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散文

请欣赏诗韵散文(精选6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诗韵散文1:武夷山,诗韵之美

文/邵玉田

2015年11月初,终于实现了武夷山的寻梦之旅。

人人都说,武夷山碧水丹山,九曲潆绕,如诗如画,有天然的诗韵之美。其实,说起本人与它的情缘,同样可以用一个关键词——“盘桓”来概括,那种曲曲折折,饱含着“回环旋绕”的诗意。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几次与它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越是仰慕它的美丽,就越是见不到它的真容。70年代一次搞材料外调,由金华、衢州去了上饶;90年代初一次开着车子经丽水、建瓯、南平去广州贸易洽谈会,两次“直指武夷山下”,近在咫尺,却因使命在身,一次次错过了。

没有想到,之前,爬山涉水,日夜兼程,则欲速而不达。而这一次,坐上了舒适的高铁,从厦门出发,仅仅两个多小时,就来到了心仪已久的东南胜境——武夷山。

寻梦之前,这种寻找和等候,最是做功课的好时候。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纵贯闽赣边界。海拔1500米,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有红岩挺秀,碧水涵幽,“奇秀甲东南”的美誉。更兼黄山之奇,桂林之秀,西湖之美,泰山之雄。古诗为证:“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三三秀水”即九曲溪,发源于三保山,入武夷,折为九曲,盘绕于群山之中,长约10公里,且曲曲澄碧清澈。而所谓“六六奇峰”,是指环绕九曲溪畔的大王峰、玉女峰、接笋峰和天游峰等三十六峰。

除了碧水丹山,武夷山还是道教的圣地,曾将其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六洞天,号“真升化玄洞天”。传说掌管这片土地的山神为武夷君,故武夷山之名。由此而来。天下的各路神仙,修炼到功成德就,上天入仙班之前,都要聚会于此。经过一番考核,脱胎换骨,才可以去天庭,进入仙班。

刚刚走近武夷山,想到了一个人——北宋的宰相李纲,他乃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一度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不长时间就被投降派排挤下野、一贬再贬。当年李纲游此填词,留下一首《江城子·游武夷》曰:“武夷山里一溪横,晚风清,断霞明。行至曦真馆下月华生,仙迹灵踪知几许?云缥缈,石峥嵘。羽人同载小舟轻,玉壶倾,荐芳馨。酣饮高歌,时作步虚声。一梦游仙非偶尔,回棹远,翠烟凝。”可以想象,那一刻诗人的升沉起落、荣辱忧患,已完全被眼前的美景所融化,将亮烈、宽阔和坚韧藏于诗篇的字句之中,其品格如云一般高洁,水一样剔透。

默诵着李纲这首《江城子·游武夷》,行走在山奇水美之间,仿佛身心经过了一番洗礼,同样产生了美感,也飘飘欲仙了。

这次出行,纯属临时起意。到了厦门,在高铁北站的旅行服务中心预约,拼编成了七人一组,其中北京三人,台湾桃园二人,加我和老伴,轻装简行,次日出发,省去了许多环节。

两小时多一点,抵达武夷山北站,“地游”接站直奔景区,先登天游峰。除了北京的两位小姊妹,其他人都已过了花甲之年。就我们这个年龄段,登峰有点艰难。可就是冲着“不攀登天游峰,不能算到过武夷山”的那句话,无人甘于落后,都毅然决然上去了。

天游峰,山高408.8米,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上天游的一览亭,踞万仞之巅,濒临悬崖,凭栏远望,武夷的山山水水可以尽收眼底。然而,想要登上这个制高点,必须攀爬888个台阶。从山脚下朝上看去,一节节台阶链成的一条上山之路,直上直下,犹如从云雾山顶中抛下来的一根绳梯,晃晃悠悠,飘忽不定。登峰的一路上,大家互相搀扶着,台湾桃园的曾先生戏称我们“七仙登天”,又说这是两岸同胞携手“亲情游”。人人大汗淋漓,一边大口喘气,一边谈笑风生。抵达“一览亭”,“一览众山小”,顿时觉得心胸开阔。再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山下九曲蜿蜒,竹筏轻荡,俨然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在自己的脚下缓缓展开。

其实,人生不也是这样?弓身低头,关注脚下的每一节台阶,喘气休息的片刻,轻松地欣赏一下四周风景。一次次眺望,对心路历程做一次轻描淡写的盘点,就是这么丈量着,不断地前行!

站在“一览亭”,看着山下,谈起了大诗人袁枚,觉得我们比他更多出了一种情趣。200年前,他游武夷山,未能登上天游峰,于舟上回望天游:“一楼高立万峰巅,远望迢迢在半天。昨日幸侬楼上住,不然还道住神仙。”而我们,身在峰顶,读他的诗文,遐想他眺望山上的旷远之境,又平添了一种“层云荡胸”的浩然之气。

去下天游,山道崎岖,况味迥然。途中的天游观,殿宇式的楼阁内设有茶室,坐拥“遨游霄汉”,细品一杯醇香的“大红袍”,等补充了水分,慢慢下山,飞泉响落,古木浓荫,陶然忘归。

来到山脚下,于“壁立万仞”处,老曾他打开相机,说:“两岸同根,相见不易,做个纪念吧!”他拉着七人,偏要照个相,这才让大家上车离开。

次日上午,安排九曲竹筏漂流。

导游称之为“放歌九曲。”“放歌九曲”——高度的概括,丰沛的诗意,听起来就让人振奋,特有诱惑力。

2001年我和老伴曾去过巴山蜀水。游小三峡,坐在船上,逆流而上,激流险滩极具挑战性,纤板却磨破了纤夫肩上的皮肉,近乎蠕蠕而动。而这次九曲漂流与之不同,坐上了竹筏,顺流而下。所谓的“船夫”凭借手中那根细长的竹篙,轻轻松松点触溪边或水里边的那些岩石,便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一边掌握着竹筏前进的方向,一边指画着沿途的风景,做起与游客交流互动的文章。省去了登山之劳,还有涉水之乐,简直妙不可言。

郭沫若先生说:“棹歌首唱自朱熹。”

宋·朱熹的《九曲棹歌》曰:“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有《棹歌》的引导,自有一番动人心处的体验。漂流一曲,在晴川的武夷宫前下水,旁边就是大王峰,拔地而起,雄峙溪北,畅旷豁达。二曲玉女峰亭亭玉立,峰顶草木葱茏。宋·词人辛弃疾诗曰:“玉妇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望文生义,两岸美景延续倍觉韵味无穷。三曲雷磕滩,溪水左折如钩,藏峰洞穴一艘艘“仙舟”悬于峰腰,明人顾大典妙解音律,一首《幔亭峰》词:“仿佛幡幢曳夕曛,峰头曾宴武夷君。虹桥已断云茵冷,凤管鸾笙杳不闻。”是那么的微妙,又是那么的含蓄。四曲过古锥滩,山秀水媚,大藏峰与仙钓台隔水相望,“乐在松间听翠鸟,啼声句句好诗篇。”沉浸其中,也乐在其中。五曲平林渡,深幽奇险。朱熹曾在峰下的紫阳书院讲学十年,“筏行五曲绿波间,两岸丹山锁岫烟。精舍依然松竹老,隐屏峰下忆前贤。”由此而成了武夷山景区之精华。六曲从伏虎岩边擦肩而过,迎面而来的仙掌峰,峰顶就是天游峰,而且苍屏峰北麓,深藏着小桃园,猜想此处应该会有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的一番闲趣吧!七曲峰高滩险,溪北老君岩,气势雄伟;南岸獭空滩,滩陡流急,激浪飞溅,人云:“七曲滩头寻妙句,鹭飞沙渚戏吟翁。”八曲山势渐开,视野豁然开朗,过了芙蓉滩,水流潺缓,鼓子峰像凌空绽放的两朵莲花。九曲曲径幽通,来到村石桥,“名山阅尽到乎川,齐云亭下星村渡,鸡犬桑麻又一天。”亲山近水,云淡风清,立于天地之间,心境已经超越了山水。

接下来的行程,去一线天。

从伏羲洞进入,岩内深处,仰望岩顶裂开一罅,如利斧劈开,相距一尺,长约百米,漏进的天光一线,宛如跨空碧虹。明人徐渭有诗为证:“双峡凌虚一线通,高巅树果拂云红。青天万里知何限,也伴藤萝锁峡中。”

一线天的由来,民间传说颇多。有说桃花女用绣花针划开;有说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据科学分析,认为武夷山的红色岩层,由砂岩、砾岩和页岩相间成层,岩性松脆。在地壳抬升的中,受压力的影响,产生断裂,形成裂隙。在流水长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蚀下,逐渐扩大、延长。洞中,我等手脚并用,方可侧身而过。时而,冷不丁地有一两白蝙蝠飞过,吓得游人一声声尖叫。间或又有凉风从石罅中习习吹来,冷飕飕地,禁不住想打个寒颤。原来洞口石壁上,明明写着“风洞”二字,系宋人徐自强所书,十分醒目。

洞内洞外,两个世界。记得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次武夷山之旅,滋养身心,让我读懂了所谓“有限的形体,可以承载无限的心性。”从而,在自己的内心,找到了这样一种有限中的无限。

诗韵散文2:词风诗韵朱家峪

文/田茂国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怀古的情绪在心中恣意流淌,常常寻古探幽,寄情山水,甚至抱着诗词古籍终日冥想,更甚时寻来《清明上河图》痴迷于画中流连忘返。

数次访寻朱家裕更多的是这份情绪的宣泄。再次来时已是秋风萧索,选择这个季节不是为寻找李清照的清愁,更不是寻觅李煜的离愁,虽然,村中梧桐寂寞,深院清秋,更有细雨声声;但我想,我更迷恋于一份乡愁。“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孔绍安的《落叶》更能触动我的心灵深处。

一段城墙把历史与当前清晰地分割开来,我流连于圩门口,不敢相信一步之遥能跨越几百年。圩门远眺,左边,通衢大道,沃野千里,红墙绿瓦,一幅现代风光;右边,双轨石道,小桥流水,青砖小瓦,一派古色古香。人们梦想着穿越时空,行走于古今,这里不正是现实中的时空穿越吗。

踏上青石古道如同踏上时光倒流的轨迹,步入远古。古道西风犹如我的心境,恨不能找来一匹瘦马,以体味马致远老先生夕阳西下断肠的苦楚。越过那座石拱桥,街上的单轨青石板路如同一把单弦琴,律动着音符跳向山村深处。此时,若有一挂老牛车乡土气息会更加浓郁,不过,手推车吱吱呀呀的民间小调,也足以弥补这小小的缺憾。山村、古道、手推车,好一幅乡村水墨画!那推车人是谁?一顶乌草草帽竟让山村古巷有了浓浓诗意。幽静的青石巷里,我的湿漉漉的脚步声清晰而悠闲,恰与墙根溪流哗哗啦啦清脆的水声相合,词意悠悠,细听,《天净沙》《西江月》,更有李清照的《声声慢》。我没有追上那个推车的汉子,那顶草帽在街巷中消失的无影无踪。树影掩映中,白墙青瓦若隐若现,“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似有朗朗的读书声传来,山阴小学!怪不得呢,远远的我就闻到了浓浓的书香。高高耸立的文昌阁上余音绕梁,学堂紧依魁楼,真是绝妙的构思,想必这所学堂飞出不少的文曲星魁吧,可不是吗?那高高的门楼是谁家?雕梁画栋、清风古韵,噢!是进士府邸!书香门第!雕楼玉砌今犹在,尚学之风仍遗存。

看到弯弯的溪水,我忽然有了酒意,很想坐在溪旁,等待上游漂来一盏流觞,好让满腹的词意随波逐流,与辛弃疾、欧阳修、王安石饮酒作赋,当然,不能少了易安居士,如此才女,少了她满溪的黄花岂不空自失落。一声黄牛的低吟把我的目光牵去,河西的草亭之下,有长者手撵须髯,他是谁?是陶渊明在此采菊?树下的老牛似乎更能理解长者的吟诵,不停地反刍,想必是在咀嚼关于乡愁的词句吧?要不去哪个草亭之下吧,没有流觞,与长者对饮一次,品味一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岂不美哉!

穿过康熙桥,窄窄的巷道恰似戴望舒的雨巷,曲曲弯弯的悠长,前面是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吗?独自撑着一把油纸伞,彷徨。如果是她,我愿为她种下满山的紫丁香,当五月来临,让她的诗意飘满所有的街巷。雨的多情总能带来水的灵性,一、二、三、四、五、六、七,坛井七折!我想,也只有弯过七折才能让泉水有了诗意吧,不然,为什么会叫曲水流觞。井旁那一方方被时间和泉水打磨过的水槽圆滑的表情足以证明它处世之深,只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没见到老幼妇孺洗衣的喧闹,若我能早来三十年,或许,坛井涤裳的景色会更加迷人,不过,大片大片的空白给我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思绪可以自由地翱翔。

你瞧,那一道破壁残垣,似乎只有这种姿态才能让我爱恋,残缺的美才是历史的印记,破旧的痕方显时光的沧桑。石碾滚动和日月同轨,石磨旋转与天地相合。如今,他们都静静地待在角落里,任凭风吹雨打也不再醒来,因为,它们知道,静止才是一种更大的进步。古槐的愁思不是因为石碾与石磨赋闲时的对吟,更不是辘轳一圈圈的情思凝结,它是怀恋昔日农闲时盘坐的乡亲听老者满嘴的古怪精灵,那些月下绕膝嬉闹的孩子恣意的游戏……

黄昏时分,一只掉队的南雁衔走最后的云烟,消失的无影无踪。我独自坐在胡山之巅,遥望晚霞里那朵孤独的闲云,期待夜色来临,把酒问青天,今夕是何年?

诗韵散文3:惊蛰

文/路志宽

1

春风吹开的诗韵,到处流淌,顺着季节的河流,惊蛰像岸边的一棵柳树,在向人们挥手致意。

柳腰婀娜,醉了岁月的双眼。偶尔路过的飞鸟,鸣叫在惊蛰的节气里,余音绕梁。

树木高大,小草矮小,但是对于生命与阳光的渴求,却从无差别。旖旎的绿意,为一幅巨画铺垫背景。他们集体把阳春高高举过头顶,温暖便一泻而下,温馨地注入一颗颗历经寒冬的尘世心灵。

季节的河流渐渐放慢脚步,她已深深地爱上此时的人间,舍不得就这么快离去,春的撩人与妩媚,已让它彻底失去自我,目光和心灵已是不可救药死心塌地地陷入。

故意把树叶轻轻地抛在河水之中,激起的涟漪,将春天的幸福,一圈圈荡漾开来,春天的暗涌,在水底下早已汹涌澎湃。

现代与古典,仿佛同时出现在眼前,温婉的时光,催开一粒种子的内心,一场关于生长与收获的故事,在大地深处正在酝酿。

2

一声轻轻的呼唤,就能让地下的蛰虫,迅速睁开睡眼。

大大小小的脚丫,跑出袜子和鞋的束缚,探出头来,看看天摸摸地,那惬意的样子,如鱼得水。

雷声滚滚而来,仿佛一个巨大的鼓,被巨大的鼓槌,用力地敲打,鼓声惊天动地振聋发聩,一些冬眠的生命,就这样被一个个喊醒,生长,不能拒绝的生长已是轰轰烈烈。

被闪电劈开的内心,梦想的光芒闪亮双眼。

冷与暖,仿佛在时时地交接班,唯有岁月的脚步不会迷失方向,春暖花开已是必然,生机盎然已是必然,梦想之花处处开遍已是必然,而我们只需在这个节气里准备好奋斗的力气,一如既往地朝着梦想进发。

诗韵散文4:红叶诗韵

文/怡然含笑

春看花姿,秋赏叶韵。

大自然是巧手的、不甘寂寞的少女,每个季节她都点亮一抺妆容。大自然也是慷慨的、从不掖着藏着的母亲,总把最好的家私抖出来,羡煞我们的眼眸,把我们的审美,提升到化蝶的诗境。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在萧瑟黯然的时令,她腰肢一扭,美目一转,“晓来谁染霜林醉”,及时推出了秋日的盛装。

披缤纷以红叶兮,芳菲菲其弥彰。多少人倾倒在红叶裙下,踏歌而行,沿着火红的诗韵,去咂摸她的朱颜。又让多少人,流连忘返于山野之中,与之魂魄相照,窥见一个绚烂的自己。

至西泰山,拾级而上。

烟雨蒙蒙,红叶烁烁,飘忽的诗意袭上心头。采摘一枚六角形的红叶,轻放于掌心,低头把玩。诗行沿着叶脉,扑翅而来,撩飞了我的思绪。

红叶题诗的典故,衍生出多少美妙的爱情版本。千百年来,无论情节如何跌宕,无论人物如何虚拟,而以红叶为载体,以诗传情的筋脉,是始终未变的。奇妙的姻缘,诗意的浪漫,少男少女们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红叶之上题诗留情,祈一桩天作之合的姻缘。

你看那情侣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含情相视,一守千年。漫山的红叶,似他们内心飞溅出来的情花,也似他们灵魂共舞的红蝶。

继续拾级而上。

炎黄双峰,巍峨出世,上天昭示我们中华一脉,绵延传承。他们在簇簇红叶的拥戴下,更显帝王的阳刚之气,也更衬托出红叶的柔美。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脍炙人口的诗句,如陈年佳酿,总让我们在胜景之中啜饮不已。酣畅淋漓,激活妙不可言的通感,得到美的享受。

一路走来,诸多诗意的美好,都被红叶引燃。有人说:叶红了,那是一颗再也捂不住的朱砂痣。有人说:那是月中嫦娥,打翻了胭脂盒,撒向人间。有人说:那是心与心碰撞出的火花。

走出西泰山。忽有一联想涌来:人啊,何尝不是一枚会说笑会行走的红叶?在生存的路上,在温度下滑的秋凉里,我们也会不断挤出自己体内的花青素,擎起红红的灯盏,照亮人生的泥泞之路。无论我们是一棵黄檗、栎树、金银木,还是丹枫、红叶李、黄栌、火炬树,我们的体内皆有这种抗压的因子、璀璨的基因。

再回首,阳光亮亮的,已挣脱了细雨的缠绵,由一首朦胧的抒情诗,转化为明朗的叙事诗。踏歌而去,又踏歌而归。

诗韵散文5:诗韵青山

文/水哥

我出生在大青山脚下,小的时候,抬头见山出门遇水,虽然青山养育了一方水土,但我更偏爱青山河里流动的水。

在我的记忆中,青山除了遍地松毛,几片丛林挂野果,满坡椴木落秋蝉,并没有让人记忆深刻的地方,有时甚至还有些讨厌,大人们一有闲遐,并去青山耙茅草,没有多余时间陪伴我们,让我们有了孤独。

那年,父亲摇着橹带我们全家离开了这块贫穷的土地。小船顺着青山河而下,我坐在船头,望着流淌的河水,想像着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心里充满了好奇和快乐。河水倒映下,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飘浮着几朵白云,在青山顶上缭绕。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尽管景色那么美,我也无遐顾及。

我不喜欢这座山,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但我注意到,小船即将离开青山河时,父母深情地回头看了一眼青山,又埋头专心摇橹。也许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缘故吧,青山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宽厚、善良的水乡人。

那个时候,大青山像个仁厚的老人,低沉着头,用她那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世间百态。她不怪世间的炎凉,她知道,她除了给周围的百姓提供遍野的烧火柴,没有给这方热土带来福祉。也不能怪你,那时人们吃不饱肚子,哪有闲逸游山玩水。世界那么大,哪时景最美。猛然间人们发现,家门口也有这么美的景色。

要说我不喜欢大青山,也不完全对,在我四岁离开家乡时,当天的景色仍印在我脑海中,我的血液里流淌着是青山河的水,骨子里打上的是青山的烙印,只不过大青山的绿没能让我的生活好起来,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吧。

“青山有幸埋忠骨”,南齐诗人谢眺酷爱青山,双旌五马遨游吟咏,誉青山为“山水都”,筑室于山南。宋代书法家米芾书青山为“第一山”,让青山在古代名望三江。“一生低首谢宣城”的李白,对青山怀有特殊感情,登临青山,揽胜抒怀,觅谢眺遗迹,凭吊谢公故宅,留下《谢公宅》、《游谢氏山亭》不朽诗篇,埋骨青山,与谢朓结为异代芳邻。

还有那些流传在民间的青山小白龙的故事,浣溪女的美丽的传说,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现存的龙塘、龙母等地名,与传说相互呼应,给这美丽的传说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藏汉、护驾墩的来历,也给这块神奇的土地,增色不少。大青山是我向往的地方,只不过没有揭开过她的面纱,不识青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片热土上的人们,都深爱着这座并不出奇的山,谷家村几十代人千年守护着太白墓。把自己的情、自己的心全部融入到这座大山里。万物皆有生灵,在人们用心的呵护下,谢眺的诗魄、李白的魂灵在这里扎下了根,滋润着一方水土,让这座山多了许味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青山有诗仙酒圣,还有谢眺的阳宅,不可能没有灵气。大青山飘摇着酒香诗韵,美诗如画,妙笔生花,芬芳着伊人心,耐人寻味,千千夜夜难以读懂。

为了能够读懂这座山,三十多年前,我与一位画友、摄影发烧友,怀揣记事本,肩背相机,手持画笔,徒步上山寻找李白的踪影,记下青山美景,录下诗山灵句。可惜没能如愿,只能遗憾地离开了,从此,三十多年中,从没登过这座山。

直到上世纪末,我的旅游论文《大青山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有幸在市里获得大奖,得到大家的肯定,设想成立大青山旅游开发公司,专门从事大青山的旅游开发。事后不久,又在市报“经济漫谈”专栏首提“乡村旅游”,虽然时间过去十几年了,但愿望成了事实,也为时不晚,不枉为一件乐事。

现走进这座大山,完全不是一个样,阳春三月,桃花吐妍。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去赏桃花,是一个烂漫、简单的旅行。走入桃林,只见朵朵桃花或璀灿或含苞待放挂在枝上,人面桃花相映红,花香醉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川细水,百转千回,大青山的美色让人驻足,她用自己宽阔的胸怀,迎接四方游客。

走近竹林,听竹海的涛声,如李白把洒低吟长啸;溪水里,落花无情人有意,每片花叶都有诗的味道,叮叮当当,合着诗的拍子,低声吟唱;万山神树下,细细品尝,还有李白与族叔饮酒对歌的余味。水库边,李白的身影影映在碧波中,还有那生态园,装点着这座绿山,让大青山更具水乡韵味。

如果说树是山的灵魂,泉是山的血液,花是山的精灵,那么诗赋予了这座山以灵气。诗山终于焕发了春色,她用自己的美丽,回报着不惜守护她的人们。如果说那些拿得出手的名山大川,都是大家闺秀的话,大青山在我眼里便是那朴实秀美玲珑剔透的水乡村姑,虽然朴实但不失美姿,有些妖娆但不做作,耐人寻味让人看不够,一眼看到边却又读不透,因为这里有诗,有诗仙李白的魂灵,有诗人谢眺的灵性。

三月赏景哪里去,世界那么大,惟有青山美。大青山诸般美好让人如饮醇酒,醉在其中,乐在心底却无以言表,深情入骨无语凝噎,这山,便是天地造化,人间独有。美哉,大青山!

诗韵散文6:雨

文/王镞清

雨打海棠,三分诗韵七分伤。

雨确实是诗意的。因为飘落的雨丝最易引发情思,所以感性的文人总是在雨上大作文章,挖掘其内涵,恨不得榨干它最后一滴诗意。他们经常浪费大量的笔墨借雨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伤。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雨被掺杂上了感情色彩,明明就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却莫名其妙被冠上了悲伤的帽子。我不看好“雨是天空的泪”之类的比喻,可能是见多了麻木了,感到矫情了。虽然阴天或多或少用它的沉闷来影响人们的心情,但是,大家可不可以不悲伤,至少,不要增加雨滴里消极的成分。

打在玻璃上的雨滴,被自身的重量给砸扁,然后缓缓下滑,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忽一抬头,一条不规则整的泪痕赫然出现在玻璃上。当然,你也可以说,有一颗调皮的小雨滴,蹦跳到玻璃上,紧紧贴着玻璃想找个缝隙钻进去,却意外被风吹干,永远陪伴窗内的你。两者之间的不同全与你的心情有关。说起心情这个东西,永远是这么捉摸不透,时好时坏,乍好乍坏,受到一点外界影响就急速转折。雨作为外界影响之一,显得很无辜,明明就是单纯的云层运动,空气流通,却背负了改变人们心情的罪名。

不但月亮被从古至今的人的愁思给砸落了,雨点也要被从古至今的人的愁思给蒸发了。窗外的雨,还在稀稀落落的下,接连不断的朝着玻璃冲过来,前赴后继,像一个个赴死的勇士。澄澈的雨滴,未必比不上露珠的晶莹,如果它能够保留到晴天,也依旧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芒。

所以,我认为雨并不是忧伤的代名词,它是一张白纸,颜色随你调配。(王镞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