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文章

请欣赏文学家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文学家文章1:冬日的小雨

文/寒江雪

文学家和诗人们都爱写秋雨,写春雨,却不易见到哪个文学大师、诗人写冬雨的作品,也许是因为读书太少,孤陋寡闻,也许本来就稀少。

大师们之所以爱写春雨,是因为霏霏春雨催生万物生长,嫩绿的柳枝和谷粒的幼芽予人希望,浓浓的春意和夜半的杜鹃啼叫振奋人心,激励上进。

大师们之所以爱写秋雨,是因为与雨同行的萧瑟秋风吹落满地枯叶,予人伤感、凄凉;萎黄的草木让人愁苦,让人悲叹人生短暂;绵绵的秋夜细雨更让人浮想联翩。

大师们之所以不大爱写冬雨,是因为冬天的雨是冰冷的,还总带着刺骨寒风扑面而来,有时还夹带着小小的雪花雪粒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下来。这样恶劣的天气会有谁赞美,会有谁歌颂呢?借景写情、借景表意的人恐怕也不会多吧!

是的,冬日的小雨不会有人赞美,不会有人歌颂,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借景写情,借景抒怀。冬天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的日子里,目光所及之处一片灰暗,浓密的乌云下没有飞鸟,低矮的天空把人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远山在蒙蒙的雨雾中一片模糊;路边的树木光秃秃的,只有怪兽舞爪般的桠杈指向天空,伸向路人,形状怪异可怖;小草也早已被霜雪摧残得片叶不留,只好把头深深地躲藏在坚实的泥土中休眠,等待着春风把它唤醒。除了青松和翠竹仍然顽强地与严寒抗争还保留着些许翠绿,满山遍野便再也找不到一丁点儿绿色了。在下雨的日子里,道路泥泞,浊水横流,遍地是泥浆,脚落处溅起的泥浆弄得鞋子和裤管污渍斑斑,稍干后便是泥星点点了。更有一些“缺德”的驾车先生,旁若无人地野马般直闯而过,泥水四溅射向行人,弄得行人一身泥水,连头面也难幸免,稍干后自然又是泥星点点了。如此狼狈之相回到家里,尊夫人看见了当然免不了一番诸如“怎么不小心”之类的责备了。

寒冬季节本来就难见一丝阳光,远处的群山被笼罩在似云似雾又像雨的蒙蒙之中,空气似乎凝固了,死气沉沉,感受不到生机,只有北风在呼啸,只有寒冷,很少有人去户外活动,听不到鸟鸣,闻不到花香,也听不到孩子们的欢笑。在下雨的日子里,路边常有薄薄的冰凌,一不小心摔你个人仰马翻;家家门窗紧闭,人人囚困在斗室中,或围坐炉旁谈天说地,或在四方城里酣战,或在电视机前聆听美女们“好吃你就多吃点”娓娓动听的言词。冬日的雨天何止寒气袭人,何止欣赏不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何止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何止让人感到生活枯燥乏味,望着窗外的丝丝细雨,更令人悲自天上来,愁从心上起。

人到暮年犹如岁至残冬:下个不停的寒冬小雨正如老年人之“鼻涕拉弄”“口水滴嗒”;干枯的树干恰似老年人“瘦壳拉筋”的身躯;枯黄的草丛就像老年人花白蓬松的乱发;灰暗的天空更像老年人晦暗的脸,毫无光泽毫无生气,脸上的皱纹像天上的乌云一样你挤我压,重重叠叠;没有阳光,没有温暖的日子也如同老年人之四肢冰冷、阳气不足。

冬日的小雨,冷够了万物,烦透了人。在夜深人静之时,屋檐上的积水滴落在雨蓬上发出的“叮”“咚”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搅人美梦,惊人心神;那颗颗滴水、那声声“叮咚”,好似不是滴落在雨蓬上,而是击打着心房,令人心酸,令人心碎。呼呼狂吹的风也肆虐大地,震撼着玻窗咣咣铛铛地摇晃,更是令人不寒自栗。

岁之将尽即春之将至,严冬过后春暖花开,绚丽的春天又展现在人们面前,那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但是人呢,“草木一春,人生一世”,人是不会有第二个春天的。

文学家文章2:对失败的深刻感悟

文/张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说过:“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这个生动的比喻,通俗地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切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才有的,所谓的“天生之才”完全是欺人之谈。名言其实就是大实话。的确如此:我们每一个人的任何知识都是由无到有逐渐增多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任何才能都是由小到大逐渐提高的。在我们知识还少,才能还小的时候,我们的任何实践必然会出现失败。这“失败的实践”就像一面镜子,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我们知识和才能的不足,并告诉我们如何弥补不足——增加了我们的知识,提高了我们的才能。这就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失败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经历失败取得成功是正常的、必然的,而不经历失败取得成功,在一般意义上说却是不正常的、偶然的。(二)失败对我们很重要。既然这样,我们就很有必要主动地进一步了解失败、感悟失败。下边就介绍一下我对失败的一些了解与感悟。

1

失败是登上成功大厦的阶梯;失败是到达成功彼岸的渡船;失败是成功宇宙飞船飞天的运载火箭;失败是走向成功目的地的引路人。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是小胜,只有集失败之小胜,才能取得成功之大胜。

二、失败的作用

困难是最好的朋友,失败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礁石就没有美丽的浪花,没有失败就没有美丽的“智花”。困难最能锻炼人,失败最能清醒人,小败使人小醒,大败使人大醒。困难使人坚强,失败使人聪明。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导师,无论他是朋友还是敌人;每一种经历都是我们的收获,无论它是成功还是失败。失败使人探索,探索使人成功。没有失败的不快,就没有成功的畅快。

三、失败的危害性(失败的“不怕与就怕”)

跌倒了不怕,就怕趴地不起;失败了不怕,就怕一蹶不振。犯错了不怕,就怕不分析原因,一错再错;失败了不怕,就怕不接受教训,一败再败。不怕失败,就怕害怕失败。

四、如何正确对待失败

聪明的人把失败当成朋友,愚蠢的人把失败当成敌人。只有傻瓜和懦夫才把失败看成是失败。真正的跌倒是跌倒了趴地不起,真正的失败是失败了一蹶不振。得失不在一事,胜败不在一时。笑到最后才是笑,胜在最后才是胜。错待胜利胜为败,善待失败败为胜。过去的失败只代表过去,只要接受教训,它就是今天的胜利。你把失败当成敌人,成功就会把你当成敌人。

五、失败的原因

失败的原因很多,有主观上的,有客观上的。在主观上,有智商方面的,有情商方面的。失败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主观上的情商方面,所以,在这里主要谈一下情商方面的一些原因:

憎恨失败就是憎恨成功,害怕失败就是害怕成功,越害怕失败就越失败。理智从事常成事,感情用事常坏事。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胜利就是失败的开始。把什么都看得很容易和很难的人,都将一事无成。胜利在于坚持,成功在于努力。不接受失败的教训,失败永远也成不了成功之母。有的错是不能犯的,犯了将无法弥补;有的险是不能冒的,冒了将无法挽回。在悬崖边上是不能失足的,一失足就要“粉身碎骨”。

六、如何战胜失败

事前多思,事后少事。跌倒了只有快快爬起来直追,才能不落后;失败了只有快快接受教训再战,才能取得成功。只有挑战高手,才能战胜高手;只有挑战失败,才能战胜失败。成功的曙光,只有顽强的拼搏者才能看到。失败使强者走向辉煌,使弱者走向灭亡。若把失败当成了敌人,成功永远也成不了你的朋友。

愿我们都能把失败当成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从而助我们早日成功,早日取得辉煌的成就!

(作者:张人)身边

文学家文章3:余江历史名人:明朝文学家邓志谟

文/胡祖荣

邓志谟是明代重要的通俗小说家和民间文学家,大概生活在神宗万历年间。字景南,号竹溪散人,又作竹溪散生、竹溪风月主人,亦号百拙生;着作署名有邓志谟、邓景南、邓竹溪散人、邓百拙生等。关于他的籍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戏曲理论家孙楷第说:“所着书多自署饶安人,今不详为何地(疑江西饶州府安仁县)。”其实他就是余江县邓埠镇竹溪邓家人。余江县从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置县到民国三年(1914)县名一直为安仁,历史上属饶州府管辖。邓志谟所着书多自署“饶安人”,即表明自己是饶州府安仁县人。安仁县境内两条大河云锦水(今白塔河)和余水(今信江)在安仁老县城锦江汇集,将县域分割成锦南、锦中、锦北三部分。邓家埠地处安仁县的南部,属锦南(或景南)地区;邓志谟字“景南”也许是取家处锦南之意吧。号竹溪散人、竹溪散生、竹溪风月主人,意在不忘家乡竹溪邓家。邓志谟的先祖从南阳迁到江西金溪云岭,又迁到余江,故又号“南阳居士”。

竹溪邓家在邓埠镇世纪阳光大道的西面,距今余江火车站不到一里地;现有邓姓村民一百余户。村东200米左右有一条水溪,宽约10米;村后有一大片毛竹林,修长挺拔,青翠秀美。

邓志谟的族兄、曾于万历三十二年考中进士、担任过国子监祭酒的邓士龙在《事类捷录序》中称赞邓志谟说:“族季明甫(邓志谟)幼称颖敏,长擅博物,综今昔已类胥臣(春秋时晋国政治家、教育家),披图牒已媲袁豹(东晋名士),丁年屈首,暂戢翼于云程;壮志雄心,益游神于艺圃。”可见邓志谟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识,壮年专心致志,着作颇丰。但举业无成,又“自号百拙生”,大概意在自嘲。邓志谟“幼称顺敏”,所学的内容,有可能超出一般学子应学的范围,而喜欢多方涉览;在《事类捷录自序》中,他自己也说“幼习糟粕”,糟粕者,也就是指经典、举业等正课以外的读物。

邓志谟年轻时家境可能较富裕,青少年时读书之余喜游名胜。他游历的范围很广,一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游览故乡的名胜,如在书信中多次提到的龙冈峰、马祖岩、黎浦岭、锦江等;二是独游天下,南至无为,西至长安,北至内黄,东至杭州。这样实现“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故“长擅博物”。这时的邓志馍兴致勃发,精神昂扬。但天有不测风云,大约在万历16年前后,正值壮年的邓志谟漫游回家不久,父亲不幸去世。在家守制三年后,自己积劳成疾,三年乃癒。接着母亲去世,妻子亡故,儿子夭折。接二连三的变故不仅使家道中落,而且连续的守制也导致这位饱学之失去了应试的宝贵时机,不得不挑起支撑家庭经济的重任。据竹溪邓家族谱记载,邓志谟尚有一兄一弟。其兄“止食贫”,虽有三子,“长能采薪,其次则舞象,又其次亦能鸩车之戏”,生活艰难,无力救助;其弟尚少,自身难保,更不要说帮助邓志谟了。为了生活,邓志谟迫不得已背井离乡,抛弃妻子,远走他乡去谋生。

福建省建阳县(今为市)位于武夷山南麓,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宋代曾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闻名于世,是理学大师朱熹的出生地,也是明朝东南文化中心。境内名胜古迹很多。距城区约8公里有建阳庵山,是潭东第一名山,最高峰海拔1020米。登临绝顶,建阳、建瓯、武夷山风光尽收眼底。孤峰独耸,环山似揖,四时风景不同,娇妖怡人,有灵泉寺、关刀峡、仙姑梳妆、青士迎宾、月景波光、鸳鸯柏树、白鹤仙母、龙坛等十八景。另有朱熹墓、隐峰寺、西山庐峰多处名胜。建阳距邓家埠也不远,从邓家埠出发,经金溪、资溪两县就到了福建的光泽,而光泽和建阳相邻。邓志谟为谋生赴福建建阳,大约在万历22年(1594)受聘于当地大书商余氏,先为塾师,后为编辑。邓志谟在《得愚集》(卷三)《与余君继泉》中曾言“仆亟离西席,登堂而诵南山”,“西席”无疑是指自己私塾先生的身份。后在《得愚集》(卷三)《与余君继泉》中又言:“《肉谱群玉》仆已第其品次,校其鲁西,即登之梨枣也。”“梨枣”即代指编辑的报酬,“第其品次,校其鲁西”,从中都可以看出他编辑、校对的身份。

余氏即余德彰,字继泉(或泅泉),他在建阳有书肆萃庆堂。萃庆堂集编书、印数、卖书为一体。余氏印刷业历史悠久,萃庆堂早已知名天下。邓志漠受聘余氏,也是想借此实现他神游艺苑、寄托自己文学事业的心志。他在受聘萃庆堂之初,出版了自己创作的道教系列小说——《许旌阳得道擒蛟铁树记》、《唐代吕纯阳得道飞剑记》、《五代萨真人得道咒枣记》。三部小说分别以三位道教史上至为重要的仙真作为主角,即净明忠孝道的祖师许逊,锺吕金丹道派的吕洞宾,以及神霄派的真人萨守坚。根据旧有的材料,拼合、改编,敷衍为具有中篇篇幅的小说。《许旌阳得道擒蛟铁树记》主要记述道教全真教始祖许仙许真君斩妖除怪的故事。除渲染道家仙法外,对汉末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反映;对于江西文化,尤其是赣鄱文化、万寿宫文化,极有价值。后经冯梦龙改写,入《警世通言》卷四十,名《旌阳宫铁树镇妖》。《唐代吕纯阳得道飞剑记》根据各种民间传说演绎而成,塑造了吕祖吕洞宾道法高妙的仙人形象。入编《四库全书》专题部小说类神魔志怪第二条,名《飞剑记》,注明邓志谟着。《五代萨真人得道咒枣记》中所写的王灵官,是明代民间信仰中一位极有影响的神灵。由于永乐皇帝的崇奉和迷信,明代初期一度掀起了王灵官崇拜的热潮,其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上级萨真人。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萨王二真君之始”云:国朝永乐间,杭州道士周思得居京师,以王灵官法降体附神。所谓灵官者,为玉枢火府天将,在宋徽宗时,先从天师张继先及林灵素等传道法,又从师蜀人萨真君讳坚者学符术。因请于上,建天将庙于禁城之西。宣德间,改庙为大德观,封萨真人为崇恩真君,王灵官为隆恩真君。小说中的王灵官,前世叫作王恶,为衡州府湘阴县人,性格凶恶。意外得到一窖纯铁,炼成铁鞭作为武器。他除掉了危害百姓的野猴精、野马精,却被妖气所冲,耗尽气力,气绝而死。城隍奏闻玉帝,敕令王恶为湘阴庙神。他因威逼百姓用童男女祭祀,被萨真人雷火焚庙,愿为真人部将,并发下咒誓。真人同意,改其名为王善。最后两人一起飞升成仙。三部道家小说都表明作者关怀人世,赞扬惩恶扬善、扶危救困、扶正祛邪的中国传统美德,体现了传统的褒贬意识、道德观念和审美理想,代表了邓志谟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在余氏萃庆堂,邓志谟有了用武之地。他利用余氏萃庆堂这个平台,编着了大量具有独创性而又能流行于世的作品。

其一是冠以“争奇”之名的自创作品,计有《花鸟争奇》、《山水争奇》、《风月争奇》、《童婉争奇》、《蔬果争奇》、《梅雪争奇》及《茶酒争奇》七种。每集都是上、中、下三卷。上卷则各为一部近约万言的创作,多无篇名,皆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叙双方争胜、相互辩驳之事,唇枪舌箭、你来我往,又间杂谑语,颇多谐趣,读来令人捧腹。 根据内容,研究者将它们命名为“争奇小说”,其故事发生、发展的基本模式为:双方因争地位高低而爆发舌战,主将副将次第出阵,自我标榜,相互攻讦,难分伯仲,暂时休战。但均感忿忿不平,于是各修奏本,请第三方公断。第三方接奏后,先出题考校双方,然后下判语调解,论争两方遂重归于好。除却双方的争辩、对嘲外,整篇小说几乎没有任何其它情节,此等游戏之作,特别是运用论辩形式,以对话构成小说主体的创作方式,即使在整个明清小说的长河中,亦是极其罕见,实为邓志谟独创。中、下两卷为有关专题的名家诗文选辑,间附己作。如《茶酒争奇》三卷,卷一为作者自撰的茶酒争辩的游戏文章,卷二、卷三辑录有关茶酒的诗文。这些作品中大量穿插了诗词戏曲、神话故事以及民俗材料,而且有很多是关系这些争奇内容的名人诗词曲赋。可见邓志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博闻强识,文思敏捷。

其二是传奇类《五局》:一用骨牌名,名曰《八珠环记》;一用曲牌名,名曰《玉连环记》;一用鸟名,名曰《凤头鞋记》;一用药名,名曰《玛瑙簪记》;一用花名,名曰《并头莲记》。“传奇”本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传,有“传说”的意思;奇,指奇异事迹。“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时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范化、典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就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剧本的总称。邓志谟的《玉连环记》是在民间文学基础在创作的优秀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玉连环记》的故事情节非常富有特色,情节连贯、紧张、紧凑,一环紧扣一环;悬念、照应、过渡都得到了很好的处理。尤其情节上的张驰有序,使读者既为故事所深深吸引,又可以获得美的艺术享受。如在儿女情长之中,安排了“救惠”、“遇盗”、“训瓶”等紧张场面,使故事更加妙趣横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玉连环记》曲词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开篇的两段优美的曲子,点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眼看今来古往,滔滔绿水长流。光阴瞬息不停留,回首青山依旧。月白风清美景,良辰春尽冬秋。人生何必苦忧愁,且把新词侑酒。”如“花脉脉,月娟娟,月缺花残倍可怜。花容月貌人何处,月下花前人恍然。春月峭,春夜寒,春愁抚遍小栏杆。念娇妻百遍怎得相呼应,只落得一声长叹两眉攒。”就很贴切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总之,《玉连环》是一部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它具有正统文学所缺乏的自然、清新的气息。作品大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今天仍有进步的思想教育作用和认识意义。一些作品来自民间艺人之口,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形式活泼,语言生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其三是编辑专业工具书籍,如《古事苑》捃摭(采集)古事,裁为俪偶,凡六十篇,十二卷;《一握坤舆》(十三卷)介绍天下路程,《新刻洒洒篇》(六卷)是笑话集。《精选故事黄眉》(十卷)、《重刻增补故事白眉》(十二卷)、《丽藻 》、《古事镜 》则不啻于是三部写作借鉴词典。《一札三奇》分仕进、婚姻、时节、酬谢、吊唁等数十类,详述各种札启之写法,实为一部应用文体大全;《韵丰情书》乃一部时人的书信选集,《得愚集》、《续得愚集》收录自己的信札。这些作品面貌独特,虽为编辑之作,也须编着者富于胆识才艺。可惜这些作品多为日本内阁文库收藏,国内却少有善本。

其四是数十年呕心沥血,披沙拣金,编着类似于百科全书的《锲旁注事类捷录》十五卷。卷一为天文地舆,卷二为君道宦品,卷三为人品性情,卷四为女子法教,卷五为岁时宫室,卷六为伦道身体,卷七为德器人事,卷八为百花百草,卷九为飞禽走兽,卷十为昆虫水族,卷十一为文具武具,卷十二为音乐杂具,卷十三为饮食果食,卷十四为珍宝衣服,卷十五为吉事凶事,内容十分广泛。《锲旁注事类捷录》对明代士大夫阶层闲逸优雅的生活情趣记录尤多,保存了许多已佚古籍的宝贵资料。邓志谟在自序中提到为编纂好该书,参考了经、诸子、正史、别史、图注、志乘、传记、诗话、别集、类书等各类书籍共172种;并说明编辑、刊刻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后辈参考学习而用的。为了提高影响,邓志谟特意请了《国朝典故》的编者、国子监祭酒、族兄邓士龙写序。该书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在萃庆堂刻印出版。可惜这部费尽作者心血、最能表现作者严谨治学风范的巨着自刊布以来却流传不广,而且在清乾隆修纂《四库全书》时被列为禁毁之列,故颇为罕见。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着录,现存世仅3部。

邓志谟博学多才,学问优长,集作家、学者、编辑、出版者于一身,着作等身,堪称文学巨擘。他参加过科举,但是科场失意;长擅博物,又具有较好的文学素养。他的创作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就小说的题材内容而言,邓志谟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熟悉市民生活和民间故事传说,并带入小说的编创之中,丰富了小说的题材内容;就小说艺术和编创方式而言,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水平,扩大了小说的社会影响,促使小说由民间走上案头,由世代累积型编创方式向文人独立创作、向雅俗共赏的道路迈进;从小说流派的角度来看,邓志谟在书坊主有意识地组织下进行小说编撰,推动了小说流派多样化的形成与发展。《安仁县志》卷三《隐逸》这样记载他:“邓志谟,字景南,竹溪人。好学沉思,不求闻达,着有《古事苑》、《事类捷录》、《黄眉故事》、《白眉故事》诸书行世。自号白拙生,其人弱不胜衣,而胸藏万卷,众称‘两脚书橱’。临川汤显祖尝以异才称之。”可见他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

然而中国古代小说家地位远不如诗人、散文家高,邓志谟这样全国着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学者,但其名却不入正史,就连《饶州府志-人物志-文苑》也不载。由于他的作品又都被禁或流失海外,多年来未受论坛重视,几乎所有的文学史着作和小说史着作都未曾加以评述,即使偶有评述和介绍,也主要就其道教小说立论,而且大多数转载海外或台港论者的文字,甚是遗憾。近年来,日本学者金文京利用日本内阁文库的珍贵藏本,对邓志漠及其“争奇文学”,进行了较为深人的系列研究,先后发表了《《/span>童婉争奇>与晚明两性文化》、《晚明小说、类书作家邓志漠生平初探》及《晚明文人邓志漠的创作活动——兼论其争奇文学的来源及传播》诸文,对邓志漠及其“争奇文学”进行了较为深人的系列研究,于是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渐有研究文章见诸报刊。

文学家文章4:闭门即是深山

文/石兵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说,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净土与深山,这两种尘世间稀罕珍贵之物,常令世人心心念念,却不知得之竟如此轻易简单。读书即可,闭门便得。

闭门不出,放空身心,读几册书,与清净的文字相逢,自然满目净土。读至深处,脑海里便有了泉水叮咚,一颗心已栖身于深山之中。

独处的时光便是一座深山,看似孤独,实则丰富,有勃勃的生机律动不止,有丛生的妙趣若即若离,还有一丝欣然与默契油然而生。这是一个人回归自然时的自在欢喜,亦是一个人内省自身时的明朗清澈。

净土中有孕育花朵的沃壤,深山里有滋养性情的芬芳,一个人静坐斗室,与书为伴,与静为邻,便拥有了一座足以容纳人生平凡或跌宕的巍巍深山。

居于深山之中,平凡的花草也有蓬勃的盎然生机。那是一种单纯向上的力量,不会横生枝节,没有歧路崎岖,深山隔绝了喧哗和物欲,洗去了污垢与尘泥,起一缕风轻拂在额头,点一盏灯长明于心底。

若是倦于俗世纷扰,不如关闭门户,做一回闹市隐者。其实,闹市便是一座高山,与闭门后的深山相映成趣。两者一在高远,一在幽深,前者炼身,后者修心,前者是行动,后者是思想,一动一静构成了人生的假与真、丑与美。一个人要做的,不是规避错误逃开挫折,而是一边犯错一边纠错,偶尔偏差迅速纠偏,直到将它们兼收并蓄合而为一。

文学家文章5:冻白菜

文/郑旭东

古往今来,文学家们一直都是偏心眼,他们冥思苦想煞费苦心地对各种花卉大加笔赞,却是很少对有益他们健康激活脑细胞的大白菜着些笔墨,是否有些不公吧!

浪漫的诗人以物喻人,把花比喻为妙龄少女。我一愚夫却是把白菜喻为那刚刚婚后的清纯少妇。白菜用它烂漫青葱的绿色,点缀新家庭的浪漫色彩,怀一颗鲜嫩、灵秀、饱满的心,倾诉着对爱情的忠贞。

在老家东北,广阔的松嫩大平原,绿油油的大白菜点缀在波澜起伏黑土地上,如铺成的翡翠光彩夺目,绿的可爱,绿得醉人,从大地一直漫延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小菜园里。老百姓视它为家里的人,它也更不把自己当外人,春夏秋冬缠着主人,用青青葱葱最亲切的风景,彰显着青春的靓丽。

奇怪,有人会问,冬天东北大地天寒地冻,怎么还有白菜的身影?我要告诉你,那是白菜改嫁了,成为了又一个新娘——冻白菜。

深秋,严霜洗染了山川大地,万物萧条,黄叶纷飞,枯草片片。山秃了,水瘦了,天冷了。五谷堆进了农家小院,一枚枚金灿灿的玉米挂在了杨树杈上,一串串红艳艳的辣椒点缀在朝阳的屋檐下,庄稼的秸秆瑟瑟地躺在了地里,生命渐渐地步入了终结的境地,人们的眼睛也少了光泽,大地上有一方绿色还是让你在萧瑟中感到兴奋,这就是北方最普通白菜。

白菜最普通,白菜喜煞人。秋天农民收白菜,把心中的绿色装进在冬天摇篮里。下霜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始收白菜,他们用菜刀把白菜从根部砍下来,放在垄台上晒一下,让太阳光把外面的青菜帮子晒蔫巴,然后开始装上马车拉回各家的院子里。在这个时候,每一条乡路都铺上绿色的彩绸,每家的小院子里都有绿色的翡翠,清凉凉白菜的清香溢满了街道,树林,空气。

瞧瞧,那平时不上山干活的老爷爷,看见院里绿油油的白菜,扔下小烟袋,坐在石板上是用小镰刀修整着白菜的根须和叶片,准备窖储。看看,那胖胖的大婶扎着小围裙,嘴上叼着自卷的旱烟在缸前缸后忙活着腌酸菜。瞅瞅,那个刚刚学跑乳牙未脱浑身是土的黑小子,抱着一个大白菜跑了几步,“扑通”一声坐了一个腚蹲,惊飞了一群树上的麻雀……

天凉好个秋,一颗颗大白菜开始改嫁了,有的被窖藏,有的腌成酸菜,有的晒成干白菜,剩余扒拉颗的白菜,主人都不愿意扔掉,收拾干干净净地放到背荫处留做了冻白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白菜南北方吃出来两个不同的味道。

我们小时候在农村,冬天里几乎见不到新鲜蔬菜,冬天的三顿饭基本都是白菜炖土豆或者土豆炖白菜。为了改善一下口味,家家户户都在房山屋后特意冻上一些白菜,也有的人家图省事,干脆把菜心没长丰满的扒拉颗白菜不拉回家来,就直接扔在自家的自留地里,下了雪,白菜就被捂到雪里。冬天想吃的时候就从雪地里扒一颗冻白菜出来,别说,那叶子还绿呢。把白菜洗干净,在热水锅里焯熟,然后蘸大酱吃,真爽!

冻白菜是调剂胃口的大众菜,白菜冻了后,清香味就留在白菜里面,当化掉冰后,味道浓浓地溢放出来,吃起很耐嚼,蘸点辣椒酱,感觉一下子通了七窍,慢慢地品尝着咀嚼,越嚼越香,越有强烈的吃饭欲望。

吃冻白菜也有讲究。在白菜冻的时候切成小块,在锅里把水烧开,然后下冻白菜煮,煮大概五分钟左右,边煮边尝,太硬了不好吃,太软烂了就失去冻白菜的风味了。焯好的冻白菜捞出来用冷水投凉,捏成团,放在盘子里。焯白菜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盖锅盖,这样白菜叶不能捂黄了,否则看起来就不清爽。

在食用冻白菜时最好炸点辣椒酱,如果有肉当然更好,如果你会过日子,舍不得放油或肉末儿,那也要把干红辣椒炒熟或放在火盆里烧脆,揉成碎末放在酱碗里搅匀,只有这样,那吃起来才是别有一番风韵的。

在城市居住以后,每年冬天,我都想办法在小区的墙旮旯找一个背人的地方冻上几颗这样冻白菜,隔三差五解解馋。小区里有一些不同职位的人士,这些人久经餐场,多大的阵势都见过,中餐、西餐、南北菜系也都曾逐一品尝过,他们吃得口味儿很刁,挑三拣四,张口就能指出菜品的缺陷在哪儿。可是,当他们发现我的冻白菜秘密后,经常把我的宝贝冻白菜分个精光。

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好了,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越吃高贵的饭菜,越上高级的酒店,越是吃不饱,越是吃的不舒适。相反,在家里吃上一顿冻白菜蘸大酱,每次都吃得肚子溜圆还不想撂筷儿,那种久违的、酣畅淋漓的“饱”的感觉,舒服劲甭提了。

我可能就是吃农家饭的命,每当吃着冻白菜的时候,就想起那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想起那没有污染的环境,想起来那醉人的绿色,心里痛快淋漓地舒服。

文学家文章6:对失败的深刻感悟

文/作者-张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说过:“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这个生动的比喻,通俗地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切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才有的,所谓的“天生之才”完全是欺人之谈。名言其实就是大实话。的确如此:我们每一个人的任何知识都是由无到有逐渐增多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任何才能都是由小到大逐渐提高的。在我们知识还少,才能还小的时候,我们的任何实践必然会出现失败。这“失败的实践”就像一面镜子,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我们知识和才能的不足,并告诉我们如何弥补不足——增加了我们的知识,提高了我们的才能。这就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失败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经历失败取得成功是正常的、必然的,而不经历失败取得成功,在一般意义上说却是不正常的、偶然的。(二)失败对我们很重要。既然这样,我们就很有必要主动地进一步了解失败、感悟失败。下边就介绍一下我对失败的一些了解与感悟。

一、 失败是什么

失败是登上成功大厦的阶梯;失败是到达成功彼岸的渡船;失败是成功宇宙飞船飞天的运载火箭;失败是走向成功目的地的引路人。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是小胜,只有集失败之小胜,才能取得成功之大胜。

二、 失败的作用

困难是最好的朋友,失败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礁石就没有美丽的浪花,没有失败就没有美丽的“智花”。困难最能锻炼人,失败最能清醒人,小败使人小醒,大败使人大醒。困难使人坚强,失败使人聪明。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导师,无论他是朋友还是敌人;每一种经历都是我们的收获,无论它是成功还是失败。失败使人探索,探索使人成功。没有失败的不快,就没有成功的畅快。

三、 失败的危害性(失败的“不怕与就怕”)

跌倒了不怕,就怕趴地不起;失败了不怕,就怕一蹶不振。犯错了不怕,就怕不分析原因,一错再错;失败了不怕,就怕不接受教训,一败再败。不怕失败,就怕害怕失败。

四、 如何正确对待失败

聪明的人把失败当成朋友,愚蠢的人把失败当成敌人。只有傻瓜和懦夫才把失败看成是失败。真正的跌倒是跌倒了趴地不起,真正的失败是失败了一蹶不振。得失不在一事,胜败不在一时。笑到最后才是笑,胜在最后才是胜。错待胜利胜为败,善待失败败为胜。过去的失败只代表过去,只要接受教训,它就是今天的胜利。你把失败当成敌人,成功就会把你当成敌人。

五、失败的原因

失败的原因很多,有主观上的,有客观上的。在主观上,有智商方面的,有情商方面的。失败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主观上的情商方面,所以,在这里主要谈一下情商方面的一些原因:

憎恨失败就是憎恨成功,害怕失败就是害怕成功,越害怕失败就越失败。理智从事常成事,感情用事常坏事。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胜利就是失败的开始。把什么都看得很容易和很难的人,都将一事无成。胜利在于坚持,成功在于努力。不接受失败的教训,失败永远也成不了成功之母。有的错是不能犯的,犯了将无法弥补;有的险是不能冒的,冒了将无法挽回。在悬崖边上是不能失足的,一失足就要“粉身碎骨”。

六、 如何战胜失败

事前多思,事后少事。跌倒了只有快快爬起来直追,才能不落后;失败了只有快快接受教训再战,才能取得成功。只有挑战高手,才能战胜高手;只有挑战失败,才能战胜失败。成功的曙光,只有顽强的拼搏者才能看到。失败使强者走向辉煌,使弱者走向灭亡。若把失败当成了敌人,成功永远也成不了你的朋友。

愿我们都能把失败当成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从而助我们早日成功,早日取得辉煌的成就! (作者:张人)

文学家文章7:稻熟江村蟹正肥

文/郑学富

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曾在一幅蟹图上题了一首诗:“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意思是水稻成熟的金秋季节是螃蟹最肥美的时候,能肥到什么程度呢?比东汉奸雄董卓的肚脐还肥。董卓脐硕丰膏,吕布杀之,弃尸于市。守尸的官吏用芯子点上火放在董卓肚脐眼里,“光明达曙,如是积日”。可见此时的螃蟹多么的肥美可口。所以天高气爽的金秋是食蟹的好时节。

俗话说,“螃蟹上桌百味淡”、“一蟹压百菜”,中国有几千年的吃蟹史,最早记载食蟹是在周代,《周礼》中记载用以祭祀的美味“好羞”,按郑玄的注解为“青州之蟹胥”,即蟹酱也。隋炀帝在巡幸江南时曾称螃蟹为第一美味,还设计出一道名菜“镂金龙凤蟹”。从古自今,螃蟹与诗和酒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文人饮酒赋诗是一大乐趣,而饮酒必有佳肴,螃蟹是也。《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得酒满载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这是东晋吏部郎毕卓所云,他经常因饮酒而废弃公事,由此可见其旷达闲适之态。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诗仙月下持螯举觞、一醉方休的豪放高傲之状跃然纸上。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颠簸流离,数次流放蛮夷之地,螃蟹给他带来了精神慰藉和快乐。他曾经感慨道:“左手持蟹螯,举觞瞩云汉。天生此神物,为我洗忧患。”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是个美食家,爱啖螃蟹加美酒,他曾写道: “传方那鲜烹羊脚,破戒尤惭擘蟹脐。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见到螃蟹,馋得口水淌了下来;闻着酒香,昏花的老眼亮了起来,真是妙趣横生。

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是为食螃蟹连命都不要的主。清康熙元年(1662年),52岁的李渔举家从杭州迁居金陵,一住就是近20年,并在金陵营建了自己的居宅别墅——芥子园。芥子园面积虽不及三亩,但经李渔苦心经营,也是小巧精致,别有洞天。他在金陵,尤嗜吃螃蟹。他每年在螃蟹未上市之时,就早早地存好了银子,以买螃蟹之用,家人都笑称他视蟹如命,他自己则戏称为“买命钱”。他把每年的九月、十月称之为“蟹秋”,将积攒的银子大量收购螃蟹,又命家人洗瓮酿酒,以备做糟蟹、醉蟹之用,糟名“蟹糟”,酒名“蟹酿”,瓮名“蟹瓮”。他有一女婢,特别精通料理螃蟹,李渔为其改名为“蟹奴”。李渔对食蟹有独到的见解,人送雅号“蟹仙”。他认为螃蟹是天下最精致的美食,曾写道:“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李渔认为食蟹要遵循自然之道,原汁原味,所以他喜欢将蟹清蒸,不再放入其它佐料。他在《闲情偶寄》里写道:“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而食。”意思是蟹要整只蒸熟,再存在冰盘里,放在餐桌上由食客自己动手剥食。他吟咏道:“蟹乎!蟹乎!汝于吾之一生,殆相终始者乎!所不能为汝生色者,未尝于有螃蟹无监州处作郡,出俸钱以供大嚼,仅以悭囊易汝。即使日购百筐,除供客外,与五十口家人分食,然则入予腹者有几何哉?蟹乎!蟹乎!吾终有愧于汝矣。”

曹雪芹是食蟹专家,他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描写了一场螃蟹大宴,借大观园众人之口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食蟹的方法,如“自己掰着吃香甜”、“多倒些姜醋”、“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性防积冷定须姜”等等。还借宝玉之手写道:“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嬉笑怒骂间,把螃蟹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借写螃蟹,以小寓大,咏物状情,讽刺现实社会。

文学家文章8:桃李之美

文/钱续坤

偶读北宋文学家秦观的诗词,觉得其《行香子·树绕村庄》所描绘的场景不仅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而且动静结合,意趣盎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此刻,我不关心莺歌燕舞与蜂飞蝶忙,关注的只是百里春光和桃李芬芳。

“百里风光”在修辞上属于夸张,因为我们目之所及的明媚春色,毕竟是有限的;而在这有限的视域内,“姹紫嫣红竞相呈”的桃花与“小小琼英舒嫩白”的李花,虽然算不上“群英会”上出类拔萃的旦角,但是如果没有她们的烘托与渲染,春天这出大戏也许会逊色几分,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桃花的出场永远都是那么惊艳。春天的帷幕刚刚拉开,桃树枝头那一个个鼓起的苞蕾,早就耐不住急躁的性子了,她们先在惊蛰的春雷中,将妩媚的腰肢颤动几下,随后立即将粉色的裙裾全部打开,吸引着过往的蜂蝶,前来欣赏她们的灼灼其华,或者回望她们的嫣然一笑。事实上,桃花心里特别清楚,春天的舞台给予她们展示的时间是相对短暂的,所以好锣不用重敲,好鼓不用重擂,她们都在抓紧时间巧施粉黛,或“万枝丹彩灼春荣”,或“凭君莫厌临风看”,或“初将烂醉答春风”……不过,桃花终究是乡野的女子,她们所展示的舞台属于“草台班子”,因此即使红颜绿裙,粉黛含春,也是妖而不娆,惑而不魅,难怪自古以来,多情的公子会在墙外轻叹:且随春光来,把一缕徜徉的轻愁记取;白衣的少年要在篱边惆怅:且随流水去,将一段美丽的往事带走。

李花的性情相对温和一些,她的出场似乎总在不经意间;并且李花具有自知之明,她不与天地的宠妃争奇斗艳,不与素雅的梨花争风吃醋,登上春天的舞台,就用一种质朴清纯表明着自己的存在,这是其他的花朵望尘莫及的,就像一位极品美人,无须刻意梳妆,也能像桃花那样惊艳四座。更为重要的是,李花的胸襟坦荡无私,她不像宫廷中的嫔妃那样喜欢勾心斗角,不像绣楼里的小姐那样偏爱孤芳自赏,懂得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一刹芳华,赚尽所有的艳羡与赞誉,李花便与所有的人间风物一样,开也嫣然,谢也嫣然。难怪唐代大诗人李商隐都要为之吟咏:“李径独来数,愁情相与悬。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减粉与园箨,分香沾渚莲。徐妃久已嫁,犹自玉为钿。”

正是因为颜色上的互为衬托和性情上的相得益彰,桃李在春天的舞台上堪称是标配,可比拟为“绝色双骄”,并且从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开始,就成为貌美的代名词。《诗经·召南·何彼襛矣》中就有“何彼襛矣,华如桃李”的句子。唐代张说也有这样的表述:“珪璋其节,桃李其容。”(《崔讷妻刘氏墓志》)诚然,这种直观的比喻只是描摹了桃李的表象美,并且不像豆蔻那样一登场,就成为“青春年少”的符号;不像荷莲那样一亮相,就成为“高洁正直”的象征。只有到了汉代以后,人们才赋予了桃李更富哲思的意蕴美和更深层次的内在美。《韩诗外传》中就有如下的典故,其卷七《所树非人》云:“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世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唐代刘禹锡“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及明代李东阳“桃李当时盛,葭莩后代连”中的“桃李”,皆为此意;现当代,更是以“桃李满天下”来赞誉教师辛勤耕耘的美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我们在这明媚的春光里,来赏桃花的脸,来观李花的面吧,同时不要忘记对您的恩师道一声:“一腔心血滋桃李,满腹经纶育栋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