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的文章

请欣赏大哥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大哥的文章1:我大哥的奋斗史

文/云影

大哥是我大伯的儿子,五十年代生人,在我们这一辈中排行老大。大伯和大伯母因病去世得早,留下一双儿女,也就是我的叔伯大姐和大哥,自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我的父母亲年轻时就参加了工作成为公家的人,人常年在外面,老家的事情自然顾及不到太多,但大姐、大哥的婚事还是由他们协助爷爷操办完毕。大哥自结婚成家以后,完成了从一个懵懂的年轻人到一个小家庭的一家之主的转变,他个人的奋斗史才算正式拉开了序幕。

大哥没结婚以前,父亲在县城里给他找了一份在建筑公司做泥瓦工的活儿,后来单位把这部分人按照亦工亦农的身份招录下来,也算是有了工人的身份。这个身份给找大哥对象带来了不少好处,在爷爷和父亲的张罗下,大哥很快就找到了长得像花儿一样的媳妇,然后就是把老宅子的南屋进行拆旧建新,把我的如花儿的嫂子娶进了门。在70年代的时候,一个农村年轻人结婚成家,能有自己的新房子住是很让人羡慕的事,大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觉得很满足。如果不是爷爷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大哥的生活轨迹也许会跟大多数城里人一样,等站稳脚跟之后,也许会在城里买房,随后让孩子们在城里上学、就业。然而,就在他们成家后没几年,爷爷得了一种很难治愈的病,这个时候,仅靠奶奶和嫂子的一日三餐伺候已远远不够了,他的身边还需要有人时时照应,这是一位病弱老人的基本需求。我的父亲无奈之下,就召集全家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参加的人有我的父母、大哥夫妇、尚在上学的家兄和七岁的我,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参加会议。一家人讨论了爷爷的病情,说了爷爷需要照顾的现实情况,其实基本上都是父亲一个人在发言。最后父亲对我们兄弟仨说:“你们的爷爷年纪大了,又得了这个病,需要治疗和休养。如果需要住院治疗和用药,我和你们娘会安排好,这个不用你们弟兄操心。但谁来照顾你们的爷爷呢?思来想去,还是想着让老大回来,一是户口还在村里,二是新房子也是盖在同一个宅院的家里,照顾起来比较方便。”大哥和嫂子都是懂得感恩的人,二话不说就服从了父亲的决定。随后,大哥便辞掉了亦工亦农的工作,在回到家乡务农的同时,承担起照顾爷爷的重任。老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到了我爷爷这里,却成了久病床前有贤孙。几年后,爷爷在晚辈们照顾有加中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毫无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爷爷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陪伴他最多的人里也有我的大哥。

大哥大嫂婚后的几年,除了耕田种庄稼之外,跟其他农户一样,还养上了猪、羊、鸡、鸭以及看家的狗,日子在平平淡淡中渐次展开。随着一双儿女的长大,哥嫂忙碌的身影愈加多了起来,不是在忙着侍弄庄稼,就是在家里喂养家畜家禽,纵使这样,也依然摆脱不了手头上的拮据,生活过得很窘迫。哥嫂的孩子,老大是个女儿,按农村的习俗早早就嫁人了,老二是个男孩,到了快该成家的年纪时,他们一家仍住在早年爷爷主持翻盖的南屋里,于是给孩子盖三间坐北朝南的堂屋就成了哥嫂心中最大的事情。大哥重拾搁置多年的泥水匠的手艺,从一砖一瓦开始做起,利用所有的农闲时间,自己和泥、打坯、烧砖,铆足了劲储备建房材料。大哥说:“咱农村人最不缺的就是力气,只要好好干,这房子就一定能盖起来。”用汗水和泥,用热情投入,几番寒来暑往,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前后两、三年的积累、储备、施工,终于把三间平房盖好了。哥嫂满心的欣喜,心里想着,盖好了房,就可以为孩子娶上媳妇,然后就可以抱着孙子过美滋滋的日子了。这样一想,每天就有了使不完的劲儿,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国家改革开放后,大哥看着乡邻乡亲好多年轻人走出去打工,回来时带着钞票回来时的高兴劲儿,就萌生了也外出打工的念头。有一天,我正在县城的单位里上班,他来找我说:“弟,我准备去深圳一段时间,人家说那里的钱好挣,我想去试试,需要从你这里赞助些路费。”我爽快给了他,并嘱咐他在外一切小心,不行就回来,万不可累坏了身子。再次见到大哥,是一年之后了,他风尘仆仆地从深圳回来,人消瘦了许多,但精神得很。他说在外面确实有很多机会赚钱,就是自己文化底子薄,只能找些力气活儿或做些小买卖,没事做的时候就光说花钱了。就这样,大哥出去感受了一把时代的浪潮,又带着务实与清醒的理念重回家乡。

记得那是一个清明节,我们三兄弟与家人一起在老家家族墓地为逝去的亲人扫墓。按以往习惯,扫墓祭祀完毕一定是要再回老宅儿老屋聚一聚的,同时也是为了看望大哥大嫂一家人,在一起聊一聊。大哥盖的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中间留一间过道,过道里停放着一辆摩托三轮,后面带着很大的车厢那种。车厢里放着煤炉子,炉子上放着大大的铁锅,还有炸油条用的一应俱全的其它家伙什物,显然这是一个移动的炸油馍摊。我向大哥投去敬佩的目光,并细细端详他的外貌,看着这样一个自幼熟知的亲人,心里想,大哥身上除了被岁月侵蚀的沧桑容颜之外,他的内心又该有多么坚韧和乐观啊。老哥儿几个就这个移动油馍摊聊了起来。原来大哥在尝试了多种增加收入的方法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他操作经营的项目,就是在三乡五里走村串户现炸现卖油条。当时,村里好多人都有这个念头,但都没有去实施,除了因为这生意利润小、累人之外,做起来会弄得全身上下哪里都是油渍,褂子穿得就像一件刚上了油的皮衣,油光发亮。这些困难,都被大哥用热情和勤快逐个征服。由于大哥的买卖公平、老少无欺,炸出的油条圆润饱满味道喷儿香,很快,大哥的油条车在四周的乡村中名声鹊起,几天吃不到大哥炸的油条就想得慌。

在大哥的精心操持下,这个在农村再普通不过的家庭终于驶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轨道。如今,大哥的孙女在当教师的爸爸妈妈精心培育和自己的努力下,中招考试的成绩在全县考生中排在前100名之内,选一个好的高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大嫂的一句话说出了一家人最深的感受:“现在天天都过得可得劲,事事顺心,这想起来呀,心里都会一股一股的暗高兴。”

大哥的文章2:茶花树

文/一羽红轮

这次回家,就住在大哥的家里。大哥的精神颇佳,但他活动的范围极其有限。一张矮沙发椅摆在门前,大哥就常常坐在上面晒太阳。

门前左边的花坛边摆着一钵茶花,一朵水红的茶花展露在墨绿的叶片上,野外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但在大哥的院子里,在这朵茶花的容颜里,我们依然享受到了盎然的春意。本来有两钵茶花,三年前的早春,两钵茶花同时都结出了花蕾。一天,寒波带着静秋到大哥家来玩,趁人不备的时候,静秋掐下一钵茶花树上的四五朵花蕾,而且还极其大意地把花蕾丢弃在花钵旁,这让爱花心切的大哥大嫂大发了雷霆。

可是,往往有事出不意的时候,两三年后,那棵受到摧残的茶花树竟活了下来,而另一棵却死掉了。

“说起来,还应该多谢静秋了。”大哥笑着说。望着大哥,我默默无语,但眼前仍浮现出当日他的盛怒。一棵茶花树的死活,可能有许多原因,这棵茶花树能够幸存,可能也是一种巧合。也许大哥在为当初的失态后悔?不管怎样,我觉得,经历了一番世事变迁之后,大哥易躁易怒的脾气转向了平和。

大哥家里还多了一只猫。大哥以从未有过的耐心喂养着这只猫。大哥以前没有养过一只小动物,他似乎不喜欢小动物。然而这只猫却极受大哥的宠爱,他常常把猫抱在胸前,抚摸着这只猫身上光滑的毛。吃饭前,他总是先给猫夹上食物。睡觉时,他也说:“猫哪里去了?回来没有?”我回去的第五天,猫忽然失踪了,直到第三天,大嫂从一间放谷的仓库里抱回饿得半死的猫,被弄得寝食不安的大哥这才定下神来。因为几天来,大哥总口口声声说,他听见了猫叫,时而在屋前,时而在房后。猫,在大哥的时光中,成了令他魂牵梦萦的东西。

这次回去,我特地把寒波也带回了老家,为的就是让他看看我们的家乡,看看他的大爸。近二十天的时间,我们一直住在大哥家,大哥对这个孩子的喜爱溢于言表。我让寒波陪伴着大哥,这个孩子的莽撞和一些别出心裁的举动,常常让大哥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大哥的文章3:好好活着也是一种孝心

文/曾凡洪

大哥是有名的胆大,干什么事都是凭一时冲动,爸总是骂他大脑里缺一根弦。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看见小偷扒钱,他大吼一声冲上前扭住小偷的手,小偷的两个同伙拔出匕首冲他扑上来,大哥寡不敌众大腿上挨了一刀。亏得司机和众人帮忙,最终将小偷制伏。爸语重心长地说,凡事都要三思而行,抓小偷有很多种方法,你这是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危险的方法,如果众人不帮忙,你就小命不保了!

大哥当时唯唯诺诺,可是一离开爸的视线,就什么都不记得了,照样该冲的则冲,该吼的则吼,大嫂拿他也没有辙。

前不久,二哥得了急病,去世了,大哥伤心欲绝,还得忍痛安慰年近七十的老父。

有一次我和大哥去邻县看望姑姑,大哥开车,我坐副驾驶座上。大哥车一路开得很稳,我很纳闷——这可不是他的风格,他以前特别喜欢在高速路上飙车的。我嫌他开得太慢,叫他加速,他却笑笑,仍然按照他的速度开。

下了车,我嘲笑大哥,你这是怎么了,原来的虎劲哪去了?

大哥突然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小妹,我这都是为了爸。”

我一愣,这与爸有什么关系?

大哥感叹地说,自从二哥去世后,爸动不动就打电话给他,叮嘱他要注意安全。大哥忽然就懂了,爸“走”了一个孩子,怕其他的孩子有个什么闪失。“既然爸总是牵挂我们的安危,那我们就凡事当心点,好好活着,让爸也活得放心。”大哥说,给老人尽孝心,不仅仅是给他丰盛的物质,也不仅仅是膝前陪伴,好好活着,让老人放心,其实也是一种尽孝的方式。

大哥对我说:“小妹,你也要时时注意安全,别总是假小子一样毛毛糙糙的。”

我问,如果再碰上小偷,你会怎么办?

他笑着说,爸说得对,抓小偷有很多种方法,我会换种方式。

我看着大哥的背影,心里充满欣慰!

大哥的文章4:别样大哥

文/潇湘游子

父母生下四个子女,大哥排行老二,是长子。他个子中等,骨架不大,留着平头,眉眼俊朗,鼻梁高耸,笑起来有如春风和善。他是“70后”汉子,翻开他的人生履历,他鲜为人知的故事便会浮现眼前。

苦读成才

听妈妈说: 大哥从小就喜欢读书,还在小学时,每当开学领到新书后,他就把家里仅有的几张报纸剪齐,包好新书,而后一本接一本地翻看。因为老师看到他好学,他那时就当上了班干部。

大哥属于早熟型男生,初中时就有着英雄崇拜情结。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大街小巷却摆满了小人书书摊。每逢寒暑假,只要兜里有了一元钱,他就去小镇街上溜达,不是去买冰棍,而是去买小人书。到了书摊前,他挑的尽是英雄传奇,什么《薛丁山征西》,什么《穆桂英挂帅》,什么《岳飞抗金》呀……回到家里,躲进里屋,他就一头扎进小人书里,看得津津有味。每次看完一本,他就藏在书桌抽屉里。有一回,我乘他不在,偷偷地翻出一本《岳飞抗金》,当看到岳飞大败金兀术时,我不禁对岳元帅肃然起敬。

在学生时代,读小人书只是大哥的课余爱好,他读的更多的是课本和参考书。记得高中时他学习刻苦,每天早晨六点钟骑着大“二八”自行车去城里上学,夜晚九点钟沿着乡下机耕道摸黑骑回家里。洗漱完了,他还要挑灯夜战,看书写作业到十一点半。更记得那个冬天早晨,大雨滂沱,因为个子小,他在上学路上不小心,连人带车摔到泥水坑里,弄得一裤子是泥水,冷得浑身打哆嗦。无奈,他只好回家换衣服,妈妈连忙拿来衣服让他换上,紧接着他就咬牙登上自行车奔往学校。

古人说:“天道酬勤。”那一年,高考传来捷报: 大哥考取了省内一所高校——江西樟树农校,“鲤鱼跳龙门”,他吃上居民粮。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家乡的乡政府,当上乡镇干部,让村里父老羡慕不已。

亦兄亦友

我和大哥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读书,可谓“惺惺相惜”。

参加工作以来,大哥依然坚持读书。不管工作忙不忙,无论寒冬酷暑,他每天坚持看十页书。天长日久,他读的书就由薄到厚,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自然而然,他的见识也就日渐宽广。记得他说过:“既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在工作生活中,他也是这样做的。父母眼里,他是一个孝子;朋友眼里,他是一个热心肠;同事眼里,他是一个工作狂。

从小到大,我受大哥影响颇深。他身上有着一种读书人的特有气质——有涵养,耳濡目染之下,我身上也留下一个烙印——书卷气。这种书卷气流淌在我的人生长河里,经久不息,就连我的学生也说:“老师,您就像一个古代雅士。”的确,我爱读书,在卧室墙上还贴着一幅自题对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我读书多,许多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因为我读书多,亲人朋友喜欢我的文章。

当下人心浮躁,人们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在一次跟大哥聊天中,他却笑着对我说:“无论世事怎样变化,读书都会让你保持清醒。”我听后默记于心。

这样的大哥,岂不是亦师亦友吗?

长兄如父

俗话说:“长兄如父。”这句话恰是大哥的真实写照。

爸爸去世近两年,留下妈妈孤零零的。有句老话说: 人一老了,就怕孤单。的确,这话不假。对于妈妈这样没老伴的,孤独如影随形。为此,每逢周末大哥都从城里驱车10华里,赶回乡下老家探望妈妈,生怕老人家孤独无依。妈妈怕冷,他就带来一个电热水包;妈妈没米,他就扛来一包香米;妈妈没冬衣,他就捎来一件漂亮棉袄。大哥的细心照料打开了妈妈孤独的心扉,让她的晚年多了丝丝慰藉。

常言道:“兄弟如手足。”我们家兄弟三个中,大哥是懂事最早的,就连一向不好夸人的大姐都对他不时赞许。小时候家境贫寒,三兄弟挤在一张床上睡觉,一起抓蚂蚱捕蝉,一起在野地里烤红薯吃,一起在烈日下割稻子,相依为命,这让他深谙手足情珍贵。而今,他事业有成,经济较为宽裕,但他从不显摆,很有担当。

二哥当工人,手头较紧。逢年过节一家人在饭馆里吃团圆饭,大哥总是抢着买单,唯恐二哥多花钱。

我这个小弟在他乡当老师,在外奋斗。前年国庆节,因为疫情我没回家乡,待在湖南新屋里。过了几天,我收到了一份快递包裹,仔细一看,原来是大哥给我寄来了一套李宁运动服,让我喜出望外。拆开包裹后,我把新衣服洗干净,放在大太阳下晒干。第二天早上,新衣服晾干了,我立马就穿上,在镜子前左看右看,咦!这衣服还挺合身,红蓝色也时尚。于是,我拨通大哥电话,朗声笑道:“老哥,你老远寄来的运动衣我收到了,穿在身上很好看,要多少钱?”电话那头,他说:“不多,网购的,就380块。”我说:“我用微信转账给你钱。”他谢绝道:“不用!你还没讨老婆呢,人靠衣装,要穿好来,这套运动服送给你。”我一时盛情难却。不过,我是个大人,后来我回到家乡,还是把钱塞给了他,尽管他有点不愿意。

光阴荏苒,大哥历尽岁月洗礼,尝遍人生甘苦,换来今日成就,他的前半生就是一部有声有色的故事书,令我艳羡。

拥有这个别样的大哥,此生足矣!

写于 2022年元月18日

大哥的文章5:大哥

文/农民之子

大哥是一个纯碎的农民,现在快六十岁了,侄儿和侄女都已经结婚了,而且都有了孩子了,大哥生了一男一女,大哥和大嫂是相亲结婚的,是属于那种父母之命的婚姻,因为那个时候的农村基本上都是这样,恋爱结婚的基本上是另类,是属于城里人的观点;所以在农村如果出现这样的事情,那就太有传播的意义了,甚至成了生活贫乏的农民的饭后的谈资;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

大哥出生在五十年代末期,所以经历了大饥荒的年代,那个时候为了大哥吃饱,听父母说,经常是父亲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大哥和大姐吃,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的家庭和全国所有的家庭一样,都过着饥寒的生活,大炼钢铁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不是我去考证的事情了,但是很多人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吃观音土这是事实;这观音土是白色的,吃可以吃下去,但是拉不出来,其次就是吃谷糠,原先的谷糠其实就是谷子的壳,那是根本无法下咽的,但是为了活命,很多人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吃了;如果是现在的辗米机辗出来的,可能还是可以吃下去的,所以过往的日子真的是不堪回首。

大哥也和大姐一样没有读过书,倒不是不给他读书,最后大哥的儿子也和他自己一样,最终只读了半吊子书,因为大哥的儿子初中都没有毕业,可是大哥就是一个不愿意进学校们的人,看起来去上学了,据父母说,天天逃课,光读一年级,就读了好几年,最后发展到逃课逃到我外婆家去了,我外婆竟然把他藏起来,所以最后也没有办法,走上社会了。为了大哥父母可谓是煞费苦心,最早的时候大概是十四岁的时候,送他去学打铁,可是没有学到三个月跑回家了,然后又叫他去学做衣服,可是没有坐够三个月板凳,又回家了,然后又安排他去学泥水工,最后好像是学了一个半拉吊子的手艺,算是有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手艺,其实他做的更多的还是和我父亲去锯木板,这是他唯一可以称道的手艺。

大哥也是十几岁开始在生产队里面干活,也开始为了这个家和父母大姐一起去攒工分,也开始分担父母的责任,所以那个时候家境有一点点的好转,因为有四个人攒工分,粮食也就不那么紧张了,基本上可以吃个饱饭了。但是日子也还是比较紧吧的,在农忙之余,大哥也学会了打渔,所以有时候父亲和大哥一个人一张渔网,到村子前面的河里去打渔,这样家庭的开支,也就开始有了点结余,那个时候,母亲就开始筹划建房子的事宜了。我家建房子,母亲家里的人是帮了大忙的,那个时候要买好一点的烟,都得开后门,因为那个时候什么物质都很紧缺,所以最后找到我大舅帮忙,弄了几条烟,那个时候能开到后门,那也是一种本事,证明你家里有可以开到后门的关系呀。

大哥是改革开放后结婚的,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家除了有一个可以栖身的地方,依旧一无所有,那个时候,有很多家庭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变化最大的还是在社会上游手好闲的那一批人,这些人是农村最早富起来的。大哥结婚后不久就分开单过了,当然我们不怪他,因为毕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那个时候还在读书,两个弟弟还在读小学,所以也是没有办法的。我家的环境变化应该是从87年开始有所好转,因为那个时候我去深圳打工了,攒钱虽然不多,但是基本上可以解决家里的基本开支,还有结余。

大哥如今年龄大了,前几年搞基建的时候摔了一跤,耳朵的听力在降低,前年在福建搞建筑,好像有摔了一跤,最后虽然没有落下什么大病,但是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大哥这一辈子是一个农民,但是大哥有点好强,又有一点倔,和人吵架的话,动不动要拳头解决问题,为此使我们经常为他担心,现在年龄大了,脾气也改了好多,所以我们也不用为他但太多的心,毕竟是做爷爷的人了,大哥的儿子生了一对双胞胎,两个男孩,现在也有九岁了,可是大哥依然在做建筑,在工地上干泥水活,听说现在的收入还可以,每一个天也有将近两百元,家庭有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儿子儿媳都在外面打工,所以生活水平还是可以,当然谈不上富裕,和成千上万的中国老百姓一样,孩子只能在外面打工,来维系家庭的开支。

大哥如今不再外出讨生活了,主要还是在家里平常给建房子的人家做做工,收入也可以解决家庭的日常开支,但是大哥毕竟年龄大了,我想再有个几年,他也最多只能在家里干干农活了,其实我们不是都这样吗?农民工其实是最无趣的一个群体,孩子不能教育,老人不能孝敬,这种农民工的生活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改变,这大概只有天知道了。

大哥的文章6:最鲜美的鱼汤

大哥3岁那年双目失明。从大哥看不到光明的那天起,父亲便带着大哥四处求医。大哥的眼睛复明无望。父亲就开始为他的未来操心,努力教会大哥自己缝被、烧饭、穿针引线,还让大哥学得一身好水性。

几年前,父亲患了食道癌。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亲毅然放弃治疗,硬逼着大哥去学按摩,并用治病的钱给大哥开了一家按摩诊所。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有一次他无意中说到想喝鳜鱼汤。由于鳜鱼比较稀少,且常隐身于石缝问,难以捕捉,所以市场上很难买到。在四处搜寻未果的情况下,大哥决定徒手捕鱼。在那烈日炎炎的盛夏,大哥摸索于家乡的几条小河间。鳜鱼背上有锋利如刀的刺,常常将大哥的手掌刺得鲜血直流。但大哥没有气馁,多次失败后,终于在一天下午捉到了一条半斤多重的鳜鱼。

大哥把鱼紧紧抱在胸前,兴奋地跑回诊所。他熟练地将鱼杀死、洗净,然后把鱼放进柴油炉上的瓦罐里。约摸一个小时后,大哥将熬好的鱼汤端到父亲的床前。父亲边喝边连声说:“好喝,真鲜呀!”

就在那天晚上,父亲面带微笑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大哥号啕大哭,不仅仅因为父亲的故去,还有深深的遗憾与自责:原来,熬鱼汤时,生命力极强的鳜鱼在大哥扣盖子之际纵身跃出瓦罐。盲眼的大哥却没有察觉。直到他伺候父亲将满满一大碗“鱼汤”喝得干干净净,怀着惬意的心情回到自己的按摩诊所,触摸到床铺上的鳜鱼时,他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父亲临终时喝的是一碗白开水啊!

大哥给父亲喂“鱼汤”时,我就在一旁。当时父亲连呼“好喝”,一脸的欣慰。我想父亲的欣慰并不完全是安慰大哥的,因为他此生深深牵挂的大哥,不但生活能自理、事业小有成就且有美满的家庭。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如此的孝心——手捧孝心,即使煮的真是一盆清水,它的味道也是世界上最鲜美的呀!

大哥的文章7:尺素意万重

文/雨君

上小学时,姐已作他人妇。大哥二哥亦早早离家,一个在忻县图书馆,一个在崞县读范亭中学。只父母和我在山里。母亲思儿女,便喊我写信,却从不写病灾,只说一切均好。我那时不晓得其中缘故,只觉给哥姐写东西,有许多该说。但终究未说。

直到考上高中,开始背井离乡,尝试漂泊者的离苦,首是想家,想热炕头,更想头疼脑热时,父母对我的呵护。常是“一行书信千行泪”,又似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恰如唐人张籍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而父母那里,没了读写信的依靠,只得四处寻人代劳。左邻右舍识字人边念信边夸我们兄妹文采和笔体好,不愧书香门第。想来执笔者应是些朴实之人,否则家事尽被人悉知、传播。所幸信中不提多大秘密,否则极易公开。

宋人赵令畤说 “尺素重重封锦字”, 尺素虽重重,但却幽情难尽,纵使多少别后心中事,最终还是化为斓斑相思泪,不由幽怨,你只看得见信上的字,却看不见字上的泪。那便是“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这恰是恋人间事情。又想及自己上高中时那场初恋,总觉羞答答,不好说出口。虽不算惊天动地,却也惊心动魄。最是初遇那人,就被他英俊潇洒气质强有力地吸引,心便“怦怦”乱跳。有人说喜欢长得袭人的人好色,好色便好色,怕什么,谁不喜欢长相好的人呢,君子还好逑窈窕淑女呢。为俘虏那人,我便斗胆写了纸条给他,如雪尺素或夹作业本里或塞笔筒或搁办公桌,而后再想办法提醒他。所设办法看去明目张胆,却胆颤羞涩的厉害。好在天可怜见,那人很快被我打动进而对我萌生好感,往来尺素更如雪片,彼此皆已陶醉。然好景不长,儿女之情最终影响学习,因成绩下降,那人采取了悬崖勒马,说出绝情话,直叫人断肠。记得他最后的一封信却是写在一张试题背后。潦草的态度一如潦草的心境,叫人不死心也得死心。晏几道说“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参加工作后,识得一同事,他貌相出众,一女同事被打动,确立关系后,他们鸿雁便往来。可男同事最头痛写信,每次写信犹如赶鸭子上架。那女同事怨他不够热情,便断绝了往来。人们都笑那同事上学语文没学好,作文不行,他倒也认。他说若不是不爱写信,他的初恋也不至于泡汤。嗨,尺素,尺素,写得心语满空纸!再忆已是他年事。

大哥的文章8:大哥与秦腔

文/王海侠

多年前的一天,我很偶然地发现大哥原来是一个秦腔迷。

那时大哥初中刚毕业,我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我在大哥的床下看见一个大纸箱,里面装满了书。本以为是连环画,可一本本地翻开后,才发现全是些秦腔戏剧本。

后来我知道了大哥越来越多的秘密:原来他经常偷偷跑到屋后的小树林里,是为了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练唱戏;原来他房间里半夜经常响起的奇怪声音,并不是老鼠在作怪,而是小收音机在播放秦腔;原来他上山挖药材,是为了买剧本;原来他赶了十几里的山路去看庙会,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是想看一次现场秦腔演出……我之所以能知道这么多秘密,是因为大哥在哥姐中最疼我,我也最崇拜他,我们因此最亲近。此后,大哥常常给我讲秦腔戏里的故事,什么《三滴血》《辕门斩子》《三娘教子》等等,我也有幸成了他在小树林里“演出”时的唯一观众。因为那些故事,因为大哥,因为没有童话书动画片的童年,我也喜欢上了秦腔。

一天,大哥悄悄给我看一件戏服,他很神气地告诉我,这是他用捉蝎子换来的钱买的,听说县上的秦腔剧团在招演员,他已经报了名,这件戏服就是为一个月后参加考试准备的。在屋后的小树林里,只有一个演员一个观众的演出又秘密地开始了。穿上戏服的大哥气宇轩昂,举手投足韵味十足,他的嗓音浑厚清亮,至今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回响。那是一次绝美的演出,尽管只有我一人欣赏。看呆了的我忍不住脱口说,大哥,我长大了也要唱秦腔。那一刻,我看到了大哥无比灿烂的笑容。

可谁会知道,那是大哥最后一次唱秦腔。仅仅几天后,父亲因突发高血压一病不起,母亲流着泪对大哥说,我知道你爱唱戏,但是现在你爸这根顶梁柱倒了,弟妹还小,你是老大,能帮妈撑起这个家的,就只有你了,还是学门能养家糊口的手艺吧,别再想那些不实际的事了。在屋里关了一天一夜后,大哥红着眼平静地对母亲说,我在报上看到市里有个无线电修理技术培训班,明天一大早就去报名。从此,那些剧本和那件戏服消失了,大哥的秦腔也成了他的“绝唱”。而我对于秦腔刚刚萌生出的那一点爱,也随着家庭的变故和岁月的流逝已淡如烟云。

如今,故乡屋后的小树林犹自葱郁,然而当年那个青春飞扬、满怀梦想的少年,却早已因一场车祸而长眠在一处长满青草铺满野花的地下。另一个世界里的大哥,终于可以不再为俗世所累,终于可以酣畅淋漓地吼秦腔,终于可以自由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吧?如今的我,在事隔多年后,因了一张剧院的赠票,终于有了再次亲密接触秦腔的机会。

当那些高亢激昂、雄浑厚朴的唱腔响起,恍惚中我仿佛回到了当年,正在小树林里观看大哥唱秦腔。此刻,我才终于明白大哥为何对秦腔如此痴迷。或许与时尚和流行音乐的张扬相比,秦腔似乎显得有些太过传统和低调,从而未能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兴趣。但是假如有一天秦腔在三秦大地上消失,我们这些秦人的心,是否会如失根的兰花一样失去栖居之所?如果说流行音乐是浓烈的酒,秦腔则是醇厚的茶,它的美是沉淀的,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然后它会让你爱上它,再也忘不掉。流行的狂热过后,更多的是空虚与遗忘,而秦腔则如我们所喜爱的凉皮肉夹馍一样,没有高高在上的身价,没有盛气凌人的浮华,它仿佛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平民的文化盛宴。在田间耕作的老农,会一边吼几句秦腔一边挥汗如雨,然后期待秋天金灿灿的收获;城市的公园里,退休的老人会自发地组建自乐班,在那高亢浑厚的旋律里沉醉。虽然还有很多人对秦腔有距离感和陌生感,但是有更多的人,比如像大哥一样喜爱秦腔的普通人,比如像台上激情演绎着的艺术家们,他们用自己的汗水甚至毕生精力,让秦腔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了解、喜爱,让这秦之韵永远悠长、高亢地回响在三秦大地上,成为我们秦人心中的精神旗帜,在岁月的风雨中猎猎飞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