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电影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电影的文章1:儿时的露天电影

文/潘姝苗

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闪烁着迷离的光影。在物力维艰的年月,露天电影就像一块磁铁,引领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那时,父亲在宜昌飞行大队,周末是部队放电影的日子,大家不顾路远,扶老携幼,扛着板凳,奔向放映电影的山头。

银幕上有戏,银幕外的人们,又何尝不幻想着过上戏里面那样光鲜的日子。

当时,我只有六岁,根本看不懂影片的情节,只记得放映电影前的画面:洁白的幕布上闪着星星亮点,两旁的音箱传出炸响,原本热闹的人群顿时鸦雀无声,大家正襟危坐,仿佛在等待一件盛事。

不一会儿,银幕上便绽开放射着光芒的红色五角星。露天电影放映的不外乎《上甘岭》《辽沈战役》等影片,内容本就不记得,但部队列队入场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官兵们穿着橄榄绿的军装,手拿一样的板凳,齐刷刷走向银幕前排,一声令下,“咔嚓”,板凳落地声整齐划一,非常威风。电影未开映,战士们就成了大家眼里最好看的景致。

我是坐不了多大一会儿的,最惬意的莫过于在大人观看正酣时,溜到一旁的草地上,同小伙伴捉蚂蚱、扑萤火虫。偶尔逢父母开恩给一枚硬币,就在冰棒箱前买来一支渴望已久的粉红色小冰棍儿,怎么也享用不尽。

1986年,跟随父亲转业到地方,第一次在工厂的俱乐部里观看室内电影。橙黄色的坐椅替代了小板凳,楼上楼下,足有上千个座位。父亲带着我检票入场,我紧紧抓住他的手,生怕被拥挤的人群冲散。人们说着笑着,嗑着瓜子,嚼着话梅……借着银幕的光亮,我偶尔会看一眼身边或喜或悲的脸庞。

那时进电影院看电影,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只有“六一”才有此机会。《闪闪的红星》《葫芦兄弟》……每次走出影院,遭遇刺眼的阳光,像是从另一个世界回来一样。

成年后,我常常背着父母,同朋友们偷偷溜进电影院,看《少林寺》《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70后”的人拥有一样的江湖。

工作以后,数字科技日新月异,可以足不出户,在家看电影了。不仅电视上有电影频道、海外剧场,电脑也提供了视频和专门的电影软件。不仅能看到新老国产片,还能欣赏到许多经典的海外大片,动漫、贺岁、情感、武打……题材应有尽有,一键搜索,尽收眼底。

光阴荏苒,光影流转。从空旷的露天电影到方寸之间的荧屏,我不禁感叹起生活的巨变。儿时的露天电影刻在记忆深处,如一幕幕缩写的人生,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聚散沉浮。

关于电影的文章2:怀念露天电影

文/刘东兴

小时候,农村的夜是寂寞的——没有电视,没有课外书,甚至常没有电。小伙伴们在月光下满街跑,在柴草堆里钻,打发时间。唯一的娱乐就是放电影。

那时候放映队不定期进村放教育影片,地点是大队院子或村中较大空地。天还没黑我们就跑到场地看人家绑银屏、支机器,问人家放什么片子。片名常听不清,口口相传往往谬之千里,管它呢,喜欢的神话片、战斗片,或者不喜欢的戏曲片、故事片,有的看就高兴。晚饭后早早拿个小凳占位置,或者什么也不拿坐在柴堆上、骑在墙头上、爬到树杈上。那时候人们看电影几乎都是全家出动,外村的人都有,黑压压的人群聚精会神地盯着光束尽头的银屏,和影片中的人物同开怀、共落泪。换片时,光束里常常伸出几个孩子的手,在屏幕上投出一个个可爱的手影。

后来,电视多了,露天电影少了。偶尔去影院看一场,却总没有童年时露天电影的味道,那种感觉,也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关于电影的文章3:你,还好吗?

文/渡梦

经典的香港电影《东邪西毒》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说,可能翻过去山那面,你就会发觉没有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

一天,无意中看到一位朋友发的朋友圈,记录了她青春的一场暗恋,大体内容为:“写了七八年,终于写结束了……不管怎么样,我都会珍藏青春中最美好的记忆,也是因为你,给我无形的动力,暗恋也可以让人变得优秀、坚强。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虽然没有勇气向你吐露心扉,也觉得有些遗憾,不过我很清楚自己追求的方向!以为没有拥有过会很难受,青春中也应该有火一般的热情,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从中我学到了许多,谢谢你!”

我看完之后,心里为之一怔。随即,我发消息过去:“你还喜欢他呀!”不一会儿,她回复道:“其实这么多年了,我一刻也没有忘记他,安静下来,我依旧会想起他。但是我一直不敢联系他,或许,时间长了,他大概早已经记不清楚我是谁了。”记得初中时期她告诉我,她对他一见倾心时,我以为她只是暂时喜欢,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她的这种喜欢,一藏就是整整七个年头。

七年来,她没有像大多数青春期的同学一样贸然地告诉对方,她选择了暗恋的形式,即使有QQ,也不曾联系,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她一厢情愿。看了她的回复,我心里难免有些心酸。但我觉得,最心酸的是她,因为默默地关注一个人那么多年,一看到他的说说就莫名的高兴,不曾联系,所以关于他的消息都是他人言语。

一次课间闲谈,一位同学告诉我,他中学时期也曾喜欢一个女孩子。在他心里,她沉默寡言,不善言谈,文文静静,可爱至极。对女孩的喜欢,都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的沉淀。

就这样喜欢后,原本活泼爱笑的他,开始学着轻柔地说话;原本神经兮兮的他,开始变得有条有理;原本感情用事的他,开始变得冷静理智,生怕说错了话惹她生气。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让她注意到自己。

他说,他不会深情纠缠,倘若对方有了喜欢的人,他就会放弃。在他看来,这不是花心,而是对喜欢最好的诠释,因为放弃也是一种美丽。果不其然,后来的异地的求学生涯中,女孩告诉他,她已经有了自己喜欢的人。他没有说什么,而是毅然地选择了放弃。

再提到那个女孩时,他说他们家隔河相望,都在对面的山腰上。毕业那天,他送女孩回家,没有乘车,就这样走着,期间也有所闲谈。过河时,女孩执意让他回去,他执拗不下,就转身离开。其实,他并没有走,他只是在对面的小山丘上坐下来,一直看着女孩离开,直到她拐进了弯,怎么也看不见,很久很久,他才离去。

结尾时,他说:“即使我们从来没有在一起,但是那次隔河送行,成了我青春里最美的回忆。”

这样喜欢一个人,似乎突然有了铠甲,又好像有了软肋。有时候怕他(她)知道,又怕他(她)不知道。

还记得中学时期有一种传说。据说在一种叫做愿望树的树叶上,写上自己的愿望,但是不准伤到树叶,当过些时日,再去寻时,如果叶子上的字迹变成枯黄色,那个愿望就会实现。

恰好,我们学校有大家传言的愿望树,于是大家纷纷到树上留言。有时候觉得有趣,就挨个的翻看树叶,有祈祷平安的,有祝福家人的,有希望自己金榜题名的,但是大多数还是希望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的,其中也不乏诸多暗恋者的留言。

许多人为了能够更快地实现愿望,都会有意无意地将树叶划伤,过些时日,都像传说中的一样,字迹变黄了,但是却没有像传说中的那样实现愿望。

缘分就是那么奇妙,有些人默默付出,却另有所获;有些人拼死纠缠,却换来错过;而有些人兜兜转转,终究还是喜结良缘。有人说,世间最感动的情怀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也有人说,世间最动人的情怀不是在一起,而是我懂你。

话语不愿落,年事终会改,落烟红尘,身边的人,转瞬即换。走过山河岁月,踏遍静美丘田,忘不了的,终究还是忘不了。如果此刻你也在抬头望月,不求什么,只愿你能遥寄一语:你,还好吗?

关于电影的文章4:乡下的露天电影

文/心灵的港湾

说到看电影,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可谓是简单而又平常的事。在大城市,电影院依然继续运营,人们依然喜欢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而在我们县城,电影院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与农村的露天电影相比,在网上看电影固然方便,但却失去浓厚的氛围,少了那一份美好的期待。

记得小时候,每个公社都有一个电影放映队,轮流到各大队放映。那时,电影放映员可让人羡慕啦!不光能看到好多电影,而且每到一个大队,都是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等晚上放映。

那时的电影都是胶片。放映前需将胶片倒好,就像到磁带一样,然后才能放。放映员倒片时,就有好奇的我们到门口张望。

放映一般都是在天黑之后,在露天放映。放映前,要选好地点。找两棵树,距离合适,抑或找不着,就埋上两根木杆,将银幕拉好。

天还没黑,急切的人们早早地吃了饭,心急火燎地从各个村子聚拢来,或唱着小曲,或吹着口哨,三五成群地说着笑着,都想占一个好位置。步伐中透着急切,脸上洋溢着快乐,一天的疲劳这时好像烟消云散了。

有时放电影的地点消息不准确,到那了,一问,没有电影。回去后,垂头丧气。别人问,什么电影?回答,战斗英雄白跑路,一阵哄笑。

离电影放映还早,场地上已挤满了人。有板凳的就坐在中间,没板凳就靠边站着。人头攒动,人生鼎沸。喊人声,嗑瓜子声,闲聊声,不绝于耳。电影场上还有一景就是,卖瓜子的,一盏罩灯,一袋瓜子,一个小杆秤。伴着夏虫的低吟浅唱,萤火虫的忽闪忽闪的亮光,人们耐心地等待。

漫长而焦急的等待之后,终于看到了希望--放映员终于来了。人们伸长了脖子,目光都聚到了一点--放映机,开始对焦距和银幕了(俗称对片子)。大叫声,口哨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时,会手影的人不失时机地在明亮的银幕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小狗啊,小兔子什么的,惟妙惟肖。

电影终于开始放了,全场鸦雀无声,都在聚精会神的看,生怕漏掉任何一个情节。很快,第一盘胶片放完了,开始换另一盘。有经验的放映员提前把另一盘接好,中间放映不会停。有时,大队或小队干部还借这个机会给村民开个会。这是最不受欢迎的了,因为还要接着看电影呢。

电影没放完,就看到有的人撑不住了,困了,打起了呼噜。这些人来干啥啊?不来想来,来了看不完,看到中途就睡。不如去家睡喽。

电影放完了,人们纷纷回家。哎呀,地上居然还有人,还在睡呢!电影放完了都不知道。回家的人们一路上谈笑风生,互相交流电影的内容。

那时,没有通电,更没有电视。电影的确是人们为数不多的精神食粮之一,是他们的视觉盛宴,是他们的文化大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了他们的视野,让人们看到了更广阔的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结交朋友、好友相聚的绝好平台。在电影开始放映前,这一攒,那一撮,或站,或坐,或蹲,谈得热火朝天,开怀大笑。也是年轻人谈婚论嫁的绝好时机,离电影场稍远一些,僻静处,总能看到一些身影,隐隐约约的,成双成对。那时,人的思想比较传统,只有少数胆大的,敢于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枷锁,在电影场谈恋爱。电影场成就了多少美好姻缘啊!

露天电影,而今很难看到了。我记忆中难以抹去的一段时光,让我们感到温馨,让我们感到快乐,让我们感觉充实,让我们感觉美好!

QQ 1433188720

关于电影的文章5:妈,亲一下

文/余生欲老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让我知道了九把刀这个名字,后来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九把刀写的,写到了他的人生就是一场不停的战斗的观点,写到了他家里负债累累母亲又生病住院的困窘,写到了出版商承诺他每写一本书就出一本书并当即付款的仗义,写到了他此时陪护妈妈写成出版 的一本书——《妈,亲一下》,不禁想起母亲的久病,想起自己的未奉汤药,一阵感伤,一阵愧疚,后来就在平板上找到并下载了这本书。

出团回来的日子,有时候想一些事,常常晚上就睡不着觉,有两个晚上半夜醒来,再也无法入眠。身边,儿子横斜着身子酣梦呼呼,偶尔还“呵呵呵”笑出声来,可能又梦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儿。我和儿子占了大块地盘,燕儿只好蜷在一角,随着儿子的翻来滚去,她不知醒过多少回。万籁俱静。又仿佛有“嗡嗡”的轰鸣。楼下远处,不知什么地方偶尔传来一两人声。想继续睡,却又翻来覆去总也睡不着,于是干脆坐起,取过平板,垫着枕头靠着床背开始阅读,读的,就是这本《妈,亲一下》。

很少读网络文学,更喜欢读古诗文,更喜欢那种纯净、简洁、凝练、绵邈的行文风格,《妈,亲一下》的文字并不很对我的胃口,但是看着看着,情不自禁被字里行间洋溢的真情所感动,很久很久,萦绕心头。

关于电影的文章6:倾听之美

文/钟芳

很喜欢电影《逆光飞翔》,天生盲者靠倾听呼吸弹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心灰意冷的舞者用倾听自己的心音,获得了芭蕾舞团的资格。他和她都是非常善于倾听自己心灵的召唤,朝着自己认准的目标飞翔,谱写了生命的强音,把人生演绎成了诗与画。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慢下来,安然地去听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林清玄说得好:“当你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你可以听别人的声音,也可以听自己的。但如果全听别人的,你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倾听是一种境界,要用耳朵,更需要用心。倾听自己,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读懂什么是自己心灵的真正需求,默默前行中砥砺心智,在内心深处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加热升温,从而去创造自己生活的节奏和旋律,做最好的自己。

现代许多人,之所以感到生活痛苦,总是这么患得患失,就是因为在人生的关键时候,不能倾听内心的声音,从而迷失了自我。生命是一种姿态。只有你内心力量的存在才能引领你走出困境,心中拥有阳光和希望,我们就能看到万物的微笑。

前不久,一位朋友在向我诉说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时,我极为耐心地听着,并且眼睛里一直闪烁随着她情感起伏的光芒。她高兴,我报以会心的微笑;她悲哀,我陪伴着垂下眼帘;她落泪了,我温柔地递上纸巾……一直听到日升中天。当她倾吐完了说:“谢谢你,很久没有人听我的心里话了,以后多和你聊天。”

耐心倾听不是小事,它是一种美德,看似细枝末节,却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呵护和关注。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当面对亲人或朋友那一时心灵的空虚、思想的纠结时,我们不妨做一回虔诚的听众,给他或她的孤独以抚慰,给他或她的快乐加倍,给他或她的哀伤减半,给他或她的心灵斟满爱的阳光。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涧边听瀑布,觉耳中别有不同。”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令我豁然开朗。倾听自然,就是对生命最原始的祈祷与敬畏。四季有情,天地有声,只要我们保持一份恬淡适得的心境,敞开心灵,让心灵穿梭于山川、田野、花香、溪畔、飞瀑间……那么我们就会在这万籁天音中,归于沉静,找回真实的自己。

一位哲人说过:“会倾听他人的人是宽厚的,会倾听自然的人是纯净的,会倾听自己的人是丰厚而智慧的。”品天地万物,读人间百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倾听。梳理心绪的烦乱,学着倾听,感受寂静之美,收藏快乐,洁净心灵。

关于电影的文章7:“微时代”生活

文/王忠民

当微博、微信、微媒体、微电影、微小说等这些炙手可热的新生物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就踏进了“微时代”。处于“微时代”的我们,仿佛将点滴注入心田,对身边的事物变得关注起来,同时也变得感性起来,可能一个微信群、一个言论都会触动你的“心弦”。这个时代变得那么不同,在“微时代”下,每个人都可能被关注,每个人都可以展现自己的风采,这样的生活十分精彩。我们可以利用“微时代”迅速的通信方式,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时代的快节奏不言而喻,人性呢,总是向往轻松愉快,而反感繁琐、复杂……这两方面都对媒体、信息传播提出了新要求,微信恰到好处地应运而生了。在压力大、工作忙成为不少人口头禅的当下,这种“微时代”带来的“快速社交”变革,在填补人们沟通社交欲望的同时,又解决了时间不足的缺失。人们使用这种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的微信,既灵活、智能,又简便快捷,更重要的是,微信与手机“珠联璧合”,让大家用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如此这般,让人怎能不喜欢它!是的,每个人都有展现自我的欲望,有结交朋友的需求,也都有困惑、烦恼,需要倾吐、宣泄,而快速发展的时代和社会,更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及时传递,微博正逢其时,所以很快就像一朵朵“小花”,开遍海角天涯;像一只只“小鸟”,飞入心灵的家……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人们对“快餐文化”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不少人转而浏览寥寥数语但情节、人物塑造亦很出彩的“微小说”,这时微小说应运而生。简短的文字,却能引起人的共鸣。文章虽然短小,却往往富含深刻的道理,微小说,带给我们小小的感动。

生活在“微时代”,感觉真爽。微文化,有时让你静静地注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化为碎片,每一片都会触动你的心田,当记忆凝结,注视窗处,才发现窗外的风景与那年无异,我们的青春都不曾老去。那些微小的事物,总能勾起人淡淡的回忆:微文化,或许勾起了我们微微的感伤;微电影,调整了我们观影模式,让零碎的记忆片刻凝结,让更多微小的细节感动人心,唤起人最初的那一点点感动。微文化,有时让感动都那么简单。这种感动,微微的,使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中有了一丝慰藉。

人们都渴望在这个社会中获得幸福,然而获得幸福不是那么容易,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交往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扁平化和肤浅化。“微时代”的各种新鲜产物,可能原本乡愁的“小资情调”也被淹没在城市的喧嚣中,我们不再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世界观了,我们在城市,少了些泥土的芳香,多了些耸立的高楼。而我们生活在尘世,有时候我们渴望内心的宁静,渴望消除孤独,让他人感受到我们的存在。但有时候这种情感过于强烈,却让“存在”变成了“表演”——— 晒幸福的、晒恩爱的……越是渴望被关注,越是害怕孤独。记得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然而在“微时代”的价值观是“我分享故我在”,国人转发看似正义的微信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善心,从更高层次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但一些微友一有什么赛事奖项就喜欢发在朋友微信群,让大家帮拉票,让人烦不胜烦。

被“微时代”围困,微小的事物,往往让你感触最深。我们之间的人情味可能没那么浓,我们自己都尝试着去适应这“微时代”,尝试在这“微时代”中寻找着些什么,尝试去体验这科技之光,寻找那些让你感动的东西,让社会的人情味浓一点,让微生活充满温馨斑斓的色彩。

关于电影的文章8:最好的幸福:有人懂,有事做,有期待

文/卡娃·江晓白

有部电影中关于“幸福”的定义是:“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笑的生活愿望能够实现。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

人生,从来是一个从繁芜到简单的过程。曾经,我们追求轰轰烈烈,想要鲜衣怒马看尽长安花;后来,我们渴望平平淡淡,只求岁月静好珍惜每一天。而“岁月静好”的人生,无非是:有人懂,有事做,有所期待。

有人懂,不孤独。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孤独,是生命永恒的课题,而抵御孤独的“捷径”,就是找一个懂你的人。

如果有人懂,一切都有落点:当他问“晚餐吃什么?”,你答“随便”,却吃到念了好久的那道菜;当你说“大海很美”,他明白你爱的,是辽阔、悠远、深邃的事物;当你泪如雨下,或笑靥如花,他都知晓,这其中有怎样的起承转合;你们虽然久别于江湖,却始终熟稔如朝暮……

但如果和不懂你的人在一起,就算爱意浩瀚、旦夕相对,也是枉然和悲哀,因为喜好不被了解、情绪不被呼应、心情不被体恤。当然,有人懂得,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旦遇到,就是毕生之幸。

懂得,那是心灵的相契、灵魂的共舞,令两个不同的个体,宛如双生。

没人懂,即便锦衣玉食、万人拥戴,也还是终生流浪;有人懂,就算生如蝼蚁、弱如微尘,也终归有处可栖。

古语有云:“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

人生在世,太忙太劳累,固然叫人疲于应付;但如果太闲太安逸,也必定毫无乐趣可言。因此,找点事做,让自己恰到好处地忙起来,就是不虚度。

人们常常说,太闲的人生,是一场灾难。“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那些找事做、不虚度光阴的人,就是不负韶华、不误自己的人。

正如海子在诗中写:“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我们来这世间一趟,一定要忙一点,做点事,别活得百无聊赖、寂寞空虚。

做人,也要有所期待。有了期待,就有了座右铭、指南针,不再徘徊。

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苦孩子出身的小伙子,因为没钱交学费,高中读到一半只好辍学。辍学后,他到城市里打工,每天起早贪黑,忙得不可开交。但奇怪的是,即便再怎么忙,每到周末,他都会留出半天时间,钻到附近的大学里;从学校出来后,他又总是叨念一句话:“这些孩子的样子真好看,一看就是读过书的。”

其实,他不是去玩耍,而是去“瞻仰”,因为那个地方,是他十载寒窗追梦的“目的地”。后来,小伙子自学考雅思,还拿到了外国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人活着,总要有所敬畏,也总要保持一份期待。没有敬畏的人,你让他从事建筑工作,他会以“干苦力的”来定义自己,造出来的房子不是危房,就是不成型的半拉子;怀着期待的人,内心有光、眼里有亮,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生活的缔造者”,把每一栋房子,建造得结实又美观。

有人说:“每个人的生命都相似,只是点缀在生命里的希望和梦想使它们有所差异。”常怀希望,永远期待,你的人生自然会大放异彩。

叔本华说:“人生实苦。”

作为自己的人生编剧,如果能自渡,就拥有了最好的幸福:

有人懂得,心有归宿不孤独;有事可做,珍惜时光不虚度;有所期待,怀抱信仰不徘徊。

关于电影的文章9:团结的力量

文/黄淳泽

盼望着、盼望着,电影来了。中午11:30,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有的在议论着看什么电影,有的在讨论电影好看不好看,还有的在议论怎么去电影院……总之个个手舞足蹈,兴高采烈。

汽车开进了校园,平日里让人讨厌的喇叭声,今天听起来格外悦耳。怀着兴奋,怀着激动,同学们依次踏上汽车,来到影院,对号入座。广告开始了,两个字:太长,同学们抱怨声迭起。咳,一连串的准备工作结束,电影终于开始了。

影片《猫狗大战》讲述了一个博士发明了防止对狗过敏的药物,于是猫要破坏药物的秘方,使人类对狗过敏,最后,人类就会把狗驱逐出境,这样,猫就能控制人类,可勇敢的狗族英雄们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团结反抗,使猫的阴谋没有得逞。电影里猫和狗竟然会和人一样思考说话。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懂得了团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你们见过蚂蚁搬食物吗?一只小小的蚂蚁,发现地上有食物,可仅凭它单薄的力量怎能搬运面前的这个庞然大物呢?团结!于是,它马上召集它的同伴前来帮忙,一声令下,它们步调一致,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食物抬入洞内,品尝到了美味的食物。由此可见,团结的力量竟是无人能挡的。人生不免会遇到困难,当遇到困难时,请你们团结起来,充满必胜信心,成功会属于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