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荷塘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荷塘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荷塘的散文1:十里荷塘游记

文/陈永贤

年年荷花节,年年我都去,年年感受不一样。今年的总体感受是,这十里荷塘,就是荷都人的摇钱塘、致富塘、幸福塘。

7月18日,我和家人来到安龙荷花塘的时候,已是中午一点,天空虽然有很多云彩,但阳光却依然火热,可是并没有阻止住游客的到来。

车太多,那个偌大的停车场被挤得水泄不通,按管理人员的手势,此时和此后进入的车都往绿海子方向前行。我将车速控制到最低,以便从车窗可以边走边看。荷塘里的荷花开得不多,零零星星的,但那碧绿的荷叶硕大无比,高一处低一处的,即使没有风,看上去也极像海浪一样,视野虽然很开阔,但仍然一眼看不到边,兴奋、激动、怡悦,填满了胸。到达绿海子尽头了也没有找到一个停车位,只好往回开,由于逆光的缘故,倒回来看这荷塘,又是另外一番景致,层次更丰富了,花儿更红更白了,更让人兴奋激动了。来到招堤景区东收费口,终于有了一个车位,停下车,又有的新的收获。

在东收费口前的路段,路边到处是卖东西的,凉粉、剪粉、洋芋粑,梨子、桃子、香蕉,什么吃的都有,家人要吃剪粉,就坐到一个摊前去了,我则在其它摊前看看,一大箩筐白色的荷花后面站着一男一女,大约20来岁,我问:“干吗不留在荷塘里让人观赏,而要摘来卖呢?”男的答:“我们这里的荷花分两种,像西面这些荷花就是观赏花,红色红得鲜艳,白色白得如雪,而且花朵特别大,但下面的藕根就很小,没人吃。我家的荷田在东面,土地是海子监狱的土地,我们承包来种荷花,主要收入来源于荷花和藕根,采收藕根的荷花,恰好要砍掉荷花藕根才粗大,质量才好,才有市场。我们这里是沙土,因此这里的藕根淀粉丰富、甜味十足,昆明、南宁、成都,都来这里拉。所以,我们要及时将荷花砍来卖了,能卖多少算多少。”我又问:“可是你们都把荷花砍了,让游客远道而来,只看你们的荷叶吗?”他答:“哪里啊!我们怎么能砍得完呢?你看(他用手指着东面的荷塘)不是依然还有那么多花吗?再说,东面的荷花是不收费的,你看够看饱也没人会收你的钱,是白给你们看嘛。”我差点就误解他了。听他说,他家承包了70亩荷田,一年卖藕可以收入20多万元,东面这十里荷塘,大约是3700多亩,收入相当可观。原来种荷花比种水稻合算多了,怪不得这些荷农,家家修起了别墅,开上了小车。

家人们吃完了剪粉,我们购了门票,正式进入景区,慢慢观赏。靠边的荷花几乎一朵都没有,伸手够得到的地方难道都被游客摘去了?因此想用手机不调焦照一张荷花特写,那是不可能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就是片片荷叶,远处的荷花只能看到朦胧的棱角,仿佛就是《在水一方》里的伊人,你可以任意想像她有多美,然而你永远也看不清她的容颜。我基本没有准备看清一朵荷花,倒是众多游客中发生的许多有趣的情景让我很感兴趣。

在荷花池中间的亭子里,一对青年男女坐在一起,男的上身穿一件白色T恤衫,下身穿一条黄灰色马裤,不瘦不胖,十分帅气。女的穿一条蓝底绿叶红花吊带裙,裙外罩一件粉红色透明罩衣,罩衣里的臂膀和露在裙外的大腿雪一般白,像一朵盛开的荷花紧靠在男朋友的肩上。她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看一眼手机又看一眼男朋友(也许是丈夫),而男朋友的眼睛却一直盯着手机,还时不时发笑,显然是看到手机里的女朋友那般柔情似水而笑。女的举起手机不停地自拍着两个人的合影,然后睁大眼睛看向天空,陶醉地想像着什么。他们的亲密举止,引来了游客的阵阵回眸。

一对大约60多岁的老伴带着一个20多岁的女儿,“爹,你们照一张合影吧!”女儿将二老拉靠在一起,她站在距离2米左右的地方,弯着腰照相,侧面、正面都照了后,又站到荷花边上,让父亲帮她照,女儿很美,苗条的身段,一张甜蜜的笑脸,声音像银铃一般,那幸福的画面胜过天上人间。

最有趣的是划船。整个景区只有一处是供游客划船的,几个外地人看到水中的船儿划东又划西,也想上船去划一番,和管理员讲好价格后就要上船,第一个美女一只脚刚跨上船头,船摆动了几下,吓得赶紧又将脚缩回来,“别怕,别怕!”其他人鼓励着她。她先将拧包丢给船上那个管理员,再将伞也丢过去,然后再踏上一只脚,船摆动不停,最后是四脚四手爬上船的,动作非常滑稽搞笑。其他三个好像倒一点不怕,一步就跨上去了。

我的家人也想去划一番,我很担心,很不支持,我幻想着要是船翻了怎么办?可是他们执意要划,我只好同意,因为我水性好啊,万一有事,我就是水手了,再说那水一定不深,不会有什么事的。我掌握方向,保证不与其它船相撞,我们从西划到东又从东划到西,在划船水域的中心,刚好有一小片没人采摘过的白色荷花,我就趁机照了许多照片,这恐怕是我同意划船的真正原因吧。在水中,真的有一种别样的感觉,那感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上岸后,我们几乎没有再看其他荷花的兴致,直接穿过荷花池中间的长廊,从招堤返回东入口,开车回家。回到家中,满脑子都是荷花,都是背篓里的荷花,都是荷农挖藕的情景,都是亭子里那对青年的画面……

关于荷塘的散文2:荷塘童趣

文/伊羽雪

荷塘,我们的村子。因村子里有一口荷塘,遂取名荷塘村。

荷塘,横在村子当中,把千余人的村子南北隔开。村里人沿塘而居,两岸住满了人家,仿若荷塘是最为值得信赖的依靠了。往西,荷塘与一条弯弯的小河相连,塘水常年清澈,精致别雅,藕莲丰饶。村里人与它相偎相依,我的童年也在清塘荷韵里充满了生趣。

春上,荷塘即展开风姿。一塘碧水像一面镜子,铺开一片秀色。荷叶初露,嫩嫩的,圆圆的,巴掌一般大小,似一个个可爱的花朵,稀稀疏疏贴于水面。垂柳依岸,秀丝轻扬。花木葱郁,尽收水中。“嘎嘎”春鸭,擦过水面,携来一片灵动和生机。绮丽彩云,摇摇晃晃,亦来此安然游步了。

阳光下,塘水闪亮亮地泛着清波,母亲到水边洗衣淘米是惯常的事。我只顾跟在母亲的身边,坐在往塘里延伸的木质栈桥上,双脚浸于水中,这是我最喜于心的事情了。一群馋嘴的鱼儿游来,吮吸我的脚丫,挠得痒痒的,直想笑。伸手捕捉它们,又怕到头来连一个鱼的影子也收获不到,只好抿着嘴,屏住气,任由它们嬉闹。有时按捺不住,脚一扬,撩起银亮亮的水花,鱼儿倏地扭头,逃得了无踪迹。浅塘边,总会有几只“红蜡烛”,停在露出水面的嫩草上。带有蛛网的长杆是试先备好了的,我饶有兴致地返回家中,拿来粘附它们。往往于慌忙之中,一不小心,“咚”的一声掉进水里,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童年的快乐时光,也漾在波光粼粼的荷塘里。

初夏,荷塘一片红艳。荷花或打着粉红色的朵儿,或露出灿然的笑脸。田田的荷叶,或不忍离开水面,或干脆跳出来,亭亭玉立,硕大浑圆,蓬蓬勃勃。风起时,展枝弄舞,生出一片柔情。一塘荷香随风散溢,醉了村子,醉了童年。

在飞舞的时光碎片里,最深浓的记忆,莫过于盛夏采莲了。

夏莲,胖娃娃似地在荷叶间闪烁,微露的籽儿齐整整地排列着,甜甜的米若古代的少女,隐居深闺,不肯抛头露面。想想那可掬的态姿,心里直痒痒。或许爱莲之饱满,或许念籽之甘润,年少的我竟能在两米水深的荷塘里,赤身游水去采莲。说起来,亦算得上由来已久的骄傲了。别的不说,单直挺挺的刺杆,密麻如针,脾气怪异,就是看上一眼,也会怕得要命,偏偏又有纵横交错荆棘一样的刺梗暗潜水中,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怒不可遏,猛咬一口。不过,在我面前却由不得它们发威。我当会匍匐上面,左分右挡,青蛙一样爬过去,在深水塘里采得一棵棵夏莲。这种趣味和斩获确是令人惬意。手握大把莲蓬,加之体力减弱,回游可谓又是一个严峻考验。这固然要有绝好的水性和各种游泳本领,万不值得效仿。对城里孩子来说,当是不可思议,但人生着实需要勇敢地面对一些事情。那时懵懂无知的我,只有十一二岁。

我的家乡,北方的一个水乡,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谓。如今,荷塘信步从村子里走出来,连片的稻田被一望无际的“荷塘”所取代。翠碧的荷叶铺天盖地,洒于其间的点点红艳盈满夏季的田畴。孩子们采莲如走平地,是件欢愉而方便的事,村里村外被浓浓荷香包裹着,我的童年也在拔节的藕乡的憧憬里长大了。

关于荷塘的散文3:荷塘夏日

文/丹嵋

世俗贯以名利当头,甘若醴酒,大凡厌烦了这些噪杂纷乱的人,难免要耐得住寂寞孤独的鉴验,否则,又何以清净淡泊为怀呢?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自然的也就是如是之说了。走自己的路,于心不染;赏自己的景,无秽天地。又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人生姿态呢?大概这就是独处的妙处了。

近日安闲,天公作美,我不禁又想起了远郊的那处幽僻的荷塘。宽儿幼儿时,这里曾是我们周末休闲赏景的常往之处,但是,现在屈指算来,已经阻隔了足有五六年的时光。久别的思念里,映衬着一缕如清风般平淡的心绪,我又一次轻松释怀地迈开了赏寻的步伐。

这是远郊里的一处幽婉的园林荷塘,只有在假日里才会多有游客,而我却恰恰得意于这样一处游客们少有往来的景况。隔着一片迎风飘舞的垂柳,可以远远望见荷塘里微微泛起光晕的水波,渐渐广阔的视野里,弥漫着一股怡人的清新舒爽。愈是走进荷塘,愈是自觉地感受到一份清涟涤荡的洁净。远处荷塘的上空,轻灵地翻飞着几只燕子,它们一边上下捉食,一边啾啾啼鸣。水面上常有鱼儿们跃出时留下的波痕,时而也会有几叶轻便的小舟翩翩划过。此时,盛夏的蓝天里并没有一丝的云彩,太阳一直朗照着,有些灼人。夏日的风舞动起岸边的柳枝,犹如姑娘们轻甩的长发,又轻轻拂过我的脸庞,散发出清冽的草木甘香。四周里是少有人来的,我真的很有幸,可以把这里作为自己的人生一景了。

沿着荷塘转身漫步开来,可以远望一座拱形的石桥,造型幽雅质朴,颇有些古风古韵。石桥的四周布满了蓊蓊郁郁的林木,而桥边不远处的水塘里,才是真正的那一片落落大方的青莲,所能够一眼弥望的,陡然平添了许多山水桃源的风光意味。这些可人的莲叶与莲朵,亭亭玉立,风姿淡雅,她们沐浴在阳光下轻摇曼舞,伴随在清风中示意微笑,于这世外田园般的景韵里格外地飘逸动人。阵阵微风吹过,婆娑沙沙,又宛若天宫仙子们的悠悠轻唱。莲下的塘水脉脉地流动着,洗濯着,不时伴有小鱼儿的欢腾轻跃。远望若隐若现的朵朵红莲,可是那诗情画意中的江南女子?莫非这身边的一叶擎翠,就是你手中的天堂之伞?真是可谓:如若讲着吴越语,必定赛过百花鲜。

走过石桥,那一塘的碧叶红花就是近在眼前了。此时,明晃晃的日光虽然炙热,但却朗快,耀在水面上,流泻出鳞波闪闪,折射出刺眼的金光。这不免让我忆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处在这样一个独我陶醉的景致里,也不必奢求碧叶接天,单是这半塘的映日荷花就足以浸染心扉,安然不已了。荷塘上的日空很是可爱,高远的天空里是明丽的蔚蓝色,我极少也很久不再见过这么美丽的景色。四周的景物也是清晰明了,高高低低的是些繁茂的花木,远处的一座别致的多角亭,更是平添了山水诗画的意境,或许也另有了一番禅的趣味。

丛林深处,仍有另一处曲折相通的小荷塘,塘边的四周同样是些垂柳,还有核桃和一些不知名的树。低矮的灌木丛里正开放着许多惹人爱怜的小花朵,各色各样的,一片又一片。此处的荷塘里还有许多的蒲草,一排排,一簇簇,与青莲混杂在一起,一样高高地挑着。一只红蜻蜓蹑手蹑脚地停落在了不远处的蒲叶上,我正意欲悄悄地靠近它,准备拍照,猛然,“扑棱”的一声惊起,一只野鸭却从蒲丛间飞跃而出,径直奔向林木间的深处去了。这里的树丛中还栖息着很多的鸟儿,叫不上名字,有的小巧,有的硕大,最喜爱的却是一种头戴冠羽,尾拖长翎的,漂亮,神气,颇有些吉瑞之风。没想到离别日久,这些景象仍旧静候在此与我为伴,我的心情不自禁地释然畅快起来!

忽然想起了苏东坡的一首词,正是《永遇乐》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思悟: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只是先贤是在夜里惊梦游园,而我却是在昼中托物言志。也不必管它如何的似是而非了,我却乐在此中,无梦可做。

这样沿着塘边踱着步子,我不禁又想起了故乡的大明湖,不曾遗忘的记忆里,同样也是垂柳轻抚,荷花掩映,却也是更负盛名。塘边的树荫里有几把摇椅,我随意懒懒地躺了下来,轻合双臂,闭目养神,不再想着其它无关当下风景的事,也不去管那日头已渐渐西落。摒除了一切讨扰的我,且独自享用这无边的荷香夏日好了。

关于荷塘的散文4:夏日荷塘

文/何清飏

天气晴朗,家人带我到永阳公园去玩。公园里有山有水,有亭有桥,有花有草,绿树成荫,景色宜人。但是景色最美的还是公园里的荷塘。

顺着假山上弯弯曲曲的小路走下来,迎面就是荷塘了。荷塘很大,翠绿的荷叶像一把把小伞,撑在水中,遮满了荷塘。只见一只小青蛙仰头蹲坐在盘子一样的荷叶上,我刚靠近它,它便一跃跳进水中,两只细长的腿一蹬一蹬地游开了,和游泳比赛中运动员的泳姿一模一样。又有朵朵荷花玉立在荷叶丛中,有的色如白玉,有的色似朝霞,最漂亮的是一种粉色带白边的荷花,花瓣中隐约可见淡黄色的花蕊。在一枝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上,落下一只蓝蜻蜓,稍停片刻就扇动着翅膀飞起,上下盘旋于荷塘中,又在不远处一枝才露尖尖角的小荷上落了下来。荷叶之间还冒出一枝枝的莲蓬,大大的莲蓬头把细细的莲蓬秆压弯了腰。听爷爷说:莲蓬有十几个小房子,每间房里都睡着一个白胖的莲子呢。看着荷塘中翠绿的荷叶,还有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的荷花,真是美不胜收,怪不得人们把荷花比作“凌波仙子”呢。

荷塘的中央架有一座小木桥,把荷塘分为东西两片。站在桥上手把着栏杆往下看去,咦!水中有什么东西在游动?原来是条小黑鱼。我取出一片面包捏碎扔进水中,刹那间各种各样的鱼儿从四面八方游来,有大鱼,有小鱼,有红色的,有金黄色的,还有花的。它们争先恐后游来抢食,拥挤在一起,相互碰撞。又有一些鱼儿在一旁玩耍,它们吹起一串串泡泡,在水面绽开朵朵水花。

太阳已经西落,天边一片瑰丽的晚霞,是该回家的时间了,可是我仍然不愿离去。眼前美丽的荷塘,在这炎热的暑天给人们带来丝丝清凉,也用它美丽动人的身影把周围的环境美化。我希望在城市高大的建筑群中能多几处荷塘,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更美好。

关于荷塘的散文5:一声梧叶一声秋

文/马庆民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季节的更迭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心还徜徉在昨日繁华织锦的夏梦里,一缕薄风而至,阵阵梧桐声响,带来丝丝凉意,才惊觉——又是天凉好个秋。

秋,依着一弯碧水迤逦前行,芬芳着时光的静好;天高云淡,风清月朗,将起伏的思绪静静梳理,将流年的水色山光装帧于眉宇之间,记忆深处。

自从立秋过后,漫步公园的小径,草丛深处不知名的虫鸣声,却是忽然就多了起来。驻足细听,有低沉、有高亢,有绵长、有短促,此起彼伏地演绎着秋天的“交响乐”。

据说,梧桐是立秋后最先落叶的,一叶知秋的叶,不知道是不是说的就是梧桐叶,反正古人停留在书上的秋,总是和梧桐有关。“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宋代诗人刘翰半夜醒来,看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铺在明亮的月光中,才惊觉已是立秋之日,才顿悟秋天已盛开在簌簌而落的梧桐叶中,绽放在皎洁明亮的白月光中。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天是容易生悲催愁的季节,一阵秋风、一地月光、一枕秋雨……都会让人无限感怀。哪怕只是阶前的那棵梧桐树,无意中的一片落叶,就惹得同样无意中的人愁绪万千,催生诗意。如果将“愁”字拆两半,秋意当空,只能沉下心去感受。这或许就是秋天里团圆节日的由来,以此来消解一种悲愁,寄托一种怀念。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每当秋风瑟瑟又吹动了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时,心头泛起思乡之苦的,除了诗人,还有读诗的人。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此时的秋声,让朱熹体味到的不仅仅是愁绪、思乡,更多了一份青春易逝,学问难成的沉重,不禁让人感叹时光匆匆,年华易老。

秋天的雨,虽没有春雨的妖娆,亦没有夏雨的奔放,却是在“梧桐更兼细雨”的绵绵之中,让我们切切感受到一场秋雨一场寒。一不留神,那些夏日的妖娆已在秋的眉目间渐行渐远。还未来得及细细品读的花开灿烂,已经此岸彼岸,两两相牵。十里荷花褪去了浓妆,只留下倔强的绿和一池宁静的水,八千里水湄蒹葭也开始向深处蔓延……

初秋的“剥夺”总是猝不及防,但深秋的收获也总会如期而至,从庭前落尽的梧桐叶,到水边开彻的芙蓉花;从菊花香芬芳了南山的石径长,到白月光明媚了北屋的小轩窗……

谁同我一样,从晨起到黄昏,在连绵起伏的秋色中,静心聆听着那一声梧叶一声秋,对着微凉细细数说着曾经的过往。

关于荷塘的散文6:荷塘印记

文/墨痴子

老家荷塘周围印满了我童年的脚印,然而现在却找不到一点痕迹,只留下一串串残缺的记忆。

长满荷花的水塘,因荷的地下茎是藕,家乡人管它叫“藕汪”。夏天荷塘上面长满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开着许多粉红色的荷花,轻风徐来,散发出阵阵的清香,使人想起古人“香远益清”的句子。这在乡村可算是四季中最美的风景了。偏偏农民们没有文人雅士那样的闲情逸致,现成的风光不会观赏更不会有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那种感情寄托。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这迷人的风景视有若无,盼望的只是收获。

盛夏的荷塘委实是一幅画。虽无接天之碧,但也别具其美。看那绿叶翠色欲滴,有的紧贴水面,像个绿色的盘子,上面时有晶莹的玉珠滚动,也偶有小鱼跳跃其上,青蛙时常在上面频敲蛙鼓或悠闲地坐着。有的荷叶出水很高,像亭亭少女的舞裙。再看那荷花,大都是粉红色的,有的袅娜盛展,有的含羞欲放,那盛开的荷花活像“醉酒”里的杨贵妃,撒娇撒痴的模样。然而不管她们如何搔首弄姿,如何含情脉脉,却无人欣赏她们的倩影,更无人啜饮她们的秀色。荷兮,花兮,错生此地。是呀,倘若生在大明湖或西子湖上,不是别有一番风情,更多一些浪漫雅致吗?

然而,这并非孩子们的情思。小时候之所以徜徉于此,因为这里太有童趣了。蜻蜓有各色各样的,体大体小的,青色绿色的,还有黑色和红色的。他们是荷塘的常客,有的飞来飞去,不时弯腰点水;有的立在小荷的尖尖角上,不停地转动着灵活的大眼睛;有的互相追逐,像片片羽毛上下翻飞。要捉它们可不容易呢!记得那时候我们常脱光衣服下水去捉那立住的蜻蜓,可每次都落空。因为人一下水就有声响,同时晃动了荷叶,蜻蜓马上会飞走。人刚到塘边,它又落到原来的地方。这样飞飞落落,落落飞飞,好像故意戏弄人似的。不过,我们也有办法,掐一片荷叶戴在头上,在水里站在蜻蜓惯落的小荷旁,做出“守株待兔”的模样,等蜻蜓再落下时,不知不觉就捏住了。

要说有趣,还是数钓青蛙。青蛙蹲在苘叶上,或伸着腿浮游在水面,人不下水就会捉到。这就用钓的方法,像钓鱼一样要用竿子和线绳。所不同的是只用钓饵,不用钓钩。把一片苘叶卷成一个团,用线绳一头系住。举起钓竿,苘叶团不停地在青蛙嘴边点来点去。这时青蛙把苘叶团当成是什么昆虫,一蹦一跳地追逐,猛张大嘴就吞住了。此时猛扬钓竿,青蛙就被甩到塘坝上。不过得手疾眼快才能捕住。这“镜头”被大人看到,就会说:“它吃害虫,放了它!”听大人这么一说,我们也就无条件地把青蛙放回荷塘。每次放归,青蛙并不马上离去,腮总是一鼓一鼓的,眼睛里仿佛闪着泪花,不知是愤怒还是感激。

荷塘的故事还有许多。夏秋之交,莲蓬个个鼓起了眼,小伙伴们看到眼里,馋在嘴上,在荷塘周围转来转去。一次瞧着无人,我们三个小伙伴脱掉衣服下了荷塘,慌乱地抢摘莲蓬,身上被莲杆划出了血也全然不顾。看着摘取的一大堆莲蓬,我们发出低低的笑声。正在这时,忽然听到大人走近的声音,每人急忙摘了一片大荷叶戴在头上,蹲在不深的水中。大人走过来,围着荷塘查看了一圈,没发现什么情况,很快就走了。大人走远,我们抱着摘下的莲蓬迅速窜出了荷塘,捡起衣服,高兴地朝小河的方向跑去。

中秋节前后是荷塘收获的时节。大人们这时只穿个裤头下塘扒藕,惹来许多孩子转着看。活又累,水又凉,够辛苦了,可大人们看着又白又嫩的肥藕个个笑逐颜开。在他们看来,为收获而忙碌比什么都实在,都惬意。等大人干完活,孩子们便蜂拥而入,下水捡大人落下的藕块,也有意外的收获。

我向往家乡的荷塘,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虽然老家村东那三个方形的荷塘早已被填平盖起了房子,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它。荷塘啊,你依然在我梦中。

关于荷塘的散文7:南莲小记

文/茌山博客

家乡的南莲荷塘,是我和妻子散步时常去的地方。说不清为什么,每次看到她,总会心情豁然,心境坦然。好久没去看看了,心中未免有些牵绊。恰巧,傍晚偶得空闲,便萌生再游南莲荷塘之念。

妻子拉着我的手,像孩童一般,久违的兴奋。她对南莲荷塘那方水面情有独钟,那是她心中的一份牵挂。说笑间,已走近南莲荷塘:荷香扑鼻,沁人心脾;葱葱郁郁,生机盎然,好一派绿色葱茏的世界。我不禁感叹时光荏苒:上次来荷塘,荷叶才初伏水面、刚露新绿,而今却绿色正浓、荷香满塘?

南莲荷塘,温馨依然,亲切依旧。毕竟她熟悉了我们的脚步声,听贯了我们的欢笑声,欣赏过我们高亢的歌声,也聆听过我们粗犷的呐喊声。而今的荷塘,“接天莲叶无穷碧”,铺天盖地的荷叶,参差不齐的布满了整个水面,场面蔚蔚壮观。虽看不到昔日宁静安详的水面,却增添了许多葱茏盎然的生机;虽不见了往日鱼翔浅底的景观,却增添了几分醉人的诗情与惬意。

徜徉在荷塘中间的林荫小道上,迎着扑面而来阵阵芳香,心情格外舒畅,脚步也倍感轻盈。驻足荷塘,深吸一口气,荷香顿时浸满周身,你会感到说不出的轻松,一天的疲惫随之散去。放眼四周,田田的荷叶,绿意葱葱,就像舞女的裙,朵朵洁白的荷花点缀其中,什么叫“锦上添花”,不言而喻。偶见几只青蛙跃上荷叶,微风吹过,舞姿轻盈曼妙,悠闲自得。夕阳照耀,余晖浸染,波光粼粼。真乃绿色葱茏荷塘中,“映日荷花别样红”!或许这就是人们追寻的人间仙境?难道这就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如此之美景,如此之仙境,仙女恐怕都会驻足留步,流连忘返,何况我们凡人呼?

时下,家乡的旅游、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古楼的复建,仰山书院的重建,仿古一条街的落成将会大大的提高家乡的文化旅游特色。南莲池的进一步开发已迫在眉睫。不久的将来,家乡的南莲荷塘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那时的荷塘定会声名远播、香逸九州。久负盛名的南莲“十孔藕”也将再一次为世人所瞩目。我们期待着……

折一支荷花吧,她太漂亮了!妻子商量的话语拉回了我远飞的思绪。这怎么能行,荷花乃荷塘的眼睛,失去了眼睛,荷塘就失去了她特有的魅力和神韵。南莲池也如同家乡老县城的眼睛,清澈、透明,她的朝气蓬勃和万里飘香必将引来世人的更多瞩目。我选了一支中等大小的荷叶送于妻子,她的笑容绽满了脸庞,也绽满了整个荷塘!

关于荷塘的散文8:枯

文/一盏茶心

1

一场雨之后,多日不见的荷塘该有另一番景象了吧?

于是,一个人顶着零星的雨点来到了离家不远的荷塘。

秋日的荷塘,虽不曾满目萧条,却已是萧瑟风雨游人少。天也是阴的,更显见得荷塘清冷。

早期的荷花早已凋谢,叶子开始枯萎;即使晚期的荷花也谢得七零八落了;被风吹过的叶子东倒西歪……整个荷塘像是刚刚打过仗的战场,一派凌乱,显得有些凄凉。水面上时不时地有水鸟飞过,在空中划过一道道弧形。水鸟,成了沉寂荷塘里最为生动的诗句。

虽知今日为残荷去,但见一池冷水枯荷,仍不免有些伤情。想初夏时节,那一片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如今只剩得残枝枯叶,抖蔌寒风里,谁见尤怜,惆怅不已。

那枯焦了的枝叶,或弯或折,或曲或拧,与水相映,生出许许多多的几何形状,千姿百态,叹为观止。我仿佛来的不是荷塘,而是走进了一座雕塑园地。

这就是枯荷。

一池冷水,便是它们最后的舞台。洗去脂粉,褪却华裳,露出最本质的色彩,深褐、古铜、黑灰……风里,枝叶摇曳,任其翩跹,直至枝折叶残,仍不倒下。最后,定格成死亡姿态,任人观赏,又是一道荷塘冬日的美丽风景。

我的手一遍遍地轻轻抚摸一株枯荷,野鸭、鱼虾、飞鸟,在它身边来来往往,虫子在身上爬上爬下,可它像老僧禅立,漠然一切,一动不动。它,真是看淡了?看穿了?或者所有的东西在它眼里心里已经了无生趣?

2

我想起了一个人,她就是鲁迅的妻子——朱安。

朱安,这个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的女子,由鲁迅的母亲一手操办,嫁给了小三岁的鲁迅。也许,此生,贤惠的她嫁任何人都要比鲁迅好得多,可她,却偏偏嫁给了鲁迅。鲁迅是何许人也?鲁迅是个新派人物,留给学,脑子里全是新思想,对于旧的制度和旧的事物深恶痛绝。而朱安,从小裹着小脚,加上目不识丁,这两点对她来说是致命的。她出嫁的当天,为了掩饰自己的小脚,她穿了一双比平时大的鞋,往里面塞了许多棉花,可下轿时,由于轿子高,一时没踩在地面,绣花鞋掉了,她的一双小脚就这样露了出来。这鞋一掉,似乎一开始就预示着她以后一生的不幸。

洞房之夜,鲁迅并没有掀开她的红盖头,独自进了书房睡觉。她,在床上枯坐了一晚。之后,也一直没有与鲁迅同过房。

第三天,鲁迅就去了日本。

朱安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只能默默流泪。自此以后,鲁迅仅仅跟她维持着一种形式上的夫妻关系。她在绍兴陪伴婆婆孤寂地度过了十三个年头。婆婆在时,她还可以有人说说话。婆婆死后,她没人陪伴,更是孤苦伶仃。鲁迅多次对朋友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女人,一个没有文化裹着小脚的女人,在这场婚姻中,她一开始就处于最被动的地位。用她的话说,她只是鲁迅的一件旧物。

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朱安孤独地去世了,旁边没有一个人。她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六十九个春秋,寂寞地度过了四十多个漫长的岁月。她一生中仅有的快活时光是鲁迅的弟弟教她识字,那只是昙花一现。生活对于她来说,无爱、无趣、纯粹是死水一滩。

她的生命里,没有阳光雨露,没有爱的给养,没有情的滋润。

朱安是枯死的。

3

“枯”必须配得上老字。

花老了,就枯萎了;草老了,就枯黄了;树老了,就枯死了……

“枯”不同于“呆”字。“呆”太年轻,太幼稚,常常与“萌”连在一起。“枯”必须经过开花、结果后才也资格称得上。

“枯”,它是禅,像冬天里站立的一棵老树,褪尽了所有的浮华和烈艳,褪去了春的浮躁,夏的热烈和秋的繁华,到了冬天,只剩下这枝枝干干了。它不需要任何怜悯,也不需要任何道具作为配衬。在茫茫的天地间,它把自己站成一道风景,没有伤悲,没有诉求,没有时间,没有空间。

像父亲的晚年。

父亲的最后几年,习惯坐在门外。门边的那把竹椅从来没搬动过,那是父亲的专椅。

由于父亲痛风晚期已不能走路,他就从早到晚就这么一直坐着,眼睛看着门前的大路,路上车来人往,他几乎在看又几乎没看。好像在想心事,又好像什么都没想。他除了脉搏的跳动和鼻息的呼吸,他是如此地安静,看不出任何表情,甚至蚊子叮咬都懒得动一下手。父亲,俨然把自己坐成了一棵老松,坐成了孤独的山水。他的眼神空洞又丰富,或许,最后的日子,他自己与自己依偎,自己与时间对答。

有时候我坐在父亲的身旁,悄悄地揣摩他,阅读他 ,想走进他的心里,但每次都那么地艰难。是啊,八十多岁的父亲,他的人生经历了太多太多。十二岁开始挣钱养家,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多少回起起落落,堆积了多少酸甜苦辣,一件件一桩桩的往事存在了他的记忆长河中。余下的光阴里,他除了回忆也只有回忆。

父亲,就这么一天天地枯瘦下去。直到有一天,父亲枯瘦成了灰,被我们用一把黄土埋在了地下。

4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生到死的过程,我们也毫无例外。其实,枯萎并不可怕,它是另外的一种姿态的美。这种美是极致的,因为枯萎之后便是涅盘,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人只有到了“枯”的阶段,才能体会到一种境界,那就是心灵永恒的乐土。那里面有完全的平静,有至高的妙乐,有持续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最终的解脱,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实的世界……

正如眼前的枯荷,无贪,无欲,无恨,无爱,无悲,无喜……

而我,现在已是人到中年, 不久以后即将步入“枯”的岁月:雪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僵硬的四肢,萎缩的躯体……

可我,已无所畏惧……

关于荷塘的散文9:烟雨荷塘

文/武礼建

秋雨绵绵扑面凉,绿枯红褪瘦荷塘。

曾经斗艳争奇崛,他日芳菲又散香。

荷塘莲花,世间尤物,人人喜爱,个个青睐。不才爱之更甚,之于花叶,之于蓬茎,甚至于败叶残荷,爱得深沉,爱得一塌糊涂。

最爱那烟雨荷塘。但凡风雨迷濛,我必伫立散香亭,临风观荷听雨。那可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哟!

风来时,满目生动。山不动云动,肆不动幡动。亭外天地抖动,那些荷叶,一卷一舒;那些荷花,亦娉亦婷。袅袅娜娜,昂昂扬扬,分明是柔弱的纤纤女郎,却有如临风玉树,向风挺立,柔美得触目,刚健得惊心。

雨打来,充耳传响。鹤翅频频展,涤柳习习拂。旷野天籁萦绕,那些雨滴,叶面嬉笑;那些氤氲,花间低吟。淅淅沥沥,滴滴嗒嗒,原本是自然的低吟高唱,却有如乐厅交响,韶音绕梁,阴柔得摄魂,壮美得拿魄。

绿意茵茵,红情泛泛。千枝万朵,风举雨曳,恰似武士侠女,执戈挥斥乱云阴霾,仗剑炫舞狂风暴雨,好一幅战天斗地的光影画图!

风呼雨啸鏖战急,叱咤疆场勇士豪。万绿千红之间,一花硕大惊艳,风雨如磐,亭亭傲立!眼前为之一亮,心扉为之大敞,好一个顶风冒雨的巾帼猛将!

这临危卓然的奇花,使我想起一个姑娘。姑娘貌如荷花,又钟情荷花,大家都唤她荷花女。年方十八的荷花女,与所有不更事的少女一样,秀外惠中,不无娇羞。她总是抚帘窗前看世界,从不轻易抛头露面。窗外荷塘,莲叶荷花就是她的全部世界。轻风徐来,送来淡淡花香,弥漫绣房,熏染胴体,她的窗口往往有清香飞出。小伙子经过这里,都忍不住驻足观望,这时她总是慌里慌张地拉上窗帘。淡淡的香气哪是窗帘按捺得住的,照例要溢出窗外,小伙子断然不会离开,哪怕风雨交加,也要尽享余香。疼爱闺女的老人驱逐那些小伙子,说她只不过一个平平实实的小姑娘罢了。小伙子怎么都不相信,对她充满十二万分的好奇和神往。

这一年,玉女初成,到出阁的年华。小伙子们都可以大胆地上门来提亲了。他们或捧着鲜花来,或提着礼品来,她总是不等听完奉承话,掩面一笑,转身跑上阁楼去。其实她心里已经装着一个人,而且总是抚帘窗前偷看那人。那人也许是没有勇气,不敢进门面见姑娘,只在散香亭,横吹一只竹笛,而且只吹《荷塘月色》一曲。笛声一起,荷风流响,婉婉转转,悠悠扬扬,还携带着荷花的清香,撩人心脾,曲至高潮,荡气回肠!

这一天,风狂雨骤。笛声乍起,吹散满塘荷香。风潇潇,雨濛濛,云奔涌,曲飞扬。帘侧的荷花女望着沸沸扬扬的荷浪,聆听优雅激昂的笛声,激情澎湃,血脉偾张,炽热的爱情油然而生,烈火般熊熊,仿佛浑身都要燃烧起来。她情不自禁地拉开窗帘,推开窗户,向对面的吹笛男挥手,使劲儿地挥手。她想喊,风雨声淹灭了她的喊声。吹笛男在爱的音乐热浪中激荡,他把对荷花女的深爱寄托于音乐,希望乐曲成为他们终成眷属的红娘。他看到了那频频挥舞的酥手,热血突然沸腾起来,迫不及待地要作出反应,也高高地伸出手来,使劲地向姑娘挥舞,拿在手里的竹笛掉在水里也没有察觉。他向她奔去,她也冲下楼来,直奔向风雨荷塘,奔向心仪之人。

花开花落,碧玉一样的莲蓬含情,从万绿千红中露出笑靥。荷花女和吹笛男步上婚礼的红氊。很快,他们过起了油盐柴米的普通日子。男耕女耘,男勤女恳,春种秋收,小日子也算过得滋滋有味。然而生活并非一层不变,天旱雨涝,丰年歉岁,总有突如其来的坎坷。我看见他们下种挖藕,其艰难困苦,真是难以言说。看见日渐泛黄的秀脸,虽然吹笛男时时有兴吹一曲来为妻子消遣,却还是无法回到青春韶华。他歉疚地问妻子,“不后悔吗?”妻子嫣然一笑,“有嘴问别人,无嘴问问自已呀!”稍停,他们异口同声,“谁让我们都是荷塘人。”他不无激动地又说,“有幸遇到你,心灵手巧,叫我过上了想要的日子。”她却怪嗔他:“见外了吧!”不错的,她的心灵手巧真是远近闻名。经她料理的荷叶饭、莲米粥、荷叶粑、莲藕鸭等轮换上桌,一家人吃得如醉如痴。

莲蓬结籽,鼓囊囊,圆溜溜,煞是惹人爱。他们有了孩子。孩子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新鲜,就像新出水的荷叶,嫩嫩的,圆圆的。他们成日盯着稚嫩的小脸儿,瞧呀瞧的,就盼着快快长大。莲叶儿长大了,荷花也开了,小脸儿慢慢变大了,可他们一点也没发觉。有一天晚上,荷花女对吹笛男说,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观音娘娘从天而降到荷塘,一手持玉瓶,一手持莲花,款款而行。我迎上去接驾,观音娘娘送玉瓶到我嘴边,滴甘露到我嘴里,我兴奋得跳起来。清醒过来,观音去了,我的怀里落下片片莲瓣。后来他们又添了一个孩子,高兴得不得了。荷花女总是做出可口的荷叶粥和荷叶粑来,孩子爱吃得很。每一次递过热气腾腾的藕粉羹,看着孩子高兴的样子,他们的心里也充满了荷花的清香。

一家人最高兴的时日就是莲藕丰收的时候,看着刚挖出来,洗得白生生嫩汪汪的莲藕,母亲直往菜挑子里装,父亲挑起担子就往镇上跑。孩子跟在后面蹦啊跳啊,乐不可支。父亲从镇上归来,少不得又有好吃的糖果点心,大饱孩子们的口福。惠风瑞雨推年轮,青莲红蕖催人老。孩子们都长大了,有了属于自已的生活,但荷叶粑、莲米粥的清香一直弥散在荷塘之上。

一阵秋风,一场秋雨,荷塘一下子枯萎了。镜子里的荷花女朱颜大改,风雨中的吹笛男拄了拐杖,该死的腰都挺不直了,无法在荷塘边漫步,只能站在窗后或者门前远眺满塘败荷,心里难免有些悲凉。但是看到那些枯干的莲梗和低垂的莲蓬在劲风暴雨中挺立,又总能打起精神,抬头眺望苍穹,胸中油然涌起阵阵热潮。

生命原本如此,人生一世,荷长一秋,夏去冬至,枯荣轮回。终于在一天夜里,荷花女因癌病不治而闭上了眼睛,吹笛男抓住妻子的手,嘴嚅嚅着,心里说着,等着我,我永远都会和你在一起。没过多久,他也追随荷花女去了。

烟雨荷塘,生生不息。我望着风雨中的莲叶荷花,轻喟一声,明年的荷花会开得更艳更好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