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打工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打工的文章1:迟来的新年晨阳
文/曹雪柏
打工之余,为了多挣点,我给自己找了份第二职业——蹬三轮车,载人运货。累是累,不过收入还算可观,女儿在民工子弟学校上学,妻子照顾一家人的生活,小日子过得也算甜蜜。
每天晚上从建筑工地回到廉租房,匆匆吃过晚饭,我就蹬着三轮车,哼着小曲出了门,直到半夜时分才回家,有时也会到凌晨,第二天又得拖着疲惫的身子去工地。妻子和女儿多次劝我晚上别出去了,累了一天了,晚上多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曾有一次,妻子还故意放了三轮车的轮胎气,以为这下目的就达到了,可万万没想到我借了补鞋师傅的气管子,又给打足了,照样出工,惹得妻子几天不理我。
又是一个岁末年首,工地上放了三天元旦假,妻子又关切的说:明儿是新年,工地放假,就好好在家休息,别蹬三轮车了。
我心想,我一个打工的,休假不休假都一个样,为了这个家,多挣一个是一个,女儿要上学,老家要盖新房子,用钱的地方多着呢。我决定依旧出门蹬三轮车。再说,元旦了,返乡的人潮如流,我打算早早踏着新年的晨阳去火车站。
那天早上,闹铃没有响,一觉醒来,时间才凌晨4点,按我的生物钟,应该6点多了吧。再看看窗外果真还漆黑一片,我又继续睡,工地上的活说实话,事实累,谁不想睡个回笼觉,好好休息,享受这温暖的被窝。
迷迷瞪瞪我又睡着了。一觉醒来,城市的喧嚣嘈杂一片,窗外黑乎乎的一片,但叫卖声此起彼伏。一看闹钟,怎么才4点半。不对劲啊,我急忙爬起床,掀开门,哇!天早已大亮了,新年的阳光金灿灿的,照的人睁不开眼,缕缕阳光让人身上暖烘烘的。新年的晨阳,真好!
妻子和女儿正在厨房里做好了早餐,朝我诡秘的笑。原来,为了让我多睡一会儿,妻子把闹铃的时间倒拧了2个小时。为了遮住晨光,还用毛巾被把窗帘另加了一层,捂的严严实实,把新年的晨阳拒之门外。屋外已大亮了,屋内还是黑乎乎一片,只为了我好好休息。新年的第一天,我没有去蹬三轮车,陪妻子女儿逛超市购物、吃美食、转公园拍照、玩游乐场,直到大半夜,不亦乐乎。
新年的第一天,我家的晨阳来得有点晚,一份感动,油然而生。但心中的干劲实足,新的一年里,为了美好的生活,我要加倍努力,只为那迟来的晨阳!
关于打工的文章2:老妈不在家的日子
文/张勤
老妈去打工了,这个家里总有点寂寥。
家里仍然是一尘不染,阳光从窗户透入,温暖如春日,厨房里少有蚂蚁光顾。你说过,吃完东西要好好打扫,不要把碗留到第二天洗,我记得,蚂蚁至今没来找我。地板上的污垢不多,你说过,脏水不能乱倒,所以地板也很干净。
家里的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只是我更懂事了,家里的鸡鸭都照顾得很好,那也是按照你的吩咐。你在家里时我可是出了名的不省心,你总是说我没长记性,其实,你也不会想到,我已记住了您的话。
大门开着,窗户也要打开,不要开那么多灯,但要把一切做好,一切都按照你说的做。你说过,即使你不在家,也要有个家的样子,一个人也好,两个人也罢。
尽量多呆在家里,因为爸爸下班回来要有一个人陪伴,家里不能冷冷清清。你说过,家是一切的港湾,可以抵挡寒夜的寂寞,孤独的无助,家是无论你到哪个地方都不会忘记的路,因为后面一直有人给你照明。
你说的一切,我会尽力去做,也会做得很好,原来,有些成长只需要一夜之间。
回家时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打开冰箱,因为冰箱里曾经有美食朝我微笑。一把打开厨房的门,却又不自觉地退了出来,只得爬上柿子树摘柿子,原来我又忘记了,忘记了你没在家,冰箱里怎么会有美食呢?
吃完柿子,打开电视机,将音量调大,竟然又沉沉地睡着了。
关于打工的文章3:打工夫妻的平凡生活
文/郝莹玉
清晨,刘亮夫妇带上刷房用的工具,直奔农民工聚散地。这里已经集聚了几十个农民工,他们操不同口音,持各种工具,打着各式招牌,正焦急地等待雇主的出现。
这些农民工有好多人已从农村搬迁到城市生活,很多都是夫妻一起出来打工,默默地陪伴在彼此身边。
1
16年前,28岁的郑梅随丈夫刘亮从尚义县搬迁到市区居住,刘亮在外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大儿子五岁那年的春天,郑梅也一起加入了农民工行列。那天,她在急切地等待雇主。
“呼啦”人群突然向一个方向涌去,郑梅还没回过神来,已有七八个农民工被一雇主领走了。“往楼上扛水泥,咱顶不下来。”一个看样子大她几岁的农民工嘟囔着。“呼啦”!人群再次骚动,她不管三七二十一,扛着涂料刷跟着往里挤,挤到了一辆轿车前,雇主从车里探出头,嚷嚷:“干拆楼的活,一天30元,20个人。”说着,用手指点着人:“你,你,你……跟我到工厂院里。”于是呼啦啦又走了20个人。
中午了,她饥肠辘辘,两腿也蹲麻了。下午1时许,就在郑梅跟着人群跑来颠去,等待雇主。
丈夫刘亮倒很顺利,等了不到一袋烟的功夫,一个南方老板来招人了。虽然人们也“呼啦”一声围了过去,但听了工种之后,许多农民工默默走开了。他上前询问老板:“什么活?”“砌墙体,大工40元,小工30元,也可大包。”几经商谈,老板选中了包括他在内的16个人,大工10人,小工6人,刘亮当然属小工之列。
在老板的工地,他们16人是个临时组合,领头的姓李,有30年的瓦工经历。他与几个同乡承包了3000平方米的墙体工程,他们几个小工属于没有技术的,任务是搬运空心砖,输送砂浆。工钱直接对老李结算。
说干就干,到了工地,领工就对他们交代了任务。安排刘亮用小推车推砖。砖堆在露天场地,离室内场地约50米左右,他要在院子里自己装车,然后把砖推进室内。几趟推下来额头上呼呼直冒汗。等中午吃过午饭,稍作休息。
下午,活儿依旧。
2
时间久了,刘亮夫妻有了经验。原来,寻工也是完全可以量力而行,避重就轻的。刘亮新写了个广告牌:“专业维修水电暖,油漆、涂料保你满意。”以为这类活儿相对轻,岂不知,这活儿是有技术含量的,是手艺活。好在刘亮对机械略懂一些,一般的修修补补都能应付。
刘亮身边坐着一个康保来城务工的小伙子,他说他专干私人的买卖,这最大的好处就是完事就给钱。说话间,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来招工了。他和康保小伙一起凑上去,妇女打量了一下他们,把活儿亮了出来:“我家的底楼车库要改造水电,电线和水管我自己购买,你们只需出工。活一天内完工,工钱100元。”他和康保小伙一商量,就接下了这活儿,跟她来到新房小区。
进入现场,刘亮主动充当小伙子的助手,尽量干些粗活、累活。小伙子负责设计管道线路,他拿着无齿锯在墙上、地板上扩剐沟槽。虽然工程量不大,但在小伙子的训导下,他们干得特别仔细,最后竟然拖了工期,直到晚上七点才完工。女主人对他们也十分满意,热情留他们吃晚饭。两人简单客气了一下,就坐在了饭桌前。闻着饭香,刘亮才发觉自己的肚子真的饿了,肠胃正咕咕地响个不停。
晚上,收工回家的刘亮,极度的疲劳冲击了一切,他一头扎到床上去,只一会儿,鼾声大作。
3
下午两点,1路公交车,刘亮的小儿子军军坐着公交车去学校。
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在军军的记忆中,父母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他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父母。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终于有一个身影出现,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孩子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做饭呢!
晚上,连着两天没有接到活儿的夫妻俩拌起了嘴。
刘亮朝妻子看了一会儿,不说话,转身进了房间。郑梅心里也不舒服,故意不叠他的衣服,扔在一边。听他在房间里看电视,一会儿,电视关了。想是睡了。她重重地走进去,见他把头蒙在被子里。上前,把被子用力一掀,钻进去。打开电视,音量调得很大。他蒙着头动也不动,似是睡熟了。她坐着,把遥控器调来调去,这个台到那个台,很快也没劲了,关了。躺下去,脚碰到他的大腿,两人同时往旁边一缩。
“跟我说声‘对不起’,我就原谅你。”她背对着他,说道。
他没动静。半晌,拿脚在她腿上轻轻点了三下。她好笑,“用嘴说。拿脚说不算。”他又拿脚“笃、笃、笃”点了三下。她停了停,自说自话道,算了,今天就原谅你了,不跟你计较,明天我们接着再找活儿。
刘亮紧紧地把郑梅揽在怀里,窗外,一轮明月挂在树梢……
关于打工的文章4:我的打工经历
文/滏阳柳
从六七十年代开始,盖房成了黄家庄的支柱产业。自幼我就很羡慕会盖房的人,也很爱听房工班的故事,在幼小的心灵里就打下了盖房打工能挣钱能生活的深深烙印。
2013年暑期,地里的活干完了,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开学,闲暇无事。我去找好友黄路要聊天,俩人少不了要喝上几杯。黄路要是房工班打工的一把好手,走东闯西经验丰富。酒过三巡,路要说要出去到房工班打工。我便产生了跟他一起去,再体验体验打工生活的想法。
我村黄军国组织的建筑队在位于宁晋县东部的黄儿营搞建筑。七月三十日,我带上几本书,背起行囊,骑上摩托车,跟着路要去了黄儿营。
黄军国是我的老同学,见我到来他很热情,见面后也免不了转着弯说些刺激我的话:“啊呀!老同学来了,当老师的放暑假不在家里好好歇着,却到我们这里干粗活,可敬可敬”.“闲着也是在家闲着,向你讨碗饭吃”,我调侃地回答。
晚上,军国请我吃饭,让路要等几个老乡作陪。老乡喝酒讲痛快,说干就干,无话不谈。黄家庄的酒文化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席间攀谈中,军国说起自己当工头的事,感叹很不容易。因为没有资质也没有能力承建工程,他带领的施工队干的都是二包三包的活。前来打工的多是临时工,入不了保险,老板也不给入保险,意外伤害了还要承担责任。活干完了老板才给钱,遇到拖欠或赖账的老板年都过不好。好歹他在黄儿营跟的这个工头比较准当。他的一席话使我联想到了我们黄家庄的建筑业:虽然起步很早,建筑队也很多,但真正行成产业的鳞毛凤角。大都是通过输出劳务,在建筑业链条的低端,挣得是打工的辛苦钱。
路要堪称打工的老江湖,但他说起打工来有一肚子的苦衷,妻子有病两次住院花去了十多万,孩子在山东上技校也要花钱。年近五旬的他,种着十几亩地,趁农闲时间出来打工,为的是挣个零花钱供孩子上学用。
几个年轻的工友,虽然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也都是靠父母辛辛苦苦积攒了一辈子给自己盖了房娶了媳妇,但是后续的经济来源没有保障。要想过好日子,必须趁年轻多挣点钱,由于没有别的手艺,只有出来打工。
一场老乡酒席,勾起了我许多联想,前几年我看过一部小说精品集,叫《国画家画人画》,此时此景何不是一幅黄家庄人打工之画呢?
酒后我一夜未眠,浮想连篇。九0年的暑假我已上了师范,看到父母整日为我的学费东挪西借,心里很不是滋味。从未干过重活的我决定外出打工,在黄元辉的帮助下,我到了山西阳泉的电厂打工。干的是油漆工不是很累,一个月下来挣了三百多元。回到家抚摸着我黑黑瘦瘦的脸,母亲哭了。我却笑了,因为我这一年上学的零花钱不用再让母亲借了。
九二年夏天,我师范刚刚毕业,三哥要结婚,家境十分艰难。饭桌上看着母亲忧愁的脸,听着父亲沉重的叹息,第二天我便默默跟了三哥到了石家庄打工,那时是修剪草坪、定期给草坪浇水。骑一辆自行车来往于长安公园和平安公园之间,我无心留恋繁华都市,无心欣赏自己亲手打造过的公园美景,只为了挣点钱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当我把钱交给母亲的时候她欣慰的笑了,我也如释重负。
九八年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我刚刚把我结婚时的债务还清。为了方便浇地和拉庄稼,我咬紧牙关又借了七千元买了一台拖拉机。“屋漏偏遭连阴雨”,接着母亲因病住院,求亲靠友又欠下了三千多元的外债。就在这一年无情的病魔夺去了母亲刚过花甲之年的生命。我擦干眼泪毅然背起了行囊到邢台黄路喜的建筑公司打工。为了多挣点钱,我尽可能的多包些工,一个人和泥、搬砖、向上扔砖伺候两个瓦工,从早起五点干到晚上八点。有一天竟然挣了七十多元。那一次打工,我还上了一宗外债。
在黄儿营建筑队打工,生活的确很艰苦,每天早起吃几片老咸菜,喝两碗米汤,吃两三个馒头,中午和傍晚是两顿炒冬瓜。一日三餐周而复始。每天上午六点半左右干活到十二点吃饭,下午两点半左右到八点收工,要工作十一个小时。扛一把铁锹,戴一顶草帽,肩上搭一方汗巾,提上一杯水,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酷暑天气大早起刚干活已是汗流浃背,汗珠像无数小虫在身上蠕蠕地爬动,刚用汗巾擦去旋即又爬遍了全身。不一会儿整身衣服都塌透了。太阳还在无情地炙烤着,于濡湿难耐中,脱去上衣赤裸着脊背。三、五天全身裸露的部分就会像油炸的虾米由白皙变成了酱紫色。最难于忍受的就是饥渴了,一小杯水是绝不够半天喝的,你得倍加珍惜,实在顶不住了就喝一小口。下班后跑下楼来就着水龙头美美地喝几杯,那时你才真正懂得什么是生命的琼浆。艰苦的劳动最易于磨练人的意志,譬如砖坯未经熔炉之前是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和外来的压力、摔打的。一旦烧制城砖他们就有了铮铮铁骨。
终于熬到了晚上脱下汗水浸透的衣衫,洗一个冷水澡,就着炒冬瓜喝二两五元一瓶的泥坑微醺中便忘记了疲劳。简陋的工棚里也热闹起来:上网聊天的;给老婆孩子打电话的;下棋的;推牌九的。劳累了一天后的工友尽情享受家庭的温馨和精神的愉悦。我大多时间看书,也偶尔下下棋。午休前看一两篇散文,晚上便在手机下载的红楼梦里进入温柔富贵乡里酣然入梦。累是累点儿但非常充实。
工友们的生活极其节俭的:烟有三元的绝不吸五元的,酒有五元一斤的绝不喝十元的。每天能喝上一瓶冰镇啤酒那应是工地上最奢侈的生活了。有的工友钻在蚊帐中汗水溻湿了褥子也舍不得买电扇。因为他们懂得每一份工都是他们的血汗钱,老婆孩子要花,田里要下本,他们能节省一元就节省一元。整个工地上就两个脸盆儿,我回家时把我的脸盆儿给他们留下了。他们洗头时经常用洗衣粉,我把洗头膏给他们留下了。耳濡目染中也学会了节俭,去时带的二百元钱除了买生活的必需品,临行时居然还剩下了十元。
八月十八日,我的打工生活结束了。看着工友帮我打点行囊眼里潮润润的,是啊!正是这些黄家庄的打工者繁荣了城市和乡村,他们冒着风险干最苦最累的活,以他们的勤劳和汗水默默谱写着祖国建设的新篇章。
半个多月来我收获颇多:收获了坚韧,也收获了充实;收获了节俭,更收获了沉甸甸的友谊。骑上摩托车挥挥手我踏上了归程。祝愿工友打工顺利。
关于打工的文章5:打工记
文/王灵坤
妈妈总是说我被娇养惯了,总是乱花钱,不知道赚钱的辛苦。对于妈妈的这个唠叨,我一点也不服气,不就是赚钱吗,谁不会?我一定要干给父母看看。
终于放暑假了,爸爸的一位好朋友刚好来我们家玩,我和姐姐主动要求到他的洗车场打工。张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要求,一天付工资三十元。
八点钟我和姐姐按时上班了。还没进办公室,就看见一辆满身布满灰尘泥巴的小红车开进来了。哇塞,太脏了!我不由心里犯起了嘀咕:我从何下手?我能把它处理好吗?车主会满意吗?我正在出神,老板便走过来拍拍我的肩。对我说:“孩子,这车就交给你和你姐姐了。好好干,要让顾客满意,我相信你能行。”接着,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后,让我和姐姐跟着一位大哥哥师傅干。
大哥哥把高压水枪交给我说:“把车身浇湿,用水枪把大部分泥巴和灰尘冲洗掉。”接过水枪,准备上阵,一用力按水枪,“啊!”水枪的水流太猛了,水流喷在车身上,又溅了回来,霎时,泥水溅了我一身,脸上也一定是泥水了。姐姐笑弯了腰。唉,万事开头难啊!忍了吧。围着车冲啊冲,衣服潮了,裤子湿了,鞋子成了水鞋,好不容易大哥哥才说:“可以了,洗车吧。”大哥哥见我和姐姐没经验,怕我们洗不干净,就只好把擦洗车轮的苦差事交给我们。我先把车胎缝里的小石头用钳子夹掉,再用刷子把泥土刷去。再用海绵蘸了洗车液擦了又擦,左前轮,左后轮,右前轮,右后轮……哎呀,手不小心手被擦破皮了,出师不顺啊,腰也有些酸了,坚持吧……接着又是冲洗,又是抹水,又是洗车垫,又是清洁车里……不干净的地方大哥哥又指挥我和姐姐返工了。终于被大哥哥验收过关了,车主围着闪闪发亮的小红车转了一圈,付了钱,把车开走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车一辆接一辆的来了,我更是被大哥哥使得团团转,一直没有时间休息,水也没时间喝一口,洗啊洗……身上黏糊糊的,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水还是汗了,也不知道今天早上到底洗了多少辆车……
下班时间到了,老板不管饭,我和姐姐硬撑着回到家。爸爸妈妈一看我俩的模样,似笑非笑地看着我俩,说:“感觉怎么样?明天还继续吗?”我和姐姐有气无力地点了点头。
关于打工的文章6:嫂娘的故事
他,是我打工单位的老板,因为为人很随和,待人很亲切,谁要是有事儿找到他了,他就向大哥那样为你帮忙,因此我们都习惯叫他刘哥。
刘哥的人情世故很多,要是都亲临亲为,实属负担太重,因此他平时遇到要应酬的红白喜事儿啥的,大都是礼到人不到。但若遇到同事、朋友等好友家里有老人有病住院啥的,他都是必定亲自前往探视,再忙也得去一趟能帮啥忙帮啥忙。特别是老家他大嫂家里无论有啥大小事儿,只要他知道了,能抽空回去解决的,他绝不电话里应付。
对此,我和同事们不太理解他的做法,觉着他有点怪?但在一次我们闲谈时,说到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的话题上,他给我们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我们都掉泪了。从那时起,大家不但钦佩他的做法,更钦佩他关爱老人,感恩爹娘,对孝敬爹娘的人特别高看的知恩、感恩、报恩的为人之道。
他讲到:“有妈的孩子是块儿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少不了”这首儿歌,不同的人听,会有不同的感受。有妈的孩子会从这里感受到妈妈那慈爱目光的关注,和被妈妈那双温柔的双手抚摸的惬意,而没妈的孩子只有泪水连连的期盼或者是冷飕飕的无助。天壤之别中的滋味我难以忘怀。
我的童年很不幸。没等到我出生父亲就因病去世,积劳成疾的母亲也在我不记事儿的时候,含悲丢下她牵肠挂肚的老疙瘩我,撒手人寰。三岁的我成了孤儿。是远嫁陕西的二姑姑夫妇收养了我,让我在短暂的父母之爱中度过懵懂的幼年,还上了小学。可好景不长,七岁时,养父母也因病先后离开人世,我又一次成了孤儿。刚开始,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还体会不到这意味着什么?但就在脱下孝衣为养父母过了三期之后,什么“命太硬不能养”“不是咱族的血脉,不能继承家产”等等,族人传统的陋习和狭隘的偏见就统统向我开炮,处处遭受白眼。一头雾水的我,在一位好心的族中大伯劝引下,放弃了对养父母那为数不多的财产继承权,平息了这场本不该由我承担的不公平的利益侵争之战。似乎是瞬间长大的我,倔强的在养父母坟前磕了最后三个头之后,勇敢地带着满脑子的不理解,按照二姑生前的交代,兜里装着仅有的两毛钱,离开了让我说不清爱恨的“家”,饿着肚子挤上开往西安的客车,又从西安偷扒上到郑州的火车,向心中的希望回归。二十多个小时,我提心吊胆地挤在车厢角落里,恐怕被发现撵下火车。又渴又饿又热又困让我近乎中暑昏厥,幸亏有一个中途下车的旅客,把半拉没吃净的西瓜皮留在了车上被我发现,我立刻拿起来连皮带瓤吃了个精光,总算好歹撑到了郑州。到了郑州后,我不知怎么办啦,就开始在车站附近要饭,要了三天饭后,一位好心的四川大叔(他也是我的恩人啊,只可惜我那时还小,不知道留下好人的任何记录,唉,还是好人多!)给了我一斤全国粮票和两块钱,让我吃了四天来的唯一一顿饱饭,然后他又帮助我买了到开封车票,得以让我投靠从未见过面的大姑。随后就在开封大姑和表姐的照顾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当年冬天回到了豫西老家,吃起了百家饭,夜里就睡在生产队牛屋的麦秸堆里。
当时村里的叔伯大娘们也都很可怜我,经常有人不断地给我送碗热饭,可无奈他们也都是为吃饭发愁的主,不能每天接济我。所以我每天都是处在半饥不饱的状态中,有时候实在饿得不好受,就满地里找适季儿的野果或没长好的庄稼穗儿吃,还生吃过青麦苗,白薯叶,反正是只要能吃的,我都往肚里填,跟个野孩子差不多。
这些情况不知道是谁写信告诉了当时在兰州工作的大哥和大嫂,使他们难过的哭了几天,大哥对嫂子说“爹娘都没有了,咱要是再不管小三儿,恐怕他都没法儿活啦,这不中啊”。经过再三考虑,大哥和大嫂依然辞去了工作,放弃了事业和一切,带着两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回老家来了,并将我接回家和他们共同生活,从此我才算是有了一个真正的家。
六十年代初期,国家遭受自然灾害,老百姓的日子都很苦,有的人家因为养活不起孩子,把亲生骨肉都送人了,大哥大嫂家本已有两个八九岁的孩子要养活,再加上我,几个小半大孩儿可能吃,因此日子也不好过。可就是在那样的穷日子里,大哥大嫂从来没有嫌弃过我这个能吃能喝的“三小子”,碰到偶尔弄个净面馍,我嫂子舍不得让自家儿女吃,却偷着让我吃上一个,要知道这样的待遇只有家里掏大力的顶梁柱才能享有啊!为了这,我嫂子和孩子们都得多喝可多天野菜糊。但那时我也不懂事儿,一接过馍就狼吞虎咽地吃肚里啦,连个馍渣儿都不掉。现在想起来真不好受,侄子侄女们那眼馋的目光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那时候的农村穷,不少家庭的的儿童是不上学的,即使上学,也大都是小学毕业完事儿,大哥家四个孩子中比我大的也有,比我小的也有,也只让他们上到初中毕业。不是他们不想上学,而是供应不起啊!但我却幸运地从小学一直上到高中,成为村里没几个的读书人。可想而知,光这十年上学,大哥大嫂要付出多少心血?忍受多少对亲生骨肉无奈割舍的爱之痛苦!大哥大嫂啊!我一想到此处就忍不住掉泪,我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之爱,却从我的哥嫂那里得到了。
历史上的包拯得嫂子养育之恩,把嫂子称为嫂娘,感动了多少代人,并传颂至今。我觉着我的大嫂就是包公的“嫂娘”再世!大嫂啊,尽管您不让我叫您嫂娘……,但在我的心里,我已经不止一次地叫您嫂娘……嫂娘!我常常对妻子和孩子讲述我与哥嫂的故事,我要让他们和我一样,永远也不能忘记我的“嫂娘”。
为了早日独立,能给哥嫂减轻点儿负担,十六岁那年我参军离开家乡,离开了大哥大嫂。但我的心没有离去,我知道我应该做点什么。
刚当兵时,每个月有五元钱的津贴,我坚持把其中的两元积攒起来寄给哥嫂,津贴涨,我就多存多寄,部队生活十八年,只要有探亲我都会看望哥嫂,每次多少都要给哥嫂留下点钱,尽管不多,但那却是我的一片真心。他们都是不要,但我一定要给。我向哥嫂说:“小三知道哥嫂不是为了这俩钱儿才抚养弟弟,可是恁对兄弟那像爹娘一样的疼爱,叫俺侄子和侄女都跟着受委屈,叫我说,就是爹娘在世也不过如此,我就是给恁多少都不算多。”“饮水思源”我刘杰能有今天离不开嫂子和大哥的辛勤培养,要不是嫂子当年无私善良的举动和奉献“小三儿”还不知今日流落何方?是否能长大成人还有一说呢?知恩不报非君子!“大嫂,给我个报恩的机会吧,别再推辞啦”嫂子点了点头,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啦。
后来我转业到了地方工作,依然将我的大嫂当做“嫂娘”看待,逢年过节都会前往老家探望。
2006年我大哥去世三周年,提前好几天我就做好了各种准备,并带着妻子一起回家乡为大哥做了隆重的祭奠。我跪在大哥墓前泪流满面哽咽地说:“大哥呀,恁和大嫂对我的恩情,我永生不忘,您放心的安息吧,我会把大嫂当嫂娘一样对待,侄儿侄女们能尽的孝心,我也一样会尽,保证不让俺大嫂受委屈,放心吧!大哥!”
嫂娘给予我的恩情,足够我偿还一辈子的。如今她老人家身体不错,儿孙绕膝幸福开心,平日里用不着我为她做啥,倒是她有时候怕耽误我啥事儿,老嘱咐我不用回老家那么勤。我呢,隔一段时间就打个电话问问她的情况,有时就故意说想回去吃她包的饺子呢,她一听这话,立马就把不让我回去的话忘啦,还高兴地叫我快些回。
前几年我几次把大嫂接到开封游玩住几天,但每次她都住不住,老是说家里离不开坚持要回家,我也只有顺着她的意思办。其实,我心里可想让如娘般的大嫂在我这里多住些日子,让我也尽尽我应该尽的孝心。
现在只要是得到老家说是大嫂家里有啥事的信儿,我可操心,回回不落的前往。
前些日子我还回去给大嫂二孙女家添的小孩儿过九天呢,顺便开车带着身体硬朗的大嫂走了闺女家,看得出来她很高兴。我心里默默地说:大嫂啊,我今生的嫂娘,恁的“小三弟儿”永远也不忘记恁的那句话:“过去列事儿都别说啦,只要小三儿过咧好都中”。嫂娘啊!到这时候您还这么惦记着“小三儿咧”,我还有啥话可说的?有了嫂娘的小三,幸福少不了。我就用最普通的“好人一生平安”来祝福您吧——平凡善良的大嫂,小三儿的“嫂娘”!
他还说:我是一名普通干部,扛过抢,负过伤、当过小官干过事业,也下海经过商,虽说一路坎坷,但最终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充实美满,其乐融融。我非常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更想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可惜老天没有给我这个机会。但我刘志胜得到了嫂娘等亲人们的抚爱,我要报答的恩人更多。知恩、感恩,报恩是做人的道理,我要像报答给予我生命的父母那样,感恩报答抚养、关怀、帮助过我的恩人们。
关于打工的文章7:亲爱的大姑子
文/刘希
第一次到男友打工的小镇为他整理家务时发现,床底下有一张他和一个女孩的亲密合影。因为当时我俩的关系还处在“萌芽”状态,我没敢细问,但心存怀疑,男友是个用情专一的人吗?直到后来他无意中说,有个大他两岁的姐姐,并拿出照片指给我看,我这才知道,那个照片里和男友挽在一起的“小女生”是他的姐姐,一颗悬着的心这才落下来。
从男友同事的口中得知,这个照片上看起来有些弱不禁风的女孩有几把“刷子”。她不仅工作能力极强,而且爱憎分明,脾气有点“Man”。因为看不惯他老弟的前任女友,她极力反对,那女孩最终缴械投降。
在大家的描述里,男友的姐姐是个横蛮、专制的女生,我渐渐也有些担惊受怕,担心我同样会遭到不好的待遇。
巧的是,我和男友相爱时,姐姐随姐夫去了浙江打工。天高地远,她不能过来干涉,我感觉挺幸运的。让我更意外的是,姐姐却待我极好,电话接连不断,都是问候,都是祝福。有一阵子我和男友遇到点感情纠葛,没想到她却极力劝和,对男友说我是难得的好女孩,而对我说他老弟也是一个知冷知热的“暖男”。在她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化解了危机,和好如初。
两年后我们结婚了,男友升级为老公,这个小女生顺理成章升级为我的大姑子。公婆家房子小,回去一趟住宿都成问题,我们很少同时回家,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和大姑子都没有见过面。但是大姑子的关心却无处不在,我怀孕,她寄来防辐射服、补品,我生孩子,她寄来小孩衣服、奶瓶,甚至连小孩的名字都是她取的。我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位大姑子,钦佩她想得周到。
在聊QQ的时候,她总是得意地对我说:“你得感谢我,要不是我拼死拼活地保护我弟,他早就成了别人嘴里的肥肉。”我总是幸福地回答:“那可不是!你弟太抢手了,要不是你出手帮我护住,哪里会轮得到我。拿什么报答你,我亲爱的老姐?”她总是笑嘻嘻地感叹:“前世的缘分呐,可能我跟你有缘,第一次听你声音就感觉你很不错。我不要你什么报答,你们两个幸福一辈子就行了。”
也许真是前世的缘分,我和亲爱的大姑子,因为同一个男人,成了没有血缘的最亲的亲人。
关于打工的文章8:打工散记
文/赵金龙
假期,我又一次踏上了去北京打工的旅程。和去年假期为《英国·外星人科幻展》作志愿者相比,这次“社会实践”显得格外眷恋和沉重。
来自祖国各地的学生汇聚在北京农展宾馆,我是最晚一个加入行列的队员,他们话语中夹杂着零零点点的方言,起初还有些不适应,慢慢地我也就习惯和他们在一起了。
“那群小孩”是农展宾馆给我们这些学生取的新名字。
二楼的“那群小孩又要冰块”,传菜间阿姨口中常常念叨,喝冰块成为我们每天必备的功课,在客人较少的时候,我们偷偷停下来,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慢慢地品尝清凉的冰块。每当开早会的时候,“二楼的那群小孩注意啦”有客人的时候别随意走动,“二楼的那群小孩注意啦”上班期间禁止玩弄手机,“二楼的那群小孩注意啦……”
盛佳豪是我工作中一个要好的伙伴,操一口流利的南昌话,浓浓的口音,质朴的小伙子,脸上常常洋溢着欢愉的笑容,会给我们一种甘甜的享受。他对我的昵称是“龙龙”,在他口中永远叫的是那么甜蜜,让很多同事对我羡慕不已。
假期过去了,带着万分不舍的我们离开了农展宾馆,朝夕相处的四十天,工作中存在分歧,生活中也有帮助,汗水夹杂泪水。曾记得,《嫣然基金》工作过程中,由于打乱了上菜秩序,被经理批评的那一幕;曾记得,每逢周六、日的婚宴,大家坐在一起剥糖那一快乐瞬间;曾记得,婚宴时,一起搬桌椅挥汗如雨的场景;曾记得,早上五点左右,饿着肚子,冒着小雨上早班的那一幕;曾记得,发工资时彼此相视的笑脸,也记得离别时一张张饱含泪水的面颊。
我相信,曾经我们有缘,相遇在北京农展宾馆,他日,亦会有缘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