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我看高考日记(精选15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看高考日记 篇1
一直以来,我都不怎么喜欢杜甫,或者说,对他不怎么感冒。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李白的洒脱乐观。但最近我对这个忧国忧民的老人起了一些兴趣。
从现实角度讲,杜甫之于这个世界,仿佛除了流传下来些好诗以外没有其他贡献了。他尽管可以讲出人民大众之苦,但他既不是帝王,又不受宠,他并不能改变什么。他不是权臣,不能施展心中的报复;他不是圣人,不能以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他也不是高僧,不能以佛教感化众人;他不是将军,收复不了失地,扩张不了版图。他不过是一个在动乱的时代忧愁的人,是一个潦倒、落魄又不得志的穷酸文人。他文采好,但不能当饭吃,他挣钱少,但看到人民的艰苦还是会觉得太多。君王不重视他,他还是要追随,永远伴着希望和期待一路追随。总之,他很痴愚,也很顽强。
杜甫只与李白相遇过一次,但这却让他念念不忘。
在任何时候杜甫对这个世界都不会放弃,他会自然而然地想对这个世界负责,这是他的本性。他看了太多苦难。失去了官位,他着急不能救黎民于水火,朝廷昏暗龌龊,他不放心丢下君王独自离去。他在官宦仕途中奔波,在祖国大地上奔走,他目睹并感悟着人民疾苦,发出了"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凉的呼喊和"大庇天下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叹。这就是忧国忧民更甚于忧家忧己的杜甫。而李白则不然,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战乱并不频繁。李白也曾看过官场的黑暗,但他选择的却仅仅是远离政治,这很大成分上来源于他潇洒不拘的性格。杜甫胜过李白的地方在于,他批判社会的目光不紧紧盯着上层,他同时也在观察着下层。
杜甫这个人还真是深沉,他的大气是很少有人能比拟。并不是像“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傲气,而是心中装下大千世界,于厚土之中深深扎根,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他对百姓命运的关怀,对民生疾苦的'描写,处处都有他所遭受的痛苦渗透在里面,这样写出来的诗歌,它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这或许就是他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圣”和“诗史”的原因吧。
这样喜欢自由的我都开始喜欢他了,我想不会有谁永远也不爱杜甫吧?
我看高考日记 篇2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光荣,浪费是可耻的。地球上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如果浪费了,以后就不会再回来了。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才是作为一名地球公民应该做的。
同学们不是经常在书中读到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吗?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呢?因为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自然资源比较匮乏。就拿水资源来说吧:人类用水量随着人口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世界人口,在50年代为25亿,1999年达到了60亿,增加1.4倍,与此同时,农业用水增加了5倍,工业用水增加了26倍,家庭及生活用水增加了18倍,据专家估计,世界人口正以每年810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94亿,水的需求量也将成倍增长,形式十分严峻。
拧开水龙头,清洁甘冽的水滚滚而来,其实,自来水来之不易。它们可能取自几百米深的地下,或者引自几十公里、几百公里远的某条江河,某座水库,这些原水首先要在净水厂净化,去除铁质,去除细小的漂浮物,水生物,沉淀下杂质,用杀菌液体杀菌,经过检验符合人体饮用后才能出厂。合格的自来水经过蜘蛛网似的管道,用高压水泵加压,才能源源不断地送入居民家。大家看,每一滴自来水都要经过那么多的'程序,你有理由浪费吗?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地意识淡薄,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现象比比皆是。而且人们普遍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人认为节约就是小气,以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该讲阔气,讲派头,讲排常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长期形成的俭朴的作风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即使有的人想节约,但是碍于面子,也充当大款。节约为荣,浪费可耻变成了浪费为荣,节约为耻了。
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做好打算,如果我们多浪费了一滴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少了这一滴水,但是如果不只是一滴呢?不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面临这样的困境,大家一起节约吧,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吧!
我看高考日记 篇3
陶渊明笔下写出了桃花源的美景,看似像他不和世俗,不理解世俗,挂印退官。
但真的,大家都这么想?认为他是对的,创造了世外桃源?
表面上,他不和世俗,挂印退官,“种豆南山下”去了,但我们要去证明这个观点,就要用一点数学知识。有一种证明法叫“反证法”,即先说假如什么是对的,按照已知条件向下推,发现不对,结论与现在的已知条件不一致,就可以反过来,说之前的那个假设是错误的。那么现在让我们想想:假如说陶渊明真的就“种豆”去了,那么,他的诗,他的《桃花源记》,又是以一个什么方式,什么手法,神奇地回到世间的呢?他早已“不复出焉了”,他的著作是怎么留下的呢?
细细一想,上文的`话没什么错,我们的假设通过一系列推论后发现不成立,这时的结论已经很明显:它是错的。陶渊明种豆归种豆,但结论又告诉我们这不对,但他又确实归去了。我们就顺着结论,向前推,找到迷失的部分。对于这件事,结论也只剩一种了。
那是什么?他去“种豆”不会有错,但他每一锄下去,他种的不是豆,也不是自己独享的世外桃源,而是留下,分享给了我们。在他心中的,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花源,而是在桃花源外,在划船打鱼的武陵人,而是在外面饱经战乱的百姓们。身虽种豆,挂印退官,但他锄土,种豆,浇水,拔草,为的是百姓,为的是我们后人。纵使他身穿破布衣,戴顶草帽,手握锄头,他又与那穿官衣,戴官帽,手中持着官印的陶渊明又有什么区别呢?马老了,累了,不中用了,但不忘他是千里马;陶渊明走了,挂印去“种豆”了,但他能忘掉百姓吗?
不,不能。无论他戴了多少个“虚拟眼镜”,不论他走进了怎样一个理想的世界,他能忘记他是谁,他是干什么的——或者说他是为什么而存活的吗?
不,不能!这不是他,陶渊明,为了自己的自由而活,为了一方百姓而活,为了我们后人的一方净土而活!他不能忘却了这些,而仅仅在种豆,因为我们的结论告诉我们:这不是他——一个为百姓而活的人!
陶渊明写过“心远地自偏”,他是在当官是想着归去呢,还是在“种豆”时想着百姓呢?这就是他吧,心远地自偏,偏着偏着,回到了我们身边,回到了百姓身边,送来了一心耕种的桃源,送来了一片新的精神世界。
我看高考日记 篇4
岁月泥泞的路上记录了中国踏下的每个脚印,时代浪涛推波助澜,中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坚定而遥远,一直没有放弃的,不过是信念二字。
再次翻开一幕幕画卷,你会感叹你见证了怎样一个民族的重生。
过去的我们故步自封,拘泥于眼前的现状,仿佛一只井底之蛙,正是改革开放放下一根绳索,让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别有洞天,走出去,引进来,文化交流越发繁盛,中华文明的未来就越发光明。蛟龙探海,悟空升空,原来上天入地从来就不是幻想。
前段时间,某中国医生在海外公园救人事件火遍网络,事发当天,该医生正在海外公园度假,突遇一国外女子晕倒在地,他什么也没想,便上前施救,最终将女子从死亡边缘救回。关键时刻,是无谓的中国人挺身而出,该医生有这样感人的举动,也少不了中国改革思想的熏陶。
我们结束了车,马,邮件都慢的生活,乘上高铁,奔向回家的路途。有人做过实验,在高铁座椅上放置一杯水,惊人的是,从高铁启程直至目的地,滴水未出,这便是远近闻名的中国速度,快而稳,稳而平,亦如中国在民族之林的发展势头,为人惊叹。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不仅是对我国古时历史的延续,也是改革创新新的风向标。在中国自己获取利润的同时,也为周边国家谋取福利,中国努力的方向从来不是成为最强,而是让世界更好。
曾经,我们鼓舞学习外语,为的是有机会去国外借鉴优秀文化,现如今,正是由于中国一步步的努力,推动了一股汉语热,无数孔子学院在国外建起,同时也为我国部分人才提供了岗位。
正所谓越努力,越幸运,其实不然,是因为当你足够努力之时,你已不惧怕任何坏结果的来临。那个满口之乎者也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倡导的是改革之风。
中国改革的步伐异常坚定,这些脚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崛起之路;一个国家的开放之路;一个灵魂的升华之路。
忆改革之步伐,望中华之澎湃,我眼中的改革开放犹如凤凰涅槃,潜龙腾渊,这个历史舞台,中国从未退场。
为新时代的建设添砖加瓦,为新中国的创新出谋划策。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聆听时代最强音。
我看高考日记 篇5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改变命运,实现自身价值最公平、最有效的方法,多少人的人生因为教育而改变。
孟母三迁,为的就是让儿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教育对人的影响太大了。小时候的孟子在坟场边就成天学者别人哭丧死人,在市场旁就学着别人做不该做的`事,直到搬到学校旁边,他就开始每天学习。可见,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如果当年孟母没有三迁,那么也许就没有这个孟子了。
苏秦能够怀有六国相印,成为一个如此见真爱国,受人尊敬的人,靠的就是“锥刺股”的那一份韧劲,王安石能够把他书房里的一本本书倒背如流,也是因为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宋濂在大雪深数尺的山路步行数几天,为的就是得到良好的教育,他也不顾吃的穿的不如别人,刻苦读书,最后成为一代名相。
多少事例都告诉我们,教育能改变我们的命运。鲁迅嚼辣椒夜读,最后成为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激励了千千万万青年人。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就是说,唯有教育,才能使人类社会大有进步。
想当年,1977年高考重新开始,终于打破了十年中国教育的坚冰,使更多的人才被选拔出来,从此,中国走向了富强,独立的道路。放眼古今,也正是教育可以促使人类进步。中国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度,从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进步,因此有了开元盛世,贞观之治这些鼎盛时期;英国能像如今那么强大,靠的也是教育,当年西班牙统治了菲律宾三百年,菲律宾人都没有学会西班牙语,而英国仅仅统治了五十年,就使菲律宾所有人学会了英语。
而如今,高考是当今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能促进中国的发展与强盛,而我们肩负的是祖国复兴的责任,所以就让我们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更美丽的祖国,让高考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让明天更加美好!
我看高考日记 篇6
“追星”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年轻人追赶潮流的标志。“追星”并非是一种好现象,但如果适当的选择好的“星”作为自己的榜样和奋斗目标,倒也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以近乎夸张、疯狂的态度追星,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而且对社会也无益。
那些明星和我们一样,也是人,不是神。崇拜也得有个限度,不能只是盲目地喜欢。记得以前曾在电视上看到过:有四个女生太喜欢自己的偶像,但却怕对他不够忠诚、热心,并决定要将那明星永远留在“心中”,便活生生地吞下了那偶像的照片。但那有什么用?这样就能留在“心中”了吗?这样疯狂的“崇拜”又有什么意义呢?到头来还不是被一个个地送进医院!那张吞下去的照片证明了什么?更有甚者因为不能去看偶像的.演唱会,便认为是对偶像不够热爱,不够忠诚,直接从八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种做法实在太恐怖了,不仅给人留下诟病,还增加了家人的负担。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
明星之所以会成名被崇拜,除了一些运气以外,更多的还是在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具有成为明星的特质,一切都是靠自己。例如林书豪,他在NBA的求职之路一句话便可带过:被勇士裁掉,充当尼克斯的充气吉祥物。一次又一次赶赴低级别的联赛报道,捧着无保障合同的瓷饭碗。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篮球生涯。正如他在《纽约时报》报道他和他信念的文章里说道“经历成就性格,性格成就希望,希望永不会使我们失望。”正因为心怀希望,永不放弃,使他在NBA球场上上演了“灰姑娘”一般的童话。他这种逆境奋斗,不言放弃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崇拜吗?像这样的明星才是值得我们崇拜,值得我们信仰的!
追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的追星,追星不应该只看他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果你仅仅只是喜欢他的作品,而不是他的精神,那只能叫崇拜,不算是正真的追星,正真的追星,是要以偶像为榜样,成为自己生活,学习中奋斗的动力,以这股动力前进,成就一个完美的自己。愿正真的追星族越来越多,让追星不仅仅成为时尚,更多的是成长道路上的一大助力。
我看高考日记 篇7
数千载光阴流逝,世代传承积淀,凝聚成汉语厚重而富有意蕴的脊梁。站在母语的屋檐下,我听见歌者空灵奇妙的吟唱,看见繁星点点发散的光芒,更领会到汉语深自缄默的无言韵味。
我看汉语,看的是它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音韵。
从江浙地带青墙黛瓦间的吴侬软语,到东北三省耿直爽快的东北方言,还有令人费解的客家语,闽南话。中国的汉语以百花齐放的姿态,蜿蜒在神州大地的山川湖海间。老人常说,十里一方言,一个县城内的'方言都会有差别。可正因为这些差别,让我们与故土有了斩不断的联系,流落异地他乡的人,在听到熟悉口音那瞬间的热泪盈眶,也因此成为了许多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看汉语,看的是它点横撇捺间铺陈开的形韵。
从象形字到会意字,从甲骨文到正楷,汉字一点点地出现,演变和发展,到如今,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工具和艺术,更是中国人的骄傲。王羲之“飘若流云,娇若惊龙”的《兰亭集序》,毛泽东笔下挥毫舞墨气势非凡的《沁园春·雪》,无不带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和审美享受。《汉字的战争》中,“兵”失去了双腿却不屈不挠,屹立山巅之上,成了顶天立地的“岳”,用形象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汉字在形韵上的美好。
我看汉语,看的是它寓情于字深藏功名的意韵。
如果说汉字是在时代的洗礼中打磨出的颗颗明珠,那中华文化便是镶满明珠的传世珍宝。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值得我们每个人珍藏。在这里,愁是“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的绵延悠长,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隐而不发,是“离人心上秋”的缠绵思念。它婉转含蓄时,如闺中静坐的二八少女;他热情豪壮时,是战场上马革裹尸的壮士。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在五千年的历史卷轴中勾勒着汉字的意蕴。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有三关,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在今天,无论是宣传方言文化的《中国话》,还是注重书写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亦或是表情达意,吟诵经典的《经典咏流传》,他们都以挺直的身姿告诉世人,汉语的美如浩瀚星海,闪耀在苍穹之上。
我看汉语是中华之宝藏,文化之张扬,华夏之篇章!
我看高考日记 篇8
人总爱用模仿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自古至今留传下多少传统的仪式,婚丧嫁娶,凡关乎生死者,人们总是会郑重以对。古时祭天以求雨,祭社稷以求丰收,仪式一步步从一种简单朴素的信仰成为了一个教化的工具,成了有识者统治无知者的锁链。
于是人们在皇权走下神坛后失去了模仿的对象,但历来的习惯仍然在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故人们会被清晨响彻天际的礼炮与哀乐之声惊醒,黄昏时因新店开张的爆竹声里难以入眠,红事上对着自己不知该如何称呼的亲戚赔笑,白事上一遍觥筹交错一遍挤泪。庸人庸碌地进行着这一切仪式,可无人问询我们这么做的目的何在,或是问了以后被人当作异类看待。
有识者依旧以仪式来宣告庸人是他的子民,而庸人也幻想着用仪式来标榜自己的高明。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仪式的存在,但他们知晓没有仪式就没有他们所希望的一切:尊重、面子、地位、金钱及其他。由此可见,即使仪式的意义模糊,目的不明,它存在的必要性依然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了仪式,庸人就会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一切。
尽管仪式有着其存在的价值,但其意义依然是模糊的。没有人知道自己为了某个并非熟识的.远房亲戚或是没有多少往来的朋友去世的哭泣是否是出于内心的声音,但“逝者为大”的训诫和对于生死的哲思占据了那位参与葬礼的人的头脑。所以仪式的目的渐渐从它开始时对某事某物的重视与纪念变成了对某种行为标准的追求。在这之后,参与者的“理智”重新占据了上风,他开始在意自己的表现是否得体,是否与环境格格不入,或者又可以从这仪式中去取得什么。仪式逐渐沦落为庸人模仿与适应的场所。
它的目的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了。为了体现“人”这一动物的群居性而被设计出来让人可供模仿的模板,为了使庸人看清自己庸碌的属性,有识者可以继续教化无知者。理性是不应该存在的,对仪式的表现方式和流程的思考都注定是徒劳,只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才是王道。
所以无知者依旧无知,有识者依旧统治,绵延中华千年的奴性与因循守旧的执着也不会过时,仪式依然会是仪式。
我看高考日记 篇9
我国有一条谚语是这样的:刘备的江山——哭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还得从《三顾茅庐》说起。一提起刘备,人们就肯定会想起《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并且凡是读过《三顾茅庐》这个小故事的人,都会认为刘备三次光顾诸葛亮的茅庐(草房),想让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这个集团的工作,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场景,那就是刘备为了让诸葛亮出山辅助他的集团时,泪流满面央求诸葛亮的情景。(转《三顾茅庐》的片段)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只是不允。刘备急了,垂泪道:“先生不肯出山,老百姓就难望过太平日子!”他的眼泪,蔌蔌地流下衣襟,一会儿就湿了一大片。从这点就可看出,刘备在那时并不具有大丈夫的气概,要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刘备竟能为一个比他年龄还小20岁的人才哭得泪流满面。而且,如果按照刘备那样的话,刘备每要招收一个谋士,不都要大哭一场吗?照这样的话,刘备不就要把眼泪都哭干了吗?
虽然刘备不具有大丈夫的气概,可刘备却爱惜将才。
刘备军队遭到曹操军队的'袭击,曹军如潮水般涌来,势不可挡。刘备大将——赵子龙正出乱军之中,无意中发现糜夫人和幼子阿斗。糜夫人身受重伤,为了不连忍阿斗和赵子龙,投井而死。赵子龙身背阿斗,一路杀敌。子龙见到刘备,双手递送阿斗。刘备接过阿斗,就扔在了地上,说:“为汝这儒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从这点就可看出,刘备爱惜将才。
这就是我眼中不具有大丈夫的气概,却爱惜将才的刘备。
三国名君——曹操,此人智勇双全,心狠手辣,既惜才又善用才。具君主之风。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人才。割须弃袍、许田射鹿中不难看出。做事果断,既有勇又有谋,只是在比谋上诸葛亮逊色一些。这样的人只能为君主,不可为他人所用。因为他狼子野心,希望能有自己闯出得事业。
大浪淘尽,千古英雄,皆付笑谈中。从朝廷昏庸到三国鼎立的局面终于结束一统天下,验证了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看高考日记 篇10
寒假的一天,爸爸妈妈的两个好朋友来我家做客,他们带来了他们四岁的女儿——圻圻。很快,我们就成了一对好朋友。我带她上网、看动画片、弹钢琴,她特别高兴。该走了,圻圻不愿意回家,她的妈妈怎么劝,她也不走,我当然也不愿意让她走。最后,叔叔阿姨只好让他在我家住一天。我和圻圻都高兴极了。
晚上吃完饭,她就坐在地上玩。她不认生,性格特别外向,毫不拘束,翻翻这个柜子,拉拉那个抽屉,找到了好玩的就坐在地上玩,找不着就接着翻。反正把我家弄得是乱七八糟。她特别爱弹我的钢琴,准确来说不是“弹”,而是“砸”。一双小手在琴键上砸来砸去,自我感觉还挺不错呢!
该睡觉了,终于可以消停会儿了,没想到,她上了床以后,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有哈哈大笑,像个神经病似的,过了半个小时,10点了,终于睡着了。她夜里也不老实,半夜,我醒来,看到她全身光溜溜的,被子早就被她蹬到九霄云外去了!害得我每过几分钟就得起来给她盖一次被子,免得她感冒。
这圻圻,睡那么晚,第二天早上7点就起床了,害得我也得跟着早起。吃完早饭,妈妈去上班了,交代给我一个任务:一定要把圻圻看好,陪圻圻玩。圻圻爱弹我的钢琴,这不,她又坐在钢琴凳上象模象样地弹呢!忽然,圻圻喊:“姐姐,快来啊!我会用脚弹钢琴了!”我一听,急忙跑到钢琴前一看,呀!圻圻正趴在钢琴凳上,把脚搭在琴键上砸呢!还嘻嘻地笑,特别开心。我生气极了,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告诉他她不要这么做。
圻圻倒还听话,接着弹钢琴,也没有把脚放在琴键上。过了一会儿,圻圻又喊我:“姐姐,你来给我弹一首歌吧!”“好啊!”我走过去,刚要弹,忽然发现白色的`琴键上黑乎乎的,而且一擦就掉,这是什么呢?我刚想问圻圻,忽然看见了她手里的铅笔,我顿时恍然大悟,于是问圻圻:“圻圻,是不是你拿铅笔在琴键上画的?”圻圻低下头,说:“是!”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又批评了她一顿。
下午,圻圻被她的爸爸妈妈接走了,走时,她一直在哭,是因为还想在我家住几天,最终,她还是走了。不知怎的,我还有点儿舍不得她呢!
哎,看孩子,难啊!
我看高考日记 篇1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段辗转悱恻的爱情,一部起伏跌宕的旷世奇书,令多少人为之改颜动容,为之扼腕唏嘘,为之魂牵梦绕。昔人一梦,却令多少后人“但愿长醉不复醒”,留下了无尽的凄美。这就是红楼的魅力。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灵秀慧聪,优雅绝俗,高洁袅娜,这便是——林黛玉。
独守旷达,沉默安详,花开了摆酒赏之,月出了独饮对之,无花无月时惜珍芳姿,即使白昼也深掩重门。林黛玉的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以及她的才华横溢,清丽灵幻,给她带来了一股与世难溶的气质。
黛玉就似樱花,三四月间,纷纷扬扬,扬起一份美丽,也扬起一份惆怅。又似水仙花,清丽脱俗,但也孤芳自赏。她的苦,她的难,她的悲,她的痛,扣着人心也系着人心。泪眼蒙蒙,多了一份多愁善感,也多了一份刻薄多疑。黛玉的才学,高雅,丽密,凄婉,悲切。她早慧,也早熟。她厌恶世俗的肮脏,她憧憬她与贾宝玉的爱情。
曹雪芹的笔,使得一位佳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悲恨跃然于纸上。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折磨的憔悴深悄,红颜近损。尽管花开绚烂,但在她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一代薄命佳人,粉颊喷红,如梅花映雪。气质高雅,仿如空谷幽兰。书的汁液将它浇灌的不仅貌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拥有七巧玲珑心的潇湘妃子,在乌烟瘴气的封建社会,显现出了她的反抗,但这毕竟是逆流而上啊,封建的社会及思想,哪里容得下这样一个女子,只能无尽的折磨她。让她终日小心翼翼,梨花带雨。用一双独具灵慧的.眼,和一颗脆弱的心去观察所有人的一言一行,一眉一眼。
伊人已去,离开了这个令人伤心的地方。或许,这才是对她最好的解脱吧!
《红楼梦》,梦初,欢声笑语,梦醒,无尽哀伤。神游绿柳成荫,红袖飘香的大观园。去寻找我们心中的黛玉,我们心中的红楼中人吧!
我看高考日记 篇12
我喜欢读《三国演义》,它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由于东汉末年政府腐败,导致群雄割据混战。书中吸引我的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较量,而最终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了西晋王朝。
这本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在魏国,有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司马懿;有曹操的知己郭嘉,可惜英年早逝;有被称为“王佐之才”,曹操夸赞为“吾之子房也”的'荀彧。蜀国有爱民如子,知人善用的刘备;有神机妙算,知天文地理的诸葛亮;有粗中见细,割敌方上将人头如囊中取物的张飞;有忠心耿耿的关羽;有长坂坡单枪匹马救刘禅的赵子龙。吴国有天才般的陆逊,能使巨僚肯尽忠的孙权,“双枪将”太史慈,不居功自傲的黄盖,“拼命三郎”周泰等等英雄豪杰。
我最欣赏的还是曹操,曹孟德、曹阿瞒。他是一个文韬武略、运筹演谋、敢说敢做、豪迈磊落、善用人才的人。汉末名士乔玄对曹操评价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意思是说:“天下看起来要大乱了,没有治国之才的人来挽救是无济于事的。能安定天下的人,恐怕就是您了吧?”可见乔玄对曹操期望很大,很看重他。
有人说曹操奸诈狡猾,不如诸葛亮有能力,我可不认同。你瞧,曹操对内消灭二袁、吕布、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族,统一了中国北方。十分天下,他凭一己之力占据了七成。又有人说曹操只能武,不能文,呵,偏见吧。瞧!《短歌行》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曹操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还有出名的《龟虽寿》,爸爸总把他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挂在嘴边,还说曹操是个大诗人。也对,连鲁迅都评价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你说,曹操厉害不?
曹操是个能文能武的英雄,许多人说他是一代枭雄。可是,他创下的伟大事业,能不令人佩服吗?
我看高考日记 篇13
老友似一杯醇厚的酒,品一口,暖人心扉。这杯酒,我很陶醉,试问天地间又有何物再如这杯酒这样让我如此贪恋?没有。再没有。
我看友谊,正如诗人看诗意的生活世界。很多时候,友谊给我的,是无尽无穷的力量。
曾几何时,我也静静冥思,人到底要拥有什么才算满足,一生又要有多少的追求才方可到大彼岸,我不知。而你们,我的朋友们,教会了我许多。这份美好,我一辈子铭记于心。
青春的我们,站在一样的起跑线。枪响后的跑道上,有我们挥洒下的汗珠,润湿了一片绿。对,在路途中,才是值得我驻足的地方。
犹记,好多好多次,我哭过。为亲人的期盼,我流过泪。每一次,你们总在我身后劝慰我。那样的问候,就如一剂良药,让我虽苦口却利于病。为诤友的不解,我流过泪,一次次,你们总在我身边,说那一句“别为不值的人掉泪,还有我们呢”。那样的安慰,让我觉得至少还有在乎我的人在,有她们懂我也就够了。为自己的不争,我痛哭过。“是啊,每个人总有那么一次,怕什么,慢慢挽救自己,重新回归正轨就行。多了一次成长的机会,不更好吗?”也就你们这帮傻瓜,才能一次次包容我这个爱哭鬼。
我看友谊,在我懵懂年少,幼稚轻狂的青年时代里,烙下一个深刻的印记。友谊似火,冬日里的严寒让它驱赶;友谊是风,夏日里的.燥热让它吹尽。
现代社会里,好多人,不懂珍惜友谊。工作职场上的队友们,彼此学不会合作,处处锋芒相对。我很想问一句,和谐共处,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日子,不更好吗。正如好多成功人士背后必有一群生死之交。之所以能建国,光靠他一人不行,还要有一帮敢为他拼死拼活的人。廉颇相如和好之后,不也成了生死之交。好多例子,都可以给后人一个告诫——-友谊真心重要。
我们一辈子不可能只与自己生活。也许一份友谊并不容易,一个知己就更难了,但可以与身边之人好好相处,所谓,日久见人心,日久情更浓。
三年,真的很快。青春不可能重来,好好把握住身边人,拾一份真挚友谊,也好对今后的自己交代。
我看友谊,如品酒后那一缕酒香,萦绕心头,久久不散。
我看高考日记 篇14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可以让我们收获颇多。这其中不仅是对书中内容的深度理解,更是对书中情感的高度共鸣。于我而言,读书,是一场心灵的修行。
这场修行,始于广泛地阅读。正如鲁迅有言:“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广泛地阅读能让我们的心灵在修行中接受不同的打磨与锻造,以此可以培养出我们精金美玉般的品格。孟子的“舍身而取义者”让我们领悟到了他眼中的仁义之意;荀子的“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让我们明白了思与学的辩证关系;《傲慢与偏见》中男、女主人公的经历让我懂得不要因表象而武断一个人的品性;《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惨的身世与爱情让我看到了烟花女子褪去世俗外衣后心灵的纯洁……由此观之,这场修行无疑是有趣、丰富的。
这场修行,检验于运用。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对创作表达能力的提升不可置否。首先,我们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间感受语言的魅力,久而久之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表达。其次,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书中蕴含的世间百态可让我们对一个问题衍生出不同的看法。我国科幻小说家刘慈欣也是阅读了诸多科幻小说及相关文献资料才创作出来了红极一时的《三体》。所以,读书不仅是“炼”心,更是“炼”运用。
这场修行,贯穿于终身。我十分喜欢张潮先生的这句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诚哉斯言。年幼的我们,所见世面也窄,一些高深的、富有哲理的书本难以读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心态的沉稳,我们更能理解书中的'悲欢离合、颠沛流离。待到老年,我们的修行就能达到顶峰了吗?其实不然。学无止境,读书亦无止境。老年时的我们,是走在这条路上的“领头羊”,可以自身阅历为鉴,向小一辈们言传身教,何乐而不为?
读书这一修行,不仅打磨我们心中的璞玉,锻炼我们“以笔为矛”的能力,更是值得我们穷尽一身来走完的漫漫长路。愿你我在这场心灵的修行中灼灼其华,未来可期!
我看高考日记 篇15
合上书本《水浒》,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受着书中的激情澎湃,眼前浮现出一个硕大而豪放的身躯——他,就是鲁智深。
一提起鲁智深,许多人都会给他一个印象——肥头大耳,鲁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目无规矩。但是,翻开书本,一页一页的细嚼慢咽,我们就会发现,我们错了。
鲁智深,原名鲁达,生活在北宋年间。智深,是他出家后智真长老赐予他的法名。
我给鲁智深这位人如此评价——刚爽豪迈,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有勇有谋,嫉恶如仇。
翻开书本,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鲁达。当时的鲁达给人的印象“肥头大耳,豪气四放,正气不泯,是条好汉”。为了解救受约束的金氏父女俩,鲁达主动提出帮助这对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父女。在这里,仅仅是开头,已经把鲁智深见义勇为的一系列美好品质描写得淋漓尽致。
鲁达并非粗人。不仅如此,他还勇而有谋,粗中有细。在鲁智深一系列的“粗鲁”行为当中,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出鲁智深的深思熟虑。就像“拳打镇关西”一幕:为了使金氏父女平安离开,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从而拖住店小二追寻金氏父女的举动。“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在惩治镇关西时,更是令人拍案叫绝——鲁达,他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就动手——就因为你,欺辱金氏父女俩,我就可以借此大摇大摆地杀了你吗?不是!鲁达采取了先激后打的策略,先逼郑屠手持剔骨刀动手,然后把他引到街上,方才当众质问郑屠,最后动手,让大家知道“拳打郑屠”是一个正义的行为。直到后来失手打死郑屠,鲁智深也是随机应变,遇险不惊:“这厮诈死,洒家与你慢慢理会”……
从“拳打镇关西”到“听潮而寂,遇信而圆”,鲁智深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了鲁智深,整部书就会变得惨淡无味,甚至连结尾也是如此。可以说,鲁智深,就是全书的`精神形象,一条相当重要的动脉,起到贯穿全文的重要作用。
鲁智深,一位肥头大耳,看似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却是一位爱憎分明,重义疏财,有勇有谋的铮铮汉子。“仁人--智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这也就不难怪后来历代学者对鲁智深有如此高度的评价了。