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前不久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前不久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前不久的散文1:锁及其他

文/面朝大海油菜花开

前不久,出门时不小心把钥匙锁在了家里,没法进家了。

从附近一修锁店找来一锁匠,他用一个电钻似的工具,对着门锁像是往锁芯里打孔似的,不到1分钟,锁就开了,还没有破坏原来的锁。被打开的锁我当初购买时,电视广告宣传是当时安全性能很好的锁,这么好的锁却被一个普通锁匠轻易就打开了,看来所谓的好锁其实也不怎么地。锁匠向我推荐一款有公安部门认证并向消费者推荐的防撬锁,并说这种锁的钥匙丢了就没法开了,只能撬门。我说,既然安全性这么高,那就换这款吧。锁匠很快就给我换了款新锁。与老款锁相比,新款锁的外观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新锁锁芯钥匙插入口处增加了一个可活动的门一样的圆铜片,锁匠说就是这个铜片,它是专门针对电钻开锁工具设计的。不到5分钟,我就付给了锁匠将近三佰块钱,新锁是否真如锁匠所言那么好,我也只能相信他了。

如今,在锁的制造技术方面已经溶入了越来越多的现代高科技,锁的安全性能应该说已经是非常高的了,但是,这也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就去年,有位朋友把新电动车停放在路边一个停车处,还加了两把锁。可等她逛完商场出来取车时,再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新电动车了,两把锁也没能给她的新电动车带来安全感。有媒体现场见证过,手艺高超的锁匠,不要两分钟就能把一辆高档汽车的门锁破解,不到三分钟就能把一款家用高级防盗门锁打开。这说明,锁在常人看来它可能是安全的保证,但在专业人士看来它不过是一种安全装饰。因为,在锁具制造商在不断提高锁具的安全强度时,也有人在不断研究这种安全设置的破解之道,锁的安全性能的不断提高就是在不断地增强安全技术与不断地破解安全技术的博弈之中进步的,只是这种进步最终要看是被谁利用了。

几年前,国内某知名品牌锁具制造商在某地搞了一个大型的开锁擂台赛。举办方许诺:如有人现场打开了该公司现场提供的锁具,公司将奖励开锁人现金50万元,并公开向社会征集擂主。活动当天,引来了大量群众围观,有十几位锁匠先后登台开锁,均没有成功。就在活动快要结束时,一位没有报上名的锁匠突然冲上擂台,用自制的开锁工具在不到5分钟时限内,现场打开了活动举办方提供的自诩为安全性能最好的锁,令举办方一时脸面尽失。活动结束,举办方也以种种理由拒不兑现承诺给擂主的奖金。后经媒体深入调查发现,原来此次活动是由举办方精心策划的一场骗局。举办方先私下里找了几位当地的锁匠当托(其他人想报名参加擂台赛,举办方就说名额已报满,报不了啦),许给他们每人一辆电动自行车,让他们在活动现场表演开锁,最后都没能打开锁,以此证明他们锁的安全性是最好的。可举办方万万没有想到活动最后让这位不速之客给搅了。到现在我也还相信,那家锁具制造商制造的锁的安全性能在一般人看来的确是很好的,因为现在使用该品牌锁的人也确实非常多,性能这么好的锁却没能锁住他们自己的秘密,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幽默。

要我说,世界上真正好的锁具其实并不需要高深的技术来制造,而是在人的心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相约去一座深山探险旅行,因为走的太远,天黑后找不到了返回的路。于是,他们决定在山中一座破旧的小木屋留宿。小木屋因长久无人居住,门板破烂不堪,门栓也掉了。入夜,姑娘摘了一根青草插在门闩上,要考验考验小伙子。第二天清晨,当姑娘醒来时,发现那根青草还静静地横在门闩上,而小伙子则坐在门外地上,背靠着门框边的墙睡得正甜,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沾在小伙子眼睫毛上,姑娘立时泪流满面。

常言说的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掂记,技术再先进的锁,能锁住想打开它的人的手,但永远也锁不住的是贼人的心。因此,心中若无邪念,锁即存于心间,心中若生邪念,锁即是时时悬于眼前的铁链和利剑。

关于前不久的散文2:随礼

文/张伟乐

前不久,有哥们对国礼送什么十分地感兴趣。国礼是礼仪和礼节的符号,到底送什么,自有国家有关部门去考虑。我辈小民,生活在滚滚红尘中,考虑更多的是人情往来,迎来送往。

小时候,亲戚朋友之中,谁家建房造屋,其他亲戚朋友要有力出力,无力出物。红白喜事,大都以实物相赠为准。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家乡一直有“礼多人不怪”的说法。不同的时间段走亲戚,拿什么礼是有讲究的,但吃礼要还礼。还礼的形式最主要则在于随礼。人到礼到,是最大的诚意。人不到礼到说明还是要来往的,人礼都不到,那摆明就是要绝交的。越是关系和血缘远,礼的数量和质量随的也越少。

人在江湖漂,难免要挨刀。《史记》中曾记载了萧何随礼的一段逸闻。当初,当亭长的刘邦要到秦帝国首都咸阳去出公差,一般朋友都送随3钱,惟有萧何随了5钱。当刘邦安定天下,封赏众臣之时,以萧何功劳为第一,而且封地也封得最多。这让很多开国元勋们不服,刘邦就私下讲:“你们别忘了,当时在沛县之时,只有人家萧何多送了我两钱。”令人吃惊的是,此言一出,就没有人再议论萧何了。但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萧何之所以能排行第一,主要是功劳和贡献,那两钱的事只不过是刘邦为其找的借口。即使没有两钱随礼的事,刘邦也可能会找其他的借口。

故事已经发生,视角和解读却各有不同。很多时候,萧何随礼的事被我们进行了另类的解读。有人感慨:看看人家萧何,这礼随得多有水平,多了两钱,几十年后就获得了千万倍的收益。因此,我们中的不少人都是怀着功利心去随礼的,都想通过随礼而取得像萧何那样的收益。

世故人情,非钱不行。一次,参加某朋友的婚礼,主持人当面数红包,像唱票一样地读着钞票的数目,数目很让人吃惊,最少的5800,最多的有18000。小伙伴们都坐不住了,都感觉快要崩溃了,自己那几百元的红包如果被点名,还不如找个地缝钻进去算了。

但经历过很多事的一老哥说:“大家放心,他们绝不会点咱们名字的。咱们是朋友,和他们的亲戚不一样,这其中远近是有别的。再说了,我们今天随得少。改天,他也就还得少。因为人情交往,有来必有往。”果然,酒席之上,真的没有点我们这些朋友包的数目。众皆叹服。

关于前不久的散文3:冬天的火坛

文/占君武

前不久,在街上看见商铺摆出火坛卖,不由得想起小时候使用火坛的趣事。

80年代中期,我步入小学的门槛,那时候的学校是乡村小学,教室简陋,连个像样的窗户都没有,逢上寒冷的冬天,坐在教室里面犹如坐在冰库里一样,实在难熬。农村的孩子家里贫穷,没有特别好防寒保暖的好衣服,这样一来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像肉包子,脚冻得连鞋都难以穿上。听老师讲课时可以把手插在口袋里面,最怕做作业,由于天冷,手冻肿了,拿笔也不方便,再就是鼻涕不由自主地流出来。教室里除了“唦唦”地写字声音,就是嘘嘘地吸鼻涕声音。

天气寒冷,我们也想尽各种办法取暖。农村的老人常提一个火坛在手上取暖。于是我就仿照用火坛取暖办法,找一个空油漆盒,在里面放一些木屑,再加些炭火在里面,带到学校,边上课边烤火。那时提火坛上学根本不是一件很丑的事,反而觉得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有了这个小小的火坛,我们在教室里学习方便多了。听讲的时候我们把火坛放在脚下;做作业的时候把火坛拿到桌面上来烤一烤,连桌子表面都变得有温度了,做起作业来又快又不冷。这些木屑不起烟,每个学生都带一个火坛,教室里面更是热气腾腾,只觉一阵阵的暖意沿着指尖传遍全身,让我们再也不怕寒冷的冬天。

但是火坛毕竟有不足之处。木炭成灰后飞扬,有时不注意拨动,满教室灰尘四起,一天下来我们都变得灰头灰脸。特别是没有烧过心的木屑,弄得教室里更是烟雾缭绕,受不住烟的同学,发出一声声咳嗽,就像小老头一样。不管怎么样说,小小的火坛虽然弊端多,但是它温暖了我小学时代一个又一个冬天。

关于前不久的散文4:无法弥补

文/张承永

前不久,省厅的王厅长带队来市局调研。作为办公室主任,我自是使尽浑身解数,小心翼翼地“伺候”着,生怕什么地方服务不到位,让领导不高兴。

开完座谈会,局长建议,请调研组一行参观市里的经济开发区。王厅长很高兴:“小时候我父母就在这里工作,我也跟着在这儿生活过几年,故地重游看看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挺好挺好!”

车队出发了,沿着宽阔的马路,领导们先后参观了轮胎制造、石化材料、食品工业等招商引资企业,其中几家还是国内知名的名牌企业。看着整齐的大型厂房、忙碌的生产车间,王厅长很激动:“我小时候,这些地方还是郊区的荒山野地,这些年变化真是太大了!”

参观完毕,我们没有原路返回,而是驱车赶往酒店吃饭。刚走出不远,我们却发现刚才还在谈笑风生的王厅长突然不说话了,脸上的表情也很凝重,车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王厅长,您不舒服吗?”局长小心翼翼地问。“没有!”王厅长说完,又面无表情地看着窗外。我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吃饭时,随着推杯换盏,王厅长才慢慢“缓过劲来”,脸上的表情也“多云转晴”。可我心里却仍是十分忐忑,刚才领导为啥不高兴呢?不管什么原因,我这个办公室主任都难逃其咎。

果然,刚送走调研组,局长就来兴师问罪了:“到底怎么回事?领导为啥不高兴?”“这个,我也不知道,这样吧,调研组有我一个同学,等晚上我问问他。”我小心翼翼地说。“抓紧搞清楚,如果我们有什么过失,抓紧去省厅弥补一下!”局长一脸严肃。

晚上,我拨通了大学同学、省厅刘科长的电话:“老同学帮个忙,王厅长回去的路上,有没有说起他为啥不高兴?我们得想办法弥补一下啊!”听我说完,刘科长笑了:“他还真说了,不过这个过失恐怕是你无法弥补的啊!”“这么严重吗?”我不由惊出一身冷汗,“是啊,王厅长说了,上午看到路边的那条小河,他小时候经常到里面游泳抓鱼,可现在里面流的都是污水臭水,他心里堵得慌啊……”

关于前不久的散文5:读《悲伤逆流成河》有感

文/何白女

前不久,《演员请就位》节目闹出沸沸扬扬的“郭敬明S卡”事件。至今都有不少人对郭敬明嗤之以鼻。在我不清楚是否为节目效果而设计的台本之前,我只想就这位80后青春疼痛文学作家的代表作《悲伤逆流成河》(以下简称《悲伤》)发表下拙见。

大概十年前,我曾大致浏览过这本《悲伤》,看的只是故事概要。再次捧起拜读时,谁也没想到是受一条新闻热搜的刺激。而此时学习的不再是故事的发展走向,更在意的是文笔和给现实带来的思考。

该小说以布满雾气的弄堂和冷蓝色天空为背景开篇设局,这一定不是喜剧,当然从书名早已料到这是并不明朗的氛围,而且这种压抑的冷灰色贯穿整个故事,让原本具有生活气息的弄堂变得有那么一点腐蚀。

最让我酣畅淋漓的是易遥每个阶段的心理变化,从堕胎到妈妈去世再到所有人误会的过程,小四(郭敬明曾经的笔名)用很具象的笔触清清楚楚地刻画下来。心理描写曾经是我写作文非常头疼的问题:如何体现不同程度的快乐,如何让人明白不同心境的想念。翻遍词典,当立体抽象的东西化成文字时,立马黯然失色,只能看到重复干瘪的词藻在不断呻吟,这跟流水账没什么区别。

小四的描写让我大开眼界。如果理解没有错的话,他是站在女主人公的角度去阐述这个故事的。在这个冗长的弄堂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齐铭,阳光干净,好学生的代表,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鲜衣怒马的翩翩少年,万人仰慕。易遥,穷酸孤僻,被贴上不自爱的标签,是一堆快要发臭的垃圾,万人唾弃。正是这至明和至暗的两个光影竟然交错在一起。两人相遇时,小四写道“在齐铭的记忆里,易遥和自己对视时的表情,像是一整个世纪般长短的慢镜”“齐铭和易遥就像是同一端点放出去的线,却朝向了不同的方向。于是,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几个比喻,把两人的差距以最直观的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瞬间有了概念,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易遥认为齐铭相信谣言而失望时“却像是身体被凿出一个小孔,力气从那个小孔里源源不断地流失,像是被抽走了血液”,而后无力地伤心“地上四处散落的铅笔盒,钢笔,书本,像是被拆散的零件,是谁打坏了一个玩偶吗?”在得知爸爸听其他女人的话而不管她们母女时失望万分写道“那些积蓄在内心里对父亲的温柔的幻想,此刻被摔碎成一千一万片零碎的破烂,所有的碎片残渣堵在下水道口,排遣不掉”“突然像是风吹灭了蜡烛般黑下去”。类似恰到好处的比喻还有非常多,同时把读者轻而易举地代入进去,很真切地触摸到角色的灵魂。所以,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价值不只是翻拍成电影用来商业变现,而更在于它所带来的文学价值。影片我也看过一点,远没有文字来得深邃,来得更让人体会锥心的痛。

再说说它的现实意义吧。现实像易遥一样不幸的女孩子,从之前聪明活泼变得阴郁狂躁,完全是受家庭背景影响。而***妈林华凤不择手段地赚钱也完全是因为有个抛弃妻女的丈夫,这一切悲剧的源头都来自一个男人。好婚姻让女人成为傻子,坏婚姻逼女人成为疯子,千真万确。放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离婚率持续走高,为孩子埋下了隐患。有人前一秒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后一秒面目狰狞拳脚相向,不得不逼女性独立。只不过小说里是底层社会的妇女带着自己孩子谋生,也是现代社会一个卑躬屈膝的缩影,要觉得这姿态丑陋,却处处散落在城市的各个地方。重视婚姻质量,重视孩子家庭教育,才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艺术源自生活。庆幸遇到《悲伤逆流成河》,让我一边接受文化的熏陶,一边品咂生活的道理。人生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这一本本书就是这条路上的路灯,不能穿透苍穹,在有限的范围一直发着力所能及的光。

关于前不久的散文6:公园里

文/任聪

前不久,单位安排我到邻近的城市出差。安顿好已是傍晚,我就到附近的公园去散步。

春末夏初的季节最是宜人。新雨初霁,地上斑驳的水渍还混着潮湿的香气。马路上鸣笛阵阵,迎面而来的路人行色匆匆,是下班赶路回家的人群。小小的公园隐匿在转角处,显得安定而从容。公园正中间一块面积稍大的广场上,阿姨们穿戴整齐,三五成群地站着,有的摆出一些造型,仿佛在交流新学的舞姿要领,有的讨论着家长里短。我路过的时候,一位年纪稍长的阿姨开心地笑着,似乎在谈自己的小孙子,她笑容慈祥,我的心里也暖暖的。

从广场出来,沿着曲折的鹅卵石路继续走,隐隐约约听到些欢快的音乐,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大,虽然不甚整齐,却有种意外的和谐。慢慢地走出小路,尽头是一块三角形的平地,几位老爷爷自发组建了一支乐队,有的弹着电子琴,有的吹着萨克斯,有的拉着二胡,自娱自乐,十分热闹。我站在角落看了一会儿,准备离开时,瞥见几米外的花坛上,蹲着一位老爷爷,双手放在膝盖上,十分专注地看着年纪相仿的他们,脚边却放着一个捡垃圾的蛇皮袋。

我静静地看着那位老人,他与旁边的几位同龄人虽然只相隔数米,却仿佛隔着一道鸿沟。忽然从花坛里冒出一个瘦瘦小小的男孩,手里握着一朵花,清脆地喊着“爷爷”,蹦蹦跳跳地将那朵花别在了老人的耳后。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曾经读过的一句话:“生活从来都不容易。当你觉得容易的时候,一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担着属于你的那份不易。”蹲在花坛上的老人,为了天真无邪的孙儿,也许还有相濡以沫的老伴,甚至可能还有生活不易的孩子,也承担了生活的不易。而我,在父母温柔的羽翼下长大,进入社会碰过几次壁后,才渐渐明白,很多原本应该由自己承担的不易,都被父母无私地承担了。不善表达感情的我,拿出手机,在只属于我们一家三个人的微信群里,发送了一颗大大的爱心。

关于前不久的散文7:人在大城里

文/李晓

前不久,我在北方一个大都市定居的友人,回到小城来置业安家了。友人感叹说,在大都市里,人找不到自己了。他说,还是小城好,从小城的阳台一眼望出去,差不多都可以望见几个熟人的身影。

在这样一个网络世界里,一个人在大城市的任意一个角落,都容易找到,QQ微博微信,找到你很容易。但人在大城里,孤独却是那么肆意地蔓延着。

我的朋友们大多躺在我的微信QQ里,我数了数,有五百多个了。平时,我们都疏于来往,在 QQ 里打个招呼或在微信里点个赞,有时连点个赞也是敷衍的了。在我们彼此的人生中,其实早已经划定了圈子,这个圈子的内外对我们世俗人生带来的利益,按照利益的降临给予均等回应。

所以,早年里那些信誓旦旦的朋友,就这样在人生的江湖里走失。或是某天早晨醒来,夜里花落知多少,就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了,一眼望过去,满目是憔悴。

有天我在大街上碰见一身材高大的猛男,满脸络腮胡子。我的记忆复活了,这不是好多年没联系的大姜么?大姜以前也是一个激扬文字的人,这些年,我们鱼一样沉在水里,也没见对方探出头来噜一个泡。我大声喊,大姜,大姜。大姜的眼白比眼黑多,他翻了翻白眼,也认出了我。我想冲上去拥抱大姜一下,大姜有些忸怩地躲闪开了。大姜当即掏出手机,把我加进了他的微信朋友圈子。大姜说,今后就靠这个联系。

大姜有次在微信里说,他收养了一条流浪狗,好多人给予点赞。大姜见我没动静,发来一个鬼脸的表情,你也不点赞一个?我说,大姜,干脆聚一下吧。

那天大姜来了,吃饭时,他也是心事重重的样子。他突然问我一句,你觉得女人生孩子,到底是人奶好还是奶粉好?我说,当然是人奶好,人奶有人的温度,有母亲的气息气质传递。大姜支吾着说,他再婚的老婆快临产了,老婆说为了保持身材,孩子得吃奶粉。大姜走了,嘀咕着说,微信里联系吧。我怅然若失,感觉我和大姜的友情也有人奶和奶粉的区别了。

像大姜这样的朋友,我们偶尔在这个大城市里找到了,说不定见一面,就是好让彼此忘记得痛痛快快干干净净。就好比一个人说的那样,有一天我们找到了彼此,却突然发现距离更遥远了。

在键盘上手机上偶尔敲打几个字,点赞回复,我们靠一套互联网的数字化拇指语言,维持着彼此僵硬的来往。有一天,一个QQ拉黑了不再闪烁了,是一个人患病离世了,我们在微信或QQ里献花,感叹人生要且行且珍惜。然后迅即忘却,开始我们各自落花流水的人生。

那些年,城市还没有这么大,朋友们三两天不见面,就觉得孤独了。那些年,一个人来到你面前,语气、动作都是有气息有温度的,分别时,一双有力的大手,一个深深的拥抱,足以让你回味好多天。而今,城市是越来越大了,感觉天际线也把人推远了。尽管依靠网络找一个人是那么容易,但一旦找到,好比文物的出土,很快被风化了。

城市太大了,堵车的时间有时可以坐车出省了。城市太大了,我们掠过茫茫人海,往往却不知道到底在找谁。有天深夜里,一个人站在城市后山,望着灯火阑珊的城市,默默念叨在这个大城里,到底还有多少个朋友。打开手机一看,好像有上百个,但深夜里如潮水泛起的悲伤,却不知道把电话拨向哪一个。还有一个人,五十岁生日时忙碌了几天,办了五桌宴席,通过电话微信喊人,结果只来了一桌人,大家还盯着手机屏幕冷冰冰地应答着。

在大城市里,人有多孤独,睡不着,就自己在深夜里喝杯咖啡吧。

关于前不久的散文8:捉金鱼

文/何宸希

大家都见过小金鱼吧?前不久,爷爷也帮我买了几条五颜六色的金鱼,它们非常可爱,活泼得像顽皮的小孩子。我开心极了!

小金鱼在我的细心呵护下渐渐地长大了。看它们在鱼缸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我就想逗逗它们。我从阳台上拿来一个小网兜,放进水里想吓吓它们,谁知道它们竟然无动于衷,一点都不害怕。这下可把我气坏了,于是我握住手柄朝着其中一条金鱼捞去,谁知道它竟然从网兜下溜走了。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我又悄悄地,趁它不注意的时候从旁边捞。哈哈,这下逃不走了,我一下子抓住了两条呢!可它们就像说好的一样,在网兜里乱蹦乱跳地挣扎,身上的水溅得我满脸都是。最后,趁我不注意,“扑通”一下,居然又跳下了水。唉,弄得我前功尽弃!

吸取了刚才的教训,我打算捞一条文静点的。就在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先用鱼饵去引诱它们,再趁它们不注意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想到这,我便开始行动了,我拿了些鱼饵放在一条比较文静的小金鱼附近。看,它果然朝着鱼饵游过来了,趁它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来了个突然袭击,终于被我捞到了。看着它在网兜里活蹦乱跳地挣扎着,我被逗得哈哈大笑,小金鱼终于成了我的俘虏,看它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调皮的小金鱼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我对它更是精心呵护,每天按时喂养,还时不时去看看它们好不好,渐渐地小金鱼和我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关于前不久的散文9:持续高兴

文/李小彦

表哥今年50出头,前不久当了爷爷。儿媳妇给表哥生了个大胖孙子,简直把他乐坏了。

当天下午,我开车把表哥从医院送到家,他非要留下我吃饭。我对表哥说:“你家添喜,都忙得很,我就不打扰了。”表哥一把拉着我说:“我添孙子我高兴,你非陪我喝两杯不可。”为了不让表哥扫兴,我便留下与他同饮共贺。

一个多星期后,我有事到表哥家去,他正在吃晚饭,桌上放着瓶喝了一半的酒,表哥一见我,又拉着我一起喝酒。我问表哥:“那天你喝酒是因为添孙子高兴,今天这是为什么?”表哥一咧嘴,哈哈大笑道:“还是为添孙子,我在持续高兴!”

关于前不久的散文10:让我们热烈鼓掌

文/一泓

前不久,一位朋友带自己学校的青少年舞蹈团队登台演出,邀我观看。那真是一场精彩纷呈的表演。表演队伍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孩子们的表演认真、卖力。每个节目结束时,坐在前排的我,都报以热烈响亮的掌声。

一次因为孩子调皮可爱的表演而大笑着鼓掌时,坐在邻座的那位活动组织方人士忍不住了,大声在耳边问我:“这里面有您的孩子吗?”我转向他,大声回答:“没有!”“哦!”负责人点点头,表情若有所思。

我一边用力地鼓掌,一边继续答话:“您不觉得这些孩子太可爱了吗?我实在是太喜欢了。”“呵呵,是的!”那人也不由得使劲拍起巴掌来。

不知起于何时,每当需要掌声的地方,我都毫不吝啬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对于应得的人,是我们给予的真诚无私的赞美,是主动分享他人成功的快乐,是把人性中消极的嫉妒化为积极的羡慕,把对方看成自己学习的榜样,掌声送出去的是我们的虚心和肯定。掌声,可以给需要者以善意的温暖和鼓励。我们一定常常看见或亲身感受过,因为紧张或状态不佳而发挥得不好时,因磨难和烦恼使得人生际遇处于劣势和低谷时,一阵阵适时的掌声,可以让人重新高昂起头,调整好状态,斗志犹如充电一般逐渐丰满。对鼓掌的人来说,这来得并不费力的掌声,却有着雪中送炭的温暖和珍贵,让人永存感激。

一位研究《易经》颇有心得的朋友告诉我:使劲拍巴掌,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因为人的手掌有很多经络通向全身,手掌的碰撞和摩挲,可以一定程度地按摩内脏和经脉。

又一个节目完美地结束了,我对左边一位已经演出完毕的孩子说:“给人家鼓掌啊!”孩子说:“为什么呀?又不是我们的队伍。”我跟孩子说了朋友告诉我的话。孩子迟疑地看看我,开始鼓掌,慢慢地,也热烈起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