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散文

请欣赏城市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城市的散文1:老灶台上惆怅客

文/王太生

从乡下来城市多年的老居,想吃一口老灶台炖的干咸菜红烧五花肉。老居酒喝多了,口中寡淡,想吃老味道的五花肉。有一次,在大酒店里,老居如梦呓般问服务生,有没有用杂树枝烧的五花肉,说得人家一脸茫然。

用柴火煮饭粥,饭粥里有树脂和草木的清香,是袅袅升腾的烟火气息,浸入饭中。灶釜之下,噼啪作响,那一蓬跳跃火焰舔着锅底,忽明忽暗。

老灶台,隐逸在旧时光里。用土砖垒砌,糊上黄泥石灰,烹煮一年四季,一家老少,简单快乐,容易满足的粗蔬杂粮。

这几年,虽然城市里也陆续开出了不少以老灶台为名义的小餐馆。老居说,他从不去那些地方,那些餐馆,只有形式,没有灵魂,它可能只是沦为一个商标。

厨房里,叮叮当当,挂着腊肠、腌鱼、风鸡、猪蹄膀……麦草烧饭,卷一个草把,添入灶膛,干草烈火,火焰翻卷,灶沿锅盖,噗噗作响;稻草熬粥,柴火熄灭,一星如豆。水汽缭绕,“咕噜、咕噜”,粥花微漾。

老灶台是个在冬天,让人感到温暖的地方。人生最初的欲望,都是从灶台出发。锅膛内,如梦幻般的柴火灰,若明若暗。曾经放过两只长而大的红薯,老灶台的柴火灰烤红薯,清香四溢。

老居记得在老家用棉花秆炒韭菜的那个喧响氛围,头刀韭切成寸段,锅置旺火上,倒入韭菜,“嗤啦、嗤啦”,柴火转瞬即灭,锅的余热,一脉传递,乡间土屋,弥漫柴韭清香。

一个喜欢走一段路,不时回头张望的人,鬓角有霜,內心就会有惆怅。老居经常做梦,梦到小时候捡树枝,用树枝在灶台铁锅里烧饭,烧出香喷喷的大米饭。老居说,等到退休后,想租块空地,用三块石头,摆成三角形,架住一口小铁锅,抱来一大捆杂树枝作燃料,淘米煮饭。

我也怀念从前灶下的柴火,柴之焰,四蹿奔突,呈一簇花绽放。清人《调鼎集》里讲到用不同的柴火烹煮食物,柴火不同,则风味各异。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变得多愁善感。今年春节,我想到乡下亲戚家过年,老灶台上执勺舞铲,使出浑身的力气,劈柴煮饭。

或许,我们只不过是老灶台旁的一个过客,灶台也只是一种象征。老灶台上惆怅客,心里有湿漉漉的雾和迷蒙的水汽;嘴里有从前的老味道,像牛一样反刍;满眼是游过天空,袅袅升腾的炊烟。

城市的散文2:四季金城

文/何彦瑾

金城,一个美丽的城市,那儿是我的故乡,那儿的气候,四季分明,只要你去过,就会为它所倾倒。

轻轻地,我走过了春季。行走在滨河路上,看到了岸边依依的杨柳,脱口而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新出的嫩芽崭新的生命,带着一个一个绿色的惊喜来到世界,它们展示着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最喜欢的是在春日午后,靠在栏杆上,享受柔和日光,听燕子和麻雀的呢喃自语,看天上的云卷云舒。

黄河水开始解冻,没有想象中的波涛汹涌,倒有点安静得像一个刚睡醒的婴儿,迷茫,不知所措。一个个风筝飞上了天空,无意地装饰着天空,硬生生添了一丝俏皮,却不觉突兀。安静了一个冬天的金城像是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苏醒了过来。

悄悄地,我穿过了夏季。漫步滨河路上,向黄河望去:只见黄河不顾一切地向前奔腾着,似乎毫不保留地将整个盛夏的热情释放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淋漓尽致的畅快。一两个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悠悠地行驶着,恍惚间,似乎看到了一种古远,悠久的画面。凉爽的夏风吹来,肆意舒畅,耳边是断断续续的蝉鸣,眼前是夕阳的沉落,好美的景,夕阳大片挥洒,黄河上一片金黄,如碎金倾倒,看到此景,让人觉得金城这个称号果然名不虚传。傍晚的滨河路,无疑是市民们最惬意的一个地方,在黄河岸边,看灯火辉煌,与水中倒影,亦真亦假。金城,我为你醉倒。

静静地,我路过了秋季。残败的叶子在空中打了个转,轻飘飘地落了下来,曾经有句话,叫做落叶成蝶,很凄美的意境,却是无言,秋天的黄河,没了夏日的那股冲撞,静静地流淌着,给人一种静怡的美感,不知不觉间,爱上了这条河,也爱上了这座城。

就那样,停留在了冬季。“一二一,一二一”,早上在滨河路上晨练的人们已经开始跑步了,冬天,总该是寂静的,黄河水也仿佛出生的婴儿,静静沉睡,让人不敢惊扰,突然想起雪莱的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这样的季节,人们最爱的,是每天早上的一大碗牛肉面,热气腾腾,香味宜人,吃上一碗,爽!

四季的金城,让人沉醉。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独到的色彩,每一个季节,都让人深深沉迷,哦!金城,我的家乡,我爱你。

城市的散文3:行走在城市

文/星星蕾*晓荷

随着涌动的人流、车流,来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兰州这座城市。

看那高楼林立、店铺繁多、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市,以及那些脸上挂着自信、穿着时髦、步履匆匆的身影,还有那修剪整齐的花草树木,都沉浸在一片喧闹之中。

午后的城市上空,飘起零零星星的小雨,把街道洒得湿漉漉的,风景树、广告牌、路标等好像刚刚洗完澡,色彩艳丽了起来,显得非常新颖,好像在和行走的美丽女人们比靓丽。

信步于行人的中间,思绪便回到许多年以前,那年少轻狂、心比天高却不知偌大一座城市而何处是我安身之所的窘迫之形浮于眼前。

二十多年前,刚刚毕业的我和几个同学首次来到这座城市,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里。那时,信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手拿的那个中专毕业文凭引不起用人单位的兴趣,在省城举目无亲,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为了首先解决吃饭问题,在一个老乡的介绍下,我们几个成了一个抢修受损铁路工队的工人,有的铁路路基受损的地方因交通不便,便用竹筐这种最原始的工具抬沙土和砾石,遇到工作量大的塌方,有时一连几天几夜不睡觉,一有空闲,几秒钟就可能坐着进入梦乡。那时,火车的电气化程度还不高,大部分火车是用蒸汽带动的,有时,我们坐在刚抢修好的铁道旁喘息,那些开火车的司机便会随着汽笛的鸣叫,把一股蒸汽像用高压龙头般给我们喷过来,蒸汽携带着地上的泥土,弄得我们满身满脸的泥水,真是狼狈不堪,而那幸灾乐祸的司机却把头伸出窗外,得意洋洋地欣赏我们落汤鸡般的滑稽模样。晚上睡在火车道旁边不远处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内,半夜呼啸而过的“哐嘡”声震的地动山摇,多少次在惊悚中仓惶而起,咚咚的心跳声似乎比火车的声音还要重。到后来,我便到郊区去帮助别人栽松树,每天扛着铁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就是挖坑、栽树、浇水什么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林工。因为劳动繁重,穿的鞋子破得露出了脚趾头,平时很少上街,上了街,别人便会投来看乞丐似的目光。再到后来,我便去了一个生产电焊条的工业企业,什么球磨啊、拉丝啊、装箱啊、发货啊的事情我都干过,这个企业的条件还不错,上班、吃饭、睡觉、洗澡都按时比较正常,至少感觉人的生命有保障。最后,终因感觉在这个城市难以立足而被淘汰出局,终究成了这黄河铁桥畔一段令人难以忘记的、自我嘲讽的回忆。而如今,当年同来的有几个同学则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终于留在了这座省会城市,买了楼房安了家,而像我这等缺乏开创精神、没有出息的人则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我们这个县城。从此,只有参加培训会或者有其它什么事情,每年偶尔才来一两回省城,因此,关于这个城市的街街巷巷便在脑海里既清晰又陌生。

如今走在那些匆匆忙忙的身影中间,让我禁不住十分的惭愧,当年我若不像一个逃兵般,夹着尾巴回到县城,现在是否也挺胸抬头、步履潇洒地行走在这繁华的街市?或者在那科技街、电子商城、东部市场、西关什字什么地方开一商铺摆一小摊,红红火火的做生意?是否也能走得那样从容?而现如今于我而言,只是这个城市的匆匆过客,只是一个漫无目的、四处闲逛的游客,就像那山间小路上的蚂蚁。

站在黄河铁桥边向远处眺望,只见那高高低低的楼房在白塔山的衬托下是那样的富有立体感。想当年面对奔涌的黄河,曾有过多么高亢的激情和豪迈的感慨,坐在桥岸拍摄的照片是那样的年轻自信,是那样的朝气蓬勃,可如今,奔流不止的黄河水啊,已把当年的激情、当年的豪迈、当年的感慨、当年的自信冲刷的片甲不留、浑浊不堪。

有人说,生活在穷人当中,思维和行为也会慢慢变成穷人的了,我觉得太有道理了,我深切的感觉到,生活在偏僻的县城乡村,连性格也逐渐变成偏僻的了,一切都四平八稳,按部就班,以致对某些人或者事物的看法、对某些领域、社会现象发展趋势的判断总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合不上最终出现的结果。

我本想去看望当年和我同来而留在省城的那些同学,但总觉自惭形秽而不敢面对,想必人家的居室肯定是十分的富丽堂皇,事业也是十分的飞黄腾达。而我,辛苦一年,所得的收入,在亚欧商城里却连一身像样的衣服也置不全,还有什么颜面去拜访人家呢?常言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既然有了城乡之别、贫富之别,不去也罢。原来人是个极奇怪的动物,不仅有物质上的贫穷,就连精神上也会产生贫穷。

大城市,你热闹、繁华、富有,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可你,却让一部分人的梦想得以实现,而让另一部分人的希望破灭。像我等这样反应迟纯的人连在城里走路都不适应,以至于从路的这边走到路的那边,需要做无数个左顾右盼,寻川流不息的车辆何时空出一段距离来容我通过。

看来,我永远也融入不了繁华的城市,永远就是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群中的一分子,醉卧山坡、躬耕陇上就是我最佳的选择,最好的归宿。

城市的散文4:秋风中的花园

文/张 筱

细碎的风,在高过城市的坪上吹着。才刚刚立秋,风就开始传播开了凉意,让骚动了一夏的情绪得到了安抚。拐出巷子折角,就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双手执着一把绿色的塑料洒壶正在花园里浇花,当我走近时,老人已左手提着空洒壶右手拄杖进入洞开的大门,只在幽暗的门洞中留给我一个颤微微的背影。我想,老人是要到庭院中去接水吧。其实,常从这儿路过,也曾经在许多个早晨遇见或看到过老人浇花的情景,只是这天看到老人颤微微的背影时,却无端勾起我心中的惆怅……

那是一个游子的惆怅啊,这样我的情思便跑得远了。白发苍苍的父亲、喜欢絮叨的母亲慈爱亲昵的面容刹那浮现在我面前,也浮现出泥阳川道里的一个村庄、一条大路,大路边上的家园,还有父亲的那座花园和父亲在我老屋门前帮我整理好的花园,此际它们也定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样子吧。我也能想到花园中那些或高或低的花朵、花簇是怎样的一种风情。内心被想象的张力充满,瞬时感到身心无比轻快,那是一种幸福的畅快。

这样的念闪一晃而过后,我的目光又落在面前的花园。这座花园就在斜坡路径一侧砖石垒起的平台上,没有花墙,也没有篱笆。园边,是形状不同的竹篮、木箱;就是在这些器物中,种植着十多种花:旱莲、矢车菊、胭脂花、凤冠花、大理花,还有几种常见到很熟悉的花(但我却叫不上名字)。花丛高高低低错落成的这圃花园,在早晨是那么地精神,那么地漾溢出活力。这的确是座独特的花园,生长在庭院之外的花园匠心中有自然野趣;而另一个独特之处,它是通往山下这条长长山径旁唯一的一座花园。无数个春天、夏天、秋天,我都从此路过,我也欣赏过花园在每一年每一个季节的不同风韵风姿,只是这一次,在这个早晨,它却如此强烈地浸渍着我敏感的神经,让我比以往多留驻了一会。在凝视中,我又想起了另一座冬天的“花园”,也正是开放在此地、此处。

前几年住在这一块,不时来老人家的小卖部购物,这样便熟悉了两位老人的音容。有时,也会无意中将视线伸长,隔着小卖部朝院的背窗看过去,这样就看到了四合院中的情形。庭院南靠邻居家背墙是一方花园,花园中裁着许多花,院角还摆着大大小小的盆花;西边是一溜平房,是厨房、储物间之类;北边是一座二层楼房,是他们和孩子起居之处;小卖部是东面平房的一间,左手是大门、门洞,这边临路。每天下山时,我都会看到小卖部的那扇大窗,清早就启开着。去年隆冬的一天,路过这里时我看到空寂日久的花园中、路边放了许多花圈,便知道是这户人家有老人逝世了,只是不知是他俩中那一个,在仔细看过挽联上的题跋,才知是那位老伯仙逝了。前夜刚好下过一场雪,那些花圈,仿佛就是雪地上一夜间长成的花园。

打去年的冬天起,一直到了春天,小卖部的那扇大窗和那两扇大门都紧紧关闭着。这让我在担心中,又生出一些疑问。这位老大妈,还能支撑起门面吗?疑问是应当的,可也是多余的。但是有一天,我看到她门前花园开垦了一遍;又过了几日,看到那破烂的竹篮、木箱被修整过了;之后,又看到花园的地上、竹篮、木箱中被栽上了花。可是我一直都没有看到种花人是谁,是老人的儿子还是老人?看到了养花人的身影,是初夏的那个双休日,那天我睡了个懒觉起来,比平时晚了一个小时下山,路过这儿时看到老大妈正在浇花,有几株旱莲开得正欢呢。而几个月未遇面的老大妈,除了头发更白以外,从她的神情上我看不出与以前有什么不同,之前的疑问一扫而光,也感到心中有些释然。至今过去了一个夏天,只是那小卖部的窗依然一直紧紧地关闭着。

欣慰的是,花园在老大妈精心照护开,花朵日益开得多了。虽然到秋天了,但花园里花朵败了一茬会又开一茬。我也在想,这座秋天的花园,还能慰藉我们多久呢?

城市的散文5:有雪飘过的城市

文/石小军

冬是雪的深厚而肥沃的土地,雪是从冬的壤里孕育盛开的花。一季没有雪花绽放的冬天是一种荒芜,一种衰败,一种无以名状的无奈;而一场不在冬天飘扬的雪,无论晚秋或者早春,也总显得突然、疏离、轻浮。

记忆中,乡野总是雪所钟爱的家园:那一场场酣畅淋漓的释放,总在一个漫长的夜里辗转孕育、在黎明时分从容达成,当晨曦微露,便有寒光尽显,却也将那种洋洋洒洒收得无影无踪。空气便似乎凝结成了颗粒,凛冽犀利的寒气,随着呼吸进入体内,让人心悸,那种清新却也无可挑剔。放眼望去,乡村里一片素洁,且带着青春的妩媚,带着神圣的美丽。树上挂着厚厚的一层雪,也托着找不到食的鸟雀,它们穿乎在枝丫间,放肆地鸣叫,碰落一把把雪粉,轻轻舞动的枝条露出一截截墨黑。大人们忙着在院子里铲雪,手握铣把呼出一大团白气。孩子舍不得这么好的雪,他们在大人未及触及的角落,忙着在雪里写字或者涂鸦,或者索性并着脚细细地踏出一串串脚印,印出类似轮胎碾过的痕迹,然后赶紧炫耀:“爸,你看,快来看呀!”。不怕冻的小子们已经暗暗团紧了雪球,吸溜着鼻涕,跟着头儿站成两拨,战斗一触即发!女孩子围着厚厚的围巾,跟着爸爸跑前跑后,央求着:“给我堆个雪人嘛!”于是,苯拙的那个叫“雪人”的东西没鼻没脸地站在院边上,像是做错了多大的事。

当然,随着孩子个子不段的蹿高,每个冬天里的雪人也越来越棱角分明。不断长俊了的雪人和雪仗总是占据很多人无忧的童年、绎动的青春,定义着我们有关纯洁的第一感觉,“瑞雪”也总是“丰年”的许愿书,安慰着我们尚无影迹的希望和理想。当然啦,好诗也总在雪天吟就,而“红泥小火炉”和洋洋洒洒的家长里短总是和雪夜更配……

——而城里的雪,总是遥远的,那种距离感如同天际干燥的山峦,在人们一直期待的末端,在那行将绝望的尽头。久未清洗的空气以一种叫“霾”的形式肆无忌惮,让沁人心脾成了担忧。进而,此起彼伏、痛苦无奈的咳嗽、喷嚏成为并不时尚的流行,人们哀天叹地,无奈至极,但总归也是没办法,也就听之任之、随它去吧。

然而,总有那么一次两次的意外,老天突然眷顾了永远熙熙攘攘、到处闹闹哄哄的都市,播撒一抹贴心的慰藉,于是,一种久违的意境就此铺开——

当天空暗了低了,楼宇也就高了缈了,于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就用它的茂密贯通了城里的地和天。从高处来的风,收住了狂野,却丢不掉执着,不情愿地慢慢跌落在大街小巷的水泥街道上,气鼓鼓地搅动一团团沙和尘,缓缓地铺散开来,向着西北的方向渐渐散去,地面于是显出本色的新鲜。低头族和耳塞族这时也不免要按下暂停键,惊异于这大自然突然登场的盛气凌人,留下一些新鲜的惊叹。

空气里是那种密实的阴冷,但这阴冷似乎也在弱化,过不多久,天忽地感觉又有点暖了,甚至是一种温暖,让人有春天将至的意外。

抑或间,隐隐地有一丝细微的凉意从额头或者鼻尖生成,那动静小得一不留心就会略过,但毕竟还是撩到了我们敏锐的神经。于是,带着疑问和渴望,仰头看天,天还是朦胧,可那朦胧里有了细腻和湿润,慢慢地,一种纷纷扰扰的舞动,从缥缈中摊平。一场表演的幕布就此徐徐启开。所有的声音瞬间凝固,生怕惊动了这隆重的盛典。舞动越来越闹,浩浩荡荡地,那些着了一身白纱的、轻盈灵秀的、温柔小巧的精灵,带着造化里的玄妙和偶然,带着遥远的奔波的执着,带着遗忘已久的温度,带着朝圣般的虔诚,带着母性般的温柔,把一缕恒远的梦化成一丝轻松的游戏,轻轻地拍打你的肩头,俏皮地触碰你的脸庞或者鼻尖。甚至那些大胆儿的,便柔柔地吻着你的唇。然而,她又是那么娇嫩,那么脆弱,禁不得一丝的伤害,但是,明知道选择就是终结,但她依然决然地甘愿以生命作为表达,把一瞬间的华丽留给世界,而把自己变成一丝温热的眼泪,溶入你的神经,你的心房。于是,有雪的世界美好得让人心碎。

最是纷纷扬扬飘落了一夜雪的清晨,下楼上班,带着清冷的空气迎面扑来,眼前的世界一片洁白,堆在地上的厚厚的雪,在晨曦里柔和滑亮绚丽,如丝如绸。早起的人们脚踩上去,厚厚软软,咯咯吱吱,开放出一串串伸向远方的枝叶花瓣。屋檐上,树枝上,厚厚的雪把世界扮成粉装玉砌的童话宫殿。任性的雪姑娘还把世界调成了慢放模式:于是大街上汽车们哼哼唧唧,或抱怨或发呆或是迫不及待地散发着平日狂奔的辛劳,赶路的人们谨小慎微、步步惊心,把平日里谙熟的行走变成舞蹈。天空明净,山河一色,天地无别,世界平等,我们终于可以在悠然的散漫中等等灵魂。

在纷纷扰扰的都市里,在碎碎琐琐的工作中,恰逢有雪落下的清晨,忽而抬眼看看窗外漫天的舞动,忽然就有一种久违的感动!是啊,有雪落下的都市是奢侈的;有雪落下的心灵是纯净的,有雪飘过的城市是美丽的!

城市的散文6:走马辛安泉

文/王天喜

辛安泉镇位于潞城市东北部,镇政府在距潞城市区23公里的石梁村。该镇处于上党地区的母亲河——浊漳河畔,如锦如缎的浊漳河携着上党风情一路走来,从北端的南马村入境,于南端的南流村出境,亲吻着一片片田畴热土,踏歌而去。

辛安泉镇青山如黛,水秀如画,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道路通畅,交通便利。

辛安泉镇的一座座山峦被春光穿上翠衣,烂漫的山花,显出道不尽的欢颜。一条秀水,彩带般的系在镇域腰间,灵逸飘动。辛安泉镇的历史,可追溯到古老的潞子国,潞子婴儿古墓群至今仍然在默默地回想着当年的风云。浊漳河沿岸的村落,仍有鸡鸣狗叫,牛羊觅草,农人在侍弄着土地。村落之间阡陌交错,行人不断,邯长铁路和207国道及309国道穿越境内,火车如长龙,汽车如游鱼,在辛安泉镇的绿海里游曳。

辛安泉镇的最高海拔为1242米,最低海拔680米,处在太行山的褶皱里,但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是华北地区第二大泉——辛安泉域的所在地。

辛安泉镇的古迹颇多,有南马村的风洞山摩崖石刻,上村的集仙观,曹庄村的歇马寺,井峪村的凝瑞桥,续村的天元古渠,潞河村的府君庙,涧口村的真武阁,古城村的潞子国古城墙遗址,西流村的文昌阁,南流村的关帝庙,石梁村神坡山上的烈士亭,申家山村的神头大战时“陈赓将军的指挥部”等等。辛安泉镇是一条历史的长廊,一条文化的长廊,这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太丰厚了,说不定走路都能一脚踢出周代的陶片和汉代的瓦砾。

辛安泉镇是一处融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好地方,令人神往。

2016年4月13日,岁在丙申,正值暮春季节,潞城市文联组织了潞城市作家协会,潞城市书法家协会,潞城市美术家协会,潞城市摄影家协会一行40余人到辛安泉镇采风。

我们首先来到了南马村的风洞山摩崖石刻。其位于南马村东公路旁的风洞山半山腰上,为自然形成。洞口坐北朝南,面积大约200平方米。石窟雕像开凿时间不详。洞内有唐显庆年间(657—661)的题记,现存有20余尊大小不一的石雕像,保存较为完好。洞东侧有明嘉靖13年(1534)“山东濮州……明嘉靖十三年游记”题记。此处摩崖石刻是长治地区石刻造像的典型代表。一位精通本地民俗的老者为我们讲述了与风洞山有关的传说。他说这里是女娲娘娘的一处行宫。

别过风洞山,我们驱车来到石梁村,登上了村东的神坡山,瞻仰了潞城县抗日民兵烈士纪念亭。该亭为六角攒尖顶亭。亭内之碑,是1945年8月潞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民兵而特意立的。该碑为青石材质,长方形,圆顶,通高1.5米,宽0.75米,厚0.2米。我们敬读着烈士碑上145位烈士的英名,虽然没有一位认识的,却感到是那么地亲切,心中涌起一种崇高的敬意。神坡山上苍松静立,翠柏肃穆,俯瞰着飞架在浊漳河之上的铁路大桥公路大桥高速公路大桥,蔚然壮观。我想,烈士们看到今天家乡这种巨大的变化,定然会含笑于九泉。

从神坡山拾级而下,我们又驱车于石梁宜居小区。小区内楼房林立,花草树木繁茂,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辛安泉镇政府为当地村民争取了可观的政策性补贴,让老百姓从破旧的窑洞和危房中迁住新居。一位镇领导对我们说,一套90余平米的住宅,只需10万元就可以住进。我连声说:“真好!真好!”我不仅是说房子这么便宜真好,也是为辛安泉镇政府给当地百姓谋福利大加点赞。

上午11点时,我们来到涧口村的真武阁。这座古阁容颜沧桑,坐北朝南,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2.5米,占地面积314平方米。有碑文记载,该阁创建于明万历46年(1618),清康熙27年(1688),乾隆15年(1750),曾重修。古代为晋东南地区通向京津冀鲁之要道。昔日的邯长故道就是从阁下的洞门中通过的。真武阁的洞门门楣之上有石额一方,上书“婴城伟镇”四个楷体大字。真武阁屹立于邯长故道中,经历了近400年的风雨,见证了世事更迭,沧桑巨变。

我们向古老的真武阁喊一声:“古德拜!”并伸出手掌在嘴上一抹,然后向它一扬,送给它一个飞吻,便走向下一个采风点——古城村外的“潞子国古城墙遗址”。

潞子国古城墙遗址现存夯土土墙一段,残墙长约15米,残高约2.5米,夯土层厚0.6—0.8米,夯土层中夹有商周时期碎陶片。该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着这一段残破的古城墙,我似乎在倾听它诉说着自己的身世。

春秋时期,晋成公把女儿伯姬嫁给了潞子国国王潞子婴儿。公元前594年,潞子国的权臣丰舒杀了伯姬,并打伤国王潞子婴儿的眼睛。潞子婴儿奈何不了丰舒,只好求助于晋国。晋国派大将荀林父讨伐丰舒,晋潞两军交战于浊漳河畔的王曲村和石梁村之间,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曲梁之战”。结果潞军大败,丰舒被杀,潞子国亦被晋国吞并。从此之后,潞子国便隐身于历史的卷帙之中,若不细寻,很难觅得它的踪迹。

我们爬上古城墙遗址,已看见葡萄采摘基地在向我们招手。

在葡萄采摘基地,裸地里的葡萄树已长出嫩叶,暖棚里的葡萄树叶子长得宽大翠绿,一蓬蓬的小葡萄果儿像小米粒儿大小,就像小鲜肉一样鲜嫩得可爱。听管理人员说,别看它现在这么小,到了6月份,它就长大成熟了,观光的游客就可以来采摘了。我很想与这些“小鲜肉”多亲近一会儿,可是暖棚里的温度太高了,高达36摄氏度。我又穿着半厚的衣裤,热得臭汗直冒。不得已“逃出”暖棚。由于季节的关系,我虽然没吃到葡萄,但依然认为葡萄是甜的,决不学狐狸,说葡萄是酸的。

打开手机,看了看时间,已到下午一点钟,不觉肚子已经闹起情绪来,于是我们驱车南流村农家乐“用膳”。菜盘里是苦苦菜红丝菜(萝卜丝儿)老南瓜之类的菜肴。哈哈哈!正合我意,这“膳”真好!我们用开水当酒,仿效古代墨客,你敬我,我敬你,杯碗交错,吃得津津有味。

“膳”罢,我们抹了抹嘴,呼哨一声,走也!驾起双腿,便来到村里的舞台院。支开桌案,书画家们挥毫泼墨,作书作画。辛安泉的山水花木飞鸟跃然纸上。书法家王云芝先生,写了明代潞城县令冯惟贤咏“西流晚渡”的诗:

环抱青山烟树稠,一湾绿水向东流。

耕樵归去牛羊下,日落平川晚渡舟。

就职于天脊煤化工集团公司的书法家常峰林先生,向我索句。我一时窘迫,竟然诌不出半个字来。突然想到曾到西流的柏垴山一游后,诌过一首打油诗,美其名曰《五绝·西流柏垴山》:

耸立漳河侧,春光染翠衣。

人说花繁处,隔水是平黎。

西流的柏垴山像巨人一样站立在漳河岸畔,满山都是苍松翠柏,山下桃杏花儿开得正艳。她所隔的浊漳河对岸就是平顺县的王曲村和黎城县的潞堡村,这里可谓是鸡鸣三县闻。于是,我吟哦出来,由常峰林先生写就。常峰林先生是上党地区书法高手,也是我的朋友,一笔行草字写得龙飞凤舞,引来阵阵喝彩。摄影家们也抓拍了这一镜头。

半晚夕时,我们又到南流涌泉景点和响泉水产公司采风。5点30分时,我们驻足于西流村的文昌阁下。文昌阁坐东朝西,东西长14米,南北宽6米,占地面积8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遗构。此阁下层有石券过洞,洞高4米,通长7米,正面券上嵌石额一方,额上题“文昌阁”三字,背面券上石额题:“晚渡流芳”四字。它面临浊漳河古渡口,是潞城古八景之一。我不由地傻想,明代潞城县令冯惟贤的那首咏西流晚渡的七绝诗,说不定就是在此阁上写就的呢!哈哈哈!见笑,愚人傻想而已。

夕阳微笑着告别山花,我们一天的采风活动也结束了。打道回府时,我忍不住回眸辛安泉的山山水水,淳朴的乡亲,敬业的乡镇公务员们,心中不由地涌起一种不舍之情。

城市的散文7:背影

文/彭旻喧

城市车水马龙,过客匆匆。燕啼莺舞华灯初上,候鸟盘旋万籁俱寂。林花与春红谢了当初摸样,霜菊与秋色消失在尘翳中。长街烟火为谁停驻。匆匆过客,留下背影匆匆。

红尘漂泊,伶仃惶恐。路,漫无际涯,泛黄的照片堆积成山。刀剑如梦,人事已非。在历史转身中沦为旧迹。留不下的背影,便放它如风。

有一言为“且行且珍惜”。世事无常,终点与归宿到底在哪儿,无从知晓。珍惜当下便只得感激命运轮回中这一次邂逅。志摩与徽因,便是在暮春四月花谢之期中最美的相逢,最终所念即是最初惊鸿。一捧泉,清冽须臾,莫强求,莫伤心。

你看,月光的阴影上承载着无数人的背影。莫怨离愁,或许它只是为了你与最真挚的情感相依。百年情书中的缱绻情丝,可有使你落泪?那样一对爱侣终成背影。然而“意映卿卿”却成就了战火中永恒的相知。这样的背影便是冲淡了一切的岁月,一副烽火挽歌。对月独酌,你和你的背影融化成一声声归来。你在呼唤什么?老友眷念还是征人思亲?人生浩渺,别离亦算依偎。一颗星在兜兜转转中还有另一颗星相伴,咫尺天涯,莫不如是。

或许你会有一张花一般的面孔,纵使朱颜辞镜,亦有白发黄鸡之志;或许你今日仍然期期艾艾,然也定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那天;或许你今日仍是恍惚混沌,徒负虚名,却终能修成正果。人生得失,在转身之间分明,在背影中模糊边际。

人们会一天天长大,那个时候,他的身边尽是背影。然而他必须学会带着伤痛与释然前行。离恨便如春草,渐行渐远,永不逝去。只是你知道,它只是旅行的附属品。待你长大那一天,你也成为了别人世界中的背影。也许最初分手的理由,不过是你去“蓬莱采莲”,我去“西天取经”。相离洒脱,相逢淡然。就像英国布莱顿的老人们,安详的目送着儿女们远去,不怨不伤。甚至是感激的,因你们的背影,我们可以自由不羁。

感谢过客匆匆,林花谢春红。

“感谢我不可以住进你的眼睛,所以才能,拥抱你的背影。”

城市的散文8:书飘茶香

文/张辉祥

周日,穿过城市喧嚣的街道,双脚步入这间隐藏在小巷之中的茶馆,立刻就被静谧淡雅的氛围所感染,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与茶为伴,细细寻证那漫漫的人生之路。

见有来客,儒雅的老板便放下手中的书籍,起身点头致意。茶馆不大,有五十多平方米,陈设也简单,没有棋牌、麻将,只有聚散飘浮的袅袅茶烟。在室内一显眼之处,有一个大书架,上面摆放着书籍、报刊、杂志,且多以与茶文化有关的图书为主,如:《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谱》、《平常茶非常道》、《中国茶艺》等等,由此老板的闲情逸致也可见一斑。

点了一杯碧螺春,佳茗清醇,香远溢清,茶池盏畔,幽若山林。翻阅书本,文章中的茶香更使人品味到“浮茶若生”的哲理,就如林清玄所写:“茶一定要用热水烫过才有味道,人生也是一样,你一辈子很平顺味道也不会出来,一定要三起三落,然后起的时候像万里飘篷,之后才有味道出来,整个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环节都不可,而此时茶叶本身的好坏就变得不是很重要了,人生其实亦如此。”

独坐于茶馆,虽没有可以海阔天空的茶友,但却毫无寂寞的感觉,因为《文人品茗录》中的大师们正悄然地叙述着品茶的心经。比如,鲁迅先生对品茶就有精辟的见解:“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多情善感的诗人袁鹰则认为,“茫茫人事,忧思、忧愁、忧患千桩万种,区区杜康何能消解?若是二三知己,品茗倾谈,围炉夜话,如潺潺流水,涓涓清溪,倒可以于相互慰藉中分忧解愁。”于是,我不断地告诫自己要如茶的品质般生活:要像茶那样,清廉纯洁,脱俗高雅;要像茶那样,清心寡欲,不卑不亢;要像茶那样,繁华落尽,宠辱皆忘。

“清茶素琴诗自成,品茶听雨乐平生;滚滚红尘多少事,都付南柯无迹寻。”茶馆内,壶流茶香;茶书中,诗韵留芳。

城市的散文9:龙头尖山庄旅游记

文/东山峰人88

在山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繁闹,小住几天,看春夏季节交替的景致变化,再领略郊外农家乐的古朴自然,察看两只公鸡的争斗,见蜻蜓在池塘中点水,听叽叽喳喳鸟鸣,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就极容易感悟到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智慧和人生哲学’的思想。那种对原野、对自由的渴望,对天性和流淌在血液中的生命本能呼唤的体验,却能在长沙县金井镇龙头尖山庄里找到。

早些日子就听说过此地,后来上网一查资料介绍,知道此地距长沙市区98公里。此‘山庄’于2009年正式成立,农庄依托双江这方迄今仍无任何工业污染的天然山水宝地,凭借 鼎足于长、平、浏三县市,海拔645米的龙华山脉,原生态区域优势,有机农牧,强力发展。公司“种植100亩有机蟹水稻,200亩荷花池,养殖了200亩大闸蟹,龙虾,回头鱼,翘鲌鱼,黄鸭叫,草鱼,雄鱼等,特色罗代黑猪等,连种、养、加于一体,串产、供、销一条龙,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住宿、餐饮、会议、年会、拓展训练、野炊、烧烤等于一体。于是,相约几个同岁的朋友、同学,采取自驾游AA制形式直奔龙头尖山庄而去。

退休后,大家都有些悠闲的时间了,聚会、去农家乐或较远的地方旅游,静下心来休闲住几天,都是蛮不错的选项。平日里积攒的愤懑、烦躁、忧郁等琐碎,只能靠世俗意义中的虚度时光才能完结。

以前,我们都有过文化程度不高、工作单位不如意、下岗、低收入卑微的无价值感,慢慢地被侵蚀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而挣扎。自卑会让我们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逐渐活成世俗期待的样子。也因此,一个揣着低工资打量生活模样的、吸着劣质烟草的、时时盘算过日子、与商贩讨价还价的槽老头、胖大妈形象,就浮现于眼前。这种经济拮据,节约入骨的散淡邈远,与其说是一种疏离,不如说是紧紧扼住了现在仍然退休老人的价值与命运的喉咙。

就是这种,不入流,对于苦难生活的记录,也并非是如今年轻人所能看到的笑清。那些原本以为此生难以释怀的事,永远无法原谅的人,绝不可能走出的痛苦,通过几天住宿龙头尖山庄里的白天与夜晚后,心情突然就变得轻盈、惬意起来。想起以前的那些过往,当知青、工作的劳累、情感的挫折、家庭的许多琐碎,仍然会觉得寂寥,甚至还有一种落寞,但与之前那种无人言述的苦涩与艰难已然不同了。

清晨,山庄的雾霭漫在水库、田野、房屋周围, 像轻纱,像复烟岚,像云彩;挂在树上,绕在屋脊,漫在山路上,藏在茅草丛中,浮去飘来。眼帘中的一切,都变得百朦朦胧胧的了。顷刻间,这乳白色的轻霭,化成小小的水滴。洒度在路面上,洒在问树丛中,洒在人头脸上。轻轻的,腻腻的,有点潮湿。我吸进这带有野菊花药香味儿的气息,顿觉得精神气爽,有些微醉。

山庄夜晚的景色,远处青黛的山峦,挂在西边的余晖,近在咫尺的稻田、菜地都糅合了我的心境和眼球。感觉,现在的这种乡村旅游、亲子游、同学聚会、知青聚会、公司团队聚会、战友聚会、家庭聚会、户外团建活动等都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也特别适宜于中、老年人参入。

如果说,乡村振兴和城镇化的关系是什么?‘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一定要实行城乡融合,就是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如今,中国有一亿多年满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在城市生活,如果他们能有机会把乡村建得非常漂亮,让城市的老人能够有机会到农村去养老,我想很多老人愿意到农村去。因为你在农村住的空间要比城市大很多很多,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是呀!人到了一定年纪,见多了油腻,看过了浮躁,渐渐会发现,要活得自由自在有多么难得。在九十八公里外的龙头尖山庄里,看着上午山庄里外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午餐厅满桌的喧闹、推杯问盏,黄昏后挤满小路的散步人群。不由地感到;龙头尖山庄以”乐“为魂,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的全新农家乐方式做到了极至。

此时,抬头看,夕阳渐渐地西沉,余晖仍照在整个水库里,水面上波光粼粼,此情此景,把心染静得听不到任何声响,对山里的这种慢节奏,久居城市里还感觉不到,此时面对的刹那间真是既惊又喜,但一想几十年过来,又意识到这再正常不过了,时间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把时间过得飞快的是我自己。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山里给我的解释完全就是山外的反面。我恍然感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难关是让自己拥有这样的生命欲望。老了,要释然以前的过往,让田野能一眼映见我们灵魂的底色。

在龙头尖山庄的三天两晚里,每天无非是喝些红酒和白酒,或绕田野、池塘,看鱼、蛙、虾,女同学或选景照相,或打牌玩玩麻将,到晚上极目看茶园尽头青黛的山影。我盯着蔚蓝色天空细细看星星。使自己置于一种回忆中,想象或者追问后,放下心来休闲是对生命的必要安慰。寂静无人的水库边,时间如此漫长,再不这么随心所欲,哪里还有生命的乐趣呢?

其实我内心知道,出来到农家乐来玩,是一种心里的疗伤。所疗之伤不在大小与轻重,而在于日积月累的烦躁。这种中年浑身抹不去似的疲惫,悄无声息地消弭人本来就不高的老人生活质量。对此,我脸颊和嘴角边只有无奈地苦笑,像往常一样,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

人在俗世里,难免遇到各样诱惑,那些诱惑会让人产生各种欲望,欲望以奇形怪状的方式冲撞你,撩拨你,在自私而又脆弱的人性面前,每一种欲望都可能让人失去理性的边界。当诱惑与欲望叠加起来,人的浮躁可想而知。

今夜的寂静是对平日纷扰的警告,也是对生活质量追求的提醒。回忆与审视在山庄里,人声退去了所有的声响。如今,我们几个好友孤独的蜗居在这里,隔绝儿孙,放下照看孙子的任务,放下厨房的忙碌,不想被繁琐挤压,自觉与城市保持一些距离,把自己抛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下,过几天缓慢的山里日子。让城市里少有精神疗伤的时间所需要的空间,都在这旷野里寻找。

无处寻觅的绿野芳踪在龙头尖山庄里随眼可见,嫩绿的稻苗随风摇摆,树木撑起一把绿伞,清风送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四处绽放的蔷薇花芳香踏着初夏的晨雾撩开了昨晚的愉悦,一夜的好梦。山庄景美之色,是别样清欢之美。

第二天晨曦,我起了一个大早,倚在门前,抬头看着天空轮廓隐约模糊的白与蓝,如此夺目,真的,天空如此蓝,一尘不染,似乎意味着什么,又象征着什么?转身,再看院子里的鸡、鸭、鹅、狗,瞧院子里的树,直视旁边篱笆墙里的豆角、茄子、辣椒、丝瓜。静听远处的青石小径中,传来阵阵美妙的歌声。那是林间的动物们最美的和声。挪动脚步,门前的小沟渠里,透过荡漾的波纹在水底沙石上投射出斑驳的光影。成群的小鱼自由地穿梭游弋,我蹲下身去拨动水纹,感觉有一条甚至亲吻了我的手指。此景乍觉乍喜。往日焦虑的心情,被此地彰显的生活情趣揉拨出人与环境的自然平衡。

猛然间,头脑里产生着一种对山庄周围夏日的发愣,模仿此房间就是我的家,然后就摇晃的想,于是就走出山庄,无目的地沿着乡间的一条水泥路,往更远的茶园晃荡的过去。

回家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谢绝的任何娱乐活动,也不与同伴扯淡,只想踩着虫鸣的氛围静静的思考。眼前萤火虫一团团地闪出来,我趁势坐在地下,坐在有乡村味道的地方,坐在童年的记忆里,坐在一生的过往里,看那些闪着原始神秘光亮的小生灵散落在我最初的沉默中。相比城市的夜晚,我少了许多困惑,生态思绪加倍递增,一种富有实践意义的幸福观穿过岁月的屏障,依然掷地有声。

漫长的夜晚后,都会是一夜深睡。第二天,清晨,一声鸟鸣,几声树枝间的欢喜,带给我的是一种生命复苏的轻松和愉悦。这体会,只有夜宿农家乐里才能有。我随意地起来,刷牙,洗脸,站到庭院里凝神再看远处的群山。这是离我较近的一块胜地:这里有山,有水,有田园风光,有农家休闲娱乐,被称为都市里的绿洲,尘世中的净,较重要的是能保证你”舌尖上的安全“,这里就是长沙县金井镇龙头尖山庄。这里就是 找回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

写于2020.5

城市的散文10:阅读咸阳

文/宁颖芳

爱一座城市就如爱一个人。客居咸阳二十年,当年的异域已成了我安放身心的家乡。咸阳有诗意典雅的情怀,沧桑厚重的故事,温暖博大的胸襟……恰似一个浪漫、包容、成熟的爱人,给予我平和、静好、安妥的生活。

二十载草荣草枯,花开花落,我与它朝夕相处,呼吸纠缠,一颗漂泊的心渐渐安静下来。在我心里,这座小城是温润的玉,典雅的诗,醇厚的酒,清淡的茶。

咸阳是温润的,如一块玉。这玉,浸透了岁月温度,历史精华,与肌肤相亲,与血液相融,让心灵安静。虽然着名的长安八景之一咸阳古渡已成为一段优美的乐曲,但如今的咸阳湖却是碧波荡漾,鸥鹭翔集。在水边垂钓,或堤岸散步,生活的步伐便如此优雅闲适地向着未来行进。有了渭水波涛,有了咸阳湖涟漪,有了青青柳色,有了苍苍蒹葭,行走红尘,栖居城市,却有一片诗意的葱茏之美在心头摇曳,让人对生活生出千般热爱与万般眷恋。

咸阳是典雅的,如一首诗。这诗,蕴含着千年的灵秀,激荡着远古的深情,让你百转千回地品味,激情万丈地吟咏,醉在心间。咸阳是诗意之城。唐诗中描写咸阳的诗句数不胜数。最着名的莫过于王维的“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了。还有“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车粼粼,马萧萧,尘埃不见咸阳桥”……今日,漫步在咸阳中华广场,秦始皇兵车马雕塑昂首向东,四周柳色依依,花木飘香,仿古灯箱上的古诗让人目不暇接:《渭城曲》、《渭城春晓》、《咸阳城西楼晚眺》、《咸阳怀古》、《送别》……停驻吟诵,仿佛穿越千年历史,回到秦汉盛唐。从《诗经》里的豳风,到唐诗中频频出现的倩影,一座小城萦绕心田,让人无法释怀。

咸阳是醇厚的,如一杯酒。这酒,历经千年时光的发酵,包含着丰富的况味。咸阳是历史文化名城,13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有着厚重的底蕴。“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人常说,南方才子北方将,咸阳塬上埋皇上。这里有驰名中外的金字塔陵墓群。汉阳陵、乾陵、茂陵、昭陵、马嵬坡杨贵妃墓等,历史的遗迹记载着帝都曾经的雄浑气象。在这片大地上跺一下脚,便可能踩到秦砖汉瓦。还有沙河桥遗址、秦王宫、秦直道、凤凰台、清渭楼、咸阳钟楼、中五台,还有秦皇路、上林路、胭脂路、李斯路……无不烙着历史的标签,诉说着悠远的故事。千年时光飞逝。如今的咸阳已成为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怀古思今,幸好有手中杯盏,浅酌或畅饮,醇厚绵长,用来凭吊悠悠往事,阅读沧桑岁月。

咸阳是清淡的,如一壶茶。香茗淡淡,细品如微风般舒畅惬意,如阳光般温暖愉悦。咸阳在渭河之北,九山之南,因山水俱阳,谓之咸阳。小城风水俱佳,阳光充沛,与繁华的西安毗邻,却没有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快节奏的压力。它悠闲舒适,生活节奏慢,行无堵车之烦,吃有可口美食,乾县三宝、三原小吃宴等遍布大街小巷。作为中国地热城,在咸阳可享温泉、足浴之乐。闲来,约好友喝茶聊天,或者一人走遍大街小巷,看四季风景。从玉兰初开、蔷薇绽放、金桂飘香到腊梅吐蕊,从清晨的阳光,到夜晚的月华,尽情感受这座小城的自然风光和人生的闲情之美。一个人纵使有几分清愁与小小烦忧,也可化解在这座阳光小城里。

一个城市,在不同的人眼里,亦是千姿百态的。是建筑之乐章?花木之精神?光影之构图?历史之印象?当下之呼吸?也许文字的碎片只是模糊地描摹出它零星的表象与侧面,而它丰富的内涵气质、灵魂内核,则是深刻而无限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