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散文

请欣赏新年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新年的散文1:新年感怀

文/易州米

又到了年终岁尾,在这辞旧迎新的喜庆时刻,我忽然想说一说新年是什么。

小时候,对我们家而言,新年似乎就是一个新的月份牌。月份牌挂在爷爷奶奶卧室的东墙上,那本薄薄的纸片,并不识字的奶奶每天都记得撕去一页。但最后一页是个例外,奶奶一定要我去撕,我也乐于干这件事儿,12月31日被登在板凳上的我利索地撕掉了,月份牌就只剩下后面的一片硬纸。奶奶随手把早就准备好的新月份牌交给我,由我挂在固定着那片硬纸的钉子上,新旧交替随即完成了。

上大学时,新年是一场盛大的狂欢。为了这场狂欢,我们几个班干部从十二月上旬就开始策划,一心想的就是怎么出新出彩,怎么在创意和内容上超过其他的班。当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从来没忘记要处处体现文艺范儿。记得有一年新年前外国文学课刚刚讲了莎士比亚,于是我提议用一台别出心裁的话剧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那台话剧是由《哈姆雷特》《茶馆》和《日出》三剧改编而成,虽说算不上恶搞,但也是实足的穿越剧。全班三十几个同学人人都是演员,个个演得都很投入。台词中既有英语,又有京腔普通话,还不时冒出来几句上海方言,引得被我们请来作观众的诸位老师止不住地捧腹大笑。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在办公室做文字工作,新年对我而言就是一篇贺词。为了写好这篇贺词,我必须回头看,盘点学校一年的工作,回顾那些与师生们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那些曾带给大家激情和感动的瞬间。同时,我还得展望未来,畅想新一年的机遇与挑战,种种困难和美好。写新年贺词虽然是我的工作,但我会带着感情做这件事,逝去的和即将到来的,都会令我注力笔端。除此之外,我还会为自己写一篇新年贺词,祝贺一年来的进步和成长,同时也罗列几件最典型的糗事,当然最后不会忘记给自己鼓一把劲儿。

现在,作为一名四十几岁的中年教师,新的一年早已是列入工作计划的日子,读书、教书、写作,一切都会按部就班。不过,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同样也是激动和忙碌的。比如现在,我正在一条条回复学生们的微信。对这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我想在微信中回赠的实在太多了,除了衷心的祝福之外,我还附带了一张小小的书单,上面都是2015年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可以想象一些学生收到这张书单时的表情,但我不觉得这有煞节日的风景,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了读书,毕竟有书相伴的日子才是充实的。

新年的散文2:乡村的 “俏”新年

文/韩星星

没有绚丽的灯火,没有迷离的霓虹,乡村的新年腼腆而内敛,只需几串鞭炮,就把羞答答的新年娶回家。但若说乡村新年土气,那就错了!它也有着独特的风情、俏媚和气质。

沉寂一年,这时村庄开始有了人气。那些打工的人,嗅着年味,从各地赶回来。村庄一夜间充实、热闹起来。有些人,仿佛还没反应过来,说话仍是城里的口音。不管在外面做什么,这时他们都衣着光鲜。普通话,新衣服,让村庄恍若隔世,演绎着活色生香的穿越剧。

男人的模仿,像画蛇添足,呆板而肤浅,没有灵性。女人则鲜活、灵动、动人多了。

女人是天生的衣架子。奔忙和劳作,使她们体格健硕,身材匀称。衣服往身上一穿,就是“金风玉露一相逢”。说不出好,只是美。俏而不艳,媚而不妖。城市女人的美是妆饰出来的,脂粉气重,巧夺天工;乡村女人的美则是活出来的,生活味浓,浑然天成。所以,城里女人至多是城市的流动风景,而乡村女人则是村庄的眉目,不施粉黛,却风情万种。

甚至那些老人,此时也桃红柳绿,趁着新年,来个老年俏,喜洋洋地把年来报。

养眼的不只是女人,还有春联。门或许旧了些,还好,年和春联是新的,对生活的感恩和期盼也是新的。不管瓦房还是高楼,无论铁门还是柴扉,春联一定要大气,内容一定要美满。新年就图个喜气,村人都写进春联,贴在门上,心里也亮堂了,日子跟着喜气洋洋。

城里的春联是批发的,属于市场经济,整齐划一;乡村的春联是自创的,虽小农经济,却也自成一体。或许,笔法不够遒劲,韵律不够整齐,文采不够华丽,却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在乡村,春联不是传统的装饰,它是新年的唇,吐纳着辞旧迎新的喜悦和期盼。

当走进家,就看到新年的形神,尝到年味。乡人信神,但不迷信,他们只信奉幸福,把生活当成图腾。这些,都融入年画里。堂屋的年画,是全家新年的主题。想求子的,挂观音送子图;想求财的,挂财神送宝图;想求寿的,挂寿星蟠桃图……卧室的年画,是个人的小秘密,可能是青春的幻想,可能是遗落的旧梦,可能是老去的迷恋……

嘘,千万别出声!谁都有自己不能说的秘密,躲在里面,避免被岁月一网打尽。

年画就是明眸善睐的眼。当你凝视年画时,年画也在凝视你。不要试图走进她,就像接近初恋情人。她美得炫目,一不小心,你就会被一段往事绊倒。留下你,抱着地上的背影隐隐作痛,她却咯咯笑着远去。年画似眸,顾盼生情,年画让新年的俏有了生命。

新年的散文3:新年话“福”

新春佳节,许多人家都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红的“福”字,有的人家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这一传统习俗,寄寓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个吉祥字。我国自有文学以来,就有“福”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福”字是“双手捧酒食奉于神主前”的样子,这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含义是敬拜上天,祈求神灵保佑,逢凶化吉。《说文》书中亦谓“福”从示声,“示”说明与鬼神和祭祀有关,即祈求远避灾祸,降临幸福。另外,从“福”字的结构来看,“福”字由“示、一、口、田”四个字组成,“示”表示有衣穿;右边上面“一”象征房屋的梁,表示有房住;中间“口”表示人口健康兴旺;下边“田”表示有田地耕作。一个人有田有地,吃穿不愁,岂不是有福?

古人对“福”字字义的解释有多种。“福者,备也。”这是《礼记·祭统》中郑玄的注解,意思是什么都齐备。《释名》则说:“福,富也。”《广雅》说:“福,盈也。”《韩非子·解老》说:“全寿富贵谓之福。”也是“备”的意思。《尚书》对“福”字说得更详细:“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很显然,一个人长寿、多财、健康平安,崇尚美德,其命善终,那就是他的福气、福分。

在现代,“福”又有新的含义。福是什么,我认为福是一种美的感受与体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境遇,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追求与向往。一个人面对不同的境遇,对福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生活贫困的人,认为“富足是福”;经历过灾难的人,认为“平安是福”;身患疾病的人,认为“健康是福”;身陷囹圄的人,认为“自由是福”;乐善好施的人,认为“奉献是福”。

其实福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修养。福喜欢与真、善、美为伍,它总是出现在正直、无私、善良、真诚的身边。幸福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欲壑难填,无休止地追求金钱、权势、美色,其结果,不但不能得到幸福,反而会福将成灾、祸将临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愿新的一年,幸福叩响每一个人的心扉!

新年的散文4:网聚贺新年

文/张帮俊

去年大年初五,我参加了家乡一场文学网络论坛举行的网友新春茶话会,有机会与天南海北很多未曾谋面的网友在网下真实相聚,一起共贺新春佳节。

自从论坛发出报名帖后,报名参加的网友非常踊跃。当我走进酒店会场里,顿时感到一股喜庆热闹的气氛,今天来参加网聚的网友可真多!整整坐满了五十桌。在签名册上签到,马上就有热心网友和我攀谈起来,很快,我就不感到拘束了。

当帅气、漂亮的男女主持人上台时,台下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女主持人很幽默,笑着说:“大家的掌声很给力呀!”第一个环节,就是主持人报到会的每一位网友的网名,每报一位,网友就起身向大伙挥手致敬。我是这个论坛里的新人,平时也只是抽空上去看看,偶尔发个帖,我想,估计没什么人能认识我。可是,当报到我的名字,我起身时,就有网友叫道:“原来是你老兄啊!我读过你的文章,等会过来喝两杯!”我笑着点点头。网络上只见过其文,未见到真人。今天一见,才发现,原来,“江南春”是位美女、“逍遥剑客”还真有些剑客的风彩,最搞笑的是,网名叫“瘦子”的网友,竟然是位胖哥哥。

“我们有缘相聚在网络上,也因这份缘共聚在此,一起欢度这美好的时刻,那就让我们珍惜这份缘!”随着主持人的深情朗诵,晚会正式开始。这是一台网友们自排自演的节目,特别具有草根特色,看来,网友中也卧虎藏龙,琴棋书画精通的能人很多。一首《好运来》博得满堂彩,开了个好头;三位美女的肚皮舞让大伙张大了嘴巴,看得入神;极具家乡特色的快板书笑翻了天。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精彩一次次被点燃。

在节目表演过程中,穿插着“幸运抽奖”活动。主持人将抽出幸运桌号,只要是坐在幸运桌上的网友,每个人都将得到一个红包。最后,10号桌中奖了。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没有宣布10号桌时,桌上只坐着三位网友,可当一宣布时,马上有网友从别的桌跑过来拿红包,主持人笑着叫道:“没有你们这么赖皮的!”

最高潮的当然是酒宴了。“酒逢知己千杯少”,虽说,不能算得上是知己,但共同的文学爱好,让大家说个不停。很多人喝得脸通红,还叫嚷道:“不醉不归!”

平时走在大街上,见了面都不认识,可是,却因为网络,让我们有机会相识、相聚,尽管时间很短,可是,我们却共同见证了这段快乐的时光。

新年的散文5:元宵节抒怀

文/王涛

新年浓郁的喜庆气氛撩人心弦,美味佳肴,美酒飘香,亲朋相聚,生活的温馨令人陶醉。美好的时光似乎总是匆匆,在新年的尾声中,传统的上元佳节——元宵节又展现出她曼妙的姿容。美丽的礼花升上天空,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狂欢的场面把新年掀向顶峰与高潮。华夏民族以她特有的文化气韵走向新的一年,迎接春天的回归。春的气息正在扑面而来……

正月十五到来了,新年的喜庆也即将结束,这是新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她再次把欢乐和喜悦送到人间。“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古诗词对元宵佳节的描绘,把节日的欢乐和吉庆展现无遗。这是人们对来年幸福的祝愿与企盼,是人们走向春天的崭新容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一年年的过去,人生的步履向前,几多变幻,几多变迁,但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追求,是人们对幸福生活永恒的向往。元宵佳节起始于汉代兴利除弊的事件,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成为中华民族年年追求美好,走向繁荣昌盛的起点。

元宵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狂欢节,她以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与西方世界狂欢的不同。节日里那燃烧脆响的爆竹,那满街长长的高跷队伍精彩的表演,那活泼欢跳的舞狮,那飞舞的冲天巨龙,还有那夜晚五彩斑斓的礼花,显示了我们追求幸福的独到精神,显示了我们热情、含蓄、把决心藏在心中的无可比拟的气慨。有了这些民族的精华,我们前进的步伐会更有力量,我们迎来的春天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姿。

光阴荏苒,世事变迁。科学与和谐的光辉已在我们的头顶照耀,历史正在抛给我们一个巨大的机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愿我们每一个人珍惜这美好的光阴,尽情地挥洒我们的聪明与智慧,追求幸福,追逐春天。让我们借着这元宵佳节的气氛,迈开大步,走向明天,走向辉煌。

圆香精美的元宵,是我们对幸福的品尝;光照夜空的焰火,是我们美丽的理想;欢快行进的步伐,是我们对未来的向往;霹雳震天的锣鼓,是我们满腔的豪迈……让真善美浩瀚的光华,照出生命的经纬脉络;让宇宙间不灭的明星,照亮我们心中的赤诚,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灿烂辉煌的前程。

新年的散文6:新年钟声

文/白雪

古老的钟楼,又一度敲响了新年的钟声!

新年的钟声,雄浑而悠扬。只有这新年的钟声,才会如此震撼心魄……

哦,钟声,你来自远方,又飞向远方。宛如12只鸽子振动翅膀,依次起飞,拖着响亮的哨音翱翔……

在天与地之间荡起回音,在情感起伏的碧海上掀起波浪,在美好的回忆里竖起碑林,在展望的目光里升起多彩的希望。

12个月过去了,这12只鸽子前来谢幕,爆竹为难忘的2015年送行;12个月来临了,又有12只鸽子前来导航,礼花为缤纷的2016年盛开……

新年的散文7:外国新年五花八门

文/王吴军

对于新年,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来欢度的,这个时刻,人们把对未来的向往、希望和心中有着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借助新年而有了温馨的寄托。

越南人过新年时,把橘子树当做是新年树。越南的除夕之夜,人们常常都要送给朋友们一些尚未完全绽放花朵的桃花枝,而且,越南的家家户户在除夕之夜都会和朋友们一起坐在火炉旁讲故事,看今朝,思往昔,话旧迎新。

蒙古人过新年的时候,许多老人会装扮成古代牧羊人的模样,穿着毛茸茸的皮外套,头上戴一顶狐狸皮的帽子,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鞭子,不时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直响。

日本过新年却是与众不同的。在日本,除夕的午夜时分,全国各地的城乡中的寺庙里的钟都要敲响一百零八下,当然,如今的日本,除夕之夜的钟声是通过电台电视信号传送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里的。按照习惯,随着最后的一声钟响,人们就应该赶快去睡觉,以便在新年第一天的拂晓按时起床,然后走上街头,去迎接新年的初升太阳的第一缕朝霞。日本有一种说法,若是谁睡过了这一时刻,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和好运擦肩而过。新年的前夕,日本的各家各户都要制作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风筝,在新年的节日里进行放飞。

在伊朗,过新年的时候正好是春季到来的时刻,这样一来,庆祝新年的隆重仪式要持续一周的时间。这时,伊朗家家户户做家长的要为全家人准备新衣服。在迎接新年的时候,伊朗人总是要纷纷走上街头,点燃起一堆堆的篝火,然后,人们一个个从篝火上跳来跳去,尽情狂欢,迎接新年的到来。按照伊朗的风俗,在除夕之夜的十二点,人们的手里要拿一枚银币,而且,伊朗人认为,在新年里把自己家里所有的旧陶器统统打破,那是一个好的预兆。

在缅甸,过新年的时候正好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按照缅甸的传统习惯,人们要互相泼水表达新年的祝福,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谁也不会因为在新年的时候全身被别人泼得湿漉漉的而不悦。

印度自古以来就保持着一种传统习俗,在新年的第一天,谁也不许对别人生气、发脾气。印度人认为,新年的第一天必须过得和睦,这会给全年带来好运。

几内亚人在新年的第一天按照传统习惯都要牵着大象在街上走来走去。这时,几内亚人在大街上载歌载舞,尽情狂欢,欢度新年。

每年的九月中旬是埃塞俄比亚的新年,这正好和埃塞俄比亚的收获节遇到一起。这时,人们会聚集在城市郊区或村子里,每个人随身带来一捆干树枝,然后,大家把干树枝架在一起点燃起来,当篝火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人们便围着篝火走动、游戏、唱歌、跳舞,气氛热烈。

在意大利,新年的风俗非常特别。除夕的夜晚,意大利人要把自己家里不需要的东西扔到院子里,或干脆扔到野外去。意大利的传统说法是,这样就会在新的一年里给家庭带来幸福。另外,意大利人在除夕之夜总是给孩子们讲一个关于女妖的故事,说这个女妖总是偷偷地从家里的烟囱钻进屋里,给孩子们送来一些礼物,放在他们的鞋子里,这是一份美好的祝福。

在德国和奥地利,人们总是把猪视为成功和幸福的象征,因此,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在新年聚餐时,一定要吃猪肉。维也纳的国家印钞厂在新年前夕总是要制作专门的纪念章,上面是两个小孩骑在猪背上的图案。

在除夕之夜,芬兰的女孩们总是要把自己的鞋子向上扔起来,如果哪个女孩扔起来的鞋子落下时鞋尖正好朝着门,就预示着她今年必定要结婚。

保加利亚的新年也是很别致的,当宣告新年到来的午夜钟声的最后一响响起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屋里顿时灯火通明。这时,人们互相祝福、拥抱、亲吻,祝贺新年的到来。保加利亚的家庭主妇会在新年的馅饼上制作一些小巧的庆祝新年的图案,谁要是有幸吃到新年馅饼上的铜币图案,就预示着新的一年里他要财运亨通,谁要是吃到玫瑰花的图案,就象征着他在新的一年里会得到爱情的幸福。

在英国,人们迎接新年到来时并不举行庆祝集会的方式。英国人过新年的方式很特别,那就是谁也不邀请谁。但是,英国的新年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风俗,就是在新年的晚上或除夕之夜,每个人都可以不经任何人的邀请,到任何一个家庭里去祝贺新年,即使是不认识的人的家里,也可以去,主人总是会高高兴兴地热情接待。不过,按照英国的习俗,客人要随身带着哪怕是一小块煤,把它扔到自己去的那个家庭的火炉中,祝福他家在新的一年里炉火旺旺的,永远不会熄灭,好运也旺旺的,永远都在。

其实,新年不论怎么过,展示出的都是一份美好的期待和憧憬,期待在新的一年中能够美梦成真,憧憬着在新的一年中能够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快乐。新年,就是能够给人带来美好希望的一段时光。

新年的散文8:我的年味

文/方晨

农历新年钟声敲响,那流淌在空气中浓浓的年味达到了顶点。什么是年味?大家各有感受,但却无法形容。

小时候,我对年味的感觉从村里散发着的葱香味开始的。每进入腊月,临近小年,忽然有一天不知村里哪户人家飘出了葱味,透着油香,顺着味闻去,噢,那是油炸糯米圆的味道。渐渐地,两户、三户,炸糯米圆的人家越来越多,村里的空气中葱香味越来越浓,直到自己家中也炸起了糯米圆子。那天,我们都不愿出门,围着厨房转,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取出存放在橱柜中的油罐,将油倒入锅中,另一边早已备好加葱花、调料的糯米团。一会儿锅中的油开始翻滚,母亲将一个个糯米团放入油中,随着滋滋响声,米团飘起,渐渐变成黄色,由淡到浓,直至金黄,葱香味从灶间飘向堂屋,再飘出窗外,与村庄中已经浓烈的葱花味汇合。此时围在锅台边的兄妹早已垂涎欲滴,迫不及待抢吃起来。当从鼻中感受到的葱香再到变成嘴中真实的口感时,我知道快过大年了。

当我长大走出村庄到了城市,每到过年,我们自己炸起了糯米圆,厨房中飘起的葱花味带来了年味,但更多的是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年味渐渐被浓烈的思乡情绪所替代。我想起过世的父母,母亲不再为我们炸糯米圆子和操劳年饭了, 也不再听到年夜饭坐在上座的威严父亲关于“长幼有序、与人为善”的家训之类的声音;早已分家立户的兄妹也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着。我还想念起童年的伙伴,大年初一,结成一帮的孩子们跟在大人后面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到每家门口捡没有燃放的鞭炮,一路屁颠屁颠,打打闹闹,那场景犹如昨天。我还特别眷念家乡那一片片的稻田,一排排泛白的稻茬和那不时飞落觅食的喜鹊。整个大地散发着泥土清香,正是这片令我难以割舍的土地养育了我,那里是我的根。

而今,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着一切。人近在咫尺,心却远在天涯,一切都是那样的近,又却那样的遥远,我心中的年味反倒捉摸不定起来。我似乎感到,年味不只是弥漫在空气中的葱香、鞭炮、对联、大红灯笼,也不仅仅是对乡土、乡情的怀念,年味还承载着传统,中国家庭的团聚、对父母的孝顺、仁义礼数的美德,无一不融入年味中。

年味,也许就是家的味道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