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图书馆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图书馆的文章1:做陶罐
文/苏南希
星期天,图书馆举行亲子陶艺活动,我很想为妈妈做一个,就去报了名。结果,我们幸运地被抽中了。
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杨舍老街,等待参加活动的人到齐后一起去。大家渐渐地到齐了,我们就向陶艺馆奔去。到了陶艺馆,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团硬邦邦的陶泥,让我们把它揉得软绵绵的,揉不动的可以在木板上摔一摔再揉。我揉不动,就照着老师说的在木板上狠狠地摔了一下。陶泥是变软了,可是它像宝宝抓妈妈一样紧紧地抓着木板不放,害得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俩分开。
接着是要把陶泥做成各种各样的陶罐。只见老师把陶泥放在转盘上,想拉长就拉长,想缩短就缩短,非常轻松。我一边看,一边想:一定很简单。可到了自己做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陶泥好像不听我的话,东倒西歪,再加上妈妈的唠叨,我的神经完全崩溃,陶罐最后竟然散架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时妈妈伸出了援助之手,手把手教我做了一个。虽然样子不是很好看,可当我在上面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那陶罐竟然变得漂亮些了。
虽然这次我没能独自为妈妈做一个陶罐,可我觉得妈妈不会怪我的,因为我们俩一起做陶艺的情景会一直铭刻在我们心中。
图书馆的文章2:背后的辛劳
文/倪慧妤
每一次走进图书馆,捧起手中的一本好书,坐在洒满阳光的一隅,安安静静读上一会儿,对我来说就是十分幸福的事。很多次徜徉于那一排排摆放整齐的图书柜,我都忽略了在这靓丽背后留下辛勤汗水的管理员阿姨,直到有一次……
那天,我跟随校园志愿者的指导老师和几个同学一同来到图书馆帮忙。图书馆内洋溢着让人心神放松的书香油墨气息,一排排书架整齐地排列着,但是细看,仍然有一些还没有整理完的书本堆放在一边,看来,图书管理员还没有忙完呢。我们作为志愿者,自告奋勇地接下了这个“重活”。我和另一个同学被领到了楼上一间较为空旷的阅览室,管理员交代我们用印章来刻完所有的书本。我们套上洁白的工作手套,努力刻完了三大桌子的书籍,原先说得容易,现在手都酸了,毕竟还是花费了一些力气的,最后还搞得双手沾满红印泥,脏兮兮的。完成后,我们又下楼继续帮忙,说实话他们干的这活儿还真不好弄。
真不知道图书管理员每天是怎么去完成那么多任务的,不仅要照顾图书,还要将校图书馆打扮得好看。也许我们在课间玩耍的时候,她们仍然在书架旁边忙碌着。
图书馆的文章3:爱在图书馆
文/张月丽
喜欢码字,每次发表文章,多喜欢能有一份样报。
在我们的写手群里,常听到文友们说,“今天去了图书馆,看看有没有自己的文章。”那个时候,好象看到了文友们在图书馆里,徜徉在书的海洋,欣赏着大海的雄伟和波澜壮阔,也细数着于属于自己的浪花一朵朵。这对于一个作者,同时又是一个读者,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终于听到了广场建成了一座图书馆的好消息,再后来,顺理成章的成了这里的常客。说实话,一进到这里,置身于那超豪华的图书馆,就有一种惶恐感,惟恐自己的心不够虔诚,负了这里这么好的场所。办了两个图书证,自己办一张,给上小学的儿子办了一张。
在这里,我找到了发表在《扬子晚报》上的《种下满院的希望》那篇随笔。在《京华时报》找到一则笑话,从《中华家教》第三期找到一篇亲子文章……
一开始先借来那些写名人的书,借《傅雷家书》《唐代诗人李白》《苏轼》《欧阳修》,后来借汪曾祺的《一辈古人》,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从那里得到很多灵感,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家庭理念,还被我写成一篇读后感,发表在《山西日报》上。
后来发现里面好看的书太多了,我所借的书十之八九都是续借一遍,比如读《听李敖讲学问》,里面除李敖的关于人生,关于学问的精彩之摘,同时还有本书的作者王墨卿对李敖的文章内容进行解读,对他的人生哲学进行诠释。让读者看了爱不释手,不忍归还。
家有小儿,所以育子的书不能不读。《向西游记取育儿经》,看了让人忍俊不禁。本文是心理学者韦志中所着,里面收录了名着《西游记》的一些精彩片断,然后,进行层层剖析,向父母们传授很有实用性的育儿技巧。因为家里曾断断续续买过西游记的少儿版本,我一直没有买原版,心想,故事都已经家喻户晓了,再买也没有意义。然而看到书中摘出来的的西游记原文,那些古典句子那么生动优美,那些对话更是活灵活现,于是马上又借来厚厚的《西游记》原版细细读起。
《小学三年级日记》那本书,里面有小学生日记,还有词汇,内容生动有趣,特别适合三年级的儿子读。借完又续借半个月,还是读不够,索性从网上买了一本。这样可以伴随孩子每一天了,快哉!如果让自己在网上盲目买,难免有看不准的时候,从图书馆实地考察之后,这样哪本好,就可以留驻下来,成为永远的朋友了。又少花钱,又拥有了真正的喜好。
我这份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呢?那次,我去还书,有一位母亲问某本书从哪里能买到。管理员问,是不是把书弄丢了,那位母亲说不是,在管理员的问话下,终于说了实话,孩子说这本书太好了,舍不得还。
于她的这事,我想到了这一招,哪本书实在喜欢,看不完,看不够,索性就在网上买一本。没想到,随着书借得越来越多,“贪念”也越来越大,看着那些看似可以成为终身的朋友,不免最后是受冷落的境遇,又不禁劝自己煞车,对自己碎碎念:书非借不能读也!还是来去图书馆借读吧!
图书馆又分为好几大类,有文学类图书室,社科类图书室,儿童图书室……在妈妈的眼里,百看不厌的就是孩子读书的身影了,孩子们坐在冬暖夏凉的图书馆里,认真看着书,小眼睛亮亮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多么美丽的画面!
老人们最爱去的是报纸杂志图书室。戴着老花镜,拿起一份报纸,或者一份《老年世界》,瞧瞧当天的新闻,再学学同龄人的养生之道,每天的时光就这样安静地度过,该有多好!看着他们的背影,同样心生欢喜。因为从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未来很美好,主题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走进图书室,脚步不由自主变轻,变快。真好,尘世有爱。我们的爱,尽在图书馆!
图书馆的文章4:心中的圣殿
文/王勉
很久没去图书馆了。
但图书馆里的情景,时不时会浮现眼前:如林的书架,每个读者都悄无声息地巡睃着、寻觅着、挑选着自己喜爱的书;轻轻移步,目光在密密的书丛里扫视,然后驻足,明眸在书页间逗留。阅读大厅里的那一片宁静,如深山、如幽谷,如水波不惊的秋夜,如风轻云淡的原野。尽管,时有沙沙翻书声,尽管,时有窃窃私语声,宛如蝶翅轻掠而过,鸟鸣婉啭而去,留下的还是安静。这样的安静,只有在莘莘学子全神贯注的考场里才能感受得到。在这个场景里,看不到浮躁,听不到喧嚣。有的只是如饥似渴的汲取,有的只是孜孜以求的神往。
这是温暖的场面,这是纯真的回忆。
那时,我也曾经置身其中。
那时的我和许多人,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脑。物质上,除了满足温饱,再不敢有任何奢侈;精神上,除了空洞说教,再也听不到什么言辞。那时的我和许多人,也没什么去处,要么是电影院,要么是新华书店,要么就是图书馆。
电影也没几部好看,书店里买了书就要走。而图书馆,却成了我别无选择的流连所在。
我酷爱读书,从小就养成。小学时,我把《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啃得津津有味,尽管不少字还不识,许多词只是囫囵吞枣。中学和插队落户期间,不但看《红楼梦》《青春万岁》等小说,更贪婪地偷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卢梭的《忏悔录》等国外哲人的名着。家里的书看完了,就同学之间相互借着看。同学间的书也翻破翻烂了,就剩下华山一条路去图书馆了。
去得最多的还是上海图书馆和松江县图书馆。
去上海图书馆是因为我姨妈家就在马路对面。每次去姨妈家外出玩时,我总被对面的图书馆所吸引。当时上海图书馆是一幢欧式建筑,顶上还有座钟楼,庄重而神秘。进馆很严,须出示借书卡。因我姨夫是教师,有卡。我每次拿着姨夫的卡去图书馆。现在说来或许许多年轻人不会相信,当时我进上海图书馆每次都要排队,那长长的队伍有时会有100来米长,就如现在苹果新款出来粉丝们挤爆专卖店差不多。上海图书馆不仅书多,而且阅读环境也好。每次,我借了书一落座,就会气定神闲,杂念全无,有一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境界了。
印象中,当时的松江图书馆是在岳庙里的。因为离家近,比起去上海图书馆,当然要去得更多了。
进入半圆形的岳庙门口,穿过一边是点心店一边是理发店之类嘈杂小街,左面稍拐就是松江县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斜对面是热闹非凡的大光明电影院一样,县图书馆东对面是人声鼎沸的“也是园”茶馆。一静一动,安排得如此巧合,我当时也暗感惊奇。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松江图书馆门前,矗立着两棵一雌一雄的银杏树。这银杏树大概已有上百年了,苍劲挺拔,枝如虬龙,冠如华盖。图书馆坐落在银杏树下,被浓密的苍翠所笼罩着,宛如平静的小舟泊在那里。
有一段日子,我几乎每天要去松江图书馆。那时插队落户已四年了,听说中央已恢复高考,大队里放假让我复习功课。白天,和插兄们一起到图书馆翻数理化书本,书少不够,我们就轮流在图书馆里抄书,然后一遍一遍做题目,晚上到学校听课,把白天做好的题目给老师看。这样的日子,好像足足有两个月。有时,我们去得早了,阅览室门还没开,我们就靠着银杏树看书议题。见此情景,有位图书管理员阿姨悄悄把门开了,让我们提前进去。还有一段日子,我虽不是每天去,但每个周末仍雷打不动地去。因为我在搞业余创作,需要阅读大量的中外名着,以补充自己的文学素养。当时我给自己开了个书单,每个周日上午必到图书馆去。好几次,找不到书,阅览室那个管理员阿姨劝我不要急,微笑着把我的书单抄记下来,让我下周来看。我如沐春风,下周兴致勃勃如期而至。我的许多作品,就在那个时期写出的。
渐渐地,我和许多人一样,图书馆去得少了。阅读只是在电脑上,在手机里,在家里。后来,老图书馆拆迁了,区里建起了新的图书馆。新图书馆宏伟而静谧,坐落在新城的绿树掩映中。偶尔,我会去那里参观展览听听讲座什么的,感受着图书馆久违的书香。因为我对图书馆的那种气息,还有那两棵默然屹立、绿意盎然的银杏树,仍有着一种难以忘怀的眷恋。
毕竟,曾印着我足迹的图书馆,在我心灵深处,始终是一座神圣的殿堂。
图书馆的文章5:图书馆的爱情
进入大学,已经是大四了,却第二次来图书馆,还是静静的玩电脑。
我可以说我不是好好学习的好学生,但仅指翻书吧!
我听着音乐,看着周围静到可以听到我敲打键盘的声音这样的环境中,桌子安置有序,书本满天散花,屋内灯光明亮。
看到男女一起谈声笑语的身影和表情,埋头苦学的单独人,音乐很美妙,我想到了关于图书馆的爱情故事。
女孩和男孩相约一起,在女孩来之前,男孩布置好桌面摆设,泡起一杯热奶茶或者咖啡。
女孩轻轻走到身边,吓倒了男孩,女孩看到热饮笑了,男孩也笑了。
女孩认真看书,男孩偶尔一个小调皮,女孩哭笑不得,一起收拾电脑和书本走出图书馆,相约明天几点老地方见。
这样的大学爱情,也许到处可见,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关于图书馆,也是爱情的发源地和回忆所。
图书馆的文章6:我的大学图书馆
文/浮游胖虚子
人家说: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它包含了无穷尽的思想和智慧的精华。每一个深入其中的人,出来的时候,总会带走些它所蕴含的灵慧与哲思。而且,它里面的思想与智慧不会因为你的带走而有所损益,反而会因为你的智慧与思考的启迪而显得更加有价值,更加的广博而宏大。很幸运的,我所在的九江学院便拥有这样聚含广博,积淀深厚的图书馆。所以,我来到这里也便有了许多“读书至情方达意,日暮归去兴致舒”的优裕充实的好时光。
记得初次进入图书馆时,我便被它所营造的气氛所吸引了。虽然它并没有如 《雅典学院》里那样精美绝伦的大理石雕刻和艺术珍品来装点智慧与哲学的启迪;也没有图书馆那样富于名气和贵气来象征崇高和古远,但它却以那种传统的四方端正,坐北朝南的质朴格局显示了它的严谨切实的风尚;它却以那种淡黄和纯白相结合的朴素色调表明了它的宁静致远的神韵。试想,处于这样安静平和的环境氛围里,即使是你有一颗久经世俗浮嚣的狂躁内心,也一定会被它逐渐安抚的平静祥和,而有做学问求知识的端正态度了。所以,我来到图书馆里,未曾学得知识、领略先贤智慧前,已先学会习得修习心性,陶冶灵魂了。
如果一个求知识的地方,仅是具备它该有的格局和环境布置,而无实质它应该有的内容,那它再好,终究也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空壳吧!很幸运的,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不止以它美好的外形塑造打动了我,它更以它实质而美好的内容打动了我的心的。
我们的图书馆实在是好的,且不说它那独特宁静平和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就算只是说它那深沉郁厚,充满智慧的典籍储存,也是足够令人为之神往而惊叹的了。你若来到九院主图书馆,我相信你必定可以在一楼尽情遨游文学的浪漫与诗意;你必定可以在二楼浸洗哲学的明辨与智慧;你必定可以在三楼感悟历史的深沉与悠远;你必定也可以在四楼领略艺术的唯美与精巧;你必定也可以在五楼学会百科的实用与技巧。如果这已经可以说它是完美包含文理史哲等各个科目种类的优秀丰富的一流图书馆了,那还只是一种肤浅的见识。因为我们的图书馆不只是 在科目种类上的丰富藏书,更是在学术自由宽容精神上的藏书。它既有代表保守意识的古代书籍,也有代表开放精神的现代书籍;它既有中国古代文明积淀的传统书籍,也不拒绝外来民主自由精神的西方书籍;它既有随从主流思想的一般书籍,也有非主流的但包含真理价值的特色书籍;所以,它是中正广泛而不偏执的,它是严谨求实而不闭门守拙的;它是理性开放而不主观随意的,所以它本身的存在就如同一个拥有无限伟大智慧的智者在引导着我们每个莘莘学子走向自我成功的未来。试问,如果在这样的图书馆里,如何不能培育出在社会各个领域优秀且卓有创造力的人才呢?所以,我又怎能不为拥有这样的图书馆而骄傲自豪呢?
图书馆的文章7:礼物
穿过图书馆前面熙熙攘攘的人群。
他们在忙着和这个校园说再见。
夕阳似乎眷顾着一切,不肯走远。傍晚的它依然明媚,朝向它,虽然刺眼,但我知道是对的方向。
然后开始忧伤了,为他们的最后一个夏天。离别的季节总是会让人伤感,虽然这一切与我没有关系。习惯性的做好心理防备,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灿烂或者消逝。
一直梦想着到远方,去追逐梦境的阑珊。
可是,远方究竟有多远…
终于还是走到了这里。一路上有春暖花开,也有阴雨绵绵。
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时光给予我们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弥足珍贵的成长附丽。
感谢阴晴圆缺给与的喜怒哀乐,和青春联系在一起什么都有了意义。
记得小时候,姐姐背着我走过泥泞,保护着我躲在梧桐树下躲避闪电雷鸣,天黑了拉着我的手一起回家。那种温暖,有多强大,有多难忘。我说,姐姐对我这么好,长大了,要把自己的财产分她一半。可是然后呢。是,有些承诺不能随便说出口。我懂。因为我们都抵不住时光。过于斑斓的,总是虚无。平平淡淡才是真。
有些时光会走远,我会怀念。但不会说再见。
有些东西不会变,只是我们会向着更好的自己走去。
还是喜欢带上耳机,世界与我没关系。
6月,要去海阳了。回来就要期末考。再回来1004就不在了。
时光慢些吧,离别就会来得晚一些,我们老去的也会慢一些。
虽然我们都抵不住时光,但在它的所向披靡中,有了丰富的所得。
梁咏琪唱到,每个人都有一份礼物…今天就是礼物。
梁静茹唱到,彩虹的出现也是大雨给的礼物。
每一天都是时光的礼物。
图书馆的文章8:在路上
文/宓玉水
我家离市图书馆十分钟自行车程。每每骑车西行,一种朝圣般的感觉会油然而生。
还记得几年前图书馆刚开馆时的情形。
其实在基建完工之后,我就带着儿子多次去踩过点,看门人总是一句“还没开馆呢”让我们怅然若失、怏怏而归。等到开馆之日真正到来之际,我未敢忘记初心,第一时间带着儿子赶过去。
一楼办借书证的地方,起码有两条遥不可及的排队长龙,都是等待办证的读者。此情此境,有莫名的兴奋,有种一壶浊酒喜相逢外加知交满天下的激动。一个好读书、勤思考的人,一定是天然的知己。能在这里相遇,自然是一种缘分;那一份用书香吸引过来的惺惺相惜,足以抵御馆外红尘里的纷杂与冷酷。在这里,陌生人也是文雅有礼的,没有人大声喧哗,没有人不拘小节,文明之于每个人都是自然的呈现。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让人从善如流,让人能静下来审视自我、打量世界,从而体味文化的无穷魅力。年少时,我就喜欢读书,但乡下能找到的除了几本“赤脚医生手册”,再无它书可寻。至于老图书馆,很遗憾,从来没去过。毕竟小时候能进趟城是件稀罕事,图书馆只适合在“天堂”里。正因如此,新图书馆的落成于我就有一种“圆梦”般的仪式感,它的存在让魂牵梦绕几十年的我得偿所愿。巨大的满足感几乎到了让我逢人必说的地步。老婆说“至于吗?”,我指指满墙满架的书说,我正准备给家里开源节流呢。老婆早就对我每年花费不菲地去购书颇有微词,同时看看日渐逼仄的空间亦经常牙痒痒,闻此也就一笑莞尔。
儿子成为较早的一批图书馆志愿者,周末或暑假多次去做义工,我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每月3至5本书的频率去借书还书。每当再看一眼车筐里那摞心仪已久、刚刚借到的书,一路上的欢喜,像极了淘宝购物后接快递的兴奋与忐忑。在路上的十分钟,会快速做出先看哪本后看哪本的计划来,其滋味如饮香醪,又似好茶一杯,刚刚沏好,待慢品了。
市图书馆是新城区的文化地标,大大提升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它让无数渴求知识、以书为友的淄博人终于有了一个精神寄托之地。图书馆陪伴着孩子和我一步步成长。我想,是图书馆的一场场公益讲座、一本本精挑细选的书让我心理年轻,精神昂扬,又外化于形的。套用一句时下流行语:每逢休息,我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相信好读书的同道定能解其中味,会与我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