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流行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流行的文章1:人生就是 挑战不完美
文/陈浩
网上最近流行一段话:“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长得漂亮的,但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活得更美好,不迷茫,不依附,有自尊,独立,就是每个人最大的精彩。”读罢,我想起小学同学小林。
小林长得不漂亮,小时候又触碰过高压线,导致右腿高位截肢,但聪明好学的她,一直成绩优异,是众人瞩目的对象。也许那时候她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学业上,所以她并没有注意到自身的缺陷,而是兴高采烈,每天都阳光四射。直到毕业后分到妇联工作,看着别人穿着光鲜亮丽的花裙子,跑啊跳啊,她才开始自卑起来,整天阴沉着脸。
她相了很多次亲,却没有成功。身体健康长得帅气的,她怕拖累人家;身体和自己一样残疾的,她看不上人家。后来有一个健康又帅气的男孩,拼命追了她三年,她才动心嫁给他。一年后,她生下了一对乖巧可人的双胞胎女儿,爱情、事业、家庭三丰收,多么幸运的人呀!我们看在眼里,羡在心上。
但是,小林却极不快乐。虽然装了假肢,走路也没有很多不便,但她却从来不穿裙子。每天上下班都是让老公接送,穿着很多年前买的长衣长裤,遇谁都没有好笑容。我们总是安慰她:你看,你已经够好的了,比我们都好许多倍呢,没必要一直活在阴影里啊……可她总拍打着自己的假肢,痛哭流涕,说这辈子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断肢的阴影了。
那天,她坐在家里看电视,电视里,一个美丽的女孩正围着一只鼓翩翩起舞,舞姿优美动人,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个女孩。之后,她特地在网上查找她的资料。打开资料,她惊呆了,那个叫廖智的女孩是一位双腿高位截肢的残疾人,她是戴着假肢跳舞啊!她震撼不已:同样是断肢,廖智可以活得那么漂亮,而她活得这般黯淡!她决心改变自己,开始学着化妆,买漂亮裙子,甚至扔掉了假肢,每天拄着拐杖上班。她发现,自己穿裙子原来是那么漂亮,那条左腿是那么白晳笔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旁若无人地笑开了花。周围的人慢慢察觉出了她的变化,无一不称赞她的开朗、乐观和漂亮。有时,她会听见有人在她身后说:“你看,那姑娘活得真漂亮!”
小林终于明白,人生就是挑战不完美,只要接受它,并且向它挑战,才能打败它,活出光鲜亮丽的人生。
关于流行的文章2:与书为伴
文/飞翔
流行电子书的现代,我还是喜欢翻阅自己收藏的纸质书。
二楼西边一个房间,摆放着我近50年购买的各种书籍。一楼我的卧室,电脑旁边摆满了我常翻阅的书籍。
书是我的朋友,一点也不假。一年四季闲暇时间,我总是与书本对话,好像自己与书在一起,就心里高兴。
国家树立白卷英雄时,我在学校上高中。当时不羡慕不爱学习的同学,不羡慕贪玩的同学,自己总觉得当学生应该爱读书,而且要把书读好。我是从上高中起,从母亲每周给我的1元买菜钱中省出钱来自己购书的。宁可餐餐吃咸菜,也不愿意到食堂掏5分钱买一份青菜。
19岁我到供销社工作,每月可拿37.5元的工资。两年半里没给钱家里,交队记工分让家里余粮款每年拿出240元作抵消。这期间我购买了一些文学书籍。
25岁成家,我一边教书,一边做花圈卖钱。自己有了买书的钱。26岁夫妻单独生活,并且春节做一次写春联、做纸质中堂的生意,为自己买书创造了经济条件。妻子没有读书,见我特别喜欢买书,也不反对。久而久之,我舍得花钱买书,舍得拿出时间看书成为一种个人习惯。
爱书多了,写作的欲望也上来了。26岁一边当好老师,一边起早床给报纸写稿件。历时10年,从未间断。在学校上班,我还爱看报纸,作摘要笔记。退休后,我有了大量的时间阅读,近5年我没有出外旅游的习惯,而有了困在家里读书的习惯。阅读分翻阅和精读两种方式。翻阅日记、教案、摘要笔记、名人名言、修辞、作家传记。精读成名作家的散文、诗歌、小说、杂文,以及唐宋诗词和现代优秀散文。
经常读书,让我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我坚持9年打开电脑上网写作,书写自己的人生,记下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有人讥讽我写的口水文章,以及狗屁不通的文章,我还是咬着牙写下去,让他们随便去说吧!
在我眼里,书籍就是人类劳动的结晶,书籍就是人类心灵的火花,书籍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当老师的几十年里,我与学生们一起好好学习,追求知识。如今退休了,我还是喜欢用学习的方式安度自己的晚年。
除了阅读纸质书外,我还喜欢手机阅读微信作品。读短文章,写短文章是我的乐趣。
人生短暂,学海无涯。学习使我思维敏捷,学习使我了解世界,学习使我知道不足。读书也是我写作的一个力量源泉。
书就是我的好朋友,这辈子我特别喜欢读书。
关于流行的文章3:当年流行解放鞋
文/潘春华
提起解放鞋,人们的心中总会涌起一缕绵绵不绝的温暖和眷恋。解放鞋,曾经长期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制式军鞋的俗称。拥有一双解放鞋,曾经是国人最时尚和骄傲的一种打扮。
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中国橡胶工业的起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穿布鞋转变为穿解放鞋。解放鞋也就成为我军的主力鞋,这一穿,就是50多年,直至2004年被99式作训鞋替代。50多年来,解放鞋在部队作战、训练、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民间最为普及、最为流行的一种大众鞋。
解放鞋,设计得体大方,晴雨两用,军绿色的薄帆布鞋面,橡胶底,鞋里铺一层厚厚的海绵,穿着既合脚,又轻便舒适。解放鞋分低帮、高帮两个款式,其尺寸按大小分为1号、2号、3号、4号、5号……
解放鞋最独特的设计要数鞋面上的两根鞋带,训练的时候紧一紧鞋带,那鞋就仿佛与脚板融为一体,配合默契。小憩的时候,松一松鞋带,休闲的感觉立马上来。雨天一路泥泞,靠着解放鞋那一层结实的胶底,路途再远也能拒污泥于鞋外。同时还有一大好处就是便于清洗,只需用毛刷沾上清水将胶面的泥沙抹尽,鞋面就会变得整洁大方,全然没有白球鞋清洗后还需涂白粉等一系列麻烦。
拥有一双中意的解放鞋,是我儿时的梦想,但由于家境贫困,一直未能如愿。记忆中,第一次穿解放鞋是在1962年初。那年我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某军事院校从事焊接技术教学工作。走上工作岗位刚两个月,就匆匆备完课,赶到学校设在一家机械厂的教学基地任教去了。记得临出发前,换上了部队院校配发的的一双3号解放鞋。望着脚上这双崭新的解放鞋,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3号鞋虽稍微有些挤脚,但2号鞋又嫌大,不跟脚,于是我索性不穿袜子,光着脚板穿这双3号鞋,还挺舒适的。从此,解放鞋便伴随我整整8年的教学生涯。
后来部队院校西迁,我调到地方
工作,不久走上了企业
党委领导岗位,
仍对解放鞋
情有独钟。那时,我常在办公室里备一双解放鞋,在去车间班组调查研究或生产劳动、与职工开展谈心活动、家访慰问、防汛抗灾、检查安全生产、参加民兵军训工作,或是到外地出差时,我都会穿上解放鞋。厂里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以及拔河、象棋等文体活动比赛,其奖品有时也会发放解放鞋。
在那个物资匮乏商品短缺的年代,解放鞋由于价格便宜实惠,一般工薪家庭能承受得起。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学校,无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脚上,最为常见的,就是一双解放鞋。解放鞋,给人的是一种精神和力量、一种澎湃和激情。
不过解放鞋虽好,缺陷也不少。主要是鞋面易褪色,只消几回清洗,崭新的军绿色就会泛黄,继而发白,军鞋的味道就会淡化许多。再有就是胶底的耐磨性不强,尤其是胶底纹磨光之后,到雨天便滑得很,走路需格外小心。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缺点就是鞋子捂脚不透气,公共场所可不能随意脱下鞋凉快凉快,否则臭脚气味会熏昏你的脑袋。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效果凸显,物质丰富多彩了。市面上鞋的花色品种逐渐多了起来。解放鞋也由昔日的“主角”变成了“配角”。
如今,解放鞋虽离我们的生活日渐日远,它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成为大多数人记忆里的一个难以抹去的符号。
关于流行的文章4:流动感情
这个城市流行着一种叫做“流动市话”的电话。就是只能在这个城市联络的类似于手机的移动电话,因为是单面收费,所以很多在这里的人都爱用。但是,又因为它在室内的信号接收不太好,要到比如说阳台这样的地方才有信号。
所以,又被人嗤之--流流地的电话。
我的闺房对面那间公寓的阳台,就曾经有个男人在电话响了之后走到阳台用一种很黄昏的声音讲电话。阳台信号强,那电话应该是流话。
那天下午,虽然有点热,但也有点风。我刚刚从香喷喷的泡泡里出来,站在房间的窗边用一条厚得很夸张的白色大毛巾擦着我那头并不茂密并不瀑布的头发。从半湿不干垂落的发间,窥到对面伫着一个套着一件白得很耀眼的圆领T恤的男人贴着电话呢喃着什么。
头发擦到有点要打架了,才拿出打算送给静做生日礼物的那把谭木匠的漂亮骨梳,先满足下自己的虚荣心--这么贵的梳子,是送给别人才舍得的,自己用的话就奢侈对不起乡亲父老了。哦,他怎么连裤子也是那么白啊?幸好鼻梁上架着的不是白框眼镜--好像是黑边半框的很斯文的那种。还有,他的肩好像是很宽很安全的那种。
给他打电话的那个人从阳光灿烂直到“阴云密布”.这里其实有两个解释,一是他从呢喃到不耐烦的沉默,所以称阴云密布,二是,那时是盛夏,天气真的是阴云密布了。
头发也被暴雨来临前的闷风哄干了。这时没有晾头发的理由待在那里,但却天助我也--这下我观雨。
他那个漫长的电话也在他的无声中妥协了,这时,他也没走进去,雨将他留下了--那是我和白色男人一起观雨的一天。
我想那不算是一见钟情的激情,但,我想,我很享受那种和一个很陌生男人在夏日有雨的黄昏里一起数洗刷喧尘的雨滴,感觉很特别。似乎我真的在只有十米的空间距离中,找到那些和他身上的白色一样纯净的心灵雨滴。我甚至没去看他有怎样的一双眼睛,那时有着怎么样的眼神。只是静静地在仰望立体的雨点从有点灰蓝的天空随心絮或急或慢的落下。
我还只是个学生,一个不太爱出门的学生。平时在学校寄宿,假日便回家。在那个有点浪漫心跳的傍晚后,我对假日有点心急地等待。只是,生活常常给你的只有那么一点不同,它来得可能很美,却跑得很仓促,它很甚渺小,不能改变你什么。白色尽管是有点眩,但,还是很单调。
尽管只见过白色男人一次,但我却认为他应该是住在我房间对面的那间有阳台的公寓里。而且还有他的红色女人。因为,我想单身男人的小小的厨房里是不会适时飘出菜香的--当然,是女主人。我见过她一次。她穿着一件有点低领的红色的睡裙在厨房里煮咖啡。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些人要喝咖啡来证明他们很都市。我都觉得牛奶和方格子睡衣更好。
夜里有温馨柔和的灯光,有电视晃动的影象,还有电话的响起,只是,他们的阳台从来没有晾出白色的衣服。
直到我结束了我苦涩的高考后,在等待飞进远方大学漫长暑假里的一个午后,白色男人一如一身白色坦荡的出现在我对面的小小阳台。那时,我不是在擦已经蛮长的头发。也描述不出那时我在做什么,就是类似于发白日梦的事情吧。
在中午烈日阳光下的白色更耀眼,而他的笑,也很炫目。
那时,我没有祈雨的欲望,只是怔怔地望着离我只有十米远的白色的他。--说真的,他不像是有红色女人的白色男人。因为他是白色啊!
我来不及帮他为自己重新诠释些什么,看到他拿起手里的手机,不,就是那种类似手机的流话,对我比比手势:你的电话号码?其实当时我看得懂,但我只是摇头。我想他也一定知道我的拒绝,我又想,那时他一定很窘--但,他没缩回去,在十米远的那个阳台比划着七个数字。虽然我对数字很迟钝,但只有七个,如果是手机的11位数,那我就未必能默背下来了。
我朝笑了一下,哦,是朝他笑了笑,离开了窗边。
一会儿,对面阳台的流话响了起来。我耳边也响起了那把很黄昏的声音。“你好。”他似乎很从容。
“你好。”我似乎很紧张。
“你的头发很黑。”
“你的衣服很白。”
“就像你那条白色大毛巾那样嘛!”他接的很顺。
“是吗?白色很称你,但红色就……”我悄悄从窗帘缝里看对面的他有什么样的神情。
“对啊,红色不适合我啊,所以她是我哥的。”他还是接的很顺。
我又很快的将头缩了回来--怕他看见我可能有点红的脸。
后来就是自他介绍:他叫启,是这个城市XXX大学美术系的学生。哥哥住在这里,他又说了一次,红色女人是他嫂嫂,还说嫂嫂煮的番茄炒蛋很好吃,咖啡就煮的一般了--我说,还是牛奶好。颜色就像我的衣服你的毛巾,他又接下去说。我轻笑,轻轻地笑。其实我不应该称他为白色男人,至多能说是“白色男生”.
在有启的暑假里,我依然在等待我远方大学的音讯。当然,我没和启讲起关于暑假后我可能会去很远的大学读书。
当剩下的暑假快乐日子很少时,当我的大学通知书握在我手中时,我不得不主动答应启哀求了很久的“出来坐坐”.
当启很真实的坐在我对面时,我不敢抬头看他和衣服一样炫的目光,只是低头喝他为我点的牛奶。
“和你隔窗遥望了47天,你终于肯出来坐坐了。这样吧,这部流话你留在你身边,这样我就可以找到你了。”启的声音比在电话里更有味道,更有磁性。我听得很认真。我没说话,默默喝完了那杯味道很好的香草牛奶。
“不用啦,流流地的流话,信号不好啊!”我笑笑,说。
我离开这个城市去我的大学时,没有给电话启,只留了口讯在他的流话里:“我要走了,去很远的城市,我们都喜欢的美术,而流话在我要去的城市是收不到讯号。白色是很美,但我觉得我们青春最美的颜色是属于寻梦的彩色。我想说,启,认识你真好。保重。”
我承认我不舍得启。
我们也得承认,太年轻流动的感情,很容易收不到完美的讯号。
关于流行的文章5:2013,幸福安然!
文/叶雨潇潇
2012,你幸福吗?这句流行涌动的话在人们的品读与思忖中落下了帷幕。蹉跎岁月,不尽轮回,消逝了谁的时光?憔悴了谁的容颜?2013,悄然而至,2013,你会幸福吗?
做一个淡雅素洁,细腻精致的女人吧!让嘴角浮动一弯弧度 ,自然天成,清怡舒心。踏着时光的节拍,顺着季节的交替,时常放眼远方,抓住瞬间的灵动,让美来装扮生活。
清晨,从睡梦中醒来时,带着一份甜蜜起床,把自己打扮的清清爽爽,携一份好心情出门,晨风习习,长发飘飘, 衣袂翩翩。捧一抹阳光,温暖心田。早晨的阳光总是那么惬意 ,温和,柔软。夕阳西下,落落余晖将天空精心装扮,多姿的云儿,丝丝缕缕,朵朵片片,团团簇簇,着一身粉红,镶一圈金边,绣一身浪漫,把无尽的遐思无边蔓延,留给记忆,留给现在,留给未来。
常常在想:人和大自然相比,实在是太渺小,太卑微了。多情的太阳永远乐观,它总是懂得如何将时光渲染。从它闪亮出现的一瞬到辉煌落幕的一刹,无不将美描画到极致,无不将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能在博大的太阳身上效仿到的似乎仅仅是凤毛麟角。
一直以来,爱恋于神秘浪漫的夏夜, 披一身月色,漫步于林间花丛,清风徐徐,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定能将夏日炎炎,热浪滚动中燥热的心抚平。月缺之时,夜空静谧,浩瀚无际,安详平和。群星璀璨,闪闪烁烁,斑斑驳驳,令人遐想,那是天下有情人的相思花絮,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晶莹闪烁,铸就永恒。爱着的人儿望着这般星空,定能幸福甜如蜜。月圆之时,纯净的银光铺满大地,柔和的月光自上而下,洋溢着无限的温馨,浪漫,给世间万物披上了一层轻纱,更添朦胧魅力。如此设计,这可谓简约淡雅,天衣无缝,巧妙绝伦。
拾一片落红,捻于手指,浅浅细语,涓涓流淌;摘一片绿叶,藏于卷间,生命涌动,活力不竭。
细雨款款而至,撑一把小伞,滴滴答答,点点线线,任水花肆意飞溅,弄湿衣裙又何妨?细听雨滴与树叶的对白,丝丝入耳,缕缕入心。
北国风光,素洁无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如此宽广壮阔的美景尽展风采,素洁的雪花带着笑脸,带着祝福,带着欢乐,飘飘洒洒,轻轻曼曼,纷纷扬扬……伸出双手,任雪花飘落手心,冰凉清心。每逢下雨,下雪,总想化作一滴雨,一片雪,落到父母身边,敲响他们的幸福之门,飘到朋友身边,推开他们快乐之窗。想把亲爱的名字写在雪花上,化于手心,喝下去,永远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闲时,品一杯香茗,翻一卷书,徜徉于书香之河,拾起思想之花,点缀生活;收藏情感之光,照亮生活,温暖心灵。让知识丰富内涵,做一个知性女人,漂亮不漂亮无所谓,再美的花也有凋谢的时候,时间最残酷,最无情,太多的美好经不住流年的销蚀!但对魅力的追求永不停止,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多一点淡然,少一点苛求;多一点释然,少一点纠结;多一点奉献,少一点自私;多一点阳光,少一点阴霾;多一点开心,少一点忧郁;做一个理性且感性的女人。
幸福从来都没有确定的答案,只关乎心态;幸福从来都没有绝对的状态,只关乎认知 .
2013,会幸福吗?2013,幸福安然!
关于流行的文章6:一句话的思考
文/储利民
我时常听见世面上流行这么一句话:把人家的钱搞到自己口袋里就是本事。
照说,这句话在当今社会是很适用的,也是好多人顶礼膜拜的一种挣钱的思想观念。也是呀,买车、买房、年青人结婚,哪一样都需要大宗的钱。对一般农村人而言,倘若没钱,无论国家城镇化像高铁一样快速前进,你还是在城外徘徊和嗟叹。可见,钱这玩意是少不了的,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然而,我每每听见这句流行语,如鲠在喉,死活不愿与之苟同,总觉得这句话散发着一股馊馊的异味。是不是因为我太传统,跟不上时代潮流?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感觉。窃以为,现实生活中哪一样都需要钱,故而挣钱没错,挣钱应该靠自己正能量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去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换句话说,利用自己带有邪念的智慧和肮脏的双手,去偷、去抢、去骗、去坑,甚至贩毒、拐卖孩童等等不法手段,也能挣钱,甚至挣到很多钱,也可以去买车、买房,过上所谓的好日子,可这种日子能不能久长,难说。
这二种截然不同的挣钱方式和思想观念,孰重孰轻?孰对孰错?现实生活中颇有些混淆,或者说是纠缠不清。勤劳者,口袋里没有多余的钱,过着平淡的日子,比如修地球的普通农民,工厂里的普通工人。坑蒙拐骗者却吃香的喝辣的,招摇过市,花钱如流水。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普通劳动者用汗水获取报酬,继续过着安稳的日子;违法者一旦东窗事发,就会绳之以法,锒铛入狱,身陷囹圄,那些从人家口袋里已经搞到自家口袋里的钱就会在刹那间灰飞烟灭,后半生何谈幸福二字。违法者即便一世逍遥法外,良心可安?怕是听到警车鸣笛,就会心惊肉跳吧?贪官受贿多少亿,欢天喜地地把别人的钱聚集在自家的房子里,堆成了小山,到头来这些沉甸甸的钞票和金银珠宝统统充了国库。清朝一品大员和珅的家财富可敌国,全部家产大概有八亿两之巨,而当时清政府年收入才七千万两白银,比清政府十年收入的总和还要多,最终为自己乃至家人惹来杀身之祸,被嘉庆皇帝赏赐一条白练,悬梁自尽,终年五十岁。要说有钱,没有人比和大人有钱。古人言,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这是因果报应。时下富贵病盛行,这种病是日积月累地吃出来的,没钱你咋吃去?竹篱茅舍风光好,粗茶淡饭好养身,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这世上,有人削尖脑袋一门心思地钻进钱眼,累出了一身病,结果是,钱在银行,人在天堂。
钱是好东西,人人都喜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几岁幼儿都会说这句话。可见,钱在幼儿眼里也是个好东西。但是,这钱的来路千万不可是邪念的智慧和肮脏的双手得来,也不可不顾一切地仅仅为了钱而钱。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钞票只是花纸,本身不值钱,便宜钱不可得,得来容易散失。钱这玩意正因为来之不易,才体现它的价值所在。
关于流行的文章7:与书为乐
文/路来森
我这人,喜静而不喜动。
如今,流行“野驴”,朋友也多次相约,并好言相劝道:“你搞写作,应当多出去走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我嘿然一笑,却少有“应约”。
我知道,那种“野驴”,太过匆匆,走马观花,除了“过眼”的风景和一身的疲劳,此外,似乎别无所得。
于是,周末、节假日,我更多的时候,是情愿“待”在家中,与书为乐。
存书几千册,几排大书架把个书斋挤得满满的,逼仄而又温馨;我的书斋,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景点”,一个有深度,有厚度的“景点”,足可供我了望,观瞻。说是“读书”,未免“冠冕堂皇”,有些“高”了自己。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望”书。走进书房,房门一闭,便隔绝了与外面的一切。感觉这种“隔绝”,真好。隔绝的,不仅仅是尘世的人、事,更是一些浮躁和诱惑。
书斋内,只有书和我,只有我与书。泡一杯茶,坐下来,并不急于展书就读,总是一边啜茶,一边“望”书——环视室内书架上一排排的书。这于我,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我喜欢这种习惯,这种习惯让我安静,也让我浮想联翩,并在联想中生发一份自得的满足。我觉得,每一本书,都是一张朋友的面孔,尽管,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但,我们在对望中,相看两不厌。不言,不语,却是,书知我,我知书;每次目光落在一本读过的书上,书中的故事,就会在头脑中再次流淌起来;书中的人物就会在头脑中活跃起来;那些经典的语言,便也如轻弹的音符,跳跃、飞翔成一朵朵灿烂的花儿。我们在“对望”中,作着心灵的交流。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本书也是一面镜子,它能直接透视你的心灵深处,照见你灵魂的高尚,或者卑微,于是,你就会禁不住对一本书,肃然起敬。
敬重一本书,是每一个读书人生命的本质所在。敬重,是一种人生品位。
读书,可能有好多目的,好多方法。我于书斋内读书,取一个“闲”字。不一定是所谓的“闲散”的书,关键是一份闲散的心情,一种“随心所欲”;自己喜欢什么,就读什么。最好的读书方法,就是“闲读”。因为,这可以保持一份心灵的自由;读书,也是需要一份“自由”的心情的。只因,自由中,最能存一份闲适和安静,最能寻得一份生命的灵动和本真。一页一页地翻阅着,感受,似乎是最重要的。感受翻阅纸页的那份快感,感受书中的内容,感受空气中流淌的融融的书香,感受心灵与书契合的那种审美愉悦。懂得享受这个读书“感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人生乐事。
读累了,就停下来,默想一会儿。默想,是一个“消化、滋润”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亦是有一份难可言传的美感;而且,这种美感,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或者,站立窗前,向外了望一下。视野中,是辽阔,是喧嚣;是周边,是宁静,是书香,此种对比,也能让人产生一种“与书为乐”的幸福感:外面的世界,人人都有;书中的世界,也许只有你拥有。
说“往来无白丁”,未免过大;不过,我的书斋中,能进入的,却也都是“雅人”,至少是读书人,不俗。人不能多,两三人而已。一张小桌,围桌而坐,烹茶煮茗,把话闲聊,聊的都是“书人书事”。不聊官场,不聊金钱,不聊股票,不聊女人……一聊这些,就“俗”了,就对不起我书斋内的那一本本书,对不起一位读书人的本心。
有“书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轻声浅语中,温文尔雅地谈论、交流读书的事情,更是乐中之乐。
望书,拣书,翻书,读书,谈书……我在家,与书为乐。书中,自有无限风光,自生无限风光。
关于流行的文章8:菩提人生
文/文远
朋友间流行起戴菩提,我也附庸风雅请回一串,甚是喜爱。
网上跟朋友老罗聊起星月菩提,他是这方面的行家。老罗告诉我要盘好一串菩提要经历八个步骤:初步包浆,颜色变深变厚,微开片,开片线渐深渐宽,“星”和“月”的周围开始扩大,开片裂隙,“星”、“月”逐渐变深变大,未开片部位呈圆形凸起状。就此星月菩提便盘成了。
这个步骤看似简单,却需要时间,欲速则不达。我好奇地问他:“那样盘太慢了,有什么方法能使菩提快点盘好呢?”能感受到屏幕那边老罗有所不悦,他的回复简短:“直接买老的。”我问他还有什么方法,能加速星月菩提“盘”的过程。老罗答:“油炸、蒸煮、刷漆、供朱砂、冰箱冻、微波炉里烤。”我以为老罗是在开玩笑,他却语气肯定。
关了电脑,躺在床上,端详手腕上的星月菩提,脑子里浮现出老罗发过来的每一个字,心里不由一震,这哪里是盘菩提,分明就是修行人生嘛。想想,人从出生到弱冠之年,不就是如星月菩提最初的模样,洁白光亮。岁月的流逝,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就是包浆的过程,人生也就到了中年。有了事业、家庭、人脉,视野也开阔,心胸亦宽。到了老年智慧臻于成熟,一切都看开,看淡了。这一过程需要几十年,盘菩提不就是这样吗?
菩提在梵语中本就是觉悟之意,人生也是场旅行,一路不断获得智慧进而觉悟。“盘”菩提从洁白到色深,未开片部位凸起,这大概算是“觉悟”了吧。人们遵循着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有少数人貌似“聪明”,在人生路上想得到成功,追名逐利,又认为一步步太慢,于是开始琢磨着怎样才能迅速名利双收,寻找达到目的的捷径。这不正如为了使星月菩提尽快盘好而采用各种造假手段,但到最后往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盘好的菩提之所以价值高,就在于它日积月累吸收人的汗及油脂,慢慢包浆开片,颜色自然变深。人亦复如是,不断吸收知识,丰富阅历,修炼自己的言行内心便是包浆的过程,从青涩到成熟,直至得大智慧。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看来,无论想盘好菩提,还是想得智慧而觉悟,都只有顺其自然,从容不迫的用知识、阅历来为自己包浆,扩展视野与胸怀,经受挫折磨难,从里到外修炼自己的言行内心。如此,虽缓慢,却是“盘”好菩提人生的最佳道路。
关于流行的文章9:菩提人生
文/文远
朋友间流行起戴菩提,我也附庸风雅请回一串,甚是喜爱。
网上跟朋友老罗聊起星月菩提,他是这方面的行家。老罗告诉我要盘好一串菩提要经历八个步骤:初步包浆,颜色变深变厚,微开片,开片线渐深渐宽,“星”和“月”的周围开始扩大,开片裂隙,“星”、“月”逐渐变深变大,未开片部位呈圆形凸起状。就此星月菩提便盘成了。
这个步骤看似简单,却需要时间,欲速则不达。我好奇地问他:“那样盘太慢了,有什么方法能使菩提快点盘好呢?”能感受到屏幕那边老罗有所不悦,他的回复简短:“直接买老的。”我问他还有什么方法,能加速星月菩提“盘”的过程。老罗答:“油炸、蒸煮、刷漆、供朱砂、冰箱冻、微波炉里烤。”我以为老罗是在开玩笑,他却语气肯定。
关了电脑,躺在床上,端详手腕上的星月菩提,脑子里浮现出老罗发过来的每一个字,心里不由一震,这哪里是盘菩提,分明就是修行人生嘛。想想,人从出生到弱冠之年,不就是如星月菩提最初的模样,洁白光亮。岁月的流逝,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就是包浆的过程,人生也就到了中年。有了事业、家庭、人脉,视野也开阔,心胸亦宽。到了老年智慧臻于成熟,一切都看开,看淡了。这一过程需要几十年,盘菩提不就是这样吗?
菩提在梵语中本就是觉悟之意,人生也是场旅行,一路不断获得智慧进而觉悟。“盘”菩提从洁白到色深,未开片部位凸起,这大概算是“觉悟”了吧。人们遵循着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有少数人貌似“聪明”,在人生路上想得到成功,追名逐利,又认为一步步太慢,于是开始琢磨着怎样才能迅速名利双收,寻找达到目的的捷径。这不正如为了使星月菩提尽快盘好而采用各种造假手段,但到最后往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盘好的菩提之所以价值高,就在于它日积月累吸收人的汗及油脂,慢慢包浆开片,颜色自然变深。人亦复如是,不断吸收知识,丰富阅历,修炼自己的言行内心便是包浆的过程,从青涩到成熟,直至得大智慧。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看来,无论想盘好菩提,还是想得智慧而觉悟,都只有顺其自然,从容不迫的用知识、阅历来为自己包浆,扩展视野与胸怀,经受挫折磨难,从里到外修炼自己的言行内心。如此,虽缓慢,却是“盘”好菩提人生的最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