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一日三餐文章(精选6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一日三餐文章1:粥香的温馨
文/刘晓娣
夫爱喝粥。一日三餐,我家的饭桌上都飘散着粥香。夫妻对坐,透过粥香袅袅升腾的蒸气,让人有一种对家的沉醉和痴迷,更多了一份对家的深深眷恋。
婚前相恋时,与夫外出就餐,他那为在京城找不到一家粥馆的苦恼样子,常常令我可笑。是不是平日应酬多,好吃的太多了,需要换换口味?他立刻否定了我瞬间冒出的想法。“山珍海味没有粥香”,他说的是那么肯定,望着他那真诚的面容,我才相信夫爱喝粥竟是那样的执着。
在婚后的日子里,我变着法子为夫熬粥,大米粥、小米粥、绿豆粥、芸豆粥、燕麦粥、玉米面粥……还别说,夫不管什么样的粥,都喝得津津有味。每当他工作一天筋疲力尽回到家时,开门之后只要闻到从煤气灶上飘出的粥香,他就会精神亢奋起来,一个劲地说:“真香!真香!”
在秋雨绵绵和冬雪飞舞的晚上,伴着屋内一盏桔黄色的小灯洒泼出的温柔的光芒,餐桌上弥漫着四溢飘香的粥味,夫妻娓娓诉说着心里话,谁有高兴的事说出来,家里就充满了两份喜悦;谁有不顺心的事道出来,马上就得到对方宽慰的话语。那种相依相恋、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更显出一种家的温馨。
一日,在饭桌上我忽然来了雅兴,刨根问底让夫说出酷爱喝粥的缘由。夫沉吟许久才说:“爱喝粥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到了餐餐离不开粥的地步。”这个答复显然不能让我满意。夫不得不接下去说:“我没有做过专门的考证。但我认为粥是中国的国粹。小时候听家里人说,宋朝的名臣范仲淹是喝粥长大的,印象非常深。后来看书才知道,旧社会的穷人为喝上一碗粥,在舍粥棚前排几个小时的队,有的竟饿倒在地下再也爬不起来。那时候的穷苦人家,没有粮食吃,熬上一锅菜粥,清汤寡水全家人围在一起也喝得香甜。一锅粥不仅能给全家人充饥裹腹,而且也带给全家人温馨和谐。”
夫说完我沉默良久。奇怪的是,从此我熬粥时,竟仿佛不自觉地融入了我的感情,夫夸到:“有个能熬粥的妻真好!”
一日三餐文章2:放飞梦想
文/柳讯
人,每天一日三餐,要吃饭;春夏秋冬四季更换,人们要穿衣,衣食住行一样都少不得,这就是现实。人们为了生活,不得按部就班的工作,劳动,这就是现实的生活。可是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的基础上得满足之后,人们更有一种渴望,一种期待,一种希冀——那就是梦想。
梦想给人们太多的向往,太大的诱惑力,所以人们义无反顾地去追求,甚至是不惜自己一切朝着梦想地方而冲刺。就是因为心中有梦想,你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活力,才让自己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鸟儿觅食地时候,在大森林里,可是一旦吃饱了,就不满足于森林里这幽静的小小天地,而是要扶摇直上,冲破云宵,翱翔于蓝天之上,因为它的梦想在蓝天上。千里马吃饱了,喝足了,也不满足于温暖的马棚之中,而要驰骋千里的大草园,因为它的梦想在草园。何况人类作为万物之灵,能仅仅是满足于食饱衣暖吗?
因为人类了有梦想,所以带来了科技文明高速的进步。就因为有了梦想,把现实变成了神话,卫星可以上天,人类可以登上月球。就因为有了梦想,人们可以窥探自然的秘密,就是因为有了梦想,才会让人类去珍惜和优化我们生存的空间。
只要我们心中始终拥抱着梦想,就不会因为现实的残酷而忧伤,也不会因为生命的短暂而悲哀,更不因为人生的平凡而苦恼。现实让我们只能亦步亦趋,而梦想给了我们的翅膀,让我们思想飞得更高更远,让我们的心灵自由自在。
人类的梦想不仅是一代人渴望,而是代代繁衍不息的智慧之花。人类之所以要传宗接代,那是因为下一代人要承接上一代人的梦想的使命,为梦想而活的人,生命会放射出无限的光芒。
让我们超越自我,超越现实,放飞梦想,在实践光辉灿烂的人生吧!
一日三餐文章3:情深意浓腊八蒜
文/张少发
我的一日三餐中,一年到头,有种佐料必不能少,否则倍感食欲不振饭菜无味,它就是饱含着我美好回忆的腊八蒜。
腊八蒜的泡制,就工艺来说看似简单,但要做到酸辣适中甜脆可口,还真是门学问。选蒜大小要适宜,蒜瓣看起来要饱满结实,紫皮蒜上佳。至于醋,当然是上等的米醋最好。对腊八蒜情有独钟几十年,大概和我自己的经历有关吧!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家里没买到蒜,让我惋惜了很长时间。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在山区农村的老家,大蒜可是“珍贵食品”,那时候很少论斤卖,都是论辫,一辫约定俗成的五十头,一辫蒜便宜的也要两毛钱。一个家庭买多少蒜,也能从侧面反映这家人的生活水平。父亲是个实诚人,买东西很少跟人计较,有一年买回十几辫蒜,竟然少一两头,母亲为此嘟囔了好几天,一脸憨厚的父亲并未反驳。
那时候奶奶还在,一家人围着炉子剥蒜,也其乐融融。奶奶用经验告诉全家,只有初八泡制的蒜才出味。家虽然破旧,却有闲置的一间小北屋,奶奶和母亲用平日积攒的瓶瓶罐罐装上蒜,然后用当地有名的“王村米醋”泡上封好,大大小小十几个,挨个放在小北屋的窗台上。小时候家里没有日历,也不知道初一十五,总盼着早点过年,我们总是忍不住问奶奶啥时候过年,奶奶就说,等罐头瓶里的蒜都变成“绿乖仔”时就过年啦,于是我就经常在没人注意的时候偷偷挤进小北屋那扇门,看看那些蒜啥时候都变成“绿乖仔”。
现在,父母年纪大了,在城里住不惯,总要回老家住一段时间。又进腊月了,飘香的腊八蒜又把我勾回那童真的年代,我决定把父母接回来,全家一起泡制腊八蒜。这腊八蒜承载的回忆,是我人生历程中最值得回味的滋味……
一日三餐文章4:一日三餐里的爱
爷爷在世时,奶奶经常会做些美味可口的饭菜给我们吃,每次奶奶都要给父亲留上一小碗菜,等到他下班时回来再吃。我很淘气趁家里没人便悄悄的去厨房掀开了锅,然后用小手抓上一把塞进自己的嘴里,直到父亲回来奶奶才发现锅里留给他的菜已经不多了。
每天早上,奶奶都会很早的起来为上班的父亲热饭,奶奶的早餐只是一碗普通的稀饭和一小碟咸菜,但就是这样朴素的早餐父亲吃了已经三十来年。父亲常说奶奶做的饭特别的香,即便是饭店的酒席也赶不上奶奶的手艺。爷爷特别喜欢奶奶做的红烧肉,每个星期奶奶都会做一碗给他吃,我们这些小辈也过了荤瘾,奶奶看着我们的吃香笑了,她说只要是喜欢每个星期除了爷爷那份便多做一碗给我们吃。
然而在第二年,我们却再也吃不到奶奶出色的手艺,奶奶的手艺从爷爷离开起的那天算起就变成了单调的炖菜。有时候一碗海带豆腐汤我们要喝上一星期,有时候顿锅酸菜我们要吃上七八顿,也许是爷爷的离开带走了奶奶做饭的灵感,没了灵感的奶奶对做饭再也不敢兴趣了,直到我和现在的妻子结婚以后,奶奶又担负起这个家做饭“保姆”的角色。
那时候我还只是个技术工人,并不像现在这样坐在机关办公室里过着科室的幸福生活。那时候我在一家铁路酒店上班,每天都扎堆在酒店设备维修的工作当中,因为家有病妻所以每天中午都要回去照顾一下她,虽然工作的地方离家只有10分钟,但是因为工作性质的问题每天的午饭时间只有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如果用在买菜做饭是远远不够的。
我那80多岁的奶奶便承担起给我们做午饭的责任来,奶奶的饭做得很香,几乎每天中午都要换一样菜,有时候是炒菜,而有时候是炖菜,她知道妻子的双手不能够用筷子,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拿上一个汤匙放在妻子的碗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奶奶知道妻子的病需要营养便隔三岔五的顿些牛肉给她吃。奶奶是个节俭的人,她自己做的菜大部分都留给我们吃,而自己却吃些个剩菜剩饭,我每次用筷子将肉夹到老人家的碗里时,我的奶奶就用筷子将肉丢放到我们的碗里然后说道:“你们吃吧,奶奶老了,什么也吃不动了,这肉你要是不吃的话就夹给你媳妇吃。”
后来,奶奶得了糖尿病,医生建议奶奶尽量多吃粗粮,可是奶奶却依然每日三餐为我们做细粮和她不能触及的炒菜,奶奶说不能因为自己的那一张嘴影响了家里其他人。奶奶就是这样一位为我们着想的老人,她为我们这个家的幸福贡献着一份力量,虽然那一日三餐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件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而对我们整个家庭来说奶奶为我们精心烹饪的饭菜正是我们用一生都难以回报的爱。
一日三餐文章5:一日三餐 四季相守
文/羽翼
钟情于文字的人,最初的灵感,多半来自爱情,而我也不例外,翻开那些蒙尘的手账、照片、车票……亲爱的你,日子平淡的像风,却总有倾诉不完的酸甜苦辣。
初见,犹记得那个满是书卷气的脸,疲惫的双眸被黑框眼镜深深掩埋,那是项目进场初期,技术员们加班加点,两人共用一桌,对着如山的图纸一页页复核登记,沉寂严肃的工程部令初入职场的我胆怯,只好蹑手蹑脚的打扫卫生。
“为什么喜欢我?”你沉吟片刻,说道:“第一次见你,穿着个小碎花外套在扫地,就感觉这个女孩好白净。”这段答非所问的对话,多年后回想起来,仍旧能够满足我对爱情的无限遐思,而这份幽微的情愫,却在你冷冰冰的外表下藏了365天。
暧昧是心知肚明的喜欢,还好你先开了口,往后的快乐与悲伤,都与你有关。
爱情像诗,我们在远方,那里山花开遍,撑伞走过的乡村土路,记不清淋了几场雨,你不善言语,但乐此不疲地为我科普工程知识,还教会我使用CAD,而我的洒脱随性,用阳光撕开了你孤独的网。
思念像刀,扼腕着你我的心,我们相隔着高山,每天迎接对方的是时有时无的手机信号,你在隧道里,是久久的失联,几句简短生硬的解释,让本该如胶似漆的二人,慢慢学会了互不打扰。
在婚后的几年,我们的关系失温变冷,像无数夫妻那般,同样迎来了“丧偶式育儿”,两个人惦念少了、怨怼多了,相处下来更多的是无言沉默。
九年的时光,心中羁绊越发沉重,女儿大了,我重回工作岗位,你依然话不多,却比以前更忙了,经常皱着眉头徘徊思考,大部分时间都是打电话、备检查、迎检查。
我窃喜,那个曾经傲娇的小男生,也在磨炼中成长为项目的中坚力量;我心酸,过去几年的空白,你承受的纠结与压力却未曾向我言说。很久之后,我们促膝长谈,将心中的抱怨与疑惑一股脑地倾吐出来,过去的误解就像打了结的丝线,经过无数次沟通开解,慢慢捋顺。
2020年,我们从湖北继续南下,转战广东佛山,我也找到了事业的发力点,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党建宣传,忙并快乐着。这时,你开始主动收拾卫生,能够耐心等待加班写稿的我归来,我也做着力所能及的小事,豆浆、面包填补你酒精伤过的肠胃,而我也打开心防,将自己写的文字悉数分享给你,而工科出身的你,也能够在麻木的数字中解脱出来,给予我理性点评。就这样,我们把日子过成了诗。
生活艰难,但我们心存感恩,面对工作中的不顺心,只希望在关上宿舍门的一刹那,能够春暖花开。我们越来越享受彼时,曾经差点放开的手,也会为对方驻足等待,这大概就是幸福的模样。
一日三餐文章6:跟着名人去觅食
文/陆小鹿
一日三餐,难免有吃厌的时候,尤其是午餐,因为午休时间有限,写字楼附近可吃的餐馆也就那么一些,吃来吃去就不知道该吃什么好了。
一日,看汪曾祺的《老味道》,会吃的老人家竟吃出一本美食书,端的厉害。其中聊到昆明的吃食,西南联大当年驻扎在昆明,汽锅鸡是昆明的代表作。汪曾祺推崇汽锅鸡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认为它是中国吃鸡大法中的第一名,理由是汽锅鸡最存鸡之本味。
我没有吃过汽锅鸡,看他那么猛烈地推荐,不免口齿生津想去尝上一尝,于是去大众点评网里找,竟然找到一家刚开张的云南馆子,就在写字楼不远处,里面有卖汽锅鸡。高高兴兴晃过去,点了碗云南鲜花稻粉和一锅汽锅鸡,抿一口鸡汤,果然好喝,有鸡的味道。虽说也知如今的鸡味肯定是不及从前的,但它毕竟就是汽锅鸡啊,这样吃着,仿佛觉得距离汪老的气息近了一些,当下自是欣慰。
说起来,人有时候是会莫名陷入情绪低潮,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这时,最需学会的应该是自我调节。譬如我胃口不好真的不知道吃什么好时,我就想着不如今天跟着偶像去觅食?这样一想,浑身情绪像是电脑给重启过了,倏忽就变得劲儿劲儿的了。
有一回,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在《豆腐》一文里,他提到他爱吃一款“锅塌豆腐”。什么是锅塌豆腐?就是将豆腐切成长方块,裹以鸡蛋汁,再裹上一层芡粉,入油锅炸,炸到两面焦,取出,再下锅,浇上预先备好的调味汁,比如酱油料酒等,略烹片刻,即可供食。这款豆腐的妙处在于虽然仍是豆腐,可是已别有风味。我见食谱步骤并不烦琐,正愁着周末不知给家人准备什么菜,于是现学现做,依葫芦画瓢,虽然最终豆腐被我切得炸得不怎么体面,可最终端上来一盘“梁实秋豆腐”,瞬间自我感觉好极了,连饭都多吃了几口。
张爱玲过去说过一句话:“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少年时不以为然,如今却深有体会,也不知是不是跟年龄大了有关系。我读书,经常关注的就是书中提到的美食,比如《平如美棠》里的碱水粽子。平如写他老家江西南城,端午节会吃一种碱水粽子,拿稻草烧成灰,置入糯米里,打紧煮烂,个个模样粗壮,颜色淡黄,佐以红糖,妙不可言。看得我馋虫大冒,于是网购数枚江西碱水粽,依老先生的方法,以红糖蘸食,顿觉端午有些不一般了。于是想,食物与人的关系,是否恰同车子的两个轮子,是必须在一起的。失去了人,食物就没有生命力可言。而美食之所以让人牵肠挂肚,大抵因为它承载了许多美好记忆,情感的温度增添了美食本身的趣味。
近些日子,读了一本《太太的厨房》,看到王世襄爱吃肯德基巧克力圣代……不禁笑了。食物果然没有高下之分,爱不爱它全凭个人感觉,再低廉的食物,一旦对上你的胃口,你将感情注入进去,它就变成你的山珍海味。反之则是,再高级的山珍海味若不是你的菜,无异等同于鸡肋。而对待食物最好的态度应该是吃得开心。吃得开心,心情就好;心情好了,身体就健康了;身体健康了,日子就美满了。这样一想,就觉得改天还得继续去画名人美食地图,去朝拜下梁实秋喜欢的北京豆汁儿、王世襄的海米焖大葱……要是做不出菜来,那我就炒一盘唐鲁孙牌鸡蛋炒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