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文章

请欣赏初春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初春的文章1:追逐阳光的生灵

文/多瑙河之波

初春的阳光很吝啬,四月的风里裹挟着凛冽。透亮的云彩荡过来,荡过去,随心所欲地挂在Stifans大教堂的顶上。对面咖啡馆里的桌椅挪到了门外,一身制服的奥地利服务生,正挨个把精致美观的坐垫儿铺在草绿色的椅子上。上了年纪的维也纳老人从容坐下,眯着眼儿面朝阳光,守着一杯麦朗奇聊天,读报,晒太阳。一阵强光聚集,掠过,风很淡了。一拨一拨的游人从世界各地赶来,踏着云影在维也纳昔日帝国的宫墙外踱着。角楼下的街头艺人们,陆续展开乐器操作起来。于是,贝多芬走来了,莫扎特执着一旁,肖邦悄然降临……瞬间,街上就熙攘了起来。

这儿的咖啡真好,比卡夫卡那家的味道要浓香些!

是啊,所以我每天情愿绕两条街,也要到这里来的。

园子里的郁金香婷婷玉立,含苞待放了。还是年轻人的活力让人羡慕,几个女孩儿已套上了吊带背心,挤在街心花园的条凳上闲谈;小伙子更夸张,光着背躺在草坪上,迎着直射的光线嬉戏。老女人的大象腿在阳光下青筋暴露,血脉喷张,恰似园子里的一棵树,一双浅口皮鞋被撑得帆船似的,即将炸开。这样的腿,御寒能力一定很强,或者,买不到合适的袜子——反正,欧洲数不清的大象腿,从来都是光着的,紫红光滑,沉重的屁股下摆动着一条轻盈的短裙。

荷兰花市里的各色鲜花被端到了廊下,五颜六色,争奇斗艳。今天是维也纳私家花草展示并出售的日子,就在奥地利皇家宫廷的一处园子里。有Stermark 农民养育的各种豆类种子;下奥洲农民做的果汁,并带来了各种水果种子。有位花农培育的盆景红枫好看极了,个个都像绝色的美人儿。更有欧洲特色花卉,诸如兰花,八角梅,玫瑰,芍药,及许多家庭园林植物等等,应有尽有。

在这里见到了大片的牡丹,真令我惊喜。牡丹是和远方连在一起,和家乡联在一起的花。一株株睡眼惺忪的牡丹花蕾,倏地就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我们的洛阳牡丹,曹州牡丹,是何等的瑰丽、雍容、壮观!一看牌子,这是上奥州的一个专业花农移植并培育的各种牡丹,有红、黄,黑、紫、粉,还有红白相间的一种。我选了一株红色的,准备买回家去栽种在大花盆儿里,仿造我家的中式客厅里。估计过不了几天,它便就会怒放。如此,我在维也纳也能嗅到家乡的春色。

可一问那花主,他说:要种在园子里,便于扎根,至少也得种在露天阳台上,封上厚厚的土。

我只得放弃。我家没有花园,阳台也是封着的。牡丹需要的厚厚的泥土和空气,这两样我们都无法满足。看着它们,让人多有不舍。不过,奥地利人的诚实多让人钦佩啊,他不会为了兜售就信口开河地说:随便你,种在哪里都行啊!

初春的文章2:鸡鸣槐树林

文/灵魂鸟

初春,偕友游万山湖,舟过青河渡口时,忽闻一片鸡鸣声。

循声而觅,那声来自南岸山坡。远望:山势平缓,状若龙盘。山色赤褐,梯田如叠。突兀的坡堎,似鳞甲连缀。近观:山顶上,有片树林,那是槐树林。

为一探究竟,我们靠岸登山。山,三面环水,堪称半岛。向阳处,偶尔可见几朵迎春花始露微笑,但并不耀眼。上了一段陡坡,步入槐树林。

林子好大,多数是洋槐。几条紫色砂石铺就的小路,分分合合,蜿蜒交叉,在林间缠绕。我们在每一个岔路口处,都会看到有同样模式的几间简易木结构房屋。门外立有招牌,上写“某某养殖基地”,或“某某种植基地”。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一一参观,只对就近的一个养鸡场看了一番。我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养鸡场,而且还是野外散养的。

山是荒山,林是野林。一张张铁丝网环树而围,成千上万只鸡在林间散步,给初春空旷的山湖带来了一片欢乐。

鸡多数是蛋鸡,巧的是,我们来的是时候,正赶上收蛋。场内没有鸡舍,白花花的鸡蛋到处都是,七八个员工提着筐子,那每一次弯腰,都是喜悦和收获。

员工收罢鸡蛋,马上又提着装有五谷杂粮的桶,一把接一把地往地上扬食。鸡很快吃饱肚子,扑棱几下翅膀,便开始追逐嬉戏。

都说母鸡下过蛋后,会欢叫一阵,好像有炫耀功劳的意思。公鸡也会在母鸡下蛋后,或站在高处,或飞上枝头,引项长鸣,比母鸡的声音亮得多。我想,公鸡一定也是在为母鸡们喝彩吧。

离养鸡场不远有块平地,十几亩大,地里有排仿古青砖瓦房,是管理处。经过询问,我们知道,这是一处新开发的原生态农业观光景区。除了养殖业,更多的是果树种植业。

夕阳西下,我们返程。从槐树林走出,放眼黄河万山湖,初春的风光,尽管淡然,但在浩渺的烟波之中,我听到了春天正在打鸣,这里的一切已经闻鸡起舞。

初春的文章3:初春的颜色

文/李瑞华

盎然的春光掩饰不住由心底升腾的喜悦,在灰色的枝杈上将生命的颜色暗香萌动,嫩黄的,慢慢变成翠绿的、养眼的鲜活,愉悦的清盈,我知道,那是蓄积了整个冬天的腹稿,在和煦的春月继续撰写崭新的诗行。

春天的颜色是绚丽多彩的。太阳是火红的,天空是湛蓝的,云彩云朵是雪白的,杨柳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桃花是粉红的……怪不得文人墨客都爱赞美春天,因为春天是所有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总汇,是四季美丽的卷首语、写意篇。

春天的雨是温柔而又多情的。它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万物。风和雨总是结伴同行的。和煦的春风吹醒了万物,吹绿了杨柳,吹醒了青蛙,也把大地上的小草吹绿了。在春风的吹拂下,野花绽开了笑脸,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

再看看春日的天空。这明媚的天空怎么也是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呢?啊,原来是孩子们在放风筝。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千姿百态的风筝随风飘舞着,孩子们撒着欢地跑啊跑,真开心!

我终于明白了春天的色彩为什么这样丰富:是春姑娘手中的彩笔勤奋地挥舞着;是天真的孩子们用小手打扮着;是被人们所忽略的小草默默地孕育着。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的,初春是浅色的,她不是浓妆艳抹的夏花,却充满着自然的和谐与淡雅。看,初春的草色就别有一番情趣。站在田野望着路旁沟边那刚刚抽出嫩芽的小草,仿佛芭比脸上那抹淡绿色的眼影。微风拂过,一排排,一片片小草随着风儿舞动着娇小的,坚韧的腰肢,生命而诗意。可是当我走近再想仔细品位她的姿色时,她却似乎和我捉迷藏,将那淡淡的绿色隐匿了。呵,这如此诗意的画面,大概就是初春小草的高雅情趣吧!

初春,虽不及正春的万紫千红,仲夏的郁郁葱葱,金秋的硕果累累,隆冬的冰清玉洁,但是她却赋予了大地诗意与活力,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和希望。我爱初春的诗意,爱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爱她“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唯美,爱她“几处早莺争暖树”的生机勃勃。

初春,带上我们的激情,去踏青吧!

初春的文章4:白云深处

文/李人庆

初春时节,我又一次来到平沟。

天很好,太阳暖暖的。山下的花儿早已经开了,这里的树木才刚刚发芽,鲜嫩的枝条和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着油光,绿得耀眼。天空蔚蓝,偶有一朵两朵的云从头顶飘过,晶莹,剔透,仿佛触手可及。一群山雀飞来,叽叽喳喳表达着亲近,像是要钻进这诗样的画卷。

平沟,地处伏牛山腹地,是鲁山县西部高寒山区的一个行政村。名字叫平沟,可整个村子也找不出多大的平地。这里平均海拔千米以上,岁月的刀笔在这里锋利地切出了悬崖、峭壁,刻出了峰峦叠嶂,勾画出了群山绵延,风情万千。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曾来过这里,走的是一条九曲十八弯的羊肠小道。山,真的是很高。路,也的确是太陡,往往一边是陡峭的山崖,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沟谷,曲折回环,峡壑争奇,那条小路就显得更窄了,像线一样悬着。

在我的记忆里,平沟是一个人口不足500的小村,但却分布在五沟十八岔的大小20多个自然村,距村部最远的有十几里,来往一次得走大半天。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村里有个文殊寺,寺内有五棵千年古树,树很大,得五六个人手拉手方可环抱。绿树掩映下的是一间间低矮的茅棚草屋,古老的文殊寺除了几间破落的偏殿,便是那残垣断瓦了。据说,大树是很有灵气的,寺内的香火也曾盛极一时,可早些年,浓荫庇护下的小村却总也挣不脱贫困的桎梏。

那时,村里唯一的学校是一排五间的土墙青瓦房,宿舍、教室、办公共用。由于年久失修,黢黑的墙壁上,裂缝和屋顶的窟窿透着亮光,几块儿土坯支块木板就是学生们的课桌,艰难地支撑起一代人的希望。山墙外,一排石头支起、被烟火熏得漆黑的小灶台特别惹眼,那是因为学生离家远,学校又立不起伙,于是,就连7岁的孩童也学会了用三块石头支个锅,从屋后的山上捡来柴草,在烟熏火燎中煮土豆、熬稀饭。那情景,谁看了都会心疼得掉泪……那次平沟之行,除了青山秀水,留在我记忆里的便只有贫穷和落后了。唯有那几棵经风沐雨、枝繁叶茂的大树却时常在我的梦里傲然挺立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和着方圆附近数十个落差不一的瀑布群,似乎在宣示着什么,等待着什么……

再次来,已是十几年后了。那天,一大早,我们从四棵树乡政府出发,很快,汽车就拐上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宽展平坦的水泥路练带一样蜿蜒着,从沟底一直伸向云端。山,依然是那样的山,只是愈发的灵秀了。路,早已不是原先的路了,但陡峭的地势没变,我们乘坐的车辆时而驶上峰巅,时而跌入坳谷,忽高忽低,就像一页扁舟浮在风景如画的浪尖。

半个小时的路程过后,随着山路猛地一拐,眼前忽地就亮丽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修葺一新的文殊古寺,金碧辉煌,气势恢弘,虬枝盘错的银杏树巍峨挺拔,更显得蔚为壮观。寺院前的停车场停满了大小车辆,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悠闲地把自己散漫在寺院,抑或是对面的山坡、竹林,还有那轰然作响的一帘飞瀑。过文殊寺,继续往上走,转过一座山头,公路开始下行,远远的,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山坳里一栋楼房的楼顶迎风飘扬,那就是昔日的学校、如今的海关总署希望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如天籁之音,声声入耳。学校对面半山腰的民俗文化村,木屋吊楼,彝、苗图腾,充满南国风情,尽显异域神韵。一条条的水泥路伸向这条沟,通往那道岔,仿佛是平沟这片叶子上的叶脉纹理,把一家一户连在了一起。一座座崭新的农舍,一栋栋造型别致的楼群,依山势点缀在沟沟弯弯,错落有致。山上山下,板栗、核桃、辛夷、柿子、山茱萸等经济林和用材林层次分明,绿意盎然。置身于此,不知是身在画中,或是在一个童话的世界,一种诗意的浸染融化着你,陶醉着你,也丰富着你的想象。

村民朱广照是搞旅游开发富起来的第一代平沟人。说起这些年的变化,这个憨厚的山里人一脸掩饰不住的喜悦:党和政府把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又引导我们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林果、食用菌种植和旅游开发,你看,这是我家盖的新房,主房四间,混砖到顶,外带东西各两间厢房,电视机、卫星接收器、洗衣机、冰箱、摩托车一应俱全,一家老小,个个兜里都装着手机呢!

随行的村党支部书记蔡留敏也兴奋地如数家珍:近年来,借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我们一方面大力开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成立了“珍珠潭旅游开发公司”,在市里成功举办了旅游推介会,还组织20多户有能力的人家开办经营农家乐。现在,不说以前烂在地里、沤在山上的猕猴桃、香菇、山木耳以及中药材都身价倍增,就连捡块石头、采点野菜都能赚钱。仅旅游一项,这些农户年均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有的达到了10多万元呢。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成了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不少企业看中了这方风水宝地,纷纷投资建起了宾馆、饭店、休闲小区……现在,全村不仅家家建起了新房,购置了彩电、摩托车,还有10多家农户买回了小车。群众富了,集体经济壮大了,村里又建起了融文化、科技等为一体的文化大院,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传授旅游、食用菌种植和林果科技知识,让口袋富起来的同时,脑袋也富起来。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行走在平沟的沟沟弯弯,就像行走在宋代诗人梅尧臣《鲁山山行》的诗句里。平沟人沐浴着新世纪和煦的春风,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这条铺满希望的路上,正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心中的中国梦,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悦,为平沟,也为这一方水土养育的人……

初春的文章5:心中那座永远的丰碑

文/张守智

丙申初春,东风渐近。哪知张笑天先生辞世噩耗自京师传来,犹如倒春寒骤至,让人悲从中来,不胜伤痛。但先生豪迈乐天的性格、超人的才华以及对文艺事业的挚爱、对文学艺术的莫大贡献,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斯人已去,音容犹在,风骨长存。

先生是文艺界的领导,是我们工作上的导师,是我的兄长。2000年,我主持长春市文联工作,与时任省文联主席笑天先生因工作机缘接触颇多,有机会常常聆听先生近距离教诲,实属人生大幸。而笑天先生那种敏捷的才思、扛鼎笔力以及谦谦君子之风,更是让我十分景仰和敬佩。

每次见面,笑天主席都非常亲切随和。记得有一次汇报完工作后,先生非常真诚地说:“守智,我可是咱们长春市文联的一分子啊!我是长春的作家,长春文联、作协的活动,只要我有时间一定参加。”的确,每次长春文联这边有活动,笑天先生几乎每请必到,每次也都以其充满智慧和哲思的讲话,给长春市的文艺家们带来春风化雨般的启迪。连续几届的长春文学奖,也都是笑天先生率领着我们大家,共同评出优秀作品,奖掖了新人,引领了文艺创作方向。即便是在谈论文联工作时,先生也谈锋甚健,时有妙言趣语,每闻先生高论,心情豁然开朗,有拨云见日的舒畅之感。

记得长春市收藏家协会成立之初,我们以崇敬的心理试着邀请同样有着收藏雅好的笑天先生出任名誉主席,笑天先生二话没说,欣然应允。先生还经常说,收藏是知识,是文化,是情操,也是雅兴。如果单纯从价值取向去从事收藏的人,就不是真正的收藏家。笑天先生高屋建瓴的一番言论,让收藏家们很受鼓舞,不仅对收藏事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更是为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先生的教诲更使我们对长春市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长春民博会历经14年9届,每届民博会笑天主席都能挤出时间亲临现场,或对展会进行总体点评,或就某个具体的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或和参会的工艺美术家进行愉快交流,“民博会”之所以能成为闻名全国的一个文化品牌,这和笑天先生给予的莫大支持、指导和为展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当然了,笑天先生最为世人所知晓还是他的文学创作,虽然他创作极为丰富,但精力始终是那样的旺盛,每次见面,从未感觉到先生有疲惫之感。我也时常以崇敬和愿景的心情劝先生多保重身体,而他总是淡然一笑:“谢谢,我会注意的。我精力旺盛着呢,再写个几十年没有问题。”可如今,言犹在耳,斯人已去,怎不让人痛彻心扉。笑天先生才大过人,每每出手迅速而卓尔不凡,小说、剧本、随笔散文多管齐下,并屡屡斩获全国大奖,被文坛称为“东方神笔”。而笑天先生之于“长春”作家,是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以其高产量、高质量的、高速度的创作,在全国文坛树起了一座楷模式的高大丰碑。

记得看过一篇笑天先生写张贤亮的文章,其中说他曾为张贤亮举办的一次书展带去一幅:“举千钧若肩一羽,拥万物如携微毫。”张贤亮得联后,连声说“字好、意境也好”,并且说,“这十四个字,你我都做得到,无愧此生。”是啊,这不正是笑天先生为人行事的真实写照吗?

初春的文章6:春日里,那场倾城沦陷的美丽

文/九生元

初春,刚刚萌生的几许暖意,在一场北风的吹拂下荡然无存。静夜,一场酝酿了许久的春雪,如期而至。街灯下,一朵朵雪花在空中打着旋儿落地成水。行人紧缩脖颈,步履匆匆。

推开窗,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我把手伸出窗外,试图去触摸那朵朵晶莹的雪花。可我又马上把手缩回,我怕惊扰了夜的静谧,打乱了春的韵律。

寒意还没褪尽,独见一剪寒梅清冷的身影,在寂静的夜里生动地展开。这初春的梅影,不光菲芳了薄凉的冬,也唤醒了春的灵性。

雨过天晴,阳光明媚,清凉盎然。在自己的守望中,坦然面对云卷云舒。期待,清香四溢的花儿朵朵芬芳。在桃花嫣然中展开想象,让灵魂插上翅膀,在时光的隧道中展翅飞翔,掠过碧波荡漾的湖水,化作一缕幽香。

站在春的台阶,越过初春乍寒的冷,满目春色。一枝杏花粉,一树梨花白,一畦桃花艳,开遍了盈盈的果园。

琥珀流年的光阴里,素简温婉的文字间,摒弃俗世的尘念。轻剪一段好时光,在一个安然的角落里,与那个打马经过的白衣少年,静赏这美丽无边的春天。

又到暖春,爱极了这春风微醺的季节。暖日下的阳光明媚、温婉。发暖的空气里流淌着阳光的味道,让人不自觉的沉浸在那些春日的诗句里。“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仰望空中的白云,不由让人想起蓝天风筝下,听人笑语。

此刻,手中茶香沁人心脾,耳畔有春风轻语。眼前的那株桃花正粉蕊轻吐。这株嫣然的桃花,让我犹记起千年前的崔护。桃花夭夭的季节,打马从农舍经过的他,偶遇一艳若桃花的女子为其俯身倒茶。姑娘灼灼的笑靥令崔护心生爱恋。待次年春暖花开,桃花芬芳的季节,他又故地重游,搜寻女子的身影。却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昔日的故事不会上演,只有崔护的那首《题都城南庄》流传了千年。

春天是一年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桃花姑娘”。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这样的季节,该如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桃花姑娘”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桃花姑娘”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离别和相逢,策马驿路,停息长亭,都是那般的悲情。有时候,一次离别就是一生,夕阳花枝下只剩一个人的落寞和孤寂,还有春日里,那一场倾城沦陷的美丽。

初春的文章7:巧救小燕子

文/魏家豪

这是一个初春的清晨,院墙旁的杏花泛出一片粉红,粉嫩粉嫩的杏花绽开了笑脸。柳树展开了嫩绿的叶子,在舒爽的春风中伸着懒腰,随风轻轻摇晃着。

小红一觉醒来,神清气爽,看着窗前的美景不由啧啧称赞,她情不自禁地冲到门外,只见远处几片松树疏疏朗朗,门前的潺潺溪流清澈见底,溪旁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小红已经沉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中。

忽然,“喳喳”的声音打破了小红的陶醉,小红转头一看,原来在屋檐下有一窝小燕子,它们在叽叽喳喳地嬉戏着。小红正专心致志地倾听着小燕子们的合唱时,却见到一只窝边的小燕突然掉了下来。

小红的心一紧,还没来得及奔向小燕,她就发出了“啊”的一声惊呼!原来是隔壁那只好吃懒做的大花猫也发现了跌落的小燕!大花猫自然不会放过这“天上掉下的馅饼”,只见它蹑手蹑脚地朝着小燕走去。

眼看着小燕危在旦夕,小红便动了怜悯之心,她捡起身边的一根树枝向小燕跑去。大花猫见小红站在小燕旁边保护着小燕,便不敢轻举妄动了,大花猫眼睛滴溜溜地转着,似乎在打着什么坏主意。见大花猫不再靠近,小红刚松了一口气,却又被突然跳起扑向小燕的的大花猫吓了一跳!她赶忙拿起树枝驱赶大花猫,大花猫倒挺机灵,身子一扭,落在了小燕不远处。

看着对小燕虎视眈眈的大花猫,小红心里很是着急,但也没有办法赶走大花猫。大花猫在不远的地方不停地试探着,想趁小红不注意把这“天上掉下的馅饼”吃到口里。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小红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小红开始东张西望,看起来满不在乎的样子,大花猫以为小红没有注意它,就放心地向小燕扑去。小红心想:“哈哈,笨花猫,你上当啦!”于是小红“手起棒落”,树枝打在了大花猫的屁股上,大花猫一声怪叫,一溜烟跑得没了影。

小红轻轻捧起小燕,找了爸爸来帮忙,将小燕放回它温暖的家中。屋檐下的小燕们叽叽喳喳的叫唤着,似乎是在对小红说:“谢谢你,谢谢你。”小红看着小燕们绽开了笑脸。

初春的文章8:摆地摊的老人

文/罗曼歌

步入初春,天气还是寒冷的,冷风扬起的沙尘令人睁不开眼。我急匆匆地从学校往家赶,恍惚间,抬头瞥见巷子里坐着一个人。等走近一瞧,原来是一位卖东西的老人。他瘦骨嶙峋,灰白的头发上压着破旧的帽子。在寒风中,他蜷缩着身子,显得有些凄凉。

他卖的东西不多,但是各个都很精巧。我用眼睛环视了一下。突然,眼前一亮,一抹粉色映入我的眼帘。啊!是Hello Kitty!我的最爱!我上前抓起“Hello Kitty”的公交卡套,在手里把玩着。虽然隔着一层塑料膜,但是里面的“Hello Kitty”似乎活了一样,“迷人”地冲我微笑着,难以抗拒。

我急切地问着价钱,他慢慢地抬起头,就在我们目光交汇的那一刻,我惊呆了!——那张好似橘子皮般布满皱褶的脸上挂着一大片疤痕,明显是被火烧伤过的痕迹,在微弱的路灯下,活脱脱地像个僵尸脸。我下意识地后退两步,攥紧了手里握着的十元钱。老人却笑眯眯地说:“姑娘,这个八元钱,你要吗?”不笑不要紧,他这一笑,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得有些让人恐惧。我吓得连话都不会说了,结巴着说道:“我……我钱没带够,对……对不起。”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跑掉了。

当我跑着拐出巷子口时,才松了一口气,但老人那令人“恐怖”的笑脸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前面路旁是一家充满着现代气息的文具店,不知这家有没有那种公交卡套,我便走了进去。里面播放着音乐,精心的布置令人目不暇接,一件件可爱的文具,更是让人爱不释手。我忽然看到那一抹熟悉的粉色——“Hello Kitty”!和老人卖的一模一样!我兴奋地问售货员姐姐多少钱,她抬起头瞟了我一眼,嘴里迸出一个数字“20”。我怅然地将它又挂回原处,心想,还想蒙我,幸亏问过路边摆地摊爷爷。

我思量着,回头走向了老爷爷的小摊。老人见我回来了,十分意外,憨厚地笑着,笑得是那么坦然。我忍不住说:“爷爷,这个别人卖二十元。”老人先是一怔,随后笑着说:“它,肯定不值,做人要知足。”

我的内心被触动了,多么淳朴的老人啊,面对灾难自力更生;面对人生,乐观看待;面对金钱,他更是选择真诚。

是啊,春天就要来了,温暖的春风终将吹拂他的面庞,而他在我心中埋下的种子,也会发芽。

初春的文章9:属于孩子的诗意

文/徐志会

初春,料峭的寒意伴着淅淅沥沥的春雨飘洒在大街小巷。我冒着风雨,骑电动车带孩子回家。途经卧龙大桥,坐在电动车上的女儿因为调皮把头伸出雨披之外,叽叽喳喳地跟我讲述着班级趣事。突然,女儿望着周围惊奇地说:“妈妈,喝了这场雨,白河就不渴了!”听了女儿的话,我忽然心头一震。作为成年人的我,行走在凄风冷雨之中,心头除了小心地注意行驶安全,剩下的就是抱怨这糟糕的天气了,哪里还有心境去体会白河的感受?而作为孩子的女儿,心中却有着自己的诗意天地,这不得不让我重新审视我的孩子,继而联想到了我的学生。

我曾经听过许多老师的公开课,自己也讲了很多的语文课,有时我也在深思:面对一篇篇文辞优美,寓意深远的文章,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把孩子圈定在自己设置的小圈子里分析、领悟,如果有个别学生的思维游离于老师设置的主线之外,就要立马把他拉回老师设置的思路之中,久而久之,课文外的声音越来越少,孩子们仿佛也变得特别听话了。可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却越来越少。孩子们心中诗意的天地哪里去了?孩子们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哪里去了?我想到了我们班的那个小男孩,每次讲课文,他总是侃侃而谈,陈述着自己的见解,不同于他人的声音回荡在教室中。为此,在语文考试中,他的阅读题总是失分最少。我此时明白了,那是因为他的心中有自己的诗意天地,并且他让这份诗意尽情地挥洒出来了。

作为老师的我们,肩负着育人的天职,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智者,不是人云亦云的庸者。我们要给孩子一方原野,让他们尽情驰骋,给他们一方知识的宝藏,让他们尽情挖掘。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

我想,今后我要在课堂上挖掘孩子们心中的诗意之花,并让它们尽情绽放……

初春的文章10:奢侈的刀鱼

文/周苗

乍暖还寒的初春,陪内地来的朋友到东海渔村游览,在村口港湾旁碰见一位年长的渔夫。显然刚打鱼归来的渔夫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小竹筐,一脸的兴奋。边上有熟人打招呼:“今天捕了几条?”“哦,7条!”渔夫兴奋地说,同时轻手轻脚怕摔坏宝贝似的,掀开盖着的湿毛巾。我们也凑过去看,嘿,一片银光闪烁,原来是刀鱼。“能卖好几千呢。发财了!”熟人打趣着说。那渔夫嘿嘿一笑,快步离去。

朋友不解:“就这几条小小的鱼,能卖几千元?”“物以稀为贵嘛,这两天收购价都3千元一斤了。”经过一番解释,朋友才疑惑地点点头。

刀鱼,又名鲚鱼,属于洄游鱼类,每年开春溯长江而上产卵繁殖,这个时节的刀鱼最是肥美异常。食客们将刀鱼和鲥鱼、河魨并列号称长江三鲜,因为刀鱼的上市时间最早,更受一班饕餮之辈的追捧。

刀鱼古称鮆鱼,在古籍《山海经》中就有记载:苕水北流,注于巨区,其中多鮆鱼。清人钱泳在他的《履园丛话》中将刀鱼标榜为:开春第一鲜美之肴,而腹中肠尤为美味。一般吃鱼者,都会将鱼肠等物去除,谁会想到刀鱼之肠竟然会比鱼肉更加鲜美。明末文人兼美食家的李渔在《笠翁秘书》中写到:若江南之鲚,则为春馔妙物,食鲥鱼及鲟鳇有厌时,鲚则愈嚼愈甘,至果腹而犹不能释手者也。吃到肚饱还不想停手,那估计没个三五斤下不来。

刀鱼以清蒸最能体现其鲜美,出锅后汤汁上会漂浮着一层薄薄的鱼油,蒸腾起的热气夹杂着鲜香扑入口鼻中,那股鲜味仿佛能直透入心底,让你迫不及待的想一尝为快。鱼肉肥嫩不腻入口即化,你只能如李渔所说的“愈嚼愈甘”了。如果非要找点刀鱼的不足之处,那只能说它刺多容易卡喉。不过话说回来,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倘若没有了那些刺,估计刀鱼的鲜美也要打点折扣了。

前些年,刀鱼并不算十分稀罕之物,在集市上经常会有少量出售,在海岛渔村也属常见。虽说产量不大,但价格也不贵,偶尔尝尝鲜一般可以承受。不过,不久前看过的一部关于刀鱼的纪录片却是这样描述:每年立春至清明这段时间,大量的渔船聚集长江口崇明岛一带捕捞刀鱼,而刀鱼资源受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影响急剧衰减。产量下降的同时,价格却在不断攀升,在江阴、镇江等地的饭店,一斤刀鱼的价格已近万元。渔船的蜂拥而至也带来了各种纠纷,甚至演变成流血冲突。当地政府只得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维持渔场秩序。

仿佛是一夜之间,刀鱼如“鲤鱼跳龙门”般从渔家的普通下饭菜跃进了高档酒楼,成为富人权贵们的专属,想想也真疯狂。据说,国人历来有这样的传统,越贵的东西越有人追捧,仿佛不买些贵的、不吃些贵的就不能彰显其尊崇地位,有专家将其总结为“暴发户”心态。于是乎,为了吃鱼翅,近海已经看不到鲨鱼了;为了挖虫草,草原已经沙漠化了……在可以预见的不久后,刀鱼也终将离我们而去。那渐行渐远的耀眼银色,将只能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一个苍白的身影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