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风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家风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家风的文章1:母亲的家风

文/望寒

母亲打来电话,让我回家拿些蔬菜,说她最近忙没法送来,再不去,院子里种的黄瓜、豆角就老了。

我家有一个敞亮的大院子,这是住在农村最大的好处。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柔软的土地变成坚硬的水泥,只有我们家仍是满院子的泥土。母亲在院子里开垦出两块菜地,在她的精心护理下,每季菜都能大丰收,这样,我们就经常能吃到新鲜健康的时令蔬菜。母亲说土地是最实在的,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它就给你多少回报,做人亦是如此。

父亲是一名井下工人,每月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人,着实不宽裕。母亲很会持家,身上总透着股一定要把日子过好的心气,于是那些拮据、困难的日子,在母亲辛勤的劳动下,演绎成一个个与贫穷搏斗的故事,母亲喂养的鸡鸭,自种的蔬菜,在换取一部分金钱之后,也成为了我们饭桌上打牙祭的食品。母亲总是有这种本事,把干巴巴的日子过的丰盈起来。眼下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母亲穷日子里养成的节俭习惯却丝毫未变,不乱花一分钱,不讲究吃穿。她常说:精打细算,油盐不断,过日子就得省着点。尤其是眼下,在知道我们收入有所降低后,再三叮嘱:赚多了就多花,赚少了就少花,别因为钱把生活糟蹋了。以前,我常想,母亲这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过的有啥意思,但现在想来,内心的舒坦和安稳,家人的幸福与平安才是她此生最大的追求吧。

母亲做事总是风风火火的,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打扫卫生,是她雷打不动的习惯,虽然住的还是她和父亲结婚时的老房子,但无论地面、还是窗几,总是一尘不染,院子里也是干净的连片落叶和草棒都没有。母亲说过,看谁家日子过得好不好,不光要看富不富裕,还要看家里的一切是否井井有条。从懂事起,就知道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母亲操办。父亲工作辛苦,每次下班回家都是一身疲惫,母亲心疼父亲,就把家里的一切都揽了过来。除去打扫卫生、做饭等女性持家必须做的事之外,架菜园子、换灯泡、扛煤气罐等老爷们干的活,母亲也没让父亲操过心,以至这么多年过后,每每想起母亲,脑海中总会出现那个瘦小但倔强的身影,或是正凭着一股蛮力掀起平板车倒掉垫院子的土,或是正踩着梯子换坏掉的灯泡。用现下时髦的话说,母亲就是一典型的女汉子,而我,也终于明白自己一身女汉子的风气来自何处。

在矿山,像母亲这样的女汉子还有很多,不同于矿上的女工,她们没有战斗在矿山的生产中,只是以一个矿工妻子的身份,默默为矿工搭建起一个强大的后方,让矿工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回到温馨整洁的小窝,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和孩子们讨好的笑脸,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没有璀璨的光芒,她们是最普通的中国女人,却在矿山奋斗岁月里成为一处亮丽又温馨的风景,她们是黑色煤炭锤炼出的山沟沟里的花,却勇敢地盛开在乌金世界的沟沟岔岔。每个矿工背后,都有一个这样默默奉献的女人,每个矿山家庭,都有这样一份温情,她们是传统美德的继承者,更是传递者。相信,矿山女人那份坚韧自强,勤劳俭朴的家风,将从一个个母亲的手中,代代往下传承。

关于家风的文章2:细节无声润家风

文/肖大庆

父亲是一名医生,他的口碑极好,等他看病的人常常排着长队。少不更事的我,怀疑父亲是不是施了魔法,要不为何这么多人都来找他看病。等我上了小学,同学的家长知道了我是谁家的孩子,立马对我格外亲热起来,还一个劲地在我面前夸父亲的好,说他看病怎么怎么仔细,检查如何如何认真,开的药既不贵又管用。我这才明白,是父亲认真细致的品性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

其实,父亲的细心不单体现在工作上,八小时之外的他同样处处注重细节。孩时的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某晚,我在家做作业,父亲坐一旁陪我,顺便翻阅我的《自然》课本。倏忽,父亲示意我停下。他指着课本,问我:“这个读什么字?”“蝇,苍蝇的蝇。”我答。“你看清楚。”父亲说。我这才发现,原来课本上把“苍蝇”错写成了“苍绳”。父亲又问,老师给你们指出来了吗?我摇摇头。这时父亲要我继续做作业,他则拿了一张纸,在上面写了起来。等我做完作业,父亲将写了大半页的纸折叠好,放进我的书包,说:“这封信你明天交给老师。蝇和绳,区别大着呢。”

父亲注重细节的认真劲儿,我自小耳濡目染,并让我终身受益。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站,是在一所乡村中学任教。俗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到了谈情说爱的年龄,我的同事个个抓耳挠腮,为找不到对象而发愁。此时,桃花运却幸运地降临到我的头上——学校一位中年教师主动把他的侄女介绍给我认识,是我的敬业精神感动了他。当这位秀气的女孩第一次踏进我的宿舍门时,我发现她眼睛一亮——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房间,尤其是折叠得整整齐齐的被褥,把她的眼球给吸引了过去。原来这个女孩也是个爱整齐、心很细的人。女孩顺理成章地做了我的妻子。后来,我调到党政部门工作,注重细节的家风更是让我如鱼得水。就说去年,我被抽派下乡挂村驻点,一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却又久拖未决的事项,经我脚踏实地、注重细节、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圆满得到解决。受惠群众为此联名写来感谢信,送到我的单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只有重视一个个细节,做好一件件小事,方能成就大事。平时我对儿子的影响,沿用了父亲的风格,身教重于言教。儿子大学毕业后在珠三角一家贸易公司做销售。前不久,他邀我过去玩,公司老板对我说:“小肖不错,工作时间不长,业绩却比一些老员工棒。”我问儿子:“你有什么秘诀?”儿子笑道:“不是你传授给我的吗?”顿了顿,揭秘:“注重细节,诚信待人。”对啊,这正是我的家风。

关于家风的文章3:最好的家风:不怨父母,不怪伴侣,不责子女

文/洞见onetong

一个家庭最好的样子,不在锦衣玉食,而在于一家人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

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大概就在三点:不怨父母,不怪伴侣,不责子女。

不怨父母

总有一些人把生活的不顺,归咎于父母,埋怨他们没有给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如果一个人眼中只有利益,对父母百般挑剔,他就丧失了为人子女的资格。

也许有的父母没能给子女优渥的家境、不俗的人脉,但他们已经竭尽全力给了自己所能给的一切。

有人说道:“亲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感情了,除了爱与呵护,还应该有感恩。”

生养之恩大于天。

放下对父母苛刻的衡量标准,学会感恩,凡事体谅,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教养。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不是与父母的平凡为敌,而是与他们的不完美和解。

不怪伴侣

网上有个问题:“哪一刻觉得自己委屈得不行?”

有个高赞回答:“不是小时候被外人欺负,也不是长大后被上司训斥,而是我犯了一个错,自责难过,亲密的人不仅没有宽慰,还不停地指责。”

很多时候摧毁一段婚姻的,不是某件事情,而是伴侣面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将过错都推到对方头上,只会激发夫妻矛盾,将对方越推越远。

最幸福的婚姻,是牵起一双温暖的手,踏实往前走。平淡中互相依偎,风雨中互相搀扶。

遇到问题时一万句“都怪你”,不如一句“我陪你”。

所谓夫妻同心,不过是一个懂得,一个大度,一个不抱怨,一个不指责。

不责子女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不退休的老师,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潜移默化。

孩子是影子,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有人说:“小孩子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冷嘲热讽。”无休止的指责和批评会化作利刃,刺伤孩子的心。

父母的言行能给孩子关上一道门,也能给他开一扇窗。父母以身作则,胜过千万句训斥、呵责。

看过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疾言厉色的父母,很难在孩子心中撒下阳光的种子;春风般和煦的家庭,也很难养出自卑怯懦的孩子。

友爱、和善的家庭氛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要想孩子改变,家长先要改变。

如果你还在暴力沟通,是需要认真反思的。

家人和睦相处,生活平安喜乐,就是人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关于家风的文章4:一枚党徽成家风

文/郭华悦

父亲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枚党徽。

小时候,常看到父亲从抽屉里拿出党徽,细细地看,充满感情地抚摸着。孩子们好奇,每次都想拿过来玩,但屡屡遭到父亲的训斥。父亲对这枚党徽,视若珍宝。而一说起和党徽有关的故事,更是如数家珍。

这枚党徽,是父亲入党时发的。当时,父亲是大队的书记,领导着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奔小康。父亲不怕苦,不怕累,有脏活累活,总是一马当先。每天,父亲第一个出工,最后一个回来,堪称是村里的劳模。

后来,村里有了一个入党的名额。经过讨论和民主决策,最终父亲得到了这个入党名额。那一年的“七一”,父亲在台上宣誓,接过党徽和党员证,眼里噙满了泪花。

至今,谈起入党时的情景,父亲仍感慨万分。对于父亲来说,入党不仅意味着对自己的肯定,也不仅意味着身份的不同,更多的,是让父亲有了身为天下先的责任,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如今,上了年纪的父亲,对于劳动的热爱依旧不减当年。父亲常说,身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更应发挥带头作用。每次说这话,父亲的眼光,总会下意识地看着抽屉的方向。我知道,父亲一定是想起了抽屉里的那枚党徽。

后来,我成家立业,也有了个儿子。儿子懂事后,问起那枚党徽的故事,于是,我将父亲曾讲给我们听的故事,又讲给了儿子听。儿子似懂非懂,但我知道,在父亲和我们一代代的熏陶下,儿子总有一天能领会这枚党徽里所凝结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这是父亲教会我们的,也是党徽里蕴含的意义。就让这枚党徽及其代表的精神,成为我家代代相传的家风。

关于家风的文章5:最好的家风:大事商量,小事原谅

文/洞见May

有句老话:一人主张,不如二人商量。真正好的家庭关系,从来不是一方独断,而是遇事有商有量。

如果凡事能多跟家人商量,就相当于多了一双慧眼,多了一个聪明的大脑,多了一道防火墙,多了一个保护伞,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家庭存在的意义就是互相温暖。

聪明的人,遇事会多跟家里人商量。这不仅让自己考虑问题更全面,更重要的,凡事商量的背后,代表的是信任和尊重。当一个家庭,家人之间有商有量,互相尊重,家庭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会更强,一个家会越过越好。

有人问:一个家幸福的秘诀是什么?其中最高赞回答是:遇事不责备。

一位网友分享过一个故事。一天下午,天气阴沉得可怕,她收到丈夫打来的电话,提醒她关好门窗。可因为急着出门转头便把这件事忘记了。

就在她出门后不久,天空中风雨大作,雨水穿过窗户,把沙发以及丈夫放在沙发上的电脑都淋湿了。两人回到家,看到客厅狼藉一片,傻眼了。发生这样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会责备对方。可丈夫看了眼后悔不已的妻子,不仅没有责怪,反而低声安慰:“没关系,刚好我的电脑也旧了,重新换一台好了。”

仅仅是简单的一句话,相信夫妻俩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坎坷,都能携手渡过。

哪个家庭不存在一些磕磕碰碰?如果总是斤斤计较、互相责备,只会让战火愈演愈烈。

无关痛痒的小事,彼此包容;不伤大雅的细节,多多原谅。生活里的大风大浪毕竟是少数,那些融在柴米油盐的暖才最令人动容。

家庭生活中,可能每时每刻都有分歧,如果每一件事,都要争个对错,不仅伤害感情,还会让家里的每个人都身心俱疲。

两个人吵架,最恐怖的一件事情就是翻旧账。不管平时有多互相关心和爱护,一旦开始翻旧账,过去所有的不开心和委屈,都会再次翻涌出来。一层堆叠一层,让原本的小事,变成大事。

翻了又能怎么样呢?不过是一个更难过一个更恼怒罢了。

翻旧账就像是把一块准备愈合的伤口掀开,然后再往伤口上撒盐。凡事过往,谁没有一些过错呢,总翻旧账对彼此都是一种伤害。有矛盾当场解决,然后一码归一码,干净利落,才是一个家长久安稳之道。

有句话说得好:“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赢了道理输了感情。”凡事懂得适时让步,别总想着争输赢,当家里的每一个人,学会了低头,日子会越过越和美。

很喜欢一句话:“家,不是战场,不需要摇旗呐喊,论谁胜败;家,不是棋盘,不需要小心翼翼,处处提防。”

一个家,应该是我们一切的起点,归来的方向,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家里的每个人,大事多商量,小事请原谅。不争对错,不翻旧账。如此,一个家才会更加温柔缱绻,越过越好。

关于家风的文章6:常念清贫传家风

文/刘东华

名门家风,大多有一套对本族人严格要求的行为规范,这些做人的操守,是一个家族的前辈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人生感悟,总结出来的持家之道,供后人遵循、借鉴。我们寻常人家,虽然没有名门望族那样言简意赅、含义隽永的家风家训,但长辈们依然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教育后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后辈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

我们家的家风是“常念清贫”。我父亲这一辈人,兄弟5个,爷爷去世得早,奶奶和我大伯父带着一大家子人过日子,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父辈们都有过外出逃荒或者做工打拼的生活经历,大伯父为了拉扯兄弟们,一辈子没能成家,孤独终生。大伯父年老时,我们兄弟姐妹经常回家看望他,买给他的食品、水果他不舍得吃。苹果放久了,渐渐出现霉变,一点点坏掉,他先捡坏的吃,把霉变的地方削掉,就这样,一个一个轮着吃坏苹果,让我们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大伯父自学文化,会打算盘,曾在村里做过会计,很有见识。前几年,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富裕了,但他仍时时提醒后辈们,生活要节俭,别忘了过去的贫困,要懂得惜福。

我父亲现在80多岁了,退休在家养老。退休金足以保障他的生活,但父亲依然简朴。他的棉衣穿了多年,外套也洗得发白。我们给父亲买了新衣服,他不舍得穿,在衣柜里放着,他的理由是:“衣服多得穿不了,何必都占着呢。”简朴早已成为了他的习惯,尽管无奈,但我们也只能遵从父亲的意愿。平时聊家常,父亲提及最多的是当年的贫困。因为缺衣少食,他十多岁就出门做工,没有棉鞋,赤脚在雪地上走。“现在这么好的日子,不要忘了本,想想当年的贫困,要懂得知足,懂得感恩。”父亲谆谆教导。

这种常念清贫的家风,无形地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人到中年的我,越来越感觉到这种家风对我的影响。常念清贫让我从小就有一种进取心,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不敢懈怠,力争做到最好。常念清贫让人不生贪欲,我曾在一家经营不错的企业中担任职务,因有清贫之心,所以能洁身自好、不生贪念,虽有钱财过手,我也做到了两袖清风。常念清贫才能不羡奢华,这些年我越来越喜欢简单清静的生活,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读书、写作上,生活充实而美好。我们这一代人不再像父辈们一样缺衣少食了,但“常念清贫”的家风让我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能安于平淡,不被欲望裹挟,去追寻身心的宁静与安乐。

关于家风的文章7:节俭过年传家风

文/柳哲

中国春节,喜庆吉祥。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频繁,漂泊在外的游子,一年难得回乡几次,与家人团聚过年,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也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过年,是人们最轻松的“良辰吉日”,忙碌了一年,卸下满身疲惫,抖落朴朴风尘,与家人叙叙旧,与友人聊聊天,到祠堂拜拜祖,到各地访访亲。让忙碌的自己放个假,让庸俗的心灵洗个澡,怀着虔诚恭敬之心,与祖先进行一次对话。让祖先的光辉,照亮我们的心灵,清白为人,勤俭持家,廉洁奉公,服务社会。

每到春节,先贤家训,如犹在耳,振聋发聩,涤荡心灵。翻开经史子集,翻开名人家训,戒贪戒赌戒奢记载,数不胜数。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智慧超群,操劳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留有《诫子书》,仅仅86字,影响深远。如今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浙江兰溪诸葛镇诸葛八卦村的丞相祠堂、大公堂内,高悬诸葛亮家训,警示子孙,逢年过节,都要祭祀祖先,学习家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千古良方。

北宋大清官包拯的子孙后裔,每每春节,都要在包氏祠堂与祖墓,祭祀先祖包拯以及历代祖先。“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重温包拯家训,其凛然正气、清廉之风,仿佛仍在身边,短短37字,字字珠玑,可谓是传家至宝。

从三皇五帝,以及历代圣贤,无不崇尚道德、崇尚节俭、崇尚廉洁。

孔孟推崇的百世之师、道德典范、圣之和者柳下惠,他一生恪守周礼、坐怀不乱、爱国爱乡、诚实守信、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创办私学、著书立说,他淡迫名利、清廉简朴、直道事人、垂范古今。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曾言:“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宝”之一就是“俭”。俭者,简朴、节俭是也。老子告诉人们,生活简单一些,要返璞归真。

北宋名相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强调家长治家的职责是廉俭持家。北宋名臣范仲淹出身贫寒,功成名就后,拿出俸禄,设立义庄,教育子孙,救济族人。他为官清廉,治家节俭,百世其昌,名垂千古。

春节,我们要弘扬正能量,倡导节俭过年。学家训,传家风,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节俭要从我做起,从娃娃抓起,立功、立德、立言,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让节俭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廉洁文化广为流传,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于家风的文章8:家风是系在腰间的一条花围裙

文/向华军

前不久,女儿五岁生日的时候,乡下生活的爸妈特地放下庄稼带着一份礼物进城来。礼物拆开一看,是一条崭新的花围裙,那一瞬,我的眼角竟有一些湿润。

在我们家,一直就有长辈送围裙的传统,小孩不分男女,五岁前都一样,跟送去学校念书一样庄重。我小时也收到过一条,图案是一片湖蓝色缀着几颗星,在饭桌上由爷爷亲手递给我。自从把围裙交给我,接下来的时光,我的肩头便又多了一份责任。白天去幼儿园后,晚上回到家里要系上围裙,学着摘菜洗碗、炒菜做饭。

然而,有很长一段时间,懵懂的我曾无比埋怨。别的伙伴回到家不光能吃现成的,还有时间看电视,而我作为一个男孩子却只能搭起凳子在高高的灶台前,淘米、切菜,被水蒸汽烫了、热油溅起来伤了是常有的事,有几次还被菜刀切了手。直到三年级班级组织野炊,当我们小组在我的带领下最快吃上美味饭菜,而很多小组还状况百出时,在老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的羡慕里,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男孩子做饭一点也不丢人,相反,做饭是每个人必备的生活技能。

后来越长大越明白这种良苦用心,我们一天天长大,爸妈一天天衰老,他们保护不了我们一辈子,可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收入不高还要偿还读书时借下的债,我经常一个人在出租屋里煮方便面。幸好自五岁就系上了围裙,加几张菜叶、换一下调料,一碗方便面也能十分美味。

曾多次听母亲提起,三叔是我们家最会做饭的人,不光会家常小炒,还会一些其他地方的特色菜,好几次春节团年都是他当大厨。有一年暑假去他家做客,尽管招牌菜没学会,却让我对做饭有了新的认识。三叔和婶娘都是普通的石油工人,他们的工作是交替着三班倒,上完夜班总是很疲惫,压根儿没精神去做饭。每当这时,三叔或婶娘都会为对方留好饭菜才出门,几十年来雷打不动。当他们同时休息时,都抢着下厨房,摘菜的摘菜,洗碗的洗碗。诚然,当下一些年轻人推崇只负责吃饭绝不洗碗是一种爱,可我更推崇三叔和婶娘那样,进了一家门,不分功大功小,相互理解、彼此分担。

我问爸妈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他们几近文盲漠然地摇摇头,在家谱里我也没有找到明确的记载。爸妈送女儿的生日礼物让我一下子明白:家风是从五岁开始系在腰间的那一条花围裙,教会我们自立自强,爱与担当。

关于家风的文章9:好爸好妈好家风

文/王君侠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道德标准,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看一个家庭的家风,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同样,看一个人的为人品德也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家风。

我们家兄妹八个,我是老五。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一年很少见面,但父亲每次回来,除了给我们兄妹们带一点糖果之类的零食以示关怀外,剩下的就是严肃、认真地询问:询问我们学习成绩,了解我们兄妹之间的团结友爱情况,观察我们帮母亲分担家务等情况,叮嘱我们兄妹们要好好学习、相互关心、帮母亲分担家务。他常说的话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德;沾光沾光,越沾越光。”教育我们要舍得力气,不怕吃亏,不要沾光。

我父亲是一个老公路人,二十几岁招工到陕西省公路局第十二工程队,把大好青春献给了公路事业。在他五十岁的时候,1986年,突然有一天,从外地传来了他不幸去世的噩耗。顷刻间,我们家的天塌了,母亲和我们兄妹哭作一团,乱了方寸。从那时起,母亲独自一人拉扯我们兄妹八人经过了三年困难时期、文化革命的艰难岁月。白天母亲下地干活,养猪喂鸡,晚上为我们缝补衣裳,但她从不怨天尤人,从不叫苦叫累。每当村里有人对我们表达同情时,母亲总是充满希望地说:等我的孩子们长大了就好了。几十年来,我再也没有见到过母亲哭过。从母亲的身上,我学到坚韧和坚强。

寡妇养娃不易,村里一些人嫌我母亲干活慢,说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弱而百般刁难,要给母亲降工分。每当我们要去说理的时候,母亲总是要我们理智、忍让、宽容、做好自己的事情,她对我们说“吃亏是福”“退一步天宽地阔”。村里人有困难的时候,母亲总是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后来,这些被帮助的人,像亲戚一样和我们常来常往。再后来,我们慢慢长大,都参加了工作,母亲就随我们住到了西安。母亲到西安后,和小区的人和睦相处,还帮助小区多位年轻的夫妇代管孩子,受到了大家的尊敬。从母亲身上,我学到了宽容、善良和乐于助人。

每到逢年过节和节假日,我们都会聚集到母亲身边,从住到行、从吃到穿我们都尽到了最大的孝心。母亲是苦日子过来的人,总是叮嘱我们不要给她买多余的东西,够用即可,要我们牢记勤俭节约,爱惜一丝一缕、一粒一粟,万万不要铺张浪费。从母亲身上,我学到了勤俭节约。

母亲帮我们兄妹们一个一个带大了孩子,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我们安心工作。她对孩子们从不娇惯,从小教育他们努力学习、不撒谎、不拿别人东西、讲信用,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如今,我们的孩子们都考上了大学,大多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的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是一位非常平凡的母亲,但在我们的眼里,她又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母亲的后半生很幸福,这是母亲善良、正直、乐观换来的福报。我们也从母亲身上学到了自信、自爱、自尊、勤劳、善良、诚实、正直等优良品质,这正是我们的家风。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我的兄妹几个在不同的工作单位,也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与同事和睦相处。父母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们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了下来,我们也将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只有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家风,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够和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