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的文章

请欣赏异乡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异乡的文章1:年到解乡愁

文/王国梁

哪个远在异乡的人没有体会过“断肠人在天涯”的孤单和落寞?乡愁是一种伤,总让心痒痒的,疼疼的。

多少个身在异乡的夜晚,我们梦回故乡,驰骋在故乡的原野,徜徉在熟悉的老街,流连在弥漫着花香的春山……可是,午夜梦醒,却摸到了脸上湿湿的泪。

思乡病又犯了,起身拉开窗帘,一窗皎洁的月色陡然照进来。故乡的月色也是如此吗?掰着手指算算,快过年了,过年就可以回家了!心一下子有了依靠,不痒了,不疼了,升腾起一种期盼,暖暖的期盼,像故乡的炉火一样暖。想着过年时一家人守岁,围炉夜话,多么温馨!年近了,家近了,乡愁会一缕一缕散去的,直到我们扑入年的怀抱,让心上开出温馨的花。

我们在异乡打拼,远离父母亲人,如同单枪匹马作战一样,人生的酸甜苦辣都会比别人多尝一份。“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每当我们遭遇挫折困难,丧失信心的时候,给父母打个电话,他们会说:“过年就回来吧!明年咱不出去了,就在家守着我们!”尽管他们知道,好强的你不会向生活妥协,但一句“过年就回来吧”,让你的心一下就踏实了。年,是亲情的落脚点;家,是收留你所有忧欢的驿站。不管你在外面是春风得意,还是失意落魄,家都会敞开怀抱欢迎你。父母以年的名义把我们拉回家,让我们疲惫的心灵歇歇脚,让我们在暖暖的亲情中修复一年中经历的那些伤痕。年真的是一味药,可以抚慰孤单的心灵。

年是一味药,可以解乡愁,可以治疗我们因思乡而受伤的心。多少次,我们醉倒在乡愁里,忘了今夕何夕,忘了身在何处,直把他乡作故乡,醒来后,是深深的失落。就要过年了,回家吧!过年是回家最充足的理由,任何人也不能阻止我们过年回家的脚步。我们在外面努力工作,升职了,加薪了,首先想到的是,过年回去时给父亲买瓶好酒,给母亲买一身保暖内衣。还有,弟弟早就想要一台笔记本电脑,今年过年买给他;别忘了,还有妹妹的化妆品。一样都不能少!想象着过年的时候,你满载而归,一家人守在门口迎接你,多幸福!

年是一味药,能够带给我们力量和勇气。想到过年回家,我们总会精神百倍,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过年回家,我们要给父母和亲人最好的礼物,给他们更多的幸福,让他们安心。终于要过年了,过年要回家了!年是一味药,味道甘甜,温良醇厚,润口润心。

异乡的文章2:悠悠思乡情

文/王文咏

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异乡的人来说,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漂在水里的浮萍,没有自己的根。

这么多年来,我在各个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为追求自己所谓的梦想而努力着、奋斗着。可是,常常感到事与愿违、力不从心。车市马龙的城市,我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小卒,微乎其微。

人们把我们这样的人称为游子。是的,游子。每当我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心中就会有一种莫名的疼痛,痛到揪心。离开故乡的时间越久,对家和亲人的思念就越长,这种思念可以让人牵肠挂肚、泪眼婆娑。我是一个游子,我也期待能在流动的世界中找寻到心灵的坐标。

游子就像是风筝,不管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被父母手中的线牵挂着。无论身处何方,故乡,永远是照亮生命的那盏明灯,是拨动记忆深处的那根琴弦。

记得我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家的时候,父母千叮咛万嘱咐,要我照顾好自己,要我懂得做人的道理。其实,他们所说的话,很简单,很朴实,但是却字字句句敲击着我的心灵。

漂泊的日子,我们看到的东西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因此而欣赏到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着各种角色的人——这就是漂泊异乡的游子。但,游子在增加自己人生阅历的同时,却增加了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所以,在异乡的日子,家,是触及心中最敏感的弦。在孤独寂寞的时候,家,是最想去停泊依靠的港湾。在我们心灵受伤的时候,家,就是游子最向往的疗养所,那里有父母的殷殷期盼,有亲人的点点关怀,有故土的浓浓乡音。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经常吟唱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时候对这句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一直觉得愧对自己的父母,当他们已经两鬓斑白,我们心中的酸楚不禁滋生而出。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理解更加透彻,渗入心扉。是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铭心刻骨。他们无私的付出从来不奢求得到子女的回报。而在他们年迈的时候,我们却又不能陪伴在他们身边。游子的心,矛盾、困惑、彷徨,却又在不断地挣扎、拼搏、奋进。说实在的,我们的父母需要的真的不多,也许只要电话里的一声问候,只要能经常陪着他们聊聊天,能回去看一下他们,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作为游子,我们把对父母的思念,对故乡的情感,寄托给今宵皎洁的月色,捎去我们无限的祝福与问候。

异乡的文章3:异乡过年的温情

文/柏兴武

过年往家赶,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人到中年,我只在异乡过了一个年。那次异乡过年,我没有感到孤独,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温情。

那是2008年,南方雪灾。春节临近,我在大连订了回南方老家的火车票。谁知道,大雪纷飞,连下几天,道路不通。而我不仅要坐火车,还要转汽车。父母在电话里叮嘱说:“武儿,我们看新闻很多路冰冻被封,你千万别往家赶,你在大连过一个年吧,明年天气好了,你再回来看我们。记得啊!别往家赶!电视里说很多地方通信也断了,你答应我们,我们才心安……”母亲在电话里喋喋不休地叮嘱,我含着眼泪“嗯嗯”地答应了。

过年这天,公司里一位好朋友邀请我去了他家。年夜饭是丰盛的,但过年毕竟是家人团圆的日子,所以我在朋友家难免有些拘谨。朋友一家人理解我在外过年的心情,热情地说让我把这里当家。吃过年夜饭后,朋友又让我约家人上网,在视频上欢聚团圆。我给母亲打电话,母亲说因为雪灾,电缆线正在抢修,上不了网。我告诉母亲,我在大连朋友家里过大年,跟在家里一样,让母亲不要牵挂。母亲听了说:“好,好,我就怕你往回赶被堵在路上……”

打了电话,看了会儿电视,我跟朋友告辞说要回公司。朋友说:“入乡随俗,我们大连年三十晚上要守岁,等到12点放烟花,通宵不睡是守岁最好的坚持。”于是,我被朋友留下来跟他们一家人守岁。夜里11点多,我们开始吃夜宵,边吃夜宵边说着一些南方和北方的年俗。

放完烟花,看看电视,聊聊天,凌晨快3点时,我开始犯困了。这时,朋友笑着说:“其实,通宵守岁是老黄历了,现在大家大多跟平时一样,想睡就睡了。你想睡了,去床上躺躺吧,我的房间里昨天就为你添加了床位。”

听朋友这样一说,我忽然明白了,朋友留我守岁是不想让我回到公司一个人孤独寂寞。在大连过年守岁,虽然没有跟家人一起,但却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另一种挚爱真情。

异乡的文章4:人在他乡情相牵

文/大山里的清泉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人在他乡,逢年过节总多几分思念,添几分凄凉。曾几何时,异乡的游子于中秋之夜,薄淡寡凉,彷徨感伤。

人在他乡,心系故园,对故乡那份深情,那份牵挂往往不能释怀。当明月冉冉在海面升起,繁星熠熠布满苍穹之时,在思念的漫漶中总会想到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

人在他乡,四处奔走,飘泊不定,面对这陌生的世界,有多少回像这样秋风萧瑟的夜晚,隐隐内心无不感怀:从前往事如幻梦,只有星星知我心?多少个中秋,多少个夜晚,落寞垂哀之时,只能汪汪泪眼对明月,把酒独酌窗台前……

人在他乡,渴望一分温暖,期盼一分慰藉;身在异地,比照故乡似乎总想多期待一分平安,少怀揣一分凄凉!但愿自己能像大海一样地去包容世界,尽早走出内心的那一份彷徨。期待的心呵!你为获得一份真情,曾付出多少的努力,历经几多沧桑?

又及中秋了。一轮圆月时隐时现,暗黄色的月晕,似有意隐藏她特有的温情,让圆月之下的游子“形单影只空对月,苍穹之下凄惶惶。”无论夜色多柔美,缱绻中藏掖的是游子内心的那份悲苍。

生是故乡的人,死为故乡的魂。身为异客,多为故乡生长,“远走不如近爬”的旧观念令多少胸存大志的后生没敢越雷池一步,短浅的眼光总看着这一方水土,这穷山瘦水,茅舍土屋……尽管已经喝惯了他乡的水,尝遍了异乡的茶,可身在曹营心在汉,无论他乡再好,总取代不了山里人对故土的深爱,故乡的思恋。

春梦秋云,聚散总有时,花前月下,何日君再来。人在他乡,多了几分遐想,添了几分渴望。

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但为了刚刚离巢的乳燕,展翅学飞的稚鹰,在异乡的游子又不能不面对现实,去感悟他乡的人情是故,力行异地的世俗风尘。这也许就是“人在他乡贵相认,相识何须曾相逢。”这两句话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人在他乡,逢年过节往往会想到家乡的父母,幼时的伙伴,困境时的知音,但却少有人还会想起那骨肉相连的亲情。多少年来,游子在外最渴望的就是那份与形连气的姐妹兄弟之情。可是,相当部分在家的手足忘记了那个血雨腥风年代,忘记了兄弟姐妹相依为命,患难与共时的那份纯正的亲情。时过境迁,也许是因为这个物欲横流,充满着铜臭味的时代的转型,使曾经的亲情被金钱取代,骨肉之情在他面前已经不值一文;他身体力行的实践了“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古训;良好的家风不再有人传承,而取而代之的却虎视眈眈的眼睛,他们窥视着父母留下的那份的房产,甚至还等着老娘枕头下藏掖着的那点财物来瓜分。什么姐妹亲,哪有的弟兄情?在惹眼的钞票面前兄弟姐妹俨然就成了身边的路人!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金钱的能量可以让水火不容的人成为“挚友”,即便是势不两立的敌人也可以拥抱亲吻;但是,人在他乡,良心不可昧,友爱不可惑,真情不可失。须谨记:有钱可让鬼推磨,但金钱永远也换不来生命,更换取不来一颗诚实而善良的心。

人在他乡,夜晚总会做许多许多的梦。会梦见孩童时的天真、烂漫,也会梦见那时的幸福与痛苦,那时的可怜,那时许多许多的故事。还会梦见什么呢?会梦见昨天,梦见今天和明天;梦有可怕的梦,有甜蜜的梦,但最令人痛心的还是梦见了那份被金钱买了去的亲情,以及有人被铜臭熏黑了的那颗良心。有预期的梦,有期盼的梦,梦中再多的预期和期盼都是梦!

人在他乡,也有许多后悔的地方。大梦惊醒之后,想得很多,但莫过于想到了一些令人后悔不已的事情。身在他乡总会有许许多多,形形式式的朋友,但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那些顺利时总在四周争献殷勤,困境中百寻不见踪影的酒友肉朋。

人在他乡,有很多的憧憬,憧憬着今天,也憧憬着明天。无论从前多么落魄,多么艰辛,即便是“神仙、老虎、狗”都做过,那都已成历史;现实的就是眼前,一旦功成名就,就预示着这十年八年打拼的汗水没有白流,可以为自己的贱命来一次欣慰和感动,可以让那些嗜钱如命的兄弟们感悟下何为真正的辉煌人生!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可见,谁不留恋故乡?然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不得不脚步匆匆,继续在异地他乡,寻找自己发展的捷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只要理想和志气兼备,吃苦和忍耐兼容,就能在异地他乡反客为主,甚至成为这一方土地上新的主人。

人在他乡,少不了雄心壮志,但更多的是保持谦虚与成熟的理智。理想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等于你曾经的理想,唯物主义者从来都是相信客观存在和主观能动的结合,世上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香喷喷的烙饼从来就不会从天而降,成功的背后永远都凝结着勤劳、智慧和流淌不尽的汗水。

人在他乡,为的是打拼一番事业,寻找自己的价值人生。为此,身在异乡无论成功与否,都要做忠诚之人,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无论身份富贵还是贫贱最好不忘本,更不能忘记那一份令人羡慕的亲情;人在他乡要做有德之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拿人格做交易;有礼、有节、有志气,走正路、行正道、有正气;吃得苦、耐得劳,虚心学习,最美的不啻于夹着尾巴做人。这是自己大幸,家庭大幸,国家之大幸!

异乡的文章5:故乡的秋

文/曹含清.

我身在异乡,夜晚走在陌生的街道上,秋风掠面而过,寒意弥漫,脚下的落叶翻转挣扎。城市里好像只有夏天与冬天,极端的炎热与寒冷,秋天刚刚闪出花裙,便被骄横的冬天驱赶走了。我的故乡四季分明,暖热有别,夏天退场后秋天从容来临,舞姿婆娑,绕着大地转了个大圈,让人看足它的美丽与丰盈。

故乡的秋流露着绚丽的颜色。大地犹如一块巨大的画布铺展在天空下,太阳态度温柔,握着彩笔蘸着油墨纵情点染。植物的叶子被刷上一层鹅黄,红泥溅成斑斑点点的果实,纯净碧蓝的河面上勾出数只鸭子。随意圈出一个农家小院,屋顶上涂上一堆金黄,是收获的玉米;再抹一笔雪白,是采摘的棉花,在阳光下安静地晾晒。院子中央画出一个穿着橙色外套的小姑娘,脚上踢着红毽子,旁边卧着一只小黄狗……这是佩挂在我内心深处的一幅画,闪烁着故乡的颜色。

故乡的秋飘溢着缕缕的淡香。田垄上的洋姜开出黄花,路边一簇簇野菊花绽出笑脸,溪畔的芦苇花穗随风摇摆,果园里的果香四处渗透。扁豆的枝蔓顺着院墙攀援,擎起一朵朵紫花儿。扁豆花儿花香清淡,温润耐闻,毫无艳媚之态,少惹蜂蝶。屋后的南瓜藤叶衰败,露出一个个伏地而睡的瓜。菜圃里散发出芫荽、芥菜、白菜等青菜的清香。这些是故乡秋天的气息,浸染心肺。

故乡的秋能够咬入口中肆意咀嚼。中秋节我们会在田边采摘苘麻的蒴果,那些蒴果呈半球状,褐色,多芒角。傍晚时母亲将一个个面团塞入白糖与芝麻,揉捏后擀成圆饼。她拈起蒴果在圆饼上印痕,那些印迹宛如一朵朵菱花盛开在圆饼上,我们急不可耐地看着母亲把一个个圆饼放在铁锅的竹箅上,紧接着在灶膛里添火加薪。月饼蒸熟时已经暮色四合,皓月爬上沙岗撒下澄明的月光。我们一家人坐在小院中赏月,我大口咬着月饼,糖汁流入口中。木桌上还摆放着苹果、柿子和石榴,我们可以大快朵颐。这是我记忆中故乡的秋。

我已经阔别故乡,如今时值深秋,想必田野中的玉米与棉花已经收获,院墙上的扁豆花开正浓,石榴已经熟透。夜空上繁星明灭,昏黄的灯光下坐着我头发斑白的父母。

异乡的文章6:异乡的月色长满乡愁(四章)

文/孙善文

村庄

村庄总在那里,每栋楼每座屋都站成了路标。我其实是看着村口一个影子归来的,那里端坐着一只石狗,它已经稳稳当当地坐在那里数百年,几乎与村庄同龄,是我们村庄的图腾。外出的游子,总能从它身上的苔藓闻出故乡的味道。

每只虫鸟、每片树叶、每一串稻穗都有自己曾经的家园,它们或来自高山另侧,或来自大洋彼岸,但走得再远,它们的面容、声色却难于改变。如同故乡的土地,如同我们的肤色,如同我们的语言。

我在异乡,常常把村庄留在纸上,有时是溪流,有时是古屋,有时是老榕,有时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我的笔总是无法绕道。其实,再细小的石头,它都是停在我们村庄很多年,都比我老。它可能是儿童的玩具,被一代人玩了又丢开了,又被另一代人丢了又捡起了,依然没有离开这块乡土,与一代代乡民一起幸福地土生土长。

天上的云,没有自己的乡村,因此只能闲散地四处飘游。

稻田

再清瘦的土地,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喂养着爱它的人,爱它的牛羊,爱它的花草,爱它的稻穗。

故乡东西洋碧野千里,农田万顷,土质丰润。稻田是村庄的福地。稻子在这里的成长和乡村的生活一样坦然有序。

我在想,没有优秀的种子,没有认真的萌芽,没有坚定的拔节,没有茹苦的孕穗,没有快乐的扬花,便没有这坚实从容的谷子。但这一切却都因有着汗水的浇灌。

一串串稻穗在风中挥动的手势,热烈而欢畅。每一粒谷子都如此饱含深情,壳子里装的,既有向土地的敬意,对稻田的敬意,也有对汗水的期许。

乡音

乡音是一种既定的格式,不需要任何创意。我的嗓口自小被打上深色的烙印,语言便有了雷州半岛的颜色和南渡河的风味。

老家屋檐下,有一窝老燕,我每次回家,它们都纠缠着我,要与我畅谈。它们操着故乡的土话,也曾远走他乡,但却乡音不改。一年难得一见的老屋,更像老燕的家,它们的笑声充满故乡的色彩,也有家的味道。

很怀念雷州童谣,那是流淌的乡音,它总是顺着故乡的月光,一次次洗刷着我们的村庄,一代传至一代。

每一次离乡,我总会在村口,被一行行温暖的目光融化一回,被一波波的雷州乡音灌醉一回。我在异乡生儿育女,我很担心,因为看不到故乡的月光,而让乡音断层。

乡愁

老屋的门坎是岁月的脸谱,磨得越光滑,说明它越沧桑。每一道沧桑的门坎都可以装载月光。

每逢中秋佳节,我都期待与明月一起谈论故乡。再明亮的月色,都因属于异乡而长满乡愁。中秋的月色常会像雨一样,是洒下来的。

在一个远方的城市,我在想着,中秋那天傍晚,小区门口的那棵大树顶头的鸟儿,肯定也会如往日一样,喊着孩子回家。

月光是心情调出来的,因此有了思乡的色调。

秋风渐凉,或许就是乡村里依然张扬着的蒲扇扇来的。

异乡的文章7:异乡的甜蜜

文/安然

女砍蔗工开朗、健谈,脸上含着笑意。我颇有些得意于自己选人的眼光,在宽阔的甘蔗地里,在挥舞着镰刀呈弧形散开的十多名砍蔗工中,远远地就挑中了她,直接走到了她的身旁。当然,也很可能是我那一声“我也砍过甘蔗”的开场白,让她觉得我们是同道中人,她乐于和我说话,包括不远处的她的丈夫。

问得夫妻俩来自贵阳,我一句“贵阳我去过,我最好的朋友也是贵阳人”,让她更是欢喜。尽管贵阳那么大的一个城市,我提到的一些旅游风景名胜区,她一脸茫然;她说的她家所在的区,我也想不出东南西北,可我们却好像有了一条纽带,亲近了起来。于是她对我是有问必答,问一句答三句,甚至有时说得滔滔不绝。这对于一次采风来说,简直就是最高的礼遇了。

她说着还算标准的普通话,身材匀称,圆脸,即便肤色晒得有些黝黑了,也看得出年青时的美丽。她和丈夫的分工很明确,丈夫把甘蔗砍倒在地,她把叶子削干净,然后拿绳子扎成一捆。在和我聊天时,她没停过手。

得知她去年底就已经来到这里砍甘蔗了,春节时也没有回家。虽然丈夫从旁边递过一句话“没有钱买车票呀”,但并不见她有认同的沮丧神色,可知他们更多的是因为不想一来一回地错过了砍蔗的时间,毕竟砍蔗也就集中在年前年后的三两个月里。然而肯定是想家的,所以听我问起她的家里人,便一股脑儿告诉我,她有一儿一女,俱已成家,儿子儿媳都在老家干活。见我无比惊讶于她才50出头,比我也大不了多少,便已是7岁孙子和4岁孙女的奶奶,就开心大笑,笑出了一脸的灿烂,说在她家乡,没有这么大的孙辈,才是“恼火”的事情呢。

看到蔗叶堆中埋着两三个保温盒,猜想他们是带着午餐来的。一问,果然,他们日出而来,日落而归,一天起码有10个小时在甘蔗地里。她告诉我,她是和一群老乡一起来到雷州半岛砍甘蔗的,住在“老板”提供的房子里,自己做饭。老乡们一般都是夫妻或兄弟、姐妹同来,搭伙干活,按砍好的甘蔗重量计酬。在红土诗社组织的这次“甜蜜事业”采风活动中,我知道雷州半岛的机械化收割,只能覆盖部分甘蔗地,大量的甘蔗还是靠人工收割的,靠“甘蔗经纪人”(也就是女砍蔗工口中的“老板”)组织外省的砍蔗工收割的。这些异乡人,可是为咱雷州半岛的“甜蜜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问她砍蔗累不累,她只是说,今年许多甘蔗长得弯弯的,砍起来很费力气。开始我并不明白她的意思,仔细一看,才知道,如果甘蔗直直的,那她可以从头到尾削光叶子,摆在地上成堆待捆,动作一气呵成;偏有许多甘蔗在中间或2/3处折了个弯,她得先在折弯处把甘蔗砍断,一根甘蔗变成了两根才能削叶,同样的动作重复两次。可我感觉这并没太困扰她,更没让她气恼,因为她说的时候,脸是舒展着的,声调也是欢快的。

我用比较含蓄的话问她收入的情况。毕竟按常识,大部分人是不满足于自己的报酬的,更何况做体力活的人。果然,丈夫在那边有些难过地说,今年砍一吨甘蔗的价钱,比往年少了10元,也比他们向“老板”要的价钱少了5元。她没有接丈夫的话,和我说她是第一次砍蔗,收入是高是低并不清楚。原来,丈夫是一直在外打工的,她则留守家里,拉扯大两个孩子,儿子成家后,她又帮忙照看孙辈,如今,最小的孙女也上幼儿园了,她终于能抽出身,与丈夫一同外出打工。看着她笑眯眯地说话,我感觉,能与丈夫厮守一起的满足,已经远远超过了她对收入的期许。后来,广前糖业有限公司的郑总经理告诉我们,熟练的砍蔗工一天能有两三百的收入。看来,砍蔗工的付出有着相应的回报。这让我很是高兴。

聊到回家话题时,我就插不上话了,她说个不停,也笑个不停。她指着眼前迎风摇曳的这片甘蔗林,告诉我砍完了就能回家,而这不过就只需三四天而已。她说,孙子常常给她打电话,问她何时能回家,每次她听到孙子说“奶奶,我想你,你快点回来”,她都又开心又难过。她又告诉我,孙子很聪明,在电话里给她背课文,讲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有时,小孙女也在电话里奶声奶气地叫“奶奶”……

活动快结束了,我只好遗憾地和她告别。跟她聊天的一刻多钟时间里,她一直都在笑,笑得甜蜜蜜的。尽管我知道,她这甜蜜蜜的笑,是因为三代同堂家庭和睦美满,她与丈夫结束天各一方朝夕厮守,还有很快就能见到疼爱的孙子孙女,跟我无关,可是,我被深深地感染了,心里也甜蜜起来。这“甜蜜事业”的采风活动,真是双重的甜蜜呢。

异乡的文章8:异乡,不一样的风情

文/芹燕衔泥

在异乡,习惯用眼睛去丈量风情,喜欢用心灵去领悟民俗,不管身处何地,一砖一瓦,一人一事都让我有着说不尽的情怀。

摇鞍有两大特点,是我之前很少见的。北方少雨自然应以平房为主,可在摇鞍随处可见的都是尖顶瓦房,高高的围墙砌成深宅大院,朱红的大门镶嵌其中,院里的枝桠许是耐不住寂寞爬出了院墙,这样的建筑,在家族观念浓郁的北方庄严又不失生机。从小在山村长大,见得最多的就是躺在山脚或山腰的石板房,很少见过这般建筑,脑袋里满满的都是问号:院墙为什么砌这么高?大门为什么用红色?房顶为什么是尖的?以农为生的村民又该在哪晒粮食?

走在异乡的小路上,看朝阳满天、夕阳余晖,看农作的人们三三两两欢颜笑语,也就懂得,不是所有问号都要有所以然,怡然自乐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摇鞍,除建筑外,见得最多的就是带篷子的三轮摩托了。这种车,多是妇女接送孩子上学,也有老人赶集用的。初见,甚是惊奇。小时候,家乡的出租车还少,那时就是用这种带篷子的车载人的,不过是那种农用三轮车。渐渐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出租车就不见了踪迹。远离家乡,当我看到这种车的时候,亲切之外,对摇鞍人民的聪明才智又多了几分钦佩,接送孩子,遮风挡雨,防寒抗冻,篷子车竭尽所能地发挥了它的价值。

晚饭一般很早,我喜欢饭后出去走走,叫上朋友,沿着公路走上一段,有说有笑,既愉悦心情又打发时间,还能小小的锻炼一下。有时会想,在路上如果遇到当地的村民,我一定要停下来,听他讲讲摇鞍的故事,说说这里的风俗民情、逸闻趣事。

已是小雪将至,办公室外的小槐树在风中不断摇晃,树叶变黄、凋落,树上的鸟巢不知道是否还有温度,巢里的细草应该不会被风刮掉吧,想去看看,但没有勇气,这个时节,它是整个院里唯一富有生机、藏着秘密的地方,我不可打扰它们。

我是到这半个月后才发现这一秘密的,惊叫着告诉朋友,飞奔到树下,踮起脚尖,拨开树枝,空空的巢里看不到鸟的踪迹,说好的鸟儿呢?几天后,一只小脑袋探了出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