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人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家人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家人的散文1:绣源河畔草青青

文/马秀云

开春了,和家人去绣源河小玩了一下。那里水榭亭台,流水依依,曲回婉转,风光旖旎。虽然是早春天气,气温依然有一些冷,万物还没有从冬天的萧索里醒来,但迎面吹来的风已透露出了春天的气息,柔柔的,暖暖的,仿佛无限温情,包围而来,仿佛锦绣江山,铺展而去。不由人不心动一下,那被现实掏空了梦想的心也鼓舞一下,就像一个在万米跑道上疲乏到极点的人,忽然发现了终点的旗帜,不由人不鼓舞一下,勇气倍增,奋起直追。

这就是春天。万象更新。草长莺飞。欣欣向荣之中,带给人们无限欣喜无限希望。虽然是早春天气,还没有春暖花开的柔媚,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氤氲,但这荡漾于冰凌之上的春水,破土而出的春芽和萌动于枝上的春绿,点点滴滴,在一片黄褐色的底蕴里,更显出希望的星火燎原之势,春天的来之不易,和其脚步的坚定不移。就像爱有很多种,有一种最可贵,诗云君当如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世事无常已属无奈,何况一些悲喜剧人为制造。也许春天的可贵,就在于她来自于冰天雪地,却容纳万物,温暖万物,爱的博大,爱的坚定。

这就是春天了,无需春雷滚滚,只是悄悄释放一点破冰的温度,就有三三两两的几个不耐枯燥寂寞的年轻人,把靓丽的身影,张扬的笑容,印影与春天的画布之上。无需花开,无需雨润,就比花开鲜艳,比春雨动听。和着春风的旋律,让人感觉到生命原本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心原本应该是热情洋溢,满面春风。

可是心却常常蒙满了尘垢,纵然春风化雨,却融化不了冰冻的温度,扣不开紧闭的心扉,尤其是行走在春风中的时候,更觉得表情的麻木和心的僵硬。也许是老了。你看那边的几个孩子正用木棍挑着方便袋钓鱼,玩得不亦乐乎,他们不谙世事,未经风雨,天真无邪,满心欢喜。就像一群春天的精灵,那份春天的稚嫩都写在眼睛里。

真的是老了吗?还是选择逃避的理由。春天不会老,心会老吗?再往前走,是一群跳广场舞的老太太,《最炫民族风》的旋律裹着火辣摇曳的舞姿,看的人热血沸腾。只看她们脸上的表情,就让人忘记了现在的春寒料峭,还以为到了流金溢彩的夏天。最近全民健身的浪潮席卷全国,这群老老太太就是其中一群,身体好心情自然好,看她们一板一眼轻盈的翩翩起舞,就觉得自己在不上不下的年纪里有多尴尬。当她们用行动向生活索要精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却越来越程式化的禁锢了心情,找不到一个快乐的理由。

找不到快乐的理由,也许是还没有遇到一首让自己快乐的歌,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或者一个人,爱人,知己,良朋,准确说是另一个快乐的自己。其实快乐就像刚刚破土的草芽,初时稚嫩,不断生长翻新,很难理清它的脉络,捕捉它的原因。它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永远引诱着有追求的人。它又像春天一样大公无私,无限的给予那些无私奉献付出爱心的人。快乐和幸福不同,幸福是一种状态,只要安于现状就是幸福,可快乐却像一个调皮的小姑娘,总是行踪不定喜怒无常,需要不断地去想去追去捕捉。从某种意义上说,快乐是另一种春天,所以每次踏青出游,人们总会在心里反复吟诵一句诗:陌上相逢否?

陌上相逢否?其实是想解放一个不再墨守成规的自己,邂逅一个无拘无束快乐的春天。

山水无情人有情,无论哪里的山水,哪里的春天,都像品酒,小酌怡情,大饮伤身。我们仍需安于自己的幸福,追求自己的快乐,小玩山水,然后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去。

关于家人的散文2:我的“咖啡”人生

文/徐明中

刚退休时,曾和家人谈起晚晴生活的希望,放出豪言:“不求名利,但求精彩”。其实,我那时对精彩的概念很模糊,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谁知万事都有“机缘巧合”,一罐普通的咖啡竟改变了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不仅成了须臾不离的好友,还为我的“精彩”作了最生动的注脚。

咖啡是儿子送的。他有喝咖啡的习惯,所以奉送的理由很简单,无非觉得老爸太守旧,偶尔开个洋荤也是不错的。儿子的自作主张虽有“以己度人”之嫌,但在无意中为我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生活空间。

每天下午三四时就成了我一天中最惬意的时间。悠闲地喝一杯咖啡,吃一块蛋糕,在暖暖的阳光下望着窗外发一会儿呆,或者闭上眼睛遐思奔涌,仿佛臻于“天马行空”的境界。喝咖啡久了,种种好处体会尤深。

咖啡里有灵感。咖啡是舶来品,其味浓郁香醇,似乎在平静中蛰伏着一种难言的激情。喝了咖啡,常会忘却“归去来兮”的消沉,心头涌起“鹰眄青云睡眼开”的豪迈,从而恍若电光石火,产生出一连串的灵感火花。四年多来,我一直译作不息,咖啡的作用功不可没。

咖啡里有情调。据记载,咖啡被发现于埃塞俄比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常会唤起我埋藏心底的怀旧感。爱上咖啡后,我开始喜欢听音乐,欣赏歌舞,甚至注意起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衣着打扮。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基本做到了得体的修饰,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应有的气质。有人说我像老克勒,我不敢苟同,只坚信退休老人也需要生活的情调。

咖啡里有热情。在外国语中,咖啡有“力量与热情”的意涵。爱上了咖啡后,我开始变得热情开朗,喜欢社交。我爱在风和日丽之时约上三五知己去咖啡馆聊天。每人一杯蓝山、拿铁、摩咖或者卡布奇诺,再佐以精美的西点,在香气四溢的氛围中谈笑风生。

咖啡催我勤奋,教我雅致,馈我热情,怡我心智,这也许就是我追求的“精彩”。

关于家人的散文3:卖柿子

文/刘俊华

回长安县老家和家人团聚,离家回城时,母亲提来两篮从家门前树上摘下的火晶柿子,让我回城后送给同室伙伴尝个鲜,又叮嘱有多余的就把它好歹卖了,别放坏了怪可惜的。我回城后给伙伴们送过后还余一小篮,于是周末我提上篮子来到生活区外不远处一个十字路口,这儿已有好几个卖水果和蔬菜的人,我找了个空处蹲了下来。没有秤,我估摸了一下,按一元钱10个卖。由于我卖得比别人便宜,加上柿子个大色好分外甜,没多长时间就卖出了一多半。

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人声的躁动,旁边一个妇女向我喊了一声:“还不快跑城管来了!”我一看摆摊的人全都提上篮子就跑,我没经过这阵势,顿时慌了神,没跑几步就被地上一个砖块绊倒,手中的篮子也随即脱手,柿子滚到马路上,可这时我也顾不了许多,爬起来像贼似的落荒而逃,心想只要抓不住人就谢天谢地,几斤柿子又算得了什么。

说时迟那时快,身穿城管服的中年男子已快步赶到我摔跤的地方,可奇怪的是到了跟前他没抓我,而是拾起篮子弯腰拣起了柿子。边往篮子拣边向我挥手喊:“别跑了,快回来拣柿子”!他这一喊我真愣住了,不知该起身继续跑还是回去和他一起拣柿子?正当我犹豫不决愣神的时候,城管又一次边挥手边喊道:“跑啥哩,快回来拣柿子!”望着城管和蔼可亲的神色,我再没有理由不回头了。

城管把柿子篮提到我跟前,笑眯眯地说:“你跑什么?我又不吃人?”我暗想:不跑能行吗?谁不知道城管除过训斥、没收货物就是罚款,便没好气地说:“罚多少钱我掏。”他笑了笑说:“谁说罚你了?卖东西也不拿秤,你怎么卖?”我看他态度很好,就说了卖柿子的前后经过,心想请他高抬贵手放我一马。他听后笑了笑说:“看得出你是个生手,卖柿子没错,不过这里不是摆摊设点的地方,这里行人车辆多,影响市容交通也不安全,到前边那个大棚市场里去,”他把篮子递给我,转身向市场方向走去。

关于家人的散文4:唠叨的爱

文/詹宝

家人对你的爱多种多样。一个亲吻,一个动作或一件事,都蕴含着家人对你无限的爱。我的奶奶虽然唠叨,却是我最爱的人。

那天,我玩电脑游戏刚进入高潮时,奶奶却来了一句:“时间到了,该关电脑了!”我哪里听得进去?没想到奶奶生气了,硬是让我把电脑给关了。这会儿,我不愉快了,“砰”一下把鼠标往桌上一砸,走进房间里去。当我关门时看到奶奶那双不知是失望还是伤心的眼睛时,我深深明白,是我错了。我非常后悔当时的冲动,唉。我决定用各种方式来弥补我的过错。

这不,我一大早便偷偷起来干活,扫地、拖地等等。奶奶来到客厅看到这一番情景后,惊奇地问:“你这孩子今天是怎么了,怎么变勤快了?”我把奶奶拉到沙发上做好,然后惭愧地说:“对不起奶奶,昨天我不应该发火的,那是因为我一时的冲动,其实我是非常爱您的。”奶奶听了,把我轻轻搂入怀中,欣慰地说:“傻孩子,奶奶也非常爱你呀,以后别再这样了。”顿时,我感觉家里溢满了温馨,充满了快乐,再也没有烦恼。

我对奶奶的爱虽然不象奶奶对我的那样深刻、细腻,但却是我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奶奶,我爱您。

关于家人的散文5:家人闲坐,幸福左右

文/杨恋

今年除夕恰巧是女友本命年的生日,这让我十分烦心。往年她的生日大都在正月里,我先回家过年,然后再陪她庆祝生日。年年如此,爱情亲情两不误。

今年却赶到一块儿,是回家陪母亲过年,还是留在城里陪女友?我一直犹豫不决。

父亲过世多年,是母亲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将我拉扯大。如今,母亲年纪越来越大,我常年在外,只过年回家陪陪她。没到腊月,母亲隔三差五打来电话,问我何时回家。这样的话,每次都听得我心酸难耐。如果不回家过年,母亲一定很失落难过。我实在不忍心让年迈的母亲,守着一大桌年夜饭独自伤怀。

但女友这边怎么办?与她恋爱多年,基本上每个生日都陪在她身边,现在已经到谈婚论嫁的阶段,总不能让她落单吧。

正在我瞻前顾后时,母亲又打来电话,问我何时回家过年。接着第一次唠叨起我的婚事,说老大不小了,也该把女朋友带回家让她看看。听到这里,我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把女友带回老家过年,不就两全其美了!既能陪母亲过个高高兴兴的新年,又可以陪女友过本命年的生日,多么好的办法!陪谁过节,这个困扰我多日的问题,终于迎刃而解,我长长地松了口气。

我告诉母亲一定回去,但没有提带女友回家的事,我想给母亲一个惊喜。打完电话,我约女友出来,说想带她回老家看看,她欣然同意,还去给母亲买了礼物,我心里暖洋洋的。

我和女友踏上了回家的火车。颠簸了一天,终于下车。我们走到村口时,远远望见母亲站在院墙边张望。我走近将女友引见给母亲,母亲喜笑颜开,一边夸赞女友漂亮,一边怪我没有提前通知。看着女友和母亲有说有笑,我心中两股叫“爱情”与“亲情”的暖流相融在一起……

闲暇的乡下,我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母亲和女友则在院子里择菜洗衣。我常常拉着她们闲坐左右,一起聊家常。就这样,我们把平民百姓的小小幸福,攥在手心,慢慢品尝。

关于家人的散文6:曾经的羡慕

文/杨宜勤

星期天,家人团聚,儿子拿来两瓶外地酒,我正看酒盒上的酒精度和产地时,外孙拿出手机,扫了一下二维码,瞬间就告诉我,这酒168元一瓶。看看外孙功能齐全的iPhone5s, 望望我那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年手机”,久违的羡慕油然而生。

细细想来,许多行为的选择,都源于羡慕。羡慕,犹如心中荡起的道道涟漪,难以忘怀。

孩提时,我曾羡慕邻居家的孩子夏天吃冰棍,撕开带花纹的白色包装纸,上下来回吮吸,心想,咽到肚里一定是甜甜的透心凉。家庭条件所限不能买,为此,每当看到有人背着冰棍箱子叫卖“冰棍,3分钱一支”时,就迅速转身离去,把涌到口腔的唾液咽到肚子里。

上学时,我曾羡慕同桌的书包,是他外地工作的舅舅买的。浅黄色的帆布料,中间还有个夹层,一侧有两根2厘米宽的带子,与书包另一侧的黑色金属环系上,背带的长短还可以伸缩。我的书包是母亲缝制的,由多块布料拼接,上下长左右宽,像个半成品的布口袋。对同桌书包的羡慕,一直心底藏着。

毕业后,做了一名教师,学校有的老师戴上了手表,有人问“几点了”,人家会潇洒地抬起手腕作答。那时,买手表不仅要经济条件允许,还须千方百计弄张购表的票证。初登讲台的我,上课有时讲练都完成了,下课铃声还不响;又有时为完成本节教学任务,被迫拖堂。我想,如果有手表,这些现象就不会发生了。于是省吃俭用,从31.5元工资中每月省出几块钱,一年后,托人在县城买了一块30元南京产“钟山牌”手表,羡慕变成了现实。

住上了新房,可时间不长,就羡慕同事买的房子面积大,大客厅、宽阳台,还有书房。后来,换了面积大的,方便了许多。可没住几年,又觉得城区的住房不如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房子环境好,空气清新,羡慕又一次产生。

其实,羡慕之心,人皆有之。如今,回忆那些曾经的羡慕让我产生许多思考与启迪。曾经的羡慕锻炼增加了我的自控能力;曾经的羡慕让我努力地学习与工作;曾经的羡慕让我勤俭节约发奋图强。羡慕可以产生动力,让你自强不息,它不仅是人生历程一段段难忘的回忆,也是人生阅历中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耳顺之年开始,似乎羡慕心少了淡了,比如,那些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经济能力可信手拈来,可现代文盲的我,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头几年,想买一辆老年代步车,从交警队退休的一位老同学听说后,专程来我家给我做工作,权衡利弊后放弃了这个念头。出行就靠公交公司发的“老年卡”,既方便又不花一分钱。

近期,常想起活到90多岁的郑逸梅先生说的一句话:“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老年了,还是少一些羡慕,“不比为贵”的好。

关于家人的散文7:父亲的杏

文/孙江林

四弟在家人微信群发了几张照片:一颗颗硕大圆润的杏,挤挨着在负重弯曲的枝叶间跃跃欲试。我忽然想到父母,忍不住翻出父亲去世前的两张照片:

一张也是杏黄时节,父亲身穿黑衣站在老屋西侧房上,袖口上挽,右手半举着刚从树上折下来的结满黄杏的树枝,左手提着一塑料口袋黄里透红的杏,面朝镜头微笑,似乎在对我说,“想吃吗?”另一张照片上的父亲坐在院子里的矮凳上,黑色拐杖搭在腿上,左前方半步开外放了一只塑料桶,桶上装满熟杏。父亲看着远处,眉头皱着,像是在为上树摘杏的几个弟弟揪着心。照片上的父亲,脸有点浮肿,这是患糖尿病多年的症状。父亲的晚年话不多,但我从他的眼神中能读懂他的心思。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许多关于杏的记忆。

老屋的后院曾有一棵杏树,尽管长在几棵椿树和楸树中间,但枝繁叶茂,每年结果不少。我每天放学回来,都会到后院仰头查看一番:“这颗杏熟了!还有那颗!”杏树离厨房很近,母亲在做饭,收工回来蹲靠着厨房门歇息的父亲起身过来看了看,并不说话。“我会爬树,从椿树爬上去就能摘到。”想吃杏的我说道。父亲还不说话,没有同意的意思,我便不敢擅自乱动。只见父亲到柴房找出一根竹竿,用铁丝在一端折出钩子的形状,将铁丝的另一端缠绕在竹竿顶端,用细绳扎紧,然后将快熟的杏子钩下来,掰开,给每人分一点。那杏子真甜,甜里带有点微酸,让人回味无穷。

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年,大哥、我和三弟考上大学。那时虽说有助学金,但假期来去路费还得自己解决。我们回家后,尽量帮父母干些农活。一天,父亲说:“想不想到山庄去耍?顺便去打杏?”我们齐声叫好。这可是我们小时候暑假最熟悉的娱乐项目。但我们知道父亲是为了什么。于是父亲带领我们三个大学生拉着架子车,北行约30里山路,翻过分水岭,到队里的山庄住几天,每天背着口袋到山坡上打野杏,到小晒场上晾晒蜕皮,剥取杏核,收获颇丰。回家卖掉,竟凑足了路费。那时我们还年轻,但父亲已年近半百,村里的事、家里的事他都得操心,而且父亲脚上常有“鸡眼”困扰。舍不得花钱的他,每年只在三月、七月时到街道找价格便宜的江湖郎中“挖”一下。

父亲的杏,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杏,不仅延伸着我的童年记忆,延续着大山的情怀和奉献,也成了我们思念老人的重要依托。

关于家人的散文8:情暖腊八粥

文/韦良秀

冬天,对于忙了三季的农家人来说,是难得的闲歇时节。可一进腊月,又会逐渐忙碌起来,各家各户忙着杀猪宰羊,忙着上街购物,一股节日的气息四处扑来。最饶有趣味的,当属过“腊八”节。腊八,既是一年的总结,又是过年的前奏,年的味道从腊八开始,越酿越浓。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的腊八节,我们全家人都能喝上母亲熬得稠稠的、糯糯的、甜甜的腊八粥。在我看来,母亲做的腊八粥可谓是天底下最好的美味了。

腊八节的头一天晚上,母亲把干果、杂粮、干菜逐一淘洗发泡,然后捞出来放在箩筐里风干,除此之外还要把葡萄干、冰糖以及青红丝等几样提味的东西准备好。腊八节当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母亲就早早起床了,她把头天晚上精心准备的红小豆、绿豆、白芸豆、栗子、桂圆、核桃仁、枸杞子等放在铁锅里用小火慢慢地煮。说来也怪,平时爱睡懒觉的我们在这一天总会很早地醒来,透过窗户看到厨屋里有光亮,我们边系扣子边趿拉着棉鞋往外跑。见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大锅,母亲说,这熬粥啊,一定得有耐心,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可有讲究哩。边说,她边把最难熬的几样干果和杂粮倒进了锅,用小火不急不躁地煮着。当它们涨裂了口儿,母亲又加入比较易烂的其它几样干果、杂粮,一直熬到开花涨口,才把发好的干菜加进去,然后将火势减去几分,再用文火慢悠悠地细煮。当锅里冒出的白气伴随着“咕嘟咕嘟”有节奏的响声时,浓浓的香味儿便飘散开来,馋得我们一遍遍催问,怎么还不出锅。

在我们一阵阵的催促声中,锅盖掀开了,锅里的腊八粥又稠又亮,甜丝丝的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母亲拿起勺子,把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分别舀进早已准备好的碗里。那滋味,我现在想起来,依然口水直流。

又是一年腊八到,超市里早已经摆上了琳琅满目、口味繁多的腊八粥原料。然而,没经过母亲那一套繁杂程序熬出来的腊八粥,不仅是口感上的欠缺,更多的,是心底里那份悠远绵长的母爱,是一种透人心田的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