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

请欣赏诗歌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诗歌散文1:诗歌与人生

文/贾载明

俗话说,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用这句话来形容现在的我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桃李争春的年龄过去了,碧水绿叶的时光也过去了,远山的秋天和夕阳在向我缓缓地招手了。回眸走过的路,浅浅的脚印,寂廖的风景,清冷的衣袖,跨下的生活之马很瘦很瘦。许多东西弃我而去,我也弃许多东西而去。

行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弃了许多的东西,唯有缪斯之神我没有遗弃她。早先,我和她若即若离,或在日落黄昏,月上柳梢时,或在春江潮水,碧波荡云时。而现在,我是要把她紧紧揽在怀里了,让她伴我一起走过秋天,让她永远是我孤独的影子。谁都知道,这“缪斯”和“影子”,就是“诗歌”,就是我现在紧紧搂着的诗歌。

说到我这伴侣—诗歌,我最爱的还是李白这个“仙人”。我脸红地说一句,我似乎和这“仙人”有缘,那是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各种书籍和报张杂志哪有像现在这么堆积如山,那时就是有钱也难以买到精神粮食,何况那时是精神和物质一并贫乏的年代。我曾记得,一天我在路边捡拾到一片撕碎了的旧报纸,巴掌大,应该是报纸的一个角。我拾起一看,上面写着:“人是英雄钱是胆,英雄无胆寸步难”!还有一句是:“有钱无子非为贵,有子无钱不算穷”!都是文章的题目。当然,这报纸不是新社会的,是旧社会的。这报纸不知为何到了路边,我没有多想。报纸上的观点值得审视。但我在这里的意思是说,那时候的书籍太少了,我竟将这破碎的沾满了泥浆旧报纸小心翼翼地捡起来,用手指擦去泥浆,一遍又一遍地看上面的字,最后竟将这张残破的旧报纸揣在衣兜里,放了好些天。所以那两句话至今尚记得。这时候,我是村(当时叫大队)上农产品加工厂的一名还是叫住“农民的工人”,因为那时的工人都是吃的国家供应粮,我没有吃国家供应粮,虽是工人,所以只能叫住“农民的工人”。加工厂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打米,二是做挂面。做挂面就要收废书,用来捆面。一天,我突然发现废书堆里有本异样的书,拾起一看,竟是李白的诗集,虽纸张已泛黄,但却十分完美,不缺胳膊不少腿。翻开书页,“诗仙”的《将进酒》进入我的眼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我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这首诗。对“诗仙的诗集,我自然是爱不释手,卷而怀之并珍藏起来,直到现在。我做诗之萌芽怕是生于此书。我前面说的与“仙人”有缘也是说的这本书。而“缘”的意思不是说自己做诗有“仙人”神助或舔列“先人”之后,或“染”了“仙人”之风,当然不是。我是说,这本书不过撞击了我的心灵一下而已,这本书让我受孕了诗歌的种子。

从爱诗到读诗、背诵诗和学习创作诗,断断续续,有好些年了。若问成绩,实在叫人汗颜;若问诗名,肯定我自己知道,我是个“诗人”!我自己就不知道自己了,还盼谁知道呢?我自己当然要肯定自己呀。至于其他人知不知道我在写诗或是不是诗人什么的,我则是漫不经心的对待。现代社会尊钱为神,贵贱颠倒,诗人也就精神不起来了。不过,开始那时,我就没有做“诗人”的野心,直到现在还是。所以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干着。孔夫子说:行有余力,则以文学。这话很有道理,用在我身上正合适。实际上,我是闲时写几句,有兴趣时写几句,一年半载不写的时候“大大的有”!好在我没有把诗歌当作一业,亦不能当饭吃,自古诗歌都不能卖钱啦!李白有诗云:“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在“艰难苦恨繁霜鬓”中永别了他的诗歌。不,是诗歌永别了杜甫。所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能让诗歌把自己的魂和魄都拽了去。

“对就当歌,人生几何?比如朝露,去日苦多。”曹孟德这话很对。光阴易老,韶华已逝。现在做诗,立德立言是不敢想的,聊以自慰,消遣,解愁,混世,苟延而已。不过,我对人类,对社会的关怀尚存,如果诗心跳跃起来,便尽量让它跳得强健一些,尽量让颂扬真善美的气息多呼出一些,把假丑恶的东西诅咒一些。我不太在意别人喜不喜欢我的诗歌,像老农耕田那样默默地劳动着;也不去赶这样“派”,那样“主义”。“派”应该是自己的,自己的也才叫“主义”。早已停止向杂志报刊的投稿。现在那些占山为王的大报大刊,发表的诗,人们都认为大多是孬诗或不是诗,也许诗歌编辑们看花了眼,把孬诗当成了好诗,把好诗当成了孬诗。不过现在也好,有了电脑这家伙,它不认张三李四王麻子,也不认好诗孬诗,只要你寄,一两三秒钟后便给你把诗登出来了。有时,还有人附和,有人喝彩,有人指点,有人批评,还可以迅速对话讨论。这样,你的欲望就达到了,你就快感了。让“诗儿”在网络上跑跑跳跳,来来往往,真是不亦乐乎!难怪马识途老先生那样高龄了还像一个“童子军”那样玩着电脑。哦,诗,如果是我的第一个情人,那么,电脑就是第二个情人了。

诗歌散文2:岁月老去 诗歌不老

文/清梦无痕

在所有的季节里,我最喜欢秋天。苍茫辽远的原野上,一面是籽粒落地、归仓的喜悦,一面是隐退、腐烂与消亡的疼,这个季节本身充满着辩证与哲思,就像一首好的诗歌一样。

10月9日至11日,大好秋光里,易县狼牙山迎来了全省各地的百余位诗人、学者、评论家,探讨诗歌在当下环境的突围与发展之路。这是第八届河北青年诗会,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主办,省作家协会诗歌艺委会、保定市文联承办。诗人们谈诗歌、说创作、叙友情,在英雄的狼牙山下用诗意和激情点燃了这一年一度的文学盛会。

我有幸和保定的十几个兄弟姐妹一起参加了诗会。我们当中,有的写诗已经好多年,有的写诗时间不长,是诗歌的魅力让我们又一次聚到一起。这些年,保定诗人以更积极活跃的文化态度,真诚写作,抒写家国大爱,抒写个人体悟,创作愈发成熟。在这次诗会中,我们和省内其他地市的诗友们一起,聆听国内卓有影响的诸多刊物的主编、编辑老师的指导,衷心为新一届“河北诗人奖”获奖者诗人宋峻梁、见君祝贺,共同见证了《河北青年诗典》《燕赵青年诗丛》的首发,相互交流创作体验。诗会为爱好诗歌的青年诗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青年诗会,每次参加总有新收获,从优秀的诗歌前辈身上更明白了,唯有真诚写作才能打动人心。

我想,每一首诗歌的到来,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内在的、心灵的一些东西的碰撞,与内心诗性发生契合。它不是纯粹的记录,而是把我们的经历和情感凝聚、提炼、拉伸、再创造。每一位诗人都可以从诗歌里找到另一个自己,一个隐藏的、有缺憾的自己。

诗歌让爱诗的人更完整、更饱满,它带给我们的是灵魂的救赎,是内心的宁静与安和。纵岁月老去,诗歌也不会老。

诗歌散文3:沉下去

文/橄榄树

这两周参加诗歌练唱,站了一个半小时过后,忽略了腰酸脚痛,最让我难受的就是冒烟的嗓子还有堵在胸腔的那股气。

因为是业余选手的身份,我不知如何把握气息,完全凭着一腔热情还有热血涌动,扯着大白嗓子大声喊着。耐心的老师在台前一直示范,吐气、叹气,请把气息探下去,不要浮在胸腔,让气息深深沉到丹田,然后由丹田启动用力调动气息。虽然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但还是掌握不到要领,又急着要好,最终下场就是脸红脖子粗、气喘吁吁,累得苦不堪言呀!

2012年2月4日,廖昌永和蔡明组合演绎了歌曲《因为爱情》。蔡明的歌声和演技一样打动观众的心。听她讲起自己拜师学声乐的经历,我深受感动。当年《音画时尚》找到她做那个节目,她马上就答应了,然后开始上声乐课,跟着老师高栋松老师学习声乐近一年时间。《音画时尚》播出的效果很好,第二天她又去上课,老师夫妇俩还特别兴奋地聊起那个节目,她说,我们开始上课吧。老师说,你不是刚录完节目吗?她说,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老师觉得很奇怪,觉得她太冷静了。因为她觉得在舞台上的辉煌是短暂的瞬间,必须还是坚持上课。

蔡明她能沉下来,潜下心来,扎下根来,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等待自己,为了更好的相遇。而我的性子就如浮萍一般,浮萍无根,浮于水面随波漂流,无法沉下去、潜下心来,扎下根去。我好想幻化成季羡林《清塘荷韵》那颗洪湖的莲子,一年两年三年,我就一直往深水中的淤泥走动,沉下身子,一直沉下去直到塘底,然后死了,开出了许多红艳耀目的荷花。

诗歌散文4:花有网名叫诗歌

一个神奇与端午节有关。一种神奇的花在端午节绽放。这种花有一个网名,叫诗人花。

端午节前夕,为了筹备“端午七天乐,共庆诗人节”活动,我和“莲花诗社”的一帮诗人去方城县袁店乡采风,竟然采撷到一个意外的惊喜。在这片美丽的原野上,璀璨着一种铺天盖地的诗人花。

刚刚踏上袁店乡的土地,我便惊奇于一片艳丽。花?耀眼的花树?其实,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种花叫“麻秆花”。但是,我并没有看到过如此令人心旌摇荡的麻秆花。此地为什么这么多的麻秆花呢?切切地等待答案。

一望无际的原野,原始得楚楚动人。然而,这一切的山清水秀都成了麻秆花的背景。

第一站,袁店河。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古堡”。高耸入云的青砖塔残缺着,像一痕记忆烙印在历史的天空。一条清流迤逦南下。这便是袁店河。清澈的河面上游弋着五七只鸭子。有牧羊人赶着一群山羊在河畔。凸凹的麦地留下一片黄金的麦茬。

诗友介绍说,这里是旧石器遗址。很可能在麦茬下潜伏着石斧、石刀、石镰之类的无价之宝呢。好奇之心油然而生。就有诗人捡呀捡,梦想捡到一座博物馆。而那座古堡,其实是一座废弃的水塔。上面记录了1959年修水库的历史沧桑。塔上面好大一群麻雀,叽叽喳喳,争相讲述着一段尴尬的故事。

这里风景如画。可是,我依然惦记着山脚那片麻秆花林,那片惊艳的魅力。

第二站,杏园。麦基本上收完了。黄杏、红杏,挂在枝头,仿佛能听到叮当叮当的响铃声。游人从枝头上采摘着最新鲜的杏子,分享着农人丰收的喜悦。茅草花显摆着,扮演成芦苇在《诗经》中的模样,让城里人的目光钻进迷魂阵的圈套。野胡萝卜花、野燕麦,踏着诗歌的平韵,而绞股蓝、水芹菜则踏着诗歌的仄韵。就这样,一群诗人平平仄仄平平仄地走在田埂上,留下串串韵脚。此时此刻,乡野的田园诗不用遣词造句,只管大把大把地薅便是。

这里美不胜收。可是,我依然惦记着山脚那片麻秆花林,那片惊艳的魅力。

第三站,罗汉山。山上的植被很苍翠。板栗树开着毛茸茸的马尾巴花,松树林俨然秦楚大战的猎猎旌旗,遮天蔽日。跑马岭的松林涛声依旧。年轻的诗人们去看石头寨墙了。我遥望山顶的那座红庙;想松下博弈,苦于没有对手,只好看蚂蚁上树。我猜想,那山上的石头寨墙,必定是饱经沧桑的楚长城。君不闻,鼓角铮鸣马萧萧吗?也许,一不小心就与屈原《国殇》中的诗魂撞了一个腰。

这里情景交融。可是,我依然惦记着山脚那片麻秆花林,那片惊艳的魅力。

我终于可以与麻秆花亲密接触了。这里是古楚国的属地,这里是楚方城的故土。这里到处盛开着麻秆花。一人多高的秆青枝绿叶,步步高地灿放着茶碗大的花。花们排着一二一的队列向上蓬勃,传播着百分之百的正能量,不曾有丝毫的歪门邪道。鲜红的国旗色,紫红的牡丹色,粉红的荷花色、玫瑰红的月季色……单瓣的可以与芍药媲美,千层的花团锦簇。如此,凸显了麻秆花的品格。

在田埂上,在崖畔,在路边,在房前屋后,乡亲们把麻秆花种养得万紫千红。我怀揣着极大的兴趣寻求,麻秆花为什么偏偏开在端午节呢?为什么开得这么执着?为什么开得这么真诚?一定有一个理由,一定的。麻秆花应该是一种乳名,应该还有一个学名。

我被罗汉山下、袁店河畔的麻秆花惊艳得辗转反侧。沿着乳名的溪流,我在网上探源。天哪,感天动地,激情万丈。麻秆花真的有一个学名——端午花。我用颤抖的手,第一时间给这种花注册一个网名吧——诗人花。我终于明白了,在古楚国的地盘,在楚长城的脚下,在诗歌的故乡,在端午节,这种叶脉里流淌着诗歌情缘的花,深深地受到百姓的爱戴。

一流的诗人啊,请为诗人花唱赞美诗吧。

是的,牡丹,是洛阳的品牌;菊花,是开封的品牌;月季,是南阳的品牌。那么,诗人花呢?也许能普及成一个品牌。至少,诗人花可以在一位诗人的心田繁衍出精神花海,繁衍出诗歌的品牌。

诗歌散文5:月醉诗歌千古情

文/朱金贤

中国古代诗歌里,描写月的句子不在少数。诗人以月为骨,以诗为心,写意抒怀,或伤感,或缠绵,或沉思。一轮明月,千古诗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在皎洁月色中思念着天涯之外的亲友,遥寄祝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少陵在乱世纷争中牵挂着离散多年的兄弟,越是月明之夜,越能深深体味有故乡不能归的凄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乐天饱受兄弟离散之痛,含泪看明月,天涯共相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仲初漂泊天涯,唯有亲人的音容温暖游子的思心。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那一夜,李益茫然失措,佳期已休,佳人已去,从此,任心田荒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孤月照离人,花落人已远,漫长的离别,抹不去漫长的思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哀叹生命的短暂,但他并没有绝望,生命永远长存,与月同辉。“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世更迭不止,明月万古如一。韶华易逝,盛年不再,唯有把握瞬间,才能得到永恒。“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智者与清风明月相伴,遨游于山水之间,抛弃俗世的羁绊,回归心灵的本真。

诗歌散文6:诗歌的味道

文/李宗奇

诗歌是文学的眼睛,看的是世道。

人生在世,苦短忙碌,实际上活着一口气,一吸一呼,往复不息。息了,人就去了另一个世界。

我不懂诗歌,也不会写,但有着自己的偏好。我不喜欢无真情实感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花花肠子,却喜欢有疼痛感的心灵之音。

疼痛感是一个诗人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呼吸声,呼吸就有撞击,这种撞击伴随着诗人骨子里的担当与逃匿的彷徨,伴随着人生的迷茫和悲凉,伴随着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脚步走向何方。

第广龙诗歌的疼痛感有其文学命理上的特质:

成长的苦涩性。广龙从小县城到大城市,从奴隶到将军,从普通人到文化人,托福于一个苦字。广龙向朋友诉说过他小时候的苦难、油井旁的苦曲、成长中的苦味,我听之心颤。其实。苦是甜的伴侣。没有苍山峻岭,哪有雄鹰的翱翔。没有春夏秋冬,哪有天气二字的分量。没有暴风骤雨,哪有原始森林的浩荡。没有人杰沧桑,哪有寒梅来傲霜。那天一大早,我把广龙发在邮箱的诗集《春天的铁皮》一气读完,除了惊艳就是感叹。《彼人何人》中的三十九个人,是广龙自己,是别人,也是社会弱势的缩影。这三十九个人都在呼吸着自己的命运,这种命运有身世的根因,亦有社会的顽疾,更多的是人性的本真。

为人的纯粹性。“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不论怀古、咏物、山水田园、边塞、行旅还是送别,都是诗人与诗魂的对说。广龙的诗歌有徐志摩、余光中、郭小川、雷抒雁的味道,味道的共同之处是有场景、有色彩、有韵律节奏、有声音、有比拟变化中的矛盾冲突、有疼痛感,都是心灵深处发出的纯粹之声。谁都知道,笔墨纯粹的书画耐看,语言纯粹的诗歌耐读,为人纯粹的朋友耐交。广龙眉浓、眼花、身壮、声阔、性耿、侠义,爱读书,爱写诗,爱散文,爱散步,爱朋友,爱喝酒,他的所爱一股脑儿挂在脸上。与其相处,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散文诗歌,家长里短,天王老子,五马长枪,背后隐私,李白式的倾心而出。说到委屈和伤痛处,顿时笑没了,诗一样的话语喘着粗气,还不时地用手势强调着自己的隐忍。

语言的平民性。常言道,老僧说的家常话。陈永贵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妙语连连,一场报告讲过三个半小时,场下掌声不息,因为他的话语是小时候几千里路上乞讨的感悟,是大寨七沟八岭一面坡的土生,是虎头山上风霜雨雪的灵性。大凡通地气的语言,百姓都爱听,因为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广龙的诗歌没有鸟语,全是一锤子两圪节的大实话,是酸甜苦辣的精神凝聚,是从心灵中流出来的清音,因而,篇篇都魂出了诗的味道。读完过后,我想起了已故三十七年的奶奶,奶奶不识字,纸钱认颜色,硬币看大小,却满腹道理。奶奶说话不拐弯,句句贴心,其中有三句话影响着我的人生。奶奶说到自己的婚姻时,手持一枚残缺的铜钱说:我笑铜钱少半片,铜钱笑我没有男子汉。说到子女长大要孝道父母时,指着房檐上消雪的水滴掉到台阶下的小窝时说:点点滴到旧窝里。说到做人时,一再叮咛:亏把人吃不死。我想,奶奶的三句语录若收入广龙的诗集,照样也会放光的。

我爱第广龙,不单单因为他是一个诗人。

诗歌散文7:读《有的人》有感

文/泅渡。

《有的人》诗歌里面都是鲁迅的影子和气息,读来如在原野,看风吹草浪,野草摇摇,生息不止。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两种“有的人”。前者囊括了很多种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他们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要“不朽”,他们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后者同样囊括了很多种人,他们俯身为人民当牛马,他们甘愿化作野草,等着火焰将其燃烧,照亮原野人间,他们活着为的是让别人更好地活着。

“牛马”和“野草”都是鲁迅笔下地意象,在《有的人》之中呈现是致敬,是感怀。惺惺惜惺惺,臧克家是能够感受和理解鲁迅的思想和他的生命价值的。

在这首诗歌里,臧克家讽刺者人民的敌人,那些虚伪自私的人间魔鬼,歌颂者奉献者。“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在臧克家的《老马》中老马形象是如此的深刻,它吃苦耐劳,它隐忍无奈,它身上有痛,它眼看前方。

能够感受到臧克家对诗歌的理解是深刻的,他从小就是围绕着文学诗歌的。他的父亲,他的庶祖母也是有才气的,经常带领着臧克家在文学的世界里快乐,培养着他对于文学文字的敏感和灵气。更有意思的是他家的一个佃户,经常同他讲着故事,从这些故事里面,他接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灵魂,也爱上了这充满生机的世界。臧克家爱着乡村,因他生于此,长于此,也是在乡村的生活让臧克家感受到了人间的愁苦、穷疾和贫富差距,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同时,他的血脉里流淌着乡村气息的血液,有着善良淳朴的美好品格。这些,在他的诗歌的形式内容以及整体的风格上都是可以感受到的。

在求学生活中,他读着很多其他诗人的诗歌,积攒着,成长着,感悟着。总感觉,臧克家好像就是命中注定地会成为人民的诗人。

《有的人》是在纪念鲁迅,但同时他在歌颂者伟大的人民,歌颂那些人性中的美好部分,奉献无私,善良诚挚。《老马》中老马的形象是那么贴近农民的形象,以至于读来,那一匹负重受累的老马就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是让人心痛的,没有一个善良的人可以无视漠视人间那些苦难降临在淳朴善良之人身上,这种怜悯是一种感同身受。臧克家出身乡村,他的眼睛和记忆里面必定是有农民的血泪汗的,同时目睹着农民身上的劣根性,所以笔下的老马不会反抗,它选择了隐忍,如同几千年以来被压迫的社会下层人民一样,习惯了被压迫。

30年代的新诗,就形成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坚持“诗的意识形态化”、“大众化”,和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强调诗歌的贵族化、纯诗化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局面。然而,处于这一时期的臧克家徘徊游走于两者之间,既关注现实、揭露社会黑暗、有着深刻的批判意识,又提倡诗美、注重诗歌形式、深受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浸染;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又具有鲜明的私人性或主体性;既弘扬了诗歌的担当精神,又扞卫了诗歌的美学理想,在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获得了适度的平衡,实现了诗歌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统一。

臧克家认为诗人一定要成为“时代的候鸟”,是的,他成为了一只美丽的候鸟,飞过这一段历史,留下了美丽的羽毛和声音。

诗歌散文8:让童真汇编最美的诗歌

文/何晓欢

一个秋日午后,孩子们正在游戏,我指着窗外美景问道:“孩子们,你们觉得秋天美吗?”孩子们不假思索地说:“美!”我接着问:“怎么个美法呢?”“美得不得了!”“美极了!”不同的词语相继而出。“我们一起创作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吧?”孩子们欢呼雀跃。

在确定了以“秋收之美”为诗歌的题目后,我问道:“秋姑娘来了,她会做些什么事情呢?”莹蓉的小手高高举起:“她会给我们送一封信!”“哦,是吗?会是一封什么样的信呢?”孩子们热烈讨论,诞生了诗歌的第一句:秋姑娘送来一封彩色的信。

“为什么是彩色的呢?秋天有些什么颜色呀?”我微笑着说。“黄色的橘子,红色的苹果。”调皮的小辉脱口而出。“秋天还有什么变化呢?”我追问着。“树叶由绿变黄,随风飞舞。”

形容秋天的内容已经差不多了,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呢?我又抛出一个问题:“我们要把信寄给秋姑娘,信封上可不能没有邮票呀!用什么做邮票好呢?”“用苹果!”“去商店买邮票。”“用树叶做邮票。”孩子们七嘴八舌。我继续引导:“有一样东西呀,如果它变成邮票可以让这封信变得香香的,秋姑娘肯定会很高兴呢!”孩子们有的想到了汉堡,有的想到了香的纸巾,也有的想到了花朵。我接着问:“秋天有什么花朵呀?”孩子们很容易想到了菊花。于是得到了:我们用菊花做邮票,把信寄给秋姑娘。

我把诗歌用彩色粉笔记录在黑板上,橘子、苹果、菊花则用图画表示,相应的颜色也用相应颜色的粉笔记录。令我惊讶的是,孩子们只跟着我读了两遍,就可以大声地把诗歌朗诵出来,而这汇聚着童真的小诗,孩子们也格外喜欢。

诗歌散文9:也谈诗歌的精神

文/昆明邓世水

我应邀参加文社“关于诗歌的精神”专题讨论,其实内心一直在思考,我们的现代诗歌弘扬什么,讴歌什么?也就是今后诗歌走向和传承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论诗,我认为首先要搬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来导引,作为五经中,这部传世两千多年的诗歌,历经多少朝代到至今,一直具有“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感化精神。

也不单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爱情描叙,更是体现一种仁义、厚道、善良的大美。我们祖先在漫长的劳动耕作生活中参悟的朴实、淳厚的人性凝聚着智慧。这就是诗歌魅力的精之神柱。

我仅引用一首《麟之趾》来阐述,诗说:“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意思是,不踏人的麒麟足啊,好比仁义的公子,真值得赞美!不抵人的麒麟额啊,好比宽厚的子孙,真值得赞美!不触人的麒麟角啊,好比善良的子孙,真值得赞美啊!可见其人性质朴善真的精神。

从根本上讲,中国诗歌其本质就是抒情诗。就拿传世五万多首的唐诗来说,分有咏怀诗派,简言之就是诗人真善美的情怀;边塞诗派,写战地边关将士保家卫国,马革裹尸也无悔的豪壮;山水田园诗派,看起来跟积极向上的精神不靠,但细品而知,却有着报国无门终南山的隐士情怀。卢藏用,李白,司马承桢等许多有抱负的诗人,他们并不奢望人生富贵,而诗中大多都是在隐居中抒发有朝一日做高官报效国家的情怀。矢意始终不矢志,这就是体现在诗中的精神。再往远说,屈原的《离骚》《九歌》至今仍然感召我们爱国的心灵,每每读起,都有一种对人生的理想追求而憧憬,为其诗歌的精神所憾动。联想近代、当代,那说起诗人与诗歌的精神更是长夜说不尽道不完的了。

仅说当下,我是2010年7月才进入达人文学社,看到大多文学青年 踌躇满志一显身手,发挥了他们应有的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如春笋沐露阳光,在官方首页上榜举荐鼓励推动下,以各种形式的题材、原创、临摹的作品,被各个文社推荐上榜,这是喜人的成绩,是一种认可肯定的成绩。感谢达人总部给予有志于文学诗歌创作展示的平台。但是,进入2010年9月份以后,就陡然冷了下来,已没有以前那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了,上榜的诗歌寥寥无几,有的社每天满额五篇推荐,几个月难以上榜一篇,究其原因在哪呢?是我们的写手们水平反而下降了吗?肯定不是!那么光环下的诗歌在讲究一种什么样的“深奥”?正如作家文章所说的“看不懂的说成了深奥,看得懂的说成了浅淡”,“连接不上的意思用空行取代”。难怪乎,恍惚的、懵懂的、奇怪的、渗人的、不雅的词汇充溢在诗中。“东拉西扯,语无伦次”地模仿海子、顾城又“四不象”,即便像,天才也不是你。我对这样的诗歌精神,犹如眼中的尘砂,不容也不屑!

中央台曾报导:当今世界十分之三的人患有精神忧郁症。世界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三个呀!听起来不敢相信,令人不寒而栗!可这是相当触目惊心的事实。

我们崇尚的精神离不开美。不美的东西,文笔再好也是糟粕。人的品质低劣,文笔再好也是虚伪的,必遭后人所唾弃。

关于美的学术,我们得益于美学家朱光潜导师的教诲。诗歌应当用美的精神迪人向上,用真善美感化世界人们的视野。中央台《朝闻天下》报导:我国当代文学多种版本发行世界许多国家,让外国朋友更加了解我国丁玲、艾青、茅盾、冰心等老一辈当代大文学精美作品。我们期望沉默已久的大诗人汪国真、舒婷重现江湖。

我期望春的来临!我期望诗经的仁义、宽厚、善良的抒情诗代代传承!用手中的笔书写代表民族的一个时代,一种精神!让诗者唱着大众的歌,谱写大地的心声!

(以上文章个别意思,请勿对号入座)

诗歌散文10:六一儿童节让诗歌陪伴我们,共同寻回那萦绕在心头的童年

文/在黄石

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阳光。我们的心儿像怒放的花朵,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六月是孩子们的节日,六月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六月的儿童欢天喜的,六月的阳光灿烂无比。六月是孩童茁壮成长的季节,也是我们重返儿时岁月的载体。

六一儿童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青年作家、诗人彭书锦的诗歌,带领我们一起回到儿时的岁月,让我们回顾童年的美好,共同拥抱六月。

《萦绕在心头的童年》
作者:彭书锦

六月的夏花绽放在阳光下
无数花瓣,在微风轻扬中
在最娇艳的日子里
——纷飞!
盼来了一年之中属于我们的
最欢喜的日子,在这天
我们跟朋友嬉笑打闹
并询问他们得到了多少恩赐
在这天,粉红的花朵贴上我的脸庞
以及那向日葵的微笑
别致的红妆,即将展示
在那梦想高飞,童真烂漫的舞台
这是我们可以高呼“节日”
它常出现在我的梦中
一遍又一遍地拍打着浪花
激起层层波动,穿上云端
那飞扬的花瓣,降落
躺在浪花上,睡在泥土里
乘着海风,架着快马
——来到我的跟前
这是属于我们的“节日”

(原载于2022年6月1日《台湾好报》副刊《西子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孩童,他天真、可爱、无邪、纯洁,一直萦绕在外面心头。六月的夏花恰似六月的我们,在这百花绽放、在这娇艳的日子里,随着清风飘飞在天空中。

儿时,我们是多么期盼儿童节的到来啊。我们在这天收获礼物、收获友谊。还记得我们的六一汇演,那初装粉在我们的脸庞,我们即将登上舞台,这是梦想的舞台,青春的舞台!

而今,这一幕幕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一遍又一遍地拍打着我们的记忆,让我们悸动、感怀。那美好的记忆就像一朵花瓣,刚开始在空中旋舞,而后降落,“躺在浪花上,睡在泥土里”。

今天,它又“乘着海风,架着快马”来到我们的跟前,向我们心灵深处的孩童诉说着烂漫的故事。

青年作家、诗人彭书锦一直致力于用诗歌塑造和传播美好,他的诗歌作品展现了青年一代的青春活力与精彩篇章,彰显着现代社会的文化自信。

读彭书锦的诗,如见夏花,心灵得到滋润,如沐清风,心田得到安憩;他的诗,更能够使广大人民激发起向上向善的动力,更加爱上生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