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散文

请欣赏教育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教育散文1:关于中国教育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中考又要来临了,中国的应试教育一年年地在改革。教书育人是中国一直以来在努力的事。

从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经过改朝换代,封建社会让科考制度,只有读书才可以走向仕途,所以读书人只有在金榜提名时。可惜的是,那是女生是不能上学的,因为古人认为女人无才便是德。但是在现实的社会中也有不少美貌与智慧并众的才女。

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后,到了民国时期,新的思想不但涌入中国人的心中。从此之后,女生也可以上学了。虽然这是个战乱的年代,但是只要有可能,能上学的都可以享受教育。所以那个年代也出了不少的人才,甚至还有出国留学的。

到了解放以后,更是把教育放在第一。因为当时的环境有限,所以当时学历不会太高。

可怕的是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把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都毁了。

直到四人帮被粉碎,高考又开始了。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更是重视起了教育。

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了,高考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像。所以90年代能出个大学生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

应试教育有利有弊。因为分数把学生分成了学霸和学渣。

记的小的时候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一个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可是思想素质才是关键。

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是重中之重。现代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不光需要的是技能方面的,也需要其他方面的。

所谓的高考和中考只不过是人生的转折点,并不能代表一生的成就。

不过我还要说的是,心理素质也是社会上需要的。如果一旦心理素质不好,怎么去面对繁重的社会压力呢?

可是现在的心理学并不是太受重视,听说心理老师也是如同虚设。

马上又要高考了,高考之后就是中考。

中国的教育要不断地改革,考试不是唯一决定人才的方法。

教书育人,教的不是书,而且教人。教人怎么去做事和做人,这才是教书的关键。

不知道为什么国外的东西总是那么吸引。看来中国人是不是要在某一方面好好的反省了!

关于的中国的教育我就说到这个吧!

教育散文2:浅谈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

文/浮游胖虚子

中国从建立新的政权开始,即1949年开始,也开始建立了新的教育,新的人才培养的基础。在这六十余年的中国的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它确实在普众意义上确立了社会受教育的基础,并且,基本上实现了全民普众的教育,这无疑是中国教育事业上取得的一种成功。但是,中国现在的教育还只是浅层意义上的普众教育,而不是深入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养的知识教育和人才教育。所以,中国长久所提倡而又长久所缺乏的是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整个中国的社会在创新发展上都是落后的,这是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首先,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应是引导和发现,而不是强加在人身上的某种价值观的同化和思想灌输。对于一个单纯的人的个体意义而言,他应当有他自我兴趣,自我爱好,自我价值观,自我价值判断的选择权力,只要他的这些选择无害于社会其他人,那他的选择是必然应当被人肯定和尊重的。所以,中国不应该在教育上强制的设定一个共同的思想框架,并且把这个思想框架从一个人最开始的小学到大学,甚至是成人教育里都作为一个束缚。正是因为所有的中国的受教育者都从小的学习一个共同的思想价值观,所以中国的受教育者看似不同却又全无不同。因此,大家共同的处在一个思想认知层面上,没有差异性,没有多样性,那么,它也就相应的没有了创新能够生长存在的土壤。所以,即使是当代的已经进入现代化社会的经受过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只是虚有其表的知识分子,而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独立思考,独立思想的能力,也就更加无法做出实际意义上创新创造的事了。

自然,中国最初实行全民普众化的文化教育,有它客观现实的条件的影响:当时中国的整体人的文化素质低,国家经济实力弱,人口众多,没有现代教育的经验。因此,当时中国的现实要求进行的是普众的浅化教育,让所有人都具备一个识字,认字,写字的基础。但是,到了现在,中国总体的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层次的水平,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达到了相应的提升,然而,中国专业化,深入化的教育却在绝对程度上停留在了一个口号上,中国相应的文化教育仍建立在一个恒定不变的唯一价值观的框架上。所以,中国的教育很大意义上仍只是形式化的教育,模式化的教育。虽然,在课程上,它提倡学习多样化,多元化知识,但是当它进行实质人才考核定标的时候,它便又走向了那种定量化,单一化的人才认定标准了。故而,中国的教育难以实行有效的创造出整体普遍有价值,优秀,有能力的人才,只能创造出一种框架下,适用于社会平衡稳定的机器型的人。中国现在的社会所在培养的人才,所在提倡的教育,只能是适用于它社会内部的体制下所培养的维持现状稳定的人,而不是接近自然状态下拥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行为的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活力的人。

试问,即使现在中国所建立的教育机制有利于维护现在中国社会的平衡与稳定,可是它没有足够前进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那么在若干年后的将来,面对外在的先进国家的压力与危险时,它又凭什么来保障它现有社会机制的自我稳定与平衡呢?虽然,我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学生,可是我也是一名现实存在的,拥有自我价值意义的人,并且还少少的有一些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所以,我依照自己实际的对中国社会教育的认知来写这篇文章。

教育散文3:教育梦,从大山开始

文/青枝玉叶

文/青枝玉叶

对于莲花山,对于莲花小学,我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过客,一个自私矫情的游子,因为我在那里两年就离开了。我写下这一系列文字,不过是想证实自己在那块小小的土地上曾经如过眼云烟般的存在过,奉献过。

--题记

喜欢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所以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终于有一天,梦想变成了现实,才发现梦想并不都像天上的星星般璀璨夺目,也会有黄莲般的苦涩与无奈。也许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有刻骨铭心的体会。

2006年,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莲花小学教书。此小学经闻名遐迩的莲花大山而得名。不难想象,这里--天高地远,山高路陡。瞅瞅这路程,从我老家坐车到县城要一个多小时;转车,从县城坐车到乡镇要一个多小时;从乡镇走路到学校还要一个多小时。从我的描述中,转车,走路,多顺当。其实,没那么幸运,往往是当你坐车到县城,去乡镇的车早就走光了,而去乡镇的路上常常堵车,回去的时候也是等车,堵车。

再看看那学校,当我第一天来到学校报到,站在大门口,硬是没有迈进去。为什么?因为学校,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我的心里凉了大半,这就是我的梦想吗?校舍的墙体是用粗糙的石头砌成的,有两层,八间教室,每间大约十来个平方。二楼地面是用几根长木头作房梁,铺一层长短、宽窄、大小不一的木板,用铁钉钉住。人走在上面,楼板就着脚步有节奏地颤动,真担心会踩空,从二楼掉到一楼。木板缝里堆积了师生鞋底带来的泥土,干了就化为许多灰尘,扫帚是扫不到的。只要楼上有轻微震动,灰尘就漫室飘扬,洋洋洒洒降到一楼。上一天课,师生的头上,鼻上,肩上,都盖了一层褐黄色的灰,吐一口痰,也夹杂着泥土的腥黄,我们都戏称是从垃圾堆上钻出来的一群人。有一次,楼板“不堪重负”,掉了几块下来,肆虐的灰包围了楼下的一位男老师,他浑身上下除了说话时牙齿是白的,其他全是混黄的灰,他的样子很滑稽,但是我们谁也没有笑,因为笑不出来,甚至有种想哭的冲动。墙面长年累月风侵雨蚀,不但坑坑洼洼,而且裂开了一道道缝隙,缝隙里长着小草。阳光能直射进教室,真担心哪一天会突然倒塌。

窗子又窄又小,用几根圆周木棍作支撑,教室的光线全取决于老天爷的心情,晴天教室里光线勉强明亮,但是到了阴雨天教室就昏暗了。当大城市的夜晚灯火通明的时候,这里的教室却还没有电灯,因为山区还没有通电。冬天学生上课的情境让人心酸:窗子没有玻璃,雪花纷纷扬扬飘进教室,凛冽寒风在教室横行,室内室外的温度是一样的,冻得孩子们的脸通红,脸上都挂着鼻涕,写字的手长满冻疮,疮口裂开口子,里面是腥红的肉,外面流着胧,让人心疼。老师也动过把窗口用报纸糊起的念头,但是本来灰暗的教室更加灰暗了,只能上几分钟课,就让学生在座位上搓搓手动动脚,适当暖和一点,再接着上课。

学校只有八间教室,六个班用了六间教室,一间做老师的办公室,一间堆放杂物。记得我刚来学校时,带的是六年级,有57个学生挤在这间教室,我上课时只能在讲台上活动,是走不到学生中间去的,因为学生多,教室小,没有多余的空间。学生的课桌椅,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方桌和长板凳,差不多用了三十来年了,桌面斑斑驳驳,布满虫蛀的小孔。甚至用上这样的桌椅都是一种奢侈,学校桌椅不够,我们班都是三个学生共用一张桌子。难忘他们的做作业的时候,桌子窄,只能把写字的右手放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悬掉在空中,不能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黑板更不用说了,用油漆随便在墙头抹一块,就是黑板了。因为到处是缝隙,所以教室一点也不隔音。在这里,老师们都比谁的声音大,声音小了,学生就走神了,听别班的老师讲课去了。平时上课的时候,各班的老师都扯开喉咙吼。一天下来,声音都沙哑了,不想讲话。只要我们不说话,哪个班的老师在读课文,哪个班的老师在训学生,或者隔壁学生在讲话,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或许是那时的习惯吧,我现在无论是说话,还是上课,声音都很洪亮,更有甚者,说我讲话像打雷一样。

学校座落在莲花山上一块隆起的地方,海拨大约1500米。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赭红色的原地,田间地头零散种植着苞谷,整个显得简洁而开阔,同时也很苍凉。山前是金沙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这些水都是沿山根下流走,居住在莲花山上的人能看到水流,听到水声,却无法加以利用,缺水成了这里无法摆脱的宿命,莲花人也只能“望江兴叹”.唯一的一口水井,来回取水至少也得半小时。记得学生好像是不喝水的,早上到校滴水不沾他们能挨到下下午三四点放学。老师要讲课,没有水可受不了,我们多数是自己带水到学校。又不能让学生去提水,因为学生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耽搁学生的上课时间。老师更没有时间,到学校就忙碌一天,因为师资力量薄弱,老师人数不够,都包班(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地方,英语等所有课程)。每个老师都像“万斤油”,什么都会,哈哈!

吃的呢,那时学生还没有半寄宿制和营养餐,所以学生都是早上七点来钟吃了饭,挨到下午三四点钟。我问学生他们八九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坚持得住吗?学生都说习惯了。他们的生活真的很苦。老师们都是自己带饭装在保温瓶里到学校,饿了抽课间十分钟扒两口。装在保温瓶时的饭味道一点也不好,夏天烈日火炎炎,温度太高,还没到中午就馊味弥漫了,不能吃了;冬日天寒地冻,温度极低,虽是保温瓶,但毕竟抵不过季节的寒冷,吃的时候已经又冷又硬,难以下咽,却又不得不咽,没办法,饿呀!曾经学校也动过请炊事员给老师做饭的念头,但因为没有厨房、工资问题、缺水问题……没有实现。我的胃病大概就是那里“收获”的吧!

到学校的小路蜿蜒崎岖、千回百转,如果拉长大约五六公里。在山里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正所谓是“看起来没多远,走起来要半天”.然而就是在这条绵长、艰难的山路上,我先要爬半个小时陡峭的石阶,再爬半个小时的沙子坡,再拐无数的弯,越过许多坎,才能到达学校。回来就一路小跑,因为想慢慢走是不行的,路太陡,因为惯性,停不下来,除非揪住一棵树,能歇歇脚,所以我们是一路跑下来的。同事常戏说,如果能变成车轮,就能从山顶滚到山底。晴天还好,穿又平底鞋就能到达。可是雨天就不行,必须要穿“雨鞋”,其他鞋是寸步难行的,一不小心就有滑入深谷的危险。凡是莲花小学的师生,没有不摔跤的,因为雨水和着土杂草地,被路人反复踩,就像“糍粑”一样,滑出去,脚劲大点的,能稳住,几个趔趄不倒;没有脚劲的,只能听天由命了,惹一身泥浆。我是个不会走山路的人,但凡下雨,我脚下的泥浆总被我踢到后背,甚至头发上。记得有一次,一同事滑一跤,顺势滚到了路边的水沟里,浑身是泥水,稀泥灌进了她的嘴里,耳朵里;枯萎的杂草掺杂着泥浆糊在她的脸上,头发上,流入眼睛,眼睛都睁不开。她哭了,哭得好伤心。我没有安慰她,只是陪着她,帮她擦干净,默默无语,因为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也许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老师们仍然兢兢业业,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求知的天空。

事实上,对于莲花山,对于莲花小学,我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过客,一个自私矫情的游子,因为我在那里两年就离开了。我写下这一系列文字,不过是想证实自己在那块小小的土地上曾经如过眼云烟般的存在过,奉献过。所以,虽然现在我离开莲花山,离开莲花小学了,但是我的梦想还在继续。如此而已!

QQ/386124911

教育散文4:有时忘却也是一种爱

文/曹国锋

尽管教育专家很早就告诉我们老师要爱孩子,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听你的话,才能教育好学生。可是现实中我常听老师们讲现在的孩子真叫人爱不起来。为什么呢?理由很多,比如说,学习成绩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更可气的是做了坏事还屡教不改,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听着这样的理由,真有点觉得现在的孩子孺子不可教也,更别说爱他们了。我班就有一位干坏事而屡教不改的学生。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前任老师非常关心地对我说,这位学生有偷窃的毛病要我注意他。开学后,我就将他的同桌找来,告诫他要注意自己的随身物品,又找来班干部秘密注意他,还找他来当面“教育”了一番。我想这样一来,这一学期可以平平安安地过去了。转眼,半学期过去了,我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可是隔了两天,就有两位同学的电子词典同时不见了。于是展开调查,发现是他偷的。偷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喜欢那电子词典。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哪还爱得起来,真觉得他“朽木不可雕也”。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其中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有时忘却也是一种爱。对,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诱惑,会走许多弯路,可是生活还是会继续。孩子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我们老师为什么就不能够容忍我们的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呢?又何必将孩子一时犯下的错误铭记在心呢?就像我,让同桌防着他,让班干部盯着他,却从没有真正地想过要如何爱护他。现在想来,这都是源于我没有忘记他的过去,没有将他看成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生。我扪心自问难道我不可以学习忘却?忘却他曾犯过的错误吗?不,不是的。我想以后的我将会看到他淳朴、可爱的一面。

因为,我要学会忘却,学会释怀,学会放手。因为有时候,忘却,也是一种爱……

教育散文5:快乐实践行

文/何雨秋

“要去教育基地活动啦!”消息传开,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满心期待的日子终于到来了。这天的天气似乎格外好,阳光也格外明媚。我们兴高采烈地向目的地进军,个个脸上都挂着开怀的笑容,有的还哼起了小曲儿。

“啊!到了!”不知是哪个同学兴奋地喊了起来,大家也激动地跟着欢呼,一棵棵大树迎风招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蓝天白云下,小桥流水,花鸟树丛,好美啊!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下了车,齐步走进大门。

我们来到宿舍,宿舍虽小,但明亮整洁,十分清爽。开始整理床铺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套被套,好不容易把被子从狭小的开口塞进被套,可是任凭我们怎样翻山倒海,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理不顺它们的头。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任务。我们惊呼:“真是高难度动作啊!”

在活动基地,每天都有新鲜活动吸引着我们。制作环保袋、多米诺骨牌、看4D电影、做笔筒、参观梁丰乳业……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多米诺骨牌。我们小组4人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拼成形形色色的图案:有蜿蜒起伏的铁道,有腾空驾雾的龙,有展翅高飞的飞机……当我们推倒第一张牌时,所有的骨牌都翻动起来,在它们倒下的一瞬间,五彩缤纷,壮观极了。

在基地活动的三天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白纸黑字间学不到的知识,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与收获的喜悦,也赢得了宝贵的同学友爱,一切都让我们回味无穷。

教育散文6:讲故事 也是一种励志教育

文/钟芳

近来,在与儿子的聊天中,得知他长大后想去北京发展。我知道这毕竟是他的理想,能不能实现,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环境以及机遇也很重要,但首要的是要适时的多鼓励他,同时,也要及时指出他的不足。

正好前几天儿子刚结束小考,虽然考得不错,但也暴露出他不细心的缺点。如果这些小毛病、小缺点不及时克服的话,养成了粗枝大叶,做事马虎的习惯,久之就会影响孩子成绩的进一步提高。而如果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得有一个好的成绩,要想到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去发展,恐怕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于是,借着晚饭后与儿子一起散步的机会,我决定及时地“敲打”一下他。我给他讲的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二十多年前,班上有个姓尹的同学,成绩一直不错,在老师和家长们的心目中,他就是读北大清华的料,连他自己也一直这么认为。他有个习惯,喜欢把一些公式和概念抄成小纸条,随身放在口袋里,一有空闲,就拿出来温习。靠着这种吃苦的精神,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高考那天,他却感冒了,在考场上打了几个喷嚏后,他去掏口袋里的卫生纸,准备擦一下口鼻。结果卫生纸没掏出来,不知怎么把他前几天温习的小纸条给掏出来了,这一幕正好被走到身边的监考老师看见了。监考老师不由分说,当场以考场舞弊为由,宣布他成绩为零。正是由于他忽略了细节,没有养成好的做事习惯,才导致他功亏一篑,令人扼腕。

故事讲完了,我问儿子:“尹同学因为做事不精细,结果不仅连北京没去成,那年高考也名落孙山,这个教训深不深刻?”儿子点了点头。我进一步启发道:“对比一下你自己,还有哪些地方也跟尹同学一样,被你忽略了呢?”儿子想了想:“平常做作业时,不喜欢用草稿纸,而是直接写在作业本上,等到发觉题目做错了时,又去拿橡皮擦,经常弄得作业本白一块黑一块的。”我说:“再想想,平常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被你忽略的细小问题?”儿子于是又逐一对照自己生活上的陋习,给我一一作答。比如搞完了房间里的卫生,就以为万事大吉,抹布随手一扔就不管了……儿子如数家珍地指出了自己的不足,末了,他高兴地告诉我说:“妈妈,我知道了,做事不细心、马虎的习惯,不好,我一定改,你就看我的行动吧。”

想不到我的一番旁敲侧击,让儿子幡然醒悟,我也很高兴。此后,儿子果然没有食言。现在,他学习和生活上都很注重细节,最主要的是已充分认识到了好习惯能成就好未来的重要性。我想,这对于他将来的成长,一定会有所裨益。

看来,教育好孩子不一定非要用什么高深的知识,能把简单的道理蕴藏在具体的事例中,加以浅白的分析,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发省、自我提高,就能很好地达到教育和鼓励的作用。

教育散文7:怎样看待“听话教育”

文/周岭

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作为家长、老师,总把“听话”挂在嘴上,常用“听话”的标准来评价孩子,却不知这种“听话教育”存在多少利弊。

首先,“听话”教育使孩子缺乏个性、惟命是从。“听话”从表面上看是强调子女对家长的态度,实质上是要求子女养成“顺从”的性格。在家里要听从父母长辈的话,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像这样要求子女事事都听别人的,按照别人的意志行事,不主张子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遇事不进行独立思考,总是惟命是从,像这样的人一旦离开家庭、父母,怎么能够立足于社会呢?

老师怎么讲,孩子就怎么接受,从来没有自己的思考,更不用说去怀疑了。“听话”教育让他们从小就认为老师的话就是真理,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没有创造性。“听话”教育也使孩子循规蹈矩,不敢在师长面前刨根问底,容易形成一种刻板性的内向性格,思维的广泛性、灵活性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要用“听话”来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当然也不是鼓励孩子“反”字当头,我们应该在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点拨。

教育散文8:家长如何走出教育的焦虑

文/朱鸿飞

刚开学,同事的几个孩子上小学的上小学,升初一的升初一。于是在任何场所——办公室里、操场上、食堂内,总能听到他们谈论孩子学习情况的声音。刚上一年级的,家里的有线电视也关了,家长陪同孩子学习,坚持做到不看电视;刚上初一的,四处讨教教子心得,其忧心焦虑之状更是不可言说。一股莫可名状的教育焦虑时时刻刻萦绕在家长心头,这就是“教育焦虑症”。“教育焦虑症”何以就成了现代家长们的流行病、常见病呢?

“分数是硬道理”,学习成绩依旧是评价一个学生的主要标准,学生的考场,俨然成了家长的战场。

为了让孩子学科知识门门优秀,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一边带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提高班,一边托人情、拉关系、找路子。“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虽然社会需要的是各种类型的人才,但对文凭的追求仍然炽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家长们少不了要为孩子未雨绸缪,一方面家长们心疼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一方面又为了追求好成绩、好学校、高文凭,不断地给孩子加压。

家长自身的心态也是引发焦虑症的原因。家长中普遍存在一种紧张心理,家长间的攀比心理较严重。引用一句家长的话:“不能不在意啊!在单位里,人家孩子都上重点中学,考‘985’的大学,就我的孩子成绩不好,考职业中学,我都不好意思上班!”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把家庭教育的重心从分数上调整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上。

纠正自我的不良动机。前一阵网络上热议“父母皆祸害”的话题,这虽然是一群80后叛逆者的非理性表达,但也不能不说,它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失败。家本是孩子幸福的摇篮,是他们心灵的避风港和最终归宿。但在这个网络讨论小组里,家却变成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家长不能把千钧重担只压到孩子的肩膀上,应该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努力提高自身,参与各种职业培训,积极争取各种进修机会,争取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胜利,这样才能获得身心的愉悦,实现家庭的良性发展和美满和谐。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环境之一,家长可以多参与一些亲子课程及家长教育沙龙活动,多读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多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走科学的家教之路,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良好公民。“教育焦虑症”已经成了一个新名词,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说过:“孩子教育是3分教7分等。”笔者衷心希望,家长能走出教育的焦虑,静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教育散文9:冠军的智慧 教育的良机

文/钱品红 王红

又到周一,教师例会的时间总是有点让人担心:没有任课老师的教室,会是怎样的疯狂?我带的班是寄宿班,这期间孩子在教室自习,是由生活老师看护。于是,我们几位老师会给孩子布置作业,让大多数孩子在这段时间内捞不到自由游戏的时间。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动作慢的几个孩子总是来不及,周一的作业要等到周五才能完成。

生活老师和班干部的观察结果是:这些孩子磨蹭,一般坚持一二十分钟后就不动笔了,就是动笔,也是咬着笔在发呆!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商量了很多的对策:少布置一些——孩子都能完成了,生活老师却无法控制班级里那热闹如街市的场面;多布置一些,有些作业可以选做——选择去做的孩子却少之甚少……

那一天,我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本田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凭智慧战胜了对手。

后来,他在自传中解释他的“智慧”: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大树;第三个标志是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40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读完整个故事,我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之所以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太遥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孩子的学习更是如此。

反思孩子的作业情况,我们的孩子总是完不成,是不是也因为自己的目标太远,三门功课的作业加在一起,何时才能完成?看不到希望,索性就放弃。

于是,一次教师例会时,在布置好作业后,帮孩子分了一分时间段,用我的方式给孩子定了相对小的目标:3:40~4:00,完成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4:10~4:30,完成英语老师布置的作业;4:40~5:00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

我把1个多小时切割成了3块,相对有弹性地给动作慢的孩子留下了一点余地。孩子的作业都完成了!在没有改变作业量的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在我的鼓励下找到了马拉松的小目标,于是,他们都成功了!

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像这位充满智慧的马拉松冠军一样,在追求更大成功,更多收获的同时,学会确立恰当的短期、短线目标,一级一级稳步前进,获得最后的胜利。

教育散文10:播撒爱的教育 收获爱的快乐

文/陈建琴

从教26年,在这五彩缤纷、酸甜苦辣的人生道路上,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从中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在快乐中找到了自我,也从中悟出了很多。

教育需要爱,更需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一个丰富的世界。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地研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比如,我班里有个女孩叫小艳,她学习很自觉,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更不敢走到讲台上讲话。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我走到她身旁,拉着她的手和她一起走到讲台上,并且私下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渐渐地,孩子有了自信,敢于发言了。工作中,我总是以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以真挚的情去关怀每一位学生,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尤其是那些单亲家庭和孤儿等孩子,以为人之母之心去关爱他们,以爱润其心,以言导其行。

“身教重于言教”。学生是否信服你,关键是看你能不能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教育者应力求用高尚的品德感染人,顽强的毅力启迪人,崇高的精神鼓舞人。事实证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就应该早到;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教师就应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使课堂活而不乱,能真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我班无论是外出活动,还是开展校内活动,都能看到同学们在老师的榜样作用下,将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展示在大家眼前。

要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家庭的教育作用不可缺,除了开好家长会外,还应通过家访、电话等途径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熟悉学生的方方面面,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我清楚地认识到:家长、学校、老师多联系、多沟通,共同培养好孩子,才会使班集体更团结、更有凝聚力。

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确,教师的肩上承担着民族的希望,教师的双手托起的是明天的太阳。我作为一名已经工作26年的教师,始终坚信:只要你播撒爱的教育,定能收获爱的快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