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牡丹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牡丹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牡丹的文章1:润心之旅

文/王勇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怀着对甲天下的洛阳牡丹的向往,我们旅行社于今年4月底组团来观赏牡丹。看过品种繁多的洛阳牡丹,按照行程安排,我们赶到了龙潭大峡谷。先不说景区内的奇观多么令人流连忘返,单说发生在景区售票处附近润来酒店的一件事,足令我这个有着10年导游经历的旅行社负责人为之动容,至今想起仍对热情厚道的洛阳人怀着深深的感激。

那天傍晚时分,我们入住润来酒店。就在大家准备休息时,入住206房间的王阿姨突发疾病,蜷缩在床上满脸流汗。事发突然,人生地不熟的,我束手无策。就在我焦虑无助的时候,润来酒店的总经理赶了过来。见状,他立即叫来酒店员工帮忙送王阿姨去医院。这时,王阿姨想起身上没带现金。酒店总经理立即通知吧台,先借1000元现金给王阿姨。我想让王阿姨打个借条,可酒店总经理催促:“救人要紧,赶紧送病人吧!”

到了医院,酒店员工跑前跑后:挂急诊、陪检查、等处方、取药……经过医生急救,王阿姨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王阿姨病情稳定后,为不耽误团队行程,要求返回酒店。可此时已是凌晨1点,怎么回去呀?当我用试探的语气打电话联系酒店总经理时,没想到他说:“这么晚了,出租车不好找,还是我去接吧!”这么晚了,人家也忙了一天,而且毕竟是年近六旬的人了,我们怎么好意思呢!王阿姨执意要给车费,可电话那头说:“平时送过多少有急事的顾客我都记不清了,从来没收过钱!你们住在我们酒店,有困难了我们有义务帮忙,不把你们接回来我也睡不着呀!”朴实的话语传来,电话这头的我已热泪盈眶……谁说无利不起早?谁说世风日下人情冷漠?谁说出门旅游就要挨宰?

洛阳,好花、好山、好水、好人,我会永远记住的……正在我浮想联翩的时候,不知不觉已回到酒店,抬头看到润来酒店的店训:“感他人之恩,责自身之过,恕别人之错,忘施人之惠,关爱你我,温暖彼此……”还有一首藏头诗:“润物细无声,来去皆有情,酒迎八方客,店留九州朋。”又让我感慨良多……

关于牡丹的文章2:野草仍在歌唱

文/吕炳华

兰花高洁,牡丹华贵,蜡梅坚贞……在漫长的文学史中,植物被人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哪怕是一根野草,一棵老树,也有值得赞颂的品格。今天,我们向植物学习——

一首诗这样写道:“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其实,再卑微的生命也有思想,再卑弱的稗草,也有春天。野草,一个“野”字,一个“草”字,力量千钧,锋利无比,直抵人类功利主义的价值判断和自私用心。凡为我所用者,即是庄稼或中药,不为我所用者,便是野草或杂草。回溯人类的生存发展史和文明史,其实是人类与野草的斗争和改良驯化史。野草始终介入我们的生存,即使现在最有用的小麦、稻子、大豆、高粱,哪一个不是曾经的野草。这些野草先于人类抵达,不但成为大地和海洋中的生命奇观,而且成为人类取暖果腹、繁衍生息的食物和温床,乃至美丽家园。

我是一株小草,一株生命的野草,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顺着我已逝的歌谣到大地上。在我的心中,永远长着一株小草,一株贴着脊梁骨一直挺立向上的小草。因为我的脊背不够厚,不能背对着故乡和亲人,所以,我总是以野草一样的姿态,艰辛地匍匐前行。

小时候,干活走了神,母亲总会大声呵斥:心里长草了,干活去!那时候做事,不知道“心无旁骛”,也不懂得“专心致志”,心中长了疯玩的野草,像无边大草原上狂野的马,像大海一望无际的汹涌波涛,拦也拦不住,甚至头也不回。为这,不知挨了父亲多少打。靠着这野孩子的任性,我竟从一群野孩子的人堆里,崭露头角,只是没有高高地飘扬。到现在,我仍然是一株野草,一株游走于城市中扎不下根的野草。混杂在城市之间,如同混杂在庄稼地里一样,稍不留心和努力,就会被高粱、玉米、小麦、棉花这些主体的庄稼压在身下,如果被勤快的老农发现,很快就会被连根拔起,死在沉默的田野里。

其实,野草和庄稼的区别,只是功利的划分。能打下粮食填饱你的肚子,就是有用的庄稼,暂时看不到或认识不到它的好处就是无用的野草?这简单的划分多像舞台上戏剧化的脸谱人物,要么好人,要么坏人。但实际上的一株草,说不准它是一味救你性命的良药呢。神农尝百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都是从野草开始的。

但野草根本不忌讳自己是野草。即便暂时不被利用,也不怨不艾。它知道,自己也许比我们更能看到神性的存在,高天之下,大地之上,哪里没有野草,如果没有了绿草茵茵的世界,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那还叫什么生机盎然的世界。

天真烂漫的野草总是充满蓬勃生机。它们根本不需要任何安排,就知道拼命生长,这是天性,不需要任何理由。活着,拼命生长,没有别的使命。不像庄稼,这些因人工培育的孩子,剔除了健康蓬勃的野性,它们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就略逊一筹了。它们失去了一些与自然斗争的性格,一门心思地想着开花结果,却总是被身边的野草绊住了脚步。因为渴望更多的目的,就需要更多的乞求和奴役,整枝打叉,修剪扭曲,喷药施肥,俯首沉默,最后用沉甸甸的成熟和收成讨得主人的欢心。被收割储藏起来,和不愿意的同类或他类杂交,生出些不伦不类的东西;或被运往不可知处,欲哭无泪,后悔也已经太晚。哪像野草,即使被有力的壮汉拔了,也扔不了多远,顶多就是从这块地移动到那块地。即使被锄掉割伤,要不了几天,它就又绿油油一片了。一个微弱的根须落在地里,甚至一节残断的茎叶晒在地头,一场云雨或随便路人野狗的一泡尿,它就会伸出翠绿的小脑袋,颤悠悠趁你不注意贴地而生,葳蕤得让你沮丧和泄气。

有多顽强的生命就有多坦诚的胸怀。你除吧,你铲吧,你灭吧,虽然我在你的心中是没用的,夹缝中也好,边缘化也好,喜欢我也行,不喜欢也罢,我无怨无悔。但你根本无法剥夺我生存的权利,我也是生命大辞典中的一员,也是这个星球上抱团取暖互生互爱中的一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谁也别想剥夺我生的权利!哪怕这样的坚韧和执着近于偏执。

一株野草之所以成为野草,不过是因为人类简单粗暴别有用心的功利划分而已,这与我何干!“我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天籁”,野草说。无愧初心,无愧大地,无愧生命永久的轮回,只不过是多死几次,多生几次罢了。

在我们民族文明和文化的血脉里,有一个词:草民!就是如蔓草一样仆倒在大地上如蝼蚁一样生存和生活的老百姓。

我是草民,不管人们骨子里有多么的坚强和坚韧,但温良谦卑的文化基因总是让人口是心非,用自残的姿态压抑着自己。

这其实不是草的操守和本性。草是旺盛顽强的,草是干净磊落的。它顽强得能钻透坚硬的脑壳和石缝,顽强得能穿透历史的昨天和今天;干净得遍地是草香,随便掐一节吮在嘴里,都是清清的草香。老百姓说自己是一介草民,是他们读懂了大地和人世。他们不会想很多,也不想夸夸其谈,他们总是谋划着平常的生活,期待着好一点的日子,也许这样的日子经久不会到来。他不去过多地怀想自己的前生今世,也不算计死后的青史名垂,不计较地位高低,也不想春天到来的意义,只是一味地坚守着生命和感恩,活着。

任何人心中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小草,这棵小草上仰望星空蓝天,下拥着大地河流,周游着世间的美丽和欢愉。有时,它游离在梦中,游离在压抑和悲苦之外,游离在循规蹈矩的规则之外,甚至是莽撞和非理性的,因它要洞穿大地,长成一棵会思考有思想的草。

“我只要活着!”小草的声音和歌唱岂不是我们自己的低吟与浅唱?只要活着,就是生命最好的成果。因为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烛光,你用生命的洪荒之力阻挡着对后来者死亡的侵袭,你活着的光芒,哪怕微弱,也会照亮身边的人。

每一种生命都是一盏灯,都有光芒。如今,尘土飞扬,雾霾笼罩,大地在悲伤。野草仍在歌唱,用它那无与伦比的力量,倔强与顽强。

关于牡丹的文章3:牡丹的抗争

文/黄雯

读中学的时候看过作家张抗抗女士的一篇散文《牡丹的拒绝》,大概讲的是她于某年的四月慕名来洛阳赏花,游人络绎不绝,但由于天气不佳,连续低温阴雨,那一年洛阳的牡丹并没有如期展颜,因此令不少游客失意,甚至觉得洛阳的牡丹徒有虚名。

她虽然赏花不成,却撰文大加赞赏牡丹的格调,认为即使是草木,亦得保有草木的操守,不因媚人而开,也不因取悦众生而丢掉自己的品格。

今年的春天也不尽如人意那般煦日融融。将近一周的阴霾缠绵,又加上几日的雨打风吹,不免使人担心牡丹的存活。是否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尽了呢?是否已经零落成泥碾作尘了呢?又或者芳华迟暮,花殆而叶疏了呢?

在此之前的一周天气尚好,我们还一行几人趁着夕阳薄暮时游走在公园的花圃间,见到的无不是碧叶朱花,玉面滴翠,或者是灿若明霞的景象。但试想到连续几日的风雨雾霾,便对那池中花儿的安危心生疑窦,甚至是堪忧了。

下午无事,约了朋友去散步,远远地就看到花圃那边人头攒动。走近了,确是有些许的赏花人,趁着天气放晴前来观赏,抑或也是来确认牡丹的状况。

同那日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已有不少早开的品种谢尽春红,露出残蕊。地上,叶间,也留有大片大片枯萎变色的花瓣,但仍能看出赤色、紫红或者玉白的原色。只有一畦名为“海黄”的晚放的品种此时开得正俏。前次来时,她们都还紧紧闭着花苞沉睡,恰巧熬过了风雨,于这初晴的日子赢得赏花人的流连和赞赏。

一阵风过,将一股浓香扑进人的鼻孔。一边的绿肥红瘦,一边的繁华满目,置身其中,始知自然与生命的壮阔。

这一年,洛阳的牡丹没有再拒绝,而是在抗争。同低温,同冷雨,同狂风,同乍暖还寒的暮春,同自然的诡谲多变和生命的愤怒。疾雨骤风压低了她的花枝,打落了她的花瓣,但仍然存在着的花梗和落蕊证明她曾经怒放过。

尤记得一千多年前,武氏一纸诏令,迫得百花于寒冬齐放。唯有牡丹不合时宜的抗争,换来了贬谪。但也惟有洛阳地脉花最宜,使得牡丹尤为天下奇。

时光流转,物换星移,这样的奇闻逸事口口相传于传奇脚本中被人津津乐道,增色于牡丹的品格。多少人事景物换了又换,几番沉浮。或磨去了锐气,磨去了傲骨,或自甘于平庸,放弃了操守。而牡丹,依旧在抗争。

关于牡丹的文章4:垫江三月牡丹开

文/黎美剑

三月,是花开的季节。

垫江的三月,是牡丹盛开的时节。每到这个时候,明月山麓绵延三十多公里的丘陵地带,或一片一片,或一块一块,或一丘一壑,或一山一岭,到处都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牡丹花。

垫江的牡丹品种很多,有以太平红为主的本地品种三十多个,加上从洛阳、菏泽、亳州以及全国各地引进的品种共有六十多个。繁多的品种开出的花也色彩各异,红、白、黄、粉、紫,五彩斑斓,红的像火,白的似玉,绿的如珠,粉的像霞。尤其是那传说中的黑牡丹,其实就是紫色的墨玉,紫得黑里透红,紫得高雅富贵。走进牡丹园,无论你在山下仰观,还是在山上俯视,那壮观,那色彩,都会让你和这个春天一起陶醉!

据我所知,垫江牡丹本不是用来观赏的,它是山民们用来制药养家的经济作物。牡丹的根叫丹皮,是一种药用价值十分广泛的中药材,药农只取根不要花,所以,垫江的牡丹花在明月山中沉寂了上千年。十几年前,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牡丹花才具有了观赏价值。

而垫江牡丹与我们熟知的洛阳、菏泽牡丹有很大的不同。洛阳、菏泽的牡丹生长于肥田沃土的大平原上,枝高花大,富贵艳丽。垫江牡丹却是生长于山野之中,竹石之间,与山相伴,与水相依,与竹同生,与树为友,与石相亲,娇小玲珑,自然质朴,生命力强。我突然想到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洛阳牡丹比喻为高贵大气的贵妃,那么,垫江牡丹就像林中采蘑菇的小姑娘,溪边浣纱的小媳妇,含羞默默,清纯淡雅,端庄灵秀,让人心生爱意,流连忘返。我知道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却能较贴切地反映两种牡丹的内涵和气质。

三月去垫江看牡丹,是踏春郊游的绝好选择,除了观花赏景,还能深入了解牡丹文化。尤其是新民镇把牡丹和樱花组合打造了西南地区最大的牡丹樱花园区,开发了以牡丹为原料的食用牡丹油、牡丹香皂、牡丹护肤品系列,在几千平方米的透明生态餐厅,还能享受到坐在牡丹花丛中品尝丹皮炖鸡等系列牡丹宴,眼福口福同饱,惬意享受春光。

三月的牡丹很美,有牡丹的垫江很美。

关于牡丹的文章5:牡丹牌电子管收音机

文/杜微家

我出生于1956年,2016年退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事情,我还是有印象的。下面就说说我家的老物件,一台牡丹牌电子管收音机的故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家住在苏北滨海县的一个劳改农场。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记得食堂几个月炸一次油条,小孩就像过节一样,油条按人头供应,不能多买。我的姥姥因为哮喘住在我们家,每天早晨舅母在两块砖头上架个长的铁勺,下面点燃稻草,煎一个鸡蛋给姥姥治病,我蹲在旁边盯着看,眼馋得很。舅母说:“不要急,等给姥姥的煎好了,再给你煎一个。”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没想到一次我父亲出差,回来时竟买了一台北京产的牡丹牌电子管收音机。

当时我六、七岁,看着这个叫收音机的家伙,长方形的木头盒子,正面面板的上方用丝绸之类浅黄色的布蒙起来,下方有两个旋钮,中间是调台指针,右上方有一个闪着绿色光的小灯,左边旋钮是开关调谐音量,右边旋钮是调换不同波段和唱机的,听着它发出各种声音真是高兴极了。当时我记得收音机的电源是通过电灯泡的插头上再接出一个插头,把收音机的电源插头插在上面,开收音机必须要打开电灯,有点麻烦。那个年代收音机是稀罕物件,有收音机的人家也不多,记得我家附近的一个同学家里,有一台熊猫牌电子管收音机。

自从有了这台电子管的收音机,我的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一般白天很少开,吃过晚饭就围着收音机,摆弄起这个会发出声音的家伙。调到短波1或者短波2,各种嘈杂的声音,难以找到中文广播,找到了也听不大懂。有时为听什么台,还会和我的姐姐争执起来,邻居家的小朋友,常常会跑到我们家里听收音机。

我最喜欢听的节目是“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主持人非常亲切生动的话语,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节目中的各种故事,播放的各种儿童歌曲,说的许多新奇的事,让我听得非常入迷,在收音机旁一直要等到播音员叔叔阿姨说:“小朋友,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再见。”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收音机,第二天又会准时出现在收音机旁。

我最难忘的记忆是儿时调皮捣蛋,在收音机上乱涂乱画,用黑色笔在收音机上画了几道印子,被我父亲教训了几次。小时候我是调皮大王,家里的藤椅靠背,我用剪刀给破坏了;爬到屋檐下去掏鸟窝;午睡时到小青年的房门上敲一下就跑。小时候的错误真是“罄竹难书”。

这个给我带来儿时快乐的收音机,经过几次搬家后,也不知道是嫌搬家累赘,还是更新换代有了半导体收音机,总之,父亲在没有征求我们意见,我们不情愿的情况下,将收音机送给了他人。收音机不见了,当时我心里充满惆怅和不舍。以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这个收音机。

一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电子管收音机,在尘封的记忆里慢慢远去。它记载了我国电子工业起步的初创历史;它见证了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艰难历程。

关于牡丹的文章6:春

文/董灵超

牡丹的枝头,添了乌红的绒芽。

初春,好些植物都会抽出这种渗着血红色的芽。我总疑心,那是保护生命从严冬闯过来的胎衣。

小芽儿起初还卷曲着,像心怯早春那一层薄寒。不多时,就玲珑小扇似的招扬了。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我爱极了陶渊明——这个痴于田园的古人,真把小小生灵的情味,道得活色生香。小小的植物,有着混沌初开的萌眼神儿,它伸出小手,向和煦的春风索抱。这些从大地体内钻出来的小娃娃,是向陌生的宇宙,作好奇的试探吗?

春的生机日渐蓬勃,我心里却生出一些微疼。幼时,和所有顽皮孩子一样,我也绕着村里的池塘,捞冻冰、玩泥巴,不知是同谁,还学会了用一个漏底破盆罩小蝌蚪玩,玩腻了,把盆子一撂,就跑开了。然后,水干了,小蝌蚪死了。

自从年事渐长,懂了慈悲,我心中就生了悔。常想,有了孩子,定不会带她去玩蝌蚪。一定要让那些小小的生命,在春意融融的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待它们练好了本领,“甩”掉了小尾巴,会出落成弹跳有力、很爱唱歌的青蛙呢!

有种花儿,香气老远就能把人招去。我开始不知它叫什么,端详很久,擅自给它取名叫“蜂窠花”。那是种很谦虚的小花儿,独柄擎起三十多枚花朵,沉甸甸地攒着劲儿、次第绽放,周边先开的,是透着淡雅的珍珠白色;中间晚开的,则是娇滴滴的金黄色。花朵比小拇指盖儿还小,四瓣儿,中心有细细的芯。那叫人心疼的细芯,也是四瓣儿的,像针尖儿。

几日前,朋友告诉我,这花儿名唤“结香”,因为它的枝条很柔韧,能够随意打结而不会断,花儿又有浓郁的香气,所以人们叫它“结香”。我欣喜于“结香”这名字的贴切,汗颜自己喊它“蜂窠花”了。

前两天,偶遇了两株在广袤天地间彼此相依的李树,小花儿开得洋洋洒洒。一对年轻情侣,手牵着手,在看花儿。黄昏里,光线朦胧,他们青春的身影,被微茫的光写意成古典的卷轴。我恍然觉得,他们像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人物。

我理不清,好风是从哪儿拂来的?寻索良久,终没找见它们的秋千架……可是,阳光就在那风里一寸寸地暖了起来,叫人既想在花下打盹儿,又想放牧牛羊,还想赖在祖母长长的故事里,把那个小女孩儿的梦,做透……

关于牡丹的文章7:月光下的牡丹丛

文/李红都

从没有在月光下亲近过牡丹,若非因了灯会的诱惑,我是断然想不起在晚上观赏牡丹的。

那天,吃罢了晚饭,我披一片星光走进了西苑公园。虽然不知道花灯设在哪里,但循着灯光一路找去,迎新接福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灯、卡通灯便闪着亮、放着七彩的光一个个地映入了我的眼帘。不远处的湖面上,静静地浮着几架彩灯和一只彩船,倒映在水面上随波荡漾着斑斓的光,把漆黑的夜景点缀得如诗如梦。

晚风携着一阵阵牡丹特有的芳香吹了过来,猛然想起,何不就着这彩灯的光亮去欣赏一番月光下的牡丹?

循着香气,很容易便找到了一大片的牡丹。月色如水,洗净了它们白天的张狂和浮躁,在远处彩灯飘渺的映射下,很有那么种慵懒的美丽。阳光下的牡丹雍容华贵,有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亲近的距离美。而此时,在如水的月色下,牡丹带着洗净铅华后的自然和亲切,带着一点点的困倦,透着不胜娇羞的妩媚,让你不由地生出一种怜香惜玉的情愫。

这片牡丹丛和常见的不一样,它的周围没有栅栏,我忍不住轻轻地走进花丛,花儿在晚风的吹拂下,像坐在沙发上打盹的佳人,左右轻晃着身子,毫不设防地蹭着我的衣角,让我真想亲吻一下它的娇容,却又惟恐惊醒了它的美梦。

轻轻的,我俯下身来嗅起它的香气,那种清凉的馥郁便如丝般的滑进肺里、泌入心脾。这是一种有些湿润的香味,与阳光下牡丹那种招蜂引蝶的浓香大不相同。

静静的,我守着这片牡丹,在朦胧的月光下注视着它们,那份喜悦,那份柔情让我联想起昨夜自己就着帘外映射进来的月光,久久地端详着身边的爱人和孩子酣睡时的情景,多少有那么一点点陌生,却又分明是那样得熟悉和亲切。

很想把这种陌生却又亲切的感觉储蓄入记忆,我轻轻地举起相机、调好光焦,按下了快门。月光下的这一片牡丹便携着清凉的夜色一起走进了我的心里。

关于牡丹的文章8:牡丹为你开

文/菊心

爱牡丹,是洛阳人自发的情感。

2012年春天,爱好写作的我加入了一个名为“牡丹老友”的QQ群,一帮兄弟姐妹在一起交流文学,也时刻关注着洛阳和洛阳城的牡丹。

每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和众多热爱洛阳、热爱牡丹的网友一起,办理网络采风证,流连在城市里有牡丹的角角落落,拍照,撰文,发微博、朋友圈、论坛。

牡丹伸伸懒腰,在乍暖还寒的春风中苏醒过来,在微风中,嫩芽开始跳舞;大幕拉开,它们无声起舞,一场盛大花事渐行渐近……牡丹芽泛着新生婴儿肌肤般的粉嫩,芽苞成长的每一种姿态又都是舞者的姿态,似乎每时每刻都在起舞,这哪里是植物,分明就是一个精灵。

花开的每一刻也是不同的,在晨起的微曦里,在夜晚的霓虹灯下,在雨中……各有各的姿态。“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在洛阳,人们不只是看牡丹,还要看一城人的狂欢。

“牡丹老友”中的“海弟”,信阳人,2016年,他带着户外团队来洛阳看牡丹,可惜牡丹园太大,我终是与他错过相聚。内蒙古的“醉斜阳”来了,连同草原上诗词协会的众文友。当天上午,“醉斜阳”发来消息,说要到洛阳牡丹园看牡丹,我说,你问清楚是哪个牡丹园,洛阳的牡丹园太多。终于,在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九色牡丹观景台上,我和这位曾于4年前因牡丹文苑聚会来过洛阳的老友再度相逢。

前几天,路过邙山上的国际牡丹园,春雨霏霏,我随手拍了张照片,附上一句“下雨的时候来看看花”发在“永远的牡丹”的微信群。“海弟”问,牡丹要开了吗?我说,当然!另一位文友说,好熟悉的地方,如此亲切。这位文友在洛阳工作过两年,深深怀念着这座城市。

所有花都为你开,所有景物也为你安排。又是一年牡丹艳,牡丹花城,愿所有爱牡丹的人都会再度相逢。

关于牡丹的文章9:风吹花露凉

文/王太生

花露,花上的露水。牡丹、芍药……花叶上凝结。

张岱《夜航船》里说:“杨太真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凌晨,至后苑,傍花口吸花露以润肺。”可以想象,贵妃当年以胖为美,在宫中饮酒纵歌,一场游戏,一场宿醉,醉入花丛,以手攀枝,微张樱桃小口,花枝一阵乱颤,以花露解渴。

花露,一开始就与酒有关。头一天晚上,老酒喝多了,口干舌燥,头重脚轻,若换到我等俗人,哪有雅兴去饮那花上露水?早晨起来,咕噜咕噜,一通牛饮。顶多吃一碗清粥或泡饭,抵饥、解渴,再“呱唧呱唧”嚼咸菜、萝卜干。

晨昏旦夕,昼夜温差,水汽凝结,太阳一出来,清风一阵摇,璞然纷落,迅即风干蒸发,喻示美好的物象,存世短暂。

江南人家有收集花露浸茶的习俗。《浮生六记》中,芸娘在“夏月荷花初开时,以纱撮茶叶少许置花心,天明取出,以泉水泡饮”。那少许新茶,大抵是碧螺春,姑苏临太湖,明前茶是有的,茶泡前,先以花露浸润嫩芽,茶遇水,香气在紫砂壶中袅袅释放。

荷叶上的水珠,不知道算不算花露?不过,我倒以为,像牡丹、芍药、蔷薇之类,叶瓣之滴,是小众的,在园林里。再说,杨贵妃也不大可能去饮那篱笆墙上、牵牛喇叭花上的清露。荷叶的水珠才是大众的,在旷野之上,大俗而大雅。我到乡下看野荷,和朋友坐在荷塘边,用荷叶包猪头肉喝酒,面对一张铺展恣肆的硕大荷叶,看几颗露珠滚来滚去。

还有牵牛喇叭花。徽州古村,山间昼夜温差大,水汽凝结。一户人家小院的门头上,垂挂着一缕碧绿翡翠,像从前的大辫子。这条“大辫子”上点缀细细柔柔的牵牛花,花露窸窣晶莹,倒与粉墙黛瓦的色彩、意境搭配妥帖。

花丛植物间,有小昆虫,它们眼神清亮,饮天水而生,鼓翼而歌。一个人的花露,有对水墨小品的意境期待和精神渴求,把盏临风,悠然自得。

渴,是一种心理和生理感觉。当身边的水变得不再纯净,我想去山间水库划一条船在湖心舀水。或者,用一只透明的瓶子去草木间收集花露。露水收集器,只能存凝结的水滴,不能收集花露。花露里有花瓣的清气,那样的晶莹华美,吹弹即破。

干净的水,大概在山间未被污染的湖泊。人做大自然的搬运工,但有谁会想到顺便去“搬”一瓶花露?我知道,那样屏声静息,会花费许多时间,未免显得痴,但静下心来,沉下身去,在自然之中深呼吸,用意念去“搬”,在心境澄明之间,收集到的终是一瓶空灵美好。

古人饮花露,屈原《离骚》早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饮的是神仙气,图的是心灵的干净、快活。然天地之间的花露毕竟有限,就在日头喷薄欲出,红尘滚滚之前,太仓促了。

民间有玫瑰花露的做法,将玫瑰放入水中清洗,砂锅中水煮,花色变白,汤有红色,加入蜂蜜。

蔷薇露,古人取其花,浸水以代露。唐代冯贽《云仙杂记·大雅之文》里说:“柳宗元得韩愈所寄诗,先以蔷薇露灌手,熏玉蕤香后发读,曰:‘大雅之文,正当如是’。”那时候的净手焚香已到了顶礼膜拜、出神入化的地步。足见唐宋年代,对一篇文章和背后那个写字人的敬重。

当然,饮花露,终是绕不开酒。我到外地访友,席上有“花露烧”。闻听此名,感觉一半是露水,一半是火焰,但花露烧入口绵甜、醇厚,色微黄,存放日久,呈透明的琥珀色,绵中藏刚,后劲十足,我喝后有飘然欲仙之感,有点类似于绍兴的女儿红。

有浅露,亦有重露。“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布衣粗疏的简单生活,日子过了八月十五,露水越来越重,凝结在花上的当然为花露;凝结在狗尾巴草上的,便是草露了。

关于牡丹的文章10:也学牡丹开

文/子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就被深深地打动了。后来在同学的朋友圈里,看到她和一帮年龄相仿的女子,穿着明媚鲜妍的旗袍,三月的阳光泼洒在她们的脸上身上,身旁是鲜花著锦,她们也都是笑靥如花,图片下方有她添加的注释:“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一注释,让那些图片和图片中我的同学的格调一下子飞升上去。

我在一家企业医院外科做护士的时候,有一位小我一岁的护工,我叫她小汪。我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对于我,她有一些依恋,她说我待她好。我喜欢她的为人憨厚老实、做事踏实勤勉。病房和走道的地面,她一天要拖好多个来回,收拾整理病人的被褥她一样也不含糊,来了新病人,她会主动地协助护士铺床叠被。她在医院工作期间,常来我家玩,后来,她的父亲一年也总要到我家来几回。几年后,她离开了医院,她父亲告诉我,她在上海打工,之后成家生子。那时候,我们都没有手机,后来,我也离开了医院,再后来,又搬了家,便失去了联系,但是,心里一直惦记她想念她——她的外形如苔、知识层次如苔,却在平常的人生道路上,认真地生活、努力地开花结果。

常年在我们单位收报纸废品的一位妇人,那天来时,她的神情格外的欢快,她从口袋里掏出些软糖,给我们办公室每位同事两颗。她说她很开心,她的大儿媳生了一对龙凤胎。早先就听她说过,她的大儿子是安庆某医院的医生,她的小儿子正在华师大读博士。她还说过,她爱人身体不好,肾脏做过大手术,收报纸废品这样的重活,主要由她完成,在她把大堆大堆的报纸废品从楼上搬至楼下,她往三轮车上搬时,她爱人帮她搭把手。她是家里的功臣,两个儿子的培养,家庭生活的支撑,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很辛苦,她很劳累,但是,每次我见到她时,她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她也平常如苔,但是,她努力地做事挣钱,努力地经营自己的家庭,并且,她总是向大家展示自己最阳光的一面,她始终洋溢在面庞上的笑容,亦如牡丹开。

我年少时,家里没有男性劳动力,家里的农活,几乎全部由母亲和姐姐去完成。这是由我家的特殊情况决定的,父亲当年从苏州大学毕业后,在绩溪中学从事教育工作,在我出生那年,父亲虽然调到了离家三十里路远处的汤沟中学教书,但是父亲基本上还是不可能帮助母亲做农活,一来做不了,二来也没有时间去做。姐姐九岁那年,母亲生下大哥,后来相继生下二哥、我和弟弟。姐姐后面的我们姊妹四个,到了上学年龄,一个一个地被母亲送进学校读书。因为缺少劳动力,也因为当时老师的工资水平实在有限,我们家的生活一直都很清贫,不仅如此,还不时地遭受有许多强壮劳动力人家的欺负。不服输的母亲,因为常年超负荷的劳动,身体上老伤叠加新伤,但是,再苦再难,给我们姊妹四个读书,是母亲坚守的底线。母亲也是苔,她的内心聚集着一团火焰,那团火焰,如牡丹,照亮着她自己的内心,也照亮着我们从贫困生活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一家人。

在我刚踏入社会那几年,除了工作,我的业余时间基本上荒废了。如今每每想起,都无比地心疼和自责。后来成家生子,业余时间被没完没了的家庭琐碎事务以及孩子的学习教育悉数占据了,孩子大一些后,我开始阅读一些书籍,后来尝试写作,也算是为自己的业余生活开辟了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一直走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起步太迟,也因为天赋不够,但是,于我,那毕竟是可以带给我充实感和愉悦感的一条路,我在收获文学营养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些提升自己品质素质方面的营养,如此,虽在红尘世井里跌打滚爬多年,不至于粗陋到鄙俗。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我深知,自己平常如苔,在和暖宜人的春光里,牡丹花开的样子,万花齐放的姿态,我唯有仰望,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欣赏,我效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