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散文

请欣赏腊八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腊八散文1:腊八蒜中 滋味长

文/王国梁

在我的家乡,有腌腊八蒜的习俗。每年的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醋和大蒜,腌腊八蒜。等到除夕晚上吃饺子,就可以把腌好的腊八蒜端上餐桌,饺子就着腊八蒜吃,非常美味。

记得小时候,母亲总让我帮着她剥蒜瓣儿。我很不屑做这件事,每每都是敷衍了事。我说:“反正腊八蒜怎么腌都一样,都是那个味儿。”母亲笑笑说:“别小看腌腊八蒜,这里面也有很多讲究呢!这蒜,要选紫皮的,紫皮的蒜瓣小,而且瓷实,在醋里泡得透,泡出来的腊八蒜特别脆。这醋呢,最好用米醋,米醋泡过的酸辣适度,吃起来香脆中还带着甜味儿,而且腊八蒜是翠绿的,看着也好看。老醋泡过的不好吃,蒜瓣也不绿。还有呢,密封的时候一定要把盖子盖紧,不然腌不好。”没想到,腌腊八蒜这样的小事,里面还有这么多讲究。看来,任何看似简单的事都需要把细节做好。

我对腊八蒜的兴趣,在于每天观察它的颜色变化。因为当腊八蒜变得通体碧绿之时,新年就到了。腊八之后,我每天都生活在期盼中,掰着手指算还有多少天就过年了。我仿佛被某种绿色的希望牵引着,将要抵达一个快乐驿站。

终于到了除夕夜!家乡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腊八蒜就开始“闪亮登场”了。白瓷盘里,几粒腊八蒜仿佛翡翠碧玉一般,莹绿可人。夹起一瓣咬上一口,脆脆的一声轻响,酸、辣、甜几种滋味瞬间涌了出来,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极为脆爽可口。

家乡人还把腊八蒜叫做“腊八算”,“蒜”与“算”谐音,就是腊八这天,要把一年的账清算一下。如果别人欠了你的账,你可以送给他一些腊八蒜,委婉地告诉他,该还账了。有一年,父亲做小买卖亏了本,欠了亲朋好友不少钱。但善解人意的亲戚朋友,没有一个人提过要父亲还钱的事。母亲照样腌了腊八蒜,她对父亲说:“别人没来跟咱算账,腌了腊八蒜,咱自己也得算算。今年亏了本,明年咱加把劲儿,一定得把账还上!”父亲点点头。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多的是无声的承诺和信任。

我小时候觉得,只有腊八这天才能腌腊八蒜。后来才知道,一年中可以随时腌这种蒜,味道也不错。可是我固执地以为,只有腊八那天腌的腊八蒜,味道才是最正宗最美味的。

年年岁岁,母亲腌制的腊八蒜都会与我们如约重逢。腊八蒜里,有流年里诉不尽的人生滋味。

腊八散文2:盼春节

文/尹琪雯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个小孩子,年年最盼望的就是过春节。过春节时,会有许多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非常热闹。从我懂事时开始,我就常常盼望着过春节。在春节里,我们小孩子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可以吃到许多美食,还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尽情地玩耍……可开心了。

小时候过春节,我最开心的是拿到压岁钱。每次拿到压岁钱,我都会把它分成两份,一份交给妈妈交学费,一份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每当这时候我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妈妈,缠着她带我去新华书店买我喜欢看的课外书,让我在书中获得知识的力量。

渐渐长大一点,我还是盼望春节,这时,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压岁钱了,我还喜欢玩礼花和炮仗。每当看到我亲手点燃的礼花喷射出五彩缤纷的火花,我心里也好像开满了芳香四溢的鲜花。巨大的礼花升上天空,绽开,变成美丽的图案,然后散落下来,渐渐消失在夜空,是那么地壮观、那么地绚丽。盼春节的不仅仅是小孩子,妈妈说她最盼望春节,因为她可以去看望远在他乡的外婆;爸爸说他最盼望春节,因为可以放下繁忙的工作,好好地休息一下;爷爷奶奶说他们最盼望春节,因为可以和亲戚朋友好好地聚一聚。是啊,春节象征了团圆、幸福,是每个中华儿女最盼望的节日啊!

一个“盼”字,代表着多少人的心愿和期盼,春节年年有,我也年年盼,又一个春节即将来临,也许,我对盼春节的原因还会增加,但我对春节的盼望,不会改变。我盼望着,盼望着,春节悄悄地来临了……

腊八散文3:母亲的腊八蒜

文/樊树林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倏忽间,腊八就来了。每到这个时候,这首儿歌便回荡在我的耳边,依稀间,母亲的音容笑貌也浮现在我面前了。

农历腊月初八,是母亲的生日。尽管如此,这一天母亲还是家里最忙碌的人。一大早,她就会在灶间微黄的灯光下,把大米、小米、豆子、花生等放在铁锅里用小火慢慢地煮。当锅里“刺刺啦啦”冒出了白气、发出了“咕嘟咕嘟”富有节奏的响声时,我们姊妹几个也起来了。给母亲道声生日快乐后,我们便围在母亲的身边,用鼻子嗅嗅弥漫过来的香味,或瞅瞅锅里不断翻滚冒泡的八彩豆果,开心极了。因为那时家境甚是贫寒,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就足够让一家人回味了。

当然,吃了腊八粥,母亲还要为我们腌制腊八蒜。她搬出瓶瓶罐罐,认真地在灯下一遍遍用刷子清洗着,然后从屋梁上摘下几把饱满的大蒜,挑出瓣多瓷实的紫皮大蒜。“剥蒜辣眼,你们别动啊,快准备上学吧。”母亲一边说着,一边将蒜的皮儿轻轻剥掉,很是认真。到我们中午回家时,满满两大盘子的蒜就剥好了。在我们的目光中,母亲把剥好的蒜倾倒进一个个敞口瓶里,然后用米醋淹没大蒜,最后密封瓶盖,放在背光处。母亲说,到大年夜那会儿,腊八蒜就绿了。

于是我便开始憧憬起来,期待在苍白的冬天早日见到那一抹绿色。“腊八蒜也叫腊八算,你们几个要学会计算,不到除夕可别想往外捞啊!”母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总会对我们念叨。于是我们姊妹只能每天关注着腊八蒜的变化,掰着手指头盼望着春节的到来。数九寒天,北风凛冽,瓶子里的腊八蒜渐渐由青黄混搭转成一湾碧绿了……

大年夜伴随着周围的炮仗声来了,饺子也热腾腾地端上了桌面,母亲腌制的腊八蒜也到粉墨登场的时刻了,白嫩晶莹的饺子、翡翠如玉的腊八蒜,这两者的搭配,简直是天作之合了……“腊八蒜,腊八蒜,吃了一辈子不受难。”母亲满心喜悦地说着,将一瓣瓣“翡翠”夹进我们的碗里,看着我们大快朵颐,她的面容显得亲切和生动。

转眼,我们姊妹几个成家立业了。自从离开家后,每年的腊八也就是个平常的日子。记得去年的时候,在一家饭店吃饺子时专门要了一份腊八蒜,但无论是颜色还是口感均无法恭维。是生活条件改善的原因吗?不是,我想可能是这份腊八蒜里缺乏母爱的味道吧。

母亲已经去世17年了,祝九泉之下的母亲生日快乐!

腊八散文4:腊八

文/钟春香

一早,她就穿上了新棉鞋。为了今天,她昨晚就将新鞋拿了出

来,在那不很明亮的灯影下,抚摸鞋帮上那美丽的红牡丹。她要穿上这双鞋,在儿女们面前转一

圈儿,在那帮老姊妹们面前炫耀一番,要知道年轻时,她也是美女!想到这儿,她的手竟然有些抖,但挡不住的激动,令她那张老脸发红。

鲁北平原的深冬,天寒地冻,但她不觉得冷,自脚心向身体满溢的暖,让她闻到了一种粥的香!那种粥,带着甜兮兮的味儿,带着五谷的醇香,带着煦暖的春阳,走近你,让你无法拒绝,深陷其中。今天是腊八,那种粥就叫腊八粥。粥用八种粮食熬成,粮食的团圆,意味着儿女们团圆——她要在他们赶来之前,熬一锅热乎乎的馨香甜蜜的腊八粥!她扭动着她的小脚,那牡丹花在她的脚上一跳一跳,仿佛一步一开花。她抱来一捆柴,点燃。锅里已续上水,并放进去好几种米,还有青的黑的黄的豆子。火苗舔着锅底,映亮她的脸,她的脸瘦黑,泛黄,几缕白发飘在额前,挡住了她的眼,似烟熏了她的眼,但好像又不是,亮光中她兀自淌下一行泪——但她来不及咂摸泪水的滋味,就赶紧擦去!她不要她的粥里有任何沧桑和薄凉,更不要她的儿女和孙女看见。落进现实里的,永远是那个眉开眼笑无怨无恨的老女人!院子里响起了自行车的声音,是他们来了。女儿们打头,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一进门就找娘。她们看到娘坐在灶间,往灶里添柴,空气里的香,让他们一下子明白了娘在熬一锅腊八粥!越是香甜濡软的粥,越需要细火慢熬,

这些娘懂她们不懂,在城市生活惯了的她们,早就适应了城市的快节奏,灶间的这种慢活,她们已放下有些年头,当然娘也不指望,她高声答应着,仍然不离开灶……

——只有那个刚参加工作的孙女走进灶间,她知道奶奶有些聋,凑在奶奶耳朵边儿上大声喊奶奶。她笑了,笑得有些懵,但也真畅快,唇一咧,哈哈地露出一排没牙的红色牙床……

孙女说:“奶奶,咱家真好,奶奶是农家里最快乐的老人,我就愿意和快乐的老人交流!奶奶,你教我烧火吧!我闻到了八宝粥的香,粥的香就是奶奶的香,城里饭店里的粥从没有这么香过!今儿我来了,就让我香香地吃一顿,然后睡大觉——”“何止是香一回啊,我想让你香一辈子!”

她打断了孙女的话,她有些迷惑,孙女都二十四五岁了,仍然保持着年少的童真!这与她不同,她十八岁嫁到这个家,十九岁就有了娃,接连生了七个儿女,灾荒年月饿死了五个,只留下一双女儿。三十岁上,老伴又得了一场恶病,离她而去!火海里打滚,地狱里守门,她想保持童真都不能够,活着是最残酷的事情!但今天她不想将残酷告诉孙女,笑着说:“等你出嫁了,就不能来奶奶这里吃香香了!但奶奶的香永远替你留着!看奶奶的鞋子上还有一朵红牡丹,走起路来,也会放香……”

孙女捂嘴而笑,她觉得奶奶活到了八十,突然成了一个少年诗人,连说话都带着一股子的诗味儿。她抬起头,朝门外看去,一白一黑两只鸡悠闲地在风里踱步、觅食,太阳照在鸡的身上,使鸡突然变成金鸡!这多像自己穿的黄棉袄啊!看着看着,她的眼里有了一滴泪花,带着尘世最初的苍凉落下……

腊八散文5:腊八节与腊八粥

文/黄吉祥

明天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民间就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据传,腊八节最早起源于先秦,古人在这一天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驱鬼治疾,祈求来年丰收和吉祥。另一种说法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因为腊月初八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所以腊八节又称作“佛成道节”。

腊八节这一天,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的配方,主要是从红豆、赤豆、红枣、桂圆肉、荔枝肉、莲子、核桃肉、花生、米仁、大米、糯米、枸杞等几种食材中选取八种,按一定的比例配制。先清洗后浸泡几个小时,然后用文火熬制5个小时以上,香甜稠糯的腊八粥就做成了。腊八粥的口感和配方其实与从超市买到的八宝粥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在平时喝叫“八宝粥”,腊八节这天喝叫“腊八粥”。若换一种说法,“八宝粥”吃的只是一种点心,而“腊八粥”喝的是一种文化。

在我看来,杭州人比其他城市更讲究过腊八节。往年每到这一天,杭州的各大寺庙、老字号中药房门口一大早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从各地赶来的市民等上几个小时领到一份祈求家人健康平安的腊八粥,高高兴兴带回去与家人分享。杭州施腊八粥,最早是从寺院开始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对南宋都城临安腊八节的盛况有记载:“(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从此,腊八节施粥便成了传统习俗。“文革”期间“破四旧”,这一传统习俗也被当作“旧风俗”废止。直到1978年,杭州灵隐寺为接待西哈努克亲王重新开放,恢复了熬腊八粥的传统。最近几年,灵隐寺每年向市民施粥30万份,数量居全国首位。今年初,灵隐寺腊八节已经入选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传统文化保护项目。

现在,杭州除了灵隐寺、净慈寺、香积寺等各大寺庙以及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老字号中药房外,像老开心茶馆等单位和慈善组织也参与到了其中,而且出于安全考虑不再需要市民自己排队领取,通过广大的志愿者、雷锋车队的出租车司机,义务将一份份温暖的甜粥送到各个社区、福利院、敬老院以及为这座城市建设做出不懈努力的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交通警察、公交司机、困难群体的手中。

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留住了这个传统节日,也温暖了这个三九严寒的冬季。

腊八散文6:腊八情思

文/陈丽琴

煮好的红豆汤在一旁冒着热气,我把剥了皮的核桃仁和洗好的葡萄干、去核的红枣……一一放进锅里。看着各种食材一起在锅中翻滚、扑腾,我的思绪飘回到童年过腊八的美好时光。

那时候,每年腊月初七镇上逢集,父母就准备腊八粥的食材,父亲买来高粱米、红枣、江米,豆子是自家地里收获的,母亲挑拣各色颗粒饱满的豆子,初七夜里放到锅里开始煮。我和弟弟写完作业,主动要求帮忙,洗红枣、砸核桃、剥板栗,其实就是想偷吃,那时家中零食很少,集上买的红枣不多,山里亲戚带来的核桃和板栗,只有在煮腊八粥时才能见。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我总会趁母亲不注意,偷偷吃上一颗红枣、一块核桃。

腊八当天一大早,父母就开始生火熬粥了。睡意朦胧中,我从被窝探出头,看见父母围着炉台忙碌着。母亲准备腊八粥的各种食材,父亲往炉火中添柴加煤,说说笑笑忙着手里的活计。厚厚的棉门帘和简易窗帘把寒冬腊月挡在外面,炉子上的锅中煮着各种食材,“咕嘟咕嘟”响着,热气在小屋中升腾,暖烘烘的屋子中,弥漫着米香枣香。我的心里甜滋滋的,钻进被窝又睡着了。

再醒来时,腊八粥已经熟了,母亲催我和弟弟赶快起来吃。闻着香甜的腊八粥,我顾不上叠被子,整个卷起来放在炕角。母亲先舀一点粥,再夹一点菜供奉上,父亲在炕上摆好小圆桌,趁我们洗漱的工夫,桌上已经摆好了热气腾腾的烩菜、腊八粥,还有凉拌绿豆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父亲边喝粥边计划着过年的花销,几乎从腊八算到了大年初一,家中经济拮据,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吃完饭,母亲又给家中的猫、狗、鸡都喂上一点腊八粥。

从我记事起,每到腊八,全家人都会齐心协力煮腊八粥,为了每年的腊八粥,尽管家中的煤灶早已改为天然气灶,可母亲依然坚持把煮腊八粥的大铁锅留了下来。自父亲去世后,母亲更是把对父亲的思念放进那一锅浓浓的腊八粥里。腊八那天,她起得更早了,支上父亲留下的大铁锅,精心熬制着腊八粥,腊八粥刚出锅,她便会盛上一大碗,送到父亲的坟前,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讲述家中一年的变化。

成家后,每年腊八我和爱人也学着做腊八粥。“用铁锅煮豆子还是用砂锅?”“先放豆子还是先放红枣?”“我再去超市买点干果吧?”“行了,行了,烦死我了,不要你帮忙了。”……在爱人一连串的问题中,我没了耐心。在我们的吵吵嚷嚷中,腊八粥出锅了,我也想起了以前,做腊八粥时父母争来吵去的场景。她说豆子多了,他说米硬了;她说火大了,他又说水少了……二十多年过去了,父母煮腊八粥的情景好像还在我的眼前。

如今,在我的努力、母亲的指导下,我做腊八粥的食材更丰盛,味道更香甜了,而且不用早起了。电压力锅设置好,到点自动工作,醒来时已经做好了。可是,我还是怀念腊八当天父母早早起床,忙碌在灶间,让家里弥漫着米香、枣香、菜香的幸福时光。

腊八散文7:年集的味道

文/魏益君

记忆中,“腊八”过后,农村大集就有了年味,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人也渐次增多。这时,母亲就会给我们兄妹每人一元钱去赶年集。集市在镇上的几条胡同里,集市上人山人海,人挨人,人挤人地走着。顶数卖玩具和年画的那条胡同人最多,这也是我们小孩子最爱去的地儿。我那是最愿意买年画,一张张电影明星画让我崇拜,年画不光我喜欢,贴在墙上父母也看着高兴。我买了几张张瑜、郭凯敏、刘晓庆等几个电影明星的年画,弟弟买了一个会叫的泥狗。出集市时,人越来越多,人挤人一推一个趔趄。我把年画揣进怀里,弟弟的泥狗就惨了,举在头顶怕碰,捂在怀里怕挤,等出了集市,泥狗挤成泥块。在集头见到姐姐,问她买了什么,姐姐说插了两朵花,说着可怜兮兮地举起两根光秃秃的竹签,原来花瓣都被挤掉了。姐姐立时又高兴起来,说她买的头绳却好好的。

父亲买完年货回来,要带我们回家,弟弟说什么也不走,“哇哇”哭着非要买个泥狗。父亲没法,重新挤进集市,买回来一个泥狗,弟弟就破涕为笑。这个年我们就过得非常愉快。

现在农村的文化生活丰富,赶年集的人远没有当年那么多了,而且现在的集市空场又大,再也见不到当初那种拥挤的场面。尽管如此,但集市里还是人头攒动,景象繁忙。几条规划有序的集市上,各色年货一应俱全。穿着早已不再土气的农民,不紧不慢地徜徉于集市,还有三五成群、打扮入时的少年少女,成为集市上最为的亮丽风景。更有一个小男孩骑在爸爸的脖颈上,举一个风车开心地笑着,那么和谐温情。

女儿被文化市场一条街吸引了,现在的玩具也非往日的手工制作,声音逼真的高科技产品引得不少小家伙挑花了眼。女儿喜欢布艺玩具,她选好了几个布绒娃娃后问我,当年的插花什么样啊,如果现在还有,我也想插两朵呢。我说,那时的插花就是纸做的,涂了颜色,现在哪有那个时代的插花了,你看,要么是仿真塑料花,要么就是鲜花了。

老婆说,现在再也没有当初年集的味道了。

听着老婆的话,我也心中感慨,是啊,不变的是年集,变的是年集的味道。

腊八散文8:依然喜欢过年

文/韩国光

过了“腊八”,又有一两场大雪飘落,再一抬眼,喜气的新年大门就豁然打开了。人们燃着鞭炮,饮着美酒,一脸灿烂地拥进了崭新的天地里——又开始过年了。过年,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是一件最高兴的事。过年,谁家都有着说不完的感受。我喜欢过年,喜欢过年时的热闹气氛,它会让我日渐老迈的心又变得轻快起来。

儿时过年可以说是在口水馋馋中度过的。1969年,我才六岁,正是在这年的腊月二十八,父亲作为干部下放去了乡下。那日我家的平房外旋舞着混混沌沌的大雪,父亲背着一个蓝被单包袱登上了吉普车,我哭嚎着跟着后面。车开动时,父亲伸着头说,过年的花生已炒好了,就藏在床下的大瓷罐里。大年三十这一天,没有工作的母亲根本没有心思去烧啥好菜,用猪孬肥肉炼的“油渣子”,配上不少萝卜烧了一锅“萝卜炖肉”,再加上那一罐炒好的花生,我家的那个新年过得多少有些寒酸。

但是,过年家里再贫困,仍然阻挡不了孩子们对新年的向往。为了图个过年的喜乐,我和小伙伴们这时就自制起了“土烟花”。到附近电池厂垃圾堆里捡些棉纸,再弄些木炭沫,然后卷成一根根圆条条。大年期间在不甚明亮的院落里,我们就拿着点燃的“土烟花”不停地绕着圆圈并晃动着。我们像个快乐的精灵,东奔奔,西撞撞,一束束星星闪烁的“土烟花”好似跳荡的火把,映照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更像舞动耀眼的长龙,硬是把死气沉沉的新年给舞活了。

1976年,父亲又从乡下回到了我们身边,生活开始有了好转。我家那几载过年,父亲蒸的米粉肉总放在桌子的中央,那肥而不腻的米粉肉,也是我们家一年到头的解馋之物。父亲做这种米粉肉很有一手,将上好稍肥的猪肋条肉切成条块,放酱油里浸泡,再把糯米用文火炒到金黄,尔后捞出肉块拌入米粉中,另加上一些南方人爱吃的佐料,这样米粉肉就可以上锅了。父亲蒸米粉肉用的是家里蒸馍的大铁锅,除了在篾巴子上放上新笼布,还要铺上一层薄薄的面皮。父亲趁着温水把米粉肉均匀地摊在上面时,我和哥哥急不可待地拿起扇子对着炉门就猛扇起来。扇了几下后,父亲忙夺去扇子说,蒸米粉肉火不能太急,太急了油汁吃不透米粉和面皮,米粉肉“肥”的滋味就吃不到了。每到过年我家总被米粉肉浓浓香香的气味包围着。

1981年,高中毕业的我应征去了部队,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不怕笑话,我也是在那里,过年第一次吃到“四喜圆子”和一些像模像样的菜肴。我们连队驻守在皖南的一个山区里,当时战士的伙食费每天是7角1分钱,但连队摊上了一个种菜的好地方,平日连队省下了蔬菜钱,逢到年节伙食自然更丰盛些。连队在年二十九就开始请人宰猪,待到大年三十,饮烟高飘的伙房就更忙碌了。这时常让部分人去帮厨,一些战士在洗洗弄弄中便打听起中午、晚上具体吃些什么菜,然后就挺神秘地告诉班里的同志。我在部队几年里,一到过年连队就将六张方桌合拼在一起,几十位战士、首长围坐成一圈。那种以饮料代酒共同举杯和祝福的热烈气氛,那种南腔北调话语中透出的豪爽和友爱,是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那是一种在家过年永远享受不到的幸福。

腊八散文9:难忘那年一锅腊八粥

文/黄武义

前几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友人们过腊八节、品尝腊八粥的内容,不禁让我回忆起以前腊八节吃腊八粥的点滴情景。

中国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初八日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古代人民当天要举行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祭祀神灵的仪式,以图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在这天煮腊八粥,喝腊八粥也是全国各地老百姓多年流传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多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豆类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红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人们还会根据个人的喜爱,加放其他食材。

年年吃腊八粥,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一年。那时国家正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前苏联国家的逼债,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居民粮油食品计划供应。粮食不够吃,而以瓜果蔬菜代替。家家温饱都成了问题,人们已没有闲情在腊八节煮锅腊八粥了。

记得那年春节前的腊八日,我母亲在农村的一个朋友,我们称她为郭姨,给我们家送来一篮子红薯和胡萝卜。而让我们孩儿高兴的是,还有一小锅腊八粥。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粥里面的东西品种不多,除了大米,只有一些绿豆、豇豆、红豆、花生米等原料。但我母亲非常高兴,因为生活困难,那几年腊八节都没有吃腊八粥了。

其实郭姨在农村的日子也是很艰难的,那时到城里来办事或看病,经常来我们家坐坐,母亲总要送她一些穿不着的衣服和用品之类,接济一点微薄的钱财和多余的煤炭,一来二往,感情也处得越来越深。我曾经到郭姨家去玩过一次,房屋破旧,家具简陋,生活贫困。那时农民做农活的工分单价只有几分钱,还不准农民存有自留地,私下开荒种点农作物,一经生产队发现,就要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除掉。郭姨只能在门前屋后,院边墙角,种些蔬菜豆类,以贴补家中粮食的不足。所以腊八节这天,在家中没有余粮,不能凑齐食材的情况下,给我们家送来一锅腊八粥,真是不容易的。

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所采取的各项富民政策,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郭姨家条件好了,也盖起了楼房,进城来,常常会给我们家带来自制的香肠,腊肉,自养的鸡鸭鹅鱼。有次过年,竟扛来半只山羊,让我们在那个冬天,天天吃羊肉,喝羊肉汤,丝毫感觉不到外面冰天雪地的寒冷。可能觉得腊八粥太寒酸拿不出手了,后来郭姨没再给我们家送过腊八粥。可我还是觉得在那个生活最困难的年代,郭姨送来的一锅腊八粥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也是我童年中一次吃的最香甜的腊八粥。

后来在郭姨的指导下,我母亲也学会了煮腊八粥,每到腊月初八,就会烧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生活条件好了,粥里面不但有小米、绿豆、红豆、花生米、红枣、核桃仁等原料,还加放了桂圆、莲子,白果、枸杞等营养品。

前几年,我母亲因病去世了,但我们家每年腊八节的腊八粥却没有中断,因为我爱人也会煮腊八粥了。每到腊八节这天,她用高压锅煮出来的腊八粥松软可口,香甜美味,很受全家人的欢迎。我女儿吃得兴起,也要学着煮腊八粥,并煞有介事地将腊八粥所要用的食材和烧煮方法存入了手机和电脑。

看来,随着腊八节这一民族传统佳节的永远流传,我们家在腊八节这天煮一锅腊八粥的习俗也会世代延续下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