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文章

请欣赏美食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美食的文章1:端午节的美味

文/史庆友

在端午节的美食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粽子和鸡蛋,弥漫着醇厚的粽香和蛋香,带给我无限温暖。

在端午节,人们总是要吃粽子的,还要在粽子锅里煮鸡蛋。如今,家乡的粽子制作比较复杂,外面是粽子叶,里面是大黄米及少许江米,再放上红枣、豇豆、红小豆、芸豆、绿豆、芝麻、葡萄干等,集红黄白绿于一体,外观美丽、香气满口。然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端午节吃粽子可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黍子产量太低,生产队不愿意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地方弄黏米,上哪里去吃粽子?

小时候,端午节我虽吃不到粽子,妈妈却一定会煮鸡蛋给我。那时的鸡蛋要用来换灯油、食盐等,能在端午节吃上鸡蛋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总是舍不得吃,要把鸡蛋留着,每天还要拿出来闻闻。有时候,我会与小朋友玩撞鸡蛋的游戏,比谁的鸡蛋抗撞,到最后也没破的那个鸡蛋被称为“蛋王”。鸡蛋被我珍惜地留着,往往会留到臭了不能吃为止。

还记得我初中毕业那年的端午节,我第一次吃上了粽子。邻居五姑的丈夫到南方养蜂,用蜂蜜在南方换回了点江米及粽子叶。五姑给了我家两个粽子,这难得的粽子我只尝了一小口,那美味却是至今难忘。

时代变了,如今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资极其丰富,粽子再也不是稀罕物了。但在老人们心中,那些传统节日美味还是不可少的。每年的端午节,姑姑总会让表弟给我送些亲手包的粽子及溜达鸡下的鸡蛋,不图别的,为了食物安全营养、味道纯正,也为了亲人间的一片深情。

幸福是给懂得珍惜生活的人的一份礼物。让我们珍惜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让端午节常过常新!

美食的文章2:世上的美食

文/刘远贵

如果问什么是美食,不同的人,他们给出的答案必定是不同的。先不说面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山上长的、水里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单就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基本味道来说,张三李四和王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就已经是大相径庭。这就好像有人说“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不过,虽然人之看法各有不同,但稍加归纳便不难发现,这里其实都还是有着可供把握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看重食材和做工。认为不管什么东西,首要的是要食材好,好的食材加上好的做工,做出来的饭菜才香喷喷,食材和做工是美食形成的基本要素。美食家们坐而论道,很多情况下,其实也都是围绕着食材和做工来谈色、香、味和形、意、养。

由此不难看出,在以美食家为代表的多数人眼里,美食绝对是做出来的。

我承认美食是做出来的。再好的食材,如果没有“巧媳妇”蒸、煮、炖、炸,最终都只能算是一盘食物,毫无生气。但我同时又要强调,美食更是吃出来的。做出来的东西,是用来吃,而不是摆着让人看的。只有人们张开嘴巴去吃,吃过之后还赞不绝口,进而大家都能从中获得物质力量和精神安慰,这样的食物,方能称得上美食。

因此可以说,食物美不美,不单取决于胃口,还取决于心境和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心境和情感是我们进食时分享老天给我们亮出来的日和月、光与影。心境不好,再好的食物也食不甘味,吃进嘴里味同嚼蜡;心境好,粗茶淡饭也能把人吃得余味无穷、意味深长,吃得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所以人们都喜欢在良好的心境下进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很多时候不喜欢独食,而是喜欢共享。友人是生活里的一缕阳光,遇着好东西,与友人一起品尝,觥筹交错间,再无聊的日子也光芒四射了。可以想见,无论是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是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无不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切渴望,在他们眼里,没有友人的出现,再好的美酒也是白水一碗。

而亲情,更是胃口开合的总闸门。因此只要说到美食,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母亲做出来的饭菜,自然要把渴望的眼神深情地投向大年三十那个大家围坐一起、热气腾腾的晚上;而当亲人忧郁落泪,尤其是当父母老了,牙掉光了,再好的东西也不想吃的时候,过去那些我们津津乐道的美食,也都会化为云烟,变得索然无味。

美食的文章3:舌尖上的永川

文/高富明

重庆是个盛产美食的地方,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招牌菜”。唯独永川没有。虽说当地市民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不晓得吃啥子”,可是在永川“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永川的历史,似乎都浓缩在舌尖上。

永川地处渝西,自古就是一座融合度较高的移民城市。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移民,移民后裔比例高达80%左右。天南海北的人汇聚于此,不同的饮食文化在这里相汇交融竞相纷呈,众多美味在这里竞相纷呈,不仅让永川人的味觉变得多样,也让永川美食在兼收并蓄中得到发展。

走在永川街头,且不说满街飘香的火锅店随处可见,重庆各地的“招牌菜”也比比皆是。潼南太安鱼,江津的尖椒鸡,璧山来凤鱼……除此之外,湘菜、粤菜、鲁菜、湖南土菜等国内知名菜系,乃至国际品牌的美食如肯德基、韩国料理、日本寿司、加州牛肉等也遍布永川的大街小巷。难怪有人说,到了永川就仿佛进了美食俱乐部。

美蛙鱼头是重庆特有的一道风味美食。特点是将花莲鱼头的鲜美和美蛙的细嫩作了完美的结合,具有麻、辣、鲜、香、嫩的特点,辣而不燥,久食不上火。一口下肚便放不下筷子,吃过之后回味起来,仍有那种美蛙肉在牙齿间穿梭的感觉。

吃兔肉在永川十分流行,吃法也颇多,如酸汤兔、红烧兔、蒸兔子、卤兔子等。尤以一种名叫“巴夯兔”的汤锅美食颇受青睐。

“芭”源自屈原的《楚辞·九歌·礼魂》中“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意即古代歌舞时传递的一种香神草。壮族历来传承着以当地特有的各种天然香料为佐料,烹制民族特色“芭”味汤锅传统。“夯”音Hang,《字汇》解释为:“用大力以肩举物”,即“全力以赴,全力支持,热捧”之意,用今日话可解释为“正在流行,很热门,很火爆,超人气”。“巴夯兔”汤锅美食是由一位自贡的冯先生,于2000年在广西北海创立。

锅底里,除了菌类外,就是兔子肉。兔肉上了一层薄薄的浆,吃起来很嫩、很滑、口感极好、就像鱼肉一般,但更有弹性;野菌有点像杏鲍菇,口感超滑,配着青、红辣椒两种粘碟吃起来真是一绝。对那些既想让胃和心灵都得到满足,又不担心身材会发胖的女性食客来说,低脂低卡又美味的巴夯兔,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永川,各种面食亦是应有尽有。既有当地的肥肠面、豌豆炸酱面、麻辣小面、旗花面、老麻抄手、太婆水饺;也有外地的拉面、扯面、刀削面、馒头、煎饼、包子等,无一例外的地道。

美食的文章4:乾隆与美食

文/田佳

乾隆皇帝的汉学文化根柢深厚。除了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汉诗之外,他也算得上是个美食家。他见多识广,是个“吃货”,评得出道道,议得出点子,也出得了“难题”。这个“天下一哥”,在他三下江南的时候,留下不少跟美食结缘的典故。

梅花糕

江苏的泰州地处中国的南北之间,兼容并蓄,加入泰州本土独有口味,用特制的紫铜模具,选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等各种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芝麻、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制成的梅花糕,据说源于明朝一位叫张四的师傅,发展到清朝时成为江南著名的小吃。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大加称赞,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故流传至今。

“豆干之王,醒目提神”

戚桥茶干是盐城市阜宁县的豆制品特产,褐色,有圆形、方块状、片状等,类似潮州的“姑苏香腐”。

相传,清乾隆皇帝微服南下私访时偶患风寒,饮食无味。后一地方官员献上戚桥“歪子”茶干,乾隆品尝后,顿觉滋味鲜美,食欲大增,欣然题下“豆干之王,醒目提神”八个大字,自此被定为宫廷贡品。

“天下第一鲜”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扬州知府差人到盐城东台沿海采购文蛤。炒文蛤。此菜以文蛤肉文火煨汤,辅以香菇、笋丁,鲜美爽口。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从未品尝过这等味美的佳肴,连称:“美哉!美哉!”即兴写下了“天下第一鲜”几个大字。此后文蛤作为贡品,成为皇宫的席上珍馔,名声大振。据说如果到海边尝野餐风味,在沙滩上置一铁板,将活文蛤放在烧红的铁板上烤熟,原汁原味,食之更别有一番风趣呢!

素鸡

“涟水素鸡”不是鸡,是一款糕点。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涟水时,饥肠辘辘,竟问有无素鸡可吃。鸡本来就属荤,哪来的素鸡?乾隆此一问,问得够“刁”的了。可偏偏涟水城有位姓姚的师傅绞尽脑汁,真的做出一盘晶莹透明,粉嫩如酥的“素鸡”,吃得皇帝老子头上都冒出“蒸汽”来,赞不绝口。涟水鸡糕从此出了名。

鸡糕又叫“素鸡”,取其口味清雅、色泽鲜明。人皆以为“食之有幸”,大有“鲈鱼堪脍”之奇情。为何鸡糕有粉嫩如酥,细腻上口的特点?原来制作鸡糕是以鸡胸脯肉为主料,加上十多种调味品制作而成,其主要工序是把鸡胸脯肉与鳜鱼肉放在清水里浸泡去掉血水,使之洁白如玉,然后捞起晾干,斩成肉泥,把鸡蛋清放在肉泥里,再把扑碎的山药,鲜虾仁与鲜粉及调味品一起放人,充分搅拌使之均匀,成为白色黏糊状,按一寸左右的厚度推在笼上备蒸。将蛋黄均匀地摊在笼中的肉糊上面,小火蒸熟,取出冷却后即成鸡糕。切成块子备用,待到做菜时,再切成薄而透明的片子,开水下锅,一滚即盛盘。

皇帝当年出的难题,却促成了厨师的创新,成就了一道百年名菜。

美食的文章5:澳门美食记

文/李烈声

在我少时的印象中,澳门的深秋是一个晚上从松山上吹过来。早上起来上学,街上添了新的市声:“鸭头鸭颈……,鸭翼鸭蹼……热辣辣……香喷喷……”大人们会说:“天冷了,鸭头鸭蹼上市了。”

澳门的深秋,是美食的季节。二龙喉、白鸽巢的树叶,被秋风吹落一地,小贩们踏着落叶,一面吆喝,一面走路。放学时,我们小学生会掏出两三个铜仙买一只鸭翅膀,啃着走回家。马路榕树底下,一副鸭蹼档,长凳上坐着几个汉子,一手拿着酒杯,一手拿着鸭头,解慰一天的劳苦。

当年澳门街道,容许熟食小贩唤卖。秋意渐深,天气适宜,烧腊店忙着杀鸭制腊鸭饼,余下的鸭头和下水制成各种小食,到市上卖,买卖声哄哄,使市上平添几分热闹。

薄暮时分,街边大排档纷纷摆开,一个个小瓦煲,有腊鸭肶饭、腊鸭肠饭,更特殊的是腊鸭屁股饭,一汪黄油铺满白米饭上,一个个腊鸭屁股翘得老高,香气四溢。秋风吹得好远,使老饕们馋涎欲滴。此外,还有黄鳝饭,禾花雀饭,令人目不暇接。

谈到鳝,我有更多的回忆。珠江三角洲水乡有一种他处所无的“花锦大鳝王”,身长一丈余,粗如壮汉的手臂,身上有着一痕一痕的花斑,骤然一看,以为是蟒蛇出洞,其实,它很温和,从不伤人,平日以青蛙、田鼠为食;春夏之交,勤于摄食,到了深秋,长得很肥,身体胖嘟嘟的。禾稻收割后,便是捕鳝的时机,农民用禾秆燃烧,塞进洞穴,它忍受不了烟熏,走出洞穴,农民便一网成擒。

农民用小船把它载到澳门,待价而沽,几间有名气的蛇王店,大家出“暗标”,不惜付出好价钱来抢购,价高者得。购得花锦大鳝王的酒家,蛇王×特别跑到几间报馆通知社长和总编,家家刊出小新闻:“蛇王×购入大鳝王,定于×月×日劏大鳝,欲认头者,盍兴乎来。”这类新闻,我们都呼之为“鳝稿”。

这就是“认头”一词的来由,据有经验的食家说:大鳝王以鳝头最为美味,胶质最多,且最滋补云云。新闻出街后几个“大马沙”便争着认头,预先落定,作为确认,劏鳝之日,蛇王×簪花贴红,烧串炮仗。鳝壮力大,生死之际,便有一番挣扎,引起街坊围观。然后由蛇王X手起刀落,把鳝头割下,由认头者付款提去。鳝王的身体,论斤而沽,片刻即尽。

澳门虽然位处亚热带,但是,有时寒流来袭,寒风凛冽,冷雨瑟瑟,也会令人吃不消。澳家庭很少安装中央暖气,遇到严寒,难免说:“北大人到了。”这时,街上便传来一阵阵唤卖粽子的声音:“裹蒸粽啰!咸肉粽啰!热辣辣……”工作至午夜的人,深宵饥肠辘辘,都向小贩买一两个;小贩用铁箱子载粽,外覆棉被,接到手中,仍是热气腾腾,吃进口中,甘美丰腴,可算寒宵恩物。

这些美食,偶然想起,仍是垂涎三尺。可惜,这些美好的回忆,都随岁月消逝。寒风如旧,美食不再了。

美食的文章6:大锅菜里“炖大年”

文/灵魂鸟

过大年,各地美食不同,品味也就不同。即便在同一地区,所谓的美食也因人而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譬如,我们家过年,炖大锅菜是老传统。

俺家的大锅菜,是奶奶流传下来的厨艺,也是她的拿手菜。奶奶过世后,勺子把就由俺母亲掌握,几十年过去,如今母亲年纪大了做不动,媳妇就接着做。

说实话,很多人都把大锅菜视为杂烩菜,其实是不一样的,它更没有煎煎炒炒那爆味,它是慢慢炖出来的,清炖,清香。当然,年代不同,配用食材也不同,不过肉和粉条是不可或缺的。

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次大锅菜。那年月,奶奶很会理事过日子,别人家十斤肉过个年,我们家一斤肉也能过个年,而且过得有滋有味,一点也不比别人家差。

奶奶炖大锅菜,总是能把不多的带骨肉里的骨头炖得脱几层膜,把粉条炖成糊糊,往往是菜捞完了,再添两碗水,放些萝卜、白菜、土豆,还能一次又一次地炖。虽说早没了肉,但那炖过肉的菜汤,是越来越香。

有一年,我淘气地把奶奶炖了三四遍的大锅菜菜汤偷喝个精光,那味道,太合我的胃口了!就现在,年下炖的大锅菜菜汤,媳妇孩子都跟我抢着喝。有一年,俺小儿子说:爸爸喝过菜汤后,锅都省得刷了。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过年吃大锅菜仿佛很没面子,而我们家依然偏爱。

媳妇做大锅菜一般都由母亲站在旁边指导,关键是指导火候。至于材料,现在的菜类要比过去多得多,想放啥放啥,除肉、粉条、肉桂、葱姜蒜、花椒叶、小茴香叶做底料外,铺以萝卜、白菜、丸子、海带、豆腐、豆芽等,极像炖火锅,但又不是,好吃又经济实惠。

前年过大年,我提议把肉类换成了排骨,还外加几个鸡腿,谁知,炖了一次,都说不好吃。结果到了元宵节,又重新补了一次原汁原味的大锅菜。

现在想想,还是奶奶在世时说得好:日子是熬出来的,年味是炖出来的,饭食不是材料好味道就好,主要看做法……

美食的文章7:鱼羊成鲜

文/方华

羊年至,品味与羊有关的美食自是时髦。其中羊与鱼同烹,鲜味异常,而鲜字也正是由鱼羊二字构成,于是,古今以来,许多人都望文生义,凭想象,认为这就是汉字“鲜”字的由来。

这种不足为训的臆断,不是没由头的。

我们知道,中国有四大食神,分别是彭祖、伊尹、易牙和詹王,他们被中国烹饪业供奉为四大祖师爷。其中的彭祖,有史书记述他活了约八百岁。他的长寿,据说是因为他识食,“好和滋味”。彭祖在美食方面的传说,最有名的当是“羊方藏鱼”。

据《大彭烹事录》记载,彭祖的小儿子夕丁很喜欢捕鱼,彭祖恐其溺水坚决不允。一天,夕丁偷偷捕到一条鱼,央求他的母亲烹制,刚好他母亲正在炖羊肉,怕彭祖发现,便顺手将鱼塞了进去。彭祖回家,闻羊肉有异香,品之奇鲜,于是问其缘由,其妻只得如实相告。彭祖未及责罚夕丁,便依法烹制,果然鲜美。据说,自此便有了“鲜”字,也有了“羊方藏鱼”这道名菜。

徐州古称彭城,因尧帝封彭祖为大彭国主之故。羊方藏鱼这道菜自然便成了徐州传统名菜。据说它的取材十分讲究,冬春季用阉过的牦羊配鳜鱼,夏秋季则用羯羊配鲫鱼。

其实,鲜字中的“鱼”表示鲜的本义与鱼有关;“羊”意为驯顺,指古代贵族家的厨师们像羊群中的每只羊专心吃草那样各司其职,驯顺劳作。“鱼”和“羊”合在一起表示:厨师群队熟练而顺畅地准备鱼宴。所以,“鲜”的真正本义,即“生鱼片的美味”。你看,鲜字的理解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不过,鱼羊合烹之美味是公认的。现代饮食科学也证实,鱼羊同吃是一种合理的食物配伍。因为鱼肉性寒,羊肉性温,寒温搭配,取其中和,益于滋补。从味觉上讲,鱼味腥,羊味膻。鱼羊配做,鱼借羊之膻而除其腥,羊借鱼之腥而除其膻,两厢结合,除弊得利,烹饪出一个滋味异常的“鲜”。

鱼羊合烹的“鲜”菜有三大品牌,一个就是徐州羊方藏鱼,一个是京菜中的潘鱼,还有一个是徽菜中的鱼咬羊。

潘鱼据说是晚清官员潘祖荫创制。潘祖荫也是文字学家,他发明这一名菜,据说就是从研究文字学上悟出来的。他认为“鲜”字在《说文解字》中从“鱼”从“羊”,可见鱼和羊这两种食物味道最好,如果做在一起,应该是世界上最鲜之味。于是就用羊肉汤炖鲤鱼,烹制成鲜美的“潘鱼”。

鱼羊合烹的美味,最有名的当是徽州的“鱼咬羊”。

“鱼咬羊”也有一个传说。据传,清代某年,徽州府有个农民带着几只羊乘渡船过练江,由于舱小拥挤,一不小心就把一只羊挤进了河里,羊不会游泳,在河水中挣扎了一会便被淹死。羊的沉水,引来了许多鱼,蜂拥啄食羊肉。恰巧,有位渔民驾渔船从此经过,见有许多的鱼在水面乱窜,便撒网捕捞。渔民收网回家后,觉得今天捕的鱼似乎特别肥厚,用刀剖开一条鱼的肚子,见里面装满了羊肉。好奇的渔民将鱼洗净,连同腹内的碎羊肉一道烧煮。烧好后一尝,不但鱼酥肉烂,不腥不膻,且汤味鲜美,味道特别。消息传出,有美食者也如法尝试烧制,果然风味不凡。久之,这道名为“鱼咬羊”的佳肴便成了徽菜中的一道名品。

“鱼咬羊”和“羊方藏鱼”不同的是,一个是羊包鱼,一个是鱼包羊,而“潘鱼”则是用羊汤煮鱼。不过,它们都是“鱼”“羊”相加,奔一个“鲜”字而去。

美食的文章8:漫话两款美食

文/邓明

河州肉酒

临夏旧称河州,那里有一种独特的小吃,名叫“河州肉酒”。黄酒用黄米酿制而成,其味醇厚浓郁,富含营养。羊肉以栈羊、山羊肉为佳,细嫩鲜香。用铜瓢烧黄酒,将要沸腾沸时,将切成薄片的羊肉投入,扑腾扑腾翻滚时,撒入葱花,即可起锅,舀入碗内,品酒吃肉,大快朵颐。

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冬日,我到木塔巷拜访张思温先生,请教一些问题。得到先生解答后,他说临夏亲戚送来一些羊肉和黄酒,让我尝尝河州肉酒,他便在火炉上搭小铝锅,倒入黄酒,酒滚时,投入肉薄片,待汆熟后,给我舀了一小碗,口感是嫩而不膻,淡而味长,与寻常所食手抓羊肉、羊肉泡馍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味道,这应该是羊肉的本来味道吧?

后来胡乱看了些闲书,方才知道,这“河州肉酒”大有来头。《水浒传》中记述了多种酒,有荤酒、素酒、透瓶香酒等十种酒。其中以“头脑酒”最为别致。《水浒传》第51回,说李小二带雷横进了勾栏,去听白秀英演唱,而“那李小二人丛里撇了雷横,自出外面赶碗头脑去了”。这里的“头脑”就是头脑酒。《金瓶梅词话》第76回说:“到次日,西门庆起早,约会何千户来到,吃了头脑酒,起身同往郊外送侯巡抚去了。”这里明确为“头脑酒”。但是《水浒》《金瓶梅词话》,均未曾说明这种酒的内容。着名学者、教授何心(陆澹安)所着《水浒研究》中,引用明人朱国祯《涌幢小品》的一则笔记,使我们知道了头脑酒的内容、制法及皇帝御赐臣下的情况:“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避寒风也。考旧制,自冬至后至立春,殿前将军甲士皆赐头脑酒,祖宗之体恤人情如此。想宫中进膳后出视朝,遍用之近侍,推己及人,无内外贵贱一也。景泰初年,以大官不充罢之,而百官及民间用之不改。”说明代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宫都有冬季吃头脑酒的习俗。皇上吃了,还向殿前寒风中站岗的御林军赏赐头脑酒。但是所说“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是什么肉?什么杂味?不得而知。

1957年《水浒研究》出版后,读者郭本堂致书何心,说太原市酒楼饭馆至今仍出售头脑酒。具体的做法是把羊肉数块和藕等放在大碗中,掺入黄酒。吃时,用烤饼佐餐,当地人称为“帽盒子”。初次品尝这种酒,难以下咽,吃的次数多了,则往往爱不释口。这种头脑酒也叫“八宝汤”,即由羊肉、生姜、煨面、曲块、长山药、酒糟、腌韭菜等八种食材及调料烹制而成。

这样看来,河州肉酒渊源有自,从明代的北京,到华北的太原,乃至西北的河州,都有吃头脑酒,也即吃肉酒的习俗。而临夏至今仍有吃肉酒的习惯。其食材主要有二:其一是黄酒,这里酿制黄酒历史悠久,用黄米加酒粬酿造而成,属于陈酿半干型黄酒。其二是羊肉。栈羊、山羊、羯羊,小羊。用铜锅煮,传热快,不变味。河州肉酒比起太原的头脑酒食材较少,这也是河州质朴民风的反映。

佛跳墙

西宁市闹市区立有广告,一个胖胖的厨师,戴着高高的帽子,竖起大拇指,吐出一句话:“砝码呗!”“砝码”是甘青地区方言,有厉害、了不起之意。这原来是一所烹饪培训班的招生广告,罗列一系列青海风味菜肴,意为培训班培养的厨师,厨艺了不起。其中有一款特食,名曰“狗浇尿”,名称甚为粗俗。进饭馆点了一客狗浇尿,一看原来是兰州一带的油胡旋,一名烫面油饼。将白面揉好,擀开,抹上清油,撒上苦豆面子,卷起来,擀成圆饼,在锅里放清油烙制而成。青海广种油菜,花时一片金黄,蔚为壮观。秋后其种籽可搾上好清油。青海人烙油胡旋时,用盛满清油的带小嘴有曲柄的小黑瓷壶,沿锅边四周浇适量清油,饼子翻身后,还要浇,其动作颇有几分狗翘腿撒尿的样子,故名狗浇尿。此名虽不雅驯,但显示了青海人的幽默感。当然狗浇尿甚为可口,酥而不腻,口齿生香,比兰州一带的油胡旋更有风味。

名字粗鄙的面食“狗浇尿”,品尝后余味不忘,于是想为它对个对子,前提必须是食品。一时无佳对。一天看到一款福州名菜——佛跳墙,乃是用绍兴酒坛装入鸡、鸭、羊肉、猪肚、鸽蛋、鱼翅、海参、香菇等煨制而成,有人吃后,有“启坛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之句,打开坛子香味四溢,引得隔壁寺院打禅的佛爷也都跳墙而来,不顾清规,也想尝一口鲜。“佛跳墙”名称甚雅,按词性来说是名词、动词、名词,按声律来说为仄仄平,刚好与由名词、动词、名词构成,为仄平仄的狗浇尿,配为一副对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