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散文

请欣赏救赎散文(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救赎散文1:谁是谁的救赎?

文/夏明瑞

不是肖申克和他的救赎,只是一部巴西电影《中央车站》。

影片在“悲悯的旋律下”进行,音效总混杂着嘈杂的人声,镜头多使用固定的中近景,色调是风沙的昏黄色,老照片似的沧桑和温馨是影片的基调。

巴西,里约热内卢,中央车站。混乱的时代,混乱的车站。面无表情的人们拥挤着,生存着。为了能坐上车,翻窗户甚至爬上车顶,一切是那么不安,没有秩序可言。

朵拉,也在努力争取自己的生存资源,在中央车站替目不识丁的穷人代写信件和邮寄。这是一个灰色的职业,让人忍不住想起了旧社会的落魄文人,未得功名,沦落街头,靠着一支残笔吃饭。信件仅仅是朵拉谋生的工具,是否发出完全取决于她的一念之差,更多的信件躺在了她的抽屉里。

时代集中了物质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东西如此致命。朵拉学会了嘲笑和僵硬,被她讽刺得最厉害的是爱和信任、同情和宽容。在她眼中,这一段段简言陋语很是可笑,至于信件背后的辛酸苦辣她从不去想,更无从感知。

直至约书亚的母亲安娜意外死亡,约书亚走进了朵拉的生活。

朵拉势利,带着小人物式的狡猾,但是良知未泯,不能算是“坏人”,最终她带上约书亚踏上了寻父之路。随着昏黄的公路前行,两个互不交错的灵魂在公路的碰撞下由游离而变得温暖。

车上,约书亚在谈论哪个乘客像是当爸爸的人。遇上司机,朵拉仿佛有了爱情。车影远去,朵拉掩面而泣。萍水相逢,留下的只能是遗憾。继续开始,朵拉把手表当成车资。约书亚给朵拉买了一条裙子。

当一切都走到终点的时候,约书亚的父亲已经失去下落。

灯神圣母节依然存在。人们祷告着,希望着。希望,是人的精神寄托。即便在贫穷困苦的时候,有希望,还是能够熬下去。约书亚在清晨的道路上奔跑,尘土飞扬,晨曦抚人,所有的感情都化为泪水与微笑,如朝霞灿烂温暖。

车站,是起点也是终点,是离别也是相聚,是停滞也是流动。

朵拉说,人为什么要乘汽车,因为它有目的地;人乘了计程车,容易迷失在城市。迷失需要救赎。谁是谁的救赎?是朵拉救赎了约书亚,还是约书亚救赎了朵拉?

获得救赎只有依靠不断的寻找——约书亚要寻找父亲,朵拉要寻找归宿,我要寻找值得,你要寻找愿意,国家要寻找它的根。谁都在寻找,谁都需要寻找。

寻找才是车站最深的用意,正如书信传递着消息。寻找最终会到达,有的到达目的地,有的到达天堂。

救赎散文2:灵魂的救赎

文/若愚

拜读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这是一个关于成长与救赎、忠诚与背叛、涅槃和轮回的故事。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与心灵的救赎。我深深地为主人公阿米尔与情同手足哈桑之间曲折的故事而感到震撼;为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灵魂”之举而颤动。这是哈桑对阿米尔真挚、纯真友谊的承诺,也是他对阿米尔无比忠诚的宣告,亦是让阿米尔夜不能寐的愧疚。少年时的阿米尔性格比较偏激、懦弱,遇事总是躲在哈桑的背后,闯祸也总是哈桑替他扛,因为想拥有父亲全部的爱,当哈桑为了他遭受侮辱时,他逃避了;为了回避自己因逃避而自责的痛苦,他采取最恶劣的方式诬陷哈桑偷窃手表,逼迫哈桑一家远走他乡。哈桑虽深知这是阿米尔的故意栽赃,却没有任何辩解,他沉默而隐忍地担下了这莫须有的“罪名”。哈桑样貌虽不俊美,但内心却非常强大,他即使遭受如此不公平对待,可他依然坚守着真诚与善良,他坚持的是良知、是情义。对于阿米尔,哈桑为他,可以做任何事;为他,可以扛下一切;为他,可以承担所有,无怨且无悔……哈桑以他高洁的品性实现了他对阿米尔的诺言。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看似“简单”却能嵌入骨髓的话语,让我阅之心颤、念之泪流,心随文字啜泣,刻骨铭心,荡气回肠。我思想和心灵似乎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久久不能平静。内心的震撼与感慨,真的是千千万万遍,也许世间真正的情感,不管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哪怕跨越时空,面临磨难,直面死亡,我依旧如初,为你,千千万万遍。

时隔多年,在战火肆虐的阿富汗,善良的哈桑用生命再次践行了他对阿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为保护阿米尔的家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阿米尔得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时,阿米尔震惊了,在过去的岁月里,他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年少时对兄弟的背叛,无法原谅那个内心曾经充满邪恶、善嫉、自私、“肮脏”的自己……20年后,阿米尔终于像个男子汉,在满目疮痍和塔利班残酷的现实中,找回了自己20年前未能拥有的勇气,他站起来了,不再懦弱,不再逃避,那个曾经在感情和道德上摇摆不定的他踏上了去阿富汗寻找哈桑之子(侄子)的路,那是他自己心灵的呐喊、是对懦弱的挑战、是对兄弟情的偿还,更是一场灵魂深处自我救赎的博弈,他勇敢了,强大了。霎那间,哈桑的声音在他耳边一次次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而自己为哈桑---那个为他追风筝、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保护他的人,又做了什么呢?他全身颤抖,视线模糊,继而更加坚定了誓死必将侄子带回的意念:哪怕艰难险阻,即使舍去生命也在所不惜。而此时,脑海里时而浮现少时与哈桑一起去追逐风筝、一起玩耍的美好时光……最后,阿米尔尽管历尽千辛万苦、身负重伤,终归把侄子带回了家……阿米尔终究是善良的,即使觉醒得晚些,但还是幸运的,他最后拥有了弥补过错、抚平伤痕的机会。他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实现了灵魂的跨越。当罪行导致善行,才是真正的救赎。他真正做到了---救赎自我的同时也救赎了他人,实现了人性的升华。

我感伤之余有些许欣慰。人之初,性本善,爱和宽恕是人性之大善、它给予人的是觉醒、是感动、是勇气和力量……

是的,我们可以为自己或他人去寻找原谅懦弱退缩,无力而为的理由,但绝不能为自身极度的冷漠和自私找借口,因为那是人性的丑陋。阿米尔敢于正视自己,也欣然接受了妻子的不完美,并坦诚相待,他从哈桑身上学到了做人的真谛,学会了坦诚,也学会了宽容。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现实生活中,人总会存在许多不足和缺点,甚至可能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做过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有缺憾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勇敢地正视心中的小我、勇敢地自我救赎、勇敢地去追逐心中的“风筝”,使其飞得更高更远。风筝是感激、是被原谅后的幸福、是懦弱后的勇敢、是宽恕后的幸运、是追求和信念、是理想、更是希望……

为你,为我,为他,我们千千万万遍!

救赎散文3:阅读是一种救赎

文/马亚伟

很小的时候,我就爱上了阅读。但真正沉醉于阅读,是从青春迷茫时代开始的。

敏感脆弱的青春时代,我遭遇过落榜,也遭遇过失恋。每一次伤痛,都足以让心灵千疮百孔。那时候,一颗心沉到了海底,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于是,我一头扎进书里,开始在阅读中寻找一方宁静的水域。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阅读真的把我拯救了出来,渐渐修复了心中的伤痛,让我看到了一片柳暗花明的风光。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我深以为然。阅读是一种救赎,可以让心灵慢慢成长起来,变得柔韧而强大。我清楚地记得,阅读是怎样拯救我于苦闷沉沦之中。

那年落榜后,我像得了自闭症一般,不肯和任何人交流。母亲见我终日不发一言,只知道叹气。家中被我的坏情绪笼罩着,父亲也开始默不作声,只是闷头抽烟。我不想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但却找不到自救的方法。后来,姑姑来到我家,送给我很多书,她说:“你从小就喜欢看呀写的,看书吧,看过了你也写写!”多年后我才知道,父母对我的状况无能为力,只好去求城里的姑姑,姑姑想让我在书中寻找自救的路。

阅读是多么丰富而神奇的过程啊!那些神奇的文字,仿佛一个个有魔力的精灵,排列组合成千姿百态的样子,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有的深刻,有的感人,有的冷峻,有的温情,有的智慧,有的幽默。你就像是和无数人对话一样——人是需要交流的,和书的作者交流,无异于和许多富有智慧而灵性的思想对话。我一向以为,一本书一定是作者所有聪明才智的结晶。平日里,大家可能都在与别人做着无关痛痒的交流,而一旦以书的形式呈现,作者必定会把所有的智慧都浓缩其中。我看的那些书,有文学大家的代表作,也有不太知名作者的作品集。这使我既可以仰望,也可以平视,我还拿起笔,尝试着自己表达。这样,我的情绪有了表达的出口,心灵也有了寄托。阅读让我充实了起来,也让我淡忘了自己的伤痛。

从那以后,我坚信,阅读是一种救赎。阅读就像一双有力的手,每当我孤独无助的时候,阅读总能给我力量,让我的内心越来越强大。后来的岁月里,阅读成为我最亲密的伴侣,我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阅读。

岁月沉浮,人生冷暖,阅读陪伴我走过无数个春秋。我感谢阅读,它不仅教会了我面对困境,也教会我怎样面对人生。多年来,我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也得到过鲜花和掌声。人都容易在得意时忘形,当我骄傲得不可一世的时候,心开始浮躁。可是,只要沉入到阅读中,我会重回宁静,开始审视自己,然后调整心态,丢掉虚荣和浅薄,再轻装上路。

阅读始终让我保持淡然的心境,多年后的今天,我觉得自己阅读完全没有了功利性,纯粹是发乎于心的一种精神需求,我完全是在享受读书。我读书时,物我两忘,心神安宁。阅读让我不管身处何地,身在何时,都能让心灵生出翅膀,随风远翔。我想,是阅读真正救赎了我,让我脱离了庸俗和浅陋、狭隘与低级、粗鄙与琐碎,而抵达了一种优雅自然、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救赎散文4:温暖的救赎

文/范烛红

火车上的旅客拥挤不堪,各自的神色如空气一般凝重。玻璃窗时而倒映着城市流转的霓虹,时而折射着荒郊野岭的丝丝黯淡。在我腿边不远处的空隙里,蜷缩着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妪,她枕着冰冷的水泥袋就地而眠,醒目的倦容里夹杂着少许安顿后的宁静,却不时捶打着我近乎受伤的心房,我在某个站点将她扶上自己的座位后,心里终于浮起一缕安详和舒坦。那是十多年前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我刚大学毕业半年,一路怀揣着辛苦打工赚来的六千元薪水,想着父母接过钱时的那份喜悦与慰藉,不禁笑出了声。

雪花簌簌飞舞。火车到站。在华灯初上的某个沿江小城,我踢着水泥马路上的积雪,任由思绪恣意飞扬。谁料只在一刹那间,我的心境便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我猛然发现,背包已不知何时被人划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里面装钱的袋子早不见了踪影。顷刻,凌厉的朔风呼啸着刮过脸庞,我在凛冽的寒冬里打了一个冷颤,有些喘不过气。之后慌了神的我在街道拐弯处的角落里坐了下来,渐浓的夜色让一些黑色的念头倏地滑过我的脑际,在那肆虐的大风雪里,满腔的怒火与怨恨已将我那些所谓的人格修养驱赶得一干二净。我摸出大衣口袋里仅存的二十元零钱,匆匆买了一张刀片后,遂向江边的码头赶去,然后用剩下的钱买了一张返乡的五等舱船票。

凌晨时分的轮船上依然十分嘈杂,各层的走廊里都坐满了人。我盯着一些人的包裹准备伺机行动,但高度紧张的我一直没有下手的胆量。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淌,我的内心仍在进行着强烈的斗争,偷还是不偷?两种不同的声音时刻纠缠于心,紧接着恐惧、不安、饥饿与寒冷一齐向我袭来,我一时间万念俱灰,真想一头扎进滚滚的江水之中。后来筋疲力尽的我瘫坐在一个墙根下,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半夜,有人将我推醒,一个中年男子俯着身子对我说:“小兄弟,别着凉,到我房间去睡吧!”已冻得全身冰凉的我一骨碌站起身,毫不犹豫就跟他进房了。那是一间一等舱,里面开着暖气,有两张床。看样子,中年男子大概是某个公司的老总,这会儿他还在边批阅文件边用夜宵。他随手递给我几块点心后继续工作,饥肠辘辘的我吃的时候心情真是无以言表。随后我在宽敞舒适的床上躺下,内心瞬间感慨万千,我突然想起了火车上那个凄楚可怜的老妪,记得在我将她扶上座位后,她感激地从兜里掏出了一个苹果给我,她告诉我,这些年为了寻找失散已久的儿子,她尝遍了人间辛酸。这一刻,看看眼前这位谦和善良的中年男子,想想自己最初的悲悯情怀与登船后的龌龊心理,我渐渐感到脸颊发烫而心有余悸。好险哪!我差一点就因为区区几千块钱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那一夜我睡意全无,脑袋愈来愈清醒。清晨,轮船抵达我的家乡小镇后,继续向长江上游驶去。我谢过中年男子走出船舱,此时,雪依然在下,但我分明感受到,温暖的曙光正顽强地穿越厚重的云层射向眼前的大地……

救赎散文5:灵魂救赎之路

文/谷润良

暌违四年,苏童为当代文坛奉上的新作《黄雀记》,重新带领我们走进了香椿树街。隔着江南岑寂的窗棂,我们看到,少年们一一地穿过天井,跨越院门,因缘际会时舔舐彼此的孤独,夜太长,烛焰太弱,那条通往心魂的桥梁遍寻不着,厌了,倦了,一阵躁郁中,手起刀落,意在拯救的杀戮以泯灭告终。同样讲述残酷少年,传达血腥成长,却因了少年们仓惶脚步后那抹安详的笑容——祖父对生命的敬畏和故土的坚守,而使得文本平添一份温暖的质地,原本沉重的故事架构,也有了一个轻盈的收束。

《黄雀记》全文包括三个章节,分别以保润、柳生、白小姐的视角展开叙述,以祖父丢魂为背景,藉由一场阴差阳错的青少年强奸案,影射了年轻一代在成长道路上的精神迷失,在债务的清算与罪恶的弥补间,在人性的困顿、挣扎乃至觉悟里,向读者清晰地描绘出一条灵魂救赎之路。

“这条命说走就走”,恐惧心理的驱使下,祖父每年春天都要为自己准备新鲜的遗照。与其说恐惧,归根结底,倒不如说出于对生命本身的敬畏——昭示自己曾活过。祖父的亲力亲为,这一种对儿孙不孝的“阴险暗示”,使得整个家庭弥漫在战争的硝烟里,从而,照相馆的一次失误便成了丢魂的导火索。“破了,我脑袋里的气泡破了,你看见那股青烟了吗?我的魂飞走了”——理想的气泡破了,但信念仍在,对生命的敬畏和故土的坚守仍深深根植在心底,从此,“疯癫”的祖父,开始四处寻觅藏有祖宗尸骨的手电筒,奔走在捕获青烟的路途中。

这条路途并不孤单。因缘际会的三个少年,在互相取暖而不可得的境况下,在魂灵无可依傍之时,很快赶了上来。

与传统的严父慈母的家庭相反,囿于母亲的威慑之下,少年保润的生活一向是窒息的,多少年来,一条无形的绳索始终束在他颈项处——这就不难解释,被派去照顾爷爷的保润,如何无师自通地习得了捆绑之术,并在井亭医院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每逢病人发疯,总有家属前来求助。捆绑别人,恰恰反证了自身的被束缚,不自由。而象征着自由的爱情到来了,仙女出现了,暗恋的苦涩与甜蜜第一次令他感到“身心俱在”,他第一次活得有血有肉。这样的第一次伴随着一场被嫁祸于身的强奸案而结束,第一次迅疾成了最后一次。狱中的保润不是保润,灵魂飞升,仅余一具空皮囊罢了。

自幼和养父母在精神病院长大,身为孤儿的仙女,连名字都是自己取的。周围的精神病人和她活在两个世界,养父母虽然同她活在一个世界,但都已年迈,唯一和她有共同语言的,或者说,她灵魂的唯一窗口,就是陪伴她的两只兔子,那是她所有忧伤和欢愉的源泉。而兔子的丢失,无异于她整个灵魂的丢失,在这般“失魂落魄”的境况下,伙同柳生将罪名转嫁到保润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香椿树街大名鼎鼎的柳生”,“父亲柳师傅在街东的肉铺,母亲邵兰英在街西的肉铺,两把刀各据一方,长期掌握着香椿树街居民餐桌的命运”,“新鲜猪肉与热气腾腾的猪下水衍生了权力,也罗织了人情,这户人家在街上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点点滴滴,如此这般的描述里,我们不难发现柳生的高处不胜寒,我们不禁要揣测,众人仰视的生活状态下,他是否也渴望一双平视的眼睛?没错,他向保润求助去捆绑自己疯癫的姐姐,无异于将自己的隐疾袒露给人看,是一种被分担被理解的希冀,是一双伸出去需索被紧握的手。遗憾的是,这双手刚刚触碰到另一双便抽身而退了——他将自己的新朋友生生变成了替死鬼,保润锒铛入狱的同时,他也堵死了自己灵魂的出口。

为了寻觅丢失的灵魂,少年们在这条迷途之途上摸索前行,清偿着彼此的债务。柳生代替保润看护医院的祖父,细致到一茶一饭的饮食起居;化身白小姐的仙女,混迹风月场多年,周旋在一个个大佬身边,寻找精神依靠,需索灵魂共振,下意识里,莫不正是在寻找少女期丢失的那对兔子?重返香椿树街,答允保润去水塔跳一支小拉,也是在向暗恋自己的保润赎罪吧?狱中归来的保润,四处寻找仙女,并一度纠缠跟踪,只是为了能和她跳一支小拉,少时未能成行的小拉,那一刻,他静静地贴着她的脸颊,“像一块石头依偎着悬崖,像一个受惊的孩童,无助地依偎着母亲。”“然后,她感到脸上被打湿了,是属于男人的温热而节制的泪水。”

如果说强奸案预示了三人的丢魂,那么,柳生婚礼上保润拔出的致命一刀,则昭告了找魂的破灭及返魂的开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世间的感情债是永难还完的,所谓的赎罪也只能是一场自我安慰,最后的最后,罪恶必将被更大的罪恶所吞噬——这是苏童在摹写少年成长时惯有的残酷,诗意的残酷,“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婚礼上惨死的青年,等待入狱的罪犯,下落不明的女人,某种角度来说,苏童或许是善意的,惟其如此,他们的命运方能永远系在一起,再也分不开。

开放式的结局,令整个返魂过程有了谜一般的飘渺。藏有祖宗尸骨的手电筒,被白小姐无意丢进了河水中,保润数次搜寻未果,而故事的最终,仓皇出逃的白小姐在同一片水域中诞下了婴儿——“不是早产儿常见的羸弱的啼哭,是老人般的悲怆的恸哭。”无疑隐喻了灵魂的返归。及至白小姐出走,红脸婴儿回到祖父的怀抱,“怒婴依偎在祖父的怀里,很安静”,更加彰显了返魂后那一刻的恬然,如入澄明之境。

是的,经由丢魂、找魂、返魂的三个过程,如影随形的祖父,在背后引领少年们走过了一条完整的灵魂救赎之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走在灵魂救赎的路上,每一次的救赎都换来一段崭新的人生,肉身陨落,灵魂抽离,势必要经历这般的痛苦,少年的成长与蜕变才能实现,我们也才能不断去承受生命之轻。尝遍历尽千帆的甘苦,方能享受坐看云起的孤独。你、我、他永远走在灵魂救赎的路上,永远走在蜕变中,而老去与新生,垂暮老人和新生婴儿则是茫茫世间永远的风景。这,或许就是整部小说的主旨所在,一如头顶的上帝,苏童俯瞰着这变与不变互相交织的世界,抿嘴而笑。

抛却小说情节不谈,整部作品在语言上一以贯之地诗意,这或许和苏童以写诗开端的文学之路不无关系,那一种江南细雨绵绵的调子,那一种看不清说不透的谜,都将他同其他作家远远拉开一段距离,苏童的文学疆域早已形成,一旦涉足,你便能嗅到那独属于他的气味。譬如祖父每年春暖花开都要拍的“遗照”,譬如陪伴仙女成长的“兔子”,这些诗歌般的意象里充满了绵长的想象力,恰如《妻妾成群》里的那口井,每个读者投射在其中的倒影都不同,愈是如此,便愈想一窥究竟。

语言诗意之外,由语言营构起来的情境更为诗意,如同一帧帧文艺电影的画面,江南小镇,薄暮炊烟,少年情意缱绻,如此这般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保润与仙女初遇的情形是,“伞角像一只小鸟俯冲过来,在他脸颊上啄了一口”;出狱后的保润终于得偿所愿,和仙女在水塔下跳了一支小拉,“像一块石头依偎着悬崖,像一个受惊的孩童,无助地依偎着母亲”;甚而仓皇出逃的白小姐落入水中,也是一种悲怆的诗意,“以一堆垃圾的速度,或者以一条鱼的姿态,顺流而下”。

就是这样,苏童的小说有一种不属于小说,属于诗歌,属于散文,乃至属于散文诗的美,这就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之外,有了值得咀嚼与反刍的文学价值。

纵观全文,整部作品最大的特色,还是沉重之下的轻盈,一种留有余地的残酷。正如作品的名字《黄雀记》一样,虽然黄雀捕螳螂,但黄雀毕竟是黄雀,不是黑雀,残酷之外,自有一种明丽之色。它不像余华的作品,崇尚暴力美学,血肉横飞残酷到底,一剑刺下去,不穿透人心誓不罢休;它甚至也不像苏童自己此前的作品,那些残酷少年的叙事,止于困顿、迷茫和惺惺相惜。这一特色,在作品的结尾处,尤为明显——见证少年成长的水塔旁,新生婴儿回归祖父的怀抱,很安静。这一细节的处理,可谓别开生面,立时令一部成长小说有了大气象,有了得道升仙的神韵。

这神韵难以言诉,正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