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的散文

请欣赏印象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印象的散文1:海派印象

文/尤熹然

海派清口,这是我对上海最早的印象。拿捏着手,抿着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站在舞台中央,揶揄着大小事物和各色非上海人。一直以为海派与京韵、陕佬是一种概念,一种集合,一个很中性的词。那天,忽然看到沈从文等人对海派的评价——道德上与文化上的“恶风气”,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拍”相结合。有点不平,但沈老说的确实有些道理。这不就是我们心中的上海人吗?骨子里总有那么一股高傲,就算再平凡不过的水果摊老板也可以说串英语,转过头再和“外地人”矫情论价。他们讲究、精明、琐屑、世俗……

这样的海派印象是有历史渊源的。在古代,上海太小,叫华亭,是当时由拳县东境一个亭子。成为一个县是在唐天宝十年。一代又一代的渔民站在海边,被海风吹着,晒红双颊,土里土气地说着京城官员听不懂的方言,中规中矩上缴税,吃着粗茶淡饭。直到1842年的夏天,渔民们看到远方驶来一个不知比自己渔舟大多少倍的庞然大物。不知所措的渔夫们躲到各自家中,看那金发碧眼的人们拆拆建建。转眼间,渔村变成高楼大厦。渔民们的生计也淹没在汽船喷出的烟雾中。他们看着来来往往衣着光鲜的人们,抛下手中的旱烟,恨恨地吐了口气,从社会最底层的黄包车夫干起,终于有些人混出天日。这好生活来之不易,自然时时精打细算,看着那些大包小包从外地赶来看高楼大厦的人,心中仿佛看到原来的自己,但脸上还是写有容易察觉的不屑。

花旗银行来了,汇丰银行来了,上海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上海滩边的一座座洋楼建起来。大钟每隔15分钟一响,提醒着人们时光的飞逝。穿着新式旗袍的丽人谈论着饰品的样式与各家太太的八卦;黄种人脱掉长袍马褂后穿上定制西装,他们讨论着地产的价格与企业的竞争消亡。花茶、沪剧、三拜九叩不见了,拉菲、戏剧、酒吧咖啡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中。好不容易从“天国朝上”的思想中缓过神来的上海人,在适应了西方的大胆开放后,看着那懵懵懂懂的外地人,少不了一阵唏嘘。

一下子说了好远。该说说沈从文先生所处的文学领域了。海派文学给人的印象是市井的,矫揉造作的,但这有何不可。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那句名言“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我们看到这些“矫情”作家的内心。他们生活在最新潮又最动荡的上海;他们一边喝着朗姆酒,一边听着胡琴依呀地拉响;他们在夜上海中游戏青春,又在白首时感叹不尽的苍凉。他们相信命运,一天天过着精致日子,看香炉中的香一点点烧尽。

同燕京大学的那些在演讲台上拍案而起的教授文章不同,海派文学不像刀刃划破一个时代的囚笼,不像利剑直指明天的曙光。它太文艺、太真实,反而使人们误以为它是上不了台面的轻小说;但它又是那么细腻,那样婉转,热衷于在都市生活中炫耀五光十色的美,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

也许是古时太小,面对各方质疑的目光,上海急于证明自己,把自己摆在鲜明的台面上;也许是西化太早,它忘记了古中国的样子,俨然成为一个把乌丝染成金发的时髦女郎……总之,这时的“海派”早已没有贬义。

印象的散文2:两代人的压岁钱

文/罗冬蕊

童年的印象中,新年发财,就是“新年来了能发财”。第一次拥有新年的意外之喜,正是在开始收到压岁钱的那年春节。母亲和表姨是村里仅有的两名“吃国家粮”的人,所以,能够在过年给得起压岁钱的,也只有我们两家。

每到春节临近,我们就格外盼着见到表姨,用意不言自明。我们姐妹仨,每人2元,表姨得付6元,这相当于她工资的三分之一。而表姨只有一个女儿,她只能收2元,这样,每年表姨都得多付4元。为此,母亲总有些过意不去,每年都想办法用别的方式还上这4元,而表姨又说什么也不肯要。2元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可以给我们买好多小人书、冰糖葫芦、鞭炮……但往往没出完年,小口袋里早空空如也。那时我们好盼望长大,因为只有成了大人,手里才有花不完的钱。

直到自己做了母亲,我才知道另一个情况:母亲和表姨给压岁钱的对象,远远不止我们几个孩子,还有双方的亲戚,主要是一些老人。但老人们多半舍不得花,会将钱留着给家里条件最困难、年纪最小的孩子。为了应付过年的压岁钱,母亲们从半年前就开始省吃俭用,为的是让村里的亲人们过年时都图个“新年发财”的吉兆。现实的新年,于她们而言,不是发财,而是退财。

那一年,父母正式退休,给老少两代人打压岁钱的接力棒也开始传到我们手上。这时候,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压岁钱的对象和数额也越来越大。去年过年,应付完村前村后的一切,将最后一个红包交给母亲时,母亲却悄然在里面加上200元,反给女儿了。我说什么也不干,坚持要母亲收下。母亲解释说:“妈现在有退休金,够花了。现在年纪大了,吃不了,用不了,还不如交给你们,让家里的新年多些吉祥和快乐。”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在淘气的孩子们眼里,压岁钱是永远不够花的;而在年迈的父母眼里,压岁钱是永远花不完的。父母们年轻的时候,是家里最缺钱的时候,也是他们最能享受生活的时候,但尚未懂事的孩子们,缺了最关键时刻的孝心。

今年新年,我准备带上年迈的父母,到外面过一个旅行年,尽管这份孝心有些迟到,但我相信,这会是一笔令他们最开心的压岁钱。

印象的散文3:印象记

文/大鹏

女友的一句话唤起了我残留的印象--她告诉我,说有好几个人对她说说我很花心。对于此,我只说了一句话--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确有其事。然而,内心的不平静使我深深反思,也唤起了那余留在脑中的印象。

我还没能清理一些残存在我心底的印象,尽管已是物是人非。我不能忘了她们给我留下的印象,即使我不知道她们是否已忘记了我的存在,可我终究还是存在了她们曾存在过的意识。就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有些人孙然已远离了我们,却把背影留了下来。对于我,我不曾后悔遇到了谁,也不曾后悔爱过谁,更不存在还在记恨着谁。她们的存在给过我喜,留下过悲,残存过痛。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却已觉得没什么了。如果真还存在什么的话,我只能遗憾的说一句,那是曾经的恋爱悲剧。

每个人都想上演喜剧,可偏偏不同程度的演了悲剧。我不再想提及那些悲剧,只是不想把过去那些伤痕暴露出来。那些曾给我希望,给我憧憬的人让我不断失望,最后我只能被迫的接受她们留给我的印象。我也想忘,终究还是存在了印象。我知道我还是忘不了了。

夜深人静,我偶尔还是会想起她们,我不知道她们现在过的如何,脾气,性格还是不是还是以前那样,是否已遇到一个合适的伴侣等等。我甚至快忘记了她们的相貌,只记住了一个存在的代号外加一个残存的印象。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说我薄情寡义,但那些已不显重要了。曾经她们对过我好,我也曾深深爱过。只是我们不再一路,也就失去了一起的目标。

旧印象已呼唤不回来,过去的也就成了过去。我只能把她们深深的埋葬,就算哪天挖掘了出来,也只能算是段红尘往事。只有眼前的才是必须得把握的~珍惜的。

我不后悔我爱过,只是遗憾不能爱到最后,所以我把希望放在将来。我埋藏着自己的内心,隐匿着这点残存的印象,代表着我对未来的向往。

我很想知道花心一词的评判标准。如若知晓,我就知道怎样还算不花心。我不记恨那个说我花心的人,至少我知道她待女友很好。我不能拿着自己也弄不清的问题去对待一个很诚恳的态度。当然,我也不知道我是否在花心,就像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很专一一样。兴许,不同的角度造就不同的人吧。我的存在也不会以任何人的意识而发生变更。别人可以随便的对我评价,只是我不能任意的改变。

我不曾薄情于谁,更不曾花心与谁,只是我按着自己的路在走,至少我不曾认为自己错了。我爱过我印象里的人,但我更深爱着现在爱着的人。曾经的成了我的印象,我期望现在能到未来,不在存在我的印象记里。

印象的散文4:再上龙首山

文/许世礼

在我的印象中,龙首山是一座神秘的山,一座荒凉的山,一座贫瘠的山。它除了有许许多多的传说外,就是那秃秃的山头,干涸的山沟和贫穷的山民。

记得老人们坐在街头给很小很小的我们讲述龙首山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其实龙首山就是咱们常说的边耀山。”

说起边耀山,人们都知道那个边耀山狐子成不了气候的传说。

传说边耀山很早以前是个很美丽的地方,山坡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山沟里奔流着欢快的小溪,果树上百鸟争鸣,果树下百兽竟舞,百花齐放。溪水边美丽的姑娘和身体壮硕的小伙子对着山歌,传递着爱情。那歌声在山沟里穿来穿去,引得山花摇曳着为他们伴舞,山鸟们唧唧啾啾为他们伴唱。边耀山真像世外桃源一样美丽。

有一天,一只修炼多年的狐狸精窜上山来。它走遍了一条条山沟,游遍了一道道山梁。它被这里的美景陶醉了。它想,要是把这里变成我的乐园那该多好。让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为我生长,一鸟一兽都听我的召唤,这里的男男女女都成为我的臣民。它有了这个念头可没这个能力,因为它还没有修炼到那个境界,只能是空想而已。

一天,一只老狐狸告诉它说,你要想早日得道成仙,必须接人的口气。你说“成呀,成呀!”有人接着说“成就成哇”,你就成了。狐狸精一听,很快回到了边耀山,它使出浑身解数逼人们就范。山上的果子快要成熟了,它便施展法术把树上的果子全部打落。山民们去采摘果子的时候,看见地上全是臭果子。庄稼快要收割的时候,它同样施展法术把庄稼全部毁掉了。它给人们托梦说,人们要是能顺着它的意,让它快快成仙,它便能保证边耀山的一切年年完好无损;不顺从的话,它就会施法把边耀山变成不毛之地,让人畜受苦受难。做完这些事,狐狸精就到处走窜,边走边喊“我成呀,我成呀!”人们听到这喊声很害怕。既不敢说让它成,也不敢说不让成。

边耀山有个放羊的小伙子,长得憨里憨气的,被狐狸精看中了。一天小伙子赶着羊群来到一面草青花美的山坡上,羊们在坡上吃草,小伙子就躺在一棵果树下,边乘凉边唱起了动人的山歌,心里美美地想着和自己要好的山妹子。狐狸精听到歌声窜了过去。它围着小伙子边转边喊“我成呀,我成呀!”它希望小伙子能说出它日思夜想的那句话。小伙子见一只火红的狐狸说着人话,围着自己转,心里明白了,这就是那只给人托梦的狐狸精,就是它把山里人弄得惶惶不安。小伙子真是气愤,恨不得一鞭子甩过去,把这个害人精打死。狐狸精越转离小伙子越近,小伙子坐起来越看越气,愤怒地指着狐狸精说:“你成球哇!”满怀希望的狐狸精一下蔫了。它修炼多年的道行被毁了,气得像疯了一样,张开利爪向小伙子扑来……小伙子的眼睛被它抓瞎了。

边耀山的山民们非常佩服小伙子的勇气,感谢他没让狐狸精的阴谋得逞。

狐狸精带着对小伙子的仇恨,带着对边耀山的眷恋,离开了边耀山。它要报复,要把边耀山毁了。它找到它的舅舅——一条恶龙。那条恶龙住在河北,离山西不远。恶龙听了外甥的遭遇,勃然大怒,它决心把边耀山的水取光,让绿山、富山变成秃山、穷山,为外甥出一口恶气。恶龙长得又大又长,它的头来到了地处山西北部的边耀山,身子和尾巴还在河北省境内。它张开血盆大口,一夜间喝光了边耀山小溪小河的水,也吸净了一条条山泉。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恶龙正准备离开,却被一个早起倒尿盆的妇女兜头泼了一盆尿。传说阴阳尿能镇妖慑怪,恶龙被冲当下就不能动了,后来就死在边耀山。据说恶龙死后就化作一条山系,叫龙山。它的头就叫龙首山。

民间的传说总是孕含着老百姓的某种愿望,或者传递着某种古老的信息。我想边耀山狐子的传说也正是这样。据载边耀山很早以前,的确绿树成荫、美丽富饶。因为某种历史原因或者自然灾害,才改变了这里的环境。人们代代相传,在这样的传说里,融合进了自己的希望或愿景,希望那条龙活过来,把吞进肚里的水吐出来,让这里重新富裕起来,美丽起来。

龙首山我去过一次,那还是上高中的时候,我和四位同学相约去镇子梁水库游泳。说是去游泳,其实是看别人游,我们一个个都是旱鸭子,只在水库边洗洗,往里面走走都不敢。看腻了,就说笑着去爬山。爬的就是水库上面的龙首山。那时的龙首山给我留下的记忆,太荒凉,就像一个手艺并不精湛的剃头匠,拿着一把并不锋利的剃刀,剃出一颗留下高低不一、毛茬斑斑驳驳的光葫芦头。沿着土坡爬上去,虽然是盛夏,我们只看到一些稀稀拉拉发黄的茅草,还有庄稼苗似的发黄的小松树。那些树可怜兮兮的样子,让人担心说不定哪天就夭折了。从下面望上去,山上挂着的一片片庄稼,就像陈旧的破布片,晾晒在炽热的太阳下面。干旱使这里失去了精彩,也失去了活力。我们的兴致立马淡了,很扫兴地离开了。都说,还叫龙首山呢,叫秃头山倒很确切。

再次到龙首山的时候,脑子里还存着当年的影像。那天大家兴致很高,坐在豪华的大轿车里,一路谈笑风生。我虽然坐在车里,心中却不以为然。怎么想到去这么个鬼地方。有人提到几年前,镇子梁水库青天白日里突然一个庞大的水柱旋转着,直入云霄的事,这事在全县引起了轰动,好事者把那次沿海地区常见的龙卷风,演绎成“龙现身”、“龙钻天”,说龙首山的“龙”活了。甚至把镇子梁水库改名叫“龙潭湖”。我对几年前的那件事也感到讶异。要说龙卷风在沿海地区那是屡见不鲜,而在内陆地区还从未听说过这种事发生。讶异归讶异,对“龙”活了这种说法,我觉得可笑。

车子开到“龙潭湖”边,只见湖里的水因持续大旱少了许多,绝没有我们当年来玩时那样浩浩淼淼的样子。倒是从下面望上去,龙首山郁郁葱葱的松树和特别醒目的山门吸引了我。这是啥时候栽起的树呢?难道是当年那些小松树长成了?汽车蜿蜒而上,我的心被紧紧地吸引和深深地打动了。这里何止是树绿的苍苍茫茫,绿得诗情画意,连路都修到了山顶,飘带似得潇洒,还有那些遍布山坡的水池,像一只只山的眼睛,亦或一面面透亮的水银镜子。汽车爬上山顶,停在那座鲜艳靓丽的凉亭前,我的心豁然开朗,哦,龙首山真是变得不敢相认了。

这里完全和传说中的情景一样了,随车的导游说,二十多年来,这里已经栽植樟子松、油松、杏树、枣树、紫穗槐、柠条等各类树木三万多亩。为了让栽下的树成活,水利、林业、交通三大部门,联合作战,把水库的水引上山,把水泥路通上山,才塑造了一座新的龙首山。是啊,龙首山真像传说中的一样了,春天山花烂漫,夏天林木葱郁,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绿意融融。我们站在凉亭里,只听得山鸡呱呱呱地叫着,各种鸟类和唱着,野兔在树林里忽隐忽现,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忽然一只火红的狐狸从不远的水泥路上窜过,钻入树林。惊喜刚过一阵山歌又从山那边飘过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龙首山那个传说。一位文友高兴地说,这情景多像传说中的样子,山清水秀,林深草茂,微风馥郁,山歌阵阵。唱歌的一定是个放羊的小伙子吧。随即“噗嗤”笑出声来,笑自己玩起了穿越,难不成那只火红的狐狸就是当年那只狐狸精呢。

下山的路上,别人都在谈论龙首山的巨大变化,说这里变成了游客向往的旅游风景区。的确,应县虽然有闻名中外的释迦佛塔,但只是一个景点,有了龙首山旅游风景区,和跑马梁旅游风景区,客人就可以领略一下我们这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龙首山的“龙首”真的活了,只不过这里的“活”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这是劳动创造的美丽风景,更值得欣赏,更值得赞美。

印象的散文5:千顷碧波间的芬芳

文/陈瑶

印象中的浙江嵊泗花鸟岛,应该蕴藏了无穷的神奇魅力,因为“花”与“鸟”组成的岛名,总是让人遐想万千。这个夏天,一次浮光掠影式的游走,不经意地让我和她邂逅了。

从父辈、或者祖辈的口中,我就听说过闻名遐迩的嵊泗花鸟灯塔,今天就真正来到了花鸟岛上的灯塔村。盛夏时节的灯塔村,浸润在湛蓝的海天怀抱之中,显得更加古朴而悠然。漫步在渔村铺满碌孔雀石的小路上,一切都那么自然而清新,似乎都是刚刚被海水洗涤过一样,一石一瓦,纤尘不染。石砌的房屋四周,绿荫婆娑,墙面上斑斑点点的青苔和纹路,仍轻声低吟着那古老久远的历史,前庭后院随处可见藤蔓满枝,点缀成海岛渔村独特的风景。

路旁一棵参天古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同行的友人说,这是沙朴树,海岛特有的树种,至少有200年历史了。树身高大粗壮,虬枝峥嵘,叶茂根深,翠绿的叶子细细密密,伴着海风轻拂,飘来一股清新的凉意。向下俯视,宁静的海面犹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释放着梦幻般的流光异彩。港湾中停泊的渔船,高高支起的桅杆,在海风中轻轻摇曳;金色沙滩上,是孩子们奔跑、追逐的快乐身影;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堤岸边的石凳上拉家常,见我们几个走过,友善地微笑着。一切的景致,无不充满和谐安逸。

穿过小渔村,我们徒步直抵花鸟灯塔。这座由英国人出资,始建于1870年的灯塔,无疑成为了花鸟岛的地标性建筑。它静静屹立的身影,伟岸而又镌刻着沧桑,像一位阅尽风霜的智慧老者,解读着历史的凝重,让我肃穆地仰望它所承载的140多年的历史。

去花鸟岛,自然不能少了与大海的亲密接触。到海滩游泳、嬉浪,在远离城市喧嚣之后,我们如同一群放飞的鸥鸟,迫不及待地奔向大海的怀抱,尽情享受大海赐予的清凉,在扑腾、嬉闹和欢笑声一起随着飞溅的浪花四处泼洒开来时,我们已经濯洗了浑身的疲惫、压力和情绪。沉醉在凉爽的海水中,看碧蓝纯清的潮波在我身边推出一小堆一小堆洁白的浪花,忍不住用手去捧,而抓到手里的,却又是一捧清凉纯净的海水了。日将偏西,终于在同伴的催促声中我和细浪做最后一次拥抱。赤脚踩着细柔的沙滩,软软的,暖暖的,一种爽滑的惬意从脚心刹霎时渗透到全身。

暮色渐至,海滩逐渐回归到了静谧。薄暮浅醉。驱车驶向花鸟岛的高处,俯瞰花鸟岛全景,礁石、巨岩、青山、屋舍、点点帆影……散落在那一片蔚蓝海天,耳畔掠过阵阵清凉的海风,远远眺望,连山峦之间的雾霭也似乎被裹上了一层淡淡的蓝色,显得绚丽而神秘。沿途低矮的山坡上都是翠绿的灌木,点缀着漫天飞舞的芦苇花,构成小岛独特的风景。忽然发现绿树丛中绽放着一簇簇粉红色的合欢花,娇艳而缤纷,像一团团绯红丝绒,夺人眼球。

花鸟岛,千顷碧波间的一抹芬芳,我一定还会择时再来探寻!

印象的散文6:雪楼印象

文/张士方

诗人洛夫先生的大名,在大陆时好像听说过,但印象不深。来温哥华后,与画家李默先生谈论诗时,他常提起洛夫,他对洛夫的文笔十分推崇,叫我读读他的新诗,当时我正迷恋于近体诗和对联,心中没有空间容纳新诗。最近,翻译了一些英文诗,因有部分是用自由体翻译,所以希望接触一下新诗。

经李默先生介绍,有幸拜访这位仰望已久的大师级诗人。洛夫先生与我之间的年龄差距超过四分一世纪,作为一个后辈,拜访一位名闻中外,境界高深的诗人,真担心自己能否跨越年龄与思想的鸿沟和他沟通。没想到,见到洛夫先生时,我的忧虑被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谈吐一驱而散。我们一见如故,没有客套。一坐下,我便拿出以前的发表过的近体诗、对联及最近的译诗请教他;他也把他最近写的几副对联与我分享。

想不到,洛夫先生除了精于新诗,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也颇为深入,书法的造诣也非常高。

洛夫先生的家,可以说是一间艺术馆,一进门,一阵墨香扑面而来。迎面是一块刻着“雪楼”二字的大牌匾,它是画家李默先生的行草木刻作品,绿色的字体苍劲挺拔,颇有翠竹傲雪之气概。大厅近处悬挂着唐代高僧贯休的名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从古朴飘逸的隶体中看出,其书法功力不下五十年。洛夫先生说,这是他的书法老师的墨宝,他现在已年过九旬。大厅深处则是洛夫先生自撰自写,具有新诗韵味的对联:

秋深时伊曾托染霜的落叶寄意

春醒后我将以融雪的速度奔回

该联用行草书写,柔情密意、自由奔放、一气呵成,既有落叶般的洒脱,也有融雪般的流畅。这是洛夫先生比较偏爱的作品,此楹联是他回大陆时特地请一位木刻家刻制的。

不知老师不介意我的直率,还是觉得我们在论诗时的投契,虽是第一次见面,他就主动给我送了一幅不带外框的行书墨宝(《念奴娇-赤壁怀古》末五句)。洛夫先生说,它曾参加列治文某书法展。前天,又把我为他改了一字的五言联,写成行草送给我。诗人的慷慨,简直让笔者受宠若惊,激励着我对诗歌方面的探索更加努力。

最为荣幸的是,洛夫先生还特别邀请我参观了他的书房。还没进去,门前走廊地毯上铺满的一幅幅刚完成的书法作品,已在一旁列队欢迎我的到来。这些具有云之飘逸、水之流畅、龙之飞舞的行草大字,把我引进他的房间里面,此刻我才醒悟,雪楼的幽香就是从这里飘出。

书房朴实无华,除了一张大书桌、一个大书橱、一些文房四宝和墙上悬挂着的书法作品外,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书橱上的空间,差不多全被他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研究它的作品所占据。主人的著述甚丰,光是自己的诗集就有二十多册,还有几本散文集、几本评论集、几本译作;另外由他主编的、和别人共同主编的诗集,以及入选他作品的诗集更是不可胜数。洛夫先生这几年来流传海内外的不少书法作品,已经出版的散文集《雪楼随笔》和即将问世的,洋洋万言的三千行长诗《漂木》就是这个雪楼的伟大产物。

雪楼不仅是洛夫先生的文艺工场,同时也是文人雅士聚集的沙龙。在这里,主人会见和接待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骚客:本地的、中国大陆的、台湾的、美国的、加拿大其他地区的……此外,洛夫先生还每月一次,在这里主持他创办的“雪楼小集”。本地的诗人、作家、画家、书法家、艺术家等都按时来到这里,互相交流他们的文艺创作心得、讨论当今海内外华文的文艺思潮、发表各自的不同观点、评论、诗歌朗诵与欣赏、畅谈古今中外文化……

雪楼是诗魔驰骋的世界、雪楼是墨龙飞舞的天地、雪楼是新一代诗人的源泉。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条巨龙带领着一群小龙,从雪楼腾空而起。

印象的散文7:乔布斯式脾气

文/韩浩月

在我的印象里,真实的乔布斯应该是个拘谨的、偏严肃的、因为要求完美而时常让身边人感到不适的家伙。但在电影《乔布斯》中,你更多地可以看到一个敏感的、文艺的、对艺术与美有执着追求的家伙。真实的乔布斯可能不会讨女人的欢心,但电影中的乔布斯,应该是集工作能力和爱的能力为一体的超人。

不爱洗澡,爱打赤脚,浑身散发的“味儿”让公司同事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乔布斯,年轻时很难有太多姑娘喜欢他,但他的特立独行以及放荡不羁的劲儿,确实也能吸引到个别审美趣味独特的女孩。如同片中他在大树下搭讪的那个姑娘说的,“当你灵魂出窍的时候我就会想你……”就是这样一个时常灵魂出窍的男人,洞察到了未来,并用自己执拗的性格,闯出一番天地。

乔布斯的身上有不少缺点,比如难以与人相处,拒绝与亲生女儿相认等等,即便在他被神话到极致的时候,仍少有人觉得这些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有人觉得乔布斯的自私源于他出生即被父母抛弃的经历,但这些和他的非凡创造性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单就乔布斯故事的励志性而言,悲惨童年和凄苦的求学生活,或许更能映衬出他成功后的辉煌。

生活中像乔布斯这样自私、不近情理、性情古怪的家伙太多了,相信不止一个女孩都讥讽过自己的男友,“你有乔布斯的脾气,怎么没乔布斯的才华?”的确,才华才是真正让乔布斯闪光的理由,或者说,超于常人的坚持,恰逢其时的历史环境,再加上一帮擅长帮忙的朋友,最终成就了他。

感情生活永远不被任何女人困扰,被当成乔布斯的成功密码之一。在别人谈恋爱、享受家庭生活、外出旅行的时候,乔布斯把时间用在了电脑主板上。当天才男人专注于某个领域,过于丰富的感情生活的确会带来不小的困扰,中国早有古训“先立业,再成家”,所以,当一个女人铁心爱上一个乔布斯式的男人时,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包括他对你的存在熟视无睹,你所占用的他的时间不足十分之一,以及他努力了,但结果仍然一事无成。

电影中的乔布斯是有魅力的,主演阿什顿·库彻比乔布斯要柔和、文艺许多的脸庞,以及他主导事物前进时的霸气,都很容易征服一个女人的心。但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电影很真实地记录了乔布斯的事迹,但作为观众,一定要知道文艺作品里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只有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你才会懂得如何处理你对一个男人因失望而产生的低落心情。

有些领域的天才是只可以用来仰望的,伴之左右,会很轻易地发现,除却他们那种神秘的天才能力,在其他方面,他们与普通人无异。所以,乔布斯式的男人可遇不可求,遇到了这样的家伙,如同把大象装进冰箱,办法有许多种,但真要去实施,还是太困难太困难了。

印象的散文8:昆明之春

文/吴佳霖

春天,给人们的印象总是百鸟争鸣,百花盛开,而昆明之春正是如此。只要是风吹过的地方,阳光照射到的地方,都能发现春天的影子。

人们常常用“春城”来形容昆明,因为它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但我觉得,与其叫“春城”,还不如叫“樱花城”,尤其是在春季的时候。

在昆明有这样一处影子,就像是春天的家,总能够让人们知道春的到来。它就是——圆通山动物园。

春天一到,动物园就变得生机勃勃,动物们离开窝,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和和煦的春风。樱花也绽放出最美的笑容,迎接春的到来。

这里的樱花可以说是最美的,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驻足欣赏、拍照;这里的樱花也是最特别的,因为它颜色之艳、数量之多。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全是樱花的海洋,一团团的樱花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棉花田;一片片的樱花就像是一张柔软的、粉色的羽绒被。这些樱花个个咧嘴大笑,无一不欢庆春天的降临。

走在樱花树下,就更显得壮观了。抬头仰望,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天堂——天是粉色的、空气是幽香的……在这梦幻般的世界里漫步,实在令人心旷神怡!回到现实,这里的一切仍是那么的美丽,樱花树一棵挨着一棵,樱花又从树枝开到树梢,每个人看后都会感叹原来春是如此的迷人。

樱花的花期是短暂的,但它带给人们的烂漫却是永久的。春天也是如此,即使它转瞬即逝,但带给人们的快乐和美好也会是永久的。

这就是昆明之春的魅力,它可以让花儿绽放得美丽多娇,也可以让人们沉醉其中,更可以成为一张昆明的名片,享誉世界!

印象的散文9:印象梅花

文/李瑞华

对于梅花的印象,最初是从画册、文字里。一幅一幅的写意梅花作品赏心悦目,苍劲古拙的虬干,杂乱而有序的梅枝,艳红的梅花,含苞的、绽放的,一束一束,吸引着我的艳羡和喜欢。而在那些大家的文字里,也是各显或细腻或婉约或粗放文字表现手法,饱蘸情感的墨汁,多对梅花洋溢溢美之词,那些对梅花的赞美颂扬已经无以复加,所以,对于梅花,我实则是没有资格再写了,更多的时候,我只是怀着一种崇敬之情来欣赏或者感悟,所以,梅花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时候是绽放在心底的敬仰。

其实,故乡本没有梅花的,我所居住的这个地方并不盛产梅花,只能间或在公园里见到过腊梅的身影,然而,尽管这样,我还是对于她有着难以释怀的情结。腊梅,普普通通,没有金桂的芳香,桃花的艳丽,白杨的伟岸。然而,她有一种刚毅的风骨。敢于在荒芜的季节里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在凄厉的环境中固守。

腊梅,绽放着一种精神,绽放着一种品质,绽放着一种希望。在我的笔下是一种永远写不完的意象,在我的心里是一首永远唱不厌的歌谣,在我的眼里是一幅永远看不够的画册。她敢于拒绝平庸和脆弱、肤浅与轻浮、空洞和苍白。没有一种冷风能阻挡她心灵的歌唱,没有一种阴雨能淋湿她精神的彰显;没有一种冰雪能够折磨她傲骨的躯体,没有一种诱惑能够改变她对冬天的执着;没有一种力量能够动摇她对春天的信赖。

腊梅,我在风雨中读你,读你火红的脉动。读懂了故乡人敢想敢干的强悍风格、艰苦创业的可贵精神、崇文尚武的良好氛围、厚德载道的美好传承。

多少回,用深情的目光,眺望你严寒中绽放的姿势;多少回,在历史轮回的支点,与你幸福的相遇。曾经在梅花中尽情呼吸,感受那与春天贴得最近的心灵,感受梅花血性的诗意。我希望做一朵高洁的梅花,一起寻找美丽的写意。

深深的爱你,梦中的腊梅,你是我远方眺望的一道风景。

印象的散文10:香甜的 年馍

文/张建树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进入腊月,意味着过年就进入了倒计时。过年时才能吃上白面馒头,孩子们一天天掰着指头盼着新年来到。

曾记得每年进入腊月二十,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蒸年馍。想起蒸年馍,我就想起了贫穷而快乐的童年。

蒸年馍是我们豫东农村人的传统习惯,老人们说,整个正月里都不兴做馍,一定要做够吃到二月二的。那个时候农村非常贫穷,吃的都是粗粮,诸如红薯干、玉米、高粱等,蒸年馍的时候不外乎蒸些玉米面、豌豆面团子之类的馍,只蒸少量的白面馒头和一个团圆馍。

蒸年馍不是一个人的活儿,邻居们都是相互帮忙。到临蒸的时候,大家会不请自来,和面的和面,烧锅的烧锅,蒸馍的蒸馍。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有说有笑,热热闹闹。

蒸年馍需要旺旺的火,可别小看烧火这活儿。这烧火还是有很多讲究的,不会烧的,十有八九会洋相百出。揭出来的馍,外边焦里边生,外层苦的不能吃,里边却还是生面糊,即使重新放回锅里做,做出来的馍也又难吃又难看。

可会烧火的,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别看不慌不忙的,斜躺在锅门前的柴堆上,帽檐盖着额头,翘着二郎腿,嘴里叼着一根烟袋,悠闲悠哉“吧嗒吧嗒”地吸着烟,可心里有数。先是大火烧,等烧的差不多了,立即抽掉锅灶里的柴火,转成小火、文火,闻闻锅里飘出的丝丝香味,赶紧停火,又继续躺在锅门前吸烟。等一袋烟吸完了,锅里的馍也焐好了,开始揭馍。做出的馍不但萱而好看,而且十分好吃,不论是杂面、白面蒸出的馍,吃在嘴里都十分筋道。

蒸年馍的时候,孩子们围在好面馍(馒头)旁,就像一圈守候的小燕儿似的,两眼巴巴地盯着白面馍,嘴里的酸水“嘟嘟嘟”地往下流,趁大人一眼没看见,就贼似的赶快伸手揪上一点白面馍吃,被大人看见了还要挨揍。

大人们轰小猪仔似得往外赶,孩子们就是不肯离开半步。等把馍蒸完以后,主人首先拿起一个热腾腾的白面馍,款款来到大门前,念念有词先敬好各路的神仙,之后转身回到屋里,才分给孩子们吃。

现在的人们一日三餐吃细粮馒头,对白面馍似乎没有特别的食欲,可过去则不然,那时候人们因为穷,吃的最多的是杂面馍,只能盼到过年时才能吃上几天白面馍,因此吃起来分外香甜。

不知怎的,同是一样的白面馍,现在吃来却索然无味,远远没有过去那样可口……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