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文章

请欣赏现代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现代的文章1:家教

文/张学斌

论起现代的家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因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所以,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尤为重视。高标准,严要求,望子成龙是家中的首要大事。当然,这里面动机有迥然不同。

指望子女日后谋取金饭碗有之;指望白屋出公卿者有之;指望出国留洋、谋取绿卡者有之;指望成为各大明星者有之;指望报效国家当科学家有之。当然,这些家长们培育英才,虽然动机各异,但似乎都懂得抱之木育于幼苗的道理。于是孩子们奶香未净,家长蓝图早已绘制好了,即刻实施。我和老伴在上海带孙子十多年了,对现代家庭的教育方式,目睹在心。我们的孙子刚上幼儿园时,家教日程之满令人吃惊:每天除上好幼儿园日程外,不是啊啊喔喔的拼声音;就是背诵英语单词,识汉字朗读声;今天这个叮叮当当的弹琴声;明天那个噼噼啪啪的游泳声。周六、周日还要接受学龄前“入学”的教育。

我们见状担忧孩子的身心受得了吗?可儿子儿媳却说,现在都是这样,你不学,人家在学,怎么办?有的家长为使孩子们入重点小学,中学,便举债硬拼“赞助”学校,或调动人脉,花钱搞定;有的索性租房或迁户口陪读,大费周章。可见家长们的用心良苦,由此可见一斑。有一次,我散步时,看到一幅恶补图,老子教育儿子的方式,粗暴至极,将儿子的书本掷于满地,一阵牢骚,训斥痛骂,儿子眼泪汪汪,哪有半点读书乐?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根独苗,望子女成龙成凤,是家中一切希望均寄于斯人,所以这种家教对其悉心珍爱也是人情之常。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的舐犊之情已经变为危险的宠溺。有的家长新富新贵,对孩子挥霍成性,非但不是约束,反而声色歌舞、言传身教。有的家教助成家长富而轻德,哪知是福是祸?有的则对孩子百依百顺、诺诺称奴。我在公交车上曾看到,爷爷奶奶们接送孙辈们上学放学时,主动让座于孩子,而孩子们却心安理得地坐稳也不肯给年迈的爷奶们让座,有的孩子还撒娇地责备爷奶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相反爷爷奶奶们一个劲地连连关爱着。这些孩子的任性娇惯,恰恰是家教不当所养成的?有的上高中,乃至上大学的大孩子,还依赖家长的照顾,吃饭穿衣都是问题。据说,有的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时,久久不肯离去,居然蜷缩在走廊,说要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想想我们这些家长们的“爱举”心多么令人“敬意”?明智者会觉得悲哀。

文人吕坤在《呻吟语》中说:“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恩宠过礼,臣妾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这对某些家长来说,良好的家教尤为重要。家教的确是马虎不得,大意不得,宠溺不得。在当今社会里,但愿我们这些家长,不要做这样“情爱过义”的家教,终害于子孙。

现代的文章2:无论和谁在一起,请记住这三句话

文/明心君

现代社会,人情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很多情谊,是在人情的一来一往间产生的。

在所有关系中,如果只有一方默默付出,而另一方一味索取,这样的关系最终往往会破裂。所以,无论和谁相处都务必记住这三点:记人好处、看人长处、帮人难处。

很多时候,对一个人好,并非想要他人有所回报。但如果他人连别人的好都记不住,才是最伤人的。能记人好处的人,才能将别人的付出看在眼里。

有人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记不住别人的好,就是在漠视别人的付出。没有谁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记人好处是对付出者最基本的尊重。

你懂我的付出,我懂你的感激,这样的情谊才能持久。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人缺点,容易讨厌一个人;看人优点,才能产生好感。

懂得欣赏别人长处的人,更宽容。这样的人,不仅对人有善意,还会去学习别人的优点,让自己变得更好。

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不是生来就完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记人恶,伤自己;记人好,利于己。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总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其实是自身修养有问题。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善于看人长处的人,对待人生、世界,会更宽容。

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免会遇到一些难事。人在困难、无助时,都希望有人能拉自己一把。

有时,你的举手之劳,却给予了别人极大的温暖。

人们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人难处,其实也在无形之中帮助了自己。

养一颗善心,积一生福气。在生活里更是如此。

帮朋友一把,会加深感情;帮陌生人一把,会传递善意。

其实,人与人相处没那么多套路,真诚、善良就足够了。对别人的付出,看在眼里;对别人的长处,多去欣赏;对别人的难处,出手援助。

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好感、帮助,就要心存感恩,用一颗善良之心对待别人,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记住别人的付出,看到别人的长处,也是为人处世最好的修养。

现代的文章3:微信是我的好帮手

文/陈月彦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微信这个沟通工具已被人们熟悉并普遍使用。在别人看来,微信也许仅仅是个聊天工具,而在我这里却是工作和学习的好帮手。

我负责学校的宣传报道工作。自从有了微信,我不仅可以与方方面面及时沟通稿件的情况,还可以和几个同好在新闻及写作方面交流心得体会,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喜欢广泛阅读微信里转载的美文。喜欢写作的文友常常在微信里转载更新美文,还有的文友干脆直接把喜欢的文章通过微信发过来一起分享。而且在微信这个互动平台中,对喜欢的图文除了点赞之外,我们还不忘及时互相发表一点读后感悟和点评。

可以说,微信对我的工作和学习帮助很大,不仅增加了练笔的机会,还提高了我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每当自己的文章和新闻报道在报纸上露面,都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

现代的文章4:保持纯真,保持美好

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疲于奔命,忙于应酬,怀着一颗计较而冷漠的心,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害怕受伤,因而选择冷漠来保护自己,可是,这样的冷漠,让我们丧失了很多美好。

我们开始感受不到助人为乐的乐趣,当然也丧失了被陌生人帮助的机会,更甚者周围的人也开始敬而远之,生怕自己被牵连。有时候想想,还不如一个孩子。

孩子充满友善,对人不设防,孩子真诚勇敢,对人敢说真话,孩子快乐开朗,日日阳光灿烂。孩子开始成为了我们羡慕的对象。当然,我不是提倡你做个孩子,毕竟我们已经处在成人社会,有了特有的游戏规则。但是,请适当的保持纯真。

让自己相信爱,相信友谊,相信善意。

让自己开朗,乐观,勇敢。

让自己在摔倒之后,迅速爬起来,并忘记伤痛!

这个世界,有相信才有爱,有爱才有美好!把事情看得简单一点,生活给予你的感动就会丰富一点!

请让我们保持纯真,保持美好!

现代的文章5:有一种果实,叫信任

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间的宝藏,需我们珍爱。友谊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它是一部孤本的书。我们可以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友谊,但我们不会和同一个人有不同的友谊。友谊是一条越掘越深的巷道,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刻骨铭心的友谊也如仇恨一样,没齿难忘。

友情这棵树上只结一个果子,叫做信任。红苹果只留给灌溉果树的人品尝。别的人摘下来尝一口,很可能酸倒了牙。

友谊之链不可继承,不可转让,不可贴上封条保存起来而不腐烂,不可冷冻在冰箱里永远新鲜。

友谊需要滋养。有的人用钱,有的人用汗,还有的人用血。友谊是很贪婪的,绝不会满足于餐风饮露。友谊是最简朴同时也是最奢侈的营养,需要用时间去灌溉。友谊必须述说,友谊必须倾听,友谊必须交谈的时刻双目凝视,友谊必须倾听的时分全神贯注。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脆弱,一句不经意的言辞,就会使大厦顷刻倒塌。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容易变质,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就会让整盆牛奶变酸。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在什么都是越现代越好的年代里,唯有友谊,人们保持着古老的准则。朋友就像文物,越老越珍贵。

礼物分两种,一种是实用的,一种是象征性的。我喜欢送实用的礼物。不单是因为它可为朋友提供立等可取的服务功能,更因为我的利己考虑。此刻我们是朋友,十年以后不一定是朋友。

就算你耿耿忠心,对方也许早已淡忘。

速朽的礼物,既表达了我此时此刻的善意,又给予朋友可果腹可悦目可哈哈一笑或是凝神端详的价值,虽是一次性的,也留下美好的瞬间,我心足矣。象征久远意义的礼物,若是人家不珍惜这份友谊了,留着就是尴尬。或丢或毁,都是物件的悲哀,我的心在远处也会颤抖。

若是给自己的礼物,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好。比如一块石子一片树叶,在别人眼里那样普通,其中的美妙含义只有自己知晓。

电话簿是一个储存朋友的魔盒,假如我遇到困难,就要向他们发出求救信号。一种畏惧孤独的潜意识,像冬眠的虫子蛰伏在心灵的旮旯。人生一世,消失的是岁月,收获的是朋友。虽然我有时会几天不同任何朋友联络,但我知道自己牢牢地粘附于友谊网络之中。

利害关系这件事,实在是交友的大敌。我不相信有永久的利益,我更珍视患难与共的友谊。长留史册的,不是锱铢必较的利益,而是肝胆相照的情分,和朋友坦诚的交往,会使我们留存着对真情的敏感,会使我们的眼睛抹去云翳,心境重新开朗。

现代的文章6:悠悠古巷情

文/诗心静美

北京,现代与古老文化完美结合的城市,最具民居特色,是那些数不清的胡同了。记得儿时,乘公交逛商场,去书店,或者随便的走走,南北东西走向的胡同随处可见。街边的民居大多是灰瓦红门,门前是石墩或石狮。透过虚掩的门,院子里停放着老式自行车,杂物。院中几乎家家都种着老槐树。这些胡同的名字各具特色,劈材胡同,菊儿胡同,盆儿胡同,力学胡同,雨儿胡同……胡同的名字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很烟火,也很接地气。胡同口的墙壁上,用钉子钉着胡同牌,红底白字。每家院门上方,贴着铁制门牌号。走进去,按照门牌号码就可以到达你要去的地方,找到你要找的那个人。狭窄的街道,星罗棋布的胡同,是老北京独具一格的地方。

胡同也是孩子们的乐园。放了学,女孩子经常在胡同里分好组跳皮筋。男孩子趴在地上扇方宝,弹球。童年的快乐在编花篮,跳房子里,在男孩子举着竹竿粘知了,捉蜻蜓里。也在邻里之间,你给我一根葱,我拿你家一点盐;你送一些水果,我请你喝一壶茶的和谐里。

恍惚间,一间间房屋拆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二环建好了,三环开始建……北京旧貌换了新颜。一条条胡同写进老北京胡同文化。成为北京建筑一段历史,一段记忆。你再也听不到稀奇古怪的胡同名字,听到的地名无外乎以桥,以公园,以门,以新建小区命名的地名。留下零星的胡同名字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灰的墙,红的门,狭窄的胡同,街边的槐树,昏暗的灯光,玩耍的孩子,唠嗑的大人,是我儿时对北京全部记忆。在时光荏苒中,当南锣鼓巷成为北京一道风景的时候,我想起流逝在我记忆里的胡同。它离我很近,也很远。就像远去的故人,突然的让我想念。

一个人,坐上北去的地铁,在南锣鼓巷下车。出了站台,我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我在街边站了很久。除了陌生还是陌生。城市在发展建设中整了容。我看不到旧日的模样。尽管我在北京土生土长。遇到老者,满头银发,灰底花衫,直觉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前去问路。热情的北京老人向北指去,你瞧,过马路就是南锣鼓巷。你是外地来参观的?我笑了,不,我很多年没有来。我想随便走走。我说。告别了老人,过了马路,走进南锣鼓巷。

我来,我只想追寻一份儿时的记忆。享受曾经的闲散无忧。也在追寻逝去的时光。在北京人争先恐后往郊区,外地,国外观光旅游的时候,我选择停留。北京,一座古城,一部历史,我还没有读,读了的,还没有读懂。她需要我走近她,了解她,欣赏她,爱她。记得,我在后海烟袋斜街拍的照片,拿给朋友看。她们好奇地问我是哪个国家的风情小镇。我无语。我们忽视掉身边美丽的风景,轻视,怠慢了她。我们总以为远处的风景才是真风景。忘记了,身边无处不风景。我们失去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近在咫尺。

去的还早,人并不多。正是拍照的好时机。一位拉黄包车,穿中式亚麻衫子的中年汉子说,来了也白来,还没有开门。还真是。这里晚间关门很晚,开门也要九十点钟。如果天气尚好,夜间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也好,人少安静。我不是来逛小店的,我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我来,追忆逝水流年。

走进南锣鼓巷,似曾相识,街边小店风格与烟袋斜街简直就是姐妹街。不同的是,这里除了小店,增加了许多美食。咖啡店,奶酪店,酒吧。与烟袋斜街相比较,这里,吃,喝,更具特色。

南锣鼓巷,北京胡同的一张名片,当她成为旅游景点的时候,已经不是以前的她。不民居,不烟火,更多的是商业化的经营。老北京的韵味少了,多了时尚元素。这样的变化,适应了北京城的发展,无疑也是胡同文化消失的悲哀。我更想看到老北京人坐在木凳或者石台上,摇着蒲扇,喝着吴裕泰、张一元的茶叶,在槐树下唠嗑;或者围在一起下棋。中年妇女坐在马扎上,安静地勾着桌布,织着毛衣;或者择着菜。孩子们在槐树下玩耍,嬉笑。这样的风景是真正老北京人生活一景,安稳的,平静的。

如果,没有儿时记忆。我会喜欢上她。个性小店,怀旧纪念品,红门灰瓦的建筑。我会爱上很小资的南锣鼓巷。这样的小店是我的最爱。可是,作为胡同文化,当时尚湮灭老旧的气息,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特色荡然无存的时候,不得不说,这是城市发展的进步,也是传统文化的退缩。

来的尚早,不过,个别小店铺已经开了门。怀旧的小商品,女孩子拿着爱不释手,惊呼,询问。中年妇女耐心解答。我想,小店是她们的世外桃源。不曾经历的年代,谜一样的色彩。初相识,新奇的,有趣的。经营店铺的大多数是年轻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曾体会的情感,只能用现代的思维,今天的模式去经营。如果,走过六、七十年代的人,经营这样一家店铺,售出的,不仅仅是纯粹的商品,还有商品里难以割舍的怀旧情愫。

我在行走,在追寻,在回忆。一个个竹编暖壶壳,一张张胡同明信片,一个个白色搪瓷缸子,都是一个时代的纪念,一段逝去的时光。

我怀念,槐花飘香的老槐树,北京的儿化音,三三两两唠嗑的长辈,胡同里的欢笑。我想念,胡同里浓浓的人间真情。我看到自己,坐在红漆门前的小木椅上,看着大哥哥大姐姐,腿盘在一起,一边击掌,一边唱着: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我听到自己的笑声,在胡同上空回荡,回荡……

现代的文章7:陌生人来敲门

文/刘晓莹

现代都市,随着人口密度的加大,人和人身体之间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但人和人心灵之间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了。海内存知己仍然是美好的理想,可比邻若天涯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就我而言,在网络、电视发达和报刊书籍丰富的今日,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可买天下物,于是越发有理由宅在家里,不出门,不交际,安置在热闹都市里的家,如同一座孤岛,单向的吊桥偶尔放下,向外交通,向里的情形则少之又少。因此,极其寥寥的陌生人的敲门声,总是如同和平时期突如其来的警报声,吓人一跳。

住在北边的两口子其实在装修期间已见过几次,彼此就房价、装修方案等话题略聊过几句,但自正式搬进来后,反而很少遇见,也没来往,所以仍如陌生人一般。一天晚上九点来钟,天已经完全黑了,传来敲门声。从猫眼看出去,是我们公寓特有的极其狭长的楼道,一个男人立在门前,但看不清楚面目。不敢开门,先问:“谁呀?”门外答:“我。”清楚的回答,却让人不得要领。这时丈夫闻声从书房出来,也是一脸的迷惑加紧张。“什么事?”丈夫换了个方向打探。“麻烦帮个忙。”门外答。沉默了一会儿,丈夫正准备再问,门外的人似乎明白过来,又加了一句:“我是你们北边的住户,我家电脑出问题了,麻烦帮我看一下。”再从猫眼看出去,果然像是北边邻居家的男主人。丈夫忙打开了门,再三道歉,跟着前去帮忙,没一会儿解决了问题,回来时捧着几个红苹果,说是邻居非让拿的。后来,由于孩子上了中学,我们出门的时间提前了,于是经常在乘电梯时遇到这对夫妻,言谈中得知他们在不远处的市场做生意,独生女儿已经大学毕业,远赴日本打工去了,两口子因此非常关注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但还是不知道其姓名,越熟识,越不好意思问了。

西边的两户,一户出租,住户总在换,而另一户不清楚是自住还是出租,偶尔看见其大门敞开,能看见直对大门小巧洁净的厨房,但从未见过主人。还是晚上,过十点了,有人敲门。问是谁,门外的人说:“我是西边的住户,在走廊里拣到十块钱,问一下是不是你们家的人丢的。”打开门,说没有丢钱。“噢!”门外的人似乎有些失望,转身踌躇站着,似乎在犹豫要不要去敲其他邻居的门。很想给他出主意,但话到嘴边,却只有一句“谢谢!”。

第三次,因为是白天,而且敲门的是女性,于是什么也没问,就打开了门。她一进我家,就一连声地惊讶:“你家怎么比我家大、比我家亮呢!”我不知该如何接话。她忙解释:“我住你家楼下,咱们户型一样,今天发现厨房天花板滴水,上来看看是不是你家漏水。”在我家厨房找了原因,又一同到她家看漏水的情况。一进她家,我也着实惊讶,同样的户型,怎么觉得像进了山洞一样?原来她家的地板、吊顶、家具一色是深红的木色,只剩下落地窗是明亮的洞口。地上铺着深色的地毯,地毯上又铺了水晶板,看着怪异,踩上去的感觉更怪异——原来同样的空间,会有人花钱把房间装修成这种样子!而更让我惊讶的是,原来这家的男主人,就是每天拎了水桶在小区天井里写大字的男子,几乎每天都见他,却不知道原来他就住在楼下。

我们这个公寓里一半是拆迁户,一半是外来户,而我所在的单元都是外来户,彼此陌生,因此家家大门紧闭,互不来往,并视作当然。偶然到另一个多为拆迁户的单元去,惊讶地发现家家户户并不关门,只在门上挂一张四周有吸铁石的纱帘,正是夏天,风在户里户外自由地游走,非常凉爽。对我来说,那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来在现代都市里,还有这样生活样貌。我很羡慕,但同时又非常明白:自己学不来,做不到。

有时候我想,究竟是因为彼此是陌生人,才要关门并害怕那敲门声,还是因为要关门,才彼此总是陌生人呢?

没有答案。

现代的文章8:诗意地栖居……

文/龚保彦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一天天增多,树木一天天减少,五花八门广告牌铺天盖地占领了街头巷尾,浓重的商业气息几乎包围了我们,各种噪音和车辆排出的尾气整天充斥我们耳鼻,我们生存和生活的空间越来越拥挤,也越来越纷繁驳杂、喧嚣吵闹……

那种空灵飘逸、清新自然、情趣盎然的诗意正在一天天减少、一点点消失,我们感到多么的枯燥和乏味呀!……

寻找诗意,拥有诗意,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和天性。

诗意是一种浪漫情怀,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至乐至美的生存意趣……

诗意又像春雨、和风、阳光,是生命的润滑剂和养料。

它能让沉重化为轻松,让平凡化为神奇,让枯燥化为雅趣,让庸俗变得崇高,还能让苦难透出希望的亮光……

古今中外,一生寻找诗意、追求诗意,并充分享受诗意的人很多,他们在为我们留下许许多多诗意地生活的佳话的同时,还给我们创造了无以数计而又光辉灿烂的诗意产品,成为芸芸众生享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唐代的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仗剑远游,亲历了祖国许多名山大川,开阔了眼界和胸襟,捕捉到了很多诗歌创作的素材,写出了一首首既脍炙人口、又诗意盎然的名篇佳作。“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写尽了薄暮笼罩绿树层林时一个女子盼夫快归的愁情忧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勾划出了一幅气势多么磅礴的雪野山川图。诗圣杜甫,一生虽然穷困潦倒、落魄失意,但他仍不畏艰辛,没有被各种困难压倒,始终以一种昂扬向上的情怀,在苦难中寻找着诗意,创作着一首首堪称史诗的佳作。“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众多佳丽在长安水边踏青赏春、嬉戏游乐的场面。“两个黄鹂鸣垂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涂染了一幅鸟鸣深树、白鹭翔天的美好画面。

晋代的陶渊明,在饱尝了黑暗的封建官场辛酸滋味后,干脆辞官归里,耕几亩薄田,傍一段篱墙,住一椽茅屋,过起处处充满诗意的自耕自食、乐而忘忧的田园生活。

这种生活使他的人生走向了另一种辉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他诗意地生活和劳动的准确写照,也是他彼时彼地寻找到了生活和劳动的诗意,在诗意中栖居的具体体现。

英国大散文家赫兹里特和李白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旅游的人,他在世时写下了大量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读者的游记散文。他认为旅游是一种寻找诗意、享受诗意的最好形式。

他在他的《论旅游》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写道:“旅游最好不要带任何人,只消带一本书孤身前往,与大自然为伴,随心而行,随意而停,无拘无束。天黑时,随便在野外哪个乡村旅店投宿,偎着一盏孤灯看《新爱洛綺思》,喝雪利酒,以书下酒,最为快乐。”

当今世界德国著名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曼先生所演奏的那些曾经风靡全世界的钢琴曲,我认为是一个音乐极致。

因为他用钢琴把音乐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诗意,诠释并表达得精准传神、淋漓尽致。

任何一个人听到他演奏的《秋日私语》这首曲子,谁不会立即就被它瞬间带进果实金黄、黄叶飘落、秋风冉冉的无边无际的秋的诗意中啊?并品尝着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韵,深情陶醉,乐而忘返……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句话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也概括了我们人类骨子里天生就有一种寻找诗意、追求诗意、希望诗意时时处处与自己相伴的天性,还反映了我们人类普遍所持有的一种人生态度和乐观向上的浪漫情怀。

诗意除了自然存在的,如蕉楼夜雨,驼走大漠,深巷杏花,小桥流水等等外,更多的是一种人工创造的氛围和景观,如花木盆景,园林假山,廊桥长汀,喷泉彩灯等。

人们在像古今中外名人那样,追求和寻找自然诗意的同时,用自身聪明才智创造诗意,为自己生存生活环境构筑或淡雅,或清丽,或浓艳,或婉约,或朦脓,或含蓄的诗意,也不失为一种“诗意地栖居”的最佳方式。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现代人大都终日处在一种紧张和忙碌之中,身体疲惫,精神困倦,心绪烦躁,甚至食欲不振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需要诗意,用它来滋润我们的生命,用它来抚慰我们的灵魂,用它来壮我们的行色,让它伴我们远行,使我们的生命更加旺盛,从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现代的文章9:疲劳......

现代社会疲劳至少有两种,一种是生理疲劳,还有一种是心理疲劳。

连续性的工作,加班加点,或者连续性的吃喝玩乐,也会导致生理疲劳,“一夜不睡十夜不醒”,人总有其生理之极限,就算再有意志力的人,依然挡不住自然赋予人类的生理极限,所以为了让生命能得以良好地延续,最好还是做到“劳逸结合”。

然而现代社会更多的不是简简单单的生理疲劳,而是一种心理的疲劳。一种工作简单而重复,面对窗外的诱惑,人心理有时会产生一种厌恶与恶心,最后导致疲劳感;有人本能地对文字有一种特异的敏感,所以一见到文字就会瞌睡,这是一种文字的疲劳;当然面对同一个美女和帅哥,看多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而导致兴趣索然,所以有人说,肉体短暂,精神永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精神将带领人超越简单的物质而走向永恒。

但凡疲劳都有一个积淀的过程,心理疲劳依然,要想避免或者缓解心理上的疲劳,你就不得不经常转换一下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开放自己的心态,因为人世界除了工作还有生活,生活和娱乐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单一的方式,保持积极心态和多样性,或许我们就能适当去除形成疲劳的环境,减缓疲劳的形成或强度,打开你的心扉,让它融进更多的内容,或许就不会拘泥于独自的世界而变得单一、孤独进而疲劳了。多交流可能让你多了解、心更宽,朋友说“这次谈话交流,缓解了头疼”,或许也舒缓了心理的一些压力,让人不固执于事以及所带来的困惑,缓解疲劳有很多种方式,或许至少应该相信,没有缓解不了的疲劳,才会寻找缓解疲劳的方式,进而缓解你的疲劳,无论它是哪一种疲劳。

今天你疲劳了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