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常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日常的文章(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日常的文章1:清明踏青

文/潘玉毅

在中国,很多节日常伴随着悲和喜两种情绪,这一点在“清明”这一日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如团圆往往也是别离的开始,清明因是可以多放一天的假,让人打心眼里感到欢喜,但转念想到其旧有的习俗,人们又不免自心头向外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氛。

清明序数仲春与暮春之交,它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作为一个节气,其内涵自不必多说,无非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殆于农事,此日起,可点瓜种豆,可植树造林,可忙蚕桑之事了;作为一个节日,清明是“时年八节”之一,虽然最早起源于何时已未可知,不过按照民间传说,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割骨奉君”却“不言禄”的介之推而设,清明的来处料想也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自古以来,清明便有祭祖、扫墓、踏青、荡秋千等习俗,到汉唐时,蔚然成风,且一直保留至今。不管你官做多大,位居多高,到了清明这一天,也不免要下马、下轿,去祖先坟上走一走、拜一拜。

显然,祭祖也好,扫墓也罢,大抵是因为那个世界的人再也回不来了,只剩下后人满腹的思念和记挂,唯有借坟前的一炷香、一个深深的鞠躬,聊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感激。

当然,清明的哀思来自于人的思念,也深受气候的变化影响。杜牧有首同题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前后,雨总是下个不停,早也纷纷,晚也纷纷,下得人愁肠百结,踏青去不得了,扫墓归来,也只落得个浑身湿透,恰似下了锅的落汤鸡,狼狈中更添感伤。

在吾乡慈溪,清明前后还有裹艾青汤团和艾青歪包的习俗。眼见着日历上就快翻到清明节这一页了,惯于操持家务的巧手主妇们纷纷自野外或市场里淘来艾青、荠菜、马兰头诸般野蔬,某一日晚饭过后,或约三五邻舍,或独自在面盆里揉起了粉,拌起了馅,在灶间叮叮当当地忙碌起来。待汤团和歪包出笼,即使再挑剔的人们也能吃出许多美味来。端一碗到祖先坟上,也见得晚辈的一点孝心,可说是另一种乡思的寄托。

当然,到了今天,清明还有另一重意义——它为日日裹足于办公室、城市间的年轻人踏春旅行提供了机会。走出办公室紧锁的房门,走出玻璃封死的窗户,去外面看看桃红柳绿的景色,我们方始明白,原来这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呆板。

关于日常的文章2:驭食之乐

文/朱睿

日常听到最令人绝望的一句话是:“你不能再吃了。” 林帝浣/绘

我在吃这方面是有天赋的。比方说,同事拿了夏威夷果却为没有开启工具而一筹莫展时,我随手找了一把剪刀,随即轻轻一旋,顺势就打开了。在一众赞叹声中,我也悄悄收获了一份助人的小欢喜。更不用提八岁时,因为煮了一枚荷包蛋,顺带放了一点盐和一滴香油,就收获了一名死党的事了。

食物可以带来快乐,很多人抑郁的时候,第一张药方就是:首先询问自己吃饱了没有?一般来说,人怎么会拒绝色、香、味俱佳又能带来能量的食物呢?我发现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烹制的食物色彩偏暗,味同嚼蜡,因此喜欢吃并且会烹饪的人,通常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记得有首歌“为心爱的人做顿早餐”,每个清晨,自己轻手轻脚来到厨房,看到洁净的操作台,摆放整齐的厨具,心情随之活泛起来,“愉快的一天又开始啦!”于是脑子飞快运行起来:早餐要吃好,营养很重要。例如,有时我会选择蛋炒饭,里面除了火腿与蛋,还一定要多比例放一些蔬菜;包水饺也是荤素搭配的选择;下馄饨的话,在汤料中适当放紫菜与青菜;有时烙制馅饼;有时做大虾面、肉丸子面、炸酱面、鸡丝面……当家人大朵快颐之后,精神百倍地去上学、上班,那份由此收获的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

通过烹饪,也直观了解了很多道理与学识:淘米的时候懂得了水落石出;通过腌制明白了等待的妙处;而煲汤,用铁锅、砂锅与高压锅最后出来的味道是不同的,说明所处环境的重要性;如果做一桌菜品的话,这时既要成本核算进行食材的采买,还要进行统筹学的应用,例如:炖制食物的同时可以蒸制食物,而我正在做凉拌菜,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做饭的效率。

记得二十年前异地工作时,都是住单身宿舍,时间久了,几位同事就合计着去我那里蹭饭。愉快应承下来才发现:众口难调——有的不吃香菜,有的对海鲜过敏,有的不吃猪肉,有的不吃发物,有的居然还处于减肥期……这就要求对食材的选择格外用心,高质少量,还要顾及彼此搭配的相生相克。那次饭局,宾主尽欢,我开始领略药食同源、物尽其用的魅力。

后来,母亲患糖尿病住院期间,我尽量做到少盐、少油、少粥还要兼顾营养的原则。如:做冬瓜虾仁、丝瓜鸡肉丸,或者菜窝窝头配上一小片牛肉、清蒸鱼等等,每次医生查房都会夸张地来上一句:好香呀!然后表扬我做的病号饭特别用心。这时,所有的辛劳都变成了欣慰。其实,懂得自己烹饪并不专业,但那绝对不是枯燥无味的家务琐事,它既是实用的技能,也是快乐的源泉,用心做出健康、美味的食物,又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日常的文章3:365文艺青年的日常

文/木耳琦琦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一个《傲慢与偏见》的书摘里。下面立即说,这是席慕容写的。

但是,我早已联想到,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作者),这个热爱文学又坚韧的女子。电影《成为简》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的回放,是的,她当之无愧,亭亭,无忧无惧。

想起她早晨在钢琴前欢快活泼地模样,充满了童真。一晃儿,一个独立于窗前的古灵精怪的女孩又慢慢咬着笔在构思写作,一个圆满而充盈的精神世界搭建起来。但是对与爱情,对于自己的未来,她又无比坚毅柔韧。拒绝不爱的高富帅,爱一个人时又绽放出炙热的光芒。去私奔,但是又拥有着理智,自尊自爱。精神上的独立与天生的浪漫结合,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灵魂。

她不断地写作,以文字为职业,追求自己的爱情,而不屈服于礼教。是的,也许我们是同样的年纪,但是我们却又相差如此之大。她有着文学的天赋,我却碌碌无为地在不喜欢的专业课上挣扎。她虽然没有写出,但思想中暗含了女权主义的思想,而我却放荡形骸,无拘无束,不问世事。

然而,我无意于去摧折那些独一无二、尚未成熟的花朵。她们可以娇弱,可以默默无闻,但是不要责怪一朵花的花瓣为什么不饱满。一朵花的花蕊为什么没有成熟的蜜糖。也许简在某种意义上是完美的榜样,也许我们离她太远太远,但是,我的心里始终满含着一个温柔的期盼,那就是,走在那条路上,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

就像是《四月物语》里的女孩。一个人的学习,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晚餐,一个人的周末,以及,一个人的爱。有什么不好吗,当你走在空旷的荒野上,你毫不畏惧前路的迷茫,毫不担心自己的孤独,而是去欣赏那绝处的风光,收获自己的精神独立。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关于日常的文章4:日常的美感

文/马德

素居宜平房,有雕花镂空木窗户。窗外有瘦竹,或有挺拔大树,读书暇时,推窗见绿,谛听风敲叶响,可随之心驰神逸,是读书余味。亦可挥毫泼墨,写书法,作画,有树影婆娑为伴,易生发性情,易迸发灵感,快哉快哉。

早餐,一碗米粥,一碟咸菜,一个鸡蛋。米粥是金黄的,咸菜是新腌的,鸡蛋是乡下的。米的糯甜,菜的咸香,鸡蛋的高品质,丰富着你的味蕾,滋润着你的肠胃,遂觉大素淡即是大滋味,还是五谷最养人。

陪别人吃酒。忍了半天酒气烟气吹牛习气,席散,得精致酒瓶一个。田间阡陌上,扯野花一把,插入瓶中,清水养之。置于书房几上,有草木之香,有田野之味,顿觉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多了雅致,少了俗气,人间草木,即是清词丽句;人间草木,就是先贤大哲。

住在幽僻大山里,夜半有月,月色清幽,有溪水潺缓,如乐作响。不舍得睡,一夜沐月听水声。迷迷糊糊睡去,凌晨被鸟鸣吵醒,披衣出门,梁间,树上,空中,啁啾声繁密,索性坐在大石上,听一川一谷的交响乐,至炊烟四起,至人语渐多。

苦闷时,偶遇可交心人,把想说的不想说的,统统倒出来,顿觉上下通泰,气定神闲。情切处,抱一人痛哭,无措乱了风度,泪花乱了妆容,哭罢,笑笑,顶天立地又一人。

关于日常的文章5:改变别人的方法是改变自己

一切圆满都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你的生活美满了,工作顺利了,这就是你的成就。好好地工作,好好地生活,别太自私自利,心胸别那么狭窄,宽阔点!佛法是圆融一切。你真正能圆融一切的时候,你才有佛法。佛法是容纳一切,你真正能容纳一切的时候,你才有佛法。

什么叫容纳一切?你真正能够放下了,那个时候你不要放弃一件事,不管是家里的事还是单位的事;不要放弃一个人,不管是恩人还是仇人。放弃是罪过,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不尽责任、不尽义务,这是罪过。真正能够尽到责任、尽到义务,这是修行,这是功德。

你的付出越多,你得到的越多。别占别人便宜,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让别人干,这都是消耗福报的,欠别人的,你早晚也得还。欠一条命就还五百条命,一样,你欠一件事,就还五百件事。别欠别人的,多干点,这有什么?按世间法来说,是锻炼;按佛法来说,是消业。通过这些,能增加你的见识,能增长你的智慧,这不是坏事,是好事!可是人都特别自私,总想占别人的便宜,自己不干让别人干,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让别人做,这都是造业,别这样!在家里也是,在单位里也是,多干点又怎么了?你想改正别人,首先改正自己;你把自己改正好了,别人自然而然就会转变。如果自己没有改正,自己没有做到位,别人也不会转变。

不用说别人,先说自己。先自己做,做好了,别人自然而然就会转变。尤其是你周围这些人,儿女也好,爱人也好,你们之间有特殊的缘份,你好了,他们也会好;你不好了,他们也不会好。你真想改变他们的命运,首先改变自己的命运。你的命运转过来了,他们的命运也能转过来了。他们那边不好,你也受影响;你这边不好,他们也受影响。好好学佛,好好修行。怎么学?怎么修?好好地接待人、处理事,认真老实。佛让你过日子,不让你混日子。佛法是过日子的方法,不是混日子的方法。让你放下,不是让你放弃;让你认真,不是让你执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