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尾声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尾声文章1:初恋是一朵败北的花
文/羽落为听言
没有前奏,没有尾声,过程亦不曲折,只是多了一些等待与坚持,加上谅解与懂得,所谓的萌动便成就了爱情。
他是她的爱情。
他走了,她的爱情也就死了。
羽落为听言
她以为分手时,她会哭会闹,会泪流满面吵着他不放手,天空会下雨,一滴一滴砸到她的脸上。但是没有,如此平静着,没有过多的话语,轻轻的应了声,就这样子有了决别。
她以为分手后,她会不停的喝酒,喝到胡言乱语,喝到疯了一般大喊大叫,把自己弄得很狼狈。只是没有,她仅饿了自己三天,一直沉默着,后来学不会言笑了而已。
她以为自己是疯狂的。只是,他离开,再也没有回来。
“小宝,
你可还好?许久不见,温柔的眼神可依在?
我知道,当初,悔不当初。可希望你也明白,一个男人的尊严不容践踏,所做的抉择也是无可奈何。并非是我不喜欢你,只是不能在一起。你我之间的那道鸿沟决定了你我的宿命戛然而止。那一刻,请相信,我也是痛心的。
那晚,我一直都在思考,用尽了我毕生的精力。最后的结果,无声的泪水滴在了我的心上。没有办法,我说不过自己的内心;我没有办法让自己接受你,接受这样的现实。我也想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可拳头砸向墙壁的同时却是生生的疼。
最后的见面,我心里真的很难受,说不出一句话,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也难以原谅自己会说出那样分手的话…”
借他的名义,她写信给自己。
一种欺骗,不是善意的,却也是有意的。
才突然忆起,原来说出分手的是自己…
她停了下手指,笔中的墨水停止了流淌,也停止了回忆。
尾声文章2:风雨21年
文/轻轻走来
21年前的今天,我的青春虽近尾声,毕竟还在,还有着花的憧憬,还有心情做梦,还有力气折腾。今,步入围城21年,立马45岁,已然没了当年的底气。
回首需要勇气。所谓幸福的风景都是相似的,不幸却各有不同。我应该不能列入“不幸”之列。只能算所女人的忧伤和不易。
21年,得子,养子,不易。“不易”,足以成书。也早已成书。
说起“子”,愧疚痉挛心脏,心情越发的黯淡。儿子七八个月大的时候,与君打架,儿子由他奶奶抱着,他向扭捏在一起的我们不断的伸出他稚嫩的小手,一会拍他爹的脑袋,一会儿拉我的臂膀,伤心的哭。儿子于家庭不和的恐惧由此落根。婚姻的这么些年,为何总是聊无休止的争吵、彼此的伤害?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何要坚守这个千疮百孔的婚姻,就因为“家”?每每只要想到“离婚”这个问题,整个身心都坍塌了,不敢面对儿子,但情绪稍微平缓,于儿子的愧疚潮水般的涌来了。
因此愧疚,所以溺爱。儿子许多的坏毛病都是我宠出来的。比如把他喂得像一只棕熊。比如花钱没有节制。比如敏感脆弱。男孩子,要阳光,要朝气,这些,我养出来的儿子欠缺,遇事不冷静,第一时间会向我求助,问题是,我这个当娘的,也不是万能的。
因为溺爱,愧疚加深。虽然,我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我不晓得如何提携他走出这个心理困境。儿子读的大学,不满他的意,但人必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在开学的前两个月,我每天都发布“与子”书,不觉,已是万言。后来,和儿子面谈,发觉“于子书”并没有达到我期许的目的。我惘然。我害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尽量的回避着与他任何形式的联系。但这样也不是办法。我“回避”,是因为不想我的太细腻,太关爱,影响了他,他必须独立的成长,必须独自经历、解除心理上的困惑,必须独自承受这世间带与他的幸与不幸,好与不好,必须独立朔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活在当下,活好当下。儿子的当下——读好书,好读书。勤勉。务实。责任。担当。送给他的八字警言,共勉,需要用一生维系、努力、奋斗。常焦虑我的用心良苦,最终落得个“纸上谈兵”的结局。我的孩子,成长过程里的疼痛,必须坚挺。
婚姻和家庭不易。
婚姻是工作和生活的底气。这么些年,我像一棵漂浮的水草,孤单的,顽强的活着。经营婚姻是门学问,不是我不擅长经营,实在是,在婚姻的保卫战里,我竟然不知道对手是谁,如此的悲哀、可笑。
君的一生,有很多的理想。与我离婚,是他的理想之一。“我要和你离婚”这是他21年的口头禅。一个月前,“离婚”的事情,又被他提上议事日程。整整一个月,我每天至少一条100字以上的信息发给他,不像从前一样的语气和语言,但也不是祈尾摇怜,我只剖析我的内心,表达我的真诚。半月后,君被“感动”,酒后也真诚的忏悔,表达他的真诚。这些日子,竟然参与微信和空间的互动,还配合拍卖萌的合照,把我写的文章和说说的图文转载到他的微信,他也竟然默许,还有小暗喜。
家里边的两个男人,都向我索爱。还好,我能向文字、音乐、茶、花这些美好索爱。
家庭是孩子的大本营,大后方。这么多年,我的苦苦维系,煎熬,坚守,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给儿子一样完整的家,予以保持代代和美的正宗的李氏血统。作为奔五的中年男女,我和君已有了摈弃前嫌和自律的能力。此生未完成,未来的路究竟如何,也只能步步为营。
今天上午,一如既往的琐事缠身,间隙还是给君发了条短信:“他爹:风雨21年,对不住的地方请原谅。一路有你,谢谢。”
工作和精神追求不易。
这么些年:我事业无成,但我问心无愧,因为我工作很努力。
这么些年:我收获了文字,收获了天下朋友。做好人,作好文。我逐渐修炼成一颗慈悲、坚韧的心。我爱着我的爱。我感恩关注我的亲,支持我的亲。
21年来,我很努力,我很辛苦。我甘愿,我继续。惟愿种瓜得瓜。一家三口,和睦相处,阳光向上,天下太平。
尾声文章3:庭院早秋
文/李晓燕
转眼间,夏近尾声,秋天姗姗而来。虽然夏天还很不甘心把那丝溽热带走,可是,只要你留心,却能隐隐地看到些秋的容颜了。
母亲常爱在立秋之后唤我回老家吃饺子,名为“贴秋膘”。现在的人生活水平高了,“膘”已够厚,这“秋膘”贴与不贴,是无所谓的事情,可是我还是每唤必回,因为我恋着母亲的小院里那早来的秋色!
“立秋见白花”,这是家乡的一句农谚,这“花”不是指鲜花,而是指棉花地里那累累白色的硕果。立秋将近,棉花雪白果实就争相绽开了,父亲和母亲无比欣喜地把它们从地里摘回来,在院子里铺上一张席,往上一晾,阳光下,便多了一片耀眼的白玉。
母亲的小院子里最能与棉花媲美的,就属那早熟的玉米了。包了皮,金灿灿的一堆散在石阶上享受着阳光的抚慰,珠圆玉滑的籽粒,真让人一见倾心!这一白一金,不让分毫地对垒着,真让人感叹这秋的魅力啊!
闲时,最爱在母亲的小菜园里穿梭,翻开紫茄浓绿的叶子,闪着油光的茄子便现出她丰满的面庞,冲着我微笑。再看那青椒,由于饱受了大自然的造化,不仅长得饱满,而且朝向阳光的一面微微露出一抹红晕,仿佛她是一个娇羞的新娘等待着她远方的情郎。还有那飘垂下来的一尺青豆角,在微风中摇曳,忍不住掐下来几个,放上肉丝一炒,便是一道纯绿色的美味呢!
母亲总是走在季节的前头,秋天刚到,她就赶紧利用她手上的资源,在庭院的一角操起她的拿手好“菜”——晾菜干。扁豆角、青辣椒、老黄瓜都是她丰富的备用资源。青的,黄的,聚在一起,更是小院里一道诱人垂涎的风景!
在母亲的小院里,我饱尽了眼福、口福,临行时,恋恋不舍地上路,母亲早就看透了我的心思,嫩玉米,扁豆角,新土豆,一会儿就收拾了一大袋,叮嘱我带上。
满载着母亲院子里秋色,我美滋滋地奔走在回城的路上,我真是喜爱母亲院子里那动人的秋色,也感谢母亲那双勤劳的手给我带来的秋的收获!
尾声文章4:写在青春尾声到来之前
文/为霜
当离别来的时候,存在于现实中的所有故事,都有一个属于它的终点。
今天下午回了学校,是为开一个关于毕业论文的会,之后,很多家离学校进的人,便选择了回家,剩下的,就是离家千里之远的同级校友了。
晚上跟班里几个同学一起吃了个饭,原本,饭桌上大家有说有笑,这些话题大多围绕毕业工作,结婚,即将踏入社会等问题,所聊的一切都是我们能预料到的。
然而其中一个同学突红的眼眶,却让我们有些措不及防的感觉。一开始,还以为她是被所食之物给辣出了眼泪,可,过了一会儿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
原因是,她在伤感毕业,伤感即将上演的离别。
那一瞬,其实我是有点被触动了的,但并未表现出来,依然吃着美味的冷锅鱼,并跟另外一个同学一起陶侃她:“现在就这样了,会不会在真的毕业那天,就哭成狗了?”
我明显感觉到她嘴角那微妙的弧度,可是下一秒,却再次被眼泪夺眶而出时,脸上必有的难过感所取代。
看着她一直用纸巾擦眼泪,心里不停被触动,我想,换做任何一个经历过青春期的正常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
所以我当时想起,前不久,我发的一首歌,叫做《青春是时间的梦》,这首歌,写了有半年了?似乎我也记不太清楚,这两年,忘性越来越大,但是我始终记得,那是我写给所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毕业季的人的歌。说不上多好,但是我喜欢。
就像歌里这么唱的:年轻的心/总是害怕离别/那些年少/青春岁月/生长的梦 /反复重现/难忘却/也许我们/都还需要沉淀/才能明白/生命里/聚散有时的无言 /才会让时间去改变…
有的时候,总是会以为,大学校园里的友谊,真实的挺少,交心的更少,直到现在,我依然还是这个看法。但,心里始终明白,纵然没有这些朋友在,纵然很多人之间都不太合得来,但是真的相处了那么几年,尤其是同窗室友,有不舍,有牵挂在所难免,就算是跟一个陌生的人聊天,一旦久了,心里都会有所挂念,何况,还是朝夕相处的人呢?
有句话不是说:日久见人心么?我觉得,更是:日久惜常情。
时间的脚步从来不会为谁停下,而每一次的回忆,我们都在路上。看着前面的不易,所以想起曾经的努力,想起曾经其实也有过相依相惜的时候,只是,有时候因为我们不懂到底该如何相处这样的关系,而渐渐的,即使处在同一个屋檐下,即使每天打招呼,一起吃饭,然而心里,却再也不肯交心了。
交心的前提,是想要珍惜,而人世间最值得人学习的就是“珍惜”。我们常常说爱,说喜欢,甚至可以为了爱,为了所谓的喜欢,去做一些当时想做的事情,过后却又丧失了激情。
或许,因为明白“珍惜”二字看似简单,想要做好,却是不易的。
所以,这才在回忆,在想起的时候,难免遗憾,难免后悔,但也明白,时间,真的已经回不去了…
但是,总还是记得,人生最后四年的青春时光,留下有那一段永不可被替代的记忆,它是属于每个走过毕业季的人,都有过的关于青春的感动。
尾声文章5:母亲做汤圆
文/廖华玲
年近尾声,元宵压轴,那一个个软糯香甜、晶莹剔透的汤圆,让我想起了许多难忘的元宵往事。
记得儿时,每逢元宵,母亲都会推石磨做汤圆。母亲先把糯米洗净,放在水桶里泡胀,然后按水、米适当的比例,一勺一勺地“喂”进磨眼。石磨得慢慢悠悠地推,磨出的米浆晒出的粉子才细腻滑润。推汤圆粉是很磨人脾性的,少年怎知推磨的滋味,只觉得新奇好玩。我帮着母亲推磨,手臂不停地做机械运动,推着推着,那隆隆作响的低沉石磨声便让人昏昏欲睡。稍一急躁,石磨缝里便流淌出了粗糙的米浆。母亲赶忙用勺子将它重新喂进磨眼,一边接过手缓缓地推着。磨好的糯米浆用布口袋装起来,捆好,吊在屋梁的挂钩上,这就叫吊浆汤圆粉。滤掉一些水分后,汤圆粉就可以和成团状。母亲包上些红糖、豆砂、芝麻,在手心里搓成圆团放进锅里煮。白白胖胖的汤圆一入沸水就高兴得欢天喜地,尽情地嬉戏玩耍,浮浮沉沉,煞是惹人喜爱。
母亲拿着一个木质的长柄勺,不紧不慢地拨动着汤圆,锅中袅袅升腾起的蒸气裹挟着缕缕诱人食欲的清香,撩拨得我直咽口水。煮熟后,盛到碗里,大小均匀的汤圆漂浮在清澈的汤面上,圆如珠,白如玉,那种诱惑真是无法形容。迫不及待地咬上一个后,烫得我咽不得,吐不得,只好用嘴呼呼地吹,等到汤圆稍微凉一点,便用筷子轻轻一夹,圆圆的汤圆便一分为二,中间的馅悄然流出,飘溢着一股浓浓的香味。夹半个汤圆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顿时满嘴流香,那软绵绵、滑溜溜、糯滋滋的口感,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让我笑眯了眼。
如今,超市里有各种口味的速冻汤圆,也有袋装汤圆粉,做起来都十分方便。平日常吃,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细细思量,是那种推石磨做汤圆,全家齐动手,亲情融融的元宵氛围。
尾声文章6:童年时的趣事:炸元子
文/晓亮文苑
到了腊月的尾声,也就是腊月二十八、九,家家户户在炸元子。这是鄂东地区民间流传的习俗。主要有小麦粉元子、糯米粉元子、苕元子。顺带炸鱼翅、鱼刺,就是将剁鱼肉膏从鱼身上退下来的鱼翅、鱼刺拌上面粉,下油锅里炸。也顺带炸一些麻花、合页类的糕点。
我记得童年时的母亲在平常的日子里,就准备好做各类元子的用料。诸如糯米、红薯、面粉要在秋天里就准备好。母亲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每年要炸一些什么元子,该要用多少料,早已胸有成竹。在冬月的日子里,将糯米粉、红薯粉做好了,还在有太阳的日子里,拿出来晒太阳,干燥杀菌,然后,密封在土陶瓷罐子里。
我们家每年要在腊月二十八炸元子。母亲给我讲,是我们祖辈不知在什么时代从江西,还是从四川迁徙到湖北,定居在这大别山脚下。听祖辈人传说下来,是腊月二十九这天来到这儿,就定这天过年,敬祖先。因此,要提前一天炸元子,好准备第二天过年。如果腊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天,那就在腊月二十七这天炸元子,腊月二十八过年。
我童年时候,总是比别人家提前过年。所以,炸元子是在过年的前一天。
这天,母亲在天不亮前,就起床。她要忙碌着做很多事情,先将面粉和好,那时候,没有什么发酵粉、膨胀剂之类的化学添加剂原料。只能先将面粉和好,让它自然发酵。这就要母亲起早来做这件事情。
天亮后,祖父已经起床了。他依然在灶台前,准备好劈柴,守在灶台前生火,要将灶台里的火烧得旺旺。
我起床的时候,大铁锅里已经蒸了一大锅红薯。母亲一个红薯又一个红薯剥皮,然后装在一个瓦盆里,添加一些面粉,揉碎,捏在手里有粘连性。
母亲将揉好了的红薯面团交给父亲、兄长搓成一个又一个圆团子,也就叫苕元子。他们把搓好的苕元子摊在搁在桌面上的簸箕里。我刚好有桌面高,在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将苕元子按一下。我手能伸到的地方,苕元子就瘪下去了。
母亲在灶台上忙碌。她把食用油倒进锅里,满满一大锅油在烈火的燃烧下,发烫。母亲匆匆忙忙地从厨房里出来,端簸箕。当她一看到簸箕里的苕元子圆的圆,瘪的瘪。顿时,她火冒三丈,高声问道:“谁干的?啊,我知道,不是别人,是你!”她用手指着我。我看到母亲愤懑的情形,惊慌地点头称是。“好了,你按瘪下的苕元子,你吃。”母亲说。我连忙点头:“我吃。我打下记号了。”母亲无可奈何地笑了笑,只好端进去,下油锅里炸。我跟着母亲身后,进了厨房,看到油锅里的红苕元子在翻滚,发出“滋滋”的叫声。当苕元子的表皮被炸得焦黄色,母亲用一把大号铁漏匙捞起苕元子,倒在一个空盆子里。母亲拿一双筷子夹几个被我按瘪下的苕元子放在碗里,递给我说:“到外面去,别在这里挡手脚。小心,别烫着。还给妹妹们吃一个,别独呑。”我端起碗,就跑了。苕元子,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就是刚出油锅,有点烫嘴。
我尊照母亲的话,给大妹的嘴里塞进一个苕元子。妹妹当即被烫得“哇哇”大哭。母亲从厨房里跳了出来,从我手里夺过了碗筷,说:“你真是一个苕,这么烫,能吃吗?”她手忙脚乱地端起一碗凉水,给妹妹嗽口。我咕哝地说:“你才是一个苕哩,明知道刚出油锅的苕元子,要我吃。”母亲看了我一眼,说:“等会儿,我收拾你。”我知道又闯祸了,趁母亲不注意的时候,抓起几个苕元子,撒腿就跑。
我来到外面,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个时候的小伙伴们从家里出来,手里拿着油炸的小麦粉元子、苕元子、麻花之类的东西吃。大家相互交换着吃,这是平常的日子里难得一见的东西。
我在外面玩耍一会儿,手里的苕元子已经吃完了,就跑回家,悄悄地溜进厨房,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也看到堆满盆子的小麦粉元子。我踮起脚尖,伸手抓起几个小麦粉元子。但是,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说:“要吃,大大方方地拿。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呢?像做贼一样!”她夹起一个小麦粉元子,对我说:“拿去。等会儿,还有酥鱼、炸果、麻花,你还吃不吃?”
我怯怯地接了过去,点点头:“还吃。”转身就将小麦粉元子递给妹妹。她摇头摆手,再也不肯吃我给的东西。
母亲所说的酥鱼,就是将剁鱼肉膏时,退下的鱼刺、鱼头、鱼翅用淀粉拌匀,放到油锅里炸。炸好的鱼刺、鱼头、鱼翅呈焦黄色,咬在嘴里,又香又脆,连同骨头一起嚼烂,呑下肚。
母亲所说的炸果,就是面粉在搅拌的时候,放点红糖,揉成面团,用擀面杖一擀,厚薄均匀的一大块面,用刀子划成长方形,再用刀一切,切成小指粗的条状。然后,拿到油锅里炸。出油锅后,就成正长方形的东西,一根一根,呈金黄色,脆香。
母亲所说的麻花,我看到父亲用做炸果的面,搓成圆圆的长条状。他用手截取一段,交叉一搅,又一搅,成三股柱状形的东西。母亲放到油锅里炸,就是麻花了。
还有合页,是用炸果的面团,擀成薄薄的一张面。兄长用刀在薄面上划成三角形状、菱形状、不规则形状,放到油锅里炸,每个角翻卷起来,变成了合页状。
这一天,从早到晚,大人忙碌不停。大家品尝着炸的各种风味的东西,不要再做饭了。我进进出出,一会儿,抓一把这,一会儿,抓一把那。嘴里喷出的是一股油气味,也饿不着肚子。
尾声文章7:归
文/杨晨芙
一月寒假匆匆走到尾声,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我就要去奔赴我离校以后的第一个竞技场了。
太多励志的话语已经不能如往常打动我了,我真切的知道实践对于我的意义,纵使理论知识掌握的再好,但这时,我还是得承认实践重于理论。
今天是回家的日子,原本昨天就要回家的,奶奶舍不得孙女,我不忍看到她老人家难过,便又待了一天。从小爷爷奶奶的照顾让我甚是感激,对于他们的感情已远远超过父母,我忘不了那一幕幕无微不至照顾我的场景,我曾经想过将来要尽我所能去回报,去感恩。
我想上帝是故意的,知道爷爷有一手了不得的木匠手艺,便请爷爷去打理他的后花园了,所以我那么向往去看一眼天堂,天堂被爷爷管理的一定很美,很美。
我时常梦到一个场景,爷爷教我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我从小背到大的诗,是我印象最深的诗,是我最爱的诗。
5岁的时候,我读一年级,爷爷用粉笔一笔一划在房门上写着这首诗,渐渐的,字开始模糊了,他用粉笔加深再加深,那首诗日复一日就那样印在了我的心上。
爷爷曾说他的爷爷以前是私塾里的老师,他告诉我“世间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兴许是受爷爷的影响,我对读书产生了浓厚了兴趣,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心越来越强烈,我却不知道这曾经也是爷爷的梦想。
文革八年,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爷爷也深受其害,只读到了五年级(那时小学五年制),但爷爷没有放弃继续读书的愿望,仍在孜孜不倦,走在求学路上。
小时候,爷爷教我认字,长大后,我教爷爷认字。爷爷最大的愿望便是能看到我走上讲台的一刻,我也一直坚信我可以做到。不管在哪里,他会归来,看到让他骄傲了二十年的孙女是如何掌控课堂,桃李满天下。
可是这一次,是真的看不到了。
天堂里有很多文人,可是我知道爷爷永远不会孤单了。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会暖,花还会开。
尾声文章8:石磨汤圆
文/廖华玲
年近尾声,元宵压轴,汤圆飘香。
那一个个软糯香甜、晶莹剔透的汤圆,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元宵往事。
记得儿时,每逢元宵,母亲都会推石磨做汤圆。母亲先把糯米洗净,放在水桶里泡胀,然后按水、米适当的比例,一勺一勺地“喂”进磨眼。石磨得慢慢悠悠地推,磨出的米浆晒出的粉子才细腻滑润。推汤圆粉是很磨人脾性的,少年怎知推磨的滋味,只觉得新奇好玩。我帮着母亲推磨,手臂不停地做机械运动,推着推着,那隆隆作响的低沉石磨声便让人昏昏欲睡。稍一急躁,石磨缝里便流淌出了粗糙的米浆。母亲赶忙用勺子将它重新喂进磨眼,一边接过手缓缓地推着,一边念诵着:“勤碓懒磨……”
磨好的糯米浆用布口袋装起来,捆好,吊在屋梁的挂钩上,这就叫吊浆汤圆粉。滤掉一些水分后,汤圆粉就可以和成团状。母亲包上些红糖、豆沙、芝麻,在手心里搓成圆团放进锅里煮。白白胖胖的汤圆一入沸水就高兴得欢天喜地,尽情地嬉戏玩耍,浮浮沉沉,煞是惹人爱。
母亲拿着勺子,不紧不慢地拨动着汤圆,锅中袅袅升腾起的蒸气裹挟着缕缕诱人食欲的清香,撩拨得我直咽口水。煮熟后,盛到碗里,大小均匀的汤圆漂浮在清澈的汤面上,圆如珠,白如玉,那种诱惑真是无法形容!迫不及待地咬上一个后,烫得我咽不得,吐不得,哭不得,笑不得,而糯米的黏劲更为这滚烫推波助澜。我只好用嘴呼呼地吹,等到汤圆稍微凉一点,再用筷子轻轻一夹,圆圆的汤圆便一分为二,中间的馅悄然流出,飘溢着一股浓浓的香味。夹半个汤圆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顿时满嘴流香,那软绵绵、滑溜溜、糯滋滋的口感,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让我笑眯了眼。我高兴地边吃边唱:“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要吃汤圆快来买呀,吃了汤圆好团圆呀……”惹得母亲笑弯了腰。
如今,超市里有各种口味的速冻汤圆,也有袋装汤圆粉,做起来都十分方便。平日常吃,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细细思量,是那种推石磨做汤圆,全家齐动手,亲情融融的元宵氛围。
为此,年年元宵节,我们总要回家,和母亲一起推石磨、做汤圆。那香甜在口、温暖于心的汤圆,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母亲的汤圆,母爱的滋味,只有嘴知道,也只有心知道。
尾声文章9:人生如一枚落叶
文/许顺居
十月的尾声,天气接连不放晴,每天都是浓雾笼罩着四野,看不清远处的山,只有百米以内的树木,才能看清枯瘦的身影,我望着迷蒙的大雾,心中一片迷茫。
秋雨最难缠的了,一下就是几天,淅淅沥沥,缠缠绵绵,挥之不去,无处躲避,真有那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凄凉悲伤的氛围,让我倍感伤痛,
阵阵秋风裹着丝丝秋雨,向我的身上缠来绕去,一缕缕冰冷沿着手指,滑入我的心底,慢慢地沉淀淤积,像一池离殇,荡着无尽的涟漪。
在无情的秋风里,更有被岁月夺去生命的秋叶,在凄风苦雨中盘旋,零落,是那样的依恋不舍,是那样的徘徊不前,像我流逝的年华,缓缓地落在地上,沉入池塘,没有一丝怨恨,没有一丝呻吟,就在这无声无息中走完自己短暂的一生。
忽然一幅悲惨的画面,定格在我的眼前,几个环卫工人,举着长长的竹竿,竹竿上捆着锋利的镰刀,正在街道两旁的槐树上,纵横驰骋,挥洒自如,一片片槐树的叶子,雪花般飘落,甚至连那纤细的枝桠,也被锋利的镰刀砍断,纷纷坠落,此时我看到的似乎不在是为了清扫街道而忙碌,而是进行一场无情地杀戮,我清晰地听到环卫工人得意洋洋的淫笑,卖弄自己的主意真是高明,我也隐隐约约地听到槐树叶子凄惨地哭泣,可这幽幽的哭泣,还有谁能够听到?环卫工人像一群侵略者疯狂地清理残肢败叶,又有谁能制止?
他们把清理的落叶堆在一起,放一把大火,燃尽了他们的烦忧和劳累,落叶就在这火海中走向生命的终点。
我为落叶而伤悲,如果没有落叶,哪有春天勃勃的生命?哪有春天艳丽的花朵?哪有春天明媚的风光?哪有人们在春天里悠闲自在的幸福和惬意?如果没有落叶,哪有夏天脆生生的果实?哪有夏天凉爽的绿荫?哪有夏天绿茵千里的草原?哪有碧波荡漾似海的麦田?如果没有落叶?哪有燃烧似火的枫叶美丽了沧桑的秋天?哪有秋天里红彤彤的苹果?哪有稻田里金灿灿的水稻?哪有笑着裂开嘴露出金质的玉米?人们啊,你们憎恶落叶,为何不想想落叶曾经为你们作出巨大的付出和无畏的牺牲?你们每一样生活怎能离开落叶的奉献?你们每一缕幸福都是落叶的生命酝酿而成,你们为何不以感恩的心善待它们?就像善待自己一样,给它们谅解,给它们豁达,给它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地死去,慢慢的腐化,这么容易的事情你们却做不到,等不住,就用各种卑鄙的手段,予以讽刺,予以威胁,予以唾弃,予以强迫,予以驱赶。
此时落叶悲惨的命运,像一块巨石在我的心中激起了千层巨浪,我们每一个老年人不也是一枚落叶吗?当我们双鬓斑白时,当我们牙齿脱落时,当我们身体佝偻时,当我们双眼昏花时,当我们干不好工作时,当我们不能适应时代时,我们是不是和落叶一样,被人嫌弃,被人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被人大会小会训来训去,被人当做包袱天天想着卸掉,被人当做只占茅坑不拉屎的废物想清除掉,这样的落叶还少吗?单位上干不动的人,在城市上无人看管的老人,在农村留守的空巢老人,这些老人难道不是一些人(请注意,是一些人)眼中的落叶吗?
这些老人也曾经有过靓丽的青春,美丽的年华,耀眼的才华;也曾经非常的漂亮,非常的帅气,非常的可人;也曾经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鞠躬尽瘁;也曾经为幸福的生活挥洒过自己的如雨汗水,创造过辉煌的业绩,谱写不朽的历史。
我想质问一些年轻人,你们吃的每一口粮食难道不是我们老人做的吗?你们穿的每一件衣服难道不是我们老人缝制的吗?你们开的汽车难道不是我们老人制造的吗?就连你们手中送给情人的那一朵玫瑰花,也是我们老人栽种的,……而如今,你们嫌我们老了,看着不顺眼了,听着不顺耳了,走路挡你们道了,我想问一问一些年轻人,你们老吗?你们老吗?传说张三丰活了三百岁,终究还有死的那一刻,即使神仙下凡,也有归天的那一刻,而我们人类是凡夫俗子,怎能躲过年老死亡这一劫呢?即使在伟大的人,总逃离不了生命的归宿,这是人生的定数。
我要劝劝一些年轻的人,以真诚感恩的心,去善待我们老人,去善待自己的父母,去善待单位上的老同事,因为我们的血肉来自父母,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我们的每一天幸福来自每一个老人,伸出你们的手,施舍你们的爱,多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多关心单位上年老的同事,多照顾身边的老人,我们天天在讲和谐,在讲奉献,在讲中国梦,老有所养,难道不是和谐吗?给老人做一些服侍工作,难道不是奉献吗?老年人怡享天伦之乐,难道不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吗?
一些年轻人,你们口一张说自己是新时代的人,说自己是讲文明的人,不愿与老人为伍,可你们真正懂得文明是何含义吗?善待老人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文明人的重要标志,越是文明的人,越要善待老人,越是文明的国度,就要有善待老人的保障。
一些年轻人,凡事得有个度,有度做事不会出格;做事得有个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你们想事要想到后果,做事要留条后路,善待老人就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你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你们的孩子会看着,模仿着,学着,难道你们希望你们的孩子对待你们像你们对待我们一样残酷无情吗?我想这是你们不希望看到的吧,既然你们不希望看到这一切冤冤相报,那就从善待老人开始做起吧!
最近几日,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真的很像一枚落叶,孤守在枝头,被无情的秋风不停地吹着,想把我吹落枝头,再加上近几日天天秋雨,心情甚是凄凉,又见落叶被环卫工人清除,想到自己的窘境,只觉得自己的命运和落叶一样凄惨,于是像在梦中呓语了几句,聊表心迹。
尾声文章10:带上微笑前行
文/孟娟
学期已快进入尾声,期末复习工作照例紧张有序。
为了那几个学习后进生,我只得在下班后留下来尽我教师的职责,心中却有难言的伤痛:这些孩子讨厌我追讨他们的作业,所以离开时如梭子一样,瞬间便没了影子;更有甚者,乘我批改作业之际从后门溜走了。多次想过放弃,但良心又使我坚持了下来。
这一天起身离座时竟发现教室里还有一个学生,我奇怪地问道:“不早了,怎么还不回家呀?”“今天妈妈加班,让我在教室里等她。”“哦,那我先走了,记得离开时关灯、锁门啊!”“知道了,老师。”
走出教室时忽然听到一声“老师”,声音异常响亮和急促。我赶忙刹住,探头道:“什么事?”“忘了跟您说再见了,老师——再见!”“再见!”呵呵,我竟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回家的路上,心情一扫以往的阴霾,微风拂面顿觉心旷神怡……这一切皆因了那一声“老师——再见”。原来我的辛苦有人知晓,原来我的付出也有回报,只需那么一声问候,只需那么一个微笑。
日子还在继续,补习仍在进行,因着那个微笑,我的脸部柔和了,我的声音低缓了,我的讲解耐心了。心情可以传递,笑容可以感染,我逐渐发现我帮助的那些孩子不再逃离,他们也愿意驻足在我身旁用心倾听。或许他们的成绩并不会因我的努力而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我依然心甘情愿,因为我听到了他们离开时那一声声:老师,再见!
在我听来,简单的一句“再见”是雏鹰的一个愿望,一份决心。我愿意带上微笑以翘首遥望的姿势前行,将“微笑”和“再见”送给每一个与我擦肩而过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