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忆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回忆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回忆的散文1: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回忆满满

音乐和梦一起,在少女心中萌生,如果没人触及,不会“初开”。

在入冬的第一场大雪后,我和伙伴们来到河南嵩山“天下第一名刹”的少林寺,神秘的世界裹着银色半遮半掩的展露在我眼前。迎着晨曦,雾霭在温和阳光的折射下曼妙地升起,如画师用墨汁沾水后渲染出来一样,层层叠叠,朦胧又通透。

一尺多长的冰凌牢牢地挂在屋檐下,随着伙伴们的惊呼,我心里有种儿时才有的温暖,惆怅莫名漾开。我怀念小时候的雪,小时候的冰凌,小时候的亲人,小时候的忧愁……虽然,我知道,我们都不能,不能回到小时候,多么公平,这个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如此。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歌声忽远忽近的飘来,我记忆深处的某种旋律似沉睡多年的雄狮,被惊醒的瞬间,猛然跃起,却精神恍惚,心被歌声牵引,脚步随心移动。我顾不上沿河小桥上的风景,顺歌声匆匆而上,“嵩山少林”挂在我眼前,心却飞到了那个小时候,那个离“情窦初开”还有很多年的小时候。记忆里为我唱“少林,少林”的“大哥哥”清晰的浮现,不知名的“大哥哥”,在没有电视,没有录音机的年代,把几千公里以外的歌声,唱给我听。在我年少的记忆里埋下音乐的种子和少林模糊的印象,留下了这日后我来到少林寺的这种莫名的亲切感,留下我多年后深深的感动,喜极而泣。

“大哥哥”在我离开故乡后几乎从来不曾想起,在那个时代,靠广播传播音乐和歌声的年代,他时常给我唱歌,唱很多,然后问是否好听?当唱到“少林,少林……”我说这个好听,我喜欢,以至于完全留在我记忆里的歌声就是这首“少林,少林……”。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回忆满满。

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通往天王殿的甬道,屋顶的雪上“长”满了金黄色的叶,阳光照射下,煜煜生辉,红墙青瓦下变得富丽堂皇。伙伴们手捧银杏叶抛向天空,在这些叶落下的瞬间,镜头悄悄锁定变成日后的永恒。我们生活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幸福时代,无论是声音还是影像都可以随心所欲的用“天翼”手机记录下来,为回忆留下更有力和确切的证据,留下更多的“天意”,雪后的少林寺是一场天意的邂逅。我们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证人”,在我们的“朋友圈”分享着我们的生活,记录着我们的行踪。

少林寺由于“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扬名世界,记得我的国外朋友,在他们的儿时记忆中,中国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就是有“中国功夫”李小龙,可见“少林功夫”的影响力。我们没有能看到“少林功夫”,从游走的过程里感受“禅意”,从导游的介绍中,臆想着少林的历史,曾经的沉浮和繁荣。

随心的旅途加上了采风的乐趣,和以往的所有旅游都有所不同,看似有带着“任务”的旅行,会让我更加用心,不再“走马观花”。而文字的记录对旅途的回忆更是一种幸福,风景和人物都会重新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翻”一遍,更多的是给予我整理心房的机会,给予我宁静的时刻。

我常常说,写作是幸福的,在这喧嚣忙碌的世界里,还有一片净土属于自己,心的宁静归于有了写作。这是否也是“禅”?

关于回忆的散文2:甜番茄的回忆

文/朱凌

小的时候在外婆家吃蕃茄是最多的。蕃茄成熟的时候,正是我放暑假的时刻。每天早上,外婆总是会去菜地里给我摘上几个又大又红的蕃茄。外婆知道我喜欢吃用白糖腌制的蕃茄,于是她总是早早地将蕃茄洗净,将皮剥掉,切成薄片,码在盘子里,而后在上面撒上一层白糖。

记忆中,喜欢在外婆家过夏天,完全是因为外婆家的那台冰箱。那是一台单开门的冰箱,在那个年代,有冰箱的人家不算多。这台冰箱在当时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奢侈品,每当我吃着外婆给我做的冷饮,总是能赢来其他孩子羡慕的目光。

番茄腌上后,外婆会将它放在冰箱里。没过多久,白糖便化了,和蕃茄汁融和在一起。由于糖的原因,汁会越来越多,直至那一片片的蕃茄,化了融了,再拿出来吃,甜甜的酸酸的,又透着一丝丝的凉,肯定是夏季消暑的绝佳食品。

对于蕃茄,除了凉拌,外婆还会拿它入菜。番茄炒肉片和蕃茄紫菜蛋汤,同样也是我喜爱的。当然,最爱的还是外婆包的蕃茄馅的饺子。外婆将蕃茄和五花肉入馅,包出来的饺子,吃在嘴里很是爽口。

后来我才知道,蕃茄除了是一道美味的蔬菜,它的营养功效也不容忽视。它具有清热止渴、养阴凉血以及美容、防癌和降血压的功效。

炎炎夏日,一盘腌蕃茄,可以让人一下子享受到美味与清凉。如今,就连女儿也喜欢上了这道美食,总是会央求我给她腌制蕃茄。她对我说:“妈妈,上回太婆婆给我做的腌蕃茄,可好吃了,你也要做给我啊。”

女儿口中的太婆婆,便是我的外婆。如今四世同堂的外婆,虽然已八十高龄,但她偶尔还是会亲自动手为她的外孙和曾外孙做喜欢吃的腌蕃茄。而在我看来,这道美味,不只是一道美食,更是包含着爱以及童年美好的回忆。

关于回忆的散文3:回忆的滋味

文/茨园

闲坐,或者睡不着时,我会想一些事情。也就是把已经过去的时间和事情翻弄着,在自己心里权衡一下得失或者归纳总结一下记忆的留存,或伤感或喜悦,总之,那些不能被忘怀的,或波涛汹涌,或细无声语,浮现在情景里,一如昨夕。

我知道回忆其实就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总觉得它们有滋有味的,却又真的说不清楚它们到底是个怎样的滋味儿。

我常想我的小时候。那时候所有事情,好像总是一种甜甜的滋味,尽管我知道自己没少委屈没少哭泣,却从不把任何一件事情认真地放在心上,傻乎乎地承受,傻乎乎地生活与学习,然后天天盼着自己早一些长大。因为长大了,不用再去学习,而且兜里随时都可以装几毛钱,天天都能买糖豆儿吃。不过奇怪的是,当我真的长大了,而且鬓有白发时,其实最想的,还是回到童年去,哪怕天天因学习不好被老爸摁着打屁股,哪怕兜里没有一毛钱。我要的,只是那些无忧无虑。

我常想一些人,比如我逝去的爷奶和母亲。每每想到他们,总有点点滴滴的细节如荧屏上定格的镜头,浮现在眼前,却又总是在一闪之间模模糊糊,让人惆怅不已。由是,我还常天真地想,如果时间真的能够定格,我宁愿那样的场景不停地反复轮回或者干脆停留,因为依偎在他们怀里的那种温暖、纯净,没有任何附加或取舍。

其实我也知道,回忆的滋味不过就是酸酸甜甜;其实我也知道,无论怎样,我回不到那时那刻,也回不到那些人的怀里,所以,我总在回忆,也总在回忆的滋味中,找寻着自己旧年的影子和旧年的记忆,铭记着,让心里阳光明媚,一如今晨。

关于回忆的散文4:回忆我的外婆

文/宇舒

早就想要为“女性”写一些文字。

为哪些女性写呢?以前我听到朴树那首《那些花儿》的时候,总会陷入短暂的沉默,和无可名状的,某种感伤的孤独,为那些打动过我的女性,那些正在老去的她,散落在天涯的她……我想写的文字,似乎是为她们——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馨香伴我前行的那些她。

但其实,此刻我最想回忆起的,是给了我血脉的女性——我的外婆。

也许是深夜里闺蜜打来的电话,那些无助的诉说,也许是报纸上的一则社会新闻,又或者是某一瞬回忆起往事时,从心底泛起的某种莫名的痛,会让我们一次次惊觉,我们依然身处一个男权社会,而说到女性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如何依然选择勇敢面对自己,我就不得不回想起我已故的外婆——一个上世纪初,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一个在别人裹小脚、听从包办婚姻时,选择自由恋爱的新女性;一个在纳妾正常、离婚被鄙夷的上世纪30年代,毅然提出离婚,继而在战火中,独自拉扯四个孩子的独抚母亲;一个天性乐观、永远不知道发愁是什么的小学教师、校长;一个在抗战硝烟中的重庆,既要教书,要带孩子,还参加邓颖超和宋美龄领导的妇女运动指导委员会的妇女运动积极分子——作为一个母亲,其长子,我的舅舅艾知生,上世纪80、90年代,官至共和国部长,以世俗眼光看,似乎是生活对她的回馈,但又似乎与她平静、快乐的晚年生活没什么关系,她只是依凭自己射手座天生的乐观,活到了106岁。

无忧的青春与特立独行的自由恋爱

外婆1905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其父是中国第一代数学教师,是中国学西学、教西学的第一代人。上世纪20年代,外曾祖父任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那时开国元勋之一的董必武在这所学校任教导主任。

像她的父亲用毛笔在十行纸上直书代数教案:甲加乙括弧平方等于甲方加二甲乙加乙方一样“前卫”,我的外婆在那个年代,也从来没有缠过小脚,而且不顾其父的反对,和其父亲的学生——我的外祖父,自由恋爱并结婚。

外祖父艾毓英出身于农家,但天资非常聪颖,当时在那所学校,九学期期考次次第一,因此在这里,他成为国学大师黄侃的得意弟子。虽然开始,外曾祖父仅仅是因为不愿自己女儿和自己学生谈恋爱,而表示反对,但后来还是同意了这桩婚事,而且一度,这桩婚姻显得很美满。

战火纷飞中的独抚母亲生涯

直到1937年,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归来的我的外祖父,爱上了同事的女儿,这个已有了几个孩子的家庭,才陡的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那是一个纳妾很正常的年代,所以男性的移情别恋当然也就很正常。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解决问题的办法,无非就是娶一个二房而已,而同时,离婚却备受鄙夷。但就在这样的语境下,外婆却毅然选择离婚。而彼时正值抗战,仿佛只是在一瞬间,国破家散,命运陡转。外婆突然从一个书香门第、无忧无虑的大家闺秀,变成了一个战火中拉扯着四个孩子逃难的独抚母亲。

那是1938年,抗战已开始一年多。战火硝烟中,33岁的我外婆,带着四个孩子,最小的是我母亲,当时才几个月,颠沛流离,从湖北武汉汉口,经恩施、巴东、利川、万县,逃逃停停,停停逃逃,到了重庆,一面在小学教书,当校长,一面带四个孩子。在巴东时挂了一个湖北省妇联主席的职,才领到一点儿米,可以煮饭维持自己和四个孩子的生计。

母亲常常对我说起那些岁月的窘困,说起有一天,外婆有钱买半斤米回家,特别高兴,却又发现家里连柴和煤都没有,又上街到处找,拾到几块煤回家做饭;说起1945年,他们四个孩子和外婆一起,坐在大卡车上,几天几夜颠簸翻山回了武汉,几个孩子喝到了平生喝的第一次奶粉冲的牛奶,是联合国救济总署发的。妈妈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联合国救济总署发的那个一本书大小的铁盒子,里面装着午餐肉、压缩饼干和一点点奶粉;但母亲说,即使是在这样的贫困之中,有一天外婆有了一点点钱,还带她去了重庆唯一的一家西餐馆——心心西餐馆,在那里,妈妈第一次吃到了罗宋汤、牛排、沙拉,穷困的外婆教了她怎样用刀叉和一些西餐礼仪。

这期间,心力交瘁的外婆,也曾一步步石梯地走上重庆两路口国际村——蒋介石办公的地方,状告不给孩子抚养费的前夫君,当时外祖父正要被任命为国民党的教育部次长(相当于副部长),于是这桩任命被取消。

这样的岁月,都很难让天生乐观的外婆发愁,因为她本能地会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抗战时期在重庆,外婆除了在小学教书,还参加了一个叫妇女运动指导委员会的组织,这组织国民党方面的指导长是宋美龄,共产党方面的指导长是邓颖超,妇女运动指导委员会办了一个妇女干部训练班,设在求精中学(现重庆六中,我的母校)内,还设了一个保育院,收养战时儿童,宋美龄和邓颖超经常到训练班和保育院来指导工作。我外婆业余时间也在这里受训和安排保育院的工作,多少次外婆面对保育院收留的那些可怜的战时流亡儿童,几乎忘记了自己——一个独抚母亲的艰难与困窘,但事实是,她自己也有四个从两岁到十二岁不等的孩子要带。

“我看见你走过来了”

现在,如果让为人父母者选择,我相信仍有不少人特别愿意自己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毕业了当官。

作为独抚母亲的我的外婆,应该并没有想过,让自己的孩子考清华,留校,当校领导,然后当部长,因为她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要带小女儿,要教书,要参加妇女运动。大儿子二儿子上大学和参军以后,比以前清闲了的外婆,还和同事一起去看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南斯拉夫八人男生合唱团的演出。这个独抚母亲,总是本能地在并不如意的生活中寻找着快乐和美。

也许是因为她的乐天性格,四个基本上是被“放养”的孩子也从未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悲苦,也许是受她常参加社会活动的影响,大舅1946年考入清华后,就参加了学生中的地下党工作,1950年留校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之后,他担任过清华大学的团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广电部部长。二舅受大舅的影响,也参加了地下党,后来参了军,在部队的文工团和体工队工作,也在广州的政府工作。大姨也参了军,转业在北京,我母亲读了大学,先是当中学教师,后来成了一名编辑和记者。

外婆106岁才去世,103岁时,她还要想学上网。因为她听说,“上网很好玩”。当然不可能教她上网,因为当时她已高度近视。

现在更不可能,因为她已去了天国。

只能看看她的照片回忆她;聊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回忆她;七月半的时候,去龙台山陵园烧一些纸给她。

祝愿在天国,她依然是那个自由、独立、乐观、爱帮助人的女性。

也祝愿,天国里没有战乱,也没有背叛,和必须要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独自承担的艰辛。

关于回忆的散文5:灯火有味

文/王太生

汪曾祺在《冬天》里回忆过家乡的灯火:“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在汪老的笔下,那句“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如粗纹小方桌上,摆放的一碟小鲜,细品,特别有味。

灯火有味,尤其是旅途上,那些珊然灯火是不能忘却的,有大味。

我想起若干年前,寂静而寥远的俄罗斯西伯利亚旷野,在一条河流的转弯处,作家柯罗连科坐在一条船上,“发现前方黑蒙蒙的群山脚下闪现出一星灯光。”船夫漠然的表情告诉他,其实路途还很远哩。

有味的灯火,是生活的隐喻,照亮脚下的路,走了好半天,都不曾靠近。

我亦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是某个暮春,从海上去大连。暮色四合的渤海湾,夕阳沉到海平线下面去了,这时候,有一艘渡轮,从对面驶来,在海面上洒下柔和的光。我知道,其实那条船,离我们还很远,海天之间隔着一段距离。

暗夜中,一簇跳跃着少年灯,是一丛灯花弥散开来的淡淡光晕。

冰心的《小橘灯》中,有一年冰心去歌乐山看望一位朋友,结果朋友不在,冰心就在乡公所等她,遇到一位八九岁的小姑娘来打电话,为生病的妈妈叫医生。冰心就顺便去小姑娘家探望,买了几个大红橘,临走时,小姑娘把大红橘制作成了小橘灯送给冰心照路。那盏灯,亮在幽蓝静夜,是橘黄的,唯美而又清亮。

有些灯火,微微的,一星如豆,却能够在暗夜发出巨大的光亮。灯光的力量是穿透的。越暗夜而来,给旷野上的人一丝心灵慰藉。

若干年前,我曾陪父亲在河边捕鱼,那是一条流向长江的河流。父亲的扳罾,是用几根粗大的毛竹捆扎。扳罾支在河流的一角,父亲面对着网,默不作声,守株待兔。这时候,我看到,远处河对岸芦苇丛中,那一盏忽明忽暗的风灯。

如果将灯火,用油彩敷衍成一幅画,夜晚水面上移动的船只,船头挂着一盏灯,鱼儿看到光亮,就纷纷地游拢而来,画中流涌着斑斓的光影——那是我多年前见到的,星星点点,眨巴着眼睛,太湖月色下的打鱼船。

有时候,一个地方,留给人的最后印象,是一盏朦胧的灯。那一年,从武夷山返回,已是掌灯。隔着车窗,夜色迷濛中,我看到远处群山蔚蓝色天幕下勾勒出的一道遥遥天际线。许多年后,天游峰的攀爬、悠悠古茶道的寻幽、九曲十八弯漂流的经历,渐渐淡忘了,只记住山里人家亮起的点点灯火,在分别的时刻,清幽世界向我们挥手道别。

两个中年人的爱情,是站在山顶,遥看远处城市的万家灯火。

席慕容的文字中,心灵深处的喃喃自语,在经历了人生的误解、争战、离别和悲愁病苦之后,其中一个人相信,在“她走过来的这条长路上,在每一个转折和每一处角落上,在她察觉得到和察觉不到的时刻里,都有朋友在默默地为她点起一盏灯火。”

这时候,光焰是温暖的,看似微微弱弱,其实最适合两个人,心的取暖。

“‘灯光’还很遥远,所以只好继续拼命地‘挥桨’。”有时候,想起柯罗连科说过的那句话,就觉得人在旅途,灯光在前,眼睛还是在寻找冷夜里,那一簇跳跃光焰的。

灯火有味,它与你相遇,又擦肩而过,是远处的目标,让人想到18岁的开始。

关于回忆的散文6:回忆我的初三语文老师

文/莫梅霞

在春节期间,我的舅舅们替88岁高龄的外婆张罗了一个大聚会,到聚会的全是外婆的儿女和媒仔媒女及其所有的家属,我在与一位客人闲聊时,不经意间聊到了我读初三时教我语文的王茂平老师,因为这位客人和王茂平老师是一大屋人。他说:“王茂平老师已退休三年了,他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有一篇散文佳作《池上莲花》入选由中国散文学会编纂的《中国散文大系·景物卷》。他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茂名市教育作家协会特聘客座教授。退休后在那务中学做语文顾问。还时有电视台记者采访他。"

我一直知道王茂平老师出色,因为我曾从《茂名日报》中看到过他发表的文章,但不知他如此出名色。

我外婆在播扬镇正江佩村,王茂平老师是江佩的水蓊根人,是我外婆邻村的,我小时候未读书时常住外婆家,因为我孩时格外调皮,外婆家周围的村庄我都会摸爬打滚游个遍,所以对那个地方特别熟悉,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

王茂平老师不但是我外婆邻村的,还是我老妈子的同学,于是乎套着这些关系,我当时对这位老师感觉特别的亲切。

刚读初三时,那天气还很炎热,上课铃响了,王茂平老师匆匆地走进教室,同学们看见他的身影都忍不住底下头抿着嘴窃笑,且看:他身材顺高顺大,有点强壮,穿着一件白中有点泛黄的背心,背心的背后烂了三个大小不一也不规则的小洞,长裤的裤脚一边挽得老高,一边挽得老低,一条旧陋的皮带很随意的有点歪斜的在腰间束着,一双满是泥尘的皮鞋装着两只大脚,这装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是刚刚洗手上田就踏着皮鞋进教室的那种农民式教师。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么土气的一个人肚子里会装多少墨水?当我们还没有回过神来时,王茂平老师已经来到了中间行第三桌的位置,左手撑着腰,昂着头,右手拿着书,书拿得老高,俨然是李白把酒问清天的气势。开始上课了,他声音浑厚圆润,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课上得十分精彩而投入,同学们都忘记了他的土气,十分爱听他的课。特别是上起古文来,每一篇他都上得精彩绝妙,用典型的化州白念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当时觉得,读古文一定要用白话才能读得津津有味,才能把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初三的每一篇古文,我当时都能倒背如流,那种喜爱,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能遇到王茂平这样的好老师真是我的福气。认识他的人,了解他的根,再读起他的作品来就更容易理解领悟,这比起读徐志摩的诗来得现实。于是我不惜那已严重超额的流量,上网去搜索他的作品,从《瓦屋听雨》开始,到《池上莲花》、《竹乡觅韵》、《我爱故乡的山稔》、《校园那棵凤凰树》……我像寻到了一个桃花源,读得如痴如醉,一连三天,有空都沉醉其中,他的作品有着农民嗅泥土般的馨香,有着诗人情怀般的浪漫,有着教书育人洗刷心灵的熏陶,有着对现实状况的赞美和抨击,文风朴实,严谨而又活泼,是现实与浪漫的结合,读他的作品,仿佛人在诗中走,心在画中游,真切体会到文学的震撼美。

我会继续寻找他的作品,也希望他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创出更多的佳作。

关于回忆的散文7:放下回忆,等下一场花开

文/苏景轩

风暖,月高,鸟声碎,花影重。

华丽宏伟的汉宫墙内几处繁华。也许,某天,某些人躲在一棵老槐树下,静对月光。他们说不愿回宫,若不是出生在帝王之家多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斗争,没有死亡,平平淡淡。

也许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愿望,可对你们说,却那么遥远,无意翻开家谱,一幅幅带有血腥的图景,掩盖了幼稚,只留下了恐惧,落寞。

天黑到天明,帝王家早已注定不能有童话,那是稍瞬即逝的事,清秀俊美的女子,眉眼间的喜气,掩饰着有、忧伤,这是宫中的特征,冷冷清清是他们心里的代名词。

有人在大火的前面大笑,金碧辉煌的柱子,大殿,珠帝,一夕间,化为废墟。笑得眼泪也跟着颤抖。昔日的骄傲与跋扈,已随着泪水,柔软脆弱的流逝,这样的场景在历史这条大河上一直上演,不断,未停,直流。

转过头去,没有任何人。花香鸟语,蝴蝶陨落,一幅幅安然的景象,风吹干泪,轻风柔软,送走了思绪,宫中人是一只扑火的飞蛾!一股股心泉涌动,浇灭熊熊的世外火焰,也在等心中的那个影子出现,然后陪着看完眼下的美景。

佛说,蝴蝶没有灵魂,黑色的翅膀,有湖水般的眼睛,佛也说过,蝴蝶是不许留恋前生的,否则,灰飞烟灭。陨落的瞬间,还有个声音说,我留恋宫中的荣华富贵,期待潜藏心底的温暖。

哭泣的百合寻找着芬芳,寂寞的玫瑰不敢说下声声孤独,一切都在发生改变,哪怕是一丁点儿,也会有凄惨的下场。人总是被钱捆绑着,轮回,轮回,有太多的高傲,带多的依恋,太多的俗气,金碧辉煌亮得很刺眼,发出诡异的笑。

等到了最后,又只留下一张张惊忧的面孔,想说下些什么?却怕将来会发生?只好掩饰了心中秘密,也许会是缺点,不想让对方知道。等到山花烂漫时,重复着当初的话题,却没有人接下去回答,此刻才知自己被别人抛弃,也终于知道留恋的痕迹,哪怕只要是友谊,也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无奈起笔,因为有同样的经历,渴望拥有,却不知对方何时松了手,想必她是不会同你随行,随性。到最后,只好举手挥别。

一起去看宫,一起去追蝶,一起去留恋!

花开的季节你等到了什么?假如什么也没有!那么就放下回忆,同时光机穿越历史的鸿沟,去勾勒未来的图景。或许可以看到宫,或许可以去追蝶,或许会有你想见的人出现。可这都是在了要拼搏的未来。寄住未来……

关于回忆的散文8:致回忆

文/赵晓敏

向晚漫步,恰逢微雨,心里掠过一丝犹豫,不知一会儿这微雨是否就会失去耐心,变成缠绵的小雨,然后是中雨……而心不愿停下,脚步也不想回家,难舍雨中情境,既然难得遇到,我选择继续游走,且享受当下这天赐的闲适。有多久没有这样随意随心的感觉了?在雨中我仿佛捕捉到了些许熟悉,只是记忆好似已被抹去,已然记不起自己曾经是否独自踯躅在细雨中,沉浸在自我编织的莫名惆怅里,那应该是十六岁花季时最常做的一件事吧?细细回想那段不知愁苦的日子,那时的小忧伤、小惬意现在大多都已忘记,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甜蜜的美丽。如今,都已老去。

其实脚步从未停下,就如现在,伴着微风,和着似有似无的雨,我轻轻走过四季,走过岁月,走过无知,留下层层皱纹,留下许多珍贵的难以割舍的瞬间。许多答案内心早已知晓,却隐忍不语,解释再多,说给不懂你的人听,也只是徒劳,不如沉默。那背影之所以如雕像般刻在心里,是因为有些人就定格在那里,今生都不能再相见。许多无奈没有理由,也就衍生了诸多不舍,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印记生命的过程。白发滋生,由稀疏变得浓密,感情由冲动变得沉稳,还从岁月中得到些什么呢?忽略幼时的纯真,跨过中年的平静,中间这一段就是我的青春。回首相望这段难忘的日子,处于年轻时代的我,挥霍了自己所有的时间,竭力散发的蓬勃朝气彰显着自信与能力,只为青春无悔。属于青春的日子短暂而美丽,短暂到还没有想出人生的答案,许多人许多事直接过渡为遗憾,岁月直接跳跃了谜题,一切皆会成为过去。三毛说,她还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她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我何不是如此。年轻时争过也拼过,输过也赢过,努力过也懈怠过,只是从没有认真过。可是为什么,多年过去,这段没有认真度过的青春却如天空般湛蓝,如鲜花般灿烂,甚至能嗅到她的清香。日子真的可以不留痕迹地逝去,如果它长了一双手,我真想紧握它,和它来一场接力,一场让我提前认真准备的接力,而不是现在这样,在这里回忆。

即使青春曾经给我留下难以忘却的伤痛、无助与迷茫,那只是一段必不可少的经历而已,更多的是给我留下了厚重积淀,成为我精神的财富。悲欢离合之后,淡泊了名利,不再轻易哭泣;爱与恨已没有分明的界限,活到一定阶段,还会去责怪谁呢?人人都有他的难处,不是吗?就如曾经失去的东西,曾经那么在意过失落过,现在想起,得到了又能怎样?失去了也不会怎样,事实与时间就是明证。况且失去本身就是答案,不属于自己的,争之无趣;属于自己的,别人压根儿也就抢不走。渐渐地,一些人一些事已变得不再重要,心灵也不会再有多大的起伏与波动,仿佛刹那间明白了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只可惜年少的自己无法参悟其中的深意,曾经长久笼罩在一个特定的阴影里,浪费了大好时光。想来,甚是可惜。

我写下了这篇《致回忆》,回忆我已逝去的青春。一切都在改变,唯有一颗沉静与追求真诚的心,依然为生命而感动。我留恋美好的东西,就如留恋向晚的微雨。虽然现在的我做事不再似年轻时那么盲目,也少了年轻时的锐气与勇气,却更加沉稳与老练,不会轻易就被外界打扰。社会的确很复杂,我能做的就是简单的生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定风波》一词中的末句,我尤为喜欢。人生得失无常,我相信凡是能占据记忆的,就是幸福。

关于回忆的散文9:回忆

文/青梦

我爱回忆,因为我们的生活走着走着就成了一种无法修改的回忆,也许美丽,也许伤悲,但心总是会沉浸于回忆,这样,日子仿佛才会有些许情趣,这样仿佛才不会迷失自己。

我爱回忆,因为我在用一段一段美丽的回忆编织一个精致的过去。我也喜欢梦想,想让人生的路上没有孤单没有失落,每个季节每个日子,都会有一个一个美丽的梦想陪伴,而寻来找去,却没有现实的影子。在生活中我总是忽略了现实的存在,破碎了梦,又圆起了梦,丢失了梦,又找回了梦。现实总感觉有些许无奈、些许苍白,而我,在叹息中绽开笑脸,在迷茫中坚定信念,从不失望,从不懈怠。

我爱回忆童年,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虽然珍藏在相册里的仅仅是六岁时和两个姐姐的唯一一张合影。随着时光的浸染,像片的颜色已变暗变黄,而且从中间还断裂开一道缝隙,但我却一直视若珍宝。这张合影记取了我童年的苦涩、童年的幸福。童年已随风而逝,童年的我也已不知漂泊何处,但唯有童年的记忆永远在脑海中,任岁月流逝而愈加美丽。

在渐渐长大的岁月里,纯净的心已在人情世故中渐渐变得浑浊而麻木,而对人生路上的坎坎坷坷,一颗本来坚强的心有时会变得敏感而脆弱。有些事情是无法挽回的,有些梦想是无法实现的,有些不幸是无法预料的。总是在很迟的时候,才发现错误的存在,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无法改变,无法替换,更无法删除,只能在心里留下终生的遗憾,但我还在固执地回忆——纵然那些回忆让我在孤独的时候忍不住伤心地哭泣。

我是一个恋旧的人。我看过的书,都会精心地保存下来。我总觉得,看过的书里留有我生命的痕迹,也留有我那时的心情。我不愿丢弃我自己,所以我也不愿丢弃那些旧书。我用过的化妆品的空瓶子,我也总是用塑料袋装好,然后放在柜子的一角。我总是觉得,这些化妆品的瓶子曾盛过我的青春岁月,如果我把这些瓶子扔掉了,就等于抛弃了我自己的美丽年华。

然而,回忆再美丽,那终究是空的,是水中的月,是镜中的花,当我试图伸手去抓的时候,才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才感到生命中也曾如此让人伤心如此让人难过。

我总在回忆着难忘的昨天,也在期待着美好的明天,并想精心地装扮今天。不管现实是多么令人失望,当痛苦终于成为一种回忆,当思念终于成为一种煎熬,我还是要努力地去回忆,去把生活的原汁原味细细地品味。

我爱回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