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的文章

请欣赏佳节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佳节的文章1:欢度佳节

文/朱雨轩

蛇年到了,今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老家内蒙古,在北京的大爷大娘也赶来与我们一起欢度佳节,团聚的滋味多美啊!

贴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我展开红纸,几个字映入眼帘:春回大地春光好,福满人间福气浓,横批:吉祥如意。我又展开另外一副对联:玉兔辞旧老少都健康,金龙迎新内外皆平安,横批是:幸福过大年。这两副都是爸爸精心挑选的,一副贴在大门口,一副贴在阳台。望着红红的对联,我觉得年味顿时浓了起来。

接着,就要购年货了。我们来到一家超市。呀!只见店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广播里播着一首首热烈的迎新年歌曲;柜台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什么糖果啦、中国结啦、红辣椒啦……来采购年货的人络绎不绝,好不热闹!我小心地推着购物车和爸爸妈妈在人流中穿梭。我们买了瓜子、薯片、糖果,还特地买了两盒保健品准备送给外婆和姨妈。最后我们来到了服装区,一件件款式各异、色彩明丽的羽绒服吸引了我。看看这件,好像颜色亮了点,再看看那件,多漂亮啊!可惜对我来说大了点。咦!这件蓝色的好像不错,适合外婆,正中我意,好了,就它了!我把它从衣架上取下,放进购物车里,忙得不亦乐乎。

回家的路上,爸爸一边开车,一边给我讲他小时候过年时的情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攥着平时攒下的各种票据排队抢购商品,为了节省开支,各家各户自己制作年货,架一口铁锅,放进一碗沙子,加入花生,挥动铁铲将沙子炒热,香喷喷的炒花生就这样出锅了。最有趣的是儿时的爸爸由于没钱买鞭炮,便和小伙伴们一起冲到街上,将大人们点燃扔到街中央的爆竹一脚踩灭,然后得意地将来不及燃放的鞭炮收入囊中。有一次,爸爸在放鞭炮时,点着了火却没来得及扔,鞭炮便在他手上炸开了,至今手上还留着一个伤疤。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会儿就到回家的时间了,我们满载而归,在车上,看着外面,灯火辉煌、火树银花,真美啊!

佳节的文章2:温暖的灯笼

文/张国雪

每逢元宵佳节,父亲总要打电话来,询问有没有给他的小外孙买灯笼。元宵节的灯笼是老父最难忘最温暖的记忆。

听父亲说,他们儿时闹元宵,不论贫富,一定要挑灯笼。元宵节这天,孩子们最盼望的是夜晚早早降临,大人们也早就给孩子们预备好简单而朴实的灯笼。天一擦黑,每家每户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点起了灯笼。三五成群的小小的人儿挑着小小的红灯笼,照亮了大街小巷。最有意思的当然不是挑着灯笼闲逛,而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许,唱着响亮的童谣,希望奇迹的到来。

照,照,照蚊子,

蚊子变成银子。

照,照,照虫子,

虫子变成金子。

孩子们专门找一些犄角旮旯去找蚊虫照,比如家里的门背后,床底下;巷弄里的墙角,草垛下,不厌其烦地照着,唱着银铃般的歌谣,好像很快就能发现蚊虫变成的金子和银子。到处照了个遍后,并没有发现一个蚊虫,孩子们并不懊恼和失望,乐此不彼地继续自己的游戏。后来他们很快由几个领头的孩子聚成一队,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到大坝上去观看大孩子们和大人们闹元宵的节目——丢火把。他们用扫帚制成火把,点着火后向天上扔,看谁扔得高。团团火焰此起彼伏,照亮了夜空。孩子们笑着叫着唱着:

灯笼亮,火把红,

正月十五炸麻虫。

田头地边都炸到,

炸得害虫无踪影。

一辈子如果能过上一次这样的元宵,一定是终身难忘的。在以前心灵单纯的年代,人们的愿望也是那么简单而美好。

在父亲的影响和关心下,每年我都要给孩子准备好灯笼。现在生活好了,灯笼也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简简单单的红纸糊的蜡烛灯笼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都是带电的灯笼。现在小男孩子们最喜爱的是“奥特曼”灯笼,有音乐会说话,灯光也是五彩斑斓,变幻无穷。

看孩子们挑着“现代”派的灯笼,观赏着震耳欲聋、争奇斗艳的焰火,玩得也很开心。他们年长后对元宵节的记忆会是怎样的呢?不管怎样,做父母的有责任把生活的美好和温馨注入孩子们的心田,把传统节日的文化代代相传。这样,等孩子们长大后就会有梦可想,有根可寻,有情可依。我明白了老父浓得化不开的情结,明白了他对后代的关爱,他的良苦用心。元宵节的红灯笼不仅是对一年生活的美好的祈福和祝愿,更是照亮和温暖漫漫人生道路的明灯。

佳节的文章3:过年

文/小不点儿

“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诗人王维每逢佳节更加思念亲人的切切情愫。我何尝不是这样。

母亲离开我们13年了。父亲离开我们也12年了。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思亲的愁绪又无边无际地漫延开来,怀念亲人的思绪如施了肥的野草般疯长,占据了我心灵的全部。

思乡思亲的人们,无论世界各地,天涯海角,近在咫尺,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就是为一个共同的心愿,那里有儿时的乡愁,那里有生我养我年迈的父母。而我的父母在哪里。父母在家就在,父母走了家就没了。我往哪里赶,我只是一个飘流四处的游客,哪里天黑哪里歇,任凭风吹雨打,冰霜凛冽,在回家的路上跌跌撞撞,已经没有了回家的路。

仰望天河里的母亲,昨日的母亲总是在一年一年的春节之际,忙活了半个月的饭菜,舍不得尝一口,年三十的晚上,扒在窗台上与飘着菜香的佳肴盼望着儿女的早归。年年如此,从未间断。饭桌上,儿女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孙子爷爷奶奶的叫声使得父母的脸上乐开了花。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父母的深情眼神总也看不够儿孙的面容,忘记了佳肴的美味。儿女们看着父母沧桑慈祥的老态心里顿觉不安,深感对不起父母。我们一天天长大,可是父母他们都老了,苍老的颜色日渐浓重。矍铄、爽朗的笑容渐行渐远,我不敢正面对视他们,因为时间的造孽,脸上沾满了劳顿的风尘,沧桑的面孔会让我心疼,甚至,望着他们举步维艰的背影,就会潸然泪下。父母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深感不知。体会不到,我们陪父母的时间太少太少了,我们总是以各种理由造成了父母的寂寞。我们甚至把赚钱视为高于父母年老体弱生命的全部。父母望眼欲穿的盼望每年只能用一桌饭菜来期待,菜肴里的酸甜苦辣述说着父母对儿孙的深深情殷殷爱。这每年除夕夜的一桌饭菜留下了我们终身的遗憾。常回家看看成了我内心的一个心痛和空想。

俯视人间,我已儿孙满堂。和儿孙们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欢乐。儿孙们又有了回家的路,和父母一样的心情,早早地准备着除夕夜的饭菜,就怕亏待了儿孙。环顾四周,在欢声笑语的饭桌上,多了儿孙少了爹娘。孙子爷爷奶奶的叫声,声声亲切,句句入耳。爷爷奶奶看儿孙的眼神如同父母当年看着我们一样,慈祥可爱,久视不愿离开。这也是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亲情遗传吧。常回家看看在又一个轮回的音符上跳动着。演绎出浓浓的亲情乐章。

漫漫苍穹,斗转星移,人间轮回。不管人间天上,亲情永不受时空阻隔,代代相传,永不泯灭。又一年团圆日,火树银花,鞭炮齐鸣,只愿亲情长久,亲情永存!

2022/1/21

佳节的文章4:每到中秋佳节

文/李惠艳

当似水流年从指尖轻轻划过时,夏日的音符渐渐远去,秋又一次不约而至。望着窗外渐黄的树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季节的脚步不会停止,始终周而复始地循环,春的油油嫩绿,夏的姹紫嫣红,秋的枫叶红红,冬的洁白无瑕,让人在四季交替中反复地体味大自然的魅力。

而岁月又沉淀多少往事,让过去一去不返。岁月不但苍老了容颜,还沧桑了心路。当我们在转身之后,生命的某些就错过了,如风中的苇花无迹可寻。一个人静静的想,聆听岁月的钟声,在静默中感受日子的流逝,接受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再抱怨,该来的该走的,一切顺应自然。面向大海,总会春暖花开。

半个月亮爬上来了,不知道嫦娥是否也在俯视人间,等待月圆之夜?夜始终沉静心灵,夜的角落,思绪可以任意蔓延,慢慢燃烧,慢慢回归最初的平静。世事多多少少改变了我们,我们不再是原来的自己,再回不到原点,虽然看淡世事,但还是会努力做好“自己”。

在蜕变的过程中,一首经典的歌,一段清丽的文字,还是会触及灵魂,瞬间的心动足矣,夫复何求!月亮走,我也走……

对于在外的游子来说,中秋意味着回家团聚,带回去的是迫不及待的思念,带回来的是暖暖的亲情。对于有父母在身边的我们,自然幸福得很多。每到中秋佳节,回到娘家见到许多平常很难见到的朋友、同学,联络了感情,增进彼此的了解。于是,中秋节亦成为一条扯不断的红丝带。

不知不觉搬到小城居住已有十个年头,恍惚中,岁月让往事一贫如洗,一点点地淡远。也许到了这个年纪,心境如悠远的天空,自由、安详,漂泊已成为过去。做好今天的事,过好每一个今天,是最真实的日子,流年轮回之后终于发现,日子最寻常不过。

抬头看万家灯火,哪一盏灯下没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而我们就是续写故事的主人公,故事的结局没人可以预测,人生本是一本意犹未尽而又带着神秘色彩的书。就像春夏秋冬的轮回,事物总在不停地变换,如果不留心观察,不知道仓促行走之中,错过多少美丽的瞬间呢!

走过岁月,走过中秋团团圆圆的日子,回首走过的路,不曾遗憾,也从未后悔过,用心做人做事,再回首,我心依旧。就这样静静走过岁月,感受日子的细水长流,真的挺好的!

佳节的文章5:佳节思亲

文/郭涛

回老家拜年,看到村里的老人们,虽然皱纹渐深,但是身体依然硬朗,我就不自觉地想起我的父亲,要是老人家健在,该是七十六岁了吧。

父亲英年早逝,那时我还不足十一岁,父亲去世时42岁。父亲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很淡,只有几个模糊的片段,因为从我开始能够清楚得有记忆开始,父亲基本就不在我的身边。父亲是五十年代末的大学生,还是本科,毕业于沈阳工学院,后来改为东北工学院,就是现在的东北大学。因为爷爷那辈人闯关东,所以父亲是从东北长大,就在赵本山的家乡铁岭市昌图县上的高中。听爷爷说,那所高中当年毕业一百多人就考住了三个人,其中就有我的父亲。所以从小我就对父亲很崇拜,也很怕他。后来,爷爷从东北搬回老家,父亲还是在东北工作,好像是留在东北工学院的一个化学研究所,那时侯叫做东北工学院中心化验研究室,因为家里有一个奖给先进工作者的本子(这个本子我已经作为重要的家庭档案存起来了),上面有记录,其实母亲也说不清到底那时父亲干什么工作。后来,父亲从东北调回老家,就安排在章丘县胡山公社任党委秘书。

上小学前的我是跟着父亲在胡山长大,有些模糊的记忆。家里有张照片,是在胡山公社大院里照的,这是我和父亲照的唯一一张照片。那时我大约有四五岁的样子,我清楚的记得照相时开始是母亲抱着我,后来就由父亲抱着我照。照片上的父亲和母亲脸上是灿烂的微笑,很幸福的样子,而我则是一副怯生生的模样,这幅照片我至今还珍藏着。那时候,在公社大院里,我的童年还是很幸福的,从照片上我的穿戴来看,都比那时候的同龄人穿的要好。我记得那时很多人都会逗我玩,可能是我长得惹人喜爱吧,小时候的我确实长得很可爱,也很漂亮,这是人家说的,不是我自夸。曾经有几个当兵的,开着军用三轮摩托经过公社门口,他们就逗我,说要带着我到军营里玩,还拿出几个精致的子弹壳诱惑我,但是我没上当。那时,也就五六岁吧,有人问我:你是谁的孩子啊?我就说:“我爹是郭秘书”。人家就认为这么点小孩竟然说着这样的话,还知道父亲是当秘书!就哈哈大笑,这是后来母亲告诉我的。可能是我平时听人家叫父亲郭秘书,自己无意中就记住了吧。

对父亲的记忆还有几个片段至今依然清晰:一是父亲那时候抽的烟叫做“大前门”上面还有个北京大前门的图片,我印象很深。那时应该是很高档的烟吧,相当于现在的苏烟什么的。我那时还没上学,父亲就教我认烟盒上的“大前门”三个字,所以,我最先认得的就是这三个字。教我学会念这三个字之后,父亲就再写在纸上,并且把顺序颠倒,我依然能够准确地认出来,然后家里大人们就觉得孺子可教也,将来学习差不了。还有一次,那时我已经上小学了,父亲教我做算数题,因为我对父亲一直很害怕,担心做错了父亲会骂我,结果还真的就做错了。父亲就很生气,大声的呵斥我。可能他对我的期望值很高吧,因为哥哥学习一直以来就不行,不是一般的不行,考试很少有及格的时候。这时,母亲就说话了,要说还是母亲理解我,母亲说:“他一向是害怕你,一定是在开小差”。我当时觉得母亲说的太对了,我真的就是在开小差,根本没往做题上想。于是父亲就消了气。父亲是个很幽默的人,我记得经常给我们讲一些笑话,印象中父亲的笑容格外清晰,他其实是个乐观的人。但是,我却记得好多次他和母亲吵架的情形,可能是家里的情况复杂,矛盾也多吧,当时,我家里还有曾祖父、曾祖母、爷爷、奶奶一大家子,父亲有没有兄弟姐妹,所以母亲承担的就很多。母亲又是个极要强的人,与父亲的冲突可能就在所难免,父亲和母亲吵架后往往就赌气出门,提前回公社去。我记得有一次,父亲与母亲吵架后,父亲又负气走了,母亲就使眼色让哥哥姐姐把父亲追回来,到底那次是否回来了我也忘了。

印象中父亲是个多面手,啥都会。篮球打得很好,春节期间,经常组织起一帮村里的人到学校打篮球,这也是后来别人说起话来告诉我的,我没有见到父亲在篮球场上的身姿,我想那一定是很潇洒的摸样。父亲还写的一手好字,有一年,父亲在我的家长通知书上写家长意见,因为爷爷还健在,家长那一栏就签上了爷爷的名字,老师看了就问我,这是你爷爷写的吗?我说是父亲写的,老师就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父亲厨艺很高,每年春节回家过年都是父亲掌勺,母亲很少做菜,当然那时候一年也吃不了几回菜。虽然父亲没当过农民,但是家里的农活、家务活,样样都会。父亲去世后,好多人都表现出十分惋惜的样子,说是那么好的一个人,可惜了!那时作为一个孩子,我能够看出来人家都是真心的。

父亲去世后,我们家里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来,也就过了三四年,爷爷也因脑溢血去世,家里就更加困难。尤其是每当在生活中感到无助时,我就想起父亲,心里是刀割似的疼。我曾经在梦里无数次的梦见父亲,奇怪的是,那些梦不管有什么离奇古怪的背景,大多数主题只有一个,就是父亲只是去了很远的一个地方,经过了很多年,终于回来了,我就欣喜若狂。但是醒来就更加的悲伤,这样的梦一直持续到我近四十岁时还在做,只是近几年没有再做过这样的梦。有好多次在梦里,我还在一直的问自己:“以前都是梦里梦到父亲回来了,这次该是父亲真的回来了吧?”但是醒来又是一场空,那种感觉是痛彻心扉的。我知道,这是自己思念父亲之心太重的缘故。

幼年丧父,确实是人生几大悲剧之一,我算是切身体会到了。回想之前的人生路,有很多时候,我想如果有父亲的指引,可能我走的就是另外的样子。当然,生活的艰难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但是无论如何,父亲这个角色的缺失,对我来说,是生命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现在看到儿子,我就常常想,我一定要健康的活着,就为了给儿子一个完整的人生,我最少要活到儿子能够基本不再需要我的帮助的时候吧。当然,一个儿子从情感上什么时候都需要父亲。有时候我还调侃地说:“儿子,你看你有父亲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儿子则颇不以为然:“没感觉出来!”也许也是调侃。

谨以此文了却我多年来就想写点关于父亲的文字的心愿!愿父亲在天之灵安息!

佳节的文章6:节的寂寥

文/江边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自己在大连的第八个年头,也是没有回家过年的第五年了。在春节结束以后,突然泛起了这个感慨。

2017年的春节,是在娃的奶奶家过的。吃过早饭就过去,一直在奶奶家玩儿到傍晚。然后回家和姥姥姥爷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看看烟花,然后正常时间睡觉。初一、初二由于天气不佳,在家宅了两天。初三可乐开始闹病,消化不良、积食、发烧,原定去的北海或是大理或是太原,统统泡了汤,一直养病到初六。不甘心的我和夫人,利用初七到初九两天自己请的假,跑了趟丹东,也只是找了家新开的小小的亲子酒店,在里面躲避人生。恍然回首,发现这个春节并没有做什么。

游荡之间又有些孤单,原来春节其实过的不是节,是一种归属感。无论是上海的露西、杰克、汤姆,还是北京的张处、李处、王处,都不过是我们披在身上的夹克。平时披着厚重的夹克,在大城市里小心翼翼的谋生。到了春节,就希望能够有机会脱下这些伪装,在出生的地方,坦然自在的做回自我,哪怕是狗蛋、二丫、狗剩子。

科技的高速发展,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困住了人们,手机屏幕成了每个人的孤岛,在这里我们通过无线电波联系,小心翼翼且分门别类的联系,将自己伪装成互联网上一只帅气的狗、聪明的猫、呆萌的熊猫,反正没人知道屏幕对面到底是不是一条狗。然而,孤独终究是孤独,有孤单的孤独,也有喧嚣的孤独。所有孤独,都是因为找不到自洽的位置。但一切道具,都无法消解孤独,只会让孤独的人,更孤独。或许只有家吧,是唯一能够让我们安心的港湾。

我们回家,也不过是为了能够放下包袱,轻轻松松的过上那么几日,做回那个贪玩、贪吃的孩子,彻夜的打麻将、玩扑克,而不用对着冰冷的屏幕,不用想着要不要把牌拆开,放炮给谁,不用在打牌间隙还走神思考下一单业务怎么做,全都去他的吧!哪怕明天地球就没有了,也先让我睡饱这一觉、赢了这一盘,来个痛快!

于是,开始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想念小时候看起来无边无沿的操场,想念绕着学校半周的小河,想念那些曾经林立的砖瓦房、现在的高楼大厦,想念家乡独特的吃食,哪怕有些上不得台面,更加想念那些亲朋好友。想念那围炉夜话的温馨,也想念那些觥筹交错的热闹,想念你来我往的畅快,想念哪怕对坐无言的融洽。这就是家。

家是赋予你名字的所在,有了家,你才是某某、是某某某,没有家,你便是一叶浮萍,忽如一夜骤雨,就能将你雨打风吹去,再也寻不到一丝痕迹。

于是,决定,2018,回家过年。

佳节的文章7:偷 春

丁亥初春,恰逢元宵佳节,正月十四,余携妻儿回到多少次魂牵梦绕的故乡,春风拂面,杨柳吐绿,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碧草萋萋,白鹭翩飞,满眼葱翠欲滴,远眺回龙峰,云蒸霞蔚,蔚为壮观。

柏树河水,随意流淌,家门前的小溪,水草自在而幽忧,溪里的,河虾在嬉戏,鱼儿欢快地畅游,无拘无束,自由而散漫,天真而有趣,顺手捞一条,仔细端详,又放入水中,嗦地不见踪影,不再打扰鱼儿,我们顺着小溪欢歌,和着春天欢快的节拍,与故乡越来越近。

母亲和姐姐早已经在村口等候,见了我们笑逐颜开,抱着牛牛细细打量,好像手里捧着连城珍宝,牛牛,即取意牛乃农家宝也,牛,于农家,是全部的寄托,是力量的化身,是收获的希望。

洗尘既毕,乘着酒兴,我怀揣着敬意和崇拜,欣赏着乡村的夜色,月上柳梢,银辉溶溶,乳汁般洁白,静夜的山村,笼罩在薄雾之中,徜徉在村口,只有溪流叮咚,潺潺流水,泛着波光潋潋如鳞,屋后的青山静静地静静地守侯着古老的村庄,村中池潭如一弯晓月,水波不兴,给村子增添了不少灵气,沿着青石板路慢慢前行,洁白的老屋,鹤立仿佛在述说着古老的传说,从大宋王朝的迁徙,到蒙元大德时期的灿烂,再到丙子之乱的遗憾,一件一件,依稀可见。砖雕石刻,在夜色下,更加神秘而庄重,藤蔓爬上了黛色的屋顶,缠缠绕绕,相依相偎,如夫妻,如知己,道不尽儿女情长,说不尽人间恩情,海枯石烂,永不分离。

走进老村,巷子里,老阿婆在做针线,老花镜/针筒和丝线和谐配合,大红灯笼,像两只渴望的眼睛,昼夜守望着游子归来。

古井旁,春不泛,旱不涸的酒泉,如碧玉温润透亮,锥形井底依稀可见。

漫步回到溪边,夜色阑珊,捣衣处,三三两两的姑娘小伙子正在忙碌,我上前一看,他们正在洗青菜,哦,原来是家乡的古老习俗---偷春。

在农历正月十四晚上,青年男女相约去别人的菜园去偷菜回家做稀饭吃,这叫偷春。偷晚菜就在门口打副鞭炮让人知道你来偷春了,也算是回礼晚,便成了约定俗成的偷春夜。偷春就是偷春菜,偷菜园子里的菜,或偷人家主人屋里的生肉。说是哪家人家被偷了,哪户人家的菜就会更多更好,当年丰衣足食,吃穿不愁。当然,若是偷技不高让主人擒获,主人不能骂人,被擒人就要唱首歌讲几句好话。

偷春也是青年男女对情歌、求婚的最佳时季,心中喜欢哪位姑娘?你去她家的房前屋后去唱出爱恋、唱出相思。姑娘们倘若如意心中的郎君,她就会摔出一把菜,或者一块肉;若不心仪呢,那方法各不相同,有的以歌作答拒绝,有的就用泼水赶人……

好久没有在家乡过元宵了,好象有十多年了吧,家乡的这个习俗都差点淡忘了。

小时候,我也经常跟着大哥大姐一起去奏热闹,不知里就,反正就是觉着好玩,可以随意去哪家采摘,又不会挨骂,人家还心里高兴,自己也可以找乐子,何乐而不为呢?

离开家乡转眼二十年了,无论游荡到哪里,最牵挂的还是这里的人,最留恋的还是这里的一景一物,梦里萦绕的还是这里的一草一木。

佳节的文章8:侍候母亲

文/许培良

元旦佳节之日,天气晴暖,正是迎接母亲回家的好日子。

母亲于2004年春因患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而搬出老屋,跟随我们姊妹5个轮流生活。屈指算来,已有12年之久。母亲性格算是开朗的,说说笑笑,也能吃能喝。我们上班工作之时,自己与电视共乐。

母亲经常说,往日度过些艰难的日子。没啥吃没啥烧没啥穿,啃过榆树皮刨过茅根草穿过粗布衣,硬是一鼓作气地将我们姊妹5个拉扯大长成人。

母亲是在69岁那年患病的。母亲说,自己的命不好,早些年过了些苦日子,晚年又患上了这遭殃的病,嗨,老天真是不公!听着母亲的叹息声,我们做子女的心里也像遭遇针扎似的,隐隐作痛。

“娘,不用担心,有我们在呢!”大姐安慰地说。在大姐的建议下,我们姊妹几个商定轮流着赡养母亲。其时,父亲尚在人世,因为多年患有精神分裂症,自己照顾自己就已经很不容易,所以,侍候母亲事宜只好落在我们子女身上。

就这样,母亲轮流着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刚患病那几年,母亲靠着拐棍还能走动,随着年事的渐增,腿无力了,脚步迈不动了,母亲悲叹道,自己真的老了!

母亲不能行走了,我们就是母亲的支撑。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携着母亲踱到院子里,晒晒太阳,看看花卉,听听唱戏机。母亲感到很满足,老年也算是享福了!

母亲无论轮流到谁家,我们都是将生活调理得有滋有味,让母亲吃得舒适,住得暖心。天气冷了,我们就生暖气;天气热了,我们就开空调。母亲说,她终于赶上了好时代!

2015年春,我的学术专着得以公费出版,母亲捧着儿子的书摩挲了又摩挲。母亲识字不多,但书末的散文卷中,那些记录母亲艰辛岁月挣扎拼搏的文字,以及陪印的母亲照片,却让母亲读得潸然泪下!或许是母亲处于感动,或许是母亲为儿子而骄傲。

元旦佳节之日,母亲是应该回儿子家过年的,在我们乡村一直盛行着这样的传统。迎接母亲,路程不远,不必动用出租车辆,驾驶自家的电动车即可成行。

装修一新的房间,安置了宽大的木板床,铺上柔软的棉垫,床单,将暖气炉调理得旺旺的,周边摆放着各种花卉,葱郁一片,整个房间像是春天。

夜色降临,吃罢晚餐,陪母亲看会儿电视,给母亲洗洗脚剪剪指甲,掖掖被盖盖脚,梦中的母亲露出了微笑。黎明到来,扶起母亲,披好衣服,洗一把脸,热饭炒菜,可口有味。

人到中老年,有母亲真好。工作回家,叫一声“娘”,精神就有支柱。每有文章发表,期刊都让母亲过目;每有稿费到来,都让母亲欢欣。

无论我们年龄多大,在母亲心中依然都有牵挂。晋升高级教师职称时,在青岛说课的那天,年逾八旬的母亲一直等我电话,课说得咋样? “好,一切都好!”电话里,我激动地回答。

母亲在我心中是伟大的。祈愿母亲长生不老,我也愿意侍候母亲到永远,永远!

佳节的文章9:佳节有味是儿时

文/枫悦FY

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龄,对于过年还倍感欢喜的话,那这个人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

每年的这个时候,生活的这个小小的城市,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尤其是街道上的车辆,明显的增多,而且多为挂着北京牌照的奥迪奔驰宝马等高端车型,一看就知道,是因为逢年过节,在京发财致富的老乡们,开着他们制造了北京雾霾这一气象的座驾归来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句过年好,就要样样好,穿好衣、开好车、吃好饭,这就是大人的过年好吧!可是这终究只是肤浅的表面,在大多数人的心里,对年,终究心存恐惧。

总感觉,一年过的不如一年轻松,原因有太多。比如太缺假期。对于有事业心的人来说,只有懒惰的人才会满脑子想着放假,可是对于出门在外的人来说,假期真的是太宝贵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时间明明是自己的,自己却无法支配,不信,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没有时间去逛街,我没有时间好好休息,我没有时间去吃早餐……感觉,一个人没有了时间,像没有金钱一样的可怜,一样的可悲。

你的春节假期有多久?除去你在路上花费的时间,你能在家陪伴父母聊天的时间又有多久?即使是假期,我们也感到的是匆忙,尤其是在这个大团圆的春节里,长大的我们,面对老去的父母,才发现,岁月漫漫,他们太缺陪伴,可是待上班的时间一到,你还是得满怀不舍的远行,虽然父母笑着和你挥手告别,劝你不要想家,可是你心里却清楚的很,当你在外面忘了想家的时候,家在每时每刻都很想念你。

长大后的我们,拥有的新年太短,来不及品味,唯有记忆里儿时的春节,成了我们永恒的怀念。

儿时,新年,可以说是从寒假的第一天就开始的,不用上课,这对孩子们所带来的快乐,要远比大人不用上班所感受到的快乐多的多。而且,那种对于新年的情感就像酿酒一样,酝酿的时间长了,愈加香醇,而大人们放假第二天就是春节,太过突然。所以,孩子们过年,总是开开心心的,况且,能长大一岁,能更有力量,能收到压岁钱等等,儿时的新年,是一个孩子最能直接感受到长辈关爱的节日,所以,那时的新年,有着香甜的味道。

以前,大多数的人们都平平淡淡的生活在乡下,种上几亩地,一家人就可简简单单的生活下去,可是如今却不行,难道是因为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变高了吗?

又到古老的节日,却不再是儿时的我们,不知道是过年的味道变淡了,还是年纪的增长,使我们的嗅觉不太灵敏,所以难以嗅到年的味了。虽然说是过年,可是有谁不会,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恋着旧时光,念着旧年月?

佳节的文章10:佳节又重阳

文/吴建

我一直以为,重阳节是我国最富有诗意的节日。“重阳”这个词本身就极富创意。《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又有长久之意,诗意盎然。

重阳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传统节日。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

我的家乡是江海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附近几十里都没有一座小山,更别说高山了。但我们家乡也有重阳登高的习俗。可登高哪里去?记得儿时家乡有一座十多米高的土山,是开挖大河时堆积而成,土山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木。重阳节这天,我和小伙伴们就头插茱萸,兴致勃勃地登上土丘。极目远眺,家乡的美景尽收眼底。近处,林马河水碧泼荡漾,鱼翔浅底。河岸边枫叶正红,层林尽染。远处,田畴里稻浪翻滚,犹如遍地黄金。观赏了一会儿,男孩们便开始玩捉迷藏的游戏,女孩们则采野菊花簪在头上,以之避邪。

重阳节那天,我最喜欢吃母亲做的重阳糕。平日里,母亲是不做这个的,一来家穷,米面少,二来做起来麻烦,母亲整天在田间劳作,哪有时间忙吃的。可是一到重阳,哪怕再忙母亲都要给我蒸上一锅重阳糕。母亲取一瓢糯米粉,小半瓢面粉,撒上桂花和红糖,用少量热水拌均。取糕屉,铺上洗净的湿布,放入一半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一半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随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面粉时,在糊状粉浆上嵌入红枣、赤豆等,再继续蒸至糕熟离火。将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状。母亲做的糕,既蓬松又香甜。刚一出锅,我便抢着要吃。母亲轻声说:“小馋猫,烫啊,凉凉再吃好不。”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便咬。呀,又酥又软,美味可口。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就微笑着对我说:“吃了重阳糕,步步都升高。”母亲以为九九重阳吃糕,不仅将来能高升,更会保平安。

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其中最著名的诗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

处在一年秋尽、行至岁末的重阳,如同经过一天运转、行至暮时的夕阳,提醒着人们去关爱、去感谢、去敬重,那些经历一生奉献、行至晚年的老者。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孝与和谐相伴、与爱心同行,它是家庭和睦团结的纽带。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