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文章

请欣赏教育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教育的文章1:教育梦,从大山开始

文/青枝玉叶

文/青枝玉叶

对于莲花山,对于莲花小学,我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过客,一个自私矫情的游子,因为我在那里两年就离开了。我写下这一系列文字,不过是想证实自己在那块小小的土地上曾经如过眼云烟般的存在过,奉献过。

--题记

喜欢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所以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终于有一天,梦想变成了现实,才发现梦想并不都像天上的星星般璀璨夺目,也会有黄莲般的苦涩与无奈。也许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有刻骨铭心的体会。

2006年,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莲花小学教书。此小学经闻名遐迩的莲花大山而得名。不难想象,这里--天高地远,山高路陡。瞅瞅这路程,从我老家坐车到县城要一个多小时;转车,从县城坐车到乡镇要一个多小时;从乡镇走路到学校还要一个多小时。从我的描述中,转车,走路,多顺当。其实,没那么幸运,往往是当你坐车到县城,去乡镇的车早就走光了,而去乡镇的路上常常堵车,回去的时候也是等车,堵车。

再看看那学校,当我第一天来到学校报到,站在大门口,硬是没有迈进去。为什么?因为学校,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我的心里凉了大半,这就是我的梦想吗?校舍的墙体是用粗糙的石头砌成的,有两层,八间教室,每间大约十来个平方。二楼地面是用几根长木头作房梁,铺一层长短、宽窄、大小不一的木板,用铁钉钉住。人走在上面,楼板就着脚步有节奏地颤动,真担心会踩空,从二楼掉到一楼。木板缝里堆积了师生鞋底带来的泥土,干了就化为许多灰尘,扫帚是扫不到的。只要楼上有轻微震动,灰尘就漫室飘扬,洋洋洒洒降到一楼。上一天课,师生的头上,鼻上,肩上,都盖了一层褐黄色的灰,吐一口痰,也夹杂着泥土的腥黄,我们都戏称是从垃圾堆上钻出来的一群人。有一次,楼板“不堪重负”,掉了几块下来,肆虐的灰包围了楼下的一位男老师,他浑身上下除了说话时牙齿是白的,其他全是混黄的灰,他的样子很滑稽,但是我们谁也没有笑,因为笑不出来,甚至有种想哭的冲动。墙面长年累月风侵雨蚀,不但坑坑洼洼,而且裂开了一道道缝隙,缝隙里长着小草。阳光能直射进教室,真担心哪一天会突然倒塌。

窗子又窄又小,用几根圆周木棍作支撑,教室的光线全取决于老天爷的心情,晴天教室里光线勉强明亮,但是到了阴雨天教室就昏暗了。当大城市的夜晚灯火通明的时候,这里的教室却还没有电灯,因为山区还没有通电。冬天学生上课的情境让人心酸:窗子没有玻璃,雪花纷纷扬扬飘进教室,凛冽寒风在教室横行,室内室外的温度是一样的,冻得孩子们的脸通红,脸上都挂着鼻涕,写字的手长满冻疮,疮口裂开口子,里面是腥红的肉,外面流着胧,让人心疼。老师也动过把窗口用报纸糊起的念头,但是本来灰暗的教室更加灰暗了,只能上几分钟课,就让学生在座位上搓搓手动动脚,适当暖和一点,再接着上课。

学校只有八间教室,六个班用了六间教室,一间做老师的办公室,一间堆放杂物。记得我刚来学校时,带的是六年级,有57个学生挤在这间教室,我上课时只能在讲台上活动,是走不到学生中间去的,因为学生多,教室小,没有多余的空间。学生的课桌椅,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方桌和长板凳,差不多用了三十来年了,桌面斑斑驳驳,布满虫蛀的小孔。甚至用上这样的桌椅都是一种奢侈,学校桌椅不够,我们班都是三个学生共用一张桌子。难忘他们的做作业的时候,桌子窄,只能把写字的右手放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悬掉在空中,不能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黑板更不用说了,用油漆随便在墙头抹一块,就是黑板了。因为到处是缝隙,所以教室一点也不隔音。在这里,老师们都比谁的声音大,声音小了,学生就走神了,听别班的老师讲课去了。平时上课的时候,各班的老师都扯开喉咙吼。一天下来,声音都沙哑了,不想讲话。只要我们不说话,哪个班的老师在读课文,哪个班的老师在训学生,或者隔壁学生在讲话,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或许是那时的习惯吧,我现在无论是说话,还是上课,声音都很洪亮,更有甚者,说我讲话像打雷一样。

学校座落在莲花山上一块隆起的地方,海拨大约1500米。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赭红色的原地,田间地头零散种植着苞谷,整个显得简洁而开阔,同时也很苍凉。山前是金沙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这些水都是沿山根下流走,居住在莲花山上的人能看到水流,听到水声,却无法加以利用,缺水成了这里无法摆脱的宿命,莲花人也只能“望江兴叹”.唯一的一口水井,来回取水至少也得半小时。记得学生好像是不喝水的,早上到校滴水不沾他们能挨到下下午三四点放学。老师要讲课,没有水可受不了,我们多数是自己带水到学校。又不能让学生去提水,因为学生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耽搁学生的上课时间。老师更没有时间,到学校就忙碌一天,因为师资力量薄弱,老师人数不够,都包班(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地方,英语等所有课程)。每个老师都像“万斤油”,什么都会,哈哈!

吃的呢,那时学生还没有半寄宿制和营养餐,所以学生都是早上七点来钟吃了饭,挨到下午三四点钟。我问学生他们八九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坚持得住吗?学生都说习惯了。他们的生活真的很苦。老师们都是自己带饭装在保温瓶里到学校,饿了抽课间十分钟扒两口。装在保温瓶时的饭味道一点也不好,夏天烈日火炎炎,温度太高,还没到中午就馊味弥漫了,不能吃了;冬日天寒地冻,温度极低,虽是保温瓶,但毕竟抵不过季节的寒冷,吃的时候已经又冷又硬,难以下咽,却又不得不咽,没办法,饿呀!曾经学校也动过请炊事员给老师做饭的念头,但因为没有厨房、工资问题、缺水问题……没有实现。我的胃病大概就是那里“收获”的吧!

到学校的小路蜿蜒崎岖、千回百转,如果拉长大约五六公里。在山里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正所谓是“看起来没多远,走起来要半天”.然而就是在这条绵长、艰难的山路上,我先要爬半个小时陡峭的石阶,再爬半个小时的沙子坡,再拐无数的弯,越过许多坎,才能到达学校。回来就一路小跑,因为想慢慢走是不行的,路太陡,因为惯性,停不下来,除非揪住一棵树,能歇歇脚,所以我们是一路跑下来的。同事常戏说,如果能变成车轮,就能从山顶滚到山底。晴天还好,穿又平底鞋就能到达。可是雨天就不行,必须要穿“雨鞋”,其他鞋是寸步难行的,一不小心就有滑入深谷的危险。凡是莲花小学的师生,没有不摔跤的,因为雨水和着土杂草地,被路人反复踩,就像“糍粑”一样,滑出去,脚劲大点的,能稳住,几个趔趄不倒;没有脚劲的,只能听天由命了,惹一身泥浆。我是个不会走山路的人,但凡下雨,我脚下的泥浆总被我踢到后背,甚至头发上。记得有一次,一同事滑一跤,顺势滚到了路边的水沟里,浑身是泥水,稀泥灌进了她的嘴里,耳朵里;枯萎的杂草掺杂着泥浆糊在她的脸上,头发上,流入眼睛,眼睛都睁不开。她哭了,哭得好伤心。我没有安慰她,只是陪着她,帮她擦干净,默默无语,因为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也许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老师们仍然兢兢业业,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求知的天空。

事实上,对于莲花山,对于莲花小学,我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过客,一个自私矫情的游子,因为我在那里两年就离开了。我写下这一系列文字,不过是想证实自己在那块小小的土地上曾经如过眼云烟般的存在过,奉献过。所以,虽然现在我离开莲花山,离开莲花小学了,但是我的梦想还在继续。如此而已!

QQ/386124911

教育的文章2:善待自己 宽容他人

文/建德楠树林

其实中国的教育往往会让学生从小养成虚荣心,不利于后天成长。我记得那会读书时候,同学之间比的都是成绩,谁谁考第一名,谁被老师表扬,谁又拿了奖学金,谁当班长了……我们总是觉得在别人关注下成长才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如果某某同学孤单经常孤单一人在捣鼓什么艺术、绘画、书法等爱好,但是成绩很一般,总是会显得有些不合群。因为那时候大家喜欢和成绩又好、人又开朗的同学在一起。

长期以往,学生时代就开始爱面子,容易接受表扬,不愿听到批评。所以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其虚荣心也会越重,也更好面子。而成绩差一点的同学,已经不在乎面子了,因为经常被老师批评,所以也就无所谓虚荣心了。

毕业之后,由于学生时期养成的一些性格、气质往往影响了之后的发展。说句实在话,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非常多,大家专注的是事业,说白一点便是“钱”。谁还在乎你以前在学校里面的成绩,大家更多的是与你这个人打交道。所以有虚荣心、自我感觉很良好的人往往会受打击,而且会被看不起。因为没读书有点成就的人会说读书无用论,没读书也没成就的人会说读了书也不是和我一样打工!这个时候,如果再加上亲人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以及自己虚荣心作怪,那么真的是要彻底奔溃,找不到方向了。

那么读书真的没有用吗?或者我们自己该怎么挽救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其实笔者自己也是深受其害的,因为那时候读书不能算是最好,属于中上水平,但是虚荣心是有的,受到老师表扬会不自觉的骄傲起来。另外走上社会,也是遇到了之前该遇到的情况,当时心态很不好,调整不好,整个人比较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后来也是自己慢慢悟吧,然后才开始明白当中的一些道理!

生命本是平等的,也许有人会说,某某的父亲是领导,我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我们能平等吗?如果用金钱、权利去理解平等,那么就错了,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生命的平等,从出生到死亡是平等的,谁也逃脱不了出生和死亡。也许我们生命的旅程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每个人能看到的风景也是不一样的,这不一样中又体现了平等。你要记住,谁也无法取代你去理解你自己的生命!

我们每一个人要有一种平等沟通的能力,千万不要有奴性!所谓的奴性在封建社会时期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二,要做到平等沟通,这其实是需要时间去历练的。平等沟通,并不是要去装大爷,或者是装孙子,而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客观、公正、真诚的交流。当然对待长者该有的尊重也要在里面。

这些所有一切其实都是归结于“善待自己 宽容他人”。因为你只有善待了自己,你才能去做更好的自己,而不迷失方向,不让自己的心受伤,抛下所谓的面子,因为平等,所以无所谓面子,有的只有真诚、坦然和淡定!你只有宽容他人,才能去结交更多的朋友,平等沟通,互相学习,帮助,成长,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有了更好的自己,你可以吸引更多人来成为朋友……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你的心胸有多大,你才能做多大的事。大海有容纳无数江、河、溪水的气度,最终才能汇聚成无边无际的大海。我们人也一样!切记:善待自己,宽容他人。

教育的文章3:浅谈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

文/浮游胖虚子

中国从建立新的政权开始,即1949年开始,也开始建立了新的教育,新的人才培养的基础。在这六十余年的中国的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它确实在普众意义上确立了社会受教育的基础,并且,基本上实现了全民普众的教育,这无疑是中国教育事业上取得的一种成功。但是,中国现在的教育还只是浅层意义上的普众教育,而不是深入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养的知识教育和人才教育。所以,中国长久所提倡而又长久所缺乏的是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整个中国的社会在创新发展上都是落后的,这是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首先,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应是引导和发现,而不是强加在人身上的某种价值观的同化和思想灌输。对于一个单纯的人的个体意义而言,他应当有他自我兴趣,自我爱好,自我价值观,自我价值判断的选择权力,只要他的这些选择无害于社会其他人,那他的选择是必然应当被人肯定和尊重的。所以,中国不应该在教育上强制的设定一个共同的思想框架,并且把这个思想框架从一个人最开始的小学到大学,甚至是成人教育里都作为一个束缚。正是因为所有的中国的受教育者都从小的学习一个共同的思想价值观,所以中国的受教育者看似不同却又全无不同。因此,大家共同的处在一个思想认知层面上,没有差异性,没有多样性,那么,它也就相应的没有了创新能够生长存在的土壤。所以,即使是当代的已经进入现代化社会的经受过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只是虚有其表的知识分子,而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独立思考,独立思想的能力,也就更加无法做出实际意义上创新创造的事了。

自然,中国最初实行全民普众化的文化教育,有它客观现实的条件的影响:当时中国的整体人的文化素质低,国家经济实力弱,人口众多,没有现代教育的经验。因此,当时中国的现实要求进行的是普众的浅化教育,让所有人都具备一个识字,认字,写字的基础。但是,到了现在,中国总体的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层次的水平,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达到了相应的提升,然而,中国专业化,深入化的教育却在绝对程度上停留在了一个口号上,中国相应的文化教育仍建立在一个恒定不变的唯一价值观的框架上。所以,中国的教育很大意义上仍只是形式化的教育,模式化的教育。虽然,在课程上,它提倡学习多样化,多元化知识,但是当它进行实质人才考核定标的时候,它便又走向了那种定量化,单一化的人才认定标准了。故而,中国的教育难以实行有效的创造出整体普遍有价值,优秀,有能力的人才,只能创造出一种框架下,适用于社会平衡稳定的机器型的人。中国现在的社会所在培养的人才,所在提倡的教育,只能是适用于它社会内部的体制下所培养的维持现状稳定的人,而不是接近自然状态下拥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行为的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活力的人。

试问,即使现在中国所建立的教育机制有利于维护现在中国社会的平衡与稳定,可是它没有足够前进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那么在若干年后的将来,面对外在的先进国家的压力与危险时,它又凭什么来保障它现有社会机制的自我稳定与平衡呢?虽然,我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学生,可是我也是一名现实存在的,拥有自我价值意义的人,并且还少少的有一些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所以,我依照自己实际的对中国社会教育的认知来写这篇文章。

教育的文章4:枕上读书

文/申功晶

自启蒙始,我接受的行为教育便是“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但凡读书必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腰杆笔挺,最讲究姿势。我生性顽皮,常觉得端坐着读书实在太受罪,古来圣贤映雪囊萤、悬梁刺股的劲儿我可是学不来的。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我最喜仰面朝天地躺在沙发或床上,此时随手翻翻闲书,逍遥惬意。

父母最是反对我躺着读书,常叨叨:书没读好,眼睛倒先看坏了!为图个耳根清净,我索性卷起被褥,一个人搬到阁楼上,靠在藤椅上,临窗而坐,一手捧书,一手持笔,每有会意,便圈圈点点。最惬意的莫过于拥衾夜读。入了秋冬,夜来得早,吃罢晚饭,彼时,夜空深邃,时光冗长,最适宜潜心读书。

我的枕畔书架上常置放着几类上好的闲书,一类是深奥难懂的国学古籍,一文读几遍,方能精华尽览,领略秦汉风云、魏晋风流、唐宋风采,啃读《史记》《古文观止》以及诸子百家,感到骄傲的是至今仍能倒背如流《滕王阁序》《过秦论》等名篇华章;一类是长篇文史巨牍,令人辗转反侧、百读不厌,与李杜同饮、共苏辛对座,一气呵数章,半日读一本,即便成套书籍,亦能连续不辍,过足书瘾。时光人物,倏忽而过;书里书外,驰骋遐思;枕上时光,何乐能及?个中滋味,大概幽默大师林语堂可以感同身受的,林大师认为蜷卧在床上乃人生最大乐事之一。我亦曾借鉴他老人家的躺读姿势:“最好的姿势不是平躺在床上,而是垫个柔软的大枕头,枕头与床约保持三十度的斜角,然后枕臂而卧。”

其实,枕上读书,古来就有,“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汉赋大家扬雄居所孤寂,成年累月枕书为伴,终于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巨擘;“文章名冠天下”的欧阳醉翁擅长见缝插针,用散碎时间读书:马上、厕上、枕上;就连一向不苟言笑,以冷峻面目示人的鲁迅先生也在《病后杂谈》中调侃“大可享生病之福”,原因即是可以躺着看点不劳精神的线装书来“养病”。

宋人蔡确有“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的体验,这种感觉何其惬意。炎炎暑日的午后,我也常跑到老宅的后花园,仰躺在光挞挞的大青石上,比待在空调房还舒服,左手枕头,右手持书,午间时短,可选一些轻松易懂的书,如《说唐》《神木》《浮生六记》……一本祖传线装《水浒传》,被我翻了个稀烂。

枕上读书,这种方式虽然看上去闲散疏懒,所读之书亦不过消遣尔尔,然回望之际,方能体会到好处。我发现自己居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一年读完几百本书的记录,枕上读书,令人受益无穷。

教育的文章5:灵魂的依靠

文/大耳

当年梁启超教育儿子梁思成,在美国不要只是研读乏味的建筑学,至少要选择一两样娱乐的学问,音乐、文学或美术都可以,让生活多一点乐趣。这一点是所有父母都应该学习的。

今天的父母都过于实际,凡对赚钱没有帮助,就不想浪费金钱和时间。然而,他们没有想过,生活里如果有了音乐、文学或美术,人就有了丰富的滋养,从而拥有鲜活的生命状态,未来的日子才有吸引力,人也会因此充满活力。这叫“趣味主义”的人生,生命因而充实和美好。

一个工作狂,徒然只懂赚钱,经济上稳当强大,生活却少了丰富的内容,无论他多么富有,那是物质上的强势,心灵的空虚将令他的灵魂无所依靠。

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浪费那么多时间在阅读和音乐?我没有告诉他我怕无聊,只是跟他微笑。有些事情,他不会明白,比如灵魂的依靠。

教育的文章6:多给孩子表达爱的机会

文/陈洪娟

著名教育专家柴洁心老师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她让几个孩子为下班回家的母亲洗一次脚。事后,柴洁心老师找到孩子们了解情况。

第一位妈妈听说孩子要为自己洗脚,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欣然坐了下来。等孩子为她洗完脚,她高兴地称赞了孩子:“小雨真孝顺!”还亲了孩子一口。孩子也很开心,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第二位妈妈听说孩子要为自己洗脚,立马板着脸,说:“你这是干嘛呢?是不是又考砸了,少来这一套,多考个100分比什么都强!”孩子只好悻悻离去。

第三位妈妈听说孩子要为自己洗脚,满腹狐疑,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勉强坐了下来。在洗脚过程中,孩子不小心把水溅到了地上,妈妈就不耐烦地说:“你这不是添乱嘛!我自己来,你快去做作业吧!”孩子只好委屈地走开了。

这三位妈妈中,只有第一位妈妈懂得接受孩子的爱。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当孩子主动表达爱时,家长能欣然接受,使孩子的爱心有机会得到发挥,孩子的价值观得到体现,他就会产生无比的快乐与满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会像另外两位家长一样,面对孩子付出的爱心,不屑一顾,或者断然拒绝,生生把孩子们“爱的机会”垄断了,把孩子们“爱的权利”剥夺了。孩子们会认为,原来父母是不需要爱的,他们只需要考高分、上重点学校。于是,许多孩子心中萌发的爱的火焰被无情地扑灭,从此不敢、不愿再主动表达爱,从而变得冷漠、自私。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多给孩子表达爱的机会,懂得接受孩子的爱。别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当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有时候我们需要和孩子换个位置,让孩子做高山,父母做小草,孩子就能顶天立地;让孩子当大伞,父母做小鸡,孩子就能健壮有力!

教育的文章7:细节,让教育更美丽

文/缪丹

家长会结束时天色已暗,我正准备回家,没料到来了小王同学的家长,她笑着大声道谢:“老师,我儿子这学期的学习有进步,多亏了您!他就是爱听您的话!上次他回家说您在他上课讲闲话时,没有批评他,而是走到他身边,一边讲课,一边用手抚摩他的头,暗示他认真听课……希望您今后多讲讲他,您一句顶我十句呢……”“是吗?要真是这样就好了!我会多关注他的,请放心。”我微笑着应承道。

在回家的路上,我暗自思忖小王妈妈说的话:小王这个调皮鬼,竟然还明白我上课时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的意义,可见调皮的孩子也有一颗善于思考和发现的心呢。

常言道:“大爱无言。”在我看来,小爱也无言,同样令人感动。爱,往往存在于细节之中,因为细节,最容易感染人。我们对学生的爱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似简单的小事,只要我们换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认真对待教育过程中每个细节的处理,那么我们的工作是否会做得更完美些呢?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因为它的自在性、自然性和真实性,而透析出我们老师自觉的教育思考、教育智慧和教育观念。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处用精神,就可以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更好地丰润学生的灵魂,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教育的文章8:我认为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文/木屋

【内容摘要】教育问题关系到民生问题,更关系到个人生命的质量。优秀的教育引领人寻访灵魂、寻访生命。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引领着时代的进步。我们通过探索生命的体现,探索教育在生命历程中的作用,探索优秀的教育的生存环境和探索教育者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四个命题阐述教育的意义。人如上帝播下的一粒种子,自由其独特的生长方式,教育在生命历程中起着引领人寻访自我的作用,更是在寻访自我路上的沃土,教育定要在自由的环境下生存,因为只有自由才能创新、只有自由才能发展个人特长、只有自由才能产生新思想,教育者重在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对迷茫和困惑的认识,要知道知识和智慧的诞生地就是人的困惑和茫然。

【关键词】生命 教育 自由 好奇心

一、探索生命以何种方式体现

曾经在日记本上写了这么一句话“你想往外走,而伟大的人只想将你引到你的心里。”人类广阔的空间并不在外界,而是在心中,人生财富在于你内心有多少圣地,开发了多少美丽山河。在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时,起篇写到巴金是流着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的,在读《家春秋》前我也曾读过《复活》,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理解复活是何含义,或许至此我尚未理解复活的含义,但我个人的理解复活乃是灵魂的复苏,活着不是躯体的行动,而是灵魂的涌动。

在读周国平写的《尼采在世纪转折点上》时,有一段对成熟的观点“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由此而知生命的体现是灵魂之种得以正常的生长。最终以个人独特的方式开花结果。

我们每个个体都是上帝播下的一颗种子,自有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需要的阳光、雨露。人的目的就是人,最终就是想成人,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实现自我,实现自我不是说我们在某个领域有多么的突出,实现自我是生命的最终体现。世间原本没有我们这个个体,生命的诞生就是上帝播下的种子,这颗种子具备长成大树的所有内在能量,我们的生命历程就是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大树,爱情、亲情、友情、教育、事业等等都是这颗种子长成大树的阳光和雨露,你需要什么样的爱情、亲情、友情、教育、事业等等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种子,但每颗种子都具有长成大树的能力,如果这棵树所需的阳光和雨露充分就会自由自在的长成大树,所以这就找到了生命欲望的源泉,我们本身就具有去寻找阳光雨露的本能,我们寻求美好的爱情、渴望得到和谐的亲情、希望受到自由而愉悦的教育、寻觅我们所喜欢的事业,这一切都是我们在寻找我们所需的养分。当然,爱情不美好、亲情不和谐、教育受约束、事业不喜欢,这样的给养会使我们的生命之树发生畸形。

我们需要寻访自我,探索自我,找到那个能正常体现自我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是幸福的、是高贵的、也是极具创造力的。而这种寻访连接着我们的心灵感应,当你遇到时,你的心灵是愉悦的。

比如读书,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爱读书的,之所以有人厌倦,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与自己心灵可以对语的书籍,简单一些就如同你没有找到书的玩伴,你不理解他,他也不理解你。书籍汪洋大海,知己者数本而已。只要是人类思想、情感、智慧的结晶的书都会有它的读者,在浩瀚的书籍中总有你喜欢的书籍,但我们却很难寻觅,寻访这样的书籍就如我们在浩瀚的人海中寻访知己一样,书海中也有我们的知己。当我们阅读这样的书籍时是发自内心的享受,我们会产生共鸣,会思索,好似这书中说着你内心拥有就是表达不出来的语言,那时你感到内心的释放,一种自由,在这里你会发现很多你内心拥有还尚未开发的领地。所以说书是有国度的,没有一本书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都喜欢读,书的最高价值也是给予他的知己。

比如理想,我感觉理想是人朦胧的一种感觉,是说不清的,能说出的理想好似失去了味道。我感觉理想是源于我们的欲望,理想是在我们生活中偶然碰到的,好似我们突然有一天发现有一件事情我们非常乐于做,在这个过程中人是享受的,有种欲望驱使你去做,你的热情、你的努力就像是想获得这种享受,如果你成功了,那只是你享受过程中的一次认可,但这不是你的目的,你的目的就是享受,但事实证明这样的人更易于成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兴趣和对事业的热爱。如果你没有找到理想,是自己定制的理想,一般是很容易放弃的,但请不要以放弃而自责,这只不过是你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走错了一段路而已,既然不喜欢没必要强制性的走下去,因为这个世界里真的有你喜欢的东西。感觉这理想就如寻找伴侣,真正的喜欢一个人是很难说清的,当你们你一对眼或一牵手,就能感到一阵暖意涌上心头,理想与爱情相似,都藏在人内心中最敏锐的地方,一触就能感觉的到。

所以生命的体现就是灵魂得以复苏,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给养,我们的内心是愉悦的,心灵是畅通的,如同站在微风吹拂的绿草地间,呼吸着那种清新的空气。

二、教育在生命历程中的作用

教育在生命的历程中起到引领和启蒙的作用,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领人开发和寻觅自己的灵魂,启蒙人的思想。以前我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那些大科学家极其的勤奋,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疲倦。而我思考的答案是他们勤奋是一种表象,而真实的他们是对自己的事业有种乐此不疲的精神,而这种事业是他们天赋职业之所在,他们的灵魂正在与心中的上帝进行对语。后来我将之称为灵魂之蛊,他们好似种了蛊一样,乐此不疲的工作,那怕你不给他们任何报酬他们依然会拼命的做下去,如果你终止他的事业,或许他们会及其的低落。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灵魂的蛊,或许不像他们那么深,而天赋职业也各不相同,有的在艺术界、有的在文学界等等,我们会因为从事这样的工作而真心的愉悦,而生命得到的是一种真正的体现,而凡凡众人之所以在工作中感到疲倦和劳累,是因为这份工作不是生命的体现而是生存的所需。

教育应是一片沃土,一个自由的天堂,让人去自我探索,寻访自我,让个人的生命得以真实的体现,而这样的教育是极具创造力的,这样的民族定会出现大批的大文豪、大哲学家、大作曲家、大科学家等等。

我相信这样的民族是一个充满了幸福的民族、是一个引领时代前进的民族、也是一个受世界各民族尊重的民族。

三、优秀教育的生存环境

教育应该在自由的环境下生存,引领人寻访灵魂、寻访生命。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引领着时代的进步,时代的进步首先要有一批具有先进和革新思想的人,其次要有相应的科技力量和人文精神。时代的进步必要产生这些有创新的理念,而创新是在自由的沃土上生长的。

四、教育者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

教育本身就应该给人一种探索自我、寻访自我,进而体现自我的环境。教育总伴随着人求知的过程,而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是唤醒人的好奇心,而非长期的灌输性教育,我们常常提到一个词“求知欲”,欲本身就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就是有一个寻求知道的欲望,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吸引性。其实人自生来就带有好奇心的天性,想一想出生不久的孩童,当听到任何风吹草动,那灵闪的眼睛总是好奇的像找着什么似的。那是因为孩童困惑了、好奇了,有种想知道这是怎么了的冲动。而这份因为困惑和好奇进而想知道的欲望才是求知者最重要的,也是教育者最应该关注的。

老子《道德经》中写道“无名万物之始”,名含义是为,意思是无才是万物的开始。我们现在所有的文明以往都是没有的,正是我们先人对自然现象和人文百态的困惑和好奇,进而对其探索,才慢慢的形成的文明。我国古老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起篇也为“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这种古老的寓言也在阐述天地万物始于无。由此可见人学习的过程最宝贵的不是你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你有多少困惑。有了困惑,进而思索,想通了就成了智慧,在人生历程中定然会存在迷茫,迷茫不可怕,它恰恰是人类的财富,就看你如何看待,又如何思索了。就如释迦摩尼一样,如来本为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因为对人间生老病死的困惑,进而苦修探索,最终在菩提树下修得正果,进而成佛,佛意为“觉者”,本身带有智慧的含义,由此而知智慧源于困惑。

由此而得教育者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授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困惑和迷茫的认识。

五、总结

教育的起源应该是生命,教育就应该引领人们找到自我生命的体现方式,让他们生活的幸福。教育引领着时代的进步,而这种进步所需的革新思维、创新理念和相应的科技力量和人文精神都产生于人的思索,而极具创新的思索的诞生地是一个自由的环境,我相信这样的民族是一个充满了幸福的民族、是一个引领时代前进的民族、也是一个受世界各民族尊重的民族。

教育的文章9:教育的智慧是无穷

文/孟岐明

身教胜过言教,做一个成长型父母,学习型,研究型,探索型父母,无声胜有声。你想让孩子早睡早起,你就得早睡早起,至少得孩子看到。(我不催孩子早睡,九点半我就去洗漱,之后坐在床上看书,孩子看到我洗漱也去了,也拿本书要坐我屋里和我一起看,十点闹铃一响,我就熄灯睡觉,儿子也去睡觉了。)不然,你天天催他睡觉都没效果,搞得你很累。

你想让孩子热爱学习,你就得热爱学习,只会给他说要努力学习,热爱学习和所有的批评都是是没用的,你想让孩子热爱运动,你就得热爱运动。你想让孩子讲卫生,东西从哪拿放回哪,你就得做到,不要去批评唠叨,没有用的。只有身教才有用。你想让孩子习得坚持,永不放弃,拥有顽强积极的意志力,你就得是一个顽强积极永不言败的爸爸。是你的一言一行造就了你的孩子。

孩子首先是一个生活的人,社会人,其次才是一个学习的人。首先要让孩子懂得生活,就要让孩子多做家务,多做事,卖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了,孩子参与了劳动才懂得为什么学习,懂得生活是什么。其次,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旅行,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明白真实社会的样子,懂得怎样在真实的社会上生存。这些才是学习的真正动力和目的,而不是考学。

我们学校的象牙塔里不能教给孩子懂得这些,只有家长让孩子接触更多实实在在真实的生活,他才不会成长为一个幼稚的乌托邦世界的巨婴。

家长更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尽可能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活在自我自主主动的世界里。这样的世界才是他探索成长的力量和动力的源泉。家长过度保护下的世界是不真实的,也是过于完美的世界。总有一天孩子要长大,独自面对真实和残酷的世界,让他从小一直面对真实,不至于长大后突然面对残酷现实时反差太多,接受不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