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的散文

请欣赏佳节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佳节的散文1:月光·火光·泪光

文/郭保栋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每到这天我特别思念外祖父——侯年兴烈士。一轮明月,熠熠清辉,我手捧一杯水酒,轻轻地酹在黄土地上,以此遥祭为国捐躯的外祖父。

外祖父居住在清河县城西部的一个小村庄——马屯村。“沙丘绵连,黄沙满天”,小村四周是长满荆棘的沙土岗,常有狐獾出没。1922年,外祖父就出生在这个贫瘠落后小村庄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里。那个时候,生活很艰苦,外曾祖父在院里挖了一口土井,购置了一盘石磨,做起了豆腐生意,以贴补家用。后来,外祖父结婚成家,外祖母成了家中的劳动力,每天天还未亮,就帮助外祖父围着沉重的石磨,研磨豆浆做豆腐。一家人虽然生活清苦,但和睦平安,其乐融融。

外祖父聪明好学,他边劳作边读书,在亲戚的资助下,顺利地考取了清河县第一期师范生。师范毕业后,外祖父成了村里一名小学教师。他为人热情真诚,又能写会算,谁家有事情,他总是忙前跑后,却水也不喝人家一口,全村人都很敬重这个年轻人。

1939年1月,日本鬼子侵占清河,外祖父一家与全县人民一样横遭劫难。3月,日军在王官庄设立据点,建立了日伪政权。日本鬼子天天祸害老百姓,豆腐生意很难做了。1941年3月20日,我的母亲出生了,为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欢乐。

日寇在清河烧杀抢掠,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浩劫。清河县有志之士怒火燃胸、热血沸腾,要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保卫家乡,驱逐日寇。外祖父决心投笔从戎,参加抗日队伍。其实,他早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已经接受了进步思想,而且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面对日寇疯狂欺压中国人民,外祖父更加坚定了决心和意志。1942年6月,他辞别了年迈的父母、患难与共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毅然踏上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成为冀南军区的一名八路军战士。

马屯、旧城关乡是清河有名的沙碱二十七村,高高的沙岗和浓密的树丛成为抗日军民的有利掩护。就在马屯村附近,外祖父和他的战友们利用沙岗、密林袭击敌人,搞得敌人惶惶不安。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清河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变化,敌占区基本上变成抗日游击根据地。凶残的日寇变得更加疯狂,进一步加剧了对抗日军民的残酷围剿和镇压。

1943年9月,在中秋节之前的一个中午,日伪军突然对菜园村进行大“扫荡”,抗日队伍与之展开激烈战斗。一时之间,硝烟弥漫,杀声震天。为了掩护战友转移,外祖父英勇地阻击敌人,身负重伤,鲜血浸透了衣衫,体力不支。追赶而至的敌人凶残地用刺刀刺进他的胸膛。外祖父就这样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了,时年21岁。

外祖父参军一年多的时间里,尽管他所在的抗日武装就在村子附近,但外祖父却从没有回过一次家。家里人盼望他打胜仗,盼望他英勇杀敌,盼望他回来与家人团聚。谁料他竟将一腔热血洒在保卫家乡的黄土地上,一缕忠魂升天了,等家人再次看到他的时候,却已是阴阳两隔……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在我懂事之后,每年八月十五到来之前,都会陪伴母亲到外祖父的墓前祭祀。我想,如果外祖父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感到欣慰,他的女儿——我的母亲继承了他的聪明与勤奋,以优异成绩从省立南宫一中高中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作为他老人家的后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兢兢业业,十数年从未懈怠,不甘落后;他的重外孙女也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南开大学。

如今,外祖父逝世已经72周年了。在这72年的时间里,他生活战斗过的这片土地发生了巨变,而他的影像永远定格在那个英姿勃发的21岁,永远以青年才俊的形象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却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后人。

敬爱的外祖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国家在今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和盛大的阅兵仪式,昭示了祖国的强大、繁荣与昌盛,告慰了先烈的英灵。我们将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珍爱和平,传承先烈的精神,沿着先驱的足迹奋勇前进。

佳节的散文2:盼春节

文/陈贞蓉

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佳节,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巨大无比的怪物,经常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跑出来吃人。因为它是在大年三十出来的,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年”。它实在太大了,而且刀枪不入,村民们手无寸铁,无法和它抗斗,所以只好逃亡。

一天晚上,村民们正准备收拾东西逃亡,突然出现了一位老婆婆。她衣裳不整,脸色苍白,像是几天没吃东西了,一个村民急忙给了她一点东西,她吃后才慢慢恢复了。

她问道:“你们为什么要收拾包袱啊?”

村民说:“我们这里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会来一个怪物,把村里的人都吃光。”

老婆婆又问:“是什么怪物啊?那么厉害?”

“是一头凶勇的怪物。”

“凶勇的怪物?”老婆婆心中有了数。

“我们来做个交易怎么样?”老婆婆说。

“什么交易?”

“你给我吃的和住的,我帮你们降妖怎么样?”

“您还能降妖?村民听了很是吃惊。

“怎么样,想清楚了吗?”

“好吧,那就试试看。”

第二天晚上,“年”又照常来了。它东瞅瞅,西瞧瞧,怎么也看不到一个人影。突然,一阵巨响,“年”寻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穿红衣的老人正面带微笑地看着它。“年”高兴极了,好不容易见到一个人了。它飞快地跑过去,但它还没到老人的面前就又大叫着跑回来了。

原来“年”最怕火和红色,所以一见到火和红色就又退回来了。

从此以后,“年”再也不敢跑出来吃人了。于是便有了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

佳节的散文3:元宵佳节品灯联

文/旺启

春节刚过,元宵将至。在我国,农历正月十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元宵节。这天,人们往往要张灯结彩,赏灯猜谜,热闹非凡。在元宵佳节到来之际,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古代留传下来的灯联。

北宋时,有人在元宵节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柱子上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为元宵节增添了一份节日的情趣。

传说,北宋的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联招亲。上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思索良久,竟未能对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结果被取为进士。归乡时,王安石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于是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的对联,竟然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简直就是天作良缘。

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皆能诗善对。某年元宵节,张府照例张灯结彩,燃放爆竹。老宰相见此情景,出上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正在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对出下联:“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父子二人,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传说,明成祖朱棣在某年元宵节微服出巡,遇到一位秀才。朱棣欲试他才情,出一上联:“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略一思索,马上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秀才对得可谓恰到好处。朱棣听后龙颜大悦,于是赐他为状元。

清朝浙江吴兴人闵鹗元自幼善对,常常是出口成联。某年元宵节,他随父亲到毛尚书家做客。毛尚书家里张灯结彩,主宾击鼓传花,唱和宴饮,好不热闹。席间,毛尚书雅兴大发,提议以元宵为题作联属对,以助酒兴。当夜恰逢乌云遮月,星光暗淡,一幕僚即景出一上联:“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山河生色。”满座宾客苦思冥想,却没人能对出下联。这时,闵鹗元听得外面鼓声阵阵,不禁文思涌动,随口吟出下联:“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此联一出,满座宾客皆拍案叫绝。

某年元宵节,清朝的乾隆皇帝让每位大臣都送一盏彩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以庆祝元宵佳节。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赏诗文,猜灯谜,当走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时,发现上面挂着一副谜联,上联为:“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下联为:“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皇帝和满朝文武看了这副谜联,虽然绞尽脑汁,但还是被难住了。最后,只得让纪晓岚揭开谜底。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元宵佳节品灯联,别有风趣在心头。

佳节的散文4:佳节,缕缕 小惊喜

文/闽菊

平素,很少奢望花时间享清福, 出乎意料的是,时光竟时不时赠我缕缕惊喜。这个国庆佳节,冥冥中,它注定要让我过得充实而愉快。

9月30日和10月3日,与老公应邀赴两场新人的结婚喜宴,品佳肴、赏美人、沾喜庆且不提,重要的是,我仿佛照了一回镜子。席间,我从两位八零后男生嘴里,看到了自己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年龄。 知道他们是真诚的,无半点假话,所以点头道谢。这份实在的评价,让我满意与知足。 此外,我新认识了一位大我几岁又硬要当面喊我“嫂子”且要给我敬酒的幽默男人,他是老公婚前的玩伴,跨越三十年没出现。他戏称自己是个酒鬼,因没饭吃,只好在庙里念经。幽默嘛, 我怎能服输呢?于是,就当大伙儿的面说他天生长着一张明星脸,脸上挂着彤彤的佛祖吉祥。这话呀,把他给乐得合不拢嘴了,连续几次再称我“嫂子”(老公比他大)。回到家,老公一直说刚才那个伙伴很敬重我。呵呵,老公肯定是喝醉了!

国庆放假,天气怡人,本该出去玩的;遗憾的是,我腰腿不如从前(还需锻炼),加上老公不爱旅行(他说“旅游有风险,在家最舒服”。),而我又不愿独自一人跟团,于是,干脆窝在家里看2013年拍摄的《百山百川行》。随着镜头一路向北,禁止游客进入却允许记者采访的景点,我也跟着沾了光。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体验一把,却有种耳目一新、拓宽视野的心旷神怡,类似另辟蹊径的神游,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的朋友圈又小又宅,连同两个女儿和两个女婿,不加陌生人,总共一百人不到。黄金周走出家门的同事同行或学生,纷纷发视频照片在微信,我很荣幸地分享了。欣慰的,我追随女儿女婿的秋游行踪,跟着精美的图片和视频分别游走了烟雨江南和泰国邻邦。把小孩托付给爷爷奶奶后,老二夫妇去了浙江,老大夫妇去了泰国。姐妹花的笑容,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这些天,照常天天看新闻,由此深切感受全国各地莺歌燕舞欢乐祥和的社会氛围。当见到华夏各处旅游景点的人头攒动,我为百姓钱包鼓起了而高兴,又为那份出游的艰辛而犯愁。心想,我宁愿待家里看电视,也不愿跟着旅游大军去挤油。要玩,就避开高峰期吧,最起码的一点,玩,应当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才有意义。总之,不断追求快乐的最大化,是我每天生活的至上目标。

到今天上午为止,终于出完了国庆后要月考的150分试卷了!丝毫不累,我把它看作是一种调节身心的消遣,潇洒走一回,小菜一碟!

今天下午,我们将蹭妹妹的车回娘家,去看看厦门渔港小镇的新变化,更主要的是去看望久违的老母亲。母亲对我历来是宽容的,从不计较我忙工作而少回家。我那粘人的亲妹呢,时不时从娘家带回哥哥捕得的海鲜给我吃,哦,感恩不尽这份浓得化不开的人间亲情!

佳节的散文5:故乡的葡萄

文/缪淑秀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缕缕秋风送来阵阵果香,芬芳馥郁。

刚刚摘下纸套的葡萄,在和煦的阳光下羞答答地绽开了笑脸。黄绿斑驳的叶片儿把阳光筛成铜钱般大小,洒落在紫里透红、红里带黑的葡萄上,一串串,一颗颗,如玛瑙般晶莹透亮,光彩诱人,滴溜溜映在果农的脸上,乐开了花。

“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在好友的催促声中,沉睡的味蕾再次被唤醒,抵挡不住来自家乡的诱惑,我踏上了回家的路。

老家凤阳官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在那自给自足的农耕岁月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或多或少地种上一两种果树,为我们这些小馋猫简单的日子增添了多少的欢乐。果树除了梨和桃子,最多的当数葡萄。

葡萄喜光,不易种植,要求地势高、不积水。我家门前一条五六米宽的道路自然成了种葡萄的“黄金地段”。春天里,堂哥们用竹筐满满地装来肥沃的土壤,在墙角一字摆开,在筐中插上几株葡萄苗。倚着墙体,在路上方两三米高处用木条、竹枝、铁丝搭起了葡萄架。从此,我们小心眼里的期盼也悄悄爬上枝头。

从葡萄苗抽芽、长叶开始,我们堂兄妹每天都轮流值守在葡萄树旁,生怕错过一朵花开的声音。然而,葡萄树似乎并不领情,生长总是十分缓慢,两年多才好不容易爬上架子,伸展开来,俨然成了一个绿色的凉棚。凉棚下,稀稀疏疏垂下几串翠绿翠绿的小果子。正可谓:根蒂蟠虬,龙须围绕。枝枝叶叶青青好。三光照曜结云棚,就中几穗非常宝。

“苍藤蔓,架覆前檐,满缀明珠络索园。”婆娑的葡萄架下,缀满的不只是美食的诱惑,更是一个个飞翔的梦。

盼望着,盼望着,总算等到果子有黄豆般大小,再也按捺不住那股馋劲,今天摘一串,明天采两颗,放进嘴里,酸酸的,涩涩的,小眼睛老半天都睁不开,但那种纯美的果香却久久萦绕在脑海中,欲罢不能。不到十天半个月,架子上的葡萄几乎被我们一扫而光。

从外出求学到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已近20个年头。期间,吃过的各色水果不胜枚举,但家乡的葡萄,始终是我舌尖上对老家的一种莫名的依恋。

家乡种植葡萄的历史不知始于何时,明末廉吏冯梦龙在《寿宁待志》中记载:“十甲住葡萄洋村……”葡萄洋村现为何处不详,是否因盛产葡萄而得名也无从考证,但“十甲”即为今天的凤阳一带。

如今,在下半岭村仍有一株古老的葡萄树,藤蔓呈拱门形状倒伏在地上,树冠达3000多平方米,树桩主干围112厘米。说起这株葡萄树,当地村民充满了无限的自豪。原来,这株葡萄树是在建村伊始种下的,被村民誉为“风水树”,至今依然年年长果,丰产年可采摘葡萄上千斤。果实紫黑色,如小指头般大小,每串多达两三百颗,味道十分甜美。经专家分析推测至少有600年以上树龄,属全国罕见,是当之无愧的“葡萄王”。

几年前,村里的年轻人种下了数十亩巨峰葡萄。秋天里,收获到比周边地区更加优质的葡萄,检测出含锌量高达3.7~4.18mg/kg,含糖量18~22%,仅次于新疆吐鲁番葡萄!由于海拔高,葡萄成熟的时间比低海拔地区近两个多月,弥补了市场的需求。

看到葡萄种植前景的乡民们纷纷加入到这个甜蜜产业中来。渐渐地,全乡种植葡萄面积达到了数千亩。由于所产葡萄含锌量、含糖量高,果实圆润、果粉足、味道纯美,几年间,凤阳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锌葡萄之乡”。

葡萄让乡民们的生活越来越甜蜜,地处寿宁、福安、周宁交界处的偏远小山乡也因葡萄而为世人所瞩目。

千亩葡萄,香飘万里。站在村口,放眼望去,山坡上、山坳里、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目之所及,一排排,一片片拱形葡萄棚挨挨挤挤。葡萄架下,叶片如履,藤蔓婆娑,累累的果实闪着紫光,润如珠玉,空气中弥漫着盈盈的果香。摘一颗放进嘴里,馨香顿时在口中弥漫开来,甜津津的,一直从唇齿间流到了心里。

“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若使文园知此味,露华应不乞金盘。” 小时候的梦想瞬间又丰腴而饱满。

佳节的散文6:中秋怀妻

文/汤世谦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将到,望着渐圆的月亮,更加想起了我的妻子。

妻子大我五岁。俗话说“女大三是金砖。女大五是老母”。妻子是那种母性精神极强的女性,一辈子对我呵护有加。年轻时家中的油盐柴米从不要我过问,甚至家中的被褥自己穿的衣服我都搞不清楚。后来有了小孩,小孩的吃穿用、生疮害病求医问药、长大后择校读书、孩子的学习辅导等等,几乎全是她一手操持。面对长大成人的孩子,我经常感叹:不晓得这些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妻子是教师,从中学教到大学。那时的中学教师工作量相当繁重,我记得多的时候一周要上24节课,除星期日外平均每天4节课。还要当班主任,要辅导学生自习,参加教师政治学习、教研组的业务活动等等,只能晚上挤时间备课改作业。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了孩子后,一天要给孩子喂几次奶。如果这天上午课排满了,就只能在中间的15分钟课间操时间内赶回宿舍给孩子喂奶。她坐在小凳上边给孩子喂奶边打瞌睡的情景,让我十分心疼,至今难忘!

妻子一辈子肩负着家庭与工作的重担,积劳成疾,退休后还没过上几天舒坦的日子,1996年便患上了癌症。她忍受治疗的巨大痛苦,配合医生,坚持每天早晚用盐水冲洗鼻腔,终于把鼻咽癌给治好了。但“杀敌三千自损八百”,治疗后的副作用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是耳道不断发炎流脓,耳鼓膜变厚变硬,最后完全失去听力,与她交流只能靠写给她看。简单的事还好办,稍微复杂点就要写好大一篇。不管在家或外出,我必须把笔和纸带在身上,充当她的秘书。有时亲戚朋友来了在一起聊天,谈得很热闹,她听不见很着急,我就要不断的写给她看。这样一来也提炼了我的文字综合能力,经常要把一件复杂的事用很简短的几句话表达出来。

癌症治疗后另一副作用是颅脑受损,脑细胞萎缩,身体素质急剧下降。2004年到2006年两年时间发生了三次骨折三次中风,直至生活不能自理。决定请一保姆。这个保姆不好找,首先她要能写字才能与妻子交流,还要有力气搬得动她,有耐心能吃苦不怕半夜照顾病人影响睡眠。为找保姆没少折腾。

妻子一辈子生活刻苦,不是一般的节俭。她用餐巾纸时一张要裁成四张(只有豆腐干那么大),揩鼻涕时纸上一半手上一半,结果还得我用餐巾纸揩她的手。她反对请保姆,原因是怕花钱。我骗她说这是女儿朋友家的,来帮忙不要钱。她看到保姆天天半夜服侍她解手,每解一次得花20多分钟(人老了一下解不出来,解又只能解一点点),她觉得保姆实在太辛苦于心不忍,主动提出来给她工钱。

妻子第一次中风住院亲戚来看她,在纸上写道:你好些没有?她看了一阵居然问:你写的啥子?我感到十分惊讶,中风竟然这么厉害:瞬间能把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变成文盲!

妻子中风后人变得慢慢糊涂起来,但她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对亲人的依恋却特别强。每晚睡觉前她要亲自将门反锁。后来她走不动了也要看我把门反锁了才放心。有时已经锁好了的还得装模作样的再锁一下给她看。有次保姆把饭做好有事走了,妻子不让我吃,她说保姆不吃肯定有毒。

平时她要求我寸步不离,经常说:你不在我要遭!每次我外出她都要问去做什么?并一再叮嘱快回来。所以我除了买菜倒垃圾基本上都在家陪着她。有次亲戚在黄龙溪请我吃饭,她也同意了。结果正在吃饭,保姆急匆匆打电话说妻子在家绝食,要等我回去。等我三点钟赶回去见她还在电脑上玩游戏,她见我回来抿着嘴得意地笑了。

女儿女婿来看她,她都要拉着他们的手不让走。有次女婿的姑妈在外出旅游前来看她,她拉着她的手说:晓得你们回来我还在不?听了这话我们心里很难过。

虽然请得有保姆,但妻子总是依赖我。衣服要我穿,走路要我扶,吃饭要我盛,吃菜要我拈,吃完给她洗假牙,漱口,擦嘴。漱口时千万注意拿盆子接着,不然她会随意吐在面前的菜碗里。她有便秘,解大便前要我用“开塞露”往她肛门注药水,解完了要喊我去看解的“要得不”?每次我都会像哄孩子样拍拍她的屁股说“好”!(她渐渐地能从你的口型上判断是在说什么。)有时她看到我累,很歉意地说把我拖累了。我说,你年轻时太辛苦,现在病了我服侍你是应该的,我心甘情愿。过去妻子像母亲一样地呵护我,现在则像一个孩子依偎在我的怀里。我深深体会到生死相许相伴终生的滋味;我累并幸福着!

好在儿女孝顺,特别是住在同城的女儿女婿经常嘘寒问暖,跑前跑后,算是享尽他们的福了。

经过几次中风,妻子越来越糊涂,看到外孙女说我只记得你小时候的样子;看到我妹妹妹夫总是问已去世多年的爸爸妈妈还好不?后来除了我其他人几乎都不认识。一天也不说话,整天就拿个报纸翻来覆去的看,甚至连报纸中缝的征婚广告也不放过。一天的报纸有很多张,我怕她看着累就抽几张不拿给她。谁知她还挺认真,拿到报纸首先看今天有好多版,数了数没有那么多,她就问你要。

妻子身子骨越来越软,坐在椅子上得用毛巾栓着,不然要滑到地下。晚上经常尿床,给她戴尿不湿她觉得不舒服把它扯脱。发现她尿了床得马上给她换,不仅盖的垫的,有时衣服也要换,还要打水把她身上擦干净。这些事必须要我和保姆两个人才能够完成。有时刚换一会又尿了,真把人搞得疲惫不堪。但是,病妻卧床几年从未生过褥疮,床上身上没有异味,一身干净利落,亲朋们看见了说她不像个病人。看来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尽管我们尽心尽力的陪护,还是阻止不了妻子病情的发展。2010年10月的一天吃饭时,发现她右手怎么也不能把汤匙送到嘴边,喂她她又不吃,到了医院仍然如此。医生说这是脑梗塞的反应,控制吃饭动作的神经坏死了,她就不知道吃饭,只能将流食用管子从鼻孔送到胃里。但她肠胃功能紊乱,一输流食就拉肚子;血压大幅跳跃忽高忽低;肺部感染气管经常被痰堵塞。病妻的身体这时已全面崩溃,神智不清,每天都有险情发生。远在美国的大儿和在万州的小儿都赶来病床前陪护。就在大儿返回美国的次日凌晨妻子停止了呼吸。记得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同妻子到一个高坎前下不去,这时有两个人在下面接着。正在这时电话响了。噩耗传来,如坠深渊。头天我们还在商议如何作好长期准备,分班轮流陪护,怎么一下就走了呢?赶到医院时见她面容安详走得平静,心里似乎又得到一丝丝安慰。

从1996年4月到2010年11月前后守护病妻15年,原来还在想,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5年,妻子大我5岁,正好我们一年去世。谁知妻子先我而去,让我时时思恋不已。不久前我梦见她忽然变成一个小孩,我将她抱起……难道是亡妻告诉我:她已经脱胎重生了?

佳节的散文7:月光下的柚子林

文/高兴

中秋佳节虽然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是,我思念学校美丽柚子林的情结总是不自禁地涌上心头。星期六的晚上,月亮刚刚爬上树梢,我就来到经常散步的地方--学校美丽的柚子林,在一棵结满累累硕果的柚子树下,我停住了脚步。

月光下的柚子林,一排排柚子树洒满了银色的月光,就像一排排亭玉立的少女披上了洁白的轻轻纱。望着那柚子树上那累累硕果,我的思绪情不自禁地回到了童年时代:一天中午,吃过中饭的大人们总是习惯于睡个午觉;而对于小小年纪的我们几个小伙伴来说,这是个好机会--隔壁赵奶奶家的几颗柚子树上的柚子成熟了,一个个黄灿灿的大柚子挂满了整个柚子树。每当我们几个小伙伴走过柚子树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抬头望着树上挂着的那一个个黄灿灿的大柚子,围绕中秋节吃柚子的情节,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的议论一番。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邀在一起,乘大人们睡午觉的时机,拿着竹竿,悄悄地来到赵奶奶家的柚子树下偷摘柚子。也许我们几个小伙伴偷摘柚子的动作搞大了、吵吵闹闹的声音被赵奶奶发现了。乘赵奶奶数落我们不留神的时候,几个小伙伴突然呼啦一声,拿起偷摘下的一个柚子、笑呵呵的跑开了,躲在一个秘密的地方一起快乐地分享着“胜利的果实”……

时间一晃又过了十几年,我来到赣南师范学院读大学。在大学生活的这几年里,我常常乘着月光地来到学校美丽的柚子林,在柚子林中散步,徘徊荡漾,修心养性。在妙曼、银色的月光中,我穿行在一排排整齐的柚子树下,想想一天生活中的那些有趣的人和事,总结一天的学习收获、工作成效,祭奠逝去的一点点青春、美好大学生活快乐时光,展望明天的美好心情、美好学习与生活……柚子林的月圆月缺、忽明忽暗的月光,柚子树上的花开花落,花香、果香、叶香、树香,陪伴着我度过了美好的大学生活……

时间在不停地运行,我也留校在母校工作了多年。多年的大学教学、工作,走南闯北,去上海、过南京,上北京、下广州,乃至出国,在国内外的大学里博采众家学术之长、探索事物规律之奥妙,拓宽知识面、创新思维新模式,指导教学、工作不断上新的台阶,开创新局面、提升新水平。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母校美丽校园中那可爱的柚子林,柚子林中的花香、果香、叶香、树香,陪伴着我度过了大学工作、生活的每一天……

月光洒满了我的全身。微风吹过,一阵阵柚子的清香迎面扑来,沁人心扉。此刻,我感到,一种浓浓思念爬满上我的心头--我的大学同学们,我的大学同事们,你们还记得母校美丽校园中那可爱的柚子林么?你们还记得柚子林中的月光、柚子林中的花香、果香、叶香、树香么?……(作者:赣南师范学院 林俊华)

佳节的散文8:温暖的灯笼

文/张国雪

每逢元宵佳节,父亲总要打电话来,询问有没有给他的小外孙买灯笼。元宵节的灯笼是老父最难忘最温暖的记忆。

听父亲说,他们儿时闹元宵,不论贫富,一定要挑灯笼。元宵节这天,孩子们最盼望的是夜晚早早降临,大人们也早就给孩子们预备好简单而朴实的灯笼。天一擦黑,每家每户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点起了灯笼。三五成群的小小的人儿挑着小小的红灯笼,照亮了大街小巷。最有意思的当然不是挑着灯笼闲逛,而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许,唱着响亮的童谣,希望奇迹的到来。

照,照,照蚊子,

蚊子变成银子。

照,照,照虫子,

虫子变成金子。

孩子们专门找一些犄角旮旯去找蚊虫照,比如家里的门背后,床底下;巷弄里的墙角,草垛下,不厌其烦地照着,唱着银铃般的歌谣,好像很快就能发现蚊虫变成的金子和银子。到处照了个遍后,并没有发现一个蚊虫,孩子们并不懊恼和失望,乐此不彼地继续自己的游戏。后来他们很快由几个领头的孩子聚成一队,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到大坝上去观看大孩子们和大人们闹元宵的节目——丢火把。他们用扫帚制成火把,点着火后向天上扔,看谁扔得高。团团火焰此起彼伏,照亮了夜空。孩子们笑着叫着唱着:

灯笼亮,火把红,

正月十五炸麻虫。

田头地边都炸到,

炸得害虫无踪影。

一辈子如果能过上一次这样的元宵,一定是终身难忘的。在以前心灵单纯的年代,人们的愿望也是那么简单而美好。

在父亲的影响和关心下,每年我都要给孩子准备好灯笼。现在生活好了,灯笼也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简简单单的红纸糊的蜡烛灯笼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都是带电的灯笼。现在小男孩子们最喜爱的是“奥特曼”灯笼,有音乐会说话,灯光也是五彩斑斓,变幻无穷。

看孩子们挑着“现代”派的灯笼,观赏着震耳欲聋、争奇斗艳的焰火,玩得也很开心。他们年长后对元宵节的记忆会是怎样的呢?不管怎样,做父母的有责任把生活的美好和温馨注入孩子们的心田,把传统节日的文化代代相传。这样,等孩子们长大后就会有梦可想,有根可寻,有情可依。我明白了老父浓得化不开的情结,明白了他对后代的关爱,他的良苦用心。元宵节的红灯笼不仅是对一年生活的美好的祈福和祝愿,更是照亮和温暖漫漫人生道路的明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