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文章

请欣赏长城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长城文章1:登长城 做好汉

文/蔡子旸

毛主席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年暑假我也当了回好汉。

那一天,当我们来到位于居庸关的长城脚下时,远远望去,就像书上说的:那一条长龙就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成就!

开始的时候,我体力充沛,可没过多久,在烈日的照耀下,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嘴里不停地喊着:“累死了!累死了!”这时,妈妈鼓励我说:“小小男子汉,不能怕累!”我继续向前行进。

前面的路越来越陡,几乎是竖起来的,我看得有点胆战心惊,两腿发软,心里又打起了鼓:“这么陡,就不要爬了吧!”我正想一屁股坐下的时候,听到边上一位爷爷喊:“小男子汉,加油!”突然一串串成语跃入脑中: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滴水穿石……这些成语点起我的激情,城墙上的爬山虎不停地摇曳着,仿佛也在为我鼓劲。我感到浑身又充满了活力,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个好汉,于是擦了擦汗水,鼓足劲继续向上爬……

当我到达顶端时,终于可以大声地呐喊:“我成功了!我是真正的好汉!”

长城文章2:长城游记

文/朱玉婷

早就听说长城雄伟壮观,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去长城看看,似乎成了我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今年暑假,爸爸要去长城,在我的“苦苦哀求”下,爸爸才同意我去。

我们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远远的我就看见了长城,心中顿时激动不已。看,那雄伟壮观的长城隐伏在群山之上,远远望去宛如一条沉睡着的金色巨龙,盘卧在连绵不断的山间。我真恨不得长出一对翅膀,一下子飞到长城上去摸一摸它。这时,爸爸告诉我,长城已经有3000年多年的历史,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经多个王朝的修建,仅建秦长城就用了整整50年。

“登长城了!”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在爸爸的带动下,我们一步一步地向上爬。终于上了长城。我扶着城墙向下望去,只见山连着山,树连着树,一片绿意。看着看着,我不禁佩服起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来:建长城的石头那么大,每个都足足有一两吨重,而在当时落后的条件下,没有起重机,没有货车,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双手一步一步地推移上去,这样的劳动整整持续了50年。抚摸着长城,闭上眼睛,我仿佛听到它深沉的呼吸,仿佛看到未来兴盛的祖国……

啊!长城,你不愧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不愧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不愧是中国的象征!我们爱你,中国之魂——长城!

长城文章3:长城秋雨夕

文/贾宝泉

雨中登长城,秋风萧瑟无限意。

雨是今天的雨,长城是昨日的长城。

北国深秋的雨,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温柔缠绵亦如南国梅子黄时雨。雨催开伞的花,红的,绿的,黄的,叫不上颜色的,八达岭的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便蔚成伞的花圃;伞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徐色皮肤的,满世界各色皮肤的,都来了,都来到这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一起笑着,嚷着,用手指点着,谁也不肯让心神稍歇。十月的潇潇雨不曾邀来雷声,人们的欢声笑语便是轻奏的雷鸣。

长城又称紫塞,长城外又是塞外。幼时夜读古典诗词,“塞外”的字眼时常让我惊心休目,拖两行细长的清泪,点点滴滴,点点滴滴,落在线装书上,湮湿一片宣纸的黄土地,为筑长城的流民,为哭倒长城的孟姜,更为去国怀乡的戍边将士。微风轻摇豆油灯焰,把亡故的帝王后妃、才子词入、离人思妇一起投影到我的心幕,这几千年的电视连续剧得播映多少个时辰?像我这样读长城哭长城的少年一定不少,从古以今到未来,泪水积少成多,就连绵成代代秋雨,打湿秦时天空,汉时天空,元明的天空,直到中山服牛仔裤的天空,直到几千年以后红男绿女们美丽的天空,远古的气息就这样给代代秋雨闪回,闪回到长城还在人世的时候。

不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不再是“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癖”,不再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再是“胡儿眼泪双双落”。如今一统了,紫塞内外飘扬的是同一面旗子。远近的烽火台还在,东一座西一座结成抗风林。长城上依然有汉家兵将,头载金盔身着恺甲,不过并不出征,而是笑容可掬地为中外游客导游。

秋雨越来越浓,转眼间就密似珠帘了,而游人并不减少,反倒越来越多。

一朵又一朵的浓云依恋在长城垛口上,随着长城追随到目力不到的远处。雨中看不远,但我推断得出,浓云下面一定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满世界各色皮肤的;而云朵外,依旧是长城,长城的前方,还是云……

长城外边是花是草是树,塞外的花、草、树。高挑的白桦挺起胸脯做着雨中浴,绰约的美人松虽然给秋雨琳湿了头发,依旧练着舞功,柿和枫执拗地持守霜重色愈浓的性子,分别着一身淡黄、轻红;特别是枫,岁岁年年云鬓样,秋雨不改旧时妆,云雾重了它是轻红,云消雾散它是深红,我行我素地自甘寂寞地守在立着长城的山上,年年的云雾没有漂白了它,倒是它把云雾染红了。

树间安谧地饮食的牛羊,有牧童吹着竹笛来往。他不用鞭,笛声依约是他流动的鞭。人和牛羊都做着雨中浴;牛蹄下的草,绿得深,绿得重,发射翡翠的冷光,俯俯仰仰迎送旅人;草间的野花,虞美人们,波斯菊们,蓝鸽子花们,静静地编织一片云,翌晨挂在天上就是朝霞了;花下的蘑菇一柄柄都是白绸伞,我想,这些伞下一定有许多小甲虫躲雨,那些年长的甲虫们,一定会展开薄翼遮在小儿女们头上的。

树外的古道两旁,小桥流水隐约,竹筒人家宛然画图。古道上有汽车竞赛长跑,在山腰写着一个又一个“之”字。古道用它久历风雨的肩膀扛起现代文明。

当年筑造长城的流民和兵卒,未必想得到他们给后世留下珍宝,更不会想到几千年以后有个农民的儿子叫毛泽东的,说了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话,给人勃写碑上,竖在长城边侧;也不会想到还有个尼克松,有个撒切尔夫人,有个伊丽莎白女王,还有无以计数的海内外游人,万里迢迢来看他们的杰作;他们当初想的无非是尽快造好长城省去一些战事,然后回家与亲人团聚,一起饮陶雄里的低度酒。

往往,举世服目的古迹,就是在深重的苦难中建造的。它要求建造者准备几百吨的血,几千吨的泪,几万吨的汗,不计其数的生命。它的挺立,意味着一些人要倒下;往往,古迹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只是出于一个并不繁复的设想,却在无意间为后世留下珍宝,进而为一个民族制作了图腾。

秋雨渐渐地停了,云晾间透出蔚蓝的天光,湿重的云团躲进山谷里养神,轻纱似的云缕还留在长城上擦拭游人的履痕。夕阳已走到山村,它的光芒并不离开,依旧穿过云阵照着八达岭的群山,以及我足下、头上的长城。长城两侧的山峦上,最美的是枫,是柿树,一株枫就是一个红火把,一株柿树就是一个黄火把,这千千万万的火把,把紫塞内外的长城烧得黄中透紫,有如一簇簇沮度不等的火焰。长城是伸向云天的旗,枫是它的红缨;长城是万里关山上的万里路,云是它的骚站。

游人前方是云朵,云朵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是长城;长城的前方,满世界各色皮肤的;而云朵外,依旧还是云;云下,又是人……长城望不断。长城的前方是长城。长城赖以存身的,是我的—我们的黄土地。

长城文章4:国庆节爬“长城”

文/陆匡琳

今年的10月1日是祖国妈妈63岁的生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定非常热闹,不能亲自体验一下多少有点遗憾。听说江阴华西村也有“长城”和“天安门”,是模仿北京的建造的,爸爸告诉我要去那里玩,可把我兴奋死了。

那天,我们一早就开车出发了。快到那里时,我远远地就看见“长城”在连绵起伏的山上,隐约还能看到“天安门”,好美!到那里时,正好有动物表演,我高兴地拉着妈妈跑过去。

表演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去爬山。我们抄近路,沿着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往上爬,好不容易到了山顶,累得我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一看到“天安门”,我就高兴得把劳累都忘记了。

真漂亮!红墙黄瓦的“天安门”城楼在一对刻着蟠龙花纹的汉白玉华表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壮丽。咦,怎么没有金水桥呀?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笑着说:“上去再仔细找找,到底有没有金水桥?”上了台阶,发现“天安门”城楼前果然有条河,河上横跨着五座汉白玉石桥,这就是“金水桥”。登上城楼向远处眺望,整个江阴的美景尽收眼底。城楼东西两边连着长城,我们往东走,一直走到“山海关”才下山。

国庆期间能登上“天安门”城楼、爬“长城”真好,虽然这不如北京的雄伟壮观,但在我的眼里已经很了不起了,它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长城文章5:长城,长城

文/张沫末

一块砖石与另一块砖石在苍茫大地上相遇,并紧紧依偎。

站出若干年和风细雨,站出几千年历史画卷里不休的风姿,站成一堵墙,站出一个名字———长城。

从此山河更显硬骨,古道更显悠远。岁月更多诗韵。

曾在文友的摄影作品里看到过矗立于张库大道上的一座孤立的烽火台。准确地说应该是独立,独立于高山、丛林。独立于脚下的农场、麦田。独立于张库大道的额头,像一位饱经忧患的老者,微笑着注目着大好河山的每一寸净土。

但它又是不孤独的,即使没有城墙相承,在战乱和危险中燃烧的狼烟会在瞬间传递至百里之内的村落。下一个烽火台高高举起的火炬,无数次燃亮过历史的天空。

温暖与和平成为长城存在于世的最丰满的注脚。

镜头里的烽火台在新时代金色的黄昏里骄傲地站成一种和谐与荣光。

砖石与砖石挽起连绵的城墙,连起无数人的自信与温暖。它屹立于山野,隔开繁茂的树木,在泥土深处,根与根却紧紧相缠;它傲然于山脊,奔腾的滦河却在它的背部开出一道喜悦的峰口。从此后,河流有了远方,流浪的人有了家园与归属,长城也有了崭新的称谓。

它不只是烽火年月里的地连九塞,势控燕秦的要塞更是令世人瞩目和仰望的文化之墙!

一道门启开了大清帝国的威仪,也成为中原联通朔漠的枢纽,大境门成为重新定义长城的一个坐标。紧闭时未曾挡住过可汗的马蹄,未曾切断过硝烟与炮火;启开门便打开了草原与内地的融合的关隘,打开了华夏大地全新的融合与悠远的远方。

时光的水滴在锈蚀的门扉上刻下了历史的痕迹,岁月的风声欢快地穿过大境门在清水河的柔波里捕捉和谐与欢乐的音符。

独立于大境门下庭院深深的幽静与诗意中,自青砖灰瓦,龙翔凤舞的檐角望过去,清澈的蓝天正从历史的卷轴里抽出一张张大好河山的锦图。

盛夏的崇礼喜鹊梁正从风信子妩媚中的花心里抽出点点水红涂抹在少女的朱唇,绿色的草甸似坡梁流动的衣裙;暮秋的金风给桦皮岭穿上五彩的羽衣。当祈祷的诵经声自尖顶的教堂隐约飘出。白桦林张开素颜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冬季,长城为奔腾的山脉依次嵌上精致银色的腰饰,诗意连绵中,每一块砖石,正在一首诗歌的走向里,酝酿着,二月里的好春光。

五环旗是悬挂在云顶的彩虹,在垛口之上眺望,飞落的雪花正给每一颗桦树刻上云的眼神,并向五湖四海张开笑容。

握一把燕山的劲风,调试哑然许久的琴弦,每一段城墙都是谱写在张垣大地上不老的歌谣;赚几许,大马群山的秀丽,将满坡白雪汇合成,肺部与喉咙纯净的和弦。

驰骋,牵一匹群山深处最小的良驹。换上戎装,择一枝雪松作发簪,在早春的寒气里,奔向横卧与山脊之下的八百里金莲川,朵朵金莲正在萌生奥运的春梦。

浩荡的春风可作开路的先锋,古长城斑驳的碎石,讲诉千百年风烟与传奇。坚硬的石块,在时光的容器里叩击着历史回廊里的刀光剑影。

在云顶之上,在木质的长椅上,拥紧山谷中的清风。撷一丝翠云山的嫩绿,放几许阳春白雪,淡雅对酌落日和白云之影。

你,我,你们,我们,等待,坐拥,彻响于2022年的呐喊与欢鸣!

长城文章6:记忆中的绿色长城

文/程韬光

四十年前的夏天。豫西的大雷雨已经持续七天了。

在惊骇中,雨水已经灌满沟壑洼地,开始肆掠田野里拔尖的玉米、开花的芝麻、茵茵的烟地、葳蕤的豆田……扛着铁锹和锄头试图拯救庄稼的村民,眼看着严陵河水漫过堤岸,漫过庄稼的叶子和花朵、漫过母亲和孩子的惊呼,在无奈的叹息声中,一步一步地退回村庄。汹涌而来的洪水一浪一浪涌起,仿佛魔兽的舌头一次又一次地舔舐着我们的村庄……

我家的老宅位于村庄的最高处,洪水还在院子的门槛外徘徊。一家人不安地站在屋檐下看天,母亲在念叨去公社开会未归的父亲,祖母拄着拐杖,安慰着:“他爹是党员,是生产队队长,从小水性就好。”刚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三哥耐不住性子,冒雨爬上院中的枣树,看着村外的洪水。当他看见父亲正蹚水回来,就对着屋檐下几个麻雀一样的弟弟嚷着:“爹回来了,怀里还抱着好东西!”

母亲打开被几层塑料袋包裹的东西,竟是几个雪白的馒头!父亲说:“严陵河上游的水库随时都有可能决口。全村的人今天务必离开村庄,转移到前面十里处的岗上。”母亲不安:“那家不要了?”

“不要了!”父亲脸色阴沉,“保住命比啥都重要。”“没有家了,还活个啥!”母亲不依:“咱家的房子可是几辈人传下来的!我不走!我守家!”祖母显然也舍不得老屋:“我老了,不中用了,我守家。”

“赶紧收拾!都走!”父亲跺脚动怒,“都啥时候了!我还要赶紧招呼村里的人们往岗上去。”父亲十分着急,说着话,人已经到院里了,转眼间就消失在雨帘中。

大雨的村庄里,不断传出父亲时高时低的声音:“公社通知,严陵河上游的水库随时都可能决口,大家马上收拾东西,带着大牲口,往岗上去。”雨中不断传来质疑声和啜泣声,父亲的声音又响起:“共产党和国家会管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会保护我们的。房子倒了,国家给重建,粮食没了,国家给救济。人没了,可啥也没了!”

村里人纷纷忙碌起来。他们很快就收拾停当,背着包袱,驱赶着牛羊,相互招呼着,向十里外的岗上走去。

母亲不走,我们都不愿走。见我们互相打量,祖母决定:“光娃儿生来就是个左撇子,不是干活的料。他落水好几次都没淹死,命大福大,让他留下来陪妈妈。其余的跟我走吧。”

三哥背起年迈的祖母,胸前挂着一兜烙馍,四哥背着装衣服的包袱,抱着两岁的弟弟,冒雨离开院子。母亲哭了一会儿,把我搂着坐在屋檐下,交待我“今夜你可别睡着了”。

那一夜,我依偎着母亲一直坐在屋檐下,看动物们奔来奔去,也听着楼门外的雨声滴滴答答。到了后半夜,雨渐渐地转小了……夏夜很快就过去了,黎明,冷不丁地听到几声鸟鸣,母亲摇晃着站起身来说:“这天要晴了!”

她拉着我走到院外,门外的水正在退去,留下的水痕就像一片巨大的湿布。太阳升起来,照着水汽弥漫的村庄。阳光透过枣树的枝丫,在我家的院墙上绘出万花筒般的图案……

由于解放军及时参与救灾,村庄得到新生。读大学的三哥写下这样的诗句:“鸽子来自哪里?方舟来自哪里?歌声来自哪里?欢笑的哭泣来自哪里?啊!我的母亲,你看那船上的人,绿色的衣装多像春天的庄稼,头顶的红星多像心中的希望!他们左手托着麦子,右手托着息壤。我的母亲,快把我们无定的命运系在方舟上!来吧,让我们一起用信心和意志,将石头和水泥砌起坚固的堤防,让我们一起用爱心和力量,重建美丽的村庄!”

由于感佩军人在灾难面前的大无畏和大爱精神,四哥和弟弟成人后,相继报考军校,成为英姿飒爽的军人。二十年后,四哥参加了1998年的长江抗洪,当他和曾一起救灾的战友相聚时,说得最多的话题总是如何在抗击洪水中,肩并肩站成了一道绿色长城。再十年后,弟弟随部队参加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和战友们一起,与死神争夺着废墟下的每一个生命……

今年春节家人团聚时,偶尔说起儿时的梦想,他们一致认为,是四十年前的那场豫西洪灾中的绿色长城,让他们的人生找到了榜样!那些拥有赤胆忠心的军人,在灾难中挺身而出,为祖国和人民筑起了幸福平安的堤防!

当年,重建后的村庄围绕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发展。父亲在灾后的土地上,种下大片的向日葵和棉花,这些高产的经济作物使我家不再为吃饭发愁。同样勤劳的村民们也很快走出了贫穷的阴影。望着村里一排排崭新的红砖屋舍,卸任生产队长职务的父亲时常感慨:“改革开放真好!”今天,我们的村庄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已经与县城融为一体,美丽而整洁,唯有我家的老宅因承载两百年的历史记忆,被列为古老民居而保护起来……

四十年过去,1979年的那场洪水仍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耳边也经常回荡着三句话,一是母亲的话:“有妈在,家就在。”虽然,母亲现在已经年迈和羸弱了,但她说出了天下母亲的心声,让我们去爱家;二是父亲的一句话:“共产党和国家会管我们的。”虽然,父亲已经过世了,但他说出了党和国家是人民的靠山,让我们去爱党爱国;三是祖母去世前饱含愧疚的一句话:“只因你是个左撇子,干不了农活儿,我才说你福大命大。那年,我不该让你和***留在家里。万一呢?”没有万一,因为我们有钢铁之师,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长城,守护着我们的家园。他们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

长城文章7:登长城有感

文/李奕雯

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放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就来到了北京,登上了长城,体验了一回当好汉的滋味。

那天清晨,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坐车来到了八达岭长城脚下。抬头仰望:长城,好似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又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静静地守卫着祖国大地。如织的游人缓缓前行,与巍峨的长城相比,显得是那样渺小。

我们迫不及待地加入了登长城的队伍。山路时而平坦,时而坎坷。坎坷时,每走一步,都要花很大的力气。渐渐地,我感觉双脚越来越不听使唤,脚步也越来越沉重。我咬牙坚持着,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终于来到了一个烽火台上。踏着脚下平整的青石砖,抚摸着被岁月侵蚀的城墙,沐浴着习习的山风,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在这险要的地势上,我们的祖先正肩挑手扛,把这一块块沉重的砖石运上山来,筑起这磅礴的气势;匈奴来袭,霎时,一个个垛口狼烟四起,一支支弓箭从这里射出,一场腥风血雨就此拉开……

时间在我的思绪中悄然飞逝,直到耳边传来了爸爸的呼唤:“走了,我们要跟上队伍下山了。”我这才回过神来,跟着大家下山。再次抬头仰望游龙一样匍匐于连绵不断的山脊上的长城,我的心中充满着无比的自豪。长城,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昨天,祖先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起了这伟大的工程;今天,我会努力学习,克服各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明天,我会尽我所能,筑起我们心中的长城——一个更加强盛、伟大的祖国!到那时,我将会是一个真正的好汉!

长城文章8:长城·夏梦

文/张沫末

关于长城,我一直在做着一个绿色的梦。几何时,它承载着我童年乃至成年的遥想和遐思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穿梭。这个梦四季苍绿,青翠葱茏,永不褪色。

但事实上,我几乎是没有真正抵达过长城的,至少没有亲自登上长城眺望一下长城内外绵延起伏的青山秀水。即使那些近在百里之内碎石垒砌的墙体也未曾与之零距离接触过。有时觉得,生命少了体验,人生或文字会黯然失色。

在一次盛夏的申奥采风活动中,只在人流攒动的大境门下愣了一下神儿,还没来得及抚摸那沐浴了一天日光的古老的砖石的温度,太阳就西沉了。古老而年轻的月光从垛口的缝隙间筛落,清辉覆满了渐渐沉寂下来的广场和街道。呆立在张库古道的起始处,借着雕琢的茶马古道的文字牌匾造型,借着古城墙黝黑墨绿的缎带的剪影,那个悠远的梦又在心中复活了。

这个梦是上小学时,在语文课本的彩色插页上第一次看到长城的摄影时就出现的。长城曲折跌宕的雄姿一下子盖过了我敬畏了十年之久的脑包山,割断了坝上草原无边的辽阔和牛粪火的气息。重叠的绿,汹涌的绿将一个十岁孩子一直单调的心野填得满满。在那个初生的梦里,长城没有花开花落,没有秋虫呢喃,更没有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漫天飞雪。在梦里,长城永远是花季少女,她葱郁着,挺拔着,芬芳着梦的长夏。

在我用文字码起文学的城墙之前,我的神思甚至心灵曾经千百次攀上长城,跳跃的灵感随着古北口处高悬的明月漫过金山岭逶迤苍茫的秀色;流转在八达岭的风轻轻一抹便拂去了几千年的风烟与创伤;大境门上空的玄月,照着古人的离愁也映出现代的繁华与祥和。仿制的古院落内琴声哑然,那一座座红漆的木门内可曾容得下张库古道的盛景与匆忙?历史在某些时候会出现许多心痛的断裂或转折。但是长城不会,它自诞生那天起,就不可篡改,不可嫁接,甚至不可复制。也因此它才永远不会被世人淡忘,成为茫茫宇宙中一条绶带飘逸在中华大地的脊梁之上,逶迤于华夏文明的历史画廊中。

在西太平山顶幽静的月色下,长城像一个身着青纱的少女,尽管岁月的风霜雪雨也曾使它的容貌遭受过不同程度的伤害与侵蚀,但是它依旧坚韧地婉转于山城的背部,静静地用自己的身躯遮挡着自高原南下的寒风与尘沙。长城上每一块青色的条石在2015年7月31日的那个夜晚与山城儿女,与亿万中国人共同感受申奥成功时那万众沸腾的喜悦。

历史的河流悠远漫长,但总有一些东西会在时光的河床中沉淀下来,变为山势与长城相依相挽,变为柔韧的三河源头的水草,与清清泉水相伴,浸入土地与万物生灵一道生长。

据专业人员考证在张家口境内现存长城达1800余公里,有保存相对完好的燕、赵、秦、两汉、北魏、唐、金、明等多代长城。张家口被誉为历代长城博物馆,蜿蜒于张垣大地各县区的古长城是张垣儿女的骄傲更是张家口联合北京迎冬奥的信心与力量的源泉。最初,长城的存在或许只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而千百年的屹立,千百年的沧桑传奇,它用执着的守望见证了新时代的和谐与荣光,汇聚成奔腾于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信念之河,友谊之河……

在长城的生命里是没有季节变换的。从它被无数双手铸就在那里开始,它就用每一块砖石的相连与凝结刻画着自己的盛夏,那种溶入骨骼的坚毅和勤奋是烘托起长城永远年轻的基石。毋宁说是为了抵御战争,不如说是为了告诉世人,它的存在是在催促和鼓励更多的同胞执着、勤劳、携手、向前!

我由衷敬佩并缅怀那些为修筑长城而逝去的勇士,仰慕那些为了留住长城美貌和风骨不惧险阻,用镜头、用画笔记录下长城风姿的艺术家。更深深爱戴诸多为了维护长城而长年累月奔波于长城一线的长城保护志愿者。他们牺牲了节假日陪亲人一同度假的欢愉时光,将时间无限制地放逐于山野沟壑。如果将长城比作中国人的脊梁,那么这些无名的保护长城的志愿者都是这脊梁上的一块块硬骨,是他们的存在才有了长城千年不变的夏梦的延续。而这些爱护长城,用自己的汗滴和脚步丈量长城,记录长城忧虑与期望的人们是行走在中华大地上全新的、铿锵的脊骨!

今天在这里,我只能用自己简陋的文字向这些最可爱的人致敬!谢谢你们用博大的爱心与恒久不移的毅力守护着长城的绿色,绵延着祖国家园的秀美风景。谢谢你们将长城文化谱写成一朵最为瑰丽的梦之花。这花不是开在梦里,而是开在长城的垛口上,烽燧上,开在万里巨龙的肩膀上,开在每一个热爱长城,热爱生活的人心坎上!期待并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同胞加入你们的行列,与你们一道共同守护和浇灌出美丽的长城之花,奥运之花!

长城文章9:登八达岭长城

文/放飞梦想

8月8日,到北京的第二天,我们一行4:30便出发前往八达岭,准备趁清晨的凉爽攀爬八达岭长城,别样欣赏长城的雄魄。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海拔1000余米,绵延曲折的长城如巨龙腾飞于崇山峻岭之上。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

清晨的八达岭天空晴朗蔚蓝,树木青葱,空气清新,尽管我们出发早,但到八达岭长城脚下,许多的游人还是赶在了我们前面,登城口已是人山人海了。我们随着人流缓缓前行,这里有两条观城路线,一条是南线,路稍平缓,另一条是北线,地势陡峭,道路艰险。听说这条线有著名的北八楼,是毛主席攀登过的地方,还题词“不到长城非好汉”。那儿海拔888米,为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敌楼,是俯瞰长城最佳之处。楼内两层,有梯可上。一层迎敌面有6个箭窗,其数目之多居敌楼之首。今天是8月8日,如果能成功攀爬到北八楼,刚好凑成8月8日爬八楼,三个8,带着这样的心情我走了北线。

登上长城,朝阳初升,凉风习习,这是八月来的最高待遇(七月中旬以来,一直煎熬在高温炎阳的日子里),我踏着石阶,望着两边的景色,心旷神怡,兴致勃勃。八达岭的山都是砂岩石头山,四周山连山,岭连岭,崇山峻岭之颠满目都是长城的城墙和楼台,蔚为壮观。可以想象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爬山涉水到城下的无奈和震惊。

长城高大坚固,用巨大条石和方砖筑成的。但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

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草,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

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可见当时居庸关只是一个关城,真正的长城是修建在八达岭的。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里修筑长城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先前地势平坦,我们并不觉得累,随着地势逐渐陡峭,愈往上愈吃力,加上太阳也渐渐发威,人也感到口干舌燥,但我们并没有停止脚步,随着拥挤的人流,登上了一座又一座的敌楼。不久,就来到了好汉坡脚下。眼前的陡坡,差不多接近45度角了,爬起来有点吃力。眺望脚下的长城,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如一条不见首尾的巨龙在绵绵山岭上翻滚爬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两旁山上,苍松翠柏,云遮雾障,禽鸟和鸣,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突然,忆起了清代沈用济登八达岭长城写的诗句:“策马出居庸,盘回上碧峰。坐窥京邑尽,行绕塞环重。夕照沉千帐,寒声折万松。回瞻陵寝地,云气总成龙”。

“无限风光在险峰!”经过艰辛攀爬,我们终于登上了八达岭长城的最高点,注视毛主席题字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此时,汗流浃背,但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极目远眺,大好河川尽收眼底,心旷神怡。环顾四周,那景色比山脚下的更雄伟,更美丽!雄伟挺拔、气势恢宏、连绵起伏的长城,真像一条蜿蜒的巨龙!曲折蜿蜒的石阶是巨龙的龙身,巍然屹立的烽火台是巨龙装饰精美的龙爪……此时的巨龙翘首欲飞!

手摸城墙,脚踏地下的方砖和凹凸不平的条石,面对那苍凉而稳重的灰色,我的内心又一次感到震撼。那饱经风霜的条石、城砖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长城的辉煌历史和古代人民为了这雄伟工程所付出的血汗。那时,没有起重机、火车、挖土机,全靠无数的老百姓一步步将千斤巨石抬上这陡峭的山岭。长城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长约12000多里,正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八达岭长城啊!这样雄伟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历史上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长城,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长城,中华民族腾飞的灵魂!

(作者通联地址:陕西省镇安县达仁镇中心小学 电话:13991405831

邮箱:569131988@ qq.com 邮编:711507

钱家明,男,陕西省镇安县达仁镇人;先后在纸刊发表散文20余篇;有多篇散文被网络媒体选用。)

长城文章10:浩气笑春走长城

文/王立香

俗话说“春天脖子短”,往年的春天如性急的女子,媚态一现即匆匆离去。今年的春天性子却格外温婉,风轻柔地吹,花次第地开,无言的召唤令禁锢了一冬的人们不禁心驰神往。

在一派春和日丽中,垛庄中学的“远足活动”又拉开了序幕。

孩子们象林中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笑着,蹦跳着,飞向绵绵大山。

山路弯弯,彩旗飘摇,绵延数里的长长队伍如一条巨龙,自下而上,游动,盘旋,伸展。呼朋引伴,洒一路欢歌笑语;迈着轻快的脚步,卸下平日的紧张忙累,深吸一口新鲜泥土气息混着花草味儿的清香,奔向那魅力田野。大喊一声:山,我来了!齐长城,我来了!

看吧:七年级在前,八年级殿后。走在最前面的是沉稳持重的孟校长和邢老师,一来他们作为山中常客,熟悉道路;二来性子沉稳,免得队伍行走过急,容易劳累。每个班的小棋手一马当先,班主任在旁摇鼓呐喊,孩子们个个士气昂扬,任课老师在后紧紧跟随。校长带领各级主任充当殿后护卫。想当年齐国大军挥师南下,威震四方,其气冲斗牛之势,也不过如此吧?

艳阳高照,一路数不清的桃红柳绿;暖风徐吹,道不尽的蝶舞蜂忙。碧溪潺潺,映着孩子们如花的笑脸;密林葱茏,山谷中回荡着孩子们快乐的歌声。

歌声感染了山中的牧羊人,他潇洒地一甩长鞭,一声脆响,惊动了正忙着吃草的山羊。它们抬起头,用那无辜的大眼睛向突然出现的长长的“游龙”张望着,有几只伸长脖子,向天空发出“咩咩”的快乐的叫声,应和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引的密林中的鸟儿在树梢飞上飞下,叽叽喳喳。山鸡何时见过这样的阵势?一只,两只,三只……它们展开五彩斑斓的翅膀,胡乱飞过这个山头,飞过那个山头,几只野兔也在山边的草深处探头探脑,终于还是不放心,干脆一溜烟跑了个无影无踪。

山谷顿时热闹非凡。

孩子们更欢了。不知是谁喊了声:“唱歌吧!”一呼百应。不知又是谁起得头儿,一开始是几个人在唱,几个人在和;接着是一个班唱,一个班和,很快便是一条长队都在唱。漂亮的小房老师随声应唱,亮丽的小曹老师即兴指挥,孩子们就更来劲了。几曲唱罢,迎来喝彩一片,掌声震彻山谷。孩子们士气正浓,怎肯就此罢休?一个班别出心裁,竟然集体对起了《木兰诗》,你一节,我一段,整齐的节奏伴着欢快的脚步,青春的激情直冲向蓝天白云。

欢笑声竟然让几只山羊迷失了自我,不知何时悄悄溜进了孩子们的队伍,傻呵呵地跟着孩子们跑,开心地“咩咩”地叫着。孩子们更乐了,每张笑脸都红扑扑的,他们想把羊赶出队伍。但羊竟然耍起了赖皮,死活不肯。于是,他们把手合成喇叭状,冲着对面山上的牧羊人,大声喊:“喂,羊在这里!羊在这里!”看到牧羊人无动于衷,就全力把羊赶向山坡,然后就笑作一团。山谷也重复着孩子们顽皮却又真诚地呼喊:“羊——在——这——里——”

此时大山变成一个欢乐的海洋。

看到这么热闹的情景,正在与桃花密谈的蝴蝶笑了,它们衣袂翩翩,赶紧去告诉正忙着采花粉的蜜蜂。蜜蜂乐得前仰后合,一不小心踩痛了嫩黄的野莓花。野莓花恼了,猛一弯身子,把蜜蜂摔了个趔趄,逗得满草地的紫云英哈哈大笑起了。雪白的梨花花枝微颤连连叫停;山楂树努着待放的花骨朵儿抱着肚子直喊痛;苹果花连连点着秀气的小脑袋,小脸儿硬是憋得通红。栗子树和核桃树也鼓动着嫩嫩地绿叶拍手称好。

没有一个人喊累,花草树木给予孩子们无限的生机;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山赐予孩子们无穷的活力。不论大人,孩子,都开心地笑着,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春天的快乐。是的,在慷慨的大自然面前,人如同沧海一粟,平川一芥,不知不觉已融入其中,无所求就无所苦,心清凉自神清爽。

峰回路转,前面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齐长城到了!齐长城到了!”孩子们立即加快脚步,飞奔冲向前方。

陡坡之上,便是巍巍齐长城了。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为一代霸主齐桓公倾力打造而成,距今已2500余年。《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中载:“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源于济南市之西长清孝里广里村,古济水河东岸,穿越大峰山,蜿蜒千里,直达青岛黄岛北入海,全长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石砌的城墙原约高5米,现残存南面约3米,北面为斜坡,厚约2.5米,城墙内侧有高4米,宽2米的守城马道,马道下依墙建石屋。可惜马道与石屋在风侵日蚀中早已烟消云灭,只有坚韧的城墙在无言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长城遗址依山就势,逶迤起伏,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崇山峻岭之巅,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登临古老的齐长城上,沐风南望,一片低平,已属古鲁国,密林中点缀着几个红瓦小村,隐约传来几声鸡啼。转身北望:海山湖尽收眼底,湖水清碧,青山影子倒映其中。垛庄水库管理站静静守望在北岸,依山傍水的邵庄村显得更加秀气。处处一派祥和景象。

忽然疾风骤起,松涛阵阵,如万马奔腾,又似战鼓擂动,不时传出兵戈相搏之声,我们仿佛突然置身于千军万马的古战场。抬望眼,一股豪气丹田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孩子们也一改刚才的泰然,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如同奔赴战场的英雄?。几个孩子拢手冲着远处的大山喊:“哎——呀——嘿——”群山回应,轰鸣,震动。人人效仿,群情激昂,不约而同喊起来。平日里什么担忧、烦恼、委屈、苦闷、失意,一古脑儿倒出,吐向大山。大山敞开宽大的胸襟,包容了这群任性的孩子的尽情宣泄。

感叹之余,不禁遥想当年:齐桓公身披金甲,策马而立,壮歌慷慨,旌旗一挥,战鼓雷鸣,矢下如雨,敌军瞬时死伤无数。虽尽显英雄豪气,但同为齐鲁大地圣人子孙,兵戈相见,何等惨烈!

现如今,长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拨开战乱的阴云,呈现盛世的平和。从昔日的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如虎,到今日正气万古香,四海一家皆兄弟。古人饱经战乱纷争之苦后,终于懂得和平的珍贵。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国泰民安,念凡人须自重。每一次拜访屹立于山巅之上的齐长城,总觉得都是一次精神的朝圣。

快乐远足齐长城,坐拥自然豪气生。山水育人扬正气,读写启智笑谈中。

期待,明年的远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