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文章

请欣赏报纸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报纸文章1:贪小便宜是真贪

文/莲华童子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或电视,就常常看到报导,有些骗徒用假金链或某些假物品骗人钞票。或色徒贪眷美色,调戏妇女或中仙人跳而被揩佃,或身败名裂之事,比比皆是。

有一则有趣的现代故事,有一乡下的青年,因为牙齿坏了,来到街市寻找牙医欲拔掉那颗坏牙。问医帅说:拔一颗牙齿要多少钱?牙师说:一颗五百元,拔两颗即八百元。青年想虽得跑一趟街市,只拔一颗浪费时间和金钱,既然拔二颗比较便宜,就拔二颗省得再跑一趟又省钱。所以就拔了二颗牙。本来只一颗牙坏,因贪便宜而拔了二颗,是聪明或不聪明,是便宜还是不便宜呢?

佛经里也有这样寓言的故事,从前有一位乡老生七个儿子,有一个儿子不幸死了,所以尸体搁在房子里。因为这个尸体而感觉事事都不方便。就对全家人说,我们搬到别处去住罢!免得看到这尸体又伤心、又怕、又不方便。邻人看到他们欲搬家问说:‘你们为什么欲搬家?’他说,因为这屋子有这尸体而使我们又害怕又伤心,所以要搬家。邻人说:你何不把尸体埋葬呢?乡老即如梦初醒,是啊何不把它埋葬呢?那如何搬运这尸体出外去埋葬呢?想了半天,刚看到外面有人挑东西经过,即想到说:如挑东西那样挑不是很方便吗?于是就再杀一个儿子,用挑子挑出去埋葬,世间有这样荒唐的事情吗?

故事的意思是说,世间有许多莽汉,只贪眼前一点点的小便宜,而失去了大好的前程—贪小失大。或为财色而身败名裂—一失足成千古恨。或一念之差作大恶业,而造成万劫不能翻身的事情。譬如一个学佛的人不管他修行如何,最起码要守五戒清净。万一若是不慎犯了一条戒,应该赶快忏悔,多多的念佛拜佛以消罪业。可是大多都是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还自己想,若要忏悔,不如多犯几次戒再来忏悔,岂不是便宜多多?这如杀子成担有何不同呢?

不遇逆境,不遭灾难的人,不知人生的痛苦,也不知觉悟,遇逆境灾难,或尝遍了人生痛苦的人,才想修行消业,又丢不开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想再享几年世间的幸福快乐再来修行。一年又一年却用功又怕吃苦,却过舒适生活,又希望很快得道或感应。望上天特别照顾,又希望得到什么秘诀。不须要用多少功夫就获得很多功德。所以外道邪师就利用人的弱点,而谣传说:‘天降真道’。‘秘传口诀’。等等来引诱民众。其实这皆引人入魔,如故事的杀子成担有何差别?

报纸文章2:送报纸的小兄弟

文/谭剑

20多年前我还生活在农村里,无所事事却又不甘日子的平淡,便跟着一群乡村少年瞎闹,不出半年,竟在小镇有了些“名气”。但很少有人知道,骨子里我是一名非常传统的书生,以至有一回我去镇邮局领稿费时,读过我文章的局长大大地吃了一惊,不无痛惜地说:“老弟,你应该是有抱负的,怎么成天跟一群野人耍在一起呢?我这里正要请人送报纸,你来不?”我自知吃不了那份苦,便摇头回绝了他的好意,但我向他推荐了一名小兄弟。

小兄弟十七八岁,人生得瘦小,见人一口笑,一脸的天真灿烂。我们都是农家孩子,深知一份工作的分量,当我把消息告诉他时,懂事的小兄弟兴奋不已,第二天就蹦蹦跳跳地去上班了。小兄弟吃得起苦,开始送报的几个月,走村串寨全凭一双脚,一天好几十里山路他硬是一步一步量了过来。后来邮局给他配了一辆自行车,他快活得不行,背上邮件,跃上车便一顿猛蹬,风风火火就上了路。小兄弟对我特友好,只要看到我的影子,他便会骑着车飙矢一样冲过来,打过招呼后硬塞给我一根烟,然后哼着学会没几天的流行歌曲欢快地离去。

一天赶集,正碰上小兄弟有半日空闲,他邀我去宿舍坐坐,并买来了一小袋橘子,一问有6斤重。我掂了掂,感觉分量不够,就让他换个地方重新过秤,一称果然少了6两。我明白,小兄弟一定是碰到了奸商,而且那杆秤一定有问题。小兄弟见我没出声,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似的绯红着脸,说:“算了,值不了多少钱。”小兄弟的善良坚定了我要教训一下奸商的念头。

我们把橘子吃到只剩下三四个的时候,我对小兄弟说:“带我去见识一下那位摊贩,好吗?”当我俩来到那摊贩面前的时候,我把吃剩的橘子甩在他的面前,用有些生猛的口气说:“把你的秤拿给我看看!”

摊贩见了我这副黑脸,自知来者不善,狡猾的他避开锋芒,对小兄弟说:“你刚才是买了6斤吧,我给你补够好不好?”橘子补够后,我对摊贩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耍奸使巧!”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的小镇,多年来一直没有小兄弟的消息。直到有一天碰到当年的镇邮局局长,才知道小兄弟早已经死了。原来,小兄弟在镇邮局干了两年后,辞去工作到广东打工,并与一名打工的外省妹子处上了朋友。就在他真正意义上的青春开始的时候,出了车祸,他被撞倒在异乡的公路上,而肇事车竟在瞬间逃得没了踪影。小兄弟被送到当地医院抢救,不到两个小时就死了。几天后,家里的父母接到电报,让他们去领骨灰盒,并交清欠当地医院的2000多元手术费用。老父老母连路费也凑不齐,又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可怜的两老只能在家里恸哭——他们连孩子的最后一眼也没有看上!

后来,小兄弟的女朋友积攒了两个月的工资,总算将骨灰盒领了出来,并送回小兄弟家里。

活蹦乱跳的小兄弟就这样像轻烟一样消失了。他的女朋友我至今没见过,我想她一定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女子。

报纸文章3:带爷爷看书去

文/晓晓

孩子的爷爷很喜欢看报纸,家里订阅的报纸,在墙角层层叠叠垒得有人那么高。他不仅喜欢看报纸,遇到好的文章或者养生小知识,他还会剪下来收藏。每年单位里搞征文,孩子的爷爷都能拿到名次。

孩子不喜欢看报纸,因为全是字,她还小,认不全,也看不懂。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去书店看了一回书,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类儿童书籍,看得她眼花缭乱。自此,孩子就爱上了逛书店。孩子想逛书店看书,这自然是好事,可我们工作忙,无法天天都陪着孩子上书店读书。一天,当孩子吵着又要去书店时,爷爷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本来陪着孩子去书店看书,是爷爷不得已而为之,没想到一来二去,他也爱上了上书店看书。此前,退休后的他除了阅读自家订阅的报纸,平时的休闲活动也就是出门散散步、爬爬山,也几乎从来不逛书店。陪孩子上了一趟书店,看到书店里,或坐、或站,姿态各异的读书人,以及品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书籍,孩子的爷爷感叹不已,说:“原来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还可以让人看书。哎呀,我可不是‘OUT’了嘛,竟然才知道有这样的好地方。大宝,以后还带爷爷来这样的好地方哦。”之后,但凡我们带着孩子去过的书店,孩子都会让爷爷带着去一遍。孩子上学了不在家,她爷爷也会自己上书店看书,养生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知识……他都能在书店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一老一小相伴上书店,爷爷陪着孩子看书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孩子的知识。见他看得入神,孩子总会好奇地问书里讲的是什么故事,孩子看不懂的,他便用孩子能懂的话读出来。这一老一小,你讲给我听,我讲给你听,其乐融融。教育学家曾有言,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家庭氛围异常重要。孩子与爷爷共读,且边读边说、边读边学,无形中加深了孩子对阅读的喜爱,促进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读书真的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尤其是家人一起读书的氛围,那更是妙不可言。上周末的时候,孩子的爷爷说:“这一年陪孩子上书店看书,收获不少,去书店看书,不花钱,涨知识,我觉得很好。大宝,走,带爷爷看书去!”

报纸文章4:“美”由心生

文/罗曼文

一张破报纸,不美。一个东施,不美。一个七旬之妪,不美。不美?

但何谓美?美,由心生也。

物物皆美。古今之间,几人能说何物为美,何物为不美?尽看和氏璧之美,以裂为美,天下美玉甚多,唯独和氏璧独享尊荣,难道不能说人们是以己心的不完美来评判和氏璧的不完美么?而且说烽火戏诸侯,烽火之景,在黎明百姓看来,是不吉之兆,而妲己娘娘却是喜爱之极。于妲己而言,又怎能不是一种美呢?又看伯乐识马,以心而论。由此看来,婵娟是美,闪星是美。汪洋是美,小河是美。旷荡是美,平静是美。心心不同,物物皆美。

人人皆美。丑人美,美人美上更美。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国倾城,闭月羞花,这些象征着美的语句再也不是特殊人群的专用产品。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眼里出英雄”美与不美,一切源于爱与不爱。又说那句“色衰而爱驰,爱驰则恩绝。”人人为美,又怎会因色衰而恩断义绝?换说“色衰而爱驰,爱本不存也”。而放眼当下,最美老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母亲许张氏。此美非彼美,他们绝不倾国,绝代,但是被冠以“最美”之称。可见,丑是美,美是美,人美是人美,心美也是人美,而人美是识美之人一念而已。心心不同,人人皆美。

心心皆美。识美由心,而心心本就是美。“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黑夜寂静,若不是心旷神怡,何来风景一说?其心为美。而恶猫护崽一说更为贴切,恶猫是恶,护崽是善,恶与善相辅相成,善,恶之源也。可见,恶为善,善为善,美自然就明了了。识美之人识美之心是美,美之心是美,而人人之心皆为美。心心不同,心心皆美。

心心不同,物物皆美。心心不同,人人皆美。心心不同,心心皆美。美亦美,丑亦美。是故以吾之心换物之美,以吾之心换人之美,以吾之心换心之美。天下本无美,由心生美。尘间本无丑,由心生丑。而美丑之分,皆是人心之别罢了。

报纸文章5:如何促进家庭亲情和谐

文/普旭

最近报纸时常报道父母、儿女为了财产,大家争的死去活来,兄弟阋墙,甚至与父母亲公堂相见,往日亲情荡然无存,抚养之恩早就抛到九霄云外。无论谁对谁非,骨肉反脸,相伩是每个家庭成员都会觉得心痛及难过,也最不 愿意看到的事。

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丰衣足食,但是一般的伦理道德,却是越来越退步了。世间上最珍贵的东西,骨肉之情,父母之恩,全被钞票取代了。回想过去的年代,虽然物质并非很富有,但是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父慈子孝,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共同生活,视亲情为第一,血浓於水,有福同享,决不会为了财产而大动干戈,有伤和气。

为了避免这种不光采的家庭纠纷,为长辈者更应该在孩子还在孩提时代,灌输基本的人伦道理、树立良好的纪律及品德的修养、以及家庭亲情和谐的重要性,并且以实际的行动,让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家庭亲情的可贵。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与生俱来,血脉相连,不以贫富贵贱而改变,不以个人喜好厌恶而取舍,这就是亲情。然而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已完全瓦解。如果一个儿童从小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孝顺父母和尊敬兄弟姊妹等,长大后也不会听从或尊敬任何一个人。

也许我们可以从每年的节气(春节、端午、中秋和家庭成员的生日)开始,长辈都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的子女聚集一起,让每个成员感受到浓浓家庭的气息和温暖;让彼此的凝聚力更进一步的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频繁,互相的关怀,鼓励及帮助,使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及成长,更加的幸福及快乐。

随着岁月的变迁,小孩的逐渐长大,已经开始成家立业。但是长辈依旧喜欢常与各子孙聚在一起的机会。所以每个人虽然工作忙碌,还是需要暂时松懈,对回家团聚 ,应该加以重视。这确实是兄弟/妯娌/侄子们难得的聚会。况且子孙满堂,总是令人感到温暖及幸福。

总之,金钱和富裕不是最珍贵的,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才是最宝贵及应该珍惜的。

尤其是现在的生活紧张,每个人为事业或学业而忙碌。平时想要聚在一起,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每次的节气聚集,希望每位家庭成员都能出席,以增强亲情的凝聚力,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家庭。

报纸文章6:给娘念报纸

文/杜玉凤

记得小时侯,娘的最大愿望,就是让我们好好上学,将来做一个拿起报纸就能念的人。

娘出身贫寒,童年时别说上学就连吃饭都是问题,只好跟着娘的娘,在地主家当女佣。解放后才有机会学文化,进了村里的业余扫盲班。但那时已经拉家带口,纵有满腔热情,也抵挡不住家务的消磨,她只学会并记住了自己的姓氏——田。用娘的话说,一个方块地里,一横一竖,两个人耕作,就是“田”。

娘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就围绕着大郭村火车站,为石家庄市内的企业拉脚送货。可到了市里,想去个厕所都很难,不是找不到厕所,就是找到厕所不敢进去,因为不识字,不知道哪边是男的,哪边是女的,只能在外边等着,看到有人出来了才敢进去。那种说不出的憋屈穿心进肺。

文化大革命初期,村里来了工作队。晚上,生产队会隔三岔五招呼人们去开会。那些从城里来的人,识文断字。娘抱着弟弟,我靠在娘的旁边,那时我大概不到十岁,蹦跶了一天,不一会两个眼皮打架,晕晕乎乎就睡着了,一到念报纸的时候,娘就会摇摇我,哎,快醒醒,开始念报纸了。在娘的眼里,拿起报纸就能念的人,是很了不起的,听了不起的人念报纸,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1973年我初中毕业,考上了公社里的高中。当时哥哥参军,父亲多病,家里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好心的队长和邻居们都劝娘,别再让孩子读高中了,一个女孩子读高中有什么用?但娘却顶着压力,把借来的学费交给我说,只要能上学,就好好上吧,将来做一个拿起报纸就能念的人。

拿起报纸就能念,在今天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娘的心里,那是文化人的代名词。娘活着的时候,我们读完了高中、参加了高考,先后走出了农村,但却从来没有给娘好好地念过一段报纸。大概娘看到我们长大了、工作忙,也不再苛求什么,只要有收音机就满足了。

生活好了,报纸送到家里,偶尔也会拿起来念几句,慢慢发现,拿起报纸就能念,其实要求很高:要通过标点符号,念出里边蕴含的情感;要通过文字的组合,念出里边传递的信息;要通过句子的表达,念出国家的政策导向。娘说不出这些道理,但从别人念出的声音里,看到了村庄外面的世界。

娘走了已经十年了,每当我想娘的时候,就会拿起报纸来念一段,我想娘不管是在天堂,还是在通往天堂的路上,都会欣慰地笑着。

报纸文章7:落地的报纸

文/谭守谋

同事们对报纸的投递员议论纷纷,要我这个当头的与之“好好谈谈”。

“好好谈谈”,有些危言耸听。其实事情是这样的,送报的投递员图省事,每天只将窗户开一条缝,把报纸扔在地上,害得大家天天弯腰曲背捡拾。靠窗,一张长两米的台子,若把窗户开大一些,伸伸手,报纸便可轻松放到台面。举手之劳。可是,偏偏图省事,一掷了之。烦恼的捡报每天发生,大家的意见随着捡拾的频率直线上升,对如此工作态度大为不满,不禁猜测:是新手不熟悉业务,粗心大意?是即将退役的老职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是顶班的、兼职的……

我也对送报人的敬业意识产生怀疑,也在伺机摊牌。由于时差,与送报人难得谋面。报纸已然天天“落地”,“好好谈谈”的策划一次次落空。

前不久,入夏以来合肥气温跳水,直落20度,炎炎酷暑骤然变脸:冷风凄雨。刚刚8点,一辆助力车破门而入。车停,胖胖的女投递员从防水报袋中,“嗖”地抽出一沓报,递给过来。“不好意思,今天雨大,路上堵车……”接过报纸时,我惊讶,在如此雨水天气里,报纸干净挺括,竟无一滴水痕!

终于,终于逮着了送报人。胸有芥蒂的同事们意外而兴奋地围过来,不等我代言就迫不及待地发问:“报是你送的?”“你不能图省事,每天把报纸扔到地上!”质疑与埋怨。她先是一愣,俄顷,浅浅笑了起来:“……哦,你们的桌子离窗户太近,从外面手一伸就能把报纸拿走。特别是双休日,办公室没有人,我担心……还是扔到地上保险……”

原来这样!多疑了,误读了她的良苦用心,我的脸发烫,原本想好的措辞乌云遇风似的逃遁。

“如果……如果不‘落地’,就‘上台’吧。”她笑着,大家都被她温婉而幽默的答复逗笑了。同事们忙不迭地说:“谢谢谢谢!落地落地!”毋庸赘言,全体的歉疚和感激都表达在这频频的叠词里了。

——一场美丽的误解。

我这才注意送报人的面目,温润如玉,微微红晕,因得到理解和认可而欣喜。眯眯的双眼,柳叶般细细双眉扬起,慈眉善目,真的好看。大度雍容的笑,阳光般地照进了我的心坎,顿觉温暖。在浮躁如盛夏浮萍般铺盖了世面的当下,爱岗敬业本来就难能可贵,更何况这种超越了职责之外,细若亲人般的考虑与周到,是怎样的投入与用心啊!谢谢您,送报人!

报纸文章8:一座城市的报纸

文/李晓

一座异乡城市的距离,离我有多远?物理上的抵达,需要火车、飞机、轮船这些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心理上的距离呢,其实是一座城市的报纸,它在风中哗啦啦次第打开,向我打开一座城市的心电图。

一些城市的报纸,我对它一直凝望与守侯,陪伴了我多少年,而今,中年的我,两鬓染霜。这些报纸,它最初的乳名,或许已不是今天的名字。钩沉一座城市的报纸,它也和城市本身一样经历了沧桑。一座城市的成长史,在岁月霜色里那些发黄的报纸,就是给城市留下的底稿。

在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方,一座座城市的报纸中,有我灵魂飘荡过的文字。它们大多是生活类的报纸,上面刊登一些婆婆妈妈、油盐酱醋的市井新闻,发布一些诸如积雨云抵达东风四到五级最家常最接地气的消息。有天,张老三的身份证丢失了,得去报纸上刊登一个遗失启事,老王那条马路因为要抢修管道,便有刊登在报纸上停水一天的通知……每天清晨,它带着最浓烈的市井人生气息,作为一份丰富的精神早餐,抵达到读者们眺望的眼帘,浸润着读者的心肠。

在南方,有一家报纸,我亲历了它从当年一张四开黑白小报,壮大到如今几十个版面的彩印报纸,也折射出这个国家都市生活类报纸的发展缩影。在北方,有一年秋天,一家晚报的编辑编完了我发去的最后一篇文章,他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我明天就退休了,今天中午去报社伙食堂吃退休以前的最后一顿红烧肉、麻婆豆腐……”那一瞬间,我真想落泪。这些编辑,在文字里,知道过我最隐秘的心事,生活中的甘苦冷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我最贴心的人。那些城市的天空无痕,但已有我飞过的影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作为一个很典型的略带疯狂的民间草根文青,我写诗歌,写散文,也写小说。我给一些大名鼎鼎的报纸投稿,每次去邮局投递稿件,就盼望早一点抵达那座城市,我那些笨拙的却充满了对人生热情与诚意的文字,它在信封里包裹着,坐着那个年代的绿皮火车,缓缓抵达那些城市的编辑案头。那些去邮局投稿的年代,每当听到云层里远雷隐隐,我也恍惚觉得,是哪座城市哪所邮局工作人员正打邮戳的声音,邮寄来刊发我文字的报纸。

有几年,我停止了报纸副刊类的写作。我梦想发财,当大老板,至少开一家面馆,但我的发财梦很快破灭。我再次提起了笔,开始书写我的灵魂史。

有一年,我出差到南方一座草木葳蕤的城市,还没到旅馆,我就去报亭买了几份这个城市的报纸,我在上面,触摸这个城市的脉搏,倾听着它的心跳。所以我打开一座城市的大门,往往是这座城市的报纸,首先递给了我一把带着体温的钥匙。

一座城市,它报纸副刊上的文字,也可以绵延成一条文字的大河,成为一座城市的文脉。报纸副刊,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全媒体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用两个字来回答,就是:落寞。作为报纸副刊,虽然有人说它是一张报纸后花园里的“私房菜”,或者有“新闻招客副刊留客”等等诸多赞誉,但副刊的命运,依然按照这个时代的浪潮与逻辑不断淘洗,副刊在很多报纸的版面中,已像古代的生活一样隐入了天幕。但一些报纸,依然顽强地保持着副刊版面,这是一张报纸的慷慨,也留下了一份大水走泥的厚重。

让我与一座城市的报纸,亲人一样,隔空凝望,心中相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