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味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美味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美味的散文1:鸡蛋咸菜饼

文/施君晖

在苏州,有许许多多美味的小吃,比如说小笼包、鸭血粉丝汤等。但是,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奶奶亲手做的鸡蛋咸菜饼。

奶奶说,想要做出鲜美的鸡蛋咸菜饼,得选一些上等的食材:鸡蛋、面粉、水和馅料。她先拿出一些面粉,掺入少量的水,拌匀,然后就开始使劲揉面,否则面就没有韧劲。揉好后,把面用锅盖扣好放在一边。接着奶奶把准备好的咸菜和少量的肉和在一起,再放点调料和葱花拌均匀。随后奶奶将面团切成小团,滚成薄厚均匀的皮子,然后把馅料包进去,压成饼状。这一系列动作让我眼花缭乱,似乎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

如果你以为把饼煎熟就好了,那你就错了。鸡蛋咸菜饼最富有特色的就是那嫩嫩的鸡蛋了,先把饼煎到三分熟后取出用小刀在头上开一个口,将打好的蛋液灌到饼中,灌得越满越好,然后再把灌入蛋液的饼放入锅中煎熟。煎好的鸡蛋咸菜饼香气逼人,爽滑的蛋液加上口感奇特的咸菜,真是绝妙的搭配,闻一闻就已让人垂涎三尺。咬一口,便再也离不了口,吃完一个忍不住再吃一个……

我喜欢鸡蛋咸菜饼,不仅因为它美味,还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那是奶奶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

关于美味的散文2:美味螺蛳

文/高国春

时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螺蛳又作为一道美食,成为我们安徽尤其是皖南黄山一带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螺蛳是“螺”的通称,一种软体动物,有硬壳,壳上有旋纹,主要分田螺和海螺两种。我国沿海一带主要以食海螺为主,而内地食用的通常都是田螺。

螺蛳生命力较强,池塘、河里皆能生长,可谓遍地皆是。由于多,螺蛳的价格自然不是很贵,带壳的10元可买2斤,去了壳也就7元左右1斤。可螺蛳味美香纯,深得人们的喜爱。

世上的事往往是好事多磨。吃螺蛳确实如此。螺蛳好吃,但做起来却要费一番周折。螺蛳买回来首先要放上几天,好让螺蛳把肚里的脏吐一吐。有时为了让螺蛳尽快把体内的脏吐完,还要滴上几滴麻油。如果带壳吃,得把螺蛳尾巴用老虎钳剪开,去掉杂物。不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由于螺蛳既圆又小且滑,手握不住,剪起来就很困难。一次,约几位同学来家里聚餐,本不想劳驾同学,可是剪了一会,手实在受不了,便请同学一齐上阵。开始还觉得挺有意思,过了一会,就有同学埋怨道:“螺蛳好吃,但真难弄。要知道如此就不吃了!”有此经历,以后干脆就从市场上买螺蛳肉回来做。其实,螺蛳肉洗起来也不简单。一次,母亲让我洗,我先去掉螺蛳屎,用清水过一遍就认为行了。没想到,却遭到母亲的一顿骂,说我真懒,会胡。原来,洗螺蛳肉要反复地搓,要去掉上面的粘膜,至少要七八遍才能过“关”。

螺蛳的做法多种多样。通常分带壳与不带壳两种。若带壳,主要是根据口味放调料,把洗净的螺蛳放到锅里,由于带壳,味道难进,所以煮时间要长。螺蛳肉可红烧,也可做炒菜,其中韭菜炒螺蛳肉是最常见的。不过,不论怎么烧,只有放上红尖椒,才能去腥,才能烧出味来,则是共同的。

红烧螺蛳肉,吃起来脆脆的、辣辣的、鲜鲜的、香香的,口感很好。带壳的吃则为更多的人所喜爱。一家人或亲朋好友围坐一桌,或用筷子或直接用手拿,一个一个地吸,边吃边谈,其乐融融。不过,我们在品味螺蛳美味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悟出生活的真谛:美好的生活是要靠劳动创造的!

关于美味的散文3:美味鱼生鲜中来

文/陈中

每次去游雁荡山,我都要在灵峰脚下的一家小餐馆就餐,只为这里酿制的鱼生。

鱼生又叫白鳣生,其实是一种糟鱼。主料白鳣,是浙江温州当地特产的一种细长扁平的小鱼。配料有糯米、红糟和萝卜丝。腌好的鱼生稠糊糊的装在玻璃瓶里,其貌不扬。虽是佐餐小菜,但味道鲜美,吃完还想再拎一瓶回家。

鱼生在古代称为“脍”。《诗经》中有关于鱼生的记载,孔子在《论语》中也曾有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评语。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呼儿拂几霜刀挥,红肥花落白雪霏”描绘的就是切制鱼生的场面。诗人杜甫的诗句“饔子左右挥霜刀,脍飞金盘白雪高”,都是对厨师运刀切脍(鱼生)技艺的赞美。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从中可见古人对鱼脍和制脍技艺的欣赏。

据年长者介绍,做鱼生最好选用农历4月上旬或中旬捕捞的幼仔带鱼,俗称“二水白鳣”。此时的白鳣细而均匀,肉肥而骨软,经盐腌两三天即可拌糟。再配以一定比例的糯米粥,与红糟、食盐、白糖、味精、米醋等腌制,倒入已经消毒的小缸中密封,然后放在阴凉处发酵,到次年三伏天即可食用,到农历十月时开埕食用最佳。开埕后一般要加萝卜丝,最好选用温州黄屿产的萝卜。由于腌制的时候已经加了调味品,直接食用即可。

鱼生虽好吃,但不易长期储存。一次受客居异乡的朋友相托,买几瓶家乡产的鱼生,不想找遍了大街小巷也没有卖的。后来去了温州当地的一家老字号“五味和”,才好不容易买到。一去果真找着了。原来“五味和”有固定的渔家专门负责初制加工,一年四季都有得卖。售货员告诉我,许多回乡探亲的温州籍华侨把鱼生漂洋过海捎到国外去。是呀,对于久居海外的游子,对鱼生的渴望就是对家乡的一份思念。鱼生观之色泽红艳,食之满口咸鲜,是一味超棒的配饭菜,已经升华为一种温州的饮食文化。

又是一年尝鲜的季节,早餐宵夜食粥时,不妨来点温州鱼生佐餐吧!

关于美味的散文4:美味蚕豆香溢夏

文/张宏宇

蚕豆,又名胡豆、夏豆、罗汉豆、南豆、马齿豆、倭豆等,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属豆科植物。茎方形中空,有棱,荚果大而肥厚,喜凉爽湿润气候。为豆类蔬菜中重要的食用豆之一,是一种大众食物。

我家爱食蚕豆。一到时节,初夏豆开,母亲总会买上很多的蚕豆,蚕豆可以烧着吃,可以煮着吃,可以炒鸡蛋吃,也可浸泡后剥去种皮作炒菜或汤。母亲拿手的菜就是蚕豆,把剥好的蚕豆放在油锅里一抄,很快地,那些绿油油的蚕豆们就变成了一盘鲜香四溢的美味佳肴。母亲可以用蚕豆,通过不同的烹饪和搭配做成一桌子的美味。

中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三鲜”的习惯,嫩蚕豆就是其中之一。嫩蚕豆可以益气健脾,利湿消肿。另外,它的营养丰富。嫩蚕豆中的蛋白质,在各种豆类里仅次于大豆。它还含有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和丰富的胆碱,有增强记忆、健脑的作用。此外,蚕豆是低热量食物,对高血脂、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都是很优质的绿色食品。

刚上市的蚕豆最好吃,也就是嫩蚕豆,即便只用清水煮煮,加点盐,也是美味。嫩蚕豆春末夏初上市,但老得极快,价格一天一个价,等到蚕豆顶头上生出一条黑色的细线时,虽通体仍清碧如嫩玉,但实际已经老了。炒蚕豆,是将干透的老蚕豆在水里泡,然后混上沙土在锅里炒。蚕豆的硬度,与浸泡的时间长短有关。泡透了,蚕豆能炒爆,俗称开花,就松脆得多。也有根本不泡就直接炒的,有句谚言:“老太太吃炒蚕豆——咬牙切齿。”说的就是此种吃法,又干又硬,没有好牙齿是吃不动的。

我最爱吃煮蚕豆,我一直认为蚕豆还是煮的香。煮蚕豆时要放姜、花椒、茴香,那种豆香是混合型的。而且蚕豆煮得面烂,香味才会铺散开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这种纯香便是最好的美味。煮豆,在南方叫茴香豆,也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里的那一种。看了鲁迅先生的《社戏》,更加喜爱蚕豆,每年夏天豆香时必食豆,对蚕豆的情有独钟,到了迷恋的地步,每读到迅哥和他的小伙伴们在船上剥豆荚、烧豆子吃的章节,我便很是羡慕和馋嘴,向往着那时的美味。

如果有一种菜可以代表夏天的味道,我会选择蚕豆,蚕豆一夏,酥酥甜甜的。夏食蚕豆,趁鲜豆嫩美,既可尝新,又可品绿,豆香四溢的夏天,口含豆香可以回味整整一季。

关于美味的散文5:浆水鱼鱼儿

文/白来勤

在西安众多美味的特色小吃中,价廉味美的浆水鱼鱼儿在炎热的夏季里更受青睐。

浆水菜是西安郊区农村人喜食的一种自腌的酸菜。用浆水菜的汤即浆水可以做成各种带汤的食品如浆水面等,而做法最特殊的浆水鱼鱼儿就更为好吃。

说起浆水鱼鱼儿,其实并不是江海河湖中的“鱼儿”,而是形似“鱼儿”的面食。要说这种面食,首先得说西安农村的另一种饭,叫做“搅团”。搅团一般是用新鲜的玉米面熬成糊状,做时要用一根棍子(最好是擀面杖)在锅里使劲搅,玉米面烧熟后粘成一团可热吃也可放凉吃。热吃时舀一块放在预先调好的浆水汤汁里,谓之“水围城”,凉吃时切成块状或条状调上油盐酱醋及其他佐料亦可,当然也可以放凉切成块状投入热浆水臊子里烩着吃。玉米面团经过浆水汤的浸泡,味道清爽适口,做成搅团后可再趁热加工成“鱼鱼儿”,则更好吃。

“鱼鱼儿”,关中方言叫“蛤蟆骨朵”,意即小蝌蚪。此叫法十分形象、贴切,因为做出来的“鱼鱼儿”很像蝌蚪。搅团做好后,趁热倒进一特制的漏斗盆里,该盆底有粗细均匀的小孔若干,在盆下放的锅里或盆里提前放好清水。此时必须二人操作,一人端盆,一人用勺子或锅铲使劲挤压漏盆里的搅团,搅团则顺漏盆挤压出来,变成一个个小蝌蚪形状的“鱼鱼儿”。然后再把这些“鱼鱼儿”捞在碗里,浇上提前配制好的浆水汤汁、红油辣椒等,味道鲜美,清凉可口。夏天凉吃之,十分舒坦;冬天热吃之,回味无穷。故每年玉米收获后,关中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先磨一些玉米面粉,打上一顿搅团,漏些“鱼鱼儿”,饱餐一顿浆水鱼鱼儿。

不过说起过去吃浆水鱼鱼儿,实在是村人的无奈之举。因为粮食短缺,细粮更少,吃粗粮玉米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故民谣形容西安农村人的饭食曰:“早上喝糁糁儿,上午糁糁喝,晚间一揭锅,玉米把皮剥。要吃改样饭,玉米面打搅团,只有辣子没有醋,舀碗浆水酸溜溜。”由于玉米面搅团、鱼鱼儿的确不耐饥,过不了多大一会儿,肚子里又饿得咕咕叫,所以农村人又将搅团、鱼鱼儿之类的玉米面食物称为“哄上坡”、“三里饿”,既形象又生动,意即刚吃饱,上个坡或走上三里,肚子又饿了。我小时候就很不爱吃搅团之类的玉米面面食,不光嫌其生涩难咽,更觉其咬起没嚼头,囵咽没味道,加之缺油少肉不耐饥,总是避而远之。一次到西安城里的一远房亲戚家,女主人就给我打了一顿搅团浆水鱼鱼儿,我窝了一肚子火,回家就给父亲告状说:“俺姨明明知道我不爱吃搅团,专门打了一锅搅团整我呢,我今后再也不到她家去了!”父亲叹了口气对我说:“娃呀,你不知道,你姨家早就没啥吃了,就打搅团的玉米,还是咱家送的呢!”

缺吃少喝的艰难岁月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被送进人们的记忆,过去乡下人吃的浆水鱼鱼儿,现在也登上大雅之堂,城里人吃多了鸡鸭鱼肉,也爱吃乡下饭“尝尝稀罕”,调节口味,抑制“三高”,尤其爱吃浆水鱼鱼儿。一些精明的乡下人就把这种农家饭搬到西安城里,在早市夜市小饭馆里经营,生意倒也十分红火。不少大饭店也为之眼热,经营起昔日乡下人会做喜食的浆水鱼鱼儿,还美其名曰“粗粮细做”,尽管其口感与农家做出的“正宗货”相去甚远,但毕竟在大都市的饮食行里刮起了一阵淳朴的乡风泥土味,一时食客倒也趋之若鹜。另外,一些郊区的农家乐,也以浆水鱼鱼儿为招牌食品,引得城里人周末纷纷驱车去饱享农味。前不久与几个三十多年前的老同学相聚,进餐时不约而同想到吃浆水鱼鱼儿,其中一位这几年在外挣了大钱的同学一人竟吃了三大碗,临别意犹味尽,直说味道不行,不如三十年前***妈做的好吃,还相约在适当的时候,大家一起去尝***妈做的浆水鱼鱼儿,“那才叫爽!”

其实今天浆水鱼鱼儿的调料、辅料远比过去的好吃,但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常听人们说这样一句口头禅:“咋就吃不出过去的香味儿滋润味儿来了呢?”我以为主要是过去吃饭是为了果腹,而如今吃饭是为了享受;过去人们肚里没有油水,如今好东西早吃腻了,舌头也变得刁钻了,稍微不中意的味儿都能辨别出来……

关于美味的散文6:美味暖心的羊肉汤

文/宋煊

如同南京人爱吃鸭子,徐州人爱吃小山羊。说起徐州的伏羊节,可以说简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放眼徐州城内,羊肉馆更是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

徐州人吃伏羊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徐州民间素来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徐州古称彭城,因养生学奠基人鼻祖彭祖而得名。彭祖因进雉羹于尧帝使帝康复,受封于大彭氏国采邑,因他善于养生,寿高八百,后人尊称他为彭祖。彭祖所烹制的羊羹和雉羹工艺,至西周时定为宫廷御膳。

羊肉是我国人民食用的主要肉类之一,羊肉较猪肉的肉质更为细嫩,较猪肉和牛肉的脂肪、胆固醇含量都要少。冬季食用,可收到进补和防寒的双重效果。羊肉性温味甘,既可食补,又可食疗,为优良的强壮祛疾食品,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补肾壮阳,生肌健力,抵御风寒之功效。

羊肉的营养价值和美味自不必多说,否则我们老祖宗造字怎么用鱼和羊造成“鲜”字呢?可见羊的味道鲜美排名是足以数一数二的。另外,你可能不知道猪、鸡和牛吃的是什么饲料和激素,但是只有羊吃的仍然是纯粹的草,所以吃羊相对还安全健康点,是不?!

在徐州,羊不光煮汤喝,还烤着吃;多种部位,多种吃法。有的人甚至吃羊眼睛,着实有些可怖。其实,不光我们现代人觉着小羊好吃,在古代众多美食家里,最负盛名的“吃货”苏东坡也曾盛赞小羊好吃呢。苏东坡曾在《老饕赋》一文里,给我们描绘了他理想中的一桌丰盛筵席:“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翻译过来就是说猪脖肉、秋蟹、蜜饯、羔羊、蛤蜊、糟蟹都是极为好吃的美味。

如今说起什么男人最抢手,当然必须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在我家里,爸爸就是这样一个深受全家人欢迎和盛赞的大厨。每年临近春节,爸爸就会买来一只整小羊煮啊弄啊。不过说来惭愧,40年中,我从来都是只吃,却是一次也没仔细瞧过羊各个部位的美食分别是怎么加工做出来的。直到前两天有个同事跑来说她买了只整羊,问我这个所谓“徐州吃羊专家”要分别怎么做,我才打电话垂询,知道了羊头要单独煮的要诀等等。

在我家,一碗羊肉汤的通常喝法是:烫过的碗里放些羊肉或羊杂以及事先煮过的粉丝、白菜,再放适量蒜苗香菜,然后在碗内盛满奶白色的滚开的羊肉汤,再舀半勺辣椒羊油和少许醋放入碗内,便端上了桌。漂浮在汤上的辣椒油渐渐化开,弥散出羊肉、香菜和辣椒油的诱人香气。

寻遍吃遍整个南京城,只有热河南路上的一家“徐州陆永羊肉”我还算勉强看得入眼。所以,在寒冷的冬日里,为了能让孩子吃上健康美味的温补羊肉汤,我们做父母的也只有自己实践学习、自己熬制羊肉汤啦。

像我这样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徐州人,中学时,冬天可以说是几乎天天吃羊肉白菜、猪肉萝卜炖粉条长大的。在凛冽的寒风中,我刚放学回到家,妈妈便一连串、一迭声地说,“我的儿来,手冻这么凉!快进屋来,妈妈给你暖暖手!”与此同时,爸爸就把一大碗羊肉大白菜汤和热乎乎的锅贴端上了桌,整个暖心暖胃呀!所以,我对羊肉汤一直有一股骨子里难以割舍的深刻感情。

关于美味的散文7:美味的葡萄

文/郑景瑜

夏天到了,水果都上市了,有西瓜、桃子、葡萄、李子……这节课,李老师带来了一大串葡萄!

这一串葡萄远远看上去有点紫中泛青。小葡萄们你挤我,我挤你,身体都被挤扁了。老师先给葡萄洗了个澡,然后给我们每人发了一颗葡萄,葡萄的形状像椭圆形能吃的微型炸弹,真有趣!光看着它就让我直流口水!!

我剥开葡萄皮,果肉是碧绿碧绿的,吃起来甜津津、酸溜溜,酸甜可口,非常美味!不一会儿功夫,葡萄就被我消灭了,吐出来的葡萄籽像一粒粒小石粒。

葡萄真美味!

关于美味的散文8:想起小时候的美味

去梨山玩的时候,偶然在一小块地方发现了地皮,于是欣喜地将它们拾起来。回到家把混在一起的枯草叶子摘出来,放到水里洗了七八遍才弄干净,然后用它做馅包饺子。吃完饺子,忽然想起小时候的美味来。小时候生活比较清苦,没什么好吃的,所以一旦吃了一点好东西,印象就特别的深。

地皮

地皮长在山坡上,应该是一种菌类植物吧?一块一块,薄薄的,黑绿色,如同地上长了一层皮一样。没下雨的时候是干的,下雨后又湿又软,有些透明,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因为生在地上,所以和枯草混在一起,还沾了泥沙,清洗起来很是麻烦,要费好多功夫。现在饭店里有这道菜,但我总觉得不如野生的。我们村的东山上就经常有,我曾随母亲提了篮子去拾过。母亲喜欢用它包菜包子,包子皮是地瓜面的。我很不喜欢地瓜面的皮,我整年吃的都是地瓜,煮地瓜、地瓜面煎饼、地瓜面烀饼子,都腻歪死了。但那馅儿却喜欢,常常是拿筷子把馅儿抠吃了,地瓜面皮子再给父亲。

河虾

村西靠近河边的菜园里,纵横交错着许多水沟,水沟里有好多小虾。我和弟弟,有时还和姐姐,拿了笊篱去捞。一笊篱插到水草或者烂叶里,还真能捞起一些,小虾磕到沟边就蹦来蹦去,我们一个一个拾到小罐里。小虾很多,我们捞的却不多,许是小孩子没耐心,捞的时间少的原因。回到家母亲会用大铁勺子放到火上,加上少许油把小虾熥了给我们吃。小虾熥好后,在铁勺子里红红的,很是诱人!拿两三个放到嘴里,嚼一嚼满口的香。但还没等你回味,小虾就吃完了,没了!砸吧砸吧嘴,意犹未尽。

小鸡崽合子

那个很难见荤腥的年月,如果能吃上一点肉,是很值得小伙子们欢欣雀跃的事情。但一年到头,除了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重要的客人要招待,谁家能舍得出钱去割肉吃?平时吃肉是件奢侈得不能再奢侈的事儿。春天母亲买小鸡仔喂的时候,总有小鸡仔活不成,不是突然死了,就是蔫蔫的不动也不吃慢慢死去。虽然它小得可怜,还不够一把抓的,但母亲总舍不得扔掉。把小鸡仔的皮毛扯扯剁碎了,再和上面煎几个扁的合子。我们就在饭屋门口拿着吃,现在想起那香味,还忍不住满嘴的口水。

蚂蚱

夏秋之节的山野,敞开着她的胸怀,给人们无比丰富的馈赠。有一种我们叫做野茄子的,它生在大块的岩石旁,结的果实像一个个小铃铛挂着,熟透了后种子紫红色,嚼在嘴里,清香清香的。有一种我们叫做拖拉盘的,我总觉得它就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的覆盆子。味道酸酸甜甜,非常不错。还有野李子、酸枣、蚂蚱------父亲从生产队收工回家,斗笠上总要别上一两串蚂蚱,母亲炒的蚂蚱火候掌握的很好,看上去红郁郁,吃在嘴里焦酥喷香。记得76年防震的时候,我们在院子里搭了防震棚子。一个雨天的下午,父亲下地回来捡到了一个蚂蚱笼子,里面装满了蚂蚱。到现在想起来,我还有一种天上掉了馅饼的幸福。

鸽子肉丸子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在我们村西边的岭上。有一个姓陆的同学和我同村,家住小南洼,若论起母亲来,我和他还是表兄弟。他们家养了好多鸽子。有一回他从家里拿了用鸽子肉炸的丸子。一些同学都要了吃,我也有幸得到了一个。我没想到鸽子肉的丸子是如此的香,简直是空前绝后,这以前我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就是到现在也没有。工作了以后我到饭店吃过不少鹌鹑炸的丸子,应当和鸽子差不多吧?但总觉得没什么味道。许是时过境迁的缘故吧!

小时候到现在,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也立业成家,有了工资和积蓄,我们以前稀罕的东西,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吃的和穿的比之小时候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回想吃过的美味,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糖吃多了,就不觉得糖甜了,有苦才会珍藏甜的记忆。正因为我们生活得很幸福,或许就会忽略了这种幸福,请想一想我们离开幸福的日子吧!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更清晰地品味今天的幸福。

关于美味的散文9:美味最是臊子面

文/宁颖芳

作为西府岐山女子,最最钟情的美食自然是名扬天下的岐山臊子面了。

在过去的西府乡村,只有逢年过节家里待客,或者邻居家、亲戚家平日里有红白大事,才能吃上臊子面。所以,小时候家乡人心中的美好生活就是:天天吃白镆,顿顿吃臊子面。当然,现在臊子面早已成为西府人平常生活里的美味了。

做臊子面,最重要的就是炒臊子。分为肉臊子和红萝卜臊子。家乡人把炒臊子叫作“拦臊子”。先炒肥肉,再放入瘦肉,然后加入生姜、料酒、五香粉、八角、桂皮等调料,在大铁锅里炖着,再根据时间和火候,放酱油、盐、醋和辣椒面,直到肉炒熟了,香气扑鼻,才盛到一个大盆子里。炒红萝卜臊子就简单多了,红萝卜切碎,放入清油炒,再放姜末、盐、醋和辣椒面,也可以再加一勺大油。肉臊子和红萝卜臊子都是做臊子面必需的,所以家家户户在年前都要做好两大盆备用。

臊子做好后,还要做配菜和佐料。泡发好黄花、木耳,切小备用,再摊好鸡蛋饼,切成菱形小方块,豆腐切成小丁儿,蒜苗切成细末儿。辣子面上放些芝麻,用滚烫的热油泼一下,油一定要多,油泼辣子要稀。醋一定要用岐山香醋,粮食酿制,这样适合做汤。

做臊子面最重要的是调汤。先要在锅里放上油,烧热,再放入生姜末,加一勺白糖、盐、味精和岐山醋,用小火熬煮,最后加开水,定汤味。然后放入辣椒油、肉臊子、红萝卜臊子,再放切好的木耳、黄花、豆腐、鸡蛋饼,最后洒上蒜苗末儿,一大锅臊子汤就做好了。而成功的臊子面,主要由汤决定。

面主要是手擀面,也有铡面和压面,有时为了方便也可以用岐山空心挂面。面条煮好后,在一个大盆子里过水,再浇上又香又辣又酸的热气腾腾的汤,并且面一定要少,只有一筷头儿,汤要多,这样一碗煎、稀、汪、薄、筯、光、酸、辣、香的臊子面就做好了。红的是辣椒油,绿的是蒜苗,黄的是鸡蛋,黑的是木耳,白的是豆腐,色彩鲜艳,从视觉上就吸引了人,味道更是酸辣入味,香气扑鼻,叫人馋涎欲滴。并且这些菜也有寓意,木耳豆腐象征黑白分明,鸡蛋象征富贵团圆,红萝卜是红红火火,蒜苗是生机勃发。

在西府,一般第一碗臊子面是要敬天、敬地、敬神灵、敬祖先的,在家乡也叫泼汤,之后大家才能吃,先给长者,再是男人,然后是小孩子,而女人们都是在全家人吃完后才开始吃的。过去吃臊子面都是回汤,就是只吃面,不喝汤,汤依旧倒进汤锅里,小火在下面慢慢地煮着,汤总是热的。回汤的习惯一是出于节俭,二是也有一家人团圆的意思。由于每碗面很少,又用小碗吃,所以一般要吃个七、八碗或十几碗方才能吃饱。后来,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出于卫生的考虑,吃臊子面时不再回汤了,而是一锅汤吃完,再调一锅新汤。

平时吃臊子面,除了要炒好肉臊子,红萝卜臊子中的红萝卜可以用其它的菜代替,像豆角、土豆、蒜薹、西葫芦等四季蔬菜,皆可切成小丁儿,现炒现吃。根据口味,飘在汤上的蒜苗末儿也可以用葱花、韭菜末儿代替。

由于臊子面工序比较复杂,所需配菜多,所以常常费时费工,只有在周末、假日或过年过节时,人们才吃。大概经过好多道工序,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等待,所以吃起来格外香。这有点像手工艺品,有太多的时间、情感和爱心倾注其中,才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

可能和自己小时候的饮食习惯有关吧,或者由于故乡情结,我一直认为,在陕西各种面食中,岐山臊子面才是奢华的贵族,因为不仅做法考究精细,色彩漂亮,而且味道酸辣开胃,营养丰富,更像一件艺术品,无论从视觉还是味觉上,都是其它面食无法媲美的。

对我来说,任何一种山珍海味,都不如一碗香辣的岐山臊子面可口、亲切和解谗。岐山臊子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家乡的味道。

关于美味的散文10:美味饼干自己做

文/郭钱愉

今天,我们的小记者活动中是自己尝试制作饼干。

来到“喜荷”面包树,迎接我们的是一位阿姨,她就是教我们制作饼干的老师。

待同学们都进来后,老师让我们去洗手,并给我们每人一件围裙。穿上这件大围裙,老师又让我们分成两人一组,自己又拿出了六样东西:刮板、碗、电子秤、面粉、糖粉和黄油,并示范了一遍第一步:把碗放在秤上,去皮;加入100克面粉,去皮;加入35克糖粉;加入50克黄油。在做完一遍后,老师便让我来继续分配。一开始我手忙脚乱,一会放多,一会太少。但慢慢地,我就熟练了,有一次放面粉,一勺子下去竟然正好是100克。

做完这些,刮板终于派用场了。这时,我们要把黄油切细,我们手拿刮板,分工合作,一人负责切,一人负责刮。不一会,就由白色变成了黄色。老师又加了一些鸡蛋,让我们把刚才的混合物揉成团。我不会揉,搞得牛头不对马嘴,最后只好交给老师来处理了。

终于到了最后阶段,老师又拿出三样东西:擀面杖、模具和油纸。我们把面团放在一半油纸上盖上另一半,用擀面杖擀平,之后又用模具做出图案放入烤箱中。然后就等待出炉了。

15分钟过后,香气四溢的饼干终于出炉啦,闻着看着都是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快速拿一块塞进嘴里,酥软可口,啊哈!果然还是自己动手做的饼干最美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