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黄河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黄河的文章1:老巷子

文/彭巨彦

说的是黄河上游的青城古镇。

横七竖八的巷子,构成了镇子纯粹的古朴。名字也尽显别致。前街、后街、校场街,水车巷、胭脂巷、东井台、烟房场,各个具象。主街巷,宽而长,两旁是商铺,米行、客栈、烟馆,大都分列两旁。大街巷又贯穿着一条条短促的小巷,私塾、烟房、宅第,蛰伏其间。

晨起,黄河的薄雾缭绕进巷道里,浮漾着怡人的清爽。卖烧饼馒头的、稀饭包子的,一发的挑子,挑子两头,或笼屉、或食盒,靠光溜的扁担挑着。扁担要选粗竹,一劈两半,晃晃悠悠、吱吱纽纽响,似是会说话的样子。两旁的家户,能从竹子扁担发出的声音里,听出是张家卖馍的、还是王家挑汤的。中午时分,大多是酿皮子、或者灰豆子,以及带着小火炉的卤肉。过了午间,齐刀磨剪子炝菜刀——石匠石匠锻磨喽——悠悠的声音,从不同的巷道里或远或近地飘来飘去,让巷子的质感扑面而来。

老巷子常常是一副知足的样子,气定神闲,不卑不亢。

巷子里,有人闲坐在自家门前,会一句话不说地给巷子那头晃闪而来的剃头挑子让出一方清清凉凉的荫地来。没有半句客套话,像是特别熟惯的样子。其实不然,也可能都是生面孔,只是老巷子里的人们俗常待客的方式罢了。剃头匠只会埋了头,大腿面上衬着粗粝的帆布,如同老旧的水墨,透着日积月累的斑驳污迹,却有轻捷的哧啦声悄然漾起——剃头刀子锋利的寒光就是从那里逼出来的。巷子两旁的宅第,讲究的是大门。若是黑漆大门,那么这家的祖上定是考中了武举的。主人气定神闲,脸别在一处,话确分明是递给剃头匠的,言语里,不露声色地透着卖弄或是炫耀。说他们家挣来这座黑漆大门的先祖,功夫了得,丈二高的大墙哇,脚在地上一点,眨眼间就到了墙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老佛爷暂避西安,被甘肃巡抚用八抬大轿抬了去,做了老佛爷的带刀贴身侍卫,临了得了黄马褂。啧啧,你瞅瞅这大门,青瓦门头,虎头作环,隔了四辈人啦,还这么气派威武!剃头匠嘴里呵呵地应承着,待黑漆大门的主人说罢,笑眯眯地样子,话却如同剃头刀子一样,暗藏着锋利——呵呵,听爷爷说,我们那太爷在世时,一把剃头刀子,铜柄玉鞘,使得炉火纯青。啧啧,刚给一雇主剃了头,光亮的能耀出人影。你说那叫巧哇不巧,猛不丁飞过来一只苍蝇,端端落在脑门上。你猜怎地,太爷肩膀一动,手起刀落,那苍蝇生生地身首分离,再看雇主的头皮,好好地,一点印印子都没有……两个人,对于各自的先祖,言语之间,针尖对麦芒,哪个也没有谦让的意思。巷子的古气,似也穿越着这样的自负腔调,以及毫不迂回的个性特征。

巷子里果真藏着许多的故事。

一处当地烟商的宅院,在一个叫琴街巷西头,十分地阔大,一进三院,后面的花园,连着黄河。一轮小水车,吱吱呀呀地,把黄河水绕进园子里,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派的诗意。可是,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几年。湖南衡烟、苏州杜切、江西蒲烟,云南兰花、山西青烟纷纷上市。兰州水烟生意清淡,日子就不好过了。碰巧那一年,烟商的后生去西安赶考,又带去了不少银两做盘缠。一时间,烟匠少薪,敷料难购,甚至无米下炊,难以维持生计。烟商没路可走,忍疼割爱,卖了那条巷子里最为阔气的六柱大门。六根明柱子,一水儿的松木。那些松木,是烟商亲自骑着枣红马,带了两个筏客子去甘南运过来的上好油松。说是上好,是烟商在甘南的原始森林里专挑阴坡上靠下的松树,生长周期长,木质细腻而坚硬。更为艰难的是河运。买好的松木扎成箭头样的排子,靠着洮河水,经过岷县、临洮、兰州府,才能运到青城镇。放排的时候,河道里会突然遇到看不见的暗滩,筏客子叫煞,大意是阎王爷专门取人性命而设置的障碍。遇到煞,排子被搁浅的同时,也阻止了水流。直到河水渐长,抬高排子,排子才会借着水势,冲开暗滩,漂流而下。筏客子最怕遇到煞。水的力量多大?尤其是骤开的一瞬间,不少筏客子被河水吞没。这样运过来的松木,珍贵程度自不必说。因此,烟商拆门卖木头,自然也是抢手货。可是,正当买家举起?头,刚要刨下的当口,巷子东头,忽然传来一阵清脆急密的马蹄声,跟着就有人吆喝——出皇榜喽,中翰林喽!官兵快马送来喜报,正是烟商的后生高中皇榜。一时间,前来买门的人吓得大惊失色,仆倒在地,连连叩头……

如今,巷子已经老了,却时刻拥有着新奇的感觉与琳琅的色彩,如同镇子旁边的黄河一样,四季流动。

关于黄河的文章2:黄河入海流

文/阿成

驱车三个多小时,从山东的高唐往东营赶。我是去那里看黄河入海的。这一路车极少,人亦寥寥。公路两边的平原宁静如画,让人沉醉。忽焉有淡腥的海风袭来,知道这是快要到了,心也无端地悬了起来。车抵东营,恰好华灯初上。晚餐做东的是当地一位朋友,人很豪爽、风趣。敬酒时,他用浓浓的山东话说:“兄弟们千里追蚂蚱,图的不是这口肉,是为了争这个气。你们千里追黄河,图的也不是这个景,而是为了这个情啊。”他说得真好,练达而真挚。看来智慧在民间哪。

翌日,于薄云丝雨中,驱车去黄河入海口。路面已被雨打得湿湿的,陌上的芦苇野蒿似乎更加翠绿,浓浓淡淡地一直漫至天边。朋友指点迷津说,咱们应当顺路先去鸟岛看看。车子至鸟岛,方知此地是一黄河滩涂。这一带野树繁花,碧草黑枝,勾连交错,直接苍穹。朋友说,由于海水不断冲击,咱们这里哪,每年都要增加一两万亩土地哩。

步入鸟岛,但见处处野林,条条清水,荡漾的芦苇,初发的蒲棒,紫蕊的红柳,冶艳的奇花,簇簇拥拥,勾连而不绝。朋友说,你看,这芦苇的根茎是可以吃的呀。我问,炒菜吗?朋友笑了,说,小孩子就那么掰下来吃,甜丝丝的。或是身临其境之故,勾起了他儿时的回忆。他指着一株溪边开花的河柳说,小时候放羊时不小心手划破了,敷上它就好了。随即又感慨地说,这个地方放羊最好啦——说罢,人已在儿时的情境中沉默不语了。

现如今,这百鸟聚居的天堂已是国家的自然保护区了。在鸟的王国里,到处是叫不上名字的鸟儿,或从你的头上飞过,或栖息在荒草之中,或啾唧于秀枝之上。常有黑天鹅游到你的跟前,等你投食。仰头观赏时,则见白鹭筑巢在输电线路的高塔上,一杆一只,依次排开,如河滩的哨兵,延至远方。

走在木质的栈道上,风拂草熏,气朗而心净,有脱胎换骨似的大轻松,羽化成仙的自在了。因今日小雨,到这里观看黄河入海的人少了许多,这反而更凸显黄河的无限苍茫。李白诗云,“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想着想着,忽见渺渺海面之上似有千帆隐约而来,这就更增加了观看黄河入海的期待。是啊,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万里之遥始,过险滩,闯激流,汇百川百河,滔滔滚滚,百折千回汇集到这儿,已是纯粹的大海模样了。

上船喽。只是于这阴霾里,迷蒙中,更是让舟上之人不知黄河与大海的边际在何处了。船家告诉我们,你们现在还是在黄河上,只是这里是黄河最宽的地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船速越来越快了,小小舟楫似乎在与入海的黄河进行着天真的比赛。江风、海风,汇成一股后,似更加彪悍,如高压水枪一般扑来,刹那间,小小凡人竟也有了一种英雄之感。眼前的黄河如同一支虎狼之师,汹涌急溅,呐喊奔驰。曾几次误以为到了黄河的入海口,而那个留着小胡子的船家解释说,还没有到哩,这里还是黄河。甚至让我觉得,“黄河入海流”也许该有另一番解释了。

大约行驶了十几分钟,船速突然慢了下来,水势也骤然温和了许多。这时船家指给我们看,那就是黄河入海的地方。顺着船家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前面的黄河之水与渤海之涛,相衔一处,竟筑了一条陡然凸起的海上长城。长城的这一边便是黄河,那一边便是大海了。更远处,影影绰绰,有海船若停若动,似真似幻,宛若海市蜃楼。“黄河东面海西头”,果然不错。黄河哟,你不仅仅是养育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在这黄河的入海口,我方看到,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乳汁奉献给全人类的无私慷慨之举!作为黄河的子孙,此时此刻,不仅感慨万端,亦泪流满面了。

关于黄河的文章3:细数黄河的波澜起伏

文/廖华歌

走近黄河博物馆,我听见自己的心在愧疚地说,对不起,黄河!作为一个中原人、黄河母亲的儿女,我竟对黄河知之甚少,更不知道还有面前这座1965年建馆、以黄河为专题内容的自然科技博物馆。

走进黄河博物馆,仰望大厅照壁上毛泽东亲书的“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的题词,那气象恢宏的笔势,让我生出一种深深的根魂所系之感,我要记取黄河的历史春秋,记下黄河孕生的众多杰出人物,细数那一水的波澜起伏……

博物馆内陈列着黄河的众多照片、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文物标本、灯光图表、过水工程模型、录像及触摸屏等,恍惚间,我面前黄河示意模型上的这条气势雄伟壮观的河道,突然开始剧烈晃动起来,俄顷惊涛拍岸,巨浪滔天,震耳欲聋……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村庄与时间之间,土地和谷穗之间,穿越白天与暗夜,溅起无数生命和千年回声……

两千多年来,黄河下游决口一千多次,其中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大改道26次,20次在河南,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驻足在历代治河方略简表前,目光从大禹、刘大夏、潘季驯、魏源等很多人的名字上一一看过来,我在与历史对视,向他们行深深的注目礼,肉体的他们虽然早已作古,但精神的他们却与黄河一起,岁岁年年在时光中永恒。在一份至今还保存完好的道光二十三年水情奏折前,我站下了。这是钦差大臣何汝霖向道光皇帝报奏:“……前水尚未见消,后水踵至。计一日十时之间长水至二丈八寸之多,浪若排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黄河治理,人民治黄70多年来,仅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累计投资500多亿元,19次黄河调水调沙,实现了黄河干流连续19年不断流……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对黄河治理作出重要批示,使黄河改善水质、逐步恢复水体生态功能,避免了洪水决溢带来大范围的生态灾难。

黄河,在五谷的芳香中宁静平和,满盈力量、激情和充沛的生命真气。

位于黄河干流上的小浪底水库,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

站在雄伟壮观的小浪底泄洪大坝上,眼前的情景就不仅仅只是令人震惊了,而是震撼、震魂荡魄……但见洪水从三个特大洞口凶猛泄出,气势磅礴,浪涛震天,如万马奔腾,如飞龙行空,如众兽狂奔,如群山崩塌……一时间,我想到了天河倾倒,想到了流动的纪念碑,想到鸟是天空的文字,星月是夜晚的文字,而这从天而来的浪涛是小浪底的文字!我分明感觉天在动,地在动,人在动,河流在高空奔腾倾泻,水草在天边一波波翻涌……

望着这浩瀚无边的水,我很清楚为了建造小浪底,已搬迁到他乡的库区村民们的老家,全都淹在百米水下的泥沙里。这个水库不仅在防洪、减淤、供水、灌溉、生态、发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使下游河道中主河槽过流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加大了水库排沙比。

我们纷纷在大坝上留影,与这水、这滔天巨浪、这浩茫水域深处的村子、这朝着本能方向行走的风……一同呼吸,一起拍照,那定格下来的绝非仅仅只是照片上目视所见的人景,而是背后太多的承载,太多的光阴和故事。

一朵小红花在大坝的一角孤寂而热烈地开着。我可以用手抚摸它,却无法测出它生命的高度与光芒。

孟津是此次调研的必去之地。此地夏时曾为孟涂氏封国,因扼据黄河要津而得名。尽管我知道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等许多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孟津,我还知道贾谊、王维、狄仁杰、王铎、雷英夫等名家大师是孟津这片土地上的骄傲,但此刻我心里却满满都是黄河。

我分明感到了那滚滚河流的喘息和脉动,时间的巨石上涛声四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黄河流经孟津59公里。浑浊的河水奔流到这儿因水位上升,流速变缓,泥沙沉淀而呈现出“万里黄河孟津蓝”的壮丽奇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和西霞院水利工程形成的广阔水域,被誉为“北方的千岛湖”“洛阳的北戴河”。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等依次排列……

在这里,黄河不黄。

在这里,被称为“草莓西施”的那位名叫吕妙霞的漂亮女子,带领合作社的全体农民,用黄河水把他们种植的草莓、西瓜、桃子、葡萄、苹果、雪梨等各类瓜果,浇灌得个大肉厚、色鲜味美,名闻遐迩,醉倒了一个个吃果人。

在这里,清澈而安静的黄河,将漫漫时光长成了繁盛的花朵和累累果实。

目前我省黄河沿线共有各类保护地24个,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在这些保护区湿地上,活动着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青头潜鸭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以及大小天鹅、灰鹤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同时还是震旦雅雀、中华秋沙鸭等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的重要栖居地。

然而,我们将任重道远,还要继续加快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加快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黄河奔流,世事如水。我们只有在母亲的怀抱,才是最幸福的人,日月星辰才可灿烂成神话,世间万物才可化生并得以继续……

关于黄河的文章4:让时光随河水静静流淌

文/福-太阳

住在黄河岸边,穿梭于黄河两岸,从大桥上展望黄河,滚滚黄流向东流去,在阳光下烁烁发光。平日,也没有近距离走进黄河,所以母亲河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五月一日早上,天高云淡,微风习习。我驱车来到高青县刘春家黄河灌溉闸风景区和黄河来了个近距离接触。黄河是地上河,河堤高于地面许多。黄河两岸的河堤现在都修成了沥青公路,方便了当地居民的交通,也为黄河防汛快速反应提供了必要条件。从河堤到黄河的主河道,一般还要有比较宽敞的漫滩区,滩区内种满了各种树木,有成片绿油油的窜天杨,还有大片的槐树,时值槐花开花季节,红槐花河堤上看去紫红一片,煞是好看。放眼望去,绿波红浪相应,风景如画。真是处处有风景,只是我们没有留心留意罢了。

刘家春黄河灌溉风景区内种植了多种树木,松树、垂柳、梧桐、紫叶李,设立的停车场,休闲小道,并修建了许多亭阁,方便游客休息、观景。景区内野生的苦菜花绽放,黄黄的小花连成片,别有一番风情。有人在高大的杨树下搭起了帐篷,架上了烧烤炉,看来是要野炊了。孩子们则欢快的跑着,不时还摘上几多野花。有许多老人也来到岸边,坐在躺椅上面向黄河闭幕养神。还有人在亭子中打起了扑克,欢笑声不时传来。

坐在黄河防洪的石垛上,静静的看着黄河流淌。原以为黄河是直的,会是一望无际到天边,也会产生“黄河之水天上来”感觉,享受“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美景,可是在这里黄河却拐了两个弯,让我看到了一个弯曲的黄河,河面很宽,河水流的比较缓慢,没有电视上汹涌澎湃的情景。在河道中央一处河床露出了水面,颜色和河水差不多,只是静静躺在河中,接受河水的洗涤、冲击、淤积。只是在黄河的拐弯处,河水冲击河岸,哗哗的流水声才清晰入耳。黄河转弯后,浑黄如浆的河水又静静的向东流去。老乡告诉我们,别看黄河表面平静,其实河面下有激流漩涡,千万不要到黄河中游泳嬉水。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你用浑浊的河水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大河文明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用手机把黄河的美景从不同角度拍摄下来,低头翻看着手机中黄河的照片,心慢慢的平静下来,时间也慢了许多,有好长时间没有享受这样宁静安逸时光了。

在黄河岸边大柳树下面,席地而坐,闭上眼睛,带上耳机,听上一段轻音乐,让浮躁的心灵在音乐中沉静下来,安静的享受轻快的旋律,任凭时光在河水中静静的流淌,仿佛梦见了远古黄河那碧水东流的秀丽景象。

关于黄河的文章5:黄河悼

文/清风旷野同行

第一次到郑州,离返程还有几小时,心中隐隐有一种愿望:看一看母亲河。

在驱车的路上,心里十分激动,记忆中的黄河,那是何等壮观和伟岸:嘹亮的号子,咆哮的巨浪,更有李白那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是何等气魄。

我渴望那黄河滔天巨浪,气势磅礴的意境,让我的胸怀在母亲的臂弯变得更为开阔。

车行驶半个小时后拐进一条小路,穿过杂乱的街市,远处有一个大门,中间是一尊明朝治水名将伏波雕塑。这里就是著名的黄河花园口。

驶进大门就是黄河大坝,左前方建有一角红亭,下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枯草和零星的水塘。我急于看到黄河,忙问司机:“黄河在哪里?”

“下面就是黄河”司机说。“清代曾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将军庙,百姓每天都来这里祈祷黄河安澜,这里就是花园口引黄闸,也是黄河的第一大坝头”。

我愕然。

透过杂树,远远看过去,丝毫看不到记忆中的巨浪,甚至连黄河之水也不见踪影。远处是跨黄河大桥,那高高低的河床上长满枯蓬野草,小道杂陈其中。当地人告诉我,这是湿地。也许是黄河干涸后留下的浅滩。有的变成鱼塘,有的变成湿地公园,有的变成农家餐馆。水塘分散,从上望下去,几个水塘中,大人正带着孩子正在悠闲地划着小船,有的蹲在塘边垂钓,有的在树荫下休息。

非常失望,看着大堤上铁龙般的私家车和河床上密密麻麻停放的小车,初次拜谒祖先的我,澎湃的心情一下子枯竭到极点:“黄河母亲的乳汁在这里已干涸”。

司机说:“大概从上世纪90年开始,我们这里就很少下雨了。去年冬天偶尔飘了一点雪花。农民们每年都要抗旱,郑州的地下水位下降得很快。过去打几米就有水,现在要打七八米甚至十米才有水”。

司机接着说:“城里搞建设,空气污染,市民没什么好去年,所以一到双休,就开着车到这里来透透空气,这里的休闲业和餐饮十分火,有农家菜、野味和各类餐饮。”

“如果你们想看黄河,就到洛阳小浪底去吧,在那里还能看到宽阔的河面和黄河浪花”。司机见我们心有不甘又补充道。

车子在大堤上停停走走,远处依然是一望无尽的草丛和一个个不规整的湿地水塘。我对司机说:“我们回吧”。

回来的路上,我脑海中忽然记起网上对第一大坝的描绘: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北郊15公里处。宋时曾在此建闸治水,后渐成村落。随着黄河河道南移,村落被河水淹没,成为黄河渡口,名花园口。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逼近郑州,国民党军队不战即溃,在此扒开黄河大堤,使豫、皖、苏三省四十四县受淹。如今的花园口瑰丽多姿,大河上下,蔚为壮观。

除了那惨痛的记忆,俱往矣。不知是由于治理缺失,还是水资源日益溃乏,这条曾经养育中华几千年文明的黄河正在干裂中渐渐逝去。

黄河的奔腾咆哮,黄河的轰天声鸣,黄河的号子,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记忆。

然而,疼痛中我们依旧图腾。

也许,有一天它将在地图上一点点消失,却永远不会在我们心中干涸。

关于黄河的文章6:黄河古渡观铁牛

文/段延青

黄河蒲津古渡遗址。蓝天白云艳阳之下,四尊铁牛几乎是闪着银光赫然出现在眼前,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这就是山西永济著名的唐代开元大铁牛了。

这铁牛便是人们征服自然、治理黄河的“铁证”,它显示了古人高明的智慧和精湛的冶铁技术。在古代,蒲州古城的蒲津桥作为架设于黄河之上的浮桥,是连接秦晋之间的通衢大道。而铁牛,则担负着浮桥地锚的重要使命。

面前的四尊铁牛,膘肥体壮,怒目圆睁,肌肉隆起,铁骨铮铮。牛尾下各有一根粗大的铁轴横贯,铁牛分别铸于长方形铁板之上。四尊铁牛分别是公牛、母牛、腱牛和牛犊,精美的铸造工艺使它们看起来更像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

旁边的四个铁人是牧者,形象生动,表情各异,沧桑古朴。

这是在原址出土的四尊铁牛。原本共有八尊,目前只出土了四尊,为了文物保护的需要,将铁牛原地提升了12.2米。

阳光很炽烈,铁牛身上发出耀眼的光芒,用手抚摸着有千年历史的铁牛的皮肤,瞬间感受到了灼人的温度。在《易经》里,“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因此古人多用牛作为镇水神兽的形象。另一方面,还因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里,牛是力大无穷、吃苦耐劳、甘于负重、勤恳奉献的化身。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以西的秦国为了进取河东,在蒲州一带修建了蒲津桥,以后的历朝历代又不断翻修扩大蒲津桥的规模。到了隋唐时期,古老的蒲津竹索浮桥不堪重负,岌岌可危。于是唐玄宗举全国之力,铸造八尊大铁牛。八尊铁牛,牛下连柱,向前斜插入地丈余,形成地锚。彼时的黄河岸边,炉火熊熊,铁水沸腾,数千工匠,昼夜不停,集聚了全国近五分之四的生铁,现场一次浇铸而成。

从此,八尊铁牛傲然出世,担负起重要使命,在蒲津桥边,震慑水害,祈护安澜,保持畅通,坚守千年。

黄河滔滔,浮金流光,在铁牛的守护下,蒲津桥维系着秦晋之好,成就着无数人的繁华长安梦。盐和铁等重要物资源源不断运往长安,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贩夫走卒从此走过……车水马龙,商肆鳞次栉比,蒲州古城也跻身当时的全国六大城市之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常被人用来形容世事反复,变迁无常。但鲜有人知道这句话就出自蒲州古城,用来形容此处的黄河水瞬息万变,肆意任性。当黄河易道,时光流逝,千年蒲州古城逐渐凋敝,黄河大铁牛的辉煌也变成了美丽的传说。所幸,1989年,黄河东岸的四尊铁牛以及铁人、铁山、铁柱先后被发掘出来。黄河大铁牛又重见天日,稳健地挺立在蒲津古渡遗址,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奕奕神采,无声地诉说着黄河千年的过往。

时值5月,蒲津古渡遗址树木葱郁,翠浪翻涌。离开铁牛出土原址,我沿着黄河古道,来到矗立着八尊复制铁牛的模拟浮桥。从蒲津关走向对面的大庆关,脚下是古黄河早已干涸的沙土地,松软中又让人感觉到一种坚韧。身旁是紧密相连的一只只渡船组成的一座浮桥,浮桥两端的铁牛、铁山、铁柱,真实再现了当时黄河两岸八尊铁牛作为蒲津浮桥的地锚,牢牢镇守黄河的场景。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以它博大的胸怀和奔腾的气势,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而蒲津古渡遗址这健硕恢宏的大铁牛,便是人们认知黄河、征服黄河过程中留下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瑰宝。

在黄河儿女的心里,这历经千余年时光磨砺的铁牛,已化作民族的精神图腾,激励着人们坚韧不拔、负重前行、奋力拼搏、锐意前进。

关于黄河的文章7:黄河美如斯

文/孔伟健

春和景明之日,宜出游,宜临水。

近日,我随一爱好摄影的朋友到黄河滩区采风。

活动结束后,我对他说,咱到黄河滩上看看去吧,顺便留几张照片,来一趟,不太容易。

他欣然答应了。

其实,从我老家到黄河边,算起来,也就几里路。可我跟黄河亲近的机会却屈指可数,年龄越大,我越感觉到冷落了她,冷落了这条流淌千年的母亲河。

所以,我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好好看看她。

这里是九曲黄河梁山段,这里是蔡楼渡口,这里是当年刘邓大军东渡黄河之处。下得车来,春风拂面,我迈着虔诚的步子,一步步靠近黄河。

我听着风声在耳,看着横跨黄河飞架的京九铁路大桥,看着一列列和谐号列车呼啸而过,一时间,顿生今夕何夕之感。

春季,黄河处于枯水期,河面远不及盛夏时节宏阔。河水退去,河滩裸露,飞沙片片。

吸引我目光的,恰恰是那一片片裸露着的河滩。我要在河滩上漫步,跟黄河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

岸边芦苇已绽出新芽,黄色的蒲公英花,朵朵盛开,细微的种子正在酝酿一个个飞天梦。

这片黄沙上,已有人来过了。我看见一串串脚印,还有画在沙滩上的两颗心,被一支爱情之箭穿透,旁边还写了英文“love”字样,显然,有恋人来过。或许,他们想让黄河见证他们的爱情。

还有,不知谁写在沙滩上的一句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字体颇为遒劲潇洒,朋友说,看,这儿来过文人或文学爱好者,黄河,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这位的诗情。

黄河,面对你,我何等渺小。对你,我该怎么解读?掬一捧沙?舀一瓢水?

余光中在《乡愁四韵》中说:给我一瓢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当他面对黄河,不知作何感叹?

京九铁路大桥下,是用不少船只并排搭建起来的浮桥,过往车辆行人络绎不绝。浮桥,将黄河天堑变为通途,引领他们自由往来于黄河两岸。

载重车在浮桥上碾过,便有滚滚波浪传来,拍打得河岸啪啪作响。河对岸,绿树掩映,我知道那里唤作河南省。面对黄河,我总对区域这一概念,产生一种非常直观的认识。省市、地域、人口,在她面前,都是臣子。

我蹲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河滩看,看河水退去后印在大地上的印记,朋友看我看得出神,趁我不注意之时,给我拍了张特写。我一看,还真有些诗意。我说,这是黄河写在大地上的诗行,弯弯曲曲,充满神秘,任凭你用什么样的画笔,也画不出如此天机。

夕阳日下,照在河面上,粼粼波光,闪我的眼睛。我低下头来,继续在河滩上漫步,我看见夕阳照耀下的黄河滩,星星点点,我知道,那是飞沙里蕴藏的点点金星。

想起小时候,我骑着自行车来这里驮沙子,倒进锅里,翻炒豆子、炒花生。我爷爷瘫痪在床的那些年,没少用了这黄河滩的沙土,铺在身子底下,吸水、透气,是很好的天然褯子。

在这个春日傍晚,我还穿过历史的云烟,仿佛看到了遥远的过去,看到了指点乾坤、泼墨惊世的刘邓大军,正前赴后继地奋力划船,他们要将抗战的烽火燃到敌占区,要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他们注定要高唱一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不朽传奇。

千年黄河,依然东流。先辈伟绩,永留青史。

疾驰而过的列车,来来往往的行人,经过这里,人们都会从心里说一句:看,黄河,这是黄河。经世的太阳风雨,让黄河饱经沧桑,但我深信,她的招牌永远不会陈旧褪色。

我漫步在河滩上,看着身后的影子,看着自己的浅显脚印,看着太阳慢慢西沉,看着河水缓缓东去,我不再安静于自己的世界,我内心里涌过一股暖流,有一种温暖。我知道,这温暖是母亲河给我的,我看着自己的皮肤,再看看黄河水,觉得二者真像。

黄河,我在无穷的春夏秋冬里一年年老去,我已冷落你多年。

当我故地重游,再读黄河,真切感受到了岁月的无穷奥妙。其实,我一直没忘记你,你一直都存活在我的鲜活记忆之中,众多东西,只等一个合适的机会唤醒。

我感到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熟稔,却又那样模糊,仿佛我不曾来过,可那落日、那黄沙却是那样鲜活,叫我欲罢不能。

我现在知道了,那种东西叫做感悟,那是一种生动精彩的生命体味和生命解读。面对黄河,我获得了一种深沉的生命况味,她为我滤去了很多市井风尘。

黄河美如斯,世界美如斯。

关于黄河的文章8:黄河岸边的老村

文/戴信军

老村藏在黄河岸边黄土高原的皱褶里,清泉从皱褶里涌出,滋润着老村人。满坡遍沟的枣树裸枝摇曳,一条白亮的土路曲弯着通向老村。去老村需步行一个多小时,正是立冬冷清时,岔沟里不时传来野鸡的鸣叫声。村口的大石桥像缺牙的豁嘴老汉,残破漏气,民居多为石砌窑洞、院墙、巷道,院主人在大门墙头上蹲一个大眼睛怪异石兽。石头上雕刻着老村的记忆,百年的风雨霜雪塑造了老村的性格,沉默还是沉默。现在老村许多窑院无人荒废,任蒿草疯长。突然,一只长尾野鸡从窑院飞出,似一道彩虹划过幽暗的沟壑。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一湾弯到黑龙湾……”信天游是从坡下石窑院传出的,从烟洞旁窑垴女墙望下去,一位黑衣白须头扎白毛巾的老汉,蹲在窑门前,抡着斧头劈老树根。信天游时高时低,时断时连,随着斧头的节奏有些苍凉随意。“大叔,唱得好!”我不由喊道。“一漫胡唱呢。”原来是位留守老人,住着四孔老石窑。老人抱起木柴,猫腰钻进灶房,烟雾便塞满了石窑。透过老枣树林,黄河似挂在天际的黄绸带。天空阴沉沉的,没有色彩;黄土地也阴沉沉的,没有精神。转过石板弯道,眼前层层叠叠的石窑院,仿佛布达拉宫般壮观。有的两院三院相连,有的四层五层重叠。石门石墙石台阶。也有窑房结合的样式。幽深而不失情调;错落亦显韵味。有的窑院铁将军把门,荒草半人高。整个老村像个倒挂的大葫芦,葫芦的巴儿上摇摆着挑白菜的婆姨,悠扬的歌声随着绿格盈盈的风飘了上来。这是我听到的最有味的原生态的情歌,十二个月的咏唱渗透了期盼与哀怨。婆姨是我在老村见到最动人的女人,虽然眼角已有鱼纹线,但眼睛很明亮。她告诉我,过年受苦人和儿女回来,她准备在自家百年老窑院开个农家乐。这几年到这里照相画画的人可多了。婆姨脸上绽开笑容,似竹筐里水灵灵的绿白菜。

村口大院的石台阶下,正有几个提竹篮卖干红枣的老婆婆,对着照相的人笑着喊道:“照完相要买红枣!”村头山坡,老夫老妻赶着大花牛耕地,大花牛几乎是拽着黑衣老汉跑,蓝衣老婆后面紧追。天地之间,一黑一蓝一花,这才是黄土地真正的魂。

离开老村那天下午,我又去了石桥旁的石窑院。七十七岁的高老汉坐在大石碾盘上抽旱烟,一条小白狗跑来跑去撒着欢。老人说:“现在身体还好,上山挖些草根药材剥皮晒干,每斤能卖二元多钱。今年的苞谷都挂在树上,吃不完。”窑院里堆满了老人的辛劳和希望。“桥对面几家石窑院枣红了,也没人摘,满树的鸟闹了一个秋天。”老人在碾盘上敲打着烟袋锅说。

小白狗望着老人,用头蹭着老人的腿脚,老人咧开嘴伸出双手,弯腰抱起小白狗,小白狗笑着叫了一声,偎在老人怀里,竖起耳,与老人一起听泉吟风鸣,听羊叫鸡唱;看枣林夕阳,看白雪满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