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端午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端午的文章1:五月粽子又飘香

文/绍平的围炉夜话

端午,还没来得及做准备,它就已飘然而至。日子,已经来不及感叹,就如水般流走。匆匆中,只有记忆却越来越清晰,韵味悠长起来。(老了吧,梁启超先生说:老年人常思过往)。

记得小时侯,端午节头一天总下雨,大人就不去田里干活,乐的一天在家里包粽子,一家人挤在厨房里,说笑着,不耽误手里的活。

粽子叶包前在开水里煮好,粘米在五六天前就已经泡上,包前用开水掬一下,这样煮熟的粽子才更粘。

我不会包,包一个,无棱无角,只好包上,又解开,再包,再解。直到闹够为止。母亲不制止,反复教,不急不躁,不会也无所谓。现在才明白:只要做就好,本领是在玩中学会的。快乐的还在初四晚上。

吃过晚饭,母亲把包好的粽子码在锅里,快满一锅了,上面放上洗好的鸡蛋,鸭蛋,鹅蛋,有咸的,有淡的。火生起来,火苗呼呼的向外窜,只有煮粽子时才烧木柴。过很长时间,锅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屋子里蒸腾着热气,粽子的香气一点点飘了出来。渐渐的粽子的清香越来越浓。

屋子里很热,一家人都到院子里。雨后的夏夜格外清凉。大人谈论着自己的庄稼,我们姐弟几个坐不住,轮流跑到屋子里去看,好像谁看一眼,粽子就熟了,谁闻一下,粽子就吃到嘴了。夜很深了,不知什么时候,都回屋里困着了。

粽子在锅里煮了一夜。

早上睁开眼,赶紧下地,去看粽子。母亲已经把粽子和煮熟的蛋都捞了出来。告诉我们:每人几个鸡蛋,几个鸭蛋,几个咸的,几个淡的(那时候,每个家里大都有五六个孩子,家里条件不好,平时很少吃到蛋类,是为公平起见,是怕孩子打架,总之,家家这样)。于是,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份。装在衣兜里,沉甸甸的坠着,好像四个月来的期盼,快乐都装在衣兜里,用手捂着,生怕它溜走。

早饭就是粽子。剥开粽叶,金黄的米,颜色就逗人食欲,粘上红糖,又香又甜。我们吃不了多少,早饱了。快乐在等待的过程中,那份香甜迤逦走来,四个月了,还会漫延整个五月。

一年一年,香气流溢在期盼的日子里。我们还不懂什么亲情,尊让,知足长乐,幸福,回报,感恩这些情感,要用文字表达,要用语言表达。我们就那样简单的去做,去活,去快乐。简单并快乐着,简单并幸福着。

儿子总记不住,五月节就是端午节,总是问:“妈妈,吃粽子的节日是哪个节日?”我先是愕然,后来终于明白:我不包粽子,他没体会过包粽子的快乐,他没闻过粽子在锅里弥漫出的香气,他不知道等待幸福那一过程的甜蜜,他更不知道在艰难的日子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美好。我不能苛求什么。

五月粽子又飘香,那虽贫穷却无比幸福的端午却一年年生动起来,味道如陈年老酒,醇厚绵长。

关于端午的文章2:姥姥

文/冯影

又是一年端午到。

记忆的空气中隐隐有芦苇叶的清香弥散开来……锅里煮着捆得扎扎实实的台湾肉粽和妩媚玲珑的水晶粽,只是没有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怎会有苇叶沁人心脾的清香……我想念离开我很多年的姥姥。

姥姥是北方人,随妈妈入川。高大能干的姥姥不仅坚守着北方人善做面食的习惯,也快速接受南方的生活习俗,一饮一啄按当地人的风味给我们兄妹调理饮食。哪天要是做了可口的面食,也会让我们兄妹给邻居家端一碗。

端午前的星期天,小脚的姥姥让大哥二哥两人一人背上一个小竹篓和她一起去江边剪芦苇叶。小半天,姥姥和满头汗的大哥二哥就带回两小篓满满的芦苇叶。大哥和二哥还不忘给最爱的妹妹采回几朵野花,再抓几只透明的小鱼小虾回家养在盆中玩。放下竹篓大哥和二哥转背就跑出去疯玩了。剩下的工作都由姥姥一个人做:选粽叶,洗粽叶,洗糯米,洗红枣,包粽子。

我和三哥一人搬一个小搬凳坐在姥姥身边帮姥姥递条绳子,拿一下剪刀,顺便吃个红枣。等到天黑,满满一大木盆的粽子包好了,姥姥艰难地站起身,最心疼人的三哥赶紧给姥姥捶背捶腰。

爸爸把粽子放进早已准备的大铁皮炉上的大锅里。没办法,那个年月多子女的家庭用的炊具都是大字当头。在走廊上熬夜煮粽子的工作都由爸爸负责。我不肯去睡觉,要等粽子熟。姥姥牵着我的手边走回房间边说:“傻丫头,粽子要煮一夜,等你明天早上睡醒了,粽子就熟了。”我在煮粽子的咕嘟咕嘟声中沉沉睡去。

清晨,不是睡醒,而是被满屋的芦苇叶的清香唤醒。姥姥走过来笑道:“傻丫头,快起来吃粽子了。”

我的白瓷莲花瓣小碗里,一只浇着琥珀色红糖的绿莹莹的粽子,散发着芦苇叶、红枣、糯米、红糖诱人的香气。喜甜食的我,又伸手去舀青瓷钵里姥姥熬的红糖。

“傻丫头,糖放多了就吃不到芦苇叶的香了。”姥姥轻轻打我的手。3个哥哥快快吃完背起书包上学去了。我安安静静坐在饭桌前,独享姥姥的关爱,吃完一年一次的端午苇叶粽。

这么多年,我痴迷芦苇叶的清香,我更思念我至亲至爱的人……

关于端午的文章3:又见端午,我心依然

文/清凉台

五月,当艾草的幽香飘满大街小巷、田野村庄的时候,又一个端午节如此而至,各种与之有关的古老的习俗都纷至沓来,大街上到处是推车叫卖香囊的小贩,花样繁多的香囊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和各种新鲜事物的应运而生,但香囊里那古来的艾草原料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是我们古老文化的延续,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先祖的根本,地大物博使得习俗又些许的差异,但端午却是我们生命里不能忘却的一个重要节日。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的那天,妈妈就会趁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把我们姊妹几个叫醒,让我们在后面场院的草地上滚一个来回,让那清凉甘甜的露水沾满全身,据说端午的露水里药王在里边掺和了良药,凡是身上被露水滋润过的地方,都不会被蚊虫叮咬或者患皮肤病症。现在城市的生活里已经很少见那挂在青草顶上晶莹剔透的晨露,但端午的夜间我们仍然会在外面凉上一盆清水,早上用来洗脸美容,洗眼明目。

小时候当大人们端着兑了雄黄的酒细细品咋的时候,也期望着将来的某一个端午,自己也能成为大人,也能潇洒的品尝它的醇香,可真正成为大人的时候却不敢尝试它的辛辣和甘苦,却只希望生活如水一样平淡和平常。当那个不再为一个香囊而哭闹的年纪到来的时候,才明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的屈原而设定的,当对诗人屈原的含恨离去而不再那样愤慨的时候,才明白自己已经老态龙钟得没有了活跃的激情。

又见端午节,母亲坟上的艾草又一次长到了齐腰深的高度,让我跪拜时看不到周围的一切,只看到眼前黄土一堆。父亲脸上的皱纹已经分不出纵横的阡陌,白发如银身体枯槁的如同那风中的老树一株,姐的腿伤虽然已经基本痊愈,但走起路来依稀可见微微的颠簸。哥的身体消瘦得让我眼酸,手上那清晰的点点老年斑让我转脸就泪水涟涟。诚实的镜子告诉我,青春韶华早已不属于自己,过一个端午我将会老去一年。

艾草依旧飘香,香囊依旧抢眼,涨价的鸡蛋摊前依旧挤满了购买的人群。雄黄酒依旧辛辣,粽子依旧香甜,大蒜依旧是贵的让人生畏但已经不似去年。这个“端午节”依旧是阴雨天,除了年年依旧不变的端午习俗和情怀外,我的生命里又多了一季不同往年的五月的天。那一口一口吃下去的粽子里,何止是那份黏黏的、筋道的、香甜的扯不断的丝丝相连,还有多少的柔情蜜意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在里边,粽子晃在我的眼前,映在我的心间,留在我的生命里,是一年一季里五月那永远都不变的深深的情怀和缱绻的爱恋。

又见端午,我心苍然!又见端午,我心其然!又见端午,我心依然!

关于端午的文章4:端午粽情爱恋长

文/王瑞芳

犹记儿时看西游记,悟空计盗紫金铃片段,朱紫国国王与王后金圣宫剥粽过端午节时,金圣宫娘娘被赛太岁借风掠走,之后悟空巧变有来有去以买粽子没买着看到皇榜的事取得娘娘的信任,最终使得国王与王后夫妻再续前缘。也从那时起,记住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时光荏苒,年年端午粽子香。到了懵懂年华,也有一件关于粽子的乐事。上学住校,端午时节同班一男生回家带来些许粽子,分给在班里自习的几个同学,当时我的同桌正在题海战术,男生把粽子放在她的桌旁,悄然离开,同桌看到粽子后猛抬头看到刚过去的男生,突然狂喊:“哎,你的粽子!”男生回过头来,先是一怔,然后笑着说:“是你的粽子!”话音刚落,在坐的几位同学全都大笑起来,像是在给粽子做广告似的,非常有趣。我想当时男女主角吃粽子时是体会到粽子香味中多了爱情的味道吧,目前俩人以夫妻的名义奋斗着。

而今,又将是一年端午时,回想起初次去他家,也是吃粽子,闻着他精心剥开的粽子,满心满脸都是幸福。脑海中也浮现了和他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不禁感叹:端午粽情爱恋长。

关于端午的文章5:端午艾草香

文/钟瑞华

我的童年是伴着郁郁葱葱的艾草长大的。在乡下老家,艾草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植物,每年夏天,它们散落在村子里,立于水畔中、溪水岸、小河边,长在饱经沧桑的门楣上;也长在每位乡亲的心头。

端午节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奶奶便带领我们去河边采摘艾草和菖蒲。我们拿着镰刀、提着竹篮,飞快地奔出家门。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跳跃在长长的田埂上,顿觉心旷神怡。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幽,鱼跃蛙鸣。艾草深绿色的叶子沐浴在晨曦中闪闪发光,那翠绿和馨香,给人以清爽和惬意。晶莹的露珠调皮地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煞是可爱。摘够了艾草,我们便摘野花、追蝴蝶。直到妈妈在远处大声喊我们回家吃早饭,才慌忙把艾草抱在怀里,急匆匆地往家赶。

“庭院艾草荷包满,端午粽味又飘香。”回到家后,奶奶先用山泉水把艾草清洗干净,然后,把它插在所有门窗的缝隙里。找不到缝隙的,便把艾草和菖蒲用红绳子绑着,系在门环或窗棂上。一整天,一股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

看着奶奶绑艾草时严肃的表情,我不解地问:“奶奶,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呀?”奶奶摸摸我的头说,“傻孩子,艾草全身都是宝呀,它可以去毒、防暑、驱蚊、避邪。用五月初五的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一年四季都不会长疮疖呀!”奶奶说完便吩咐妈妈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一个早已准备好的大木盆里,让我和弟弟轮番跳到里面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顿感神清气爽,舒畅无比……

端午节过后,奶奶会把剩下的艾草编成长长的“辫子”,挂在屋檐下晾晒。待到夏日夜晚乘凉时,便把一束束风干的艾草取下,用废旧的锅盆装好放在房间门口点燃。缕缕青烟便从“艾辫”中缭绕而起,股股特有的香味弥漫在我们周围,熏得蚊虫四处逃窜。无数个夏日的夜晚,我依偎在奶奶的怀里,聆听她娓娓讲述那些岁月深处的故事:屈原投江、端午蛇精、许真君擒孽龙……不知不觉便已沉入甜美的梦乡。夏夜轻柔的晚风;艾草淡淡的幽香;奶奶舒适的怀抱,是我永远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又是一年端午时,奶奶却早已离开了我们。穿越岁月的河流,朦胧中,我仿佛看见奶奶提着一篮新鲜的艾草,走在羊肠般的田间小道上,脸上挂着收获的微笑……

关于端午的文章6:端午粽飘香

文/烛光心星

“五月雄黄酒,家家闻粽香”。

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人民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楣上插柳树枝、艾叶枝、菖蒲草,男女老少带花花绳、挂荷包,吃粽子,喝雄黄酒。南方农村还有赛龙舟的习俗。

据说,端午吃粽子始于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纪念我国伟大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屈原的。屈原楚国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公正、廉洁,有政治远见,主张革新图治,但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楚王和贵族们的支持,并屡受奸雄排挤。当公元278年楚国国都郢被秦国攻破,屈原看到祖国遭受国破山河碎的命运时,悲愤之极,于这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当地老百姓打捞好久,没有找到屈原遗体,于是用菰叶裹米投入江中,希望江里的鱼虾去吃这些粽子,不要伤害屈原的遗体。传说,粽子投入江里后,被蛟龙所盗,于是楚人又摇快橹、驾轻舟争相驱赶。从此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把柳树枝、菖蒲草、艾叶枝插在门上,人们带花花绳(彩色线拧和成的小线绳)、挂荷包、喝雄黄酒避邪防蚊虫。古人认为,屈原是被邪恶所害,插上这些东西,不仅是对屈原的怀念,而且是避邪降恶的象征。

粽子,最早是用生长在水边的一种叫菰芦的水生植物的叶子,包上黍米而成。后来才改用柔软香甜的糯米,包上茗竹的叶子。粽子由形状而得名。包好的粽子,深绿的颜色,四面椎体,棱角分明,特别是五个角尖尖的,样子酷是棕榈叶的中心部分,人们就用和“棕”字谐音的“粽”这个名字来叫它。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创造了许多形状精巧、风味各异,花色品种繁多的粽子。除了用糯米意外,还用茗竹叶将肉、栗、枣、柿干、银杏、绿豆、红豆等干果裹在糯米中做成锥形粽、秤锤粽、枕头粽、菱角粽等美观别致的特色食品。

在我国唐代,制粽的水平已很高,出现了名品“庚家粽子”盛行于长安,在《酉阳杂俎》上说它“白莹如玉”,因而备受人们青睐。在宫廷,端午节这一天要大宴群臣,粽子自然是必备之物。宋代四川的粽子也很有名,陆游在诗中说:“白白餐筒美”。他自注:“蜀人名粽为餐筒”。还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清人在《台海使槎录·风俗》中说:“五月五日……彼此以西瓜肉粽相馈赠送。”可见同是炎黄子孙,有着相同的民俗。

端午节的风俗,入画者甚多。画屈原、画杨柳、画荷包、画粽子、画龙舟竞赛。齐白石最喜欢画粽子,1954年他做的一副“粽子”中,以浓淡赭红色,用大笔涂出一个个三角形,或聚或散,分明是熟粽,再以浓墨画系粽子的绳草。为增添画面色彩感,在左上角画两瓣切开的盐蛋,桔红色的蛋黄使满幅画生辉,构图让人叫绝。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从春秋战国一直流传到今天,并且还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各国。

关于端午的文章7:水做的端午

文/张成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这一天,注定离不开水,水葬了屈原,水也托起了他不朽的灵魂。

端午是水做出来的,家乡的端午节离不开水,每年端午节,沐浴午时水、泡饮午时茶,吃粽子,看龙舟,把端午的风情上演得风生水起,家乡的端午与水相生,有情有味。

午时水顾名思义,是正午12时取得的水。家乡人尤其看重端午节正午的井水,午时水尤重一个“正”字,每年端午节这天中午,人们纷纷涌向村中的古井。拎桶端盆等候提取午时的井水,午时的水井边,热闹非凡,乡村的古井中,不知有多少只吊桶七上八下,抒写着如水的端午。

如今,家乡早已有了自来水,但是,乡亲们仍然很看重端午节的午时水,他们秉承古老的遗风,每到正午时分便提着水桶,到村中的老井汲水。然后,摆开古朴雅致的功夫茶具,泡沏着独特乡土风味且具保健作用的午时茶,水的味道,茶的清香,抿一口端午的茶水,你可以品出千年的味道。现在端午的午时水,对乡亲们来说,更多是心理上的一种需要和满足吧。

端午节又名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端午水,必须是流动水,且须于端午日午时经日晒后封存,可经久不坏,亦具有解毒、凉身之作用。每年这一天,我都要用冷水洗澡,成了习惯。母亲说端午水洗澡,身上无毒。的确,从小到大我没长过毒疮,连痱子也很少出现过。

这一天,这水,与往常没啥不一样,但这水却具有了特殊功效。水做的端午,则是希冀的载体。洗端午水,喝雄黄酒,熏艾叶,挂菖蒲,为人们避邪驱恶,泄污去毒,所有的毒素,通通驱除掉。当希冀成为信仰,成为一种力量,端午便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东西。

每至端午夜,清灵的月光,让我从一个诗人的身影,想到了家乡的故土。水一样的思绪,水一样柔软的回忆,点点滴滴,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情愫。端午,我在思念里咀嚼千年的诗词,燃烧着一个民族灵魂,那不朽的篇章,点亮了屈原这个爱国的名字。

端午涨水,涨端午水。水做的端午,总会有雨淋淋的感觉,雨水把端午冲洗了一遍又一遍,干净透亮,滔滔的河水,装满了田野。端午之水及时,端午在雨中,在水里。雨水给水稻注入丰沛的浆液养分,为今年的粮食丰收做了充分准备。端午的水绵绵,好象是人们的泪,让我们缅怀爱国诗人屈原。端午的水,是支撑,是力量,把龙舟浮起,龙舟竞过,千幡锦,端午时节,粽飘香。

端午是水做出来的节日,处处离不开水,有着水的柔情,水一样的透明。在水中滋养的端午节,年年生机盎然,是那样水灵灵的,流动着一种思想和精神,散发着灵气和意韵。水做的端午,晶莹洁净,不染一丝的杂念,写着水一样的温情,在我心里流淌。

关于端午的文章8:芦苇摇曳粽飘香

文/王君超

端午收割忙,苇叶飘粽香。离端午节还有几天,农民正忙着收麦子,城里超市的冰柜已填满了粽子:蜜枣、鲜肉、豆沙、八宝等各种口味;精装、简装、袋装、散装等一应俱全。

现在的人图省事,吃粽子都买现成的。先前我在乡下吃的粽子,都是母亲亲手包的。

端午节又叫端五节,家乡称“五月单五”。据《燕京岁时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窗前挂艾草,挂香包等能辟邪。”上小学时,五月单五前已经放麦假,孩子们回家帮大人干活。

记得村东南伊河滩有片芦苇荡,母亲每年就用这里的苇叶包粽子。碧叶飘飘,布谷声声,我与几个小伙伴公式着竹篮,钻进神秘的芦苇荡,芦苇上的鸟被惊动,扑棱着翅膀飞起,反而吓我一跳。我捡宽大的苇叶装满篮子带回家,母亲把它们放入盐水锅煮后晾干待用。

村边的伊河,不仅滋养了那片可以包粽子的芦苇,也灌溉了河滩地里那一片片稻田。在我看来,那时河滩地种的稻子碾出的大米,黏性能敌江南糯米,香味可比东北长粒香。母亲就是用这样的大米给我们包粽子。包之前,将生米在温水中泡俩时辰,之后,母亲把两片苇叶并起,折成袋状,填进大米,再折叶裹住包严实,外缠细棉线扎紧。我学着母亲包粽子,却怎么也包不成。

包好的生粽子放进铁锅,在滚水中煮十几分钟后,再用文火慢煮。粽米和着苇叶的清香,从锅盖的缝隙间散发出来,随蒸汽弥漫了整个厨房。煮熟的热粽子放在凉水中冷却,吃时扯开线绳,揭去苇叶,露出白米红枣,用筷子插起蘸着白糖吃,苇叶的清香连同红枣的蜜甜渗进粽子里,入口唇齿留香,令人回味难忘。

粽子南咸北甜,母亲从小在北京长大,是地道的北方人,她每年包的都是甜粽子。记得最后一次吃母亲包的粽子,是我考大学时的五月单五。母亲把攒了半年多的红枣全包进粽子里,说是吃“枣粽”,可以“早中”状元,以盼我高考中榜。仔细打量母亲包的粽子,每个都有四角四面,且棱角分明,四面滑润,大小匀称,碧绿玲珑。这种外方内圆的形状,正像母亲坚毅而柔弱的性格。

如今,家乡伊河滩的稻田和芦苇荡早已不见;母亲离开我们也快二十年了。又到端午,重闻粽香,只是,我再也看不到家乡伊河滩上芦苇摇曳,再也闻不到母亲包的粽子香。

关于端午的文章9:端午时节话登山

文/史庆友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有登山的习俗。

位于老家不远处的乌兰木图山,是我们每年必登的山!

乌兰木图山在我县八家子镇境内,距我家有15公里。说起登乌兰木图山,我的话不由得多了起来!先说山:乌兰木图山早年叫阿力玛图山。两个名字都是蒙语的音译,前者意思为“有红色树木之山”,后者译为“有梨之山”。梨山之名更久。山的主峰叫锅底山,海拔高度831.4米,是阜新市第一高峰。

在我年轻时,端午节登山的头一天夜里是不睡觉的。前半夜,因为有这样一次好玩的活动机会而十分激动,又是唱又是跳;后半夜,要走上几十里的山路才能到山脚下。在那个年代,人们出行最便利的方式就是开11号大卡车——两条腿步行。就这样,一路听林间风的声音,满怀豪情,努力登山。

站在主峰上近观远眺,收入眼帘的皆是美丽的图画。看近处,只见18个山头兀立,岩壁陡峭,沟谷幽深,峰峰形状各异,有的如万仞城墙,有的像摩天大楼,有的峻峭像华山迁来,有的雄伟似泰山移至。老头山、长蛇山、虎头山,像人形,类兽状。鬼斧神工,令人叫绝。春夏之际,看山下大地一片葱绿,阡陌纵横,似画卷,类棋盘。金秋时节,只见大地镶金铺玉。有幸遇到云海,人在云上,山在云中,恰似身临仙境,从红尘万丈的城市来到这幽静的山中,真是难得的享受。梨山这幅图画,四时景不同,八方色各异。正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东看青山西观丘,南望城池北眺沙。

乌兰木图山最让人留恋的当属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又叫映山红),五月节前开花。盛开时, 一片片红艳,灿如云霞,热情奔放;花谢后,满目青翠,又是美丽的观叶植物。登上郁郁葱葱的锅底山,只见火红火红的映山红在青山绿树之间云蒸霞蔚,一团团,一簇簇,开得那么热烈,那么绚丽。朵朵花儿如红色的玛瑙,迎风玉立,娇艳欲滴,花瓣密密匝匝,蕊靠着蕊,瓣贴着瓣,相互依偎,竞相辉映,引来无数的蜂蝶飞舞。每一朵花,都空灵含蓄,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在如诗如画的乌兰木图山下,五月节登山常常要发生“血战”。听老人们讲:传说很久以前,山上宝刹——梯子庙里有一位神仙,每年的端午节,他会将健康快乐的秘诀传授给最敬仰乌兰木图山且最勤劳的人。每年能得到秘诀的人只有一个,人们都想要第一个登山进入梯子庙。到梯子庙只有一条仅容一个人爬上去的天梯,在天梯入口处,人们往往会因为谁先上去的问题而发生争斗。久而久之,竟演化成了谁先到山顶就要把后到的“打下山”的习俗,成为了一项民间娱乐活动。

如今,乌兰木图山已被开发成了旅游风景区,节日登山就更有意思了!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我爱过端午节!

关于端午的文章10:端午记忆

文/张彦梅

五月,端午未至。可大街上随处可见摆地摊和推车叫卖香包的小贩,那各种色彩鲜艳、玲珑精致的香包总是吸引着行人忍不住驻足。我和孩子也在摊前细细欣赏挑选……香包散发着特殊香味已将端午的气息弥漫开来。

孩子嘛,记忆中有趣的节日就是端午、中秋和过年。有得吃、有得玩,还有好听的故事。牵着女儿的手,我给她讲屈原,给她讲我小时过端午的趣事。女儿却对我童年的趣事更感兴趣。

追溯到我最初的记忆,我还在父母怀里抱着,爸爸用筷头蘸着雄黄酒给我的小嘴里抿上一小口,大概是因为我的小脸因为酒的味道拧巴成了核桃,全家的哄笑声,这在我的记忆中还有印象。再大一些,对端午的印象就更清晰了,端午节那天,等我们从睡梦中醒来,才发现自己的脖子上挂了南瓜、小粽子等样式的香包,手腕上、脚腕上、脖子上都缠上了五彩线,非常漂亮。据说,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降妖魔鬼怪。妈妈说这个不能摘掉,等什么时候下雨才能摘下来,让它顺着水流的方向飘走,可以辟邪。

中午妈妈做一桌子丰盛的菜,还有煮鸡蛋。爷爷坐上席,一脸严肃,面前是两杯雄黄酒,我们兄妹会排了队,爷爷依次会拿筷头在其中一杯里蘸一下,我们张开小嘴,抿一下筷子,又辣又苦,可是很安静,没人哭喊或是不配合,虽然不明白这是为啥?爷爷再拿筷子在另一杯里蘸一下雄黄酒点在我们的耳后、胸口、肚脐……点完雄黄酒,才可以上桌吃饭。吃完饭就可以跟在哥姐的后面开心地玩耍去了。哥哥会拿了煮熟的鸡蛋去找别人顶蛋玩儿,看谁赢,鸡蛋先碎的就输了。

姐姐牵着我,在村子里找小姐妹去玩。这时才发现,几乎家家都在门前插了艾草,挂了纸葫芦。那纸葫芦五颜六色的,下面垂着丝线穗在房檐下随风摆动,再配上一束艾草就觉得很有节日气氛,为什么要挂纸葫芦呢?据妈妈给我们讲,从前,有个昏庸无道的皇帝听说用十万个人的头祭天就能长生不老。于是就派一个叫贾胜的大将带领御林军去杀人。贾胜领旨冲出城去,不管老弱妇小,见人就杀,可一点人头数,还是不够十万颗。这天正是五月初四,贾胜正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农妇背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手里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累得跌坐在地上。贾胜追上去问道:“你为什么背着大的,却领着小的呢?”村妇哀求着说:“大的是我弟妹的,这小的是我的!”说着就跪在地上哭了起来。贾胜觉得这个村妇太善良了,就对她说:“我看你心眼儿挺好的,决定放你们回去。但是那么多人家,我们也不知道哪个是你家呀?”贾胜灵机一动,“明天你在你家房檐下挂一个葫芦,我就知道是你家了。”村妇千恩万谢地走了。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贾胜带领人马来到这个村子一看,每户的房檐上都挂着葫芦。贾胜一看恍然大悟,知道是好心的村妇回村后把消息传开的。于是,贾胜就对士兵们说:“兄弟们,哪个村子的人不像村妇那样善良呢?咱们不要再杀人了……”妈妈讲着讲着,眼睛不禁就有了大雨后的湿漉。

小时候当大人们端着兑了雄黄的酒细细品咂的时候,我也期望着将来的某一个端午,也能细品醇香,可真正成为大人的时候,却不敢尝试它的辛辣和甘苦。恍然回首,爷爷、父亲已不在,而今的端午再也没了点雄黄……有的只是无香无味的饭菜,不甜不淡的粽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