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散文

请欣赏哲学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哲学散文1:存在的哲学讲些什么呢

文/薛洪文河南油田

存在的哲学,在讲些什么呢?

今天是存在的。天气是晴,方可验证,天气是阴也可验证,这些都是有区分的界标,人们背后的主观暂也不敢听信自己的取舍意见加以否决。可昨天,昨天的以前呢,肯定答案就有不确定的了,有主观的偏爱与残缺的描述。其残缺的部分,大也可以原谅,只是没有恶意的成份;而主观的偏爱是借助残缺的色泽,进行有私的吞咽与利用,这些私心的,可为恶徒害人奇术,自食而不害人尚可,可恶的是拿来毒伤他人,实乃万恶之恶。

于是乎,一个真实的事物,就有了溺亡真相的多种伪本。这些伪本的气味,大多带有磁性的鲜美,分给众人的口感,渐觉真实起来;也有,更加隐术的策划装饰,放到统一流向上,人们的视听觉,如无氧含量的麻醉气体,无觉醒症,自然了他人贩卖售出的制造耳听的真实。

其实,这些伪本的存在,自身也阐述了自己劣伪的存在。恶者好恶,昏者自迷,罪者隐罪,其道理:如拿刀的,从不向自己开刀,而且,刀口的血渍总是要冲洗掉的;杀人的,总是生法消隐罪证,埋掉死尸,逃逸法律的刑究;一方地的黑势,更是寻找腐败的权势庇护,极力营造生态化的巢穴,以同口同道的强音淹没事物真相的哭泣。

今天是真的,存在的真实。

我写下这稿的文字,是存在的,存在于脚下的,脚面上浮起的繁杂污尘的原型。渗透到培训中心的黑势力-----黑色组织,何能谈起自身的非人性残忍活动的存在呢?

如今,黑夜入室刀割衣服一事。大凡,也许,有另外多种语言的编写,至今,还没有与我讲述逻辑的存在。

中午,收视中央台频道,正播放魏征誎言,冒生命危险直言削藩弹压地方豪门强势,推进立法强法严法,打击匪性恶势力的必要性,赢得了大唐的盛世。

哲学散文2:母亲的生活哲学

文/宁江炳

在路上

女儿读幼儿园,晚上的业余活动就是堆集木,她可以堆出种种样的形状物,可是那时乡村经常停电。每当她堆得兴致勃勃时,突然停电,房间就一片黑,女儿就急切地问妈妈:“电什么时候来呀?”妈妈总是笑着回答:“不急,电就在路上了。”妈妈这善意的“哄骗”,总让女儿心里充满期待。

一次,刚上小学的女儿突然感冒发热了,妈妈把她抱在怀里,女儿急切地问妈妈:“我的病什么时候会好哦?”,妈妈笑着安慰女儿:“很快就会好,我打了电话给你爸爸,爸爸去接医生了,他们就在路上了。”听了妈妈的话,女儿安祥地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

光阴似箭,一晃女儿就大学毕业了,走上了艰辛的就业之路,连续投几次档面考失败后,女儿对能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有点失去信心了。这天,女儿又郁闷地回到家,妈妈走过来亲切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俗话说慢慢腾腾上山砍好柴,别着急,你的好工作就在路上了。”

这一瞬间,女儿忽然对这一段时间的郁闷释然了。母亲一生的处事哲学就是简单的三个字——“在路上”。美好的工作在路上,美好的日子在路上,美好的生活在路上……

幸福花儿开

这家的男人原来是开出租车的,一次发生车祸,造成车毁人伤,从此只能与残疾人坐的手推车为伴,还有一个读中学的女儿,为人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就想在街头摆个炒菜摊。

女人除了会做一手土菜,也不会什么手艺,也没有什么资金作本钱,开始有人劝她:“街上饭店、小炒店林立,你炒的那些辣椒萝卜青菜豆腐,会卖得出去?”女人受到启发,就想弄点新鲜的东西作点缀。女人会做布鞋时,喜欢在鞋面上绣花,我何不在每盘菜上也弄点花?这样不是色香味具全。弄什么既能食用又能观赏的花好呢?这时,他看到了堆在一角的萝卜,就雕萝卜花吧。

她买了一把雕花刀,开始时手笨,慢慢地就雕顺手了,一根根白萝卜红萝卜在她手下开出牡丹、百合、杜鹃、莲花等各种花朵。

就这样,女人的炒菜摊在水南街头开摊了,她每卖一盘菜就在菜盘里放上一朵小小的萝卜花,并且因菜价合理,卖的都是大众菜,来买菜的大都是工薪族、农民工、老师、学生。炒菜摊一开摊就很火爆。

女人的炒菜摊成了小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来,她把女儿送上了大学,还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又在水南街开起一家农家菜馆,生意依然火红。有人问她:“你做这个生意有什么秘诀?”女人想了想说:“我也是普通女人,做普通菜,面向普通人,就像我的萝卜花,遍地盛开,那才是幸福的花。”

生活有时避不了苦难,但生活的土壤也总是盛开幸福的花朵。

哲学散文3:四季生活中的哲学

文/可敬

美国亚利桑那的沙漠上,有个小小的加油站,一些老顾客都戏称该站的老板辛普森为“加油站的哲学家”。

这位辛普森先生的话语,对顾客的种种劝说的确富于哲理,且产生神奇的效果。有一位名叫凤子的顾客,初夏前来为汽车加油,抱怨这一带的酷热像地狱似的,简直叫人透不过气来。“的确,这儿很炎热。”辛普森友好地凝视顾客,然后脸露微笑,开始循循善诱:“先生,我要劝你别那么自寻烦恼。说这儿的夏天酷热么,那也有酷热的好处。”这位顾客慌忙烦躁地打断,追问:“这儿的夏天还能发现什么好处?这就怪了!”

辛普森先生听罢,便不慌不忙如数家珍般地列举出很多“好”来:“7月的清晨,这儿的天空就像盛开的玫瑰,一片绯红。而8月的夜空,星星看上去好似众多的流冰,漂浮在那无边无际的暗蓝色海洋之中。还有,一个人平时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游泳的快乐,而在这里——当你在华氏114度的高温下跳入水中,则仿佛跃入天池一般,其喜悦之情真是难以言表哩!”

这个加油站的一名年轻雇员听到这里,咧着嘴巴对顾客笑道:“你就领教辛普森先生的辩证法——自寻其乐吧。”

这位名叫凤子的顾客不久便开始自寻其乐了!身处骄阳似火的夏天,他赶在凉爽的清晨修整园中的玫瑰,下午同年幼的宝宝睡个午觉,晚上则在一起打槌球,并在庭院里做冰淇淋。随着夏季的到来,她和他都观赏到了沙漠日出的壮观景象。

尝到了辛普森“生活辩证法”中“甜蜜”的凤子,过了多年迁回沙漠边缘。这时的辛普森先生银发稀疏,人也消瘦,但乐观精神依旧。他的加油站盘给了别人,迁到附近干起了检修汽车的营生。当凤子站在他简朴的新居门口时,这位通脱了生活哲理的老人又充满激情地向老顾客诉说:“我们种了3棵桃树,树枝上结满了果实,在卧室的窗外——你瞧,蜂鸟在那儿搭筑窝巢。你想不到吧,一只可爱的小鸟还没有我的手指头大,看上去活像个讨人喜欢的小企鹅呢!”当凤子向他告别,老人又一次挥手喊道:“去分享大自然的乐趣吧!”

瞧吧,哲学一点儿也不神秘,也并非高不可攀。其实,生活里到处有哲学,到处有懂辩证法的人,就像这个加油站的哲学家辛普森一样。

由于懂得生活的辩证法,辛普森先生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下自寻其乐,也能启发别人智慧地生活下去。

也许有读者会问:一个普通的加油站的老头儿能称为“哲学家”么?依笔者的理解,谁懂得辩证法谁就是哲学家。

德国伟大作家歌德有句名言:“诗是成熟的自然,哲学是成熟的理性。”哲学智慧一旦成为生存智慧的“统帅”,给予人生的则是一个整个的世界(金马语)。

哲学散文4:总有一盏灯叫哲学

文/何郁

总也忘不了在乡下教书的那几年。鄂东南丘陵深处,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中学,远离乡镇,甚至远离村庄,天黑后,死一般寂静。远处不时有一两声狗吠传来,使学校愈发显得寂静。这个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拿出一本书,静静地读起来,一灯如豆,黑暗像游魂,在四处游荡,偶有山风吹过,夜就一下子黑透了。

那时候,我正琢磨着报考古代哲学的研究生。

那是一种空前的孤寂!19岁时,我母亲和奶奶去世,24岁时,父亲又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这个世界上。我该依靠什么才能存活下来?幸好有书,有诗歌,有禅宗,而中国古代哲学又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领域。当时我“毅然预定了全年”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研究》(是这个名吗?有点记不住了),每一本新刊到手,都读得如痴如醉。奇怪,手头上居然还有一本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只有一本,封底都已经脱落了,也经常拿出来拜读。不知为什么,那时候特别迷恋中国古代哲学,或许只有在那里,才有一个寄托吧;也或许那时正是人生最迷茫的时候,需要哲学的安抚。阅读哲学,是不是在冥冥中企盼哲学这盏灯的照引?是啊,青年人一旦遭遇不幸,总希望上帝伸出一只手来拉一拉自己。

当然,也可能跟我天性喜欢哲学有关系。上大学时经常逃课,但政治系的课——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我一节课也没落下,而且总是想办法坐在前排。现在想想,也真有趣,那时候读得最多的书,竟然一是弗洛伊德,一是尼采,一是萨特,一是禅宗,而中外文学名着实在是读得不太够。后来参加工作了,仍然很喜欢哲学,特别是禅宗和庄子。大约是在2004年,由读庄子又开始喜欢读先秦诸子,然后顺流而下,沉浸在中国古代哲学这条静水深流的河流之中。仔细想想,在我人生的大坎处,总有哲学相伴,或许真的是一种缘分;靠着哲学这盏灯的照引,我才慢慢抬起头,看清前行的路。现如今,打开书柜,竟发现文学书和哲学书几乎各占一半,他们相安无事,日夜晤对。

为什么要读哲学?这问题似乎很难回答,但似乎又必须回答。记得我上中学时,政治老师讲过,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总要问一问,这世界到底是什么?人们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我们与这个世界有什么联系,又该有怎样的联系?亲爱的朋友,你不知道,当我在一个深夜读到朱熹说,世界总是一个理,“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我是多么激动。我想,朱熹之所以能成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学者和老师,是不是在于他对客观万物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解和认知呢?如果一个人能发现这个世界与自己的意义,内心不是一下子就强大起来了吗?剩下的就是做功夫,去探索这个“理”啊。在《朱子语类》中还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是啊,一个饮食,怎样区分“天理”和“人欲”呢,这是在考问朱熹!朱熹回答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回答得多好!当然从生活和生命的角度来讲,要求美味也不算过分,吃好点,穿好点,本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过分贪欲呢,如果没有节制呢?或许就很可怕!《项链》中的马蒂尔德不就是存有非分之想,终于导致一场悲剧吗?现在的社会人心浮躁,贪腐横行,难道与过分追求“人欲”没有关系吗?是不是往往在这时,我们总是忘记了天地之间还有一个“天理”在!想到这儿,我们是不是觉得朱熹曾秉承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有几分道理?至少他是对人们贪欲的一个警告!原来哲学也不远,也不陌生,就在我们身边,就在这些哲人的言辞里;哲学总在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我们与世界有怎样的联系。

北大钱理群先生说,一个人要打好精神的底子,至少需要阅读五本书,《论语》《庄子》《红楼梦》,“唐诗”和鲁迅。前两者都是哲学着作,后两者虽然是文学,但也是哲学。其实唐诗里也有哲学,它有大唐的生命哲学、历史哲学和生活哲学。钱先生告诉我们,阅读哲学与一个人打好精神的底子关系十分密切。既如此,我们还犹豫什么呢?从今天起,就读哲学着作吧,从孔子读起,从老子读起。

作为老师需要读哲学,尤其是文科老师,因为我们需要用哲学打底子。一个缺少哲学根基的老师终归是轻飘飘的。作为中学生、青少年,甚至是小学生,也需要读哲学,尤其是读中国古代哲学。所谓打好精神的底子,也就是要烙上中华民族的印记,而这个印记有多半又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支撑的。所以阅读中国古代哲学十分重要!读哲学,又最好与读人相结合。有人说,文学即人学,其实哲学也是人学。一种哲学背后总站着一个哲学家,甚至一排哲学家,而这些哲学家又都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你要学习砥砺而行,那就读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要学习诗意地栖居,那就读庄子,抟扶摇而上九霄去;你对军事有兴趣,那就读孙武,“兵者诡道也”;你想做一个洒脱智慧的人,那就读王阳明,见花开花落,悟人世浮沉……总之,你要读,读哲学,读中国古代哲学。

人生或短或长,总有许多灯盏在照路,那其中,必有一盏叫哲学,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开悟……

哲学散文5:衣橱里的哲学

文/李静

冬季,某日,同事去我房间,看着挂了一长排的衣服感慨:“这么多衣服啊!哪天我去把它们拍卖了,肯定卖不少钱!”对于这样的玩笑话,我当然只需报以轻轻一笑即可。倒是她后面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不过,多数是黑色或是咖啡色的,鲜艳的颜色没有哈。”我抬头,真的,几十件长长短短,薄薄厚厚的衣服,一看过去都差不多一个色系,唯一一件鲜红的皮夹克,也只能从黑色、咖啡色或是灰色中挤出一支袖子来。而我的印象中,这件衣服买回来两年多,总共也不过穿了两三次。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是我没有买过那些鲜艳颜色吗?不是的。不过是多年的穿着习惯和欣赏水平积淀的结果罢了。

已经记不得什么时候了,买来一件黄花红底的衬衫,面料是纯棉的那种,样式也十分好看,尖尖的领子下是菱形的领口,流线型的收腰,将身材很好地勾勒出来。打心眼里我是喜欢这件衣服的。可是,一穿上这件衣服,整个人脸色蜡黄,像久病初愈的妇人。几次尝试下来,我失去了信心,它也就落得了垫在箱底的结局,虽然至今没舍得扔掉。也还记得某年暑期,在一家颇有民族气息的店里购得一件颇有民族气息的长裙:红底,大花,吊带,过脚踝,六条巴掌宽的咖啡色流苏均匀地分布在裙摆上,脚蹬复古凉鞋,头戴硕大桃红遮阳帽,实在是很拉风的装束。可是,就是这样一件火辣性感的衣服,也逃不过常年躲进衣橱的命运——只因它不符合我所谓教师的身份,它只有在我短暂的暑假里,且是在遥远的旅途上,才出来装点我的门面。

你看,一方面, 肤色、职业、季节等,决定了我们的择色标准,另一方面,自己的喜好和别人的眼光,同样影响着我们的决定。直到某一天,你不知不觉地、不由自主地趋向了某一种色系。比如我,黑色,咖啡色,灰色。

由此,我想到吃饭。喜荤还是喜素,好酸还是好辣,偏清淡还是偏油腻,不也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移吗?而这种形成与偏移,不也是因了地理位置、个人体质、家人或团队口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吗?

那么交往呢?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当我们刚开始懂得人情世故的时候,我们多希望所有的人能喜欢我,而我也能喜欢所有的人啊!可是,当你绞尽脑汁,穷极一生,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左右逢源,到头来仍然悲哀地发现:你难免会不被人看上眼;而有的人,你是真的不喜欢。这个时候,你会感叹唏嘘“人情淡薄,世态炎凉”吗?如果我说,偶尔为之可以,长此以往不必,你会不会认为我过于矫情和冷漠?看看你的周遭,无论你事业上春风得意,还是生活上磕磕绊绊,你的身边,不总是有一两个可以信任的朋友相伴左右吗?有的,已经成为你终身的财富。你也会惊奇地发现:你们在态度、价值观、生活方式、个人喜好上,有很多惊人的相似。这些,又岂止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够形成的?事实上,在你理直气壮地允许自己不喜欢别人的同时,你也必须默许别人不喜欢你——无论你有多么的心不甘情不愿!只是,希望依然还是要保持一种风度,那就是对彼此足够的尊重。

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我没有选择的颜色,我不合口的饭菜,我不待见的人,不等于不好,不等于没人喜欢。且看那色彩斑斓的世界,且看那五味杂陈的菜肴,且看那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原来, 一切都处于一种混乱的和谐之中;而终究某一天,你会把所喜所好作为自己的选择而不再迷茫。

想到这里,我心释然。

哲学散文6:茶香中的哲学——尘归尘,土归土

文/若木

茶,被誉为最健康的天然饮品历来倍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闲暇之余,泡上一壶茶,或浓或淡,或三两品论,或独自品味,静动皆宜,乐在其中。

有朋友甚好茶,每到一地必跑茶叶店铺,哥们几个每每也叫其代捎些回来。朋友好茶,喝久了也悟出了点东西来,嘴里常挂着这么一句:人生如茶啊!听起来颇为感慨。问其原因,笑而不答,只是手一招,道:"来,喝茶。"闻之禅意十足,看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茶生长于田间山头,集风霜雨露,天地精华于一身,采其嫩叶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而制成不同品种的茶叶。泡上一杯茶,任那茶叶在热水中不停地翻滚,然后慢慢地沉降下来,最后静静的停卧于杯底。这时拿起杯子轻轻地呷上一口,使其在嘴里停留片刻,然后再慢慢地让其穿过喉咙,最后滑入肠胃。这时茶水已尽,清香尚存,再喝上两口,倍感甘淳,细加品尝,回味无穷。

当清茶在喉之时,我们有谁会想到之前茶叶饱受的日晒雨淋之苦与在锅中的煎炒之痛,末了还要在热水中滚烫一番。为了让人们喝到其全部精华,茶叶可谓是付出了莫大的牺牲。想想,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我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之前不都经历过艰苦的摸爬滚打吗?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总得从跌倒中体会飞奔的快感。

茶叶冲了几次,味道已渐淡去,于是倒掉少许再换些新的,用水一泡,清香飘溢,再现生机。忽而想到,人生在世,难免消沉低落,这时就要不失时机地增添些活力因素,让人生不断激情四射。

当我把茶叶倒到花盆时,那位好茶之友刚好到来,遂指其问曰:"此茶与人生何干?"我以为他会说什么上一辈养育下一辈,或是人到死都体现其价值之类的话语,哪想他竟抛来一句:"尘归尘,土归土。"闻之大惑,欲再问,朋友又是那句老话:"来,喝茶。"

我参详良久,亦不甚明了。也许天地万物到头来都逃不了一死吧,人亦是如此,死而化泥,一切归于虚无。想想也是,自然规律的事又何必太在意呢,来得自如,去得洒脱。

闲暇之余泡上一壶茶,养养身心,品品人生。

哲学散文7:我有一个梦想

文/幸运的贝壳

美是一种哲学,欣赏是一种美德。

爱是一种成全,幸福是一种完满。

对于生活,外婆说过,一切都要有奔头,生活才有滋有味。从小,没有特别的爱好,也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是很喜欢读书,记得小学里,老师常常那我的习作来读。

等到大了以后,读到林清玄先生的作品,有一位监狱里的犯人,他对于生活没有信心,于是他很懊恼,有一天,他看到了一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最后改邪归正,痛改前非,重新拾起做人的勇气与希望。从那以后,觉得文学的力量特别的强大,如果有一天,我也希望可以像他一样,好好地做好一件事,好好地影响一片人,一群人。

自己也特别喜欢传统文化,同时,也很喜欢佛学。希望有一天可以将国学,文学与佛学结合起来,那么,一定让人很惊艳,最后,也一定有好多的读者朋友喜欢。

文昌喜欢把家人写在我的作品里,自己最希望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分享我的欢乐。

在我的生命里,有三个不可等待,第一个是亲情,第二是梦想,第三是爱情。我的梦想就是竭尽所能让我爱的人与爱我的人快乐与开心。

生命悠悠长河里,获得大自在大欢喜。

想到自己要出书了, 特别的幸福。我打电话给我的家人与朋友,还有未来的她,虽然不知道她现在在哪里,但是,心里很相信,心里默默地许愿,等到我写作到第七本书时,许愿愿望可以实现。

六月二十四号,荷花的生日,也是文昌的生日。记得曹总给我讲起过,文昌很有才华,高产与多产,我们可以合起来创作一本书。当时,感到很惊讶,当然也很惊喜,心里只是有点心动,但是始终没有去多多地探翔。直到我的生日的前一天,爸爸妈妈打电话过来,祝我生日快乐时,我想我有24岁了,应该做点给他们,让他们开心开心。自己没有做到很多,自己那时也是特别的内疚,对不起爸妈,他们对我很包容很民主,一直为我操心,于是就晚上打电话给曹总,曹总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希望有了出口,梦想有了翅膀。

记得小时候,小学五六年级,爸爸在外地工作,在工地上一天天很辛苦,然后,正好那时是夏天,我们也刚学过书信写作,妈妈就让我给爸爸写一篇书信,然后,由大舅捎给爸爸。最后,爸爸收到了文章,那一天,他和工友们一起下班休息,老爸就读起来书信,工友们一拥而上,一起在那里听着我的书信,记得,爸爸说当时他们特别的认真仔细地听着,而我们读完后眼睛都湿润了。他们一起夸我,也夸爸爸。在我心里,一直暖暖的,很舒心。爸爸还买了书给我。村里,也是很喜欢练习书法,临摹字帖。记得英雄墨水,记得那段时光。村里写春联,很快乐。

我想成为一名作家,让爸爸妈妈开心。

哲学散文8:父亲的井水哲学

文/杭东

小张大学毕业了,他被调到靠山村当村主任助理。靠山村是个穷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小张感到信心不足,就谎称家里有事,回了老家。

正是初秋干旱时节,小张回家时,看见父亲正在村边的地里浇水。父亲老远就看见小张哭丧着脸走来,知道他遇上难题了。

等小张走近身边,父亲就一边浇地,一边探听小张的心事。

听了小张回家的原因,父亲微笑着说:“你为什么就不敢尝试呢?”

小张望着父亲,说:“我怕没那个本事。”

父亲的脸色沉重起来,他叹了一口气,对小张说起了自己的往事——

父亲说,我年轻时家里很穷,你爷爷、奶奶身体都不好。我娶你娘的时候,心里也很害怕。但是,我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去了,结果你娘被我的勇气征服了。

后来,你考上了中学,家里实在太穷,我又怕没钱供你上学,差一点要你回家辍学干活。但我和你娘硬是早起晚归坚持着,终于供你读完了大学。

小张啊,你看看,现在咱家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也参加工作了,咱家房子翻盖了,你爷爷、奶奶还拿上了国家的农保金,日子是越过越甜了……这么多年,这么多难事,咱们不是挺过来了吗?

父亲看了小张一眼,他用手指着地边上的那口井,说:“你看这口井,周围四百亩的田地,全靠这口井里的水浇地灌溉。这口井是1982年打的,三十年了,抽出了多少水。你想想,这口井它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水,如果把这三十年抽的水全部集中起来,这口井哪里装得下呢?恐怕这周围四百亩田地全都被井水淹没了吧!”

父亲意味深长地说,只要拥有自信,你才能拥有未来。我觉得,这人就是被难事撑大的,这本事也是被难事难大的。

父亲的井水哲学,终于让小张豁然开朗,他背上行囊,报到去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