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乡村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乡村的文章1:最是乡村 年味浓
文/陈利生
乡村的步子只要迈进腊月的门槛,浓浓的年味便溢满每一个角落,到处弥漫着欢畅的气氛。
那些归巢的倦鸟,大地上最温暖的足音,年关边总会在我们的耳畔踏响。回家的人啊,你们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你们有故乡,有亲情在村庄流淌。
村口,也多了一些期盼的人。乡亲们期盼着那些在外打工的儿女、上学的儿女,或者多年客居在外、准备回老家过年的亲人。这不,炊烟早已从老家屋顶扶摇而上,那口土灶里的柴草早已噼噼啪啪地为你烧旺……
记得哪位作家说过,袅袅的炊烟,是最美的家书。说得多好啊。因为母亲终日侍弄炊烟,炊烟就是飘荡在游子心头那份久违的亲情,就是浪迹天涯的终点。老家的炊烟犹如一方轻柔的手帕,是母亲的缕缕白发,是亲人踮得高高的脚跟啊!有什么能比得上炊烟?游子看见炊烟,就有了歇息的释然,有了炊烟,家就不再遥远。
年关边,最忙的也许是女人。她们要为全家人准备过年的穿和吃。女人,是乡村里开放的茶花,鲜艳着,热闹着。打年糕、做豆腐之类的活大都是巧手巧舌的妇女做的。她们一边干活,一边打嘴仗,常常引来一片笑声,辛苦的劳作也就有了一点轻松。冬日的太阳便在这有滋有味的忙碌中慢慢地落下山去。
走进乡村的腊月,小时候那种纯净的喜悦又在心里复苏了,那种古朴的、绵醇的只属于腊月的味道扑面而来……腊月的乡村,觉得才更像个年的样子。腊月廿八,家家就要准备对联了。这时,毛笔字写得漂亮的人便成了香饽饽。吃,乡下人一点也不马虎。家家户户的铁锅里终日冒着茫茫的热气。自家磨的面粉一定要留作过年,蒸馒头,做包子。豆腐也要自家做的,专门用来炸油豆腐。
到了年尾了,男人们找一个温暖的地方,喝一杯热热的老酒,拉一拉家常,心中就变得异常滋润。放了假的孩子们给宁静的乡村增添了一分喧闹。村子中,不时传出爆竹的声响,空气中散溢着一些火药的味道。那一声声的爆竹,催紧了年的脚步。
腊月的每一天都是好日子。腊月里,在清脆的爆竹声中,总有一支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一个个羞羞答答的女孩,在大红大紫中成了娇娘。
在年轻人的心中,腊月,也许就是一盆冬天里的炭火,燃烧着激情和希望。对于那些漂泊异乡的人,腊月,就是一壶陈年的醇酒,陈而弥香。腊月,还是那些到了婚嫁年龄的乡村女孩的梦幻。
天增岁月人增寿。这一年的日子说过去就过去了。村里的人们,走上那座老桥,觉得桥还是原来的桥,河也是原来的河。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老桥依然安静地坐在那里,朝看日出,暮送晚霞。村人明白,尽管总有些东西无处追寻,总有些故事注定飘散在风里,但内心积淀的那些曾经明媚的日子依然可以清香如故。
在故乡的春节里,我被浓浓的乡情灌得醉卧不醒。乡村的春节,从腊月一直延展到元宵,才会慢慢走近尾声。
走在充满人情味的村道上,心情也随了春天一样的灿烂。是呵,又一个明媚的春天要来了。
乡村的文章2:幸福乡村列车
文/徐广慧
幸福乡村,我愿意说说我的家乡临西县尖冢镇徐凡村。
离开家乡许多年了,家乡的一草一木,始终紧紧牵引着我的心。乡村里的街道,被树叶摇碎的一地阳光,村子西头流水淌淌的小河,穿过田野里的风,家乡的一切,都叫人魂牵梦绕。
印象里,总有一盏煤油灯,一把蒲扇,装点着童年漫长而枯燥的夜晚。打发我们几个孩子钻进被窝后,母亲就坐在炕沿上,就着煤油灯给我们缝衣服。那时候不像现在,什么都靠买。那时乡村的孩子几乎很少有人买成衣。我们姊妹几个穿的衣服,都是母亲用针和线一点点缝起来的。也不是每年都缝新衣服,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把老大穿剩的,改一改,让老二穿,老二穿剩的,缝缝补补,让老三穿。依次类推。不知母亲什么时候睡的,等到我们一觉醒来,眼前只剩下了一把蒲扇。蒲扇摇摇停停,停停摇摇。母亲斜躺着已经睡着了,但手里的蒲扇却在不停地摇着,给我们驱逐夏日的沉闷和燥热。母亲的爱,即便在睡梦里,也在儿女的周围缓缓地流淌。
父亲是个乐观派。父亲每年秋天在地边种一些大白菜。白菜收下来,就搁到地窖里,或者用土埋起来。等到过年的时候,父亲就把白菜从地里扒出来,拿到集市上去卖,然后,带回一些肉,叫母亲给我们包饺子。正月十五,村里流行放烟火,那时,我们家买不起“起火”,父亲就把我们叫到身边,嚷嚷着说:“都闭上眼睛啊,开始放起火啦!”等我们惊喜地捂上耳朵,闭上眼睛,父亲就把伸展开的大手掌放到自己高高撅起的嘴巴上,深吸一口气,然后一边吹气,一边把手摩擦着嘴边猛地向上推出去,一声悠长的哨响之后,“嘭”、“啪”两声巨响,在我们头顶的高空炸开。等我们睁开眼睛,仰望着星空,嚷嚷着说:“起火呢,起火在哪里?”父亲就哈哈地笑了。父亲说:“起火早放完了,你们睁眼睁得太慢了。”孩子们已经看透了父亲的把戏,却还是眼巴巴地望着父亲,希望他再“放”一次。父亲嘿嘿笑着说:“不放了,不放了,明年再放。”
父亲是个老共产党员。除了关心自己的事,他还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我们村西有一座大桥。过麦的时候,麦秸没地方倒,有些人家就把麦秸倒到了桥底下。有一天深夜,村西火光冲天,半个天空都被烧红了。父亲脸色惨白,扔下饭碗,拿着铁锨就向外跑。家人都急了,拽着父亲不让去,因为火实在太大了,我们担心火会把父亲卷进去。父亲见我们扯他的后腿,大声说:“桥已经裂了,再这样一烧,就彻底毁了。”
我们不肯放父亲走。在我们的眼里,我们的父亲,远远要比一座桥重要啊!父亲急了,拿着铁锨冲出门外,一边大声喊道:“我是共产党员,这座桥是我亲自看着修起来的,我不能眼看它就这么烧毁!”
没办法,我们只好全家出动,拿着家伙,跟着父亲去救火。火太大,直到深夜,才把火扑灭。我们村的地大部分在村西,那座桥,是全村人去地里干活的必经之地,桥的样子类似赵州桥,三十米长,拱形的桥洞两边各有三四个大小不一的小拱门。果然不出父亲所料,后来那座桥被火烧过的那一段,桥面上出现了一个大洞,成了危桥。我这次回家,看见这座陪着全村人度过了近四十个春秋的桥已经拆除,新桥正在建设之中。
日月如梭,往事如烟。“爹拉犁,娘拉耙”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父亲今年70岁了,母亲64岁,如今的他们,住在宽敞的大北屋里,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父亲喂了好几十只洁白的鸽子,还喂了各种各样的鸡,有珍珠鸡、翻毛鸡、九斤红、野山鸡,还有狗、猫、羊。凡是到过我们家的人,都说我们家是动物园。父亲听了,呵呵笑得合不拢嘴。前几天回到家里,父亲高兴地说:“我们已经拿到卡了。我和你娘一人一个月五十五块钱,直接打到卡里。”我说:“是养老金吗?”父亲说:“是啊,三十年前,谁能想到有这一天,种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免了农业税不说,还有补贴。现在的农民,虽然吃的不是公家饭,老了也能领到退休金了。”
从完全的体力劳动到全面的自动化,从缝缝补补到不用再动一针一线,从沉重的赋税到农业补贴,三十年的乡村巨变,我们不得不感叹国家为改善农民生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现在,我们邢台的“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发展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天空湛蓝,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已经由书中的童话成功复制到邢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所有的苦难,都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所有的忧虑,都将被明天轻轻抹去。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幸福乡村列车,为我们送来了所有想要的梦想。我在心里替父亲母亲高兴,替生活在邢台大地上的父老乡亲高兴。
乡村的文章3:乡村广播
文/董国宾
那天,我听到外面好像有乡村广播的声音传来,那声音让我想起了故乡的广播。
那一年,村子里准备安装广播,家家就有广播听了。听到这个消息,安静的村庄顿时热闹起来。没几天,施工队来了,一根根木头杆子立在了池塘边、土堆旁、村巷里,线路工在木头杆子上爬上爬下。围观的群众跟着施工队来回跑,目光不停地瞧瞧这,瞅瞅那,在一旁看稀罕。线路工的脚扣像两个弯弯的大镰刀,工人双脚分别伸入脚扣一端的扣套,双手抱住木杆,很自如地爬到顶端。各家各户开始安装广播了,师傅扛来一个木梯,沿着一条广播线路,将一根细铁丝从门框上面缝隙里穿进来,很麻利地连接上广播,又一根细铁丝从广播上垂下来,直接插入泥土中。那时乡村广播特简陋,只一张圆纸片,中央嵌一小块圆磁铁,安放在正门旁边的墙壁上。在一阵欢喜中,各家各户的广播安好了。
乡村广播开始播音了,家家户户都能从广播里知道外面的信息,还能了解到一些国家大事。农闲之余,乡亲们就在家里听广播,天天能知道不一样的消息和动态,还有很多喜闻乐见的节目。那时广播一天播音三次,早中晚各一次。每天早上,广播里都会唱响《东方红》,这首嘹亮深情的歌曲拉开了全天广播的序幕。那时我上小学,这首歌一响起,我也该起床上学了。广播还播出新闻,从这些节目里,乡亲们不出家门就能知道好多耳目一新的消息。天气预报是每天都要播出的,有国际新闻、农业科技、健康知识和观众点播节目,还会播放一些时代歌曲供大家欣赏。一到晚上,内容会丰富一些,评书快板、京剧、吕剧、河南豫剧、电影录音都会纷纷播出。刘兰芳的《杨家将》《岳飞传》,每天都会在一个固定时间段播出,乡亲们都听得入了迷。
从乡村广播里,乡亲们知道了乡下人见不到的消息和知识,也在节目中感受到慰藉和愉悦。
乡村的文章4:乡村孤儿之新的开始
文/臭小子
阿力嫂看了一眼村子的方向。村里出是了恩。那您先回去看一下吧。看一下什么事。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走了。孩子们孩没起床,孩子们起来不见他们的阿力妈妈,就觉得不对,就找到了臭小子。臭哥哥阿力妈妈呢?她回家去了。回家?这不是她的家吗?那她还回来吗?是不是我们不乖她不要我们啦?这句话是最小的孩子说的。看她眼泪都流出来了,阿力妈妈不要我们了。呜呜呜呜…一个哭跟着就个个都哭了。虽然以前也回去过但从来没那么急,因为昨村庄的烟花特多,在天空中炸开,这是她们的通讯方式,这里什么高端设备都没有用,只能用这种方法,这里其实是被人用东西将信号屏蔽了。说明村里出事了。看着他们哭了,就说了阿力妈妈,回去给人看病了,不久就回来了。阿力妈妈可能要用很多药,我们现在出种药,等阿力妈妈回来看药什么药材。好不好阿。孩子们这才不哭。拿着工具去种去了,臭小子已经教了他们怎么吧药材移栽了。臭小子则作饭。他已经很久不作了,今天又要动手了。
作好后就等孩子们回来。孩子们准时回来吃饭,看不到阿力妈妈,他们吃饭的心情都没有,随便吃点就走了,因为他们要去打东西回来吃。他们没枪,只有弹躬,每人一把,他们早上种草药,吃完饭后去找吃的。
他们回来吃晚饭的时候阿力妈妈回来了,一脸的凝重,村里人得了一种怪病。身上像被虫蛀一样,一个个的洞,洞里面流着白色的液体,而且传染性极强,整个人会慢慢的痒痒死,而且皮肤全烂。医院也没办法,阿力嫂跟臭小子说了一下情况。臭小子没说什么,他两说话时孩子们正好回来。一个个的飞奔过来抱着阿力嫂,说我们还以为您不要我们了呢。怎么会呢,你们这么乖,好了先吃饭吧。我和你臭哥哥说点事,去吧。他们都去吃饭了。
我想用草药试一下看能不能治好村民的病,阿力嫂说。恩,也好,那你找到草药了吗?臭小子平静的说着。我还不知道用什么草药,这种病我也是第一次见。阿力嫂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总是这么平静呢,好像再大的事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看着臭小子让阿力嫂感觉就像是个老者根本不像什么二十四五岁的人。
我想和你作笔交易,你答应我一个条件,我帮你找草救人,臭小子知道不该趁人之危,但没办法他要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生活。就要让他们离开温暖的怀抱。阿力嫂看了一眼臭小子,眼里满是惊讶,显然她没想到臭小子会和谈条件,也没见过臭小子用过草药。什么条件说说看。臭小子有不知道该怎么开口的感觉。但最后还是硬着头皮说了出来。我想要你答应我在三年内不能到这里来看他们,三年后,我会让他们去找你。为什么,能解释一下原因吗?呵呵呵呵…没原因。阿力嫂盯着眼前的年轻看了很久,看得他心里发毛。阿力嫂开口了,你真的能治好村民们吗?没问题,只要你答应我。好我答应你三年不来这看他们。好我帮你找草药。孩子们都吃饱了,跑出来到他阿力妈妈身边,像是怕她又走了似的。臭小子说:“疯丫头你带弟弟妹妹们去帮阿力妈妈,把天衣草摘来,让阿力妈妈去救人。”疯丫头是孩子中最大的,她的名字叫上官飞鹰,在这里孩子们都叫她疯丫头姐。她说好的,就带着他们走了,几分钟时间她们就摘了很多回来,因为都是他们平时种。您拿回去先将水烧开在放下去,让后用水搽下伤口处,严重点的拿在开水中煮过的药,放少量的盐剁融后撒在伤口上。臭小子说完怎么用之后,看着她,望着孩子们高兴的玩,心里不滋味啊,毕竟两年的感情,但她不想让孩子知道她会三年不来看他们。阿力嫂红着眼睛走了。
回到村子以后她就帮人治病,村里人都渐渐的好了起来,外面村子里的人也来找她治,她的名声已经很响了,很多医学家来找她要药方,还有的出高价要买,有的准备不用她出一分钱,他们办厂,五五分账。她都没答应,因为臭小子说不能将药方给别人,有穷人来看病可以不收钱,但富人来看病就要高价治。所以不知道不觉她就有了很多的钱,村子也因此变了样,修了公路,搞得很不错。
在阿力嫂走后,他孩子们叫到一起,开个会,对他们说阿力妈妈去帮人治病去了,可能很久才会回来,以后我们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作。知道吗?以后我会教你们作菜作饭,等阿力妈妈回来后你们一人作一道菜让她尝,好不好啊。以后你们每天都会有一个人在家学作饭,期他人就找些花花草草来装扮我们的家园,要让阿力妈妈回来后住得舒服,我还会教你们很多东西,要不要学啊。想不想阿力妈妈高兴啊。孩子们都高兴的说我们要学,我要作好多好多好吃的给阿力妈妈。那好从明天开始就由疯丫头姐第一天学。你们去作别的事。第二天笨小子,第三天好小子,第四天呆小子,第五天懒小子,第六天就野丫头,第七天鬼小子,第八天坏小子,第九天傻小子,第十天傻丫头。记住了吗?记住了,好以就要不怕吃苦,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半路败阵。好了回去休息吧。
第一天他们弄回来了竹子,种在房的外围,还有很多的野花,他们准备弄个花园,疯丫头第一天作饭,在臭哥哥的帮助下还可以,因为有的比较小五岁多,所以他们学不到什么只是着臭小子怎么作而以。除了疯丫头上官飞鹰,就是笨小子吴天城和好小子秦天麒,三个年龄大点能学其他的还不行。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早上去干活,中午有休息的时间,休息完后要去找食物,他自己也种了不少菜,还有黄瓜之类的东西。他们用了一年时间将这里种满了果树,什么玩意都有,都是他们找来的。一年里,他们晚上喜听故事,所以臭小子给他们讲《牛朗织女》、《胡芦娃》…他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躲猫猫啊等等,就在不知不觉中过了一年
又是一天中午,房子大厅内一个二十六七的人身旁躺着一堆孩子,都睡地上,因为是夏天,睡地上凉吗,看最调皮的傻丫头李凝霜整个人都压在臭小子身上,趴着就睡着了,那口水还不停的流,臭小子胸口都湿了一块了,看懒小子廖永胜,说着梦话,开心的笑着,来吖,来吖来追我啊,哈哈哈哈…野丫头欧阳蝶彩枕着臭小子的腿睡,傻小子就抓这臭小子的头发。睡的正香呢。
过了一年了,时间上有所改变,因为孩子要学习吗,臭小子教他们学,个个都很认真的学,就这这样他们慢慢长大,要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还有随着年龄的曾长,生理方面的变化,特别是疯丫头,虽然说臭小子看着他们长大,但总有不便的地方。所以臭小子要给他们找个女老师来教他们更多的知识。
待续……
乡村的文章5:乡村腊月
文/诗情画意
一进腊月,整个村庄就被裹进浓浓的节日氛围里了。扫房子,做豆腐,蒸豆包,杀年猪、写春联、买年画、放鞭炮……到处涌动着“年”的味道。
母亲忙碌着,把黏米面发酵,把豇豆烀成豆馅。随即,唤来邻里婶子、姑嫂,团团围坐在热炕头上,一起蒸豆包。姑嫂们七手八脚地把浸泡好的干豆角叶铺在木屉上,整整齐齐排满豆包,放入灶间的大锅中。添柴点火,拉起风箱,火旺水开,整个灶间热浪翻滚。少顷,米香、豆香伴着欢声笑语就盈满了整个灶间,整个庭院,并弥漫出去很远很远。
蒸豆包是“年”的前奏,是一种纯朴的乡俗,也是一种祈福、祝福。此时,家乡的妇女们便会自然地组成 “互助组”,东家西家地忙活儿起来,直至结束。不论哪一家的豆包出锅,人们都要互相品尝,品头论足。若是遇上串门或是办事的来客,也会分享一两个。孩子们更是走东家、串西家,尝遍百家。一种朴质的、和谐的、不需任何掩饰的情感油然而生。
家乡俗语: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杀猪,自然要宴请四邻亲朋,犒赏家人,于是,餐桌上就有了香喷喷的“杀猪菜”。血肠、炖肉、酸菜血脖、白菜炒瘦肉,荤中有素,美味爽口。酒菜上齐,亲朋落座,无需客套,无需谦让,大口咀嚼,大口畅饮,气氛火爆,纯朴自然,没有一丁点儿的僵硬和勉强,就像是团聚在一起的一家人,极为融洽。
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贴上了红红火火的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福满乾坤福满门”,“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春联里写满了祈福、祝福、迎福、盼春,迎春,庆春的溢美佳句。
各家各户将室内的墙壁打扫地一尘不染,粉刷一新,墙壁上贴上了色彩艳丽的年画,太平有象,龙凤呈祥,金玉满堂,福寿双全,麒麟送子,鹤鹿同春,连年有余,纳福迎祥,每一幅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满满的祝福。
雪花在静谧的天空中飘扬着喜庆和欢乐,大地躺在柔软的“棉絮”里,袅袅炊烟温暖着数九严寒,炸响的鞭炮声中升腾着吉祥。甜津津、喜滋滋、红火火的腊月在人们的眼睛里透视着最美好的憧憬,新年的期盼。
乡村的文章6:乡村宁静
文/郭军平
相对于热闹的城市而言,乡村是宁静的。
身处乡村,耳边既没有汽车的喧哗声,也没有城市楼房建筑的轰鸣声;乡村当然也有声音,但是这一点声音恰巧好似来衬托乡村的宁静的,而不是给乡村带来热闹的。细听乡村的声音,是田间那一声又一声忽长忽短的蟋蟀的清鸣,是唤起儿时记忆的“知了,知了”的鸣叫,是隐藏于绿树草丛里的一声又一声的锦鸡的“咕咕”声或“嘎嘎”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用来形容乡村的声音是恰好不过的。
有了宁静的意境,也就有了一幅淡泊的味道。是的,身处乡村,灵魂仿佛一下子清净了许多,那些功名利禄啊,那些争长论短啊,那些燥烦啊,一下子好似鬼魅一样跑的无影无踪。然而,当眼前的乡村从眼前消失的时候,那些鬼魅却又不知怎么神不知鬼不知的钻了出来。占据你的心灵,啃噬着你的宁静和淡泊,以至于让你无法安静下来好好地读一本书。乡村的宁静看来是具有极大地调节心灵的作用。这也难怪那些古代的大儒大贤在著书立说之时,常常喜欢隐居于乡村。
环境塑造心灵,乡村的宁静有利于内心的安静。倘若要解决一个冥思苦想而不得的问题,或者是在灵感无法到达自己身边的时候,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乡村,在这里,也许一切复杂的想不开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也许干涸的心灵之田也会遇到一股清清的艺术之泉的浇灌。乡村是无言的大书,是老子的大道归真,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宁静的乡村让你可以放下所有的恩怨,所有的负重,在宁静的乡村里你会变得目光清澈,心胸开阔。
身处宁静的乡村,也许我们就能很快走进那些古代田园诗人们的心灵,享受他们诗文里营造的意境,与他们一起欣赏斜阳,倾听天籁。而这一种感觉,远远不是城市里的人们在阳台上弄弄花盆,在鸟笼里养养鸟儿的感受。走到乡村,方才感到这是一块纯天然的自然风景,这里的树木高大无比,直逼苍穹,在它们的生命精神里,有着一种野性的光芒。这里吹来的风,是带着乡间泥土气息的,带着花木氤氲香气的风,远不是城市里高速运转的电风扇吹出来的阵阵热风。
要说乡村里的宁静,也许是更多的树木带来的,更多的繁茂的庄稼林里带来的。远看,乡村是被树木包围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是的,走近乡村,不仅田野里是长势喜人的高过人头的包谷林,或者是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红薯蔓,就是村头村尾也是高大的杨槐一类的树木,浓荫遮蔽,遮天蔽日。难怪乡村这样宁静,恐怕都是草木们把所有的噪音都吸收了,只剩下了一片悦耳的鸟鸣与蝉唱。相比之下,可惜城市没有这样的荣光,城市有的是树木,但是僵硬的路面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城市的树木显得无能为力,爱莫能助。
有水环绕的乡村更宁静,水流的哗哗流动声,不仅驱散去了一天的疲劳,而且给你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古代写田园诗里的意境是能够体会到的,无论是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或是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还是王维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意境似乎都可以寻觅得到。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倘若真遇到了乡村里的绵绵细雨,看着那燕子翻飞,子规啼鸣,你才会真的感觉到宁静的乡村真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在这样动人的意境里,也许你真会陶醉了,不愿走出画面来。
乡村的文章7:落雨的乡村
文/周火雄
挡不住的陈旧和风尘在雨中、在风里晃荡着,激发了我儿时的记忆。它穿过雨幕,飘得渺远……
年近五十,回归的脚步如此急切和匆忙。夜梦里,常常就回到这栋旧屋前,我在叫喊,我在游荡。哦,二十岁,三十岁,我曾经如此强烈地嫌弃着这片土地,破烂、肮脏、贫瘠,这些被我急切要走出去的思绪放大……岁月是最好的设计师,三十年一晃,我的思想由飞扬到沉淀,由轻飘到厚重,当我贴着这片热土,轻轻嗅着它的气味,我忽然明白什么叫亲切!
哎呀呀,是北鲲哥,我幼时的邻居、现在已然满头白发的平安老弟这样叫着我的小名,拉着我的手,他看着,摇着,唏嘘着,没有一星半点的隔阂。北鲲哥,那个龙哥你晓得的,跟你一起穿开裆裤,一起打架,一起和泥,如今是正师级干部。我求他说路不好,他呢,笑笑,一个电话就把村路搞定了。啊……啊,搞定,这个词儿使我被蜂儿蜇了似的疼痛,龙哥,我忽然羞愧起来,我混了一辈子,都没有混出什么名堂,以致回到老家还是布衣一个,没有能力给这里带来哪怕一丁点儿好处。我踉跄了一下,用力摇了摇平安老弟的手,实诚地说,不说了不说了……
浮尘被打扫一净。我端坐在桌前,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去做。安静,是的,安静,这多么好。我轻轻咳了一声,房子里响起轻微的嗡嗡,愈来愈纤细。
雨密集起来,一点点,一滴滴,它们扣在青色布瓦上,透出幽微的熟悉的声响。
啊,就是这种声息,就是,那是儿时听闻惯了的东西,这几年,飘忽朦胧的梦里常常有它,却又说不清出在哪里。雨打瓦叶,忽远忽近,听着听着,忽然就觉得幸福离我越来越近,它成了实体,盈满我的掌心。
这是乡村的雨,带着诗意,带着些苦涩,带着童年的那些朦胧,飘忽而来。这时候你什么都不用想,你什么也不用去做,你就站在矮檐的玻璃亮瓦下,静静地,静静地看雨水在上面安静地流过,或者,站在窗前,看雨水在芭蕉叶上濯过,它们慢慢地,慢慢地汇拢来,汇成细小的绿色的细流,悄悄地流淌下去,就像顽皮的孩子滑过铺满薄冰的小道。
人到五十,常常生发许多不该有的念头,譬如忙着忙着,忽然想去乡村的屋檐下站一站,听一听,到畈间捕一回泥鳅,抑或亲手到地里种一粒豆,植一株菜。这些念头看似简单却近乎奢侈。我知道,很多事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就说这听雨,似乎也有点遥不可及。那矮檐的房子没有了,那青色的布瓦也没有了,你到哪里寻找旧时乡村的记忆?
拿起一本散文集意兴很好地读起来。书是好书,大气,雅致,读着读着,就入了迷。
“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无用,那就回归书桌。
一匹狗汪汪叫起来。探头望望,外面什么都没有,狗儿大约在清眠罢,那一两声汪汪是它的呓语。
乡村的中午亦是宁静的,除了一两声狗叫,除了偶有的午炊的锅铲响。
肚子开始咕咕起来,还好,台子上有两包方便面。屋后的小水井还在,拿过水瓢,把青苔撇起,清冽的井水裹挟一股清凉扑面而来。
乡村的文章8:乡村春天的味道
文/野鹤
春天,四处洋溢着青草的味道。成堆成捆的青草,从田间或沟坡上割来,再铡成牲口可口的小段。在这个时候,那味道沁人心脾,清香、清纯得似乎比绿茶更宜人。在城里,想故乡的时候,我就会去草坪上闻它们,尤其是园艺工开着嗡嗡的割草机刚刚走过之后。我在那草地上,像一只疯狂的驴子一样打个滚儿,躺一会儿,有时还会掐段草尖儿尝尝。
春天,是炊烟的味道。从小瓦房顶上冒出,袅袅的蒸腾、萦绕、飘散。如果你仔细闻,在那里面你能分辨出刚蒸好的馒头的味道、芝麻叶汤面条的味道、荠荠菜饺子的味道。当然,再抽象和文绉一点说,还会有母爱的味道、思念的味道、想家的味道。现在我闭上眼,就能看见炊烟,闻到那炊烟,闻着闻着我就会轻轻地飘起来,掠过湿漉漉的小路、纵横的阡陌、流淌的水渠和虚掩的柴门,狗汪汪地叫,鹅伸着脖子,鸭掌在小水坑里扑嚓扑嚓作响……
春天,是骡马粪的味道。那味道一点儿也不让人讨厌,相反,它们像金子一样在村头、道路上闪光。老人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一点也不假。有它们做肥料,再加上一些阳光、一场透墒雨,庄稼就青枝绿叶,茁壮极了。小时候我曾背过粪筐,但那“金子”大多被早起的勤快人拾去了,我只能背着空粪筐到处转悠。有一次我生气极了,照一只白胡子山羊的屁股上跺了一脚,那山羊站起来就拉了一串。
其实,乡村的味道最突出和根本的,是苦涩的味道。那苦涩的味道不是艾蒿那种苦味,艾蒿的苦只在舌尖、鼻尖,且苦里有种甘洌。艾蒿的苦只能让昆虫望而却步。春天里,乡人把它制成香囊,或弄一束插在门缝里,说是避邪,其实只能熏熏昆虫,尤其是那些带毒的昆虫。
其实,乡村的味道也不是黄连那种苦。黄连我没见过长啥样,但作为药,我吃过。吃的时候我哇哇大哭,死活不往肚里咽,母亲赶紧给我挖勺白糖,填到我嘴里,我就不哭了,咽了。那已经是小时候的事了。
乡村的苦不知要比黄连苦多少倍。因为乡村的苦在村里人的心里。关于这一点,城里人,特别是那些幸福着的城里人,无论如何是想象不出来的。你看吧,旱、涝、冰雹、蝗虫;房子、儿女、媳妇;生老病死、人情世故……哪一件不是一副沉重的担子?哪一件不一拳将人击倒?哪一件不让人活生生地蜕几层皮?
乡村的苦只能熬。
熬,得慢慢地熬,拼命地熬,希望里夹杂着绝望熬。熬熬也就过去了,但有时却不能。在熬的过程中,孩子成了老头,媳妇变了婆婆,老头和老太太成了地头里的一堆新土……
在这里,我想起一个叫日子的词。它给人的感觉依然漫长,犹如老妇人纺花时抽出的线。熬与之类似。而且,乡村的味道就附着在这日子上。日子一天天,苦也变得悠长,但依旧温暖、厚实,如同春天里四处洋溢起新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