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文章

请欣赏情怀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情怀文章1:寂寞如冬的读写情怀

文/姚松柳

春天,虽然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但是,那烟雨朦胧,花羞翠嫩的柔景,总给人娇浮、妩媚的诱惑而难以沉心。秋时,虽然硕果累累,连大自然都熟透了。但是,收获过后是凋落。夏伏,虽然遍地葱郁,但是,仅仅那炎炎烈日,就足以让人挥汗如雨,躁热难安。冬天,唯有冬天,虽然天寒地冻,但是,没了春的娇浮,去了夏的烦躁,走了秋落的凋落。一种璞玉般返朴归真的姿态,透着寂寞、庄严、素淡,给人以心归闲正,神入空灵的感受。读书、写作就要有如冬的氛围和意境。因此,寂寞如冬天的情怀,是读书、写作的精神家园。

“古来圣贤皆寂寞”这是李白七言乐府《将进酒》中的诗句。不知道是冬天的寒素,让心灵世界弥漫着寂寞的感受,还是心灵的寂寞“暗合”了冬天的品格。总之,古往今来,许多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的圣贤之人,便是在“寂寞”中,杜绝尘嚣,摈弃物欲,读书、读人、读社会、读历史、读自然、读生命,读出境界,读出精神,读出“脊梁”,将个人的痛苦和不幸,梦想与追求,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与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于其中抒发情怀,体现自我价值与人文关怀。因此,寂寞不是于汗青中苦心禅空,而是在澹若寒素中广学成才,奋发图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集》)读书,做学问,在于从澹泊、宁静中下工夫,在于书山中攀登,在于学海中苦度,在于耐的住寂寞,最忌功利、浮躁、沽名钓誉、虚伪妄夸。要内思不裹杂欲,外物不移其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于是,“忧”虽似冬天的萧瑟,然而,“乐”的寂寞却充满勃勃生机。空林独与白云,澹泊宁静惟有寂寞。如此,才能修身、明志,读出圣贤之辈。因此,寂寞的性情不是避世无为的愁思寄托,而是“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的精神傲岸,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旷寞练达;是于狷介情操中无声的心灵远唤与精神力量。

恪守读书的精神家园,其寂寞的内心世界依然不乏浪漫情怀。古人云:“园有千棵竹,家藏万卷书”便是以竹喻书,藉以表达读书破万卷的豪情。宋代大文学家、大诗人苏轼更是借松梅喻志,曾发誓要读尽天下诗书。天下诗书是否读尽,如今无从查考,但他一生抄写过三遍《汉书》,总共二百余万字,可谓空前绝后,令人叹为观止,从而留下传诵千古的读写佳话。就像大自然赐予的“岁寒三友”,装点了冬天的遐想,寂寞赋予了不知多少圣贤,在冬天遐想中的读书灵性与情怀。故而,“寂寞”不是失落和单调,而是惟有在读书的精神家园中,内心才能得到的丰富而美好的素描大写意。

冬天虽然冷寂旷寞,而且在素煞中浸透着严寒。但窗外不论是北风呼啸,寒光凛冽,还是阴霾密布,大雪纷飞,在岁云高寒的日子,躲进温暖的斗室,埋头于书堆,不受姿态约束,不管日月规律,随心所欲地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写自己喜欢写的文章。读尽黑夜便是明,写下真实便是心。这是一种多么酣畅淋漓,放浪情怀的阅读感受与心境。在这自我主宰的世界中把卷、品味,会有一种奇特的将天地收于心底,又将胸怀放射于宇宙的那种思想自由、奔放的阅读快感。难怪钱歌川先生曾经是那样地感慨、羡慕金圣叹那种踏雪归来,闭门夜读的人生乐趣。

寂寞的,冬天的读书和写作情怀,如同一首抒情的寓言诗,既有浪漫的无穷回味,又富于深刻的哲理。

情怀文章2:风蹈碧野,情怀郁莽

文/笔墨飞絮

走过许多的路,却没有任何时候,能够感受到走一条带有乡间景物特色的小路让心情来得怡悦与幸福。曾经那么多的岁月,相伴在山山水水中,早已习以为常,年少的赤纯的心灵没有几多的感怀,也没有几许的留恋。当岁月渐长,一条条路径叠加,在比拟的自我凄凄寂寂中,才明白,曾经拥有过的才是最为美好的,曾经践踏着的才是最为弥足珍重的。不想说时光能够倒流,也不想说重新捕捉一份美好。只想站在风中,轻轻静静的让风丝撩过发间,遥望一片烟云,而那曾经的岁月在风蚀的芜媚中,永远都带着一抹明丽与清幽。

我爱着这样的时光,于凌晨时分,踏着静静的小路,汲着雨露,漫淌那份儿时的幽然与霭然。

路,在我的眼前蜿蜒,而我的灵魂却在路的前方蜿蜒,彼时,不再是路引导着我,而是我的灵敏诱导着路的延伸。在那前方,永远都有一缕缕幽香蔓延在风中,随风舞动最为灵动的缥缈情缘。

情缘,何时都可用得着,它不仅仅用在客观的有感情的人儿身上,也用于一切含有生命的自然界中,包括一花一草,一尘一露,一阵清风,一片流水声。它是自然界中,感性的物体赋予给生命的最为抽象又直观的意象,表情描态,引诱了我们的心灵与情感,也彰显出自然的客体与主体,永远都是可以互换的。在相对的时空里,有着相对的立体感。

走过一片阡陌,青青郁郁的瓜蓬,一列列曼妙在风里,清姿独韵。有风的呼声从耳畔飘过,有蛙的声音从风里传来,有蜂的声音从空气里飘来,有水的声音从青郁中茵葱而来,直至一缕缕清香无限幽霭地弥漫在鼻端。斯时,世界只为我一个人而存在。我是风里的客人,载着我,四处游荡,逡巡的脚步,蹀躞有致。爱着这一抹意韵,它虚无的蹈过心湖,从灵魂深处滋生出一种唯美的浪漫与温婉。

河岸的荒灌丛蓬茂密生,挤挤挨挨,一种生命的勃然生姿,生发得葳蕤苍翠。以一种缥缈的姿态游移在它们身畔。心纤巧万般,感慨自然赋予的这份美丽与苍然,它使生命不仅仅是活着,还在享受着。

散落的木堆柴垛上,藤莽攀延蔓爬,青绿地覆盖着它们,点缀着一份无与伦比的岁月痕迹。无痕的时空,无痕的情怀,便如蔓如藤蜿蜒在心湖深处。想起扒着柴垛寻找蚯蚓,身后跟着一群毛绒绒的嘎嘎乱叫的小鸭子,争先恐后从脚边窜过,柔柔的感情涌上心头,浸满身心,那种感觉是幸福的。

只是当初想不明白,那是一种何样的感觉,如今想来,便是简单之至的一种纤巧与呵护的婉约。明媚的时光总是随风而过。不懂得时,它是如枯草蔓延到天边,懂得时,它早已是记忆深处最为温馨美丽的画面,被情怀笼上了烟云,被时光烙上了熏黄。惦念在脑海里,就是一种生命的知与感、性灵的唯美的生发之源。

丝瓜花一朵朵在风里摇曳,浓艳的色泽,不仅仅吸引着蜂蝶。彼时,我宁愿自己就是一只蜂蝶呵。生命何其短,而味道何其浓。瓜蓬瓜架,一莲莲如森林,穿梭其间,充满着浓郁的香。想起了母亲的瓜蓬,丝瓜蓬,苦瓜架,冬瓜蓬,南瓜架,最爱的苦瓜,最脆的黄瓜,最香的香瓜,最甜的丝瓜,最腻的南瓜,最淡的冬瓜。一整个夏季便是旋转在这些瓜类蔬果中,连身心都是饱满而滋润的。

远远的那条电线杆,模糊了视线,被一丛绿藤给缠覆得妖冶多姿。悬空而望,它是世界上最为抽象的形象大师,婉转的将一种生命刻画得袅娜风情。某个世界的角落里,如果失去了所有的生命,也一定不会失去它们凌空的意象,既张扬,又幽静。一种角落里的最凌乱的美,婉约出一种诗意的幽霭。

每天,轻轻走在田园的边缘,远望,沉沉的,静静的,时光倒流,自然的停顿在记忆的某个时空里,曼妙生烟。而风起,一切又都随风而去,不再感怀,不再伤情,只是静静的,听风辨音,也遗忘。在不远的地方,凝目而望,便有淡淡的气息萦绕在身边,熟悉的味道里,阡陌青梗梗的绵延,远山群峦似山又不似山,似烟云又不似烟云。

家的味道呵,在这里演绎得十足,然而,生命依然只是凌空而感罢了。

一棵大树下,一群妇人端着个盘子,烧香跪拜。那份虔诚在浓郁的香霭中显得遥远而熟悉,好似生命一直就这样虔诚地跪拜在某个看不到的地方,等着上天的眷顾,垂怜生爱。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古老的习俗,它把生命所有的希望与失望都纠结在这份神秘的浓郁的香霭中。

隔着距离看人,看风景,永远都是最美的。在所走过的任何地方,只要伫足而望,心头顿生烟云。

水的流动轻缓而徐滞,似久了的浪子,在任何有着阻挡的地方都要停顿下来,随时的观望静候,调息内里。生命便以此繁复往返,制造着一个个奇迹与偶然和必然。

弯下的稻穗,饱满得似一个丰韵十足的妇人。想像着不久的将来,它便可以呈现出生命最为瑰丽的金黄色泽,心中无端的激宕绵亘。自然的风貌永远都是这般参差着它的惟美与荒芜,错落在一起便是永恒的抽象美、意象美、画面美。

追赶的孩子,嘻嘻摆动着稚嫩的手脚,蹒跚中,有母亲的怜爱呵护在身旁,突生一种婴儿也是一种绝美之感,无与伦比的让世界言笑晏晏,热闹非凡,咿咿呀呀唤起母亲的柔情与密意。女子便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为伟大的载体。

念时光悠悠,在路途奔波中,如丝澜漾过的纹漪袅荡心空,片片烟景顿时婆娑生命的历程。

情怀文章3:江南情怀

文/谢永帅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清晨一大早,温暖柔和的阳光从窗外斜斜地照进来,大概是在催促我早点起来,巳经是早上六点,趁着还早,我翻了手机,看了下新闻。现代人已离不开手机了,然后读了几篇关于写江南的文章。

每当读到这类文章,感觉十分熟悉和亲切,大概是从小生活在江南的缘故,对里面的情节、人物、景色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江南大概是指长江以南吧,而我的理解是指浙江一带,这大概是一种故乡情结。

我从小生活在江南的南端瑞城的一个小乡村,这里基本没有什么工业,所以环境保护的很好,农村是人多地方,农业也落后,所以年轻人基本是城里上班或去外面经商,留在家里基本是老人家务农居多,而年轻人很少干农活,倒不是说年轻人懒惰,实在是现实的现状。

故乡原来是一个四面临着飞云江,交通不方便,出行都要渡船的地方,现在大桥、公路、高速已四通八达,出行便捷方便,原来的渡船已然成古董,撑舵的老大还是那熟悉的父老乡亲。

故乡也是个鱼米之乡,由于临江,江水和河水交汇,盛产虾鱼螃蟹,虽然不如养殖的个头大,但味道绝对鲜美,小时候由于家里条件差,经常拿着爸爸制作的网兜和蟹垒去捕鱼虾、小螃蟹。每每都是满满一筐,一天吃不完,晒着阉着吃,味道特别好,不像现在的养殖的吃几下就不想吃了。

当然故乡最值得回忆的是一起去读书,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好同学,每次放学回家,一大帮同学有说有笑,但总有些调皮的同学喜欢欺负人,路上言语不合,就揍上一顿,而被揍的同学总是不服。所以现在一帮同学聚在一起,总是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和故事,而那些递纸条、写情书就更不胜数了。

岁月流转,故乡的情结每个人都有,有深有厚,而江南的情怀只怕是身在江南的人,才有深刻的体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江南不但景美、水美、山美,人更美,愿你我的江南越来越好

情怀文章4:棉布情怀

文/王永清

闲来无事,翻看家里老相册。相册是母亲自制的,用硬纸板及碎布头装订而成,简单却不失精致。相册里有一张我穿布衣裙的照片,布衣是母亲亲手缝制的,肥瘦合身,还精心做了五对蜜蜂盘扣。色彩虽然只是简单的黑白,但线条变化由浅入深反复交替,衬托得裙装明亮活泼,穿上,简约却不失优雅。

那个贫乏的年代,缺吃少穿,有一件花布衣裳,能让我开心好多天。上初中后,迷恋上化纤衣服,化纤面料光滑、色彩丰富美观,但吸湿和散湿功能都比较差,衣服湿嗒嗒地贴在身上,很不舒服。但那时,总以为穿布衣太单调土气,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华丽,也顾不得许多了。

如今,穿过很多种面料的衣服后,铅华褪尽,感觉最贴心最厚道的还是棉布衣裳。布衣取材天然,由棉纺成线上织布机织成布。记得小时候,看母亲织花布,一种颜色一枚梭,往返穿梭,不断变换,正所谓“一经复一丝,成寸遂成匹”。繁琐复杂,耗尽了日月。布的传统染色方法以草木染为主。《诗经》云:“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这里的“绿”和“蓝”,便是蓼蓝、荩草之类的草木染料。草木染成的布匹无污染,染出的布匹色泽纯净柔和,散发着草木的清香。

棉布是我近几年的最爱,一袭布衣上身,质地柔软、纯朴不张扬,有种贴近皮肤的舒适与温馨。那是一种深到骨子里的亲和力量,让我忆起许多经典又纯粹的事,比如老屋、帐幔、陶碗、青花瓷坛……棉布是一种情怀,沉静低调,经岁月的淘洗散发出古朴典雅的光芒,蕴含着生命中最本质的美感。

昨日,在公园散步,看到一个穿布衣裙的女子。裙子的袖口和领口有细密的小褶子,不规则褶皱下摆走动之间摇曳多姿,像一朵亭亭的莲,朴素而不乏味,优雅又矜持,展示着自己的安宁与清新,虽只是擦肩而过,但让见者如沐春风,心生欢喜。

布衣还是一种烟火人生。沈三白之妻芸娘,聪颖贤淑,她的梦想就是: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而后,三白写写诗,赏赏画,她做女红,这是芸娘向往的生活。时光无声,静美如画,和爱的人做喜欢的事情,把寻常的日子过得安宁如水,如此这般,着实令人感动。

生活应如布衣一般自然、妥帖,把日子过成诗,简单而精致。《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吃得太饱的人,跟挨饿不吃东西的人,一样是会害病的,所以,中庸之道才是最大的幸福:富贵催人生白发,布衣蔬食易长年。布衣生活就是让你安静中清醒,留感恩的心态,带着欣赏,用心生活,以一颗禅心,放空自己。

情怀文章5:中国人是有木头情怀的

文/韩浩月

或是因为太常见了,没人把木头当回事。在城市里生活久了,见多了钢筋水泥、玻璃幕墙以及多种材质的办公用具,木头越来越少,心里竟有一点点恐慌,如同农夫失去了手里的农具,耕夫失去了拉牛的缰绳。

对木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我小时候,二叔是个木匠,一把锯子,一把刨刀,都是亮晶晶的。在二叔一双粗糙大手的操持下,一张张桌子,一个个柜子,就齐齐整整地被制作出来了。这是个很神奇的过程,木头在能工巧匠的手里,有了形状,有了功能,有了智慧。

农村孩子的玩具,必不可少的就是木头做的弹弓。每个孩子的弹弓都不一样,基本款是直接从枯树杈那里截取的,豪华款则是经木匠之手精心打磨出来的。那时候的男孩子攀比心,常被用于比试谁的弹弓更豪华、更好使。

木头有一种香气,那是纯正的、不含任何刺激味道的、让人心里踏实无比的香气。小时候遇到好闻的木头,就会把它送到鼻子下,深呼吸一口气,任由木头味道在喉管心肺中间穿行。好像木头香气具有清洁身体的功效,和木头在一起呆久了,人也会变得像木头那样,散发出一点质朴的香气。

无论在国内还是走到国外,只要看到一道风景就会不舍得走开,会站在旁边欣赏一会儿,这道风景就是堆在院墙边的木柴堆。那些木头被截成固定的长度,整整齐齐码放在那里,看着就让人舒心,真不希望它们被取走拿去生火燃烧掉,就这么一直摆放着最好。木头很多时候像粮食那样,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

出去旅行的时候,有人带回的纪念品,会是一个贝壳、一粒卵石,而我会选择带一小截木头。那截来自国内各地甚至异国他乡的木头,静静地躺在旅行箱里,走在路上就会有莫名的愉悦感。回到家中,让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木头聚集在一起,这也是一片小小的“森林”吧,虽然时间长了会忘记它们的来处,但它们依然能够安慰一个想当木匠而未遂的人的心情。

有一年秋天去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开着车进去,近百公里的路程,周边都是无边无际的森林,森林里有数个伐木工场,许多巨大的木头躺在一起,仍然可以用“耸立”来形容。这真是个木匠心目中的乐园。整个森林里,除了奔跑的汽车是活动的钢铁,其它的都是原始的木头,货真价实的木头,随便找一棵树靠上一靠,都有被拥抱的感觉。

曾以为我的这种木头崇拜心理,只是一个小小的癖好,但其实木头崇拜也是一种文化。在遥远的古代,木头就承载着古人对于图腾的载体,使用木头雕龙画凤,制造佛像菩萨,虽然后来逐渐被石雕、泥塑所替代,但木制图腾的神性,总是要多那么一点点吧,毕竟与石头与泥草相比,木头更贴近人间烟火。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并开始构筑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宫殿——— 紫禁城。为了获得大量的木头,朱棣没少折腾,他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心腹大人”,比如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等,前往四川、湖广等地深山,开采在当时就已经很是珍贵的楠木。这些楠木多生长于深山之中,不仅山势险峻,还有虎豹蛇蟒时不时出来进行“干预”。为了满足朱棣对优质楠木的占有欲,“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死了不少百姓。

四川屏山县神木山名字的来历,就出自这次朱棣对楠木的集中采集。据宋礼讲述,由于巨木难运,众人满脸愁云,忽遇洪水暴发,巨木顺流而下,遇到巨石拦路,巨木非但没有受阻,反而撞击巨石,把巨石撞碎而巨木无损。宋礼的讲述,显然违背物理常识,他还添油加醋,说什么木头撞巨石时还发出雷鸣般的声响,这也是为博皇帝开心的信口开河。但朱棣听了确实蛮高兴,将采木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

后世的乾隆皇帝,在知道这个近乎吹牛的故事后,非但没有质疑,还专门写首《神木行》盛赞,“天地精英神鬼辅,化为邓林疑夸父”,把神木比喻为夸父的手杖,这想象力也是没谁了。

中国人是有木头情怀的,这点不仅体现于宫殿,也常见于亭台楼阁、橱窗桌椅……此前一二十年,因为追求廉价便捷,大量刨花板制作的家具进入中国家庭,许多人被甲醛超标的家具损害着健康,纯真的木制家具反而不是主流了。现在好些了,初步有了钱的人们,开始像追求纯棉生活那样追求纯木生活。家里的家具不多,但只要是,无不是纯木头手工制作的,既极简主义又环保,想一想挺美好。

张艺谋有部电影,唯一能被记住的竟然是片尾曲中他喊出的RAP,“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这首歌听着亲切,因为都是朴素的真理,无可辩驳,而且还带着浓厚的情感,这情感会让人穿越时空,回到童年,回到自然。

情怀文章6:裹在晨雨中的情怀

文/张筱

三合居中,一杯茶端坐;窗外,一场雨又落……这个秋,这几场雨,总在我临出门时,无端开始。是要补偿我耽搁于梦中的夜雨吗?

昨晚一个人喝酒,早睡,做着奇奇怪怪的梦。清晨见院子濡湿着,花瓣和枝叶上也缀满晶亮的雨珠,方知昨晚下过一场秋雨。始料不及的是,昨天黄昏,我还看见过挂在兰山山巅的一弯银钩,正往深处的中秋垂钓,通往情感的一个圆满结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理好行装、行囊,出门时又看了一眼盆中的游鱼:一条黑,一条红,另一条红白斑驳间杂。我不知道,当初在市场选鱼时,为什么我会选中这样的三条鱼?也许没有为什么,因为我真的说不出答案。就象喜欢着一个人时,你能说清楚是为什么吗。初见到时的感觉,意识里的审美,还有内心的经验判断。也许是这样吧。喜欢就是喜欢,也许说不出理由的喜欢,才是真正的喜欢。小小的蜗居,也因了这三条游鱼的存在,似乎多了一些机趣。生活的,生命的,情感的。这样的三条鱼,在那只均瓷深蓝底色的盆钵中不断变化着队列,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活动的图画,看上去真是妙不可言。是啊,朋友送的这件均瓷器皿闲置已久,因为钵空着,所以想养几条鱼,于是就在初秋拎了三条回来。这只器皿形若一朵盛开的莲,莲瓣呈朱砂红,钵体呈葱翠青,在窑变之后色彩更加丰富,陈之案头,真的是赏心悦目,雅致韵人。之后给鱼喂食的工作,就交给了妻子,她一早一晚,总会如期给鱼儿投食。因为做什么她总是比我认真些,她偶尔也会向我陈述喂食的情形,由此我也知道那条花色的鱼最机灵,每次投食时吃到的最多,而那只黑色的只是自顾游荡,几乎在两三天才吃到一颗鱼食,为之妻子总是担心地向我说起它。是的,慢慢地,妻子也喜欢上了这三条鱼。

雨还在下,撑伞出了院子,拐出幽长的巷子,沿石阶缓缓下行。一隅无人的花园中,火焰般的大理花似乎比往日妩媚许多,而胭脂花已在雨中一败涂地。这是花朵各自命运、造化使然,看在眼里,倒不必为之悲惜。

出了错落着人家的小街,视野空阔起来,看到山脚下弯曲的路,那些爬上驶下的车辆;看到了高楼,城在雨幕里的一个柔和侧影;看到了远处的白塔山,还有朦胧起伏的山的轮廓。在雨中,城似乎少了暴唳,多了柔情。眼前的情景,让我想起了烟雨江南,想起落在江南的那一夜雨,那一杯茶,那一场酒。那一场夜雨,那一个迷失的夜晚,总觉恍如隔世,总觉浮悬梦中——至今我不敢确定。

径旁的山菊花,在雨中竟然比往日更精神。都说雨催花残,可对于山菊花,竟然是个例外。一喜,一跌。踉跄中我望到了伞盖。这把蓝白格子伞,把我的思绪扯得遥远起来,记得曾经也有过一把类仅这样的伞,只不过是黑白格子。就是这样的一把黑白格子伞,早年让我十分地喜欢,喜欢着这样的黑白分明。就是这样的一把黑白格子伞,它陪我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可我已不知把它何时遗落,遗落何地。现在想起它,还有些不舍,有些怜惜。少年的梦,青春的激情,许多事如同这把被遗落已久的旧伞,俱往矣。事物模糊着,如同年华在往事里模糊的背影,那些背影,已分辨不出是谁、谁是。

小径陡了起来,下行的石阶也变得很滑。我敛息缓缓往下,一级,又一级。可我低着头却无意再数这些台阶,对于我来说,我每日都要在这台阶通过两次,它们于我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事物,虽然它有时会少一阶(掉了),有时会多一阶(有人多补一阶),可是多一阶与少一阶都影响不了我的通过,这是另一类事物的必然。

最凉的秋天,雨如丝,情绪也被纷扰。一些梦浮起,一些往事钩沉。是啊,多少浪漫的情怀已不在,多少动听的歌声已远逝,然而,浪漫的情怀才是梦境里最深的红尘,可在红尘中浪漫往往失语、无语……

大道上,雨流如溪。我惦着脚尖,涉过一道道如溪的雨流,混入人群,向城的方向移动。原来,世界有两个开口,一个通向白天,一个通向夜晚。此时,我正在世界的一个开口中,驶往生命的另一个驿站。

情怀文章7:中梁山的温暖情怀

文/漆寨芳

中梁山,这道西秦岭北坡中海拔2800余米的山梁,它被马坞河和杨家河两条水龙挟着,蜿蜒北去,山梁绾结处,两条水龙凝聚成大南河,向着渭河款款而去。中梁山就像搁浅在水中的舟船,巍峨挺立着。由于是舟船搁浅了的停泊,所以山梁上的村庄极度缺水,生活在山梁上的村民们心中就沉淀了一部艰难的饮水史:满山满沟找水,人背畜驮;集水工程,水窖蓄水;引水上山,自来水进了家院。这是从地狱到天堂的飞跃,就像一个长长的梦,梦醒了,清凌凌的自来水就哗哗哗浇进人们的心田了。这是从中梁山脚下流淌着的杨家河引上山梁的水,现代化设备处理过的纯净水,它从海拔最高的闫山村开闸,流进了千户人家万颗人心。

行走在中梁山,柏油的杨岷公路如果是一条动脉血管,那么,通向各村的水泥路就是它的分支。原先的中梁山,葱叶儿似的乡间红砂土小路,只要遇雨天,就成了红泥浆,浆糊一样,人走抬脚脱鞋,牲畜走滑蹄。前几年,农机路村村通,路面宽了平了。这两年村村铺成了水泥路,村村有了农用机动车,任何货物都能运送到家门口了。村子变了模样儿,变得俊俏而迷人了。

我站在矗立于山梁之巅的移动通信塔前,深秋的中梁山尽收眼帘,山梁红遍,层林尽染。一坡坡冬小麦鲜嫩的苗儿翠色欲滴,给万物凋零的深秋增添了勃勃生机。哪里有树木,那里就是村庄。杨树、柳树和榆树是随遇而安的树种,满山梁随处可见。在房前屋后、田埂地边栽树是中梁人的习惯,谁家批了宅基地,谁家建了新院落,必要在院子里栽上梨树、苹果树。在山里很难种活的葡萄树也在人们的精心栽培下安了家,在院子里搭起了绿色凉棚,结的葡萄虽然不那么甜,但却是院落里的一道耀眼风景。野酸梨树和杏树是不用栽的,孩子们随手扔的核儿就自个儿长出来了。山梁上的每一个村子里,都会有百年老杏树或者野酸梨树,它们历经风霜雪雨,见证着村子的沧桑变迁。

中梁山村的院落房舍都依山势而建,虽不是整齐划一,却错落有致,凌乱中显现着共同的方向。那些砖木结构的房屋灰瓦红墙,檐墙瓷砖贴面;框架结构的大都是平房,也有小二楼,典型的南山建筑风格揉进了川道地区的建筑式样,美观大方,得体适用。各家房顶都有一面电视接收锅,如葵花向阳那样对着卫星的方向。各家院墙边上都堆放着烧烟用的柴火,有的一捆捆靠院墙竖立排成行,有的横放着码成木柴方墩。瞅着这些柴火,就让人联想起油盐酱醋柴,能够让人闻到炊烟的味儿——城市里找不到的人间烟火的味儿。是那么虔敬,那么平和,那么温暖,那么亲切的人间烟火,泛着浓浓的泥土味和烟熏味儿,向人们传递着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温暖情怀。

一列车队出现在了我的视野里,六七辆小轿车后面紧跟着一辆农用双排座卡车,车厢里是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和花花绿绿的嫁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了起来,冲天的礼炮响了起来,这是谁家在娶媳妇了。随着徐徐来的风,我已经闻到了农家宴席上酒肉的飘香。年轻人幸福呀,幸福的让人妒忌。思想中,自己那个时代的影像就浮现了出来。一匹枣红色的骒马驮着新媳妇,前摇后晃、叮叮咣咣地走在碎石路上,身后是送亲的亲戚们背着嫁妆箱子,提一对水壶,网兜里是洗涮用的脸盆、牙刷和刷牙缸子。走进家门,来客一碗烩菜、几个有限的馒头、几杯浊酒,吃不饱肚子,喝不红脸皮,只要把媳妇娶进门过日子就够了。故而,人们把结婚娶媳妇叫做“过事情”,事情过去就行了。后来,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替代了骒马,新媳妇有车坐了。拖拉机隆隆隆地爬行在山间小路上,车斗里是穿红戴绿的新娘,虽摇来晃去,坐卧不宁,但是也如沈从文第一次进北京坐排子车一样欢喜,心里乐滋滋的美。因为奴家是坐着拖拉机出嫁的,不是骑着骒马。其实用骒马娶媳妇是有讲究的,村里谁家的骒马毛色喜气,下马驹顺溜,这匹骒马就是全村娶媳妇的宝贝,骑着这样的骒马娶进门的媳妇,婚后生儿育女一定吉祥如意。再后来,就是农用卡车迎亲了,新媳妇坐在副驾座上,亲戚们在车厢里,酒席也讲究了起来,“四大四小”八个菜,馒头随便吃,酒凭酒量去喝,欢天喜地的过事情。可和今天相比,乃是今非昔比,天壤之别呀!简练的车队,所有的亲戚朋友们安逸地坐着小轿车送亲,没有城里人车队的浩荡,是因为中梁山人就是这么朴实,不摆显。

我知道酒席一定是很丰盛的,鸡鸭鱼肉都上了桌子,还有自家养的那口大肥猪也定是宰了的。人生大喜也就这么一回,让亲戚朋友们欢天酒地喜闹一回,吃喝一顿,日子过得好了,喜事更要办好的。于是,我已经谗言欲滴了,便离开移动通信塔,朝缭绕着炊烟和响着爆竹的喜庆方向走去。去品味中梁山淳朴的温暖情怀。

情怀文章8:望断天涯的情怀

文/天一尘

《燕燕》是《诗经》中的一首凄婉而深情的送别诗。

《燕燕》诗如下:“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注释:燕燕:即燕子。这里有起兴的作用,也有比喻的意思。喻其妹。差池:燕子飞翔时其尾羽不齐状。野:郊外。瞻望:远望;弗及:指看不到。泣涕:无声的哭,默默流泪。颉:燕子下飞。颃:燕子上飞。将:送。伫立:长久站立。上下其音:燕上下飞,其声也随之一上一下。南:远郊。劳我心:指内心悲伤。仲: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这里指二妹。任:善良。只:语气词。塞:诚实。渊:深厚、深沉。终:既。且:又。惠:和顺、慈爱、随和。淑:善良。慎:谨慎。先君:已故的国君。勖:喜欢,此处指爱护。寡人:少德之人,送行者(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此诗写一位国君送二妹远嫁别国的情景。以燕起兴,暗指二妹远行。以喜燕来烘托其妹之悲。今天二妹要远嫁他国,我来送行,送妹到郊外,望着二妹渐行渐逝的身影,我(国君)泪如雨下。前三章重在渲染惜别的场景,读来叫人肠断。最后一章回忆二妹的美德。回想当年,二妹是个温和善良、诚实文静、稳重友爱的姑娘,尤其难忘二妹对自己的厚爱和关心,刚才临别时还嘱我不忘先君,二妹为了维护我,却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深刻地表现了兄妹之间的一往情深,恩重如山的情怀。全诗读来,那情真意切,依依惜别,望断天涯,伫立以泣的场景,无不令人心痛。

自古来,千里相送,总有一别。而这离别却是一生的别离,怎么不让人心痛悲伤?

“泣涕如水”,“伫立以泣”成为人们离别时的经典情景,也成了诗文中的伤感的意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