并且每天多煮腊肉,让餐桌上尽量有肉吃。我每年带过去的小礼,挂面或一小刀肉,他们又让我照旧提回家去,临走时还给我五角或一元的压岁钱,那时小学一期的学杂费也就一两元,我在父母面前仅仅报个数,可以私下里留着买我喜欢看的小人书。
很多年以后,新舅舅舅母相继辞世,我因常年在外地奔波谋生计,都没有在他们在世时看望过他们,每至年关佳节,总是有无尽的怀念之情萦绕胸间,对他们曾经的精心呵护和恩典无一丝回报,遗憾之情涤荡心魂,默念至此,愿他们在天之灵幸福安康。
年初文章3:三年初中行万里
文/王克俭
1952年至1955年,我在陕西省蓝田中学初中部上学,三年步行万里路,尽管已过去近60年了,但仍记忆犹新。
我老家金山乡北仓湾村地处蓝田县城以北横岭地区一个小山沟,距离县城有23公里路。那时的蓝田县只有县城一所省属中学。我从金山小毕业后考上了县初中部。那时刚解放不久,农村普遍都很穷,要供个学生上学困难重重。父亲不让我继续读书,要我在家帮他务农,说能识几个字就行了,山里娃还上什么初中。我也拿不定主意。后来在舅父的说服下,父亲才勉强同意我继续上学。既然父亲同意了,我也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把初中上完。
那时蓝田中学高、初中各有12个班,1400多名学生,我就读于初52级丁班。全校学生不在食堂搭灶吃饭的有300多人。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在山岭贫困地区,家里穷,搭不起灶,背馍吃。我是其中之一,每周都要回家背馍,往返一次就是46公里,每月4次,即184公里,一年除了寒暑假外上学9个月,3年下来就是1万华里。
那时从我老家到县城要翻山越岭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步行近5个小时。因为背的馍多,时间一长容易发霉变质。当时背的馍多是扁豆、小豆掺些麦面的杂粮馍,很少吃上纯麦面馍,三年初中吃尽了苦头。
每次回家背馍,天气晴朗还好一些,如遇上雨雪天气就更难行走了。记得上初一的一个周六回家背馍,走到半路天下起了小雨。那时没有雨伞、雨鞋,出门就戴顶草帽。当时雨越下越大,离家还有近5公里天就黑了。泥水路寸步难行,又累又饿,翻过深沟,过了涨水的小河,才回到家里,脚上穿的母亲做的粗布鞋早已被泥水粘掉,一只脚也被路上的石子划破流血,周身上下全淋湿了,衣服脱掉能拧出水来。母亲见状伤心地落下泪水。虽是秋天,我全身冷得发抖,换完衣服就躺在用泥坯盘的土炕上,盖上被子取暖,等母亲做饭吃。这时父亲又埋怨我说:“不让上学非要去,自讨苦吃。”母亲听后狠狠地说了父亲几句:不安慰心疼娃,还说风凉话,哪像个做父亲的。我听后也伤心极了。第二天雨停了,吃过中午饭背上杂粮馍,又走在返校的泥泞路上。
三年初中毕业后,我又考上了有助学金的陕西省长安师范学校。
1958年之后,金山乡也有了初级中学,念初中再也不需要去县城了。改革开放后,从金山乡到县城修通了公路,开了公交车,孩子们到县城上高中都乘公交车,半个小时就到了,而且都在学校搭灶吃饭,再也不用背馍步行了。
年初文章4:平凡的浪漫
文/唐雪芹
记得那年初相识,正是草长鹰飞时。你对我说:好像在哪里见过你。刹那间天崩地裂,我心起狂澜。
我先你一年毕业,回到麻城,你在武汉留守一年,从此鸿雁传书,常恨声声慢。
一年后,你被调到武穴,自此两地相望。我说:想插翅高飞,你说:恨不得世上日历都由你去翻。一
年半载,我俩竟写下73封信,数相思之苦,话别离之情。
1998年初冬,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季节,
我终于调到武穴,来到你的身边。
在乡间颠簸的班车上,我疲惫而满足地靠在你的肩头,心想,任车把我载向何方,只要有你。
异乡的日子是孤独清贫的。先是租了一家楼房的顶层,楼梯似天梯,稍不留神,就人仰马翻。夏天似蒸笼,怀孕的我挺着大肚子,你急忙掏出一个月的工资跑到商场买了第一个电器——一台电扇。
女儿出生后,你却更忙了。我发现你变了,家里有老鼠,打你电话也不回,电灯坏了,你叫我找人来修。我不理解,工作有那么重要吗?
我每天上班,做家务,接送女儿。一个娇滴滴的老幺变成了一个女汉子。特别是下雨天,我骑着自行车,女儿坐在车后,我左手打伞,右手握住笼头,居然也骑得风驰电掣。张爱玲说:人生最得意的事,就是那一撒手的当儿。雨水伴着泪水,我也有一撒手的冲动,这些,我从未对你说起过。
慢慢地,你学会了抽烟、喝酒、说粗话,我对你发脾气,你一脸苦笑:我这是入乡随俗。我反唇相讥:越来越像乡镇干部了。
慢慢地,你的荣誉多了,什么优秀通信员、先进工作者……你对我说:我们贫寒之家的孩子,靠什么出头?只有靠实干啦。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我当初看上你的原因吗,这不也是你常要加班的理由吗。
你生性老实、崇尚实干,从不和领导拉拉扯扯,我按捺不住,常常怂恿你,你总是笑笑,当做耳旁风。多年以后,回望过去,我才明了,你是对的:老实人可能吃一时亏,绝不会吃一世亏。而老实做人、诚实做事,这既是一个干部的本分,更是一个男人对家庭的爱,因为爱一个人,就要让她无惧无忧。
我听不懂武穴话,思念双亲,常常对你发脾气,你总是让着我,说是你把我“骗到武穴”,何况我又是家里的老幺呢,你还常常宽慰我:既来之则安之,要用心去发现武穴的美。其实你却一直在用心抓住每一个离家近一点的机会。明里我知道你参加过两次考试,暗里还有两次。我揪着你的耳朵问,为什么不告诉我?你说,能够调到黄州工作,离家近一点,你想给我一个惊喜。
终于,天遂人愿,短暂的分居后,我们又团聚黄州。但我要感恩武穴,他见证了一个女孩的最稚嫩的想法、最义无反顾的爱情,他见证了一个男孩的成长、努力和担当。
年初文章5:在芙蓉说芙蓉
文/旷代书虫
年初因工作调动来到芙蓉,就一直想抽空写点关于芙蓉的文字,前些日子见芙蓉花开的艳丽,遂决定就先从芙蓉花开始。但由于生性疏懒,初稿写成多日,一直没加以整理,直到近日,在乐清日报拜读李振南主席写的《雁荡名花木芙蓉》后,见想说想写的给写了个七七八八,如再不整出点二二三三来,恐怕我的计划又得流产。二来还是基于对芙蓉花经年的感情,于是还是敢冒李主席大作在前头的压力,写下这么篇豆腐篇章。
之所以对芙蓉花有一种经年的感情,是因为儿时我家院子里有几株高大的木芙蓉,每当白露前后,万千朵芙蓉花次第开放,先是青绿色的花骨朵,继而露出一抹动人的嫣红,待完全开放时却又转为白色,不久又转为粉红色,继而转为大红色、最终以深红谢幕。一个多月的花期万千朵木芙蓉如变脸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向我们展现一惊心动魄的视觉大宴。
记得小时候我还问过我爸,为什么我家院子里要种芙蓉花,而不是樟树槐树什么的,那些树长大以后不是可以卖钱吗?记得爸爸当时是这样回答我的?爸爸当时是这样回答我的:“因为奶奶是芙蓉人,家门口也有几株芙蓉花,由于虹桥离芙蓉有几铺(十里路的别称)路,爷爷怕奶奶想家,就特地种上几株。20多年来,每当见到芙蓉花盛开,我就会想起奶奶,想起那曾经给了我温暖和舒适的老房子及院子……
芙蓉花分为水芙蓉与木芙蓉,水芙蓉亦即荷花或莲花,现在我们所说的芙蓉花指的是木芙蓉,而宋元以前芙蓉花大多是指水芙蓉,亦即荷花或莲花。芙蓉镇是个千年古镇,芙蓉镇名即来源于雁湖景区的一块酷似于莲花的山峰,故方圆几十公里就以芙蓉命名。水芙蓉在芙蓉则相对要久远一些,姑且不提芙蓉民间传说中的芙蓉仙子的故事,从前的芙蓉池就曾是一片遍植莲花的水面,其原名花江即为之佐证,只是吾生亦晚,见不到当时的盛况。
木芙蓉亦即我们经常提到的芙蓉花,芙蓉镇包括雁荡景区遍植木芙蓉是近些年才有的事,以水芙蓉闻名却以木芙蓉众多给人映像,实际上是个美丽的误会,沧海桑田,山川更易,花江水面原盛极一时的水芙蓉也不复可见,而随着芙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后人包括历届政府很想为这块美丽的地方增添点美丽的因素,木芙蓉便取代水芙蓉成为芙蓉花唯一的代言人。由于同名的缘故,再加上木芙蓉艳丽无比、傲霜绽放、入诗入画等特点,进而成为我们不二的镇花,无论是虹桥还是清江到芙蓉的入口两边,抑或是村间田头,都不乏木芙蓉的影子。镇域入口更是花树成荫、夹道相迎。当下这个季节,正是芙蓉花开的季节,粉红鲜红相间的硕大花骨朵更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当然这个美丽的误会还得感谢一位芙蓉籍领导的大力促成,是他通过有关部门斥资数十万,才有今天这段美丽的风景线。
说到芙蓉花,又不由得让人想起芙蓉人的“钻头”精神,一样的不怕险阻、一样的奋发图强,这或许是当初那位领导为什么要在芙蓉遍植芙蓉花的另一原因吧!
年初文章6:生活的姿态
文/何燕
从年初开始,疫情便在忽远忽近处蔓延。每天听国际新闻,了解在不曾去过的某个角落正在经历战争、游行、饥饿抑或阴谋。我的小世界太过闭塞,平凡到不值得一提。在宇宙的辽阔里,我生存的世界小如尘埃;在时间的无涯里,人类几十年的寿命更是沧海一粟。正因如此,我倍加珍惜生活的过程。
漫长的假期里,我在心里祈祷能如期上班,一切如昨就好。假期里,我每隔几天就去爸妈家一次。回家的路两边绿树成阴,田间地头盛开着各色野花。那天开车带着儿子经过花丛,索性停下车去采一束野花。我拉着孩子的小手,穿着碎花长裙站在田野里,有种说不出的幸福。生活的美不过如此吧!有风景看,有人陪我看风景,前方有人等我,我的花有人期待,我们也就活成了一处风景。到了妈妈家,儿子把鲜花送给姥姥,放在家里新置办的小桌上,瞬间将美好提高了两度。
妈妈是个爱花的人,小院子打理得像一幅田园画,就这样我们都成了画中人。房前的花引来了蝴蝶、蜜蜂,院子顿时热闹了几分。门外,路两旁的花开得正艳,格桑花在风中摇曳,向日葵仰着笑脸,鲁冰花小巧别致,庭院荷花亭亭玉立。女儿说:“那些经过姥姥家门口的人都会停下来照相或录视频,说这花太美了,要发个视频到快手上,让外面的人也看看咱们美丽的新农村。”我也看到,这美的成就感,让老妈脸上的鱼尾纹看起来都是灵动的。
我和弟弟骨子里都有点不切实际的浪漫和单纯,也许就是因为妈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努力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在平凡里挖掘出深藏的艺术。我们就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但我们一定要做个幸福的普通人。归根结底,幸福是刻在骨子里的,农民可以很幸福,工人可以很幸福……没有幸福感的人,身处繁华仍然会觉得落寞。同样,幸福不是谁带给我们的,幸福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可以很幸福,两个人在一起可以很幸福,一家人在一起一样幸福。就算生命中有人退出也一样,可以继续自己的幸福。希望我的孩子能感受到妈妈的用心,感受到幸福的真谛!中午吃饺子,我和两个孩子一起喝饮料,儿子的杯子轻轻碰触我的杯子,说道:“祝你快乐!”那一瞬间,我真的很快乐,小东西好可爱,难道说他也懂得什么是仪式感?
假期里,我每天陪着两个孩子觉得很累,偶尔想偷偷懒,便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这下自由了。早晨躺在床上听鸟叫,起床后坐在阳台读美文,旁边放着我送给自己的野花。自由的味道真好,晚饭后去做个脸,回来跑两公里。老毕说:“你这生活也太美好了,又是健身又是美容的。”我干脆地回答:“那当然,如果我还是单身我就有更多的时间赚钱享受,爱自己。我笃定我会给自己幸福。”
时间好快,抓着三十岁的尾巴要珍惜呀!读书、看电影、旅行、陪孩子长大、陪父母变老,我真的很忙,但也不能忘了体味幸福,太多的细微幸福都值得回味。如果一直往上看,自己就生活在尘埃里。知足常乐,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就给我很多很多的钱。如果这些都没有,健康也是好的。
转身望去,阳台上那一盆小花,日日开放,生命力极强,断了的枝叶放在泥土里会生根发芽。好喜欢这样的生命,向阳而生,随性而活,不在乎有没有人欣赏,都野蛮生长,努力绽放。人也该如此,别人的眼光与想法与我何干!我有我的姿态,我不是擎天的大树,那就做努力绽放的小花,旁人的不屑或诋毁,从来不会影响我沐浴阳光!
年初文章7:放下恩怨
文/李秀芹
年初,儿媳晓牟突然撇下她的大女儿甜宝,带着小女儿贝贝离家出走了。坐上汽车才打电话跟我说,她要离婚,一天不签署离婚协议,我们就别想见贝贝。
我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晕倒,喊来儿子问,才知道他俩已经闹了两个月了。晓牟开了家超市,近几年超市生意不好,她天天泡在网上,聊上了一个男网友,被甜言蜜语冲昏了头脑。
即便这样,我也不希望他俩离婚,劝儿子去把晓牟找回来。那段时间,因为想贝贝,我吃不下睡不着,一个月瘦了10斤。我想坐车去晓牟娘家,希望她父母出面劝晓牟回来,但老伴坚决不同意,说儿子都快40岁了,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那段时间,我不敢出门,怕被人问起儿子离婚的事。老伴倒是还和往常一样,有人问起时,他就说,老不管少事,一句话就打发了。甜宝读初二,老伴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饭。谈起她父母闹离婚的事,老伴对甜宝说,小孩子不要管大人的事情,父母离婚只是改变相处模式,对待孩子的感情一点没改变。
两个月后,儿子冷静思考后,还是和晓牟协议离婚了。离婚后晓牟第一次带着贝贝来看甜宝,我接的电话,让她在小区外等着,我让甜宝去找她,顺便将贝贝带回来。不等我说完,老伴就抢过电话,告诉晓牟直接带贝贝来家吃午饭,他都准备好饭菜了。
老伴见我挂着脸,便对我说,晓牟原来是我们儿媳,现在她虽然和儿子离婚了,但她还是两个孙女的亲妈,看在孙女的面上留她在家吃顿饭,也是人之常情。本来父母离婚对孩子就伤害够大的了,我们做长辈的就别再加深这种伤害了。
那天晓牟来家里吃饭,老伴让她放心,我们一定把甜宝照顾得好好的,还打包票说,若是她忙,无法照顾贝贝,我们也可以替她照顾。老伴这番话说得晓牟直抹眼泪。
现在儿子又交了一个女朋友,开始了新的生活。听说晓牟和那个网友也分手了,带着贝贝回了娘家。
我和老伴经常带着甜宝坐车去看贝贝,去时还给晓牟留点钱。老伴说,权当多了个亲戚。贝贝看到后悄悄对我说,原来爷爷奶奶不恨我妈妈呀!
望着两个孙女开心的样子,我才明白,这一年来老伴让我学会了忍耐,不再由着性子处理家庭矛盾,和晓牟友好相处,是多么正确。我们不是圣人,但为了孩子,我们可以放下恩怨,而且我们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儿子。儿子在处理离婚这事上,表现出了冷静、宽容,才有后来的一别两宽,各自安好。
年初文章8:大盗
文/王佩
年初,我和爱人倾其所有又贷了35万买了这处闹中取静的房子。住进来三个多月了,竟然从没见过对门邻居一面——那扇门始终紧闭着。
年底的一天晚上,我和爱人饭后散步回来,依床半卧,人手一卷沉浸书中。四周静悄悄的,突然,对门传来开锁的声音,左旋右旋,估计是长时间不用,钥匙有点难开了。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打开。过了不到几分钟,主人又匆匆下楼,又过了几分钟,主人又匆匆上楼,然后又是匆匆下楼,又是匆匆上楼,如是三四回,主人终于下楼而去,还是没有住在这里。
我和爱人都觉得这家人有点奇怪。
临近春节,尤其夜里,对门开开关关,上楼下楼,特别频繁。但每次,主人好像都不在这里过夜。
一天晚上,已是深夜,对门又传来开锁声,好像声音特别特别的轻,有点刻意的感觉,爱人好奇,问我:“不会是小偷吧,你猫眼里去看一眼?”
我悄悄地跑到门前,猫眼里往外一瞄:只见对门正好开着,主人站在门里,面朝门外,正吃力地往门里搬整整一箱的茅台酒……
当我看清那人的面孔时,不由大吃一惊——昨天晚上我和爱人一块看的电视上,放的不正是这个人吗?昨天晚上,市里举行“清风颂暨廉政模范授奖大会”上,第一个上台领奖的就是这个人!
爱人看我皱着眉头回到床上,问我:“不是小偷吧?”
“哪儿是小偷,是大盗!”我重重地回答爱人。
年初文章9:哪有什么顺其自然
文/艾小羊
每年年初,我会做一张表格,列出最喜欢的词与最不喜欢的词。在我看来,它比新年计划有用。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何况对于按部就班生活的人来说,每年要做的事其实差不多,区别不在于事情本身,而是态度与心境。把喜欢的词与不喜欢的词列表,你会发现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与心境有哪些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你的目标应该有什么样的调整。
今年初列表,我最讨厌的词是“顺其自然”。从前,这是我最喜欢的词,总觉得顺其自然是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我喜欢过王菲,她那副爱谁谁的样子,似乎永远在说,急什么,船到桥头自然直。可是,我认真地研究了她的履历,发现她现在虽然吃老本,但年轻时,曾经很努力过。一个人成功以后,可能会制造一种顺其自然的假象,显得一切毫不费力,这样才与众不同。其实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要付出努力的,哪有什么顺其自然?从大的事业到小的生活,没有什么靠顺其自然就能成功。一切的好,都是强求,强求得来,是成功,强求不来,也自有收获。顺其自然,与好运气一样,不过是强者的谦词、弱者的借口。
顺其自然,不仅会让你的人生走下坡路,还会让你的生命失去活力。人的幸福感,是从微小的成功与慢慢的变好中获得的。生命的活力同样来源于那些小的成功与改变。你体味到生命价值的时候,就是那些你以为做不到的事情,最后却做到了的时刻。在这种时刻,艰辛的过程会变成满天绚丽的烟花。
凡事努力争取,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能拓展你的体验与能力,产生失败的美学。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一点一滴地克服原生家庭的影响与性格的缺陷,一步步地接近心目中那个最好的自己,与懒惰、灰心丧气斗智斗勇,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部励志片。世间的美好、成功、顺利,都是强求来的,无论你的命生下来有多好,顺其自然走的,永远是下坡路。
年初文章10:大年初一门声响
文/莫小米
那时我刚进报社,那时我尚年轻。
大年三十看春晚放鞭炮守岁,初一却没得懒觉睡,一早被门铃声闹醒。一连好几年。
那时也没有空调地暖,从热被窝里哆哆嗦嗦爬出来开门,不免心里嘀咕。
来者80岁,热爱科技,是个发明爱好者。他发明的类型,都是从节省能源着手,时隔多年,具体我也忘了。只记得我采写了关于他的一篇小稿,他的希望不是挣多少钱,而是这些发明能为社会所用。报道后有厂家找过他,采用他的创意投入生产,给他的报酬现在看来微乎其微,他也高兴。
这位老人年年正月初一来给我这小辈拜年,随带一罐麦乳精,年年都是一罐麦乳精,有时还过期了。估计是他的儿女孝敬他,他舍不得吃攒下来的。对这样的老人,当时嘀咕,后来门铃声不再响起,心里还颇牵挂。许多年了,每到初一都会想起这个老人。
也是大年初一,也是门的声响。
单元楼里,住着一位老伯,是个退休老师,无婚无子女,外加耳背。喜好早锻炼,每天一早出门,那关门声整幢楼都听得见。
有年初一,关门声没有响起,到晚上都没有。难道老伯生病没出门?
楼下住的一对小夫妻,平时受干扰最大,尤其是假日总被吵醒,这天没听见,心里却不踏实。上楼敲门,没人应,下楼走走,没遇见。
临睡前,写了张纸条:“某某老师,您好,今天一天没听见您的动静,想念您了,回来到我家来聊聊天好吗?楼下小辈。”塞进老伯的门缝里。
第二天没人,第三天没人,小夫妻急了,报告社区,社区请来开锁师傅,同时请了警察和医生,以防意外。
屋里没人,大家松了一口气,可是老伯去哪儿了?问询了附近医院,也没有。
直到初五的傍晚,小夫妻终于听到了一声门响,整幢楼在家的人,也都听见了。小夫妻奔上楼去,一会儿,很多人出现在老伯的楼层。
老伯弄明白前因后果,一迭声地说对不起,又愧疚又开心。原来他是被远房亲戚接去过年了。
在农村,鸡犬相闻,在都市,相闻的往往是邻家的开门关门声。
大年初一门声响,既是打扰,也是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