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文章

请欣赏月饼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月饼文章1:祖母的月饼

文/谢文华

我的老家在湛江徐闻,老祖母今年已经93岁,但依然精神抖擞,满脸红光。加上今年,祖母就已经和我一起度过33个中秋节。如果要问我,哪一年的中秋最难忘,我一定会说是二十年前的那个中秋节。因为那一年,祖母给我做了人生中的第一枚月饼。

那年,我正念小学三年级。父亲和母亲跟随到珠三角打工的浪潮,去广州打零工。我和妹妹则成了留守儿童,交由老祖母来照顾。祖父在我六岁的时候,得了风湿性心脏病撒手人寰。老祖母便成了我们这个家的主心骨。

那时候,徐闻乡下的生活并不富裕,虽然父母外出打工,每个月都会寄回来200元生活费,但除了吃喝,已没有太多结余。那一年的中秋快到来时,我和祖母一致认为爸妈会回家过佳节。因为以往中秋节,全家人都是齐齐整整,团团圆圆的。按照老家的习俗,如果中秋当天不能合家团圆的话,那么全年的运气都不会好。于是,爸妈回家似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我和妹妹整天沉浸在欢乐之中,因为爸妈很快就回家了,他们会给我们带回最喜欢吃的莲蓉蛋黄月饼。直到中秋节当天,我们兄妹两人陪着老祖母在村头的石磨边,从早上一直等到天黑,爸妈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我和妹妹哭得鼻涕直流,我们一边哭,一边喊着爸妈。老祖母眼圈红红的,她牵着我们的小手丫,含着泪水说:“乖孙们,咱们回家去,奶奶给你们做月饼。”

回到家,我和妹妹围坐在八仙桌旁,泪眼汪汪地看着祖母忙碌的身影,只见她和面、搓粉、做馅、打模、定型,最后在炉子里变出一个个月亮型的金黄月饼时,我和妹妹欢快地跳起来,眼角的泪水被此刻的幸福填满。每个月饼的馅里都有花生、杏仁、芝麻和瓜子。可能是老祖母做的月饼与众不同的缘故,又或许是香味太吸引人了,村里的左邻右里都赶来我家品尝老祖母的月饼。大家吃完后,都纷纷举起大拇指。

随后,乡亲们和我们一起拜月光,追月神。在热闹声中,小伙们和我兴奋地喊着“奶奶……奶奶……”此刻,老祖母似乎成为大家的。我吃着月饼,喝着清茶,听着老祖母的童谣进入梦乡。远方的父母今晚再也不是牵挂。

那个中秋节,距离今天已经整整二十年,我们兄妹两人也各自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今年夏天,我和爱人终于迎来我们的第一个宝宝,梦想在此刻终于圆满。市面上销售的月饼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今时今日的幸福生活,让我更加怀念当年老祖母亲手做的月饼,还有村民们那淳朴敦厚的乡情。

现在,爸妈再也不用出外漂泊打工,老祖母也身体健壮,三位老人家在城里安享晚年。宝宝健康出世,全家和睦欢乐,人生能有这等圆满,此生足以。

月饼文章2:“拥军”牌月饼

文/陆地

中秋时节,市场上月饼的品种、口味、样式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它们终究没能打动我,因为在我记忆深处,最难忘的还是30多年前在部队吃过的“拥军”牌月饼。

那是我18岁入伍的第一年的秋天,从安徽巢湖返回含山县林头镇驻地营房途中,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坐在大木盆里在河中摘菱角,忽然,木盆在河中侧翻了,盆里的小男孩翻到河里去了。我当时见状,什么都没有想,就立即跳入河里和战友们一起救起了那个小男孩。回到营房由于我下水受了凉,当天夜里就发高烧,两天不见好转,不得不住院治疗。那小女孩的奶奶闻讯,非要随连队军车到合肥104医院看我。

那小女孩的奶奶随战友来到了病房,对我一阵嘘寒问暖后,便笑盈盈地从随身带的小竹篮里拿出用白纸包的四个月饼,我才想起中秋快要到了。老人家取出一个月饼叫我吃,可就在我张口的时候,主治的女军医恰巧来查房,她急忙阻止道:“奶奶,发热病人不能吃月饼!”语气带着一股不容质疑的权威。老人家很尴尬,我也很失落,唉,看来在部队的第一年要过一个没有月饼的中秋了。

不料,中秋节那天,老人家居然又随我的老乡来到了病房,还拎着那只小竹篮。又带来了几个月饼,并一只只放在床头柜上。我一脸疑惑,老人家忘记医嘱了吗?她笑了,告诉我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月饼,是专门为我做的特制月饼。我一再追问老人家才明白了来龙去脉:老人家在军医院了解到因为我发热月饼馅难以消化。回家后,老人家把月饼对半切开,用小勺子把馅挖出来,然后在里面填充了一些新鲜水果和红糖,再用熟面糊把两半粘合起来,上面重新撒了一层芝麻,放到锅里小火一烘烤,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果月饼了。

我从床头柜上拿起一个月饼,放在手里闻了又闻,细看,上面还有美丽的图案和一层浅浅的芝麻,轻轻地咬一小口,外脆里甜,口感细腻,粘心暖胃,那香甜滋味真是太美妙了。我刚吃第二口时,谁知主治女军医又一次出现了,她有点生气,正要说话,老人家赶忙告诉她月饼的与众不同,边说边从床头柜上拿了一只月饼请医生品尝。女医生拿在手上看了看,露出了甜甜地笑容:“多谢,这是珍贵的‘拥军’牌月饼,还是留给这位小战士吃吧。”说着她把手里月饼又放到床头柜上,转身又对我说:“有这样的拥军奶奶,是我们军人的幸福,快点好起来吧!” 我同意地点了点头,心中泛起了感动的涟漪。

那一年的中秋节让我刻骨铭心,那特制的水果月饼让我终生难忘,因为它们是独特的“拥军”牌月饼,见证了军民鱼水的浓浓亲情。

月饼文章3:月饼DIY

文/陆鹏然

中秋节快到了,想到外面商店出售的月饼不安全,我决定来个月饼DIY,何况我还有个做高级面点师的阿姨呢!

做月饼需要面粉、馅(有豆沙、鲜肉、蛋黄)、擀面杖、几张油纸、保鲜膜、电子秤、芝麻、鸡蛋。阿姨已经提前准备好了月饼馅,所以接下来就是和面了。阿姨首先和了一大团面,然后借助电子秤捏出若干20克和15克左右的小面团。

接着,阿姨开始分工了:我用擀面杖擀20克的面团,哥哥用擀面杖擀15克的面团,把它们都擀成椭圆形。然后“大鱼吃小鱼”,用大的包住小的。包好后再用擀面杖擀成椭圆形,再卷起来,放在保鲜膜上,再用湿的纱布盖住,以免干掉不好捏。这样擀好卷起,一共要做3次,我和哥哥分工合作,一个擀、一个放,干得热火朝天,配合十分默契。

接下来就是包馅的时候了,阿姨反复强调包的时候一定不能把皮擀得太薄,要不然馅会露出来的。我们包得不亦乐乎,虽然个个奇形怪状,但在我们眼里它们是世界上最可爱、最独特的月饼。最后我们还要在月饼上面涂蛋黄、撒芝麻,才能把月饼放进烤箱里,大概30分钟左右新鲜美味的月饼出炉啦。

迫不及待地掰开一个我最喜欢吃的豆沙月饼,皮脆脆的,馅儿甜甜的,美味极了!啊,努力之后的收获这么甜美!

月饼文章4:那年中秋送月饼

文/杨松华

那年中秋,作为学校少先队鼓乐手,我有幸参加了给我们学校退休老师送月饼活动。送月饼的对象是徐兴林老师,这在我们学校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徐兴林老师那年70岁,一直在我们村小学任教,有着51年的教书生涯,在我们村小学历来教书队伍里,还没有哪一位老师的教龄能超过他。

本来,徐兴林老师60岁那年可退休回家养老的,只因那时学校师资缺少,又因他书教得特别好,经校方领导多次开会讨论,都一致要求他继续留下来任教。徐兴林老师留下来了,不知不觉又在村小学教了10年书。

徐兴林老师教龄之长,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如果有谁能去我们村落里问问,保准问到10个人里就有7个人说曾做过徐兴林老师的学生。你甚至还能问出有祖孙三代人都曾在他的讲台底下听过课,做过他的学生。在我们家,就有我的父亲、母亲以及我们三兄妹,共计五人都曾先后做过徐兴林老师的学生,在他的三尺讲台下听他传授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徐兴林老师之于我们村落人的恩情是如此的深厚,还在于他倾尽他的10年退休工资为我们村小学盖起了一幢厕所。

那时,我们村小学还很穷,教学设施还极为简陋,连一间像样的厕所也没有。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概在半埋在地上的几口大土缸里方便。男老师和男学生倒没大碍,可苦了学校里的女教师和女学生,她们要想方便一次还得躲躲闪闪、遮遮掩掩……徐兴林老师在办理退休手续时,毅然将他的10年退休工资捐让出来,交由学校建起了我们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像模像样的厕所。有了新厕所后,我们师生好不欢喜,在欢喜的同时,我们又整日念叨起徐兴林老师的好处来。因此,当那年第一个中秋节来临时,学校决定给他举行送月饼活动,以示全校师生对他的爱和眷恋。

月饼是学校里的老师特意进城买来的,两大盒在当时看来相当不错的精致礼品。由校长亲自带队,部分老师和从各年级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加上少先队鼓乐队,一行50个人组成的慰问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徐兴林老师的家离学校不是很远,如果从学校背后插近走,过几排垅田,再翻过一座小山岭,顶多20分钟的路程就可到达老徐老师的家。可那天,我们走的是另一条路径,我们从学校门口大路出发,经过村委会,再走过我们乡政府,顺着去县城的大路,我们一路敲敲打打,沿途吸引了无数群众。他们一听说这是村小学给退休的徐兴林老师送中秋月饼,都纷纷朝我们队伍伸出大拇指,以示他们心中的欣喜和认同。由此可以看出,徐兴林老师在乡亲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结果,到达那个村庄时,我们的慰问队伍猛增至100余人,都是沿途一些群众自愿加入进来的。

徐老师并不知道学校要来给他送中秋月饼,当一百来号人的慰问队伍吹吹打打走进他家并不宽敞的门院时,他和徐师母着实惊呆了。片刻的惊呆后,两个人顿时脸上笑开了花。尤其是徐老师本人,简直就像一个大孩子一样,笑得根本就合不拢嘴。他一会儿跑屋后面,又一会儿跑屋前面,忙着为我们搬凳椅倒茶水。那么多人,不是一下可以招呼过来的,我们都自觉地退到院外,只让校长和几位老师留在屋里。

突然,屋里传出老徐老师的一声嚎啕大哭。

我紧张地从其他人缝隙里望过去,就见老徐老师双手搂住月饼,被校长双手扶住……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看得起我啊……”徐老师双肩抖动得厉害,那样子很动情。

我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心震得咚咚直跳,看着徐老师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在校长怀抱下一次又一次地,放肆地嚎啕大哭……

月饼文章5:记忆中的月饼

文/魏益君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逢中秋,我又闻到了月饼的香味,想起了当年母亲自己制作的那个月饼。心中,便弥漫起淡淡的秋愁。

我的记忆里,中秋节对于农村并不隆重。秋收秋种,人们忙碌在收获里,耕种在田间里。在意的人家能吃顿水饺和月饼,大多数家境不好的人家“忽略”了这个节日。我们家就是这样——七口之家,父亲身体不好,只有母亲和姐姐是田间的劳力。

那年暑假开学,没多久就到了中秋节。那天,村里的二胖拿着月饼到学校显摆。二胖他爹在县城上班,算是村里有钱的人家。月饼的香味把我们馋得不行。中午放学后回家,看母亲正在院子里翻晒大豆,我说:“今天中秋节,咱们家也吃月饼吧。二胖他们家都吃月饼了,真香!”

母亲看看我,好像很是愕然,尔后头也不抬地说:“二胖他爹吃工资的。可咱家没钱,月饼很贵啊。”

想到月饼那浓浓的香气,我较真地说:“人家过节都吃月饼,就咱家哭穷,玉米、大豆、高粱,卖了不都是钱吗?”

母亲看我这样,停下手里的活,愁苦地说:“孩子,你知道什么?虽说是秋天收成了,可粮食能不能接济到来年春上,还不知道呢。你爹有病,常年吃药,那得花钱啊。一家人一个天,咱跟人家不一样。”

听着母亲的话,我不再说什么,低头边走边嘟囔:“我就想吃回月饼!”

晚上放学回家,弟弟妹妹们就跑来告诉我说,咱家有月饼吃了。我赶紧跑进屋,桌子上,几个黄灿灿的月饼摆放在盘子里。我回身看看母亲,母亲笑着说:“咱自己做的,尝尝好吃吗?”

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虽然没有二胖他们家的月饼酥软得掉渣,但很甜很香。

母亲做的月饼用白糖和面,里面放了核桃,花生,杏仁等,这些都是我们家有的。月饼大小不一,形状还不规则,但吃着却很香。

看我吃得香甜,母亲就柔情地说:“以后每年都让你们吃上月饼。”

母亲的话让我一阵神伤,弟弟妹妹们或许只吃出了月饼的香甜,只有我吃出了别样的味道,一种秋天的愁绪。

果真,后来每年我们都吃上了月饼——母亲自制的月饼。每吃一回月饼,就添一份秋愁,就有了一份对这个家庭的担当。

再后来,日子好了,月饼的样式也五花八门。但不论月饼怎样翻新,每吃一回,我就会想到儿时农村人家对秋收的期盼和对日子的算计,吃出的仍然是淡淡的秋愁……

月饼文章6:月饼的记忆

文/黄土地的尘埃

一场绵绵的秋雨,收割了夏日的心情,赶走了人们连日来对“秋老虎”所有的纠结,天凉好个秋!

超市也在这个清凉的周末,迎来了一轮难得的营业高峰。高高低低的货架、应有尽有的商品与万头攒动,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人群,勾勒出好一派盎然的繁华。蓦然,一堆包装精美透明、积如小山的散装月饼吸引了我的眼球。再环眼四周,货架上琳琅满目,各式包装精美的礼品月饼也已经摆的满满。虽然距离传统的中秋佳节的到来,还有不少的时日,但此时,我不得不惊诧于月饼的上市之早了。

拿起一块仔细端详,包装那真叫一个精美,做工也真叫一个考究。透过那层透明的包装,月饼上那美丽精致的花纹图案和熟悉的“中秋月饼”字样,瞬间把记忆的残片触及、张开、延展,串成穿越时空的斑驳篇章。

记忆里对中秋的盼望,其实是对月饼的一种期盼。小时候生活的农村,农户人家的生活也就刚刚能填饱肚皮。对于那些点心、糕点之内的食品想也根本不敢想,也只有在每年这个传统的中秋佳节之时,才难得买上几块月饼。虽然少的可怜,但那又香又酥又甜的美味,总是羁绊不住我儿时的无限向往。因此每年盼望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到来,是我童年生活中除春节之外的另一大期盼。

那时的月饼,不像今天这样,上市早,随便购。而是由村里的供销社在中秋节前十多天购进,且限量购买,每家每户也就那么一、二斤,每斤四块。每年快临近中秋,总觉得时间过的太慢,天天掰着指头,数着日子,盼星星、盼月亮似的企盼着中秋的来临。通常在节前几天,会再也按捺不住了,死磨硬缠的拽着母亲去供销社,生怕那有限的数量被别人抢完。而每次总是“抢”一般的从售货员阿姨手中夺过月饼,紧抱在怀中,飞一般的一口气跑回家,很是担心母亲把月饼让给熟人吃。

记忆中的月饼,是那被油水浸透向外溢着香味的包装纸。那时的月饼包装,既简单又很具有中国味。灰黄色的厚麦秸包装纸,裹上四块月饼,上面用一张红的或者绿的印着商标的纸压住,再用纸绳子捆起来系个十字扣。商标纸上印有一个花边方框,用老宋体字竖写着“中秋月饼”四个字。纵然无法和今天印制精美,真空透明的薄膜包装相媲美,但烤制焦黄,透过浸出包装纸散发的清香,却对那个时代的小孩儿有着一种看不见的、不可压制的诱惑。

记忆中的月饼,要吃也是有讲究的,不到中秋夜是无法吃到月饼的。因此,最难熬的莫过于买到月饼而又不能等到节至的这几天,每天放学,总要对着透过包装散发香味的月饼闻上数遍,那种在焦渴中等待和馋嘴的滋味,回想起来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好不容易盼到十五这一天,吃过晚饭,皓月已近当空,先要供奉祖先。此时,爷爷会在供桌上摆上月饼和水果祭品,让我和弟弟随他磕头拜祖,名曰“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现在想来那时的拜祖很好笑,因为我们的心思全在那几块月饼上,毫无虔诚之意,纯粹的形式而已罢了。祭罢祖,就要吃月饼了,我和弟弟们都喜不自禁,围着院中用磨盘做成的石桌,在孰多孰少的争执中,每人分得一块或者两块。分到手的也舍不得尽情的吃,先观赏上面的花纹,再掰上一小块放到嘴里,先不咀嚼,在嘴里来回体味,以至于在中秋过后的好长时间内,又甜又酥,唇齿留香的感觉让我回味无穷。

最让我怀念的是吃五仁月饼,因为这种月饼里面有冰糖和青红丝。当吃到冰糖,有时候会含在嘴里慢慢的化着,舍不得去咀嚼,不停的品着冰糖那透心的甜味;有时候会舍不得吃掉,抠出来,留起来慢慢享用;有时候会慢慢的小口咬着,听冰糖在嘴里喀嚓喀嚓地只响,如同那美妙的乐曲,享受着简简单单的美味。如果能够吃到颗粒比较大的冰糖,那简直就象捡了个大便宜,能偷偷的乐上好几天呢。至于青红丝,我至今也没有清楚是什么做的,有一点儿酸酸的特别的味道,尽管不太喜欢,但还是常常会把它从月饼里抽出来,一根根的又放回嘴里,再细细的砸巴着、咀嚼着……

最希望的是爸爸或者大伯能回来过节,因为他们之中无论谁回来,孝敬爷爷奶奶的月饼都足可以使我们饱上几天的口福。但遗憾是爸爸和大伯都远在外地工作,并不是每年中秋都能回家。

后来,随着我渐渐的长大,农村的生活也渐渐的好起来了,月饼虽然也只有临近中秋才吃得上,但已不再是那么的稀缺了。每年中秋前母亲也总能买上三斤五斤,有时甚至还未待中秋节至,我和弟弟早已吃了够。再后来,我进城读书、工作,渐渐的远离了农村,远离了围着石桌吃月饼的岁月。现如今,月饼似乎早就没有了原来食用的含义,从而变成了一种中秋文化的象征,慢慢地也由此衍生出了很多的月饼文化内涵。从品种和花样上讲,有豆沙的、五仁的、枣泥的、肉松的、桂花的、蛋黄的……;从品牌和产地上讲,有广式的、苏式的、京式的、徽式的……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千古慨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还有那游子的情怀、亲情的挂牵、远去的村庄、淡淡的乡愁,依然会在我们这些已融入城市生活的农村孩子的血脉中绵长地延续。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睹物思情之心也愈来愈浓。每到中秋,我总会忆起儿时的月饼,仿佛那又酥又甜的记忆就在昨天,就在嘴边……

我记忆中那又酥又甜的月饼哦,一种童年的永远情结!

月饼文章7:纸月饼

文/刘关张

每年旧历七月十五一过,堂哥总是会给我打电话,一起合计中秋给我们集团公司多少月饼票,一般来说,我都会要上10万块钱的。大型国企嘛,总是要把关爱职工放在重要位置。我是这个公司的工会主席,有这个权力和义务,说句官话就是让广大干部职工过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

其实,堂哥那里就是一个空壳公司,根本不生产月饼。只是每年中秋前印制大量精美的月饼票,通过关系专门批发给大集团大公司的工会,当然了,主要以国企为主。一般来说,人家是按照面值开票,八折收钱,这一下子就可以送给工会领导们20个点的回扣。

堂哥第一次推销他的月饼券是在4年前,他亲自上门给我讲述其中

的奥秘:老弟,咱们是自己人,你又正好是工会领导,所以我才来找你,你看我这券,面值198元,我给你10万块钱的怎么样?

我忙回答:我不是不信你呀哥,你们的月饼好不好呀,我们可是大型国企,职工要求高,你得保证质量和口味。

堂哥微微一笑:我们不生产月饼,我们只印券,这就叫做纸月饼。

我愣住了:那我们的职工拿着票去哪里兑换呀。

堂哥递给我一支苏烟:奥妙就在这里,月饼票根本不要发到职工手里,最多从你们集团发到各个二级单位工会,事先和大家打好招呼,一切签字领取啥的手续齐全,让他们放到自己手里,过两天我派人悄悄地来你这里,找到这些基层工会主席 ,从他们手里半价收回月饼券,给现钱。主席们把钱拿到手里,这神不知鬼不觉的,你我他们都得好处,这叫三赢,何乐而不为呀。

说实话,第一年我真是战战兢兢,怕出啥问题。但是堂哥是个老江湖,他给我讲了好几套出了问题的防范预案。自然,这些预案根本没用上过。底下的工会干部也都配合,大家心照不宣,有福同享。

自然,这个过程是以多年培养起来的默契为前提的。所以,我才说,每年堂哥总是给我打电话,今年也不例外。七月十六堂哥径直来到我的办公室,寒暄几句后,我拉着他走进小会议室。

关上门后,堂哥开门见山:兄弟,怎么样,今年是不是按惯例来呀。我听说你们单位今年效益不错呀,要不要多来点儿?

我面露难色:老哥,今年真的不行了,一点都不敢办了。你说为啥,唉,这不现在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嘛,纪委还转发了市里的一个关于节俭过节的通知,别的不说了,今年真不行。

堂哥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怎么今年都这样呀,你这是第三家,那两家机关事业单位也是不敢要了。看来世事要变了,我这纸月饼生意做不下去喽。

堂哥边说边站起来,摇了摇头说道:也好,兄弟,不为难你了,我到咱哥那个集团看看去。

月饼文章8:甜蜜的味道

文/王世虎

在我心中,最好吃的月饼,永远是母亲亲手为我们烤制的“土家月饼”。

我出生于神农架附近的一个小县城,母亲是土生土长的土家人,她做月饼的手艺,净得外婆真传,堪称一绝。月饼的饼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先把和好的糯米粉揪成大小相同的小团,并擀成一个个圆饼,再把馅儿包入面饼内,挤压成月饼的雏形。馅儿的种类有豆沙、桂花,还有花生仁的,上面再均匀地撒上白芝麻粒,贴在自家的平底铁锅上,用文火慢慢地烤。有时,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小刀在月饼上“雕刻”出各种好看的花纹和图案,来增加美观性。

待到芝麻烤得发黄时,一股糯米香与豆沙、芝麻等混合成的诱人香味,瞬间就弥漫了整个屋子,直往人鼻孔里钻。我们兄妹几个的味蕾早已蠢蠢欲动,争先恐后地挤进了厨房,虔诚而又激动地看着母亲从锅里铲出一个个焦黄喷香的月饼。“妈,我要豆沙馅的。”“我要桂花馅的。”“好,好。”我们接过热乎乎月饼,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味便直冲入人的五脏六腑,那滋味,浓郁爽口,香醇细腻,沁人心脾,回味绵长。

晚饭后,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的大槐树下,一边欣赏着头顶的圆月,一边品尝着母亲做的土家月饼,喝着父亲种植的菊花茶,每个人的心中都溢满了温馨与幸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